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意义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性质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图片——五四精神)五四青年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

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和会,但提出的合理要求却遭到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过的拒绝。

这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电影《我的1919》顾维钧演讲(片段))观看视频,感受民国外交才子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的不懈努力。

4.展示图片:展示五四运动的剧照图片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相关图片,归纳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时间、地点、主力等。

提示:五四运动的爆发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主力学生“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口号“拒绝在和约上签字”6.教师提问: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提示: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处于被列强宰割的地位。

目标导学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教师讲述: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

1919年6月,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大到上海。

2.出示图片和材料:材料一“多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

”——工人罢工材料二“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商人罢市材料三图为上海商人罢市游行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相关图片,归纳五四运动的的转折点、中心变化、主力变化等。

第13课五四运动-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 - 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经过和影响;2.理解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推动作用;3.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五四运动的起因和经过;2.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推动作用;3.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转折意义;2.合理归纳和总结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对班级同学的调查,了解到初中生对五四运动的了解程度较低,因此要在导入环节中简单介绍一下五四运动的基本背景。

2. 五四运动起因和经过首先,通过教师简介五四运动的起因,分析中国在战争后期的国内经济和政治形势。

其次,课上通过图片或文本形式,让同学们了解五四运动以及相关的抗议活动的经过。

3. 五四运动的推进作用通过引用相关资料和人物事例,让同学们理解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推动作用。

此外,讨论五四运动对爱国民主和进步文化的影响。

4. 五四运动的影响讲述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包括社会体制的调整、文化传统的转型,以及爱国主义和现代性的观念变化等方面。

5. 总结与评价课程结束时,要对孩子们听取意见,询问他们对本次课程的看法。

老师可以向班级同学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孩子们巩固和总结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本堂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背景和意义,进而推进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解和认识。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反思,发现许多同学对五四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五四运动的深远影响和意义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更加注重该事件对中国教育、文化、传媒等各个领域的影响,让孩子们真正地感受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启示。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本节课内容紧凑,知识点丰富,包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的爆发、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等事件,以及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五四运动作为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运动,其历史意义和价值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五四运动的具体过程和事件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详细介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和启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学习五四运动的相关资料,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巴黎和会的失败会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接着,详细讲解五四运动的爆发过程,包括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等重要事件。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五四运动中,学生和工人的行动分别体现了什么精神?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的本质。

【教学设计】五四运动

【教学设计】五四运动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使学生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悟五四运动的精神。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3、通过学习五四爱国运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每一名学生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养成新时代不断践行五四爱国精神的情操。

二、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好本课,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情境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学习、思考评价、分析归纳、情景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学习本课内容。

四、课前准备上课前学生提前预习,了解收集中国传统节日及纪念性的节日,讨论哪些节日来源于近现代的历史事件;教师准备好PPT设计,相关练习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生:喜欢。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教学设计和作业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教学设计和作业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教学设计和作业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展示了五四运动中学生的勇敢和坚定,以及他们对和科学的追求。

教材还介绍了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五四运动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五四运动中学生们的勇敢和坚定,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共同探讨五四运动的意义。

3.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深入研究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

2.视频资料:关于五四运动的视频片段。

3.图片资料:五四运动的相关图片。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五四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的特点和背景。

提问:“你们对五四运动有什么了解?五四运动是什么原因引发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对、自由、平等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在时间上相隔不久,学生可能会对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产生困惑。

此外,学生可能对五四运动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加以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与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教学课件:包括历史图片、视频、问题引导等3.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4.历史资料: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知识面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巴黎和会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经过,包括学生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等场景。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主力、结果及其意义;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概况。

教学难点:对五四运动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请看大屏幕(展示出五四青年节图片),同学们,作为初二学生,我们已经步入青少年时期,六一儿童节渐渐远离我们,张开双臂迎接我们的是五四青年节。

每年到了五月四日,我们都要举行纪念、庆祝活动,今年我们中学也在5月4日举办了大型诗歌朗诵比赛。

我们只是知道五月四日被定为“青年节”。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呢?它与什么事有关呢?是什么时候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的呢?这些问题,我们学完这一课大家就会明白。

好,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新课——五四运动(板书)。

2.朗读本课学习目标,翻开导学案,通过上节预习课,下面请师徒互批导学案,让同学找出错的及时纠正。

3.过渡语:一战结束后,英法美日等战胜国,在1919那件1月到6月召开了巴黎和会,究竟这次会议与本课有什么关系。

4.情境一:寻源五四。

由小组成员组织演绎再现史实。

解决第一个问题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小组展示巴黎和会的情况。

(1)中日辩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2)“巴黎和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问题:消息传到国内后,那应该是怎样一种情况呢,大家猜想一下,如果是你一名当时的青年学生,你的想法如何?观看短片。

同学们,看完短剧,结合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关于五四运动的哪些情况?5.情境二:图说五四。

五四爱国运动的过程。

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目标设定(一)课程内容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教材分析1.从教材地位的角度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的第二课,本课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和历史意义。

本单元有三个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三部分内容关系密切。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一些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所以五四运动上承新文化运动,下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四运动是近代反侵略斗争和近代化探索的继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近代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2.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分析:本课有三个子目: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扩大、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爆发一目里包含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开始,五四运动的扩大则是继续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把过程分为两个子目讲述,有割裂之感,因而可把教材内容重新整合。

3.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分析:本课的内容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例如五四运动相关的史料很丰富,有利于学生学习多种史料互证等史料实证的方法;关于五四运动的影响众说纷纭,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再有就是五四运动中学生和工商各界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也很容易得到学生们的认同,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

(三)学情分析1.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二级的学生,他们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直观有趣的图片、视频、历史故事等,好奇心重,喜欢新颖的问题,因而适宜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新颖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课内容学生接触不多,大部分学生只对五四运动的名称有初步了解,但其背景、过程、性质、影响等都比较陌生,因而需要较多的资料和讲解帮助学生认识本课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主义革命的兴起。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主义革命的兴起有一定的了解。

但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复杂,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多,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理解五四运动的深层含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主义革命的兴起。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爱国、进步、、科学的五四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和过程。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的深层含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史料准备:收集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史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课件准备:制作课件,展示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

3.学生活动准备: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五四运动的相关史料,包括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理解五四运动的深层含义。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五四运动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2)我们把五四运动期间,爱国青年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称为“五四精神”。根据所学谈谈什么是“五四精神”?青年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未来。谈一谈作为当代青年,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答案:(1)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青年学生应该具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时刻关心国家命运,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要做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要自立、勇奋斗的青年。
A.自强、求富B.实业救国
C.民主、科学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下列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发生于1919年
B.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C.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五四运动波及范围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4.“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北京学生于1919年的这一呐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B)
过渡语:6月5日后,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并且登上了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板块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小组合作: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案:(1)从革命的领导阶级来看,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到了领导作用。
A.自由B.爱国C.平等D.博爱
教材图
片分析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
史料
积累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教学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电影的方式,使学生直观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前因后果,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通过对电影精彩片段的品评,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理解五四精神,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激励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二)解读学习目标1.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意义。

2. 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以爱国为宗旨的救亡运动。

3、弘扬五四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勾画出五四运动的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四)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播放电影片段一:《巴黎和会的召开》品出历史味儿:1919年1月-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这场远在万里之外的会议却让中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巴黎和会有什么关系呢?展示电影截图图片,陈独秀与李大钊对话:“如果谈判成功,举国欢腾;如果失败,那积压了近百年的民族情绪,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得出结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拓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总结:弱国无外交,重点强调综合国力的弱!过渡:当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入国内的时候,举国沸腾,从而引发了这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爱国运动,接下来我们继续欣赏。

第13课 五四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3课 五四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2.掌握五四运动中各派别的主张和代表人物。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五四运动的发生原因和主要内容。

2.四五运动中各派别的主张和代表人物,以及其影响与贡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 课堂讲授(30分钟)1.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发生原因。

•辛亥革命以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中华民族面临巨大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

•外部环境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的主权和利益遭受侵犯。

•火种:五四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由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组成的双重性质。

•倡导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科学主义、新文化等思想。

•面向全社会,广泛吸纳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参与。

3.五四运动中的各派别和代表人物。

•爱国主义者:陈独秀、胡适、鲁迅。

•民主主义者:李大钊、蔡元培、闻一多、严复。

•工人阶级领袖:罗章龙、李仙洲。

4.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和贡献。

•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

•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培育了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

3. 小组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五四运动中的代表人物进行研究,并撰写报告,介绍该代表人物的主张、贡献和影响。

4.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让每个小组轮流发表自己的报告,并进行点评和总结。

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展望,强调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四、拓展练习1.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和贡献有哪些?2.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哪些新的思想和文化现象?它们又对中国有什么影响?3.五四运动的主张和实践在当今中国社会还有什么指导意义?五、教学反思本课采用课堂讲授、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介绍和代表人物的研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发生原因和主要内容,从而激发出对历史的认知和思考。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一、导入新课出示周令钊1951年作品《五四运动》,赏析作品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从第一个图片可以看出:释放被捕的学生,看第二个图片: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第三个图片: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3.归纳总结:请同学们快速熟悉教材60页,小组合作3分钟,讨论交流后回答。

阶段时间地点主力军口号结果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扩大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板块四:五四运动的评价1.根据课件中三幅图片概括总结其性质。

(1)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地反帝国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3)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根据材料分析其特点。

(1)6月3日上海机器纺纱等行业六七万工人大罢工(2)6月5日上海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罢市救国”等标语。

(3)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4)济南青岛烟台聊城泰安济宁曲阜临沂等地响应。

农民抵制日货和断绝粮源的斗争。

(5)不准在路行丐,免妨碍国人救国行动;罢市期内,无失窃之事五四运动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3.根据材料归纳其意义(1)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2)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3)五四运动后,更多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全国建立了许多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五四运动》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始,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五四运动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并深入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新主义革命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新主义革命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分析五四运动中的典型事件,深入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学习资源:搜集与五四运动相关的资料,如历史文献、新闻报道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四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五四运动在中国新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4.巩固(10分钟)针对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及时反馈,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分析五四运动中的典型事件,深入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3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1)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3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1)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落实课标理念,用好课本教材。

教材是课程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依托,所以,在备课中教师必须围绕课程标准,充分研读教材,理清教材中各子目的逻辑关系,充分使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例如引言、正文、注释、相关史实、图片、材料研读等,并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以问题引领,引导学生更好的突破课文重难点。

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达标要求了解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时间、地点、领导者、主力、结果;阅读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和爱国学生奋起抗议的相关史料,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从五四运动的口号、参与者、斗争目标和结果等方面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受五四青年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材的内容和地位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的第二课,课文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扩大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主线比较清晰完整。

本单元主要阐述近代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与发展。

从内容看,本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的宣传和铺垫的作用,而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下一课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所以,五四运动是近代反侵略斗争和近代化探索的继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的讲述,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领导者、主力、结果;阅读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和爱国学生奋起抗议的相关史料,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通过阅读“材料研读”、提取《五四运动》《上海商人罢市游行》《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等图片信息,还原和感悟历史,分析和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感悟和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感受五四青年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3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3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的爆发,运动的经过和结果,以及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本课教材共分为三目:第一目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介绍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以及失败的原因;第二目五四运动的爆发,描述五四运动的过程;第三目五四运动的结果和意义,阐述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新主义革命的背景,对于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可能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经过和结果,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发展的情感,树立为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爆发、经过和结果,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的爆发、经过和结果。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分析五四运动中的具体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动的思想内涵。

4.激情演讲:学生进行五四运动主题的演讲,增强对运动的情感体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

2.辅助材料:关于五四运动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经过和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互学
1.组内互相检查独学完成情况并帮助订正错误完善相关笔记等。
2.阅读材料,完成五四运动探究:
材料一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口号,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的强盗行为,举行游行示威,痛打卖国贼章宗祥,火烧曹宅……
材料二6月5日,(上海)罢市开始,至十二时,华租各界大小商店,已无一开门者。所余者,仅外人所设之洋行也……各华商店门前,皆贴有白纸上书“罢市请命、商学一致、挽救学生、罢市救国”等字。工人也自发行动起来,日商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上海纱厂一律停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工人一律罢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主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中国现代史》·魏宏运
编号: 课题:第13课 五四运动
学生学案
教师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2、注意从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中领会五四精神;
3、五四运动的性质、意义
出示目标2分钟
自主预习与检测
一、独学: 阅读教材,建议在书上规范勾画、标注(准备双色笔)。教师巡查,回答学生在独学中提出的问题。
1、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导火线(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①开始: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北京天安门前集会演讲,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②口号:他们要求“,内除国贼”、取消“”、反对在上签字、惩办卖国贼等。
③6月3日前后五四运动有什么变化。
主力
地点
1919年5月4日
学生
北京
1919年6月3日后
_________
_________
④结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直接目标得到实现。
3、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4、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______________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端。
(1)根据上述材料说出五四运动的性质。
(2)结合材料二,分析五四运动后期,运动的主力和斗争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这种重大变化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交流
展示
三、质疑
1.基础知识掌握成果展示(复述五四运动的基础知识)。
2.提出独学中没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并讨论解决。
3.展示“互学2”的探究成果
四、点拨:(5分钟)
A.劳动节B.青年节C.国庆节D.端午节
6.下列人物既参加了新文化运动,又领导了五四运动的是( )
A.陈独秀B.鲁迅C.国胡适D.蔡元培
7.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
A.戊戌变法运动中 B.辛亥革命中 C.新文化运动中D.五四运动中
3、“国内专电:免曹(汝霖)令已下。”此电文反映了1919年哪一运动取得的初步成果:( )
A.戊戌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
A.鸦片战争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中共一大的召开
5.今天的许多节日都与近现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其中与五四运动相关的节日是( )
1.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的框架结构。
2.教师简要介绍一战后的国际关系,指导学生从五四运动的口号分析运动的性质。
五、小结:

反馈
六、检测与反馈:
1、下列口号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是(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取消“二十一条”
C.“还我青岛”D.“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