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案

合集下载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珍惜和平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以战争为主题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战争主题课文,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引出今天的课题——《十五从军征》。

2. 解诗题,知诗人:让学生从诗的题目中找出与战争有关的信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初读诗歌,了解诗意: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大意,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4. 研读诗歌,体会感情: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5. 感悟诗歌,抒发情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战争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热爱和平。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提醒学生珍惜和平生活。

六、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练朗读。

2. 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培养他们热爱和平的情感,同时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一、关于古诗《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抒发士兵离家远征,身临险境的叙事长诗。

诗篇追忆了自己十五岁离家投军的经历,讲述了在军旅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征战、逆境、劳苦等,感叹人生苦短,愿寄情天地之间,以求存活。

二、《十五从军征》的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1.了解唐代士兵的军旅生活、精神状态,感受他们的青春、坚忍、追求等情感体验。

2.掌握古诗的阅读技巧,如注重把握诗歌“境界”、“氛围”、“感受”等方面的表现手法,理解文化内涵。

3.感受“梦想”和“人生”主题,通过学习此诗对于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寻求人生价值有哪些启示和帮助。

三、教学步骤1. 阅读古诗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古诗《十五从军征》,带领学生感受古人的壮志和执着,体会古人对于性命之重和生死之轻的态度,进而使学生对于古人思想体系和生活状态的认识得以加深。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老师可逐段讲解节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内涵。

2. 诗歌鉴赏由于本次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古诗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生观。

由此,我们将通过展示诗歌的内部结构,表现手法,意象表达等等方面对老师进行阐述。

(1)情感描绘结合本文的主题“梦想”和“人生”,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与士兵的生活为基础进行感受描绘,运用悲壮、豪迈、感伤等词神韵之重,展示出层层递进的动人情感。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夜色渡头峥。

辛苦遭逢见陌头,负尽狂名十五州。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戎窟云笼,一夜征人尽望乡。

少年投军历尽辛苦,负着青春的全部、北上扫荡西凉的草原。

面对敌人的压迫和野性的劍,他召唤了大海、星星、黄沙、梦里的神仙来掀起疾风,扭曲山脉。

出塞远,征戍多蹉跎。

匈奴灾蝗烟蒿莱,汉军夜久不曾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百战孤军君莫笑,休言阵前输赢。

“面对恶战,长风吹幡,征人泪满颜。

”诗歌借由生动感性的表达手法,让读者能更为全身心的投入士兵的生活,被唤起同曰对于追求、梦想的感慨。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3.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重点:1.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读、入诗境导入:有人说:世界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

有人说:世间多艰难,所幸总有人等你回家。

有人说:幸福莫过于厨房有烟火,而家也有温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回家的故事。

是谁回家?是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一份期待去寻找答案(二)诵读,明诗意1.听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疏通词意。

(三)品读,悟诗情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体会其中的悲?1.15、80——写出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2.有、冢累累——“有” 写出了切,怯。

写出了老兵的急知、盼知、怕知。

“冢累累”间接表明家人都离开人世了!写出了老兵希望落空,心情沉重、悲痛。

3.兔入狗窦,雉飞梁上,旅谷中庭,旅葵井上。

——读出了环境的荒凉、破败与萧索,老兵面对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百姓的的悲哀……4.舂,采,饴——羹饭之简、境遇之惨、孤独之深5.看,泪——在“看”中回忆美好时光;在“看”中回顾着征战的艰苦;在“看”中感慨如今的惨状……(四)赏读,拓诗旨历史的悲剧何其相似,如: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战城南》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yǍo)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鲍照《拟行路难》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辞四曲》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无家别》【链接材料】贼寇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祀,想魂乎万里之外……征伐不休之故也。

——《汉书》两汉时,国内还大兴土木,土地荒芜,蝗灾、水灾、旱灾、饥荒无所不有,饥人相食,卖子糊口;政治上,官吏歪曲国法,农民因破产流亡……男辍耕耨,女停机杼,老弱相携,穷困道路。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十五从军征》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以描写汉武帝令年轻士兵十五岁以上入伍从军,经过战争和训练,最终成为合格勇士的故事为主要内容。

这首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军事制度和战争文化的重要篇章。

针对《十五从军征》这首古典诗歌,我们可以提供以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诗歌朗读和歌曲表演,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战争文化和军事制度及其历史背景。

2.学生通过翻译和注释汉字以及阅读故事全文,掌握词语和语法的使用方法,拓展自己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

3.学生通过分析和领会诗歌的情境、节奏、韵律和语言运用,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教师为学生介绍《十五从军征》的作者和诗歌的背景知识,并进行口头翻译,普及汉字的词义和使用方法。

2.学生听课还原,模仿教师的朗读,学习《十五从军征》的基本情境和韵律,然后进行小组朗读和集体朗读。

3.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和领会诗歌的语言运用和节奏韵律,例如诗歌的押韵和起伏,字句与意象的联系,隐喻和夸张的表现等。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作笔记和演讲,然后进行班级评选。

4.学生听课解析汉字,并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和解释诗歌情节、人物形象、文化内涵等,让学生通过经典诗歌和故事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5.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文本素材,创作和演绎相关话剧、评书和曲艺,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整体语文素质。

三、教学方法:1.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像、声音、文字等素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歌和文化。

2.教师采用翻译和注释的方式,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汉字和语言的用法。

3.教师采用分析和解读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情境和语言特点。

4.教师采用表演和创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四、教学评估:1.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朗读效果,教师可以组织班级评选和表彰。

2.针对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模拟考试和综合测评。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篇一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

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

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遥看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室空无人,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杂乱,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

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

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

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

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改写《十五从军征》篇二战火刚消的战场上,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黄沙漫天,渐渐把地上七横八竖的尸体掩盖,狂风无情地刮在了那几个奄奄一息遍体鳞伤的人身上,起初,他们还呻吟着,后来,便毫无声响。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十五从军征》这首古文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了解《十五从军征》背后的历史背景,增进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来表达对于《十五从军征》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过程1. 导入 (10 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十五从军征》的作者、诗歌类型和主题等基本信息。

•引发学生对于《十五从军征》的兴趣,例如询问学生对于“军征”这个词的理解、是否知道古代士兵参军的年龄等等。

2. 了解背景 (15 分钟)•介绍《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简要介绍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等相关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背景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来说意味着什么。

3. 阅读理解 (30 分钟)•学生分组阅读《十五从军征》,每组两至三人。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标记重要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学生在阅读完之后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总结出一段文字,描述他们对于这首诗的理解。

4. 分享讨论 (20 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理解。

•全班共同讨论和解释每个小组的观点,并辅以教师的点评。

5. 深入了解 (20 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十五从军征》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意象,比如“幕府”、“江山”等。

•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和思考,进一步理解这些词语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和作用。

6. 个人思考与写作 (25 分钟)•学生个人思考对于《十五从军征》的理解和感受,并以散文的形式写下来。

•学生可以参考之前小组的讨论和全班的讨论,展开自己的思考和写作。

7. 分享与评估 (15 分钟)•学生相互间交换自己写的散文,并进行评价和建议。

•教师根据学生对于《十五从军征》的理解和写作的内容进行评估。

三、教学评估1.学生参与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参与情况来评估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学生的阅读理解: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来评估学生对于《十五从军征》的理解程度。

3.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个人写作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十五从军征》教案篇1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学目标: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中家园被毁、人民流离、伤亡惨重的悲惨画面。

教师随机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图片解说。

)师: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给世界和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它又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百姓带来什么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师板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感知理解。

(一)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利用借助工具书与同伴交流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最后记下自己没有解决的字词。

2、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字词义,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字词问题。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揣摩诗句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读诗歌意象,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教学难点:通过揣摩诗句含义,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苦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直接导入本课,让学生初步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2. 解诗题,知诗人: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和来源。

引导学生从“从军征”三字中揣摩诗歌的主题。

3. 朗读诗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诗句含义。

4. 揣摩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结合诗歌意象,揣摩诗句的含义。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解。

5. 改写诗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诗歌改写成一篇短文,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6.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体会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和认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默写重要诗句。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观察学生的表现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求学生完成改写诗歌的作业,以检验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针对学生在改写诗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 总结反思: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方向。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老兵的痛苦与悲哀,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引导学生对和平与战争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

(2)提问:同学们,当战争来临,你们觉得普通人会经历怎样的遭遇?(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看看诗中的老兵在经历漫长的从军生涯后,有着怎样的命运。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冢”“窦”“雉”“舂谷”等字词。

3、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位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家后看到家中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悲痛。

4、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分析老兵的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提问: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兵的痛苦和悲哀?引导学生从“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诗句中体会老兵的孤独、凄凉和悲伤。

(2)探讨诗歌的主题。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讲述老兵的个人遭遇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通过老兵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位老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老兵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战争的反思。

大学十五从军征教案

大学十五从军征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教学目标:1. 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的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2. 分析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十五从军征》原文及译文。

3.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十五从军征》的作者王之涣,以及这首诗的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什么了解?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十五从军征》原文及译文。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十五从军征”中的“十五”象征着年轻力壮的青年,“白骨空蒙蒙”象征着战争的残酷。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提醒学生课后继续阅读,深入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的背景和主题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分析1.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十五从军征”中的“十五”象征着年轻力壮的青年,“白骨空蒙蒙”象征着战争的残酷。

2. 讨论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拓展延伸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运用到现代文学创作中?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的象征手法和爱国主义情感。

2.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十五从军征》的读后感。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能够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

3、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珍惜和平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老兵的形象。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理解其艺术效果。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在古代,有许多士兵被迫离开家乡,奔赴战场,他们中的很多人一去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反映古代士兵悲惨命运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二)了解乐府诗1、教师介绍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乐府诗是汉朝设立的音乐机构采集和创作的诗歌,后来成为一种诗歌体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2、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乐府诗,如《木兰诗》。

(三)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语调。

3、学生再读,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等。

(四)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诗意,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词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这句诗开篇点明老兵十五岁就参军,八十岁才归来,突出了老兵从军时间之久。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老兵在归途中遇到乡人,急切地询问家中还有谁在。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乡人指着远处告诉老兵那就是他家,但只见松柏环绕着一座座坟墓。

这一景象令人心碎。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老兵到家看到野兔从狗洞进出,野鸡在梁上乱飞,院子里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满了野生的葵菜。

这些描写展现了家中的荒凉破败。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老兵自己动手做饭,却不知道该把饭送给谁,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本科《古代文学经典选读》中的一节课,主要讲解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

通过学习和讲解,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同时也对唐代社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2.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成诗历程。

2.理解诗歌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3.深入分析诗歌结构和抒情手法。

4.通过这首诗歌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1.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2.细致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获得欣赏诗歌的眼光和方式。

二、教学步骤1.引入首先,老师通过一张关于唐代士兵战争的照片,引入本课中与唐代士兵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

2.讲解接着,老师通过幻灯片或者PPT的方式讲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的成诗历程、背景以及诗歌中的特点和抒情手法。

讲解中既要讲解与唐代士兵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也要讲解与文学审美相关的知识点。

3.辅导在讲解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互相讨论,以巩固和深入学习。

如果有需要,老师可进行一些重点小组讨论。

4.梳理整体学习完毕后,老师将整个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点归纳和总结。

5.实践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会在教室内进行实际操作。

操作流程包括学生演讲和诗歌朗诵等活动。

三、教学评价1.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这里采用了讲解、讨论、演讲、朗诵和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教学效果本节课程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成诗历程,掌握基本的文学分析方法和审美视角,并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在学期结束时,学生应参加作文写作或口头报告等能够体现个人能力的期末考试。

3.总结通过《十五从军征》的学习,在对唐代士兵生活、民族精神、国家建立与发展等多个维度上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完整版)《十五从军征》教案

(完整版)《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1、重点:理解重点字的意思,了解诗歌大意,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2、难点: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法:朗读法、启发法等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小黑板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流程(一)解诗题1、师: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古诗《十五从军征》。

通过预习和读题你知道这首诗和什么有关吗?从诗题中你哪些字你知道的?(与战争有关,从“军”、“征“看出的。

军:从军征:征战。

)师:你读得真仔细。

那现在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十五从军征的意思?(十五岁参军去打仗)【板书: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2、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收录的都是民间的诗集,反映了——(真实的事情。

)那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知道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二)、读通诗1、师:作者想通过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表达怎样的感情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古诗便是第一步。

【板书:读通诗】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并圈出你觉得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生字。

谁来说说看?<冢、窦、雉、舂、羹、贻、葵>2、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指名读、全班齐读)(三)、明诗意1、师: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说说你不理解的词义,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我看到有一个同学很会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他就把不理解的词义批注到了书上。

师:现在谁来说说看?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说完整了吗?如果有不完整的地方,可以补充。

(学生一句句说出诗意,并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诗的大意【板书:明诗意】这是我们进一步体悟诗歌的前提,也是学习诗歌的第二步。

九年级语文下册《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目:
1.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
2.解释诗中的生字、词组。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我在一旁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4.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十五从军征》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边塞的苍凉与壮美。接着,我播放了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边塞的气息。音乐结束后,我提问:“同学们,你们刚才想到了什么?有没有想过边塞的军人是如何生活的?”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4.课堂讲解,突破难点
针对诗句中的生字、词组,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同时,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领会诗人的表达技巧。
5.情感教育,提升价值观
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关爱社会。结合诗句内容,让学生感悟军人的艰辛,培养勇敢、坚韧的品质。
6.创作展示,巩固拓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提高。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将诗歌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5.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让学生体会军人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勇敢、坚韧品质,同时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1【诗歌名称】:十五从军征【年代】:汉【作者】:两汉乐府【内容】: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也可以说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开头两句,统摄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

他从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的少年时代,就被迫应征入伍,直到两鬓苍苍,皤然衰颜,实在无法为统治阶级卖命了,才得以归来。

在军队中竟然呆了整整六十五年。

在这六十五年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衔枚疾走,沙场鏖战,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凝结到一个“征”字里,让读者去联想,这是高度的概括。

接着,从“始得归”的“始”字中,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六十五年来里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然悲伤的感情色彩。

尤其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十五从军征》是我们课本中的出自《乐府诗集》的一首乐府诗。

读了《十五从军征》你的感想是什么?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今天幸福和谐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十五从军征》意思是:十五岁去当兵。

标题夸张地写出从军之早,原诗无题目,现标题是编者选用诗章的一句添加的,这也是区分诗章的惯用做法。

二、整体感知:1、《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一部分为文人创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

汉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体诗,较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2、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的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

《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3、学习生字:冢累累(zhǒng) 狗窦(dòu) 雉(zhì)舂(chōng) 羹(gēng) 贻(yí)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首句写出了封建兵役制的极端不合理。

“十五”“八十”是运用夸张手法,说明从军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容。

3. 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容,培养学生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的战争和士兵的形象,并讨论他们的责任和勇敢精神。

二、学习(15分钟)
通过学习资料和讲解,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三、探究(20分钟)
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
容,并讨论自己的理解。

四、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对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原因、要求和内容进行归纳。

五、拓展(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今社会上是否还有类似的行为和精神,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古代十五从军征的文章,表达自己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并且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凑,学生的探究时间较短,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同时,对于拓展的部分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观点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十五从军征》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生字生词。

2. 学会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学习诗歌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色,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的朗读技巧1. 正确发音,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表达诗歌的情感,读出诗歌的意境。

(二)诗歌内容的理解1. 理解诗歌的叙事结构和语言特点。

2.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民情感。

2. 通过诗歌,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

(二)诗歌语言特色的把握1. 指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朴素自然和强烈真挚。

2. 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主题。

例如,可以问:“战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平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为学习《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2. 背景介绍与情感铺垫接着,简要介绍《十五从军征》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是在汉朝时期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民的生活。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老兵归乡后所面临的凄凉和孤独,为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打下基础。

3. 诗歌朗读与初步感受播放《十五从军征》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初步体验诗歌的情感。

鼓励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诗歌的停顿和重音,为接下来的朗读练习做准备。

4. 诗歌内容概述与问题提出在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简要概述诗歌的主要内容,包括老兵从军的经历和归乡后的所见所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从军征
安岳县石羊镇初级中学王建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感悟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中抒发的凄楚悲凉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导入新课。

3、听、读、悟、写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的残酷迫害和战争带来的灾难,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以叙述的手法展现诗歌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抒发的感情。

【学法】听、读、悟、写相结合。

【教法】教师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简介乐府诗
乐府最早是音乐机构的名称,汉初即已出现,汉武帝时扩充为专司歌舞机关,兼有采诗的职能。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民歌,这些采集的民歌,就叫做“乐府诗”或“汉乐府”。

宋朝人郭茂倩将两汉至唐代的乐府诗汇编成《乐府诗集》。

自学检查
二、自学检查
•正音,划分节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三、理解大意
•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

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
•且看远处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

•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

舂罢谷子拿来做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

•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四、当堂演练
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
2写老兵想尽快知道家里情况的句子是,。

3、写老兵的家已变成荒凉的坟场的句子是:
,。

4、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5、写老兵就地取材,作好饭菜的句子是:
,。

6、表现老兵孤独处境和凄凉心情的句子是:
,。

7、写老兵看到亲人死去,家庭残败不堪,不禁悲从中来的诗句
是:,
五、深入探究
《采薇》和《十五从军征》都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它们的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采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十五从军征》以叙述为主,借老兵的所见所为
所感,抒写他的悲凉、凄苦之情。

六、片段写作
要求:男生:写老兵回家后所见到的景象,侧重环境描写
女生:写老兵回家后的行动及内心世界,侧重心理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