第二课 劲健稚拙 古雅天真——《篆书知识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
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篆书知识及赏析》
课业类型:欣赏课
课时: 1节
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教学、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材、电脑课件、课前搜集有关画家的资料等。
教材分析:篆书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异体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教学目的:学习书法不单是要学习写字,还要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和与汉字书写有关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篆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对汉字的起源和早期的书写状况有所认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培养学生的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审美、鉴赏能力,并通过大量的名作赏析及分析讲解,提高学生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培养专业兴趣。
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了解篆书的基本知识,掌握篆书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过程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训练
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1.遵照科学性、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析作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结合课后练习思考分组讨论。
2.授课融互动式问答、演示、观摩、讨论等于一体,做到生动、活泼、直观、有效。
3.以秦篆为讲解重点,由此铺开对清篆、金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专业素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对中国书法篆书作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授:篆书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点画单纯,有的字还具某种象形因素的古老的汉字字体,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简牍文等,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
(讲解:分析战国时简牍作品特征)。
1、篆书发展简史及特征:
( 1)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简牍文、帛书(打出各种相应的幻灯片素材,进行初步讲解)
( 2)小篆的代表作品(打出各种相应的幻灯片素材,进行初步讲解)
2、分析篆书的类别、特征有哪些:(在讲授之前请学生说一下自己对篆书的认识?)打出幻灯片给同学看几种代表性的作品,然后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们回答如下所展示的作品是属于那种字体、哪个朝代、具有什么风格等,最后总结性的向同学们讲解他们的特点区别。
篆书的特征
(1)笔法单纯。在各种字体中,篆书的笔法最单纯。尤其是小篆,笔画粗细一致,几乎笔笔中锋,直画如玉柱,弧画如曲铁。清代包世臣说:“篆书之圆劲满足,以锋直行于画中也。”书法中强调中锋用笔的传统即源自于篆书,所以中锋用笔的方法也称“篆法”。篆书笔画以圆为主,小篆大致是只有直、弧两种笔画,而没有撇、捺、钩、挑等尖状的笔画,起笔、收笔藏锋,且多圆转而无方折。“篆”本有“引书”的意思,行笔取势委婉悠长,贯通畅达,所以唐代孙过庭说:“篆尚婉而通”。圆劲婉通是篆书笔画的基本审美特征。
(2)字体略长。篆书是早期的汉字字体,因而也比后来出现其他字体保留着更多的象形成分。它自然古朴,结字灵活,字形修长而富于变化,更古朴也更接近自然。有些字形能较为直观地显示出先民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容易唤起人们对自然、对生活的联想。这一时期汉字正处于不断演进的状态中,尚未定型,因而篆书的字形面貌必然是多样的。整体上,篆书的演进过程也是中国汉字不断规范化的过程。到了秦代统一文字的小篆,法度十分严谨,字形修长方整,笔画分布均匀,左右严格对称。从总体上看,篆书比后来出现的隶书、楷书等书体字形要显得修长一些。如果说隶书字体总体的形状是扁方的,楷书字体总体的形状是正方的,那么,篆书字体总体的形状就是长方的。因此,从结字的角度来看,篆书基本特征是字体略长,具有崇高古朴之美。
(3)章法变化。篆书作为汉字早期字体的总称,涵盖了自商至秦一千多年出现的各种字体。篆书处于汉字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汉字正处于不断演进的状态中。从载体材料看,有龟甲兽骨、青铜器皿、玉、石、竹简、木牍和丝织品;从成字方式看,有用刀刻的,有铸造的,也有用毛笔写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大篆到小篆,字形有变,材料各异,篆书的章法布局样式也在变化。篆书章法的变化,从总体上看是趋向于整齐统一。甲骨文字形大小不一、字距行距不等,基本上纵成行而横无列;后来的金文、石鼓文、简牍书等文字也都是纵向排列。章法上,篆书已奠定了汉字书写纵向排列的基本格局。而且,在西周金文中已出现了纵有行、横有列的章法。从整体上说,大篆由于载体材料和成字方式是多样的,章法变化较为明显,而秦代小篆章法讲求规整,纵横有度,加之字形修长而方整,笔画分布均匀,因此布局显得整齐统一。
3、欣赏要点:(打出几副幻灯片作品)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看见这副作品的感觉是什么?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自己再谈一下自己的观点(结合讲授出示各种篆书名作的图片,并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载体材料和成字方式,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不同时期的篆书特征)。
作品分析
大盂鼎铭西周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
峄山刻石秦代
包山楚简战国
胆巴碑额赵孟(元代)
七言联杨沂孙(清代)
篆书轴王福庵
四祀其卣铭商代
墙盘铭西周
散氏盘铭西周
虢季子白盘铭西周
侯马盟书春秋
石鼓文秦代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刻石。因为文字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所以称作“石鼓文”。石鼓高约二尺,直径一尺多。十个石鼓大小不尽相等,每个上刻一首四言诗,原文共计七百余字。文辞是记述秦国君臣游猎的事,因而石鼓文也称“猎碣”。自唐以来,石鼓几经辗转,文字多有磨灭,现在仅存三百多字。实物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