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第六章 汉代政论散文及学术散文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汉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散文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汉代散文作品内容丰富多样,题材广泛,风格风貌各异。
下面将对汉代散文的特点、流派以及具体代表作进行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汉代散文的特点1. 倡导儒家思想:汉代散文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孝道、忠诚、礼仪等观念。
散文作品常以阐述儒家伦理道德为主题,弘扬儒家价值观。
2. 注重现实主义描写:汉代散文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追求真实、直观的表达方式。
作品中常描绘人物形象、社会风貌、自然景物等,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场景。
3. 多样化的表达手法:汉代散文注重形式上的多样性,常运用对偶、夸张、议论等手法,以丰富散文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4. 碎片化的写作风格:汉代散文较多采用碎片化的写作方式,通过片段式的叙事、描写,呈现生活的细枝末节,突出日常琐事的真实和细腻。
5. 借鉴古文化遗产:汉代散文借鉴了先秦时期古文化遗产,吸收了先秦散文的优点,但也在继承中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代散文风格。
二、汉代散文的流派1.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刘勰所著的一本关于文学创作理论的著作,其中详细论述了散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这本书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2. 古文运动:在汉代,有一股追溯古代文化的运动,主张模仿古人的文风来表达当时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文风在散文中较为突出,让人有回到古代的感觉。
3. 原风雅:原风雅是一种追求自然、简约之美的文学风格,强调情感真实、言简意赅。
在汉代散文中,不乏以原风雅为主题的作品,展现了淳朴自然的美。
三、汉代散文具体代表作品1. 《管子》:《管子》是战国末年到汉初时期管仲所著的一部政治和军事著作,其中融入了大量的散文形式,以议论方式表达理论观点,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 《史记》:《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散文风格的记叙和议论。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汉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之一。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东汉(25年至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辉煌的汉文化在中国发展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政论散文。
它既抒发着作者的感情,也反映出当时时局及其所发生的变化。
政论散文是东汉文学史中重要的文学形式,其代表作品包括《经学纪要》、《淮南子》、《汉书》、《尚书》等等。
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滋养了政论散文的发展。
新政府提出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运用理论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思想。
因此,当时的政论散文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它既反映出对时局的体察,也表达了对于社会和时局变革的看法。
汉代政论散文代表作《经学纪要》由马祖洛编纂,是当时最流行的政论散文之一,它把两汉时代的道学思想与现实社会环境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
《经学纪要》实际上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多角度的政治指导性文献,包括对正义、公正、民生保护等政治理念的讨论。
另一本政论散文作品《淮南子》由商鞅创作,是汉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著作,它探讨了政治、道德、军事、教育等一系列政治问题。
《淮南子》提出了积极的政治观点,提倡国家以统一、调和、协调的方式处理政治事务,鼓励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改善社会形势。
《汉书》与《尚书》是古代官方档案的缩影,它们反映出当时的官方政策,是东汉时期官方政策思想的缩影。
《汉书》写到“民有信任,则君政稳定;民有庆贺,则君政祥和”,论述了当时政府应当如何争取民心,运用民众的智慧来促进社会和谐。
《尚书》则把“忠诚”作为官吏们做事的基本原则,并认为官员应当端正其言行,保持中立和公平,为实现政府的统治而努力。
从上述可以看出,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品,既反映出道学思想,倡导政治秩序,也反映出对时局的体察和反映,对当时社会及时局变革的看法,丰富了汉文化的内涵。
在当代社会,我们仍可以从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思考,从中感悟出作者智慧的精髓,以及历史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
秦汉散文概述
秦汉散文概述一秦王嬴政在李斯等人的辅助下,于公元前221年平定六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秦帝国,自称始皇帝。
秦帝国一统天下,废封建,设郡县,实行中央集权,“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
韩非的法治主张,服法术以兼天下,“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不得臣士卒”(《爱臣》),“一法而不求智”(《五蠧》),以及“道无双故曰一”,“抱法处势”等君主集权思想,得到了具体的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秦始皇和李斯又吸收了韩非严刑峻法的治国主张,以刑杀为威,“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五蠧》),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
残酷的剥削压迫,疯狂的镇压杀戮,严密的思想禁锢和焚书毁籍,摧残文化,促使秦帝国仅经短暂的12年统治就土崩瓦解,造成“秦世不文”、文学上几乎成为空白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有秦时杂赋9篇,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也说:“秦世不文,颇有杂赋。
”在《明诗》中又说:“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但这些诗赋都没有流传下来,今天所见到的秦代作家只有李斯。
二汉代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新发展。
其更新变化与汉代社会政治经济紧密联系。
汉兴承秦之敝,秦王朝的灭亡,引起人们的深切思考。
同时,内有“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外有匈奴威胁,“岁入边,杀人民甚众”,这成为当时内外两大矛盾。
经高祖、惠帝、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经济逐渐发展,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边患暂时平息。
但是,随之而来的又是诸侯国的割据,商人对农民的兼并,经济富厚,交结王侯,奢侈成风,商人与农民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汉初,统治者面对重大社会矛盾,无暇顾及文化思想的建设。
从高祖到文景时代,制定法令,厉行节俭,奖励农耕,与民休息,以及所谓的“黄老之治”,其实都是儒、道、法思想并用,因此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风气得以延续,纵横游谈之风得以继承。
文士关心社会现实,能相对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从秦王朝的迅速灭亡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地为汉朝的统治提出社会改革的意见。
汉代论说散文[全文5篇]
汉代论说散文[全文5篇]第一篇:汉代论说散文汉代论说散文第一节汉初论说散文一、贾生《贾生》八篇。
(《汉书·艺文志·儒家类》)文帝时则有颍川贾生,尝借景为喻,言治乱之道.名曰《至言》。
其后每上书,言多激切,善指事意.然不见用。
所言今多亡失,惟《至言》见于(汉书)本传。
(《汉文学史纲要》第七篇《贾谊与晁错》)臣个敢以久远谕,愿借秦以为谕、唯陛下少加意焉。
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
至秦则不然。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日而视,倾耳而听。
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
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又为阿房之殿……为驰道于天下……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秦以熊焘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
……《至言》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义必怠于政矣。
……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风.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射猎,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臣不胜大愿,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定明堂.造大学,修先王之道。
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
……《至言》(《至言》)雄肆之气,喷薄横出,汉初之文如此。
昭宣以后,盖希有矣,况东京而降乎!(姚鼐《古文辞类纂》)(《至言》)大旨谓国家广益,在贤士纳忠。
欲得忠益,则在平时尊礼以养士气。
如秦以极盛而速灭者,不闻忠告也。
所以然者,暴士故也。
盖礼士为中主,为当日与方正之士驰猎而发也。
若只作谏猎书看,失之千里。
云合澜回,每回目眩然眼豁。
(浦起龙《古文眉诠》古厚而发辉丽之色,矫健而涵博大之规。
《吕览》、《韩非》之流,文章尚未与著书分途。
(《骈体文钞》卷一一谭献评)《贾子·先醒篇》:“君好谄谀而恶至言。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
11
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 文学色彩。它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 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 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
其写作目的是总结秦王朝的灭亡教训,所谓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为巩固汉王 朝的封建统治而提供借鉴。
2019/5/30
12
2019/5/30
19
晁错(前200——前154)
2019/5/30
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 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 太常掌故,奉命从济南伏生 受《尚书》,迁博士,拜太 子家令,举贤良文学,对策 高第。景帝即位,迁御史大 夫,请削藩,吴楚七国反, 被腰斩于西安东市。他的著 名政论文有《贤良文学对 策》、《论贵粟疏》等。
2019/5/30
10
贾谊文学成就主要在辞赋和政论散文
其赋今存5篇,皆骚体。代表作有《吊屈原赋》 和《鵩鸟赋》。
《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 58 篇,收录于 《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 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 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2019/5/30
这篇赋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堪称汉初赋的代表之作。
2019/5/30
18
《鵩鸟赋》则采用人禽问答体,叙写作者对人生 祸福无常的深沉的哲理思考:“祸兮福所倚,福 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德人无 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 ‘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 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2019/5/30
6
汉大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期
09汉四古代文学知识竞赛题目
第一章:上古文学1.我国最早的文学类型是(诗歌)和(神话)。
2.《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是出自(《吴越春秋》)。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是出自(《蜡辞》)。
3.现存唯一的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全书(十八)篇,三万一千多字。
4.上古歌谣在内容上的特点是以(劳动)为主题,带有原始的(宗教)意识。
第二章:诗经1.(《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2.《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
3.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总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4.(雅),正也,即标准音,指朝廷正乐,是西周王畿附近的乐调。
包括(小雅)和(大雅)两部分。
“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
5.“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6.《诗经》的搜集有两种来源,分别是(采诗说)、(献诗说)。
7.就《诗经》的传授者而言,有齐、鲁、韩、毛四家诗。
其中属于今文经学的是(齐诗、鲁诗、韩诗),被称为古文经学的是(毛诗)。
8.古诗有六义焉:(风,雅,颂,赋,比,兴)。
9.“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句是出自诗经的(《伐檀》),表现奴隶们的反抗。
10. 《王风·君子于役》、《秦风·无衣》都属于(战争徭役)诗,反映征战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悲惨痛苦。
11.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居六礼之首。
12.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
古代文学第六章 汉代政论散文及学术散文
两汉政论散文
从思想上说,以儒家思想为本谈论社会政治 主张治国必须富民,民富才能教诲 ,所以应 该以农桑为本,以游牧为末。 他主张君主要英明,要选贤任能。治国就像 治病一样,一定要找到贤臣,找到真药。 他还主张以法治国,而且应该有君主执法以 御民,而不能为大臣废除。“法也者,先王 之政也;令也者,己之命也。先王之政所以 与众共也。己之命所以独制人也。君诚能授 法而时贷之,布令而必行之,则群臣百吏莫 敢不悉心从己令也。己令无违,则法禁必行 矣。故政令必行,宪禁必从,而国不治者, 未尝有也。”(《衰制》)
陆贾的政论散文
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 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 为敌国,祸且及身矣。夫秦失其正,诸侯豪 杰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 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矣。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 羽。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 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而不助天下诛 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 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 王宜郊迎,背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 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先人冢墓,夷 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即越杀王 降汉,如反覆手耳。
贾山的政论散文
贾山,在汉文帝时借秦为喻,言治乱之道,名为《至 言》。后来还上书谏文帝不当废先王之法,除铸钱令; 又为淮南王辩护,称淮南王无大罪,宜令返国。《汉 书· 贾山传》中说“其言多激切,善指事意。”在 《至言》开篇中说:“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 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诛者,臣山是也。臣不敢以久远 谕。唯陛下少加意焉。”在文中,他对秦王朝的批评 极严厉,用急切的语言谈到秦王朝的赋敛和徭役之盛, 耽于安乐,依仗武力使得民不聊生,引起汉文帝疗救 的注意“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 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臣昧死以闻,愿 陛下少留意而详择其中。”
汉代散文发展脉络
汉代散文发展脉络汉代散文发展脉络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文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并没有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生机,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也屈指可数。
两汉王朝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纵观整个汉代散文的发展,我国汉代散文经历了西汉,东汉两个时期,演变诸体大至,文质相生,异彩纷呈。
西汉初期: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
建国之初,统治者一心治理国家,巩固政权,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总结秦亡教训,以利长治久安的政论文。
汉初政论文受战国说辞和辞赋的影响,大多气势磅礴,感情激切。
先是陆贾的《新语》,接着是贾谊的《过秦论》等专题政论文。
贾谊把汉代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两汉政论散文虽是基于先秦诸子散文,但有明显不同于先秦诸子的文章。
汉代散文家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下,是他们的文章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显得严谨质实。
除贾谊外,晁错的《言兵事疏》,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等最为著名。
西汉中期:即汉武帝至宣帝在位时期,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时期,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作家,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四大赋”。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此外,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也是西汉一部大著述。
同时,宣扬君权神授的儒家思想备受统治者的青睐,这种局面影响到散文创作上来,表现为汉初纵横驰骋的文章风格被此时出现的“天人相与“”灾异谴告“的今文经学代替,代表作家有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在文章上,变纵横驰骋为典雅醇正,变激切无忌为委婉含蓄,变藻饰富丽为质朴平易,游谈之风荡然无存。
此外,出现的桓宽的《盐铁论》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司马迁的《史记》做为西汉前期散文与西汉后期散文的创作的过渡作品,历来备受推崇。
它不仅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伟大的散文著作。
郭沫若称汉代政论散文
郭沫若称汉代政论散文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中致力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他特别擅长写作政论散文,其中尤以对汉代政论散文的探索和阐述较为突出。
郭沫若认为,汉代政论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座高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思想内涵。
下面将从汉代政论散文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汉代政论散文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道德、人伦等各个方面的话题,内容丰富多样,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为后世政论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认为,汉代政论散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汉代政论散文注重对时事政治的评论和批评。
汉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的过渡时期,社会变革和政治斗争频繁,这为政论散文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和背景。
作者通过对时事的观察和思考,对朝廷政策的分析和评价,展示了较高的政治洞察力和批判能力。
其次,汉代政论散文重视对道德和人伦的探讨。
汉代儒家思想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政论散文往往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将其吸收和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讨论中。
此外,政论散文也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人伦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伦理的关注。
汉代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司马迁的《史记》。
郭沫若称《史记》最初是以"B、官吏志"为规范的,这是因为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强调政治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治理的根本,必须通过对历史和政治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对时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指导。
《史记》是一部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巨著,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研究价值。
此外,汉代政论散文还有其他一些重要作品,比如贾谊的《过秦论》、杨震的《志士论》等。
《过秦论》是贾谊写于公元前124年的一篇政论散文,主要批评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已、骑劫横行的状况,并提出了以秦国为帝王中心的统一中国的主张。
《志士论》是杨震的一篇政论散文,强调了忠诚和诚信的重要性,为后来的很多政论散文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汉代散文
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 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 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 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後,王道缺,礼乐衰, 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 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 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 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 哉!”
神情的描写则比比皆是,如《廉颇蔺相如 列传》中秦王欲强夺和氏璧,相如“持其 璧睨柱,欲以击柱”,“张目叱之,左右 皆靡”,“怒发上冲冠”等,使人产生一 种身临其境的效果。
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也是司 马迁常用的手法。如刘邦、项羽微时见秦 始皇巡游的威仪,各说了一句话。刘邦说: “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多有羡慕;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则更多的是 自负与野心,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当时不同 的处境与性格。
再如“鸿门宴”事件,牵涉到的人物很多, 在刘邦、项羽、樊哙等人的传记中又都非 提不可。为了不重复,司马迁“详此略 彼”,在《项羽本纪》中写得极为详尽, 有声有色,而在《高祖本纪》、《樊哙列 传》中则极为简略,几乎没有多少具体的 细节描写,而只是用叙述的语言交代过去。 因此,“互见法”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 见”,在人物塑造与结构安排上都起到了 很好的作用。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 所次旧闻,弗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於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 祸,幽於縲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 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 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 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 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 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 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 思来者。”
一、两汉散文之政论散文
2、东汉政论散文
②仲长统
仲长统之文或针对图谶迷 信、或针对社会风尚、或 针对外戚宦官,批判锋芒 几乎遍及社会现实的各个 方面,表现出士人与政权 的疏离、国家意识的淡薄 和个人意识的强化。风格 上,言辞锋利,骈俪色彩 很浓,具有工丽整齐的特 色。
2、东汉政论散文
东汉时期的政论散文创作继承了西汉散文的 传统,又独具特色,直接开启了魏晋南北朝 文学。 东汉政论文以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 《昌言》、崔瑗的《政论》等著作为代表。
2、东汉政论散文
这些作品: 在内容上,以理性精神,对社会黑暗现象和 官方统治思想的尖锐批判,形成了批判性政 论散文。 在风格上,作者继承了西汉散文一直发展着 的骈偶化传统,文章更为整齐工丽。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3)晁错
在夹叙夹议过程中,作者还有意插入抒情之笔。如写 农夫之苦时,作者以同情的语调写出:“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责者矣”;写奸商害农时作者又道:“此 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这里不仅 夹叙夹议,而且抒发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具有一定的 感染力量。 作者还多用对比手法。如古今对比,五谷与金玉对比, 农民与商人对比,车骑法与入粟拜爵的主张对比,等 等。通过对比来论证问题,能够找出差异,突出利弊 和优劣,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3)晁错
②《论贵粟疏》赏析 西汉建国初期,汉高祖刘邦由于采取了罢兵归家、 抑制商人、轻徭薄赋等一系列措施,使秦朝末年 因连年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逐渐得以 恢复。文帝即位后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重视农桑,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但 由此也产生了因商业发展而导致谷贱伤农,大地 主、大商人对农民兼并侵夺加剧,大批农民流离 失所,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的社会现象。
汉代论说散文特点
汉代论说散文特点
汉代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时期之一,汉代的散文在古代文学发展中
占据了重要地位。
汉代散文主要分为政论散文和私家散文两类,这两类散
文在内容、风格和形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汉代政论散文形式丰富多样,内容丰富。
汉代政论散文主要包
括“议论”、“奏疏”、“表状”等形式,用于表达当时的政治观点和政
策建议。
其中,“议论”是以自由讨论的方式表达历史观点和价值观的,
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和评论性;“奏疏”是向上级官员请示报告的形式,用
于传递政府政策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意见;“表状”是以呈送文件的方式表
达对其它官方机构合作或反对的观点。
这些政论散文的内容千变万化,既
有关于国家政策的报道,又有对政府官员的评价,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其次,汉代政论散文风格简练明快,语言简洁具体。
汉代作家在写政
论散文时注重文字的表达力和观点的准确性,力求用精炼的语言和形象的
词句来传递信息。
他们通常会压缩文字,简明扼要地表达观点,使读者能
够迅速理解,同时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这种风格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紧密
相关,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文人的追求。
总的来说,汉代散文在政论散文和私家散文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政论散文形式丰富多样,内容丰富;而私家散文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描
写了当时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汉代散文笔触简练,语言准确,风格多样,具有较高的思辨性和表达力。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思想
境界和文学才华,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古代文学笔记
古代文学笔记秦汉文学汉代文学的文体及其嬗变一、辞赋方面:战国后期成为一种独立文体,内容侧重于状物叙事,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
1、赋的起源:①源于《诗》的不歌而颂;②出于《诗》的“六义”之一;③本于《诗》《骚》出于战国诸子;④来自战国纵横家;⑤始于俳隐;⑥不同赋体渊源不同。
2、辞与赋:词指楚辞,又称“骚”,词比赋与音乐的关系更为密切,词多抒情,赋多状物。
3、赋与颂:颂在东汉以后逐渐独立,颂德为主,典雅清丽。
二、散文1、汉代散文的主要形式有政论散文、史传散文、记事散文和书信体散文。
2、汉代政论散文,以西汉年初最为发达,能关注现实中重大问题,议论风发,畅所欲言,富于文采,颇有战国纵横家气息,从武帝到东汉中期,政论散文衰落,东汉后期,政论散文再兴,内容多指陈时弊,抒写政见,感情激愤,但较少文采,不及西汉初年。
汉代政论散文的主要形式是朝中大臣所写的论、疏、章、表、奏等。
3、汉代记事散文,与先秦记事散文相比有较大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史传作品的文学性,在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时,杂入了民间传说,有时还不乏作者想象和虚构,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三、诗歌1、先秦诗歌的主要样式是四言,这种题材在汉代继续沿用,但已不再居于主要地位,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
2、汉代乐府民歌,以叙事为主,善于通过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多用比兴和铺陈,多用整齐的五言,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文人五言诗:最早的完整的是班固的《咏史》,《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4、七言诗开始孕育。
西汉中后期散文的整体特征1、奏、议、疏、策等形式在仍然占很大比重,但记事散文,书信体散文也进一步发展;2、内容讨论如何巩固新兴和建立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后期更就具体政治问题展开论述;3、艺术上向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转向本经立义。
东汉散文的整体特征1、东汉散文虽气势不如西汉,但批判力度和深度有所加强,而记事散文与西汉相比,有的样式则有所突破,游记、碑文等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2、东汉散文向着骈骊化方向发展,同时,不少作家也在刻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语言风格。
汉代历史散文PPT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
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 的。 如信陵君的传是由亲迎侯生、窃符救赵、从 博徒卖浆者流游等故事构成的; 廉颇和蔺相如的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 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 孙武的传主体是吴宫教战的故事;孙膑的传 包含教田忌赌马、马陵道破杀庞涓等故 事……。 众多大大小小的故事,构成了《史记》文学 性的基础。
三、司马迁的其他著作
1.《报任安书》。
2.《悲士不遇赋》:‚悲夫士
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 己而复礼,惧志性的之无 闻。……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 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 而不伸。……”
第 二 节
《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
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不仅意味着总结 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 史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 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 的各种矛盾、困境。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 目的。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 书》中,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史记》 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 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 《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达到这些 目的,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
《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
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 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 过去的历史著作都记载了人的历史活动,但这些记 载都是以时间或事件为本位的,人的主体地位未能 被充分地意识到和表现出来,而且,这些历史著作 中的人物总体说来,主要局限于社会上层。 《史记》所记述的人物,虽然仍以上层政治人物为 主,但其范围已扩大到整个社会,包括社会中下层 人物和非政治性人物。帝王、诸侯、农民领袖、卿 相、将帅、后妃、宦官、文学家、思想家、刺客、 游侠、商人、戏子、医师、男宠、卜者,各各显示 出人类生活的不同侧面,又共同组成色彩斑斓而波 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代散文 课件
《论贵粟疏》 • 论述中心: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张。 • 艺术特色: 1、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 2、正反对照鲜明,说服力强(今昔、商农)。 3、语言朴素,具有逻辑性。 4、感情真挚,气势充沛,有战国纵横遗风。
• 人皆以贾生通达国体,今观贾生之策,其迂远不 通者,犹十而一二,岂如晁之凿凿可行哉?(李 贽《藏书》) • 惟谊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 论与晁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 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然以 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乃颇疏 略,不能与晁錯之深识为倫比矣。(鲁迅《汉文 学史纲要》第七篇)
班固与《汉书》
• 生平: •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 沿袭《史记》的体例而略有改变。 它改书为志,去掉“世家”并入“列 传”,这样它就由“纪、表、志、传” 四部分组成,即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 十列传。全书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时限:从高帝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 三十年的历史。(西汉的历史)
• 互见法: • 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 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 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 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本传晦之,而他传 发之” )。 • 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传中详 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 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 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 《汉纪》 • 1、编撰者:荀悦,字仲豫,东汉末年颍阴人(河南 许昌)。建安三年(198)3年时间编成。 • 2、主旨:为汉献帝改编《汉书》以便阅读。共十八 万字。 • 3、体例:编年体,而吸取了纪传体“人经事纬”的 特点。被认为是断代编年体的代表作。此后晋人袁宏 《后汉纪》、孙盛《晋阳秋》、沈约《齐纪》、裴子 野《宋略》以至于宋代《资治通鉴》,均如此。 • 4、特点:词约事详;史论精彩。(《汉纪·孝文皇 帝纪下》论免租税之蔽等)
汉代的辞赋和政论散文具有哪些特点
汉代的辞赋和政论散文具有哪些特点汉代的文学主要有辞赋、政论散文和乐府三种。
汉代辞赋的发展如下所述:早期重要辞赋作家是贾谊,他的代表作品是《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两赋均有兮字,楚辞向辞赋转化的痕迹非常明显,抒情性也较强,被称为“骚体赋”。
到景帝、武帝时期,出现大赋,枚乘的《七发》是汉代大赋形成的标志。
大赋的结构特点是主客问答,抑客伸主。
篇末点题,微有讽喻。
实际的效果是“劝百讽一”。
大赋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代表作是《子虚》、《上林》二赋。
大赋气势恢弘,语言张扬,气魄壮观,显示出大汉王朝的蓬勃气势。
其后,王褒的《洞箫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甘泉赋》、《河东赋》比较著名。
但大赋文字艰涩,内容空虚,大赋没有很好流传,与这种文风有很大关系。
东汉开始兴起京都赋,班固《两都赋》是早期代表作。
其后张衡的《二京赋》也很有名。
东汉后期,文人多怀才不遇,故抒情小赋应运而生。
班彪的《北征赋》,张衡的《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都很著名。
但此类作品当推汉末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该赋语言犀利尖锐,对于当时黑暗政治给予了严厉的批判。
西汉前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政论散文,最突出的代表是陆贾、贾谊和晁错。
陆贾前后向刘邦上十二篇文章,后来结集成书,即《新语》。
文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语言精练,逻辑性强,有很强的说服力。
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政论家,《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著有散文五十八篇,其作品大致可分三类。
一类是专题政论文,一类是就具体问题写的奏疏,一类属于杂论。
《陈政事疏》系统阐述自己的治国主张,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于长治久安的远见卓识。
专题政论文的代表作是《过秦论》三篇,分别指出秦始皇、胡亥、子婴的过失,其中上篇最精彩。
运用夸张铺陈的笔法,渲染秦帝国的辉煌强盛,再急转直下,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写其迅速土崩瓦解的衰颓,然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贾谊之后的政论家是晁错,他是景帝的老师,对于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最著名的论文是《论贵粟疏》,逻辑谨严,有很强的说服力,但缺乏文采。
秦汉政论散文和汉代杂文
王符的《潜夫论》:
成书于东汉中期,也是一部愤世嫉俗之作,对 当时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 切中时弊。 在议论政治得失时,往往采用正反对照和排比 的笔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仲长统的《昌言》。 王充、王符和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书信散文
• 总的特点:书信体,抒情与议理结合。 • 发展流变:春秋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用 书信的形式来表情达义。但此时所遗之书, 多为军国大事,只论事说理,个人感情不 多;战国时期,一些书信在叙事、议理中 已经含有较多的抒情成分 ;汉代,它们或 偏重抒情,其中有一些议理的成分,或偏 重议理,其中有一些抒情的成分。将抒情 与议理完满结合。
游记散文
• 马第伯,是东汉光武帝时人,他所写的 《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 记。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二年 (公元56年)封禅泰山,马第伯为先行官, 他在《封禅仪记》中详细记叙了封禅时的 种种准备工作。
logo
本次课题结束,谢谢
晁文立论精辟,说理透彻,逻辑严密,风格质 朴,但文采气势上稍逊于贾文。
《淮南子》
《盐铁论》
桓宽
王充
《论衡》
《潜夫论》
王符
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西汉初政论散文取得很高成就,特点:
• (1)适合当时政治需要,目的在于巩固当 时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围绕“秦所以亡, 汉所以兴”的中心话题; • (2)社会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 作者有着强烈的时代感,文章感情充沛。 • (3)受战国学术风气的影响,重视修 饰渲染,有纵横家遗风。 • 总之,西汉政论散文继承先秦散文优 良传统,研究现实政治问题,文风纵横驰 骋,意气风发,颇有战国纵横家气息。
《论积贮疏》
• 论述主旨:发展农业,储存粮食,对治国安民具有 重大意义。 • 论述角度: 1、从对现实的分析,证明“积贮”的紧迫性。 2、从对现实规律的阐述,证明不“积贮”的危害性 。 3、从对具体措施的设想,证明“积贮”的可行性。 艺术特色:注重铺陈说理,行文流畅而有气势。
汉代政论文
第七章
【宏肆深识】
汉代论说散文
◇制作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2003,请以相应版本观看或播放。 ◇权利声明:原制作者拥有本课件所有法定权利;非经授权,切勿擅用。 • Copyright © 2008 by NEOO
第三节
东汉政 论散文 三大家: 王充、 王符、 仲长统。
一、王充
东汉论说文
1、生平
2、《论衡》 (1)概说 共85篇。大约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
(2)宗旨——‚疾虚妄‛ 对汉代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灾异祥瑞, 乃至经学学风、俗儒人格等进行理性批判。
“苦夫九虚、三增、论死、订鬼,世俗所久惑,人 所不能觉也。” (《对作》)
一、贾谊及其政论文
1、贾谊其人
200B.C.-168 B.C. ,洛阳人, 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载贾谊散文共58篇,刘向 编为《新书》。
(1)其散文可分为三类: ①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 ②疏牍文, 如《论积贮疏》和 《陈政事疏》; ③杂论,如《退让》、《君道》。
原有20卷,依次为:君道、 臣术、建本、立节、贵德、 复恩、政理、尊贤、正谏、 敬慎、善说、奉使、权谋、 至公、指武、谈丛、杂言、 辨物、修文、反质。
②艺术: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 蕴讽喻,故事性颇强;文字简洁生动,清新 隽永。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有一定影 响。
君子博学,患其不习;既习之,患其不能行之;既 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 (《谈丛》) 高山之巅无美木,伤于多阳也;大树之下无美草, 伤于多阴也。 (《谈丛》)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敬慎》)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谈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贾的政论散文
今传的《新语》真伪难辨。《四库全书 总目》中说其“古书佚亡,今不尽见, 阙所不可知也。”因此,现存的《新语》 很难作为陆贾的政论散文论述。但《汉 书 陆贾传》详载的陆贾游说南越王的一 番言辞,可让人感受到他的散文风格。 除了陆贾之外,贾山、贾谊、晁错等人 的政论散文一般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说古喻今。
两汉政论散文
(4)崔寔“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论 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指切 时要,言辩而确,当世称之。”仲长统 曾说,做君主的都应该把《政论》抄一 份放在自己身边。《政论》一书已佚, 其内容零星见于《后汉书》与《群书政 要》等。崔寔主张拯救社会,不一定要 走尧舜之道,君主应该因时因地制宜, 杂用霸王之道来治理国家百姓,先以重 赏深罚以安定国家,再发政施仁,并主 张恢复井田制,以贤良为辅佐,使社会 安定。他的散文述古以论今,论理严密, 语言平易畅达,行文兼用铺陈和比喻。
两汉政论散文
从艺术上说,王符博古通今,长于分析 论辩,行文中引经据典,说古论今,都 显得雍容有余而透彻精辟,在真诚之切 中透露出刚直之气。比方说《论荣》一 篇表面上论人的荣誉,实际批判了社会 的不同。在一开头就说所谓的贤人君子 与小人之别,鲜明地提出了不能以高官 厚禄、富贵荣华和贫贱冻馁、困辱厄穷 为评判人的标准。其间引用了《诗》、 《书》等的说法,以历史中的伯夷、叔 齐、夏桀、商纣等人物为例。
两汉政论散文
(2)王符 《潜夫论》(因为不想显扬 声名)。 王符生卒年不详,字节信,今甘肃镇原 人。自幼好学、为人耿介,不和世俗。 在他的作品中有这么一段话暗示其仕途 失意的悲哀:“世未尝无贤也,而贤不 得用者,群臣妒也。主有索贤之心,而 无得贤之术,臣有进贤之名,而无进贤 之实,此以人君孤危于上,而道独抑于 下也。”(《潜叹》)
两汉政论散文及学术散文
政论散文,顾名思义,就是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的散 文。它是两汉散文的一个重要门类,纵贯西汉与 东汉。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墨、法等诸子散文就主 要是瞩目政治的。(君王南面之术) 秦始皇曾置酒咸阳宫大会群生,儒生淳于越批评他 不师古而分封子弟的情况,但是焚书坑儒之后, 这种情况不再出现,所以秦代没有什么政论。 ○西汉初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 贾谊、晁错、枚乘、邹阳。 东汉政论散文的代表有桓谭、王符、崔寔、仲长统等。 这些作家都在作品中表现出他们的政治用心,主要是 为治理社会献计献策,显示了他们兼济天下的主 观愿望。
晁错《守边劝农疏》
分析匈奴人的生活习性和卒戍边的弊端: 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 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廓 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 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 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 南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 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 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 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补足;多发,远 具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 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 民不安矣。
陆贾的政论散文
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 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 为敌国,祸且及身矣。夫秦失其正,诸侯豪 杰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 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矣。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 羽。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 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而不助天下诛 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 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 王宜郊迎,背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 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先人冢墓,夷 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即越杀王 降汉,如反覆手耳。
两汉政论散文
(3)仲长统 《昌 言》 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昌言》一书大多篇什亡佚,《后汉书 仲长 统列传》中保存了《理乱》、《损益》、 《法诫》等篇。另外,《群书治要》、《齐 民要术》等书中保存了部分文字。仲长统重 实轻名,重人事轻天道,主张任人唯贤,赏 功罚罪,使政平民安,各得其所,因而对天 道鬼神以及动乱的社会有很尖锐的批判。现 存作品中最能体现他风格的是《理乱篇》。 全篇以史为鉴,在古今对比之下来表现他对 社会的忧虑。文中用了辞赋的铺叙之笔,且 伴有夸张的手法,比方说“琦赂宝货,巨室 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同时他 的铺叙还多用对称的句式和排比的手法。
两汉政论散文
3 东汉时期 (1)桓谭的《新论》。 桓谭生于西汉末年,经历王莽改制入东汉,今安徽宿 县一带人。他性喜批评俗儒,在言论上无所避讳。针 对光武帝信谶纬,他上疏说:“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 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 桓谭作《新论》意在“术辩古今,亦欲兴治也”。他 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在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霸之道“五 帝以上久远,经传无事。唯王霸二盛之义,以定古今 之理焉。”他把儒法两家思想合而为一,既行仁政, 又要高度的中央集权。 他主张用贤选能,推崇农耕、反对卜筮干预社会政治。 他的散文风格不求整齐而趋于洒脱,行文虽然是说理, 但是时而穿插比喻或者短小的故事,所以严肃中透出 几分活泼。比方说他以火烛之事、人病而求医之事为 喻,说明人的生命是可以养护的。
桓宽的《盐铁论》
1、《盐铁论》产生的背景 早年,桑弘羊建议汉武帝设立均输盐铁官,以取利于 农,得到汉武帝的应允,但是盐铁官成了达官贵人们 谋利济私的重要途径。后来有贤良唐生、文学鲁生等 60多人主张罢此官职,施行教化。可是御史大夫桑弘 羊不同意,认为盐铁均输是国家大业,是控制四夷、 安边足用的大计,于是形成了尖锐对立、激烈辩论的 两派思想,桓宽对此“盐铁之议”进行了整理,成 《盐铁论》一书。 2、《盐铁论》的思想倾向 桓宽对两派观点不置可否,而是客观的记叙,不过他 整理“盐铁之议”有他的目的“欲以究治乱,成一家 之法焉”(《汉书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赞》), 他的思想仍然倾向于贤良文学主张实行的儒家的道德 政治。见下文.
两汉政论散文
2、西汉中期及其后的政论散文 汉到董仲舒与桓宽,他们的政论散文在 重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把自己对自然的 认识也引入其中。董仲舒的政论散文还 渗进了较多的哲学思想,把阴阳学说、 天人感应思想和社会政治、人伦道德联 系在一起。 西汉中叶以后,政论散文的锋芒减弱, 文风趋于平和,桓宽的《盐铁论》就体 现了这样的特点。
桓宽的《盐铁论》
桓宽在《盐铁论 杂论》中说“公卿知任 武可以辟地,而不知德广可以附远;知 权利可以广用,而不知稼穑可以富国也。 近者亲附,远者说(悦)德,则何为而 不成,何求而不得?不出于斯路,而务 畜利长威,岂不谬哉!”
桓宽的《盐铁论》
3、《盐铁论》的风格 (1)从论辩风格上讲,它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辩风 格有所不同,春秋战国时的论辩文,主导的一方占有 绝对的优势,另一方则是多侧耳倾听,虚心求教。 《盐铁论》是双方观点尖锐对立、互不相让。在一往 一复中不做长篇大论,有很强的针对性。比方说《国 疾》中文学直陈国家不用贤士是有国者的耻辱,并以 孔子不得志为例进行批判,丞相史奋指责文学说国家 政事,言辞过于激切,有失儒士的谦让风度。贤良在 辩说的态度上让步,但是在道理上寸步不让。针对大 夫们说政治失败主要因为吏少廉、民寡耻造成的,加 以回应说“百官尚有残贼之政,而强宰尚有强夺之心, 大臣擅权而断击,豪猾多党而侵陵。” (2)在艺术表现上,常用排比的手法和对称的句式。 如“窃所以闻闾里长老之言,往者常民衣服温暖而不 靡,器质朴牢而致用。衣足以蔽体,器足以便事,马 足以易步,车足以自载,酒足以合欢而不湛,乐足以 理心而不淫,入无宴乐之闻,出无佚游之观。” (《国疾》)
汉初政论文的具体内容
1、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缓和阶级矛盾。汉初迫切 需要的是安定,以贾谊的《过秦论》为代表。《过秦 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力量上与结果上说明了秦 王朝败亡的原因,引起汉朝统治者的注意。 2、针对汉王朝与其他周边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写。 北方匈奴保持了强大的实力,再加上它地处僻寒,所 以多加滋扰边境。西汉前期国力较弱,无力进攻,所 以采取和亲的办法,这是很屈辱的做法。晁错作《守 边劝农疏》提出了解决方案。在文中晁错并不直接切 入论点,而从秦王朝于匈奴的边地之争说起,认为秦 守边失于戍卒不服水土,委婉的否定了汉文帝以权势 派士卒守边的做法,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匈奴人游牧的 生活习惯,提出了徙民戍边的政策。在这篇文章中, 晁错所用的语言基本上都是家常语,不有意修饰,既 以真诚动人,又讲究说理,以严密的逻辑产生难以辩 驳的力量。具有一种朴实的风格。
贾山的政论散文
贾山,在汉文帝时借秦为喻,言治乱之道,名为《至 言》。后来还上书谏文帝不当废先王之法,除铸钱令; 又为淮南王辩护,称淮南王无大罪,宜令返国。《汉 书· 贾山传》中说“其言多激切,善指事意。”在 《至言》开篇中说:“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 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诛者,臣山是也。臣不敢以久远 谕。唯陛下少加意焉。”在文中,他对秦王朝的批评 极严厉,用急切的语言谈到秦王朝的赋敛和徭役之盛, 耽于安乐,依仗武力使得民不聊生,引起汉文帝疗救 的注意“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 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臣昧死以闻,愿 陛下少留意而详择其中。”
两汉政论散文
从思想上说,以儒家思想为本谈论社会政治 主张治国必须富民,民富才能教诲 ,所以应 该以农桑为本,以游牧为末。 他主张君主要英明,要选贤任能。治国就像 治病一样,一定要找到贤臣,找到真药。 他还主张以法治国,而且应该有君主执法以 御民,而不能为大臣废除。“法也者,先王 之政也;令也者,己之命也。先王之政所以 与众共也。己之命所以独制人也。君诚能授 法而时贷之,布令而必行之,则群臣百吏莫 敢不悉心从己令也。己令无违,则法禁必行 矣。故政令必行,宪禁必从,而国不治者, 未尝有也。”(《衰制》)
陆贾的政论散文
一、陆贾其人 陆贾的生卒年不详,楚人,以捷口善辩著称, 曾因出使南越,说服南越归汉有功被封为太 中大夫。后吕太后专权,陆贾称病辞官归家。 后诸吕擅权,陆贾为陈平出谋划策,灭诸吕。 二、《新语》 陆贾为刘邦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所作 称《新语》,共12篇。《史记 陆贾传》中记 “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