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 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教案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教案

《史记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2.掌握本单元的文言知识3.诵读课文,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特征4.品味《史记》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二、教学建议单元教学建议l.重视诵读,个别篇段要求背诵。

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2.摘录每课的文言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完整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4.单元结束后,要从知识、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方面作小结,以便从整体上理解《史记》。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概述本单元学习的四篇文言文,一篇节选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三篇节选自《史记》。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继续巩固和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史记》深刻伟大的思想意义,进而品味《史记》的语言特点。

1.文言知识《史记》是典范的文言语言。

学习中,要让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梳理每课的文言知识,准确识记和理解这些知识,并结合他们高一高二学过的文言篇目中涉及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分类,以便为更好地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言知识框架见下表:2.伟大的思想意义学习这四篇课文,要让学生汲取文中光芒四射的思想意义。

《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闪耀着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和价值观。

屈原的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人生态度以及信陵君机智勇敢、仁而下士的精神和品行,都是我们今天宝贵的精神财富。

3.《史记》的语言风格《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浓厚的爱憎感情融于平实朴素的叙述描写中,每部作品都像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

它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另外,《史记》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关于《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中的“士”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士”的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

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

《史记》选读(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史记》选读(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随着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已经逐渐转向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特点。

而对于学生来说,知识渊博、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将受到更多人才市场的欢迎。

在此大背景下,《史记》这本巨著被赋予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作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史记》为后人提供了不可磨灭、不可替代的历史信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这些变化说明,教师需要将学生引向深入的理解,不仅仅是多知道了一些信息,能够批判性的看待课本中的问题,这也是《史记》选读教案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1)深入理解《史记》的精髓,学会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解读史书。

2)掌握文化的阐述方法和文化形式,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及其特色。

3)熟悉东方文化、理解中国文化、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

2、能力目标1)能够从阅读文本中提取出写作主旨和阐述方法。

2)能够批判性地思考,理解文本中最重要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传播文化。

3)通过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培养自主研究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以开放、宽容、理性的态度了解和支持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加深个人的文化认同。

2)通过阅读史记之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内容1、史记选读导入通过对《史记》精装本的介绍,以及读者从图书馆或网上借阅或购买等方式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主性。

2、《史记》全书的分析和文化特点分析全书的编写年代、编写目的和章节结构。

通过示例讨论《春秋左传》和《国语》等史书与《史记》的比较,对《史记》的文化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

3、《史记》精华选读介绍《史记》的部分内容,根据学科特点选定不同的章节进行研究,涵盖了文化、历史、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学生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及相关信息。

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必修1-教师用书(苏教版)

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必修1-教师用书(苏教版)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沁园春·长沙课前准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看”“忆”等关键词,理清诗歌脉络,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诵读、品味词中精彩的词句,感受宏阔的深秋意境;在诵读中体会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乐观豪迈的风格。

3.介绍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资料卡片1.作者与写作背景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时年32岁的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韶山支部。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追怀曾经的学习、斗争生活。

毛泽东曾于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求学和进行革命斗争,并经常与同学、战友游览岳麓山,在湘江游泳。

1957年1月第一次发表这首诗时,毛泽东做了这样的注释:“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

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另注:这两句诗是毛泽东1917年冬天游衡山时所作)。

”2.词的一般知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

原是配合音乐曲调的歌词,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起初词称作“曲子词”,后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为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的第一部分,共五个章节。

本部分内容主要涵盖《史记》的产生背景、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以及《史记》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部分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对《史记》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掌握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产生背景和历史地位。

2.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3. 掌握《史记》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4. 学会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5. 培养对《史记》的兴趣和阅读热情。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史记》的产生背景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讲解秦朝的建立和灭亡。

讲解汉朝的建立和《史记》的编写背景。

2. 第二章: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讲解司马迁的家族背景和个人生平。

讲解司马迁的创作动机和编写《史记》的目的。

3. 第三章:《史记》的主要特点讲解《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讲解《史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4. 第四章:《史记》的文学价值讲解《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讲解《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发。

5. 第五章: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讲解阅读《史记》的注意事项和方法。

讲解如何理解和解读《史记》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记》的产生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动机、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等内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问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3.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史记》的相关篇章,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史记》的篇章结构和体例讲解《史记》的篇章结构和体例特点。

分析《史记》中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不同体裁的特点和作用。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学案(9份)-苏教版2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学案(9份)-苏教版2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约前)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受其父影响,他幼年时期就酷爱学习。

岁以后,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考察民风俚俗,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

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他继承父职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

公元前,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发愤著书,历尽十载完成了《史记》创作。

.《史记》介绍:《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

《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多年的历史,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共篇,字。

《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

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

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

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篇,包括本纪篇,世家篇,列传篇,年表篇,书篇,共万字。

它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之路?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三、互动探究思考下列问题,并在组内交流。

.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史记》是公允的历史实录,还是一家之言?.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9(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9(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9(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三、语言表达1.提取引用法,即直接从文本中提取写作材料“为我所用”。

请以“苦难”为话题,用“提取引用法”写一个片断。

【解析】本专题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两篇课文,犹如小小的百科全书,其中隐含着大量的写作素材,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等名言警句;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人生经历,李斯、韩信、周勃等人的人生挫折,文王、仲尼、屈原、左丘明等人困境中成就伟业的事迹,都是及好的写作材料。

【示例】苦难是金!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受一番风霜苦,哪得红梅扑鼻香。

是的,当苦难来临时,我们需要把它们看成是正常的人生经历,看成是享受而不是痛苦,看成是挑战而不是退缩,看成是开始而不是结束,看成是奋起而不是沉沦!这样我们就会在一次次人生经历中不断散发出独特而迷人的芬芳,这芬芳就如同金子般珍贵。

在中国古代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少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一个个古代先贤,面临苦难时毫不低头逃避,而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在他们的人生之路上流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历史的风尘永远也遮盖不了它们![简评]本段文字很恰切地“提取引用”了《报任安书》中的名言,可见,学会从课本中筛选这些写作素材,并系统地整理在读写笔记上,进而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实在是一条积累写作材料,提高写作能力最直接、最方便的捷径。

2.剪辑重组法,即对文本中符合写作话题主旨的名言警句、典故、故事以及人物事迹,用时代的目光去审视,略加改造,稍加整理,围绕某一中心,有层次地加以组合成文的方法。

凤凰新学案件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管仲列传

凤凰新学案件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管仲列传

管仲列传预读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尝与鲍叔贾.(gǔ)不以我为不肖.(xiào)不以我为怯.(qiè)仓廪.(lǐn)实而知礼节贵轻重,慎.(shèn)权衡2.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穷困古义:困厄;今义:贫穷。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肖古义: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通货古义:交换货物;今义:流通货币。

3.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

齐桓公以霸霸:名词用作动词,称霸。

管仲既任政相齐相:名词用作动词,做相国。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器量小。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愧,以……为耻辱。

富国强兵富、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使……强。

管仲因而信之信: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南袭蔡南: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桓公实北征山戎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贵轻重,慎权衡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要。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交游。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占便宜。

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

九合.诸侯合:会盟。

一匡.天下匡:匡正,纠正。

尝与鲍叔贾.贾:做生意。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见:表被动。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区区:小小的,形容微不足道。

与俗.同好恶俗:百姓。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维:纲纪,准绳。

故论卑.而易行卑:平易。

将.顺其美将:扶持。

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文: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译文: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免职,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才干,因为他知道我没遇到好时机。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2(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2(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2(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互动设计[精彩导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背景资料]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凤凰新学案件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孔子世家

凤凰新学案件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预读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生而首上圩.(wéi)顶畜.(chù)蕃息未得其数.(shù)也子路愠.(yùn)见匪兕.(sì)匪虎良农能稼.(jià)而不能为穑.(sè)始作翕.(xī)如纵之纯如,皦.(jiào)如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天王狩.(shòu)于河阳唯子贡庐于冢.(zhǒng)上常先谒.(yè)然后从政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几然而长几同颀,颀长。

师襄子辟席再拜辟同避,离开(坐席)。

匪兕匪虎匪同非,不是。

然。

非与与同欤,句末语助词。

使知者而必行知同智,聪明。

盖少贬焉盖同盍,何不。

赐,而志不远矣而同尔,你的。

不容然后见君子见同现,显示。

下至秦缪缪同穆,秦缪即秦穆公。

周监二代监同鉴,借鉴。

所慎:齐,战,疾齐同斋,古代祭祀前的身心整洁工作。

约其文辞而指博指同旨,观点,主张。

然心乡往之乡同向,朝着。

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祗回同低回,流连,依依不舍。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聪明古义:耳聪目明;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用事古义:当权;今义:(凭感情、义气等)行事。

乃因史记作《春秋》史记古义:泛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史料;今义:指司马迁的《史记》。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折中古义:取正,作为准则;今义:对几种不同意见进行调和。

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彬彬古义:指文采与品质兼备的样子或丰盛的样子;今义:文雅的样子。

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

其先宋人也先:形容词用作名词,先人。

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鼓: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高:名词用作状语,向高处。

如王四国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统治。

凤凰新学案件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李将军列传

凤凰新学案件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列传预读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睨.(nì)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辄分其麾.(huī)下广讷.(nè)口少言以为李广老,数奇.(jī)意甚愠.(yùn)怒而就部遂引刀自刭.(jǐng)悛悛.(xún)如鄙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ī)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尝从行尝同常,经常。

上山陈陈同阵,列阵。

广详死详同佯,假装。

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莫同幕,幕府:泛指将帅办事的地方。

军亡导,或失道或同惑,迷惑。

南绝幕幕同漠,沙漠。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悛悛同恂恂,诚恳的样子。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学者古义:学习的人;今义:有学问的人。

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古义:事情的复杂经过,委曲详细的情况;今义:弯曲,形容事情复杂多变。

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用坚其意坚:使动用法,使……坚定。

呵止广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胡兵终怪之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上山陈陈:名词用作动词,列阵。

络而盛卧广络:名词用作动词,编网兜。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前:名词用作动词,前进。

后大将军后:名词用作动词,落后。

即有急,奈何急:形容词用作名词,紧急情况。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形容词用作名词,委曲详情。

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回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迂回绕远的路。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用.善骑射用:因为。

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格:击杀。

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勒:统率。

杀其二人,生.得一人生:活。

是时会.暮会:适逢。

得李广必生致.之致:送,送达。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暂:突然。

无.老壮皆为垂涕无:不论。

其将兵数.困辱数:屡次。

东道少回.远回:迂回。

急诣.部,如书诣:到。

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对簿:受审。

凤凰新学案件 高中语文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滑 稽 列 传

凤凰新学案件 高中语文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滑 稽 列 传

滑稽列传预读文本预读要求《滑稽列传》原文较长,引导同学们对照文本下的注释阅读原文,先知其大意,明其主要人物与事迹;然后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文章写了几个人物?他们的地位如何?他们各自有什么典型事例?用简要的文字概括这些事例。

(见学生用书第82页“感知文本”)【分析】文章写了齐国的淳于髡、楚国的优孟、秦国的优旃三个人物,他们一个是赘婿,两个是倡优,地位都很低。

他们有以下的典型事例:淳于髡——以鸟喻人,激发齐王;以禳田故事,表明付出与回报的关系;饮酒谏淫乐。

优孟——谏马厚葬,抑止昏暴;模仿故相,使其后人生活有所保障。

优旃——计息卫士,巧止扩苑囿,妙谏漆城。

预读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谈言微中.(zhòng),亦可以解纷淳于髡说.(shuì)之以隐曰沉湎.(miǎn)不治赍.(jī)金百斤见道傍有禳.(ráng)田者瓯窭.(lóu)满篝.(gōu)五谷蕃.(fán)熟臣饮一斗亦醉,一石.(dàn)亦醉奉觞.(shāng)上寿目眙.(chì)不禁日暮酒阑.(lán),合尊促坐罗襦.(rú)襟解啖.(dàn)以枣脯.(fǔ)欲以棺椁.(guǒ)大夫礼葬之文梓.(zǐ)为椁发甲卒为穿圹.(kuàng)抵.(zhǐ)掌谈语又恐受赇.(qiú)枉法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止王之庭庭同廷,朝廷。

三年不蜚又不鸣蜚同飞,飞翔。

诸侯振惊振同震,震动。

见道傍有禳田者傍同旁,旁边。

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溢同镒,古代的重量单位。

威王大说说同悦,高兴。

久不相见,卒然相睹卒同猝,忽然。

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参同三,数词。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芗同香,香气。

合尊促坐尊同樽,酒器。

宗室臵酒,髡尝在侧尝同常,常常。

楩枫豫章为题凑章同樟,樟树。

铜历为棺历同鬲,样子像鼎的炊具。

凤凰新学案件 高中语文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刺客列传

凤凰新学案件 高中语文 史记选读(教师用书)刺客列传

凤凰新学案件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师用书)刺客列传刺客列传预读文本预读要求《刺客列传》原文较长,可以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对照文本下的注释阅读原文,先知其大意,明白故事发生的过程;然后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1. 全文共18段,根据故事内容可以分为五大部分。

请你根据下面对全文思路结构的划分,概括每部分的要点及每一层的内容要点。

(见学生用书第89页“感知文本”第1题)【分析】第一部分(第1—5段):介绍荆轲的身世及特长、性格。

第1、2段:交代荆轲的籍贯、称呼及荆轲的特长:好读书、击剑。

第3、4段:写荆轲的性格,表面怯懦,实为忍让。

第5段:写荆轲深沉好书,尽与贤豪长者结交,突出其与一般游侠不同的性格特点。

第二部分(第6—9段):交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为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

第6段:燕国面临战祸危险,这是荆轲刺秦王的背景。

第7段:形势紧迫,太子丹与太傅谋划对付秦王的计策,从而引出田光,为下文引出荆轲作铺垫。

第8段:写田光的节侠行为,一方凤凰新学案件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师用书)刺客列传_文档下载第9段:太子丹与荆轲谋刺秦王之计。

第三部分(第10—15段):荆轲刺秦王,秦廷生惊变。

第10段:故事开端——兵临城下,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刺秦王的导火线(太子丹恐惧,请荆轲行动)。

第11—13段:故事发展——刺秦前的准备工作:①准备信物;②准备利刃;③配备助手;④易水送别(刺秦准备的高潮)。

第14段:故事高潮——荆轲入秦廷刺杀秦王。

第15段:故事结局——秦发兵灭燕。

第四部分(第16、17段):荆轲刺秦王行动的影响(高渐离击秦王失败,是荆轲行动的延续;鲁勾践感叹,照应文首,是荆轲精神的影响)。

第五部分(第18段):太史公赞语,肯定赞扬荆轲的侠义精神。

2. 课文第1—9段写了哪些人?有什么作用?(见学生用书第90页“感知文本”第2题)【分析】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上题思路整理基础上快读故事前的内容,并兼及课文旁的批注。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 》教师用书:06 赵世家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 》教师用书:06 赵世家 Word版含解析

赵世家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内容赏析】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格外生动。

那乱七八糟的柳条还没有转变最初的鹅黄色,倚仗着东风便疯狂的飘舞起来。

妄想用柳絮把太阳和月亮遮挡起来,请你不要得意太早,当秋风一起、清霜一降的时候,你就会黄叶飘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而是将诗人在社会生活中所体验到的某种哲理,通过杨柳的形象表露出来,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诗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意深长,令人深思。

[学问·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熊蹯.(fán)扞.(hàn)绔.(kù)弑.君(shì) 谬.误(miù) 拊.手(fǔ)鸟噣.(zhòu) 不佞.(nìnɡ) 稽.首(qǐ)左衽.(rèn) 秫绌..(shú)(chù) 骜.民(ào)齐衰..(zī)(cuī)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先君何罪,释其適子而更求君(“適”同“嫡”)(2)梦见叔带持要而哭(“要”同“腰”,腰部)(3)国人哀之,故见龟策(“见”同“现”,显现)(4)韩厥告赵朔趣亡(“趣”同“促”,急速,赶快)(5)衣以文葆(“文”同“纹”,绣花。

“葆”同“褓”,襁褓)(6)却冠秫绌(“秫”同“”,长针)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为(2)致(3)适(4)复⎩⎪⎪⎨⎪⎪⎧赵盾复.反,任国政(又,再)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恢复)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重叠)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回答)黄鹤一去不复.返(动词,回来,返回)有北面复.匈奴之志(动词,报复)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动词,免除赋税徭役)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形容词,夹层的)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衣.以文葆(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穿(2)赵武服.齐衰三年(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穿(3)春秋祠.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祭祀(4)以长.南藩之地(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称雄(5)及赵武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行冠礼(6)王北.略中山之地(名词作状语)向北(7)子必不绝.赵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断绝(8)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去(9)国人哀.之(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伤(10)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形容词用作名词)耻辱(11)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苦(12)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乐(13)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利/使……强大(14)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耻辱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日(1)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古义:这违反。

凤凰新学案件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师用书)屈原列传

凤凰新学案件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师用书)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预读文本预读要求对照注释阅读全文,首先理解全文大意,理清全文的思路结构;然后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屈原列传》全文共13段,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记叙,加上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全文共分五部分。

请划分五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屈原一生的遭遇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你认为是哪五个字?(见学生用书第60页“感知文本”)【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简介屈原的姓氏、家世、官职、才干和地位。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至被“疏”,评价屈原的《离骚》,赞颂屈原正直的品格。

第三部分(第4—9段):写屈原被“绌”后楚国的日益衰败,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第四部分(第10—12段):写屈原从被“迁”到自沉汨罗江的经过,交代屈原死后楚国被秦所灭。

第五部分(第13段):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可以用“任”“疏”“绌”“迁”“沉”五个字概括屈原一生的遭遇。

预读积累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娴(xián)于词令属(zhǔ)草稿未定谗谄(chǎn)之蔽明也疾痛惨怛(dá)自疏濯(zhuó)淖(nào)污泥之中蝉蜕(tuì)于浊秽(jiào)然泥而不滓(zǐ)者也屈平既嫉(jí)之而圣君治国累(lěi)世而不见者何不哺其糟而啜(chuò)其醨(lí)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而蒙世俗之温蠖(huò)乎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靡不毕见见同现,显现。

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

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返回。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主旨。

屈平既绌绌同黜,罢免官职。

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

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

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

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接受。

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披散。

3.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厚币委质事楚币古义:礼物,财物;今义:货币,钱币。

语文凤凰新学案答案

语文凤凰新学案答案

语文凤凰新学案答案【篇一:凤凰新学案件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师用书)魏公子列传】文本预读要求指导学生对照文本下注释自主阅读原文,先知其大意,明其主要事件;然后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1. 课文共有8段,请你阅读后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见学生用书第110页“感知文本”第1题)【分析】第1段: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

第2段:详写信陵君结交侯嬴、亲迎侯嬴的经过。

第3段:略写信陵君结交朱亥的过程。

第4段:交代秦围邯郸,魏王虽派救兵但持观望态度;平原君责怪信陵君,信陵君数请救赵而魏王不听。

第5段:详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

第6段:写朱亥与信陵君俱行。

第7段:写朱亥椎杀晋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侯生北乡自刭。

第8段:写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2. 根据上面各段内容大意,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请划分并概括每一部分大意。

(见学生用书第111页“感知文本”第2题)【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信陵君的身份、为人和他在当时的威望。

突出他“仁而下士”的品质。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写信陵君亲近侯生和数请朱亥,表现他如何“仁而下士”。

详写信陵君与侯嬴的交往过程,略写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第4—8段):叙述侯嬴献计及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现信陵君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这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3. 全文三部分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见学生用书第111页“感知文本”第3题)【分析】窃符救赵的过程,是全文的主体。

课文的前两部分是第三部分“窃符救赵”的铺垫。

第三部分写窃符救赵成功,正是上文所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结交侯嬴”的结果。

从人物看,前两部分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德,第三部分写他“仁而下士”的品德所获取的回报;前两部分侧重写侯嬴的忠诚,第三部分侧重写侯嬴的智慧;前两部分写朱亥的骨气,第三部分写朱亥的义勇。

信陵君“下士”是为国家作长远打算的,而他所得的“士”也能不负国家的长远打算。

串读《〈史记〉选读》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串读《〈史记〉选读》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串读《〈史记〉选读》的教学案例与反思作者:周海丽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8年第05期作为选修内容,《〈史记〉选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微妙:一方面其是中国传统文史材料中的典范,有着重要的教学传承意义;另一方面其全部是文言文本,学生学起来相对吃力,要解决许多字词句义等工具性问题,要理解其中的人文性也不容易。

因此,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常常成为语文教师比较纠结的问题。

笔者的思考是:可以本着“组块”(一个基本的心理学概念)的思路,选用串读的方式,来让学生完成对同一主题的文本意义的构建。

本文就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的“《史记》的理想人格”这一主题为例,谈谈笔者重构教学的思路、实践与反思。

《〈史记〉选读》中的“《史记》的理想人格”这一主题有三篇文本:《孔子世家》《管仲列传》《屈原列传》。

这三篇文本归于同一个主题,在教材编写者那里肯定是有缘由的,但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这种主题能否为学生所明察,则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笔者在重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主去寻找文本主线,以为串读奠定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解决了基本的工具性問题,即保证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较为顺畅地阅读后,文本主线的寻找就开始了。

有学生说:我读《孔子世家》一文,感觉孔子在心目中不再是一个高不可攀、只能仰视的人,“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贫且贱”说明孔子的出身甚至不如我们同学中的绝大多数人,当然今天我们也能接受这样的现实(生窃笑);但英雄不问出身,其后“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我对这段文字特别感兴趣,因为景公本是问“政”,孔子却答“人”及“人与人的关系”。

看似答非所问,但实际上却体现出孔子的大智慧,因为“政”本就是“人及人与人的关系”,我豁然开朗了。

有学生说:我读《管仲列传》,也看到管仲虽然出身贫寒,但却“贤”,待鲍叔牙不计前嫌而将其推荐给公子小白,其终于可以一展才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专题解说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传统语文教材中就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常从《史记》中取材。

然而,对绝大多数中学师生来说,真正比较深刻地认识了解司马迁,比较全面地学习探究《史记》,恐怕得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教学开始。

教学《<史记>选读》,当然得从《太史公自序》起始。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

选读《史记》,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写作《史记》的目的与经历。

本专题只选了一篇《太史公自序》;还有一篇是同学们在必修五学过的《报任安书》,此处列为“存目”。

如果说《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心灵史”,那么《太史公自序》便是司马迁的“学术史”兼“心灵史”。

两文结合起来阅读,便能走近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撰写《史记》的始末,从而比较具体地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教学定位文本概述司马迁不把《自序》置于卷首,而是将其放在七十列传之末。

这是为什么?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

”金圣叹之言,为我们解读《太史公自序》打开了门。

《太史公自序》既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

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也是我们这册选修教材的总起,更是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司马迁和了解《史记》的开始。

《太史公自序》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文字艰深,学生学习的困难很大,所以教材为它提供了译文。

让学生对照译文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完成“预读积累”练习,这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的主要方法;在复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抓住“传”和“序”的特点,先“传”后“序”,寻找出相关语段和相关语句,加以分条理解和分析归纳,从而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则是学习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关于《史记》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2. 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 通过阅读与探讨,比较清楚地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伟大贡献,理解《史记》一书的写作要旨。

学习方法以讲读法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选读·理解”;第二课时“探究文本”。

预读文本预读要求《太史公自序》原文与译文对照排列,可指导学生对照译文阅读原文,先理解全文大意;对其中有些段落,可以在回顾《报任安书》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品德与人格,以及第5段忍辱著史的决心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然后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太史公自序》原由五部分组成,课文节选了前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结尾两段,共13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请根据下面的划分,简要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见学生用书第2页“感知文本”) 【分析】因为课文附有对照的译文,学生可以顺利理解文章大意,理清全文脉络并不困难;而理清全文思路脉络,是比较全面具体地了解和认识司马迁其人其事的基础。

第一部分(第1—3段):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第二部分(第4—6段):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第三部分(第7—10段):司马迁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第四部分(第11段):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第五部分(第12、13段):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

预读积累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徇.(xùn)朝歌爰.(yuán)及公刘.(chōu)史记石室金匮.(guì)封禅.(shàn) 牝.(pìn)牡.(mǔ)雌雄弑.(shì)君三十六泽流罔.(wǎng)极幽于缧.(léi)绁.(xiè)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堕先人所言堕同隳,毁坏。

弗敢阙阙同缺,空缺。

其指数千指同旨,要旨。

故长于风风同讽,讽喻。

父子相续纂其职纂同缵,继承。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罔同网,像网一样;失同佚,散失。

辅拂股肱之臣拂同弼,辅助。

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俶傥同倜傥,卓越潇洒,不拘于俗。

3.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无泽为汉市长市长古义:管理市场的长官;今义:一个市的最高行政长官。

故发愤且卒发愤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终于古义:最后落实到;今义:最后。

以为天下仪表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乐》乐所以立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结果。

《春秋》以道义道义古义:引导人们遵循道义;今义:道德和正义。

余所谓述故事故事古义:历史旧事;今义:一种以写事为主的文学样式。

整齐其世传整齐古义:整理,归纳;今义:有条理。

夫《诗》《书》隐约者隐约古义:隐晦而言辞简约;今义:看起来或听起来模模糊糊。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末流古义:遗风;今义:最低的等级。

4. 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

其在卫者,相中山相:名词用作动词,做……相。

事武安君白起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坑:名词用作动词,坑埋。

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王:名词用作动词,封王。

于是迁仕为郎中仕: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耀。

学者至今则之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准则。

忠臣死义之士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正《易传》,继《春秋》正:形容词用作动词,辨正。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善、恶(前):形容词用作动词,奖励,贬斥。

善、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人,坏人。

贤(前)、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以……为贱。

贤(后)、不肖: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不肖(品行不好)之人。

存亡国,继绝世存: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存。

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继续下去。

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科条:名词用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写。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典:掌管。

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徇:夺取,攻占。

耕牧河山之阳.阳:山之南、水之北。

宣周邵之风.风:教化。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次:按次序编排。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蒙受,遭受。

《尚书》载之,礼乐作.焉作:兴起。

海外殊俗,重译款.塞款:叩。

退而深惟.曰惟:思考。

6.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译文: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为将,攻打蜀国,随即攻下,(司马错)便做了蜀地郡守。

(2)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3)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译文:因此可以说,《仪礼》用来节制人的行为,《乐经》用来启发人的和乐之情,《尚书》用来指导政事,《诗经》用来表达情意,《周易》用来阐明变化,《春秋》用来引导人们遵循道义。

(4)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文:这些人都是内心积聚了忧郁愤懑,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所以才叙述往事,寄希望于后来人。

7. 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2) 司马迁自述编撰《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金圣叹称《史记》为“才子书”。

(3)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司马迁为《史记》作的引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

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专题解说《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是中国第一部“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俱全的正史。

这一专题的课文除了大家熟悉的“列传”之外,其余各种体例也各选了一篇。

学习本专题,一是要认识和了解《史记》各种体例特点;二是选学其中部分内容,尤其是大家熟悉的一些故事。

由于文字艰深,篇幅较长,故不宜以“文本研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可以重点采用“问题探究”的学习方法。

“本纪”是按世系和年代次序记载帝王大事的一种体例。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其中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位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可以重点阅读第5—7段。

“世家”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但个别特殊而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的传记,也列入了“世家”。

《鲁周公世家》为我们塑造了在我国政治史上、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周公形象。

可以重点阅读第2、3两段,了解周公旦这一形象和“握发吐哺”这一典故。

“书”主要用以综述典章制度。

《河渠书》是一篇专门记述水道的著作,可以参照课文译文了解其内容特征。

“表”即大事年表,是一种以表格形式记事的体例,如《六国年表》。

“书”与“表”只要让学生有所了解,不必全文阅读。

本专题最好放在史家传统、理想人格、刻画艺术、叙事艺术等专题教学之后进行,此时学生对文本较为熟悉,便于总结和提高。

夏本纪教学定位文本概述《夏本纪》是记述夏朝各代君主兴亡事迹的史篇,《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二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夏桀淫骄,乃放鸣条。

作夏本纪第二。

”全文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大禹治水定九州的事迹。

学习本文主要为了认识和了解“本纪”体例,同时熟悉大禹治水的故事。

本文文字比较艰深,故课本提供了译文,可对照阅读。

教学目标1. 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探讨,让学生掌握和积累文中涉及的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知识,了解关于“本纪”及《夏本纪》中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

2. 引导学生对照译文阅读全文,了解大意;选读语段,理解语段内容。

学习方法以自主阅读和自我练习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