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性乌托邦小说的流变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乌托邦小说分析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乌托邦小说分析摘要:乌托邦精神是女性主义的根本精神,女性乌托邦小说代表了每个时代女性最深切的愿望。
在英美文学体系中,拥有大量经典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其为女性和人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和坚定的价值归宿。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英美文学中女性乌托邦小说进行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足迹。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评论一、英美文学中女性乌托邦小说概述“乌托邦”一词最早是由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提出,其含义在不同学者看来具有不同的解释。
从字面来看,“乌托邦”大致指“乌有之乡”,但这种解释并没有指明其精神实质和其文化上的独特意蕴。
对西方英美文学史的解读来看,“乌托邦思想”源远流长于英美文学中,在早期较为零散,规模有限,直道莫尔的《乌托邦》,才标志这“乌托邦小说”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范式。
随着后人对乌托邦小说的继承和发扬,在十九世纪,乌托邦小说进入了“盛世”。
随着乌托邦小说的发展,在19世纪20年代,女性乌托邦小说成为具有强大发展势头的亚乌托邦类小说。
女性乌托邦小说是女性主义思想与乌托邦精神结合的最佳载体,女性乌托邦小说对当时的社会发问:“现状是什么,它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该如何建立规范?”在这种问题的驱动下,其展开对社会的批判,显示对社会的前瞻性,追求社会的两性秩序。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女性乌托邦小说进入繁荣期,代表作有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她乡》、萨拉·奥恩·朱依特的《尖冷杉之邦》等。
二、乌托邦女性主义的自我重塑女性乌托邦小说的重要特征思想是反对父权,废除父权,提倡两性秩序,在诸多女性乌托邦小说中,均体现了对女性乐园的积极建构。
女性乌托邦小说提供了一个启示:要认识你自己,首先必须认识“他者”,而“他者”只有在作为“自我”现存制度和既定秩序的参照时才有存在的意义。
比如在吉尔曼的《她乡》中,其同时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并在父权制强大的“他乡”与父权制缺失的“她乡”,分别描述了各种生活状态,并彰显女性文化,为女性主义者研究两性秩序共存提供了新的视域。
女性主义文学:性别与叙述的探索
女性主义文学:性别与叙述的探索在女性主义文学的广阔天地中,性别与叙述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互动。
这种关系不仅揭示了女性在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处境,也展现了她们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重塑自我认同和社会地位。
女性作家往往利用叙述策略来挑战或颠覆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期待。
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她们能够直接表达女性的内心世界和主观经验,这样的视角转换有力地打破了男性主导叙事的传统。
例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通过其流动的意识和多声部叙述技巧,展现了女性对于时间、空间和自我的不同感知。
同样,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采用非线性叙事和多重声音,揭露了奴隶制遗留下来的创伤如何在女性生活中持续产生影响。
除了叙述者的选择,女性主义文学作品还常常通过语言的创新来表达性别特质。
诗人如艾德里安娜·里奇和艾米莉·狄金森,她们的作品通过对传统诗歌形式的改造,赋予女性经验和情感以新的表现力。
这些作品通过密集的象征、隐喻和韵律变化,传达了女性对于爱、身体、工作和精神探索的独特视角。
在探讨性别与叙述的关系时,不得不提的是女性主义对母性、性别身份和性取向等议题的深入挖掘。
例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通过极权主义背景下的反乌托邦叙事,探讨了女性身体、生育权和性别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类作品通常借助强烈的情节冲突和角色塑造,展现女性在反抗压迫和寻求解放过程中的勇气与创造力。
女性主义文学还关注叙述中的“空白”和沉默,这些往往与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被边缘化有关。
埃莱娜·西苏的理论强调了“女性写作”的重要性,即通过写作来填补这些空白,发掘并表达那些被压抑或忽视的女性经验和欲望。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探索性别与叙述的交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更重要的是,它挑战了既有的性别结构,促进了性别平等和多元化的社会对话。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作家和读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力量、同情和理解的女性主义叙事空间,为性别认同的流动性和社会变革提供了无限可能。
美国女性乌托邦小说的流变
颇受英 国女性乌托邦小说 的影 响。 追根溯源 , 女性乌托邦小说 方 面 的早期 经 典 之作 当推 英 国作 家 萨拉 ・ 鲁滨逊 ・ 司各 特 ( S a r a h R o b i n s o n S c o  ̄) 的《 千年圣殿 》 ( Mi l l e n i u m H a l 1 ) ( 1 7 6 2 ) 。 该小说描绘 了一个 由寡居妇女组成 的女性社群 ,其 间的女性
处于起步阶段。本文 旨在对 美国女 性乌托邦小说进行分期梳 人 》 ( Wo m e n o n t h e E d g e o f T i me ) ( 1 9 7 5 )以及乔 安 娜 ・ 拉 斯 理与剖析 , 以期对我 国的女性乌托邦 小说研究有所助益。 具体 ( J o a n n a R u s s ) 的《 雌性男人) ( F e m a l e M a n ) ( 1 9 7 5 ) 等 。1 9 8 0 年 而言 , 1 8 9 0年一 1 9 2 0年是美 国女性鸟托邦 小说 的首次繁 荣期 , 后, 复兴 的热浪逐渐散去 , 传统女性 乌托 邦小 说中对于未来 的 1 9 6 0年 ̄ 1 9 8 0年通过与科 幻小说 的结合 ,再次繁 荣, 1 9 8 0年
值得注 意的是 ,尽管莫尔开创 的乌托邦传统 一直 试图描
自主地实现其各 自的精神追求 。司各特 由此在作 品巾暗示 了
绘人类社会 的理想状态 ,但却从未对女性 的权益 与幸 福给予 女性 中心主义 的倾 向,并 以一些聪慧勇敢 的女性不屑 与男性
足够 的关注 与重视 ,其笔下 的社会构想仍 旧是男权统 治的社 为伍 ,凭借女性力量构建起一个和谐美好 的社群 的 “ 想象事 会, 对于女性来讲 不亚于一 场场 噩梦 。因而 , 那些具有批判 精 实 ” 向传统 男权文化发 动冲击 、 提出挑战 , 掀开 了女 性乌托邦 神 和前 瞻意识 的女性作家们勇敢地拿起 自己的笔 ,试 图以小 小说 的序幕 。 说 为载体构建女性主体受到充分尊重 的乌托邦 ,这无 疑是 对 进入十九世纪 ,更多的女性作家开始加人女性乌托邦小 乌托邦文学传统 的积极继承与重大修正 ,具有不 可估 量的学 说创 作 的行 列 。比如 ,玛丽 ・ 布 雷德里 ・ 莱恩 ( Ma r y B r a d l e y 术价值 与社会意义 ; 而且 , 女性作家们所建构起 的女性 乌托邦 L a n e ) 即继承司各特 的女性社群主题 , 创作了《 米佐 拉 : 一个预
拆书-《使女的故事》他们只用了6步,就使女性沦为生育奴隶
《使女的故事》他们只用了6步,就使女性沦为生育奴隶《使女的故事》创作于1984年,那时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受到雕刻家那时西德的邀请和一批艺术家一同到西德小住。
正是某段在西德的经历,使得阿特伍德有柏林墙最佳时机看到了柏林墙,以及单个周日都要派出飞机周日到柏林墙来宣示主权的东德空军。
大部份时间都生活在加拿大的阿特伍德三十天对于柏林墙那边的一切感到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她穿过铁幕,找到机会到达了找回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在那里,她感受到了寂静的街道,时刻被人则监视的感受,以及人流中暗藏各色人等的暗流涌动,这一切全都和奥威尔的《1984》如此相像。
阿东段特伍德在东德这段生活经历,使得她不由得想起《1984》之中的细节,作品所以开始上写这本反乌托邦小说《offred》,1985年秋天,这部小说改名为《使女的故事》在加拿大出版。
很快,英国、美国也相继出版。
1990年《使女的故事》被改编为电影在美国上映,获得了第40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但反倒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
整个90年代,经济向好,生育率也稳定,没有人觉得里的事会和自己的生活有关。
2017年,制作精良的美剧《使女的故事》却激起了更多人能的关注。
第四部作品火爆与否,时机真的很重要。
时光走进21世纪17年后,人们惊异的发现,食品、环境的污染,就业率的持续下降,某些民族主义者国家和地区宗教的极端分子不允许女性读书、认字,物化女性,居然在《使女的故事》中都能找到影子,这才细思极恐。
这本书出版于1985年.当时的人工受精和试管婴儿十倍没有在此之前如今普及,所以很多初看《使女的故事》这部剧的人都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采用人工受精控制技术和试管婴儿等人工干预技术提高生育率呢?一来和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有关,二来,列国信奉的宗教不提倡过度的使用科学技术手段,他们认为正是现代工业和科技恰是污染了环境,造成了人类面临的恶劣局面。
也幸亏他们不愿意多使用科技手段,不然各大车站、地铁都采用人脸识别技术,使女耳朵上的标志再自带全球定位系统,这些可怜的使女才真正是插翅难飞呢。
《使女的故事》未来反乌托邦的女性抗争记
《使女的故事》未来反乌托邦的女性抗争记《使女的故事》是一部改编自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同名小说的电视剧,以其独特的故事背景和深刻的女性主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该剧以一个虚构的反乌托邦世界为背景,描绘了女性在这个极权统治下的压迫和抗争。
观看完这部电视剧,我不禁为女性的命运感到悲哀,同时也为她们的勇气和坚韧感到敬佩。
故事发生在近未来的美国,由于环境污染和不孕症的蔓延,社会秩序崩溃,一个名为“戴斯汀”的国家崛起,实行极端的宗教独裁统治。
在这个国家里,女性的地位被剥夺,她们被分为不同的群体,如使女、夫人和女仆等,每个群体都有着特定的社会角色和义务。
而主人公朱恩是一名使女,她被迫成为统治阶级的生育工具,每月只有在性仪式上才能与指定的男性进行性交,以期望能怀孕并为他们生育后代。
整部剧通过朱恩的视角,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将观众带入了这个反乌托邦的世界。
她的内心独白和回忆,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她的心理状态和她所经历的一切。
朱恩在这个世界中经历了身份的剥夺、权力的压制和人性的扭曲,但她从未放弃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她以坚韧和勇敢的态度,与其他女性展开了一场反抗与抗争的斗争。
在这个极权统治下,女性的身体成为了政治和宗教的工具,她们被剥夺了自主决策的权利,被迫接受生育的任务。
这种对女性的剥夺和控制,不仅仅是对她们身体的侵犯,更是对她们人性的否定。
女性们被剥夺了自由表达自己的权利,她们的身份被消解,只能以被动的姿态存在。
这种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让我深感痛心和愤怒。
然而,正是在这种极端的压迫下,女性们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坚韧。
她们通过各种方式,包括秘密的联络、暗中传递信息等,展开了一场秘密的反抗。
她们试图寻找自由的空间,保护彼此并寻求解放的可能性。
她们的抗争虽然暂时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但却展示了女性的力量和坚持。
《使女的故事》通过对女性的抗争和压迫的描绘,引发了人们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思考。
这部剧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对当代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和女性权益问题的一种警示。
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
天津师范大学本科学年论文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学院:文学院学生姓名:赵逸舟学号:1230010206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2级完成日期:2014年10月31日指导教师:吕超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我们》《美丽新世界》《1984》被合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是反乌托邦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部作品均以荒唐起始,以悲剧为终,而在三部作品里,女性都对故事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她们使荒唐可笑的反乌托邦世界变成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
本文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及特色,以女性形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探究女性形象对反乌托邦文学的作用,从另一种视角对反乌托邦文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反乌托邦;《1984》;《我们》;《美丽新世界》;女性The analysis of female in the anti Utopian TrilogyAbstract:"We" "Brave new world", "1984" was named "anti Utopian Trilogy", is adystopian literature classic. The three works are to start the tragedy asabsurd, final, and in the three novels, women are the story plays a decisive role, they makethe absurd dystopian world into a tragedy is muscle. In this paper, the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bined works, to the image of women as the research breakthrough point, exploring women's image of the role of anti utopian literature, to study the anti utopian literature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Keywords:anti Utopia; "1984"; "we"; "Brave new world"; women目录引言 (4)一、“反乌托邦三部曲”的创作背景其女性形象的影响 (4)(一)柔弱的反抗者形象 (4)(二)愚昧的顺从者形象 (5)二、女性形象对“反乌托邦三部曲”的作用 (6)(一)恋人的形象 (7)(二)母亲的形象 (7)结语 (8)参考文献 (10)引言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Sir Thomas More) 的杰作《乌托邦》(Utopia)问世。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使女的故事》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讲述了一个名为“新耶路撒冷”的社会,这个社会看似充满光明与希望,实则是一个对女性极度压迫的极权主义国家。
在这个世界里,女性被剥夺了基本的人权,她们被迫成为生育机器,为维持国家的人口数量而活着。
这部小说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对现实世界中的女性地位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这部小说让我看到了人性的丑恶。
在新耶路撒冷社会,女性被视为低等生物,她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男性手中。
为了满足男性的需求,女性被迫接受绝育、堕胎等残忍的措施。
这种对女性的极度压迫和剥削,让我不禁想到了现实世界中的一些国家,如某些非洲国家,女性的地位同样堪忧。
这些国家的男性统治者往往将女性视为自己的附属品,甚至将其作为政治筹码来交换利益。
这种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让人痛心疾首。
其次,这部小说让我看到了女性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生存。
虽然新耶路撒冷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让她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仍有一些女性勇敢地站出来反抗。
其中最为典型的人物就是加尔布雷思特·弗里曼(Katniss Everdeen),她不仅在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还在战后努力争取女性的权利。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世界中的一些女性英雄,如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的妻子温妮·曼德拉,她在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女性英雄的存在,让我相信在极端环境下,女性依然可以展现出强大的力量。
然而,这部小说也让我看到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在新耶路撒冷社会,为了维持人口数量,政府鼓励人们放弃生育,甚至鼓励人们通过基因工程来改变自己的性别和外貌。
这种对自然的破坏,让我想起了现实世界中的环境问题。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地球生态系统日益恶化。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也给其他生物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地球家园。
最后,这部小说让我反思了教育的重要性。
从女性主义乌托邦角度浅析吉尔曼的《她乡》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乌托邦”(Utopia)源自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人文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的小说《乌托邦》,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像的、理想的社会。
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对现实不完满的超度”,从对现实的超越进而升华成为一种理想。
乌托邦精神即立足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开拓精神。
而乌托邦精神又被认为是女性主义写作的灵魂。
《妇女与乌托邦》中曾指出“重构人类文化是乌托邦主义和女性主义写作的共同目标。
”弗朗西斯·巴特库斯基认为“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促使人们审视当前现状,并超越二元对立思想的约束。
”女性乌托邦主义小说是女性文学下的一种亚小说文类,其以小说为载体反映女性主义思想,展现乌托邦精神,关注女性和人类的未来。
女性乌托邦主义的价值取向概括来说为:消灭社会性别差异;消除统治和压迫;“超越人类中心意识,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
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Gilman,1860—1935)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主义作者之一,也是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理论家、社会家。
吉尔曼以其著名短篇小说《黄色墙纸》为中国读者所熟悉,而《她乡》是吉尔曼在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创作繁荣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标志着吉尔曼从现实主义走向乌托邦主义—从早期《黄色墙纸》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和解构转变为对女性主义理想社会的规划和构建。
《她乡》讲述了三名男性—社会学家范、地理学家泰利和医生兼植物学家杰夫三人参加丛林探险之际误入一个完全由女性组成的神秘国度,在这个“女儿国”三人分别与当地女性产生了感情并缔结了婚姻,最后由于泰利意欲对妻子施暴三人被永远驱逐出境。
透过三名男性闯入者的视角,吉尔曼展示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女性世界:男性失去了独享的尊崇地位,没有国家、种族、阶级和职业的差异,女性拥有才情和智慧,以学习为终身生活目标,对于男性她们不取悦不畏惧。
美国女性主义发展历程
美国女性主义发展历程女性主义(Feminism),原意为“妇女解放”,产生于法国,后传人欧美,并逐渐发展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运动。
女性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前提就是女性处于相对受压迫和受歧视的地位。
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长期处于政治上受压迫、社会上受排挤、经济上受贫穷,文化上受男性专制教育、思想上受压抑的状态。
随着女性主义的快速发展和蔓延,各国的女性文学应运而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该国女性主义的进程。
美国,作为女性主义发展的典型性代表国家,根据女性主义的阶段划分标准,也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且其发展历程伴随着不同的阶段特征。
本文以不同阶段的经典女性文学作品为视角,分析美国女性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征,以及女性主义思潮和女性主义文学是如何相辅相成,互相发展的。
一、美国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觉醒女性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为19世纪中叶到2O世纪20年代,这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其阶段特征主要表现为女性主义思想意识的觉醒。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低下而屈从的地位。
当时,论辩主要聚焦在两性平等和公民基本权利平等的层面上,受压迫的女性纷纷与男权社会抗争,要求享受与男性一样平等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基本权利。
同时,其他受压迫的社会群体也奋起抗争,同样争取平等的权利。
于是,各国的女权运动与反封建运动相结合,在19世纪中叶开始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
其最终的标志是妇女争取选举权的胜利。
这一时期,女性文学作品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也明显地突出了女性思想的觉醒。
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作为这一时期美国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通常探讨女性的爱情、婚姻、独立、自由等主题,同时抨击男权社会下的美国的对女性的不公的道德规范。
她在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通常包括传统和反传统两类。
传统女性形象温婉贤淑,而反传统的女性形象则更加叛逆觉醒。
她通过这两类女性形象在作品中的强烈对比,向读者表达了新时代女性应该在意识觉醒后实现完整自我。
震撼人心的反乌托邦小说
震撼人心的反乌托邦小说反乌托邦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以描绘极端且不希望发生的社会、政治或技术问题为主题。
这类小说通常通过对理想社会逆转的描绘,给读者带来震撼与警醒。
以下将介绍几部经典的反乌托邦小说,它们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描绘带给人们震撼人心的体验。
《1984》乔治·奥威尔的《1984》被认为是反乌托邦文学的开山之作。
小说描绘了一个极权社会,权力集中在一个称为“大兄弟”的政府上。
在这个社会里,隐私被剥夺,思想和行为受到严格监控。
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一名党员,试图违抗体制并寻求真相与自由。
《1984》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想象力,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同时也引发了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美丽新世界》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刻画了一个科技高度发达但道德荒废的世界。
人类社会被分为不同的阶级,并受到国家所推崇的“稳定”原则的约束。
个人的自由意志被废除,人们接受洗脑教育并被麻醉药物所控制。
故事中的约翰从野蛮时代的保留区来到这个“美丽新世界”,对这个社会的虚伪和缺失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美丽新世界》通过对人性的剖析与思考,再现了一个荒诞却又令人深思的未来世界。
《看不见的城市》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小说。
在这个小说中,卡尔维诺以浓重的诗意语言描绘了五十五座城市,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与故事。
然而,这些城市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它们代表了各种可能性与梦想。
小说中的城市被看作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对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批判。
《看不见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哲学思考,给读者带来了震撼与思考的体验。
《美国种族疆界》奈杰尔·斯姆斯的《美国种族疆界》探讨了种族隔离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小说设定在一个被称为“正常世界”的社会中,白人和有色人种之间有着明确的分隔线。
在这个世界里,白人享受特权和优势,而有色人种则被歧视和压迫。
论反乌托邦科幻小说新流派——生物朋克
口 刘 雯 哈尔 程大学 滨工 外语系
【 摘 要 】生 物 朋 克 科 幻 小 说 是 生 物 朋 克 运 动 的 一个 文 学 衍 生 物 ,在 结 合 生 物科 技进 行 创 作 的 同 时 ,也 探 讨 着 人 类 未 来
可 能 面 临 的各 种 生 存 问题 。本 文通 过 梳 理 中外 相 关 文 献 ,对 生 物 朋 克科 幻 小说 的起 源 、发 展 及 特 点进 行 介 绍 和 评 图 分 类 号】 1 【 献 标 识 码 】 【 章 编 号 】 096 6(020 .060 中 I 文 A 文 10.172 1)902 —2
2 6
术) ”与 “ uk 朋克 ) pn( ”合并而成的混合词 ,它既指一场 提倡 开放 遗传信息 的激进运动 , 同时又指代 内容 以关注 。 生 物 技 术 和 颠 覆 分 子 为 主 的科 幻 小 说流 派 。
生 物 朋 克 运 动 是 一 场 智 力 和 文 化 层 面 的 小 规 模 运 动 , 发源 于 2 0世 纪 9 0年 代 。推 动 运 动 发 展 的 两 位 主 要 人物 — — Mee i a esn A n l wi 均 为 女 性 。 rdt Pt r 和 n a eNe t h t o e z Pt r n 《 物 朋 克 宣 言 》 的 作者 ,她 根据 E iH ge a es 是 生 t o r u hs c
生物 朋 克作 品 与赛 博朋 克 作 品 既有相 似 ,又 有不
同 , 它 不 仅 承 袭 了 后 者 的 许 多 特 质 , 也 在 构 思 、 叙 事 方面 有 诸 多创新 。首先 , 二者 都具 有 强烈 的 反乌 托邦 (y tpa d s i)色 彩 ,所勾勒 出的世 界都是 末 日绝境 ,虽然 o 也 有 希 望 , 但 结 局 绝 不 是 美 好 的世 界 大 同 。其 次 , 二 者 作 品 中 的 反 抗 主 体 , 个 人 也 好 、 群 体 也 好 , 多 是 实 验 的 结 果 ; 们 反 抗 的 对 象 都 是 强 大 的 极 权 政 府 或 者 大 型 寡 他
西方中的反乌托邦主义与极端主义
西方中的反乌托邦主义与极端主义在当今世界,反乌托邦主义与极端主义已成为全球热议话题之一。
而西方社会中的反乌托邦主义和极端主义则以其深层次的思想理念和文化根源,成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重点。
本文将从西方社会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对反乌托邦主义和极端主义进行深入探究和阐述。
一、西方历史中的反乌托邦主义反乌托邦主义起源于西方社会的文学作品,其中最早的反乌托邦小说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其旨在批判当时英国社会的社会不平等,但也是对于乌托邦思想的一种批判和颠覆,引导人们思考理想社会结构的可能性并警醒人们,不可期待完美的人类社会。
而在20世纪,反乌托邦主义思潮则飞速发展,以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为代表。
这些小说描绘了一种虚构的社会秩序,以从不同方面揭示出现实中的社会问题。
人们因反乌托邦思想开始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以及社会与政治体制的完善,不断探索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
二、西方政治中的反乌托邦主义反乌托邦主义由文学思潮演变为现实社会的政治思潮,直接参与到政治运动与实践。
反乌托邦思想的流行,使得政治人物开始试图通过制定一些法律来改善社会现状。
如何在保障社会安全与自由的同时避免滥用权利的趋势,也是现代政治制度改造的重中之重。
在欧美政治制度中,社会民主主义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社会民主主义主张个人自由、人民意志委托和契约制原则,该思想理论成为现代福利国家建立和发展的根基。
同时,美国和欧洲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发达、权力分立,使得政治力量不受滥用。
这种立法和行政机构的制约也促使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从而维护社会平等和公正。
三、西方文化中的反乌托邦主义反乌托邦主义思想除了在文学与政治领域外,也广泛影响到了西方文化和艺术。
在西方文化中,反乌托邦主义的精神贯穿于艺术中,通过表现生活在一个非理想社会中的角色,展现了社会的阴暗面。
比如,在音乐方面,摇滚乐的反叛精神体现了青年对于社会的不满。
现代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现代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主题现代文学是一个多元化和多样性的领域,其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主题和风格。
其中之一就是反乌托邦主题,它通过揭示现实中的不完美和问题来传达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警示。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反乌托邦文学作品,来探讨现代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1. "1984" - 乔治·奥威尔"1984"是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故事发生在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中,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通过描述他在这个社会中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一个全面监控和操控的社会秩序。
温斯顿的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他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严密监控。
通过这个作品,奥威尔构建了一个黑暗压抑的社会形象,以揭示政府权力对个人权利侵害的危险。
2. "美丽新世界" - 奥尔德斯·赫胥黎奥尔德斯·赫胥黎的小说"美丽新世界"出版于1932年,以超级国家的形式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
这个社会中的人们接受基因工程和药物控制,以实现人类完美的生活状态。
然而,这个看似完美的社会背后隐藏着丧失人性、匿名和缺乏情感连接的局面。
通过描述人们在这种系统中的生活,赫胥黎向读者展示了个人自由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3. "雨果的游戏" - 奥尔森·斯科特·卡德"雨果的游戏"是美国作家奥尔森·斯科特·卡德于1985年创作的一部青少年反乌托邦小说。
这个故事设定在未来的芝加哥,社会被分为五个派系,每个派系都有自己的特定任务和身份。
主人公雨果通过揭示派系之间的不平等和压迫,来对这个社会进行质疑。
他试图寻找改变和超越这种制度的方法,以实现更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通过分析以上几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主题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些作品通过揭示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权力滥用和个人自由受限等问题,向读者传达了对未来发展的警示和反思。
双性合体:英美女性科幻作家的乌托邦理想
双性合体:英美女性科幻作家的乌托邦理想
李倩;陈兵
【期刊名称】《江淮论坛》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双性合体是人类文学的母题之一.作为有着强烈性别意识的一类作家,女性科幻小说家们在自己的幻想作品中都摈弃了双性合体中的男权意识,对双性合体进
行了女性主义的阐释,表达了她们两性和谐平等的乌托邦理想.本文以三位典型女性科幻作家的双性合体思想为切入点,分析其代表作中这一理想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梳理出双性合体思想在女性科幻作品中的流变,认为双性合体思想因为这些女性
主义文本的演绎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具开放性.
【总页数】6页(P176-181)
【作者】李倩;陈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道家思想与女性主义的融合:“双性合体”的新境界——《黑暗的左手》评析 [J], 李倩
2.“双性同体”——女性主义乌托邦的“思想实验” [J], 江媚
3.一声喘息:女性"双性同体"理想在男权社会中的幻灭——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 [J], 顾群
4.理想与抗争: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的政治批判性 [J], 陈颐
5.双性同体:女性主义自我探索的理想之路-解析女性主义电影《美丽佳人奥兰多》[J], 沈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反乌托邦文学的理论与历史演变
反乌托邦文学的理论与历史演变反乌托邦文学,也叫反乌托邦小说,是一种以揭示丑恶社会现实为主题的文学流派。
它是和乌托邦文学相对的,乌托邦文学批判现实社会缺陷不足,并描绘一个完美社会的梦想,而反乌托邦文学认为这些梦想和幻想背离了人性,揭示了一种更为残酷的社会现实。
这种文学流派的显著特点是:铁血现实主义、黑色幽默、感性思考,以及表达沉默谴责的悲悯情感。
一、反乌托邦文学的理论与思想基础反乌托邦文学的诞生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在文学发展史上,科幻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交汇,孕育了反乌托邦文学。
而文化上,对于“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也往往是文学家们作品中的话题。
若将我们想象的最优美的乌托邦社会作为事实社会,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其与现实社会的鸿沟。
反乌托邦文学的诞生也是作为愤怒的回应,对于集体主义、巨大企业的支配与政府行政异化的反思。
作为现代工业时代的文学,自然开展社会批判的讨论。
反乌托邦文学是新时代信仰的响应。
作为批判性现代主义文学,它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现代主义运动的第二阳性波,是一种对于传统秩序、威权主义和权威主义状态的反抗。
二、反乌托邦文学的历史演变反乌托邦文学起初出现在二十世纪初期,其理念过渡到抒情式的,当时的西方社会正面临着战争时期的政治混乱和国家失序,如留存至今的哈贝马斯所提到的“过渡时期”政治问题。
那个时候,人们希望看到完美的世界,而不是愚昧、自私、遭受战争灾难和全球混乱的社会。
乌托邦梦就是对和平美好的憧憬。
二战之后,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来临,人们看到一系列丑陋现实的揭示,人们渐渐将视野转向现实,反乌托邦文学也随之形成。
在冷战时期,美国作家福克纳和帕金斯以《怀疑一刻》和《黑暗之中》等小说代表了一类反乌托邦文学。
随后,奥威尔的《1984》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等反乌托邦小说作品被公认为其代表。
上世纪50-70年代,新小说的影响为反乌托邦文学带来了可持续的影响力。
战争、政治动荡和大规模谋杀之后,反乌托邦文学的人类关怀和悲悯情感彰显其灵魂,与其暴力情节相较,才是它真正的本质。
关于_乌托邦_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_陈岸瑛
2000年第1期第37卷(总197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 G UN IV ERSIT 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No.1,2000G eneral ,No.197Vol.37收稿日期:1999205208作者简介:陈岸瑛(1973— ),男,湖北武汉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①这本书原是《反杜林论》的第三章,经改编后,首先以《乌托邦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题发表在法国一家社会主义杂志上,1883年,这一著作出版了德文本,名为《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
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陈岸瑛(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乌托邦”在中国一般有两层含义:一,不科学;二,不切实际或不能“兑现”。
“乌托邦/科学”的划分标准对非马克思主义和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缺乏公正;“乌托邦社会主义”这个标签并不妥当;“乌托邦”和“实干”的简单对立,易使人们忘记幻想与行动之间的亲密关系;从文体上来理解“乌托邦”也过于褊狭。
E ・布洛赫使“乌托邦”上升为一个中性的哲学范畴,既划分出一块迄今为止缺乏研究的特殊的人类精神领域,又为结束“乌托邦”概念在使用中的混乱与不当提供了某种理论上的可能。
关键词:乌托邦;乌托邦的;(中性)哲学范畴;恩斯特・布洛赫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0)0120123209一、“乌托邦”与“空想”何谓“乌托邦”(Utopia )?毛泽东时代的人把“乌托邦”一词主要理解为:空想(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他们把Utopian S ocialism 译为“空想社会主义”。
与“空想”相对立的概念是“科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科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与马克思主义有别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和“实干”(说得文雅一些即“实践”)。
“双性同体”——女性主义乌托邦的“思想实验”
“双性同体”——女性主义乌托邦的“思想实验”
江媚
【期刊名称】《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7)004
【摘要】《黑暗的左手》是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厄休拉·勒奎恩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小说,表达了对消除二元对立、实现世界和谐的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因此,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来探讨这部作品,对人文责任日趋淡漠、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4页(P103-106)
【作者】江媚
【作者单位】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福建厦门36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双性同体"的演变与多丽丝·莱辛的女性主义观r——以自传体小说《金色笔记》为例 [J], 冯春园;万红芳
2.双性同体·女性身体·后性别——从《女性主义理论导论》谈起 [J], 张娜;;
3.双性同体·女性身体·后性别——从《女性主义理论导论》谈起 [J], 张娜
4."双性同体"和意识的觉醒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短篇小说《天文学家的妻子》 [J], 陈思雨
5.双性同体:女性主义自我探索的理想之路-解析女性主义电影《美丽佳人奥兰多》[J], 沈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记忆传授人》中乔纳思的成长探析
《记忆传授人》中乔纳思的成长探析近年来,反乌托邦末世小说以及由此改编的反乌托邦青春片屡见报端,比如《饥饿游戏》、《分歧者》。
其中,《记忆传授人》(The Giver)也是一部典型的青春题材反乌托邦作品。
该小说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Lois Lowry)的一部优秀儿童科幻文学作品。
该小说在1994年获得纽伯瑞奖(The Newbery Medal)以及波士顿环球《号角》杂志奖(Boston Globe—Horn Book Awards)大奖,并被改编为电影于2014年8月在美国上映。
这部作品颇受青少年的欢迎与关注,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其影响力,同时也是因为该类小说的反乌托邦末世情结所引发青少年对未来社会的思考及反抗。
该小说以末日浩劫为切入角度,反映出根深蒂固的社会诉求和社会焦虑。
作为青春题材的反乌托邦文学作品又不同于经典反乌托邦文学作品。
一、经典反乌托邦小说与反乌托邦青春小说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从对美好的乌托邦世界的描绘进入黯淡无光的反乌托邦世界的警醒,以表达对未来世界的恐惧与焦虑,反思在高度物质文明背景下人的异化以及人性的扭曲。
其中俄国作家叶·扎米亚京(Yevgeny Zamyatin)的《我们》(We)、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1984》和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是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被称为经典反乌托邦“三部曲”。
进入21世纪,反乌托邦青春小说及由此改编的青春片随之出现。
这类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将青春故事与反乌托邦社会背景结合在一起。
因受众对象设定为青少年,为此人物塑造多以青少年为主,男女主角上演了一场未知结局却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这与传统的反乌托邦影片压抑、沉重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经典反乌托邦文学作品里几乎全是主人公纷纷死亡,人类笼罩在可怕的野蛮的末日世界里。
使女的故事 epub 英文
使女的故事epub 英文【使女的故事Epub 英文简介】《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是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于1985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该书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一个极端保守的社会,探讨了性别、权力、压迫和反抗等主题。
这部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并获得多项文学奖项,包括1986年的星云奖和1987年的雨果奖。
【故事背景及主要角色】《使女的故事》设定在一个未来的美国,由于环境污染和生育率下降,国家陷入危机。
这时,一个极端保守的政权崛起,建立了名为“基列国”的独裁政权。
在这个国家,女性被严格控制,失去了财产、工作和家庭,并被分为不同的阶层,其中“使女”一词指的是一群被分配给高层领导人的女性,她们的唯一任务就是生育。
主人公奥芙弗雷德(Offred)曾是中产阶级女性,如今成为了一名使女,她反抗命运的安排,寻求自由和尊严。
【故事情节概述】奥芙弗雷德生活在一个没有自由、充满监控的社会,她被迫过着屈辱的生活。
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她不仅要忍受统治者的压迫,还要应对使女之间的勾心斗角。
与此同时,她怀念过去的生活,怀念曾经的爱情和孩子。
在使女们组成的地下组织帮助下,奥芙弗雷德开始秘密反抗,努力摆脱命运的束缚。
最终,她成功逃出了基列国,开始了新生活。
【作品主题及启示】《使女的故事》以女性视角揭示了独裁政权对人性的摧残。
作品通过讨论环境、宗教、性别等问题,提醒读者要警惕极端主义带来的灾难。
同时,作品鼓励人们勇敢反抗不公,追求自由和尊严。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捍卫民主和人权。
【作品评价及影响】《使女的故事》自出版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为女性发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
同时,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反思人性、权力与自由之间的关系。
受此影响,该书成为当代反乌托邦文学的经典之作,并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女性乌托邦小说的流变摘要:女性乌托邦小说不仅表达了不同时代女性的深切渴望,提出了对既定两性秩序的批判,而且也对人类整体的生存模式做出了积极设想与大胆建议,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目前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国外已掀起热潮;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旨在对美国女性乌托邦小说进行分期梳理与剖析,以期对我国的女性乌托邦小说研究有所助益。
具体而言,1890年~1920年是美国女性乌托邦小说的首次繁荣期,1960年~1980年通过与科幻小说的结合,再次繁荣,1980年后则兴起了反思意识极强的反乌托邦小说。
关键词:女性乌托邦社会构想“乌托邦”(utopia)一词由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所创制,最早出现于其描写人类社会理想状态的同名小说《乌托邦》。
由于既有“美好之地”又有“乌有之乡”的双重涵义,“乌托邦”自其诞生之日起即引发无数的阐释,至今仍无定论。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者一般推崇的是资深乌托邦理论家莱曼·萨金特(lyman sargent)在《重返乌托邦的三张面孔》(“the three faces of utopianism revisited”)(1994)一文中所做出的界定:乌托邦是一个不存在的世界,通过相当丰富的细节展现一定的时空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莫尔开创的乌托邦传统一直试图描绘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但却从未对女性的权益与幸福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其笔下的社会构想仍旧是男权统治的社会,对于女性来讲不亚于一场场噩梦。
因而,那些具有批判精神和前瞻意识的女性作家们勇敢地拿起自己的笔,试图以小说为载体构建女性主体受到充分尊重的乌托邦,这无疑是对乌托邦文学传统的积极继承与重大修正,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而且,女性作家们所建构起的女性乌托邦很大程度上是母系社会中女性集体情结的具象化,或者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来说,是对古希腊神话中位于小亚细亚卡马多西亚的亚马逊王国(其中的亚马逊女战士高贵纯洁、聪慧机敏、骁勇善战,专与男性对抗)的移位与变形。
经过女性作家们的不懈奋斗,如今美国文学中已形成了一条脉络清晰的女性乌托邦传统:1890年~1920年,伴随着女性运动第一次浪潮的发展,女性乌托邦小说首次繁荣起来,出现了以萨拉·奥恩·朱厄特(sara orne jewett)的《尖尖的枞树之乡》(the country of the pointed firs)(1896)、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的《她乡》(her land)(1915)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作品;经过四十年的干涸期,在女性运动第二次浪潮的推动下,女性乌托邦小说通过与科幻小说的巧妙结合再度兴盛,出现了“小规模女性主义乌托邦文学繁荣”(mini-boom of feminist utopias)或曰“女性主义科幻文学的文艺复兴”(feminist science fiction renaissance),其深远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包括厄修拉·勒奎恩(ursula le guin)的《黑暗的左手》(left hand of darkness)(1969)、玛吉·皮尔西(marge piercy)的《时间边缘的女人》(women on the edge of time)(1975)以及乔安娜·拉斯(joanna russ)的《雌性男人》(female man)(1975)等。
1980年后,复兴的热浪逐渐散去,传统女性乌托邦小说中对于未来的热情讴歌日渐沉寂,转而表现出对于未来社会与世界的深深忧虑。
一、女性乌托邦小说的萌芽美国文学脱胎于英国文学,美国女性乌托邦小说也因而颇受英国女性乌托邦小说的影响。
追根溯源,女性乌托邦小说方面的早期经典之作当推英国作家萨拉·鲁滨逊·司各特(sarah robinson scott)的《千年圣殿》(millenium hall)(1762)。
该小说描绘了一个由寡居妇女组成的女性社群,其间的女性都深受男权专制的迫害,或因逃婚抑或为抚平婚姻所造成的心灵创伤而前来聚居,因此都排斥婚姻。
值得称道的是,这些饱经苦难、依旧聪明善良的女性尽管没有男性的帮助,却将其所居住的乡村居住区打理地更加井井有条、美丽怡人;并且,由于远离了男权的迫害以及暴力的威胁,这些女性能够独立自主地实现其各自的精神追求。
司各特由此在作品中暗示了女性中心主义的倾向,并以一些聪慧勇敢的女性不屑与男性为伍,凭借女性力量构建起一个和谐美好的社群的“想象事实”向传统男权文化发动冲击、提出挑战,掀开了女性乌托邦小说的序幕。
进入十九世纪,更多的女性作家开始加入女性乌托邦小说创作的行列。
比如,玛丽·布雷德里·莱恩(mary bradley lane)即继承司各特的女性社群主题,创作了《米佐拉:一个预言》(mizora:a prophecy)。
在这个名为米佐拉的女性社群中,女性将母亲看作最初的依赖以及人生的导师,甚至完全没有听说过男性的存在,因而认为没有男性参与的人类繁衍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对人类的进化与发展有益的。
除了其显著的历史意义,这一时期的女性乌托邦小说具有其天然的劣根性。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小说更多的是对现实情景被动的反映或者说是情绪化的感性宣泄,而不是对于现实的主动客观的剖析。
而唯有当文学摆脱了这种被现实被动和压迫的状态,主动参与文化的建构,才有可能影响干预现实、进而引发思想革命,对未来提出警示、做出预测。
二、1890年~1920年:美国女性乌托邦小说的首次繁荣随着女性的觉醒,美国女性乌托邦小说在1890年至1920年间出现了首次繁荣。
这一时期的小说在形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故事情节往往随着某次探险或者旅行而展开,以回忆往事破题,继而穿插顺叙和插叙,作者仅仅是叙述者,小说的主体部分由对话来支撑;故事背景多设定在远离尘嚣或者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并且这些神秘的所在多居住着融洽和谐的女性社群;人物刻画并不突出,作者主要着墨于整个女性社群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突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制度氛围,以期与探险者或者旅行者来自的社会环境进行对比,从而批判现实、提出构想、给予指引。
吉尔曼的《她乡》(亦作《女儿国》)即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乌托邦小说。
该书的内容最初于1915年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吉尔曼自己主办的杂志《先驱》上,直至1979年才被正式出版。
书中所描绘的乌托邦社会是个以孩子为核心、有着自己独特文化的女性社群。
那里的女性完全跳出男权社会的窠臼、充分肯定自我,彼此间团结协作,共同为抚育后代以及发展科学而不懈努力,全然消弭了种族、阶级以及职业等方面的差异;母亲身份也从一种本能被升华为一门艺术,只有那些最具才情与天赋的女性才能直接抚养教育孩子。
与吉尔曼提出的以女性社群代替男权统治的激进模式相比,主张婚姻改革的女性作家们提出的乌托邦构想要温和得多。
这种试图寻找两性平等共存的努力最早出现在玛丽·葛瑞菲斯(mary griffith)的《今后三百年》(1836)中。
该书中的女性虽然已取得了政权并享有继承权,但并未放逐或者压迫男性,而是采取与男性同工同酬的平等共存模式;异性恋婚姻也依然存在。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elizabeth gaskell)的《克兰福德镇》(cranford)(1853)也表现了类似的接纳男性、但拒绝男权意识的主张。
换言之,《克兰福德镇》虽然刻画的是一个远离男权统治的女性乌托邦,但并意味着没有男性的存在——小说中各章的标题充分暗示了男性的存在,书中女性还言:“男女平等?那是当然。
而且女人们还要高出一筹”。
类似的小说还包括埃拉·玛前特(ella merehant)的《揭开并行的秘密》(1893)、朱厄特的《尖尖的枞树之乡》等。
三、1960年~1980年:美国女性乌托邦小说的再次繁荣1960年以降,伴随着女性运动第二次浪潮的蓬勃发展,美国女性乌托邦小说再次繁荣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小说几乎均为女性科幻小说。
虽然乌托邦元素与科幻元素的融合早在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03)以及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1984》(1948)中即以出现,但这一时期女性乌托邦小说中对科技与伦理关系的反思、对社会形态的构想、以及对女性主体地位的关注都使得作为社会实践的乌托邦精神得以实质性地体现;同时也使得女性作家在一直以来被男性主导的科幻小说界站稳脚跟,甚至平分秋色。
玛吉·皮尔西的《时间边缘的女人》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康妮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惨经历及其到名为迈特坡伊赛特的未来世界中的数次时间旅行。
作为生活在纽约的奇卡诺人(墨西哥裔美国人),康妮深受男权专制和种族歧视的双重迫害,曾被多个男人抛弃,甚至连其唯一的精神支柱——她心爱的女儿——也被所谓的社会福利机构抢走;康妮因此大受刺激,被送进了疯人院。
正当康妮痛苦欲绝之时,一位来自2137年的女性将其带入了可以自由选择种族与性别的未来世界。
在那里,人工生殖早已取代了自然繁衍,婴儿可以在专门的器皿中受孕培植;女性也不必再独自承担哺乳之苦,因为男性在注入某种荷尔蒙之后也可以分泌乳汁。
此时,全部社会成员均加入到抚育后代的行列中来,不再为母亲身份所累的女性因而获得彻底解放,强弱、高低、统治与服从等二元对立的观念也被彻底解构,男女两性得以在和谐的氛围中友好相处。
厄修拉·勒奎恩的《黑暗的左手》是这一时期的另一代表作。
勒奎恩以小说为载体进行了一场大胆的“思想实验”,将“雌雄同体”这一女性主义的重要概念升华为消弭一切二元对立、实现两性和谐共处的有力手段,表现出了其对人类生存现状的深度关切、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对男权专制和二元对立模式的适度解构。
勒奎恩将场景设置在一颗名为“冬季星”的星球,该星球上的居民兼具两性的形象特征与思维模式,全年大部分时间处于无性状态,既无性别特征也无性欲冲动,只有在每月只持续几天的“克母期”才会分泌荷尔蒙、随机出现男女性征;小说的主人公——来自地球的和平使者金利·艾与“冬季星”的卡尔海德首相埃斯文——分别代表了男权主义与女性主义的价值核心。
起初,金利·艾受男权思想的桎梏,对埃斯文的真心帮助不屑一顾、充满鄙夷;后经过一系列的波折磨难之后,金利·艾逐渐意识到自己观念的狭隘,开始接受两性文明,也就在此时埃斯文终于学会了地球人特有的沟通方式——“心灵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