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二模作文立意参考
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二模作文典型题目范文:勇于承担责任,活出本真的自我(长宁区)(含解析)
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二模作文典型题目范文:勇于承担责任,活出本真的自我(长宁区)(含解析)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长宁区二模:一个青年做一些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是其生命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作文:勇于承担责任,活出本真的自我一个青年做一些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是其生命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吗?毋庸置疑,任何一个个体,只有当懂得承担责任,走出自我兴趣、爱好、热爱的”小天地“时,一个人才是真正的成熟,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
诚然,青年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兴趣、爱好、热爱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个体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教育经历、个性禀赋的不同,兴趣、爱好等也必然因人而异,因此也就有了所谓“不想做的”事情。
但是,“人是社会中的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
青年,如果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热爱去判断做与不做,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时代淘汰,一生碌碌无为。
著名教育家、物理学家钱伟长出身书香世家,对文史钟爱有加,考取清华大学的入学成绩文史双满分。
但是,九一八事变,钱伟长深感国家的振兴需要科技力量,因此,坚决要成为可以制造飞机大炮的人才。
因此,钱伟长要求转入物理系。
在钱伟长的坚持下,物理系主任给了他一年的试读试读机会系。
一年中,钱伟长每日辛勤苦读,只睡五个小时,为的是将来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钱伟长成功转入物理系,并远赴海外继续深造创造了让全球物理界瞩目的理论成果,成为当时的新中国急需的物理人才。
由此可见,在青年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要懂得时代、民族的需要,要懂得承担责任,而不是局限于自我兴趣、爱好、热爱的”小天地“。
反观当下,充斥在网络空间,甚嚣尘上的“佛系”、“躺平”,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时代的青年,要努力响应时代、民族的需要,承担起时代、民族赋予的责任,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
2024年上海崇明区高三下学期语文高考二模作文“在怀疑中更新自我”话题解读及范文
2024上海崇明区高三二模作文“在怀疑中更新自我”审题立意(明技巧版)原题+材料解读+审题过程+行文构思+写作素材+范文【试卷出处:2023学年第二学期学业质量调研高三语文试卷】三、写作70分23.不断怀疑自己以前深信不疑的东西,才能够成长为更新的自己。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这篇作文材料属于深度观点阐述类的高考作文,它要求考生对“不断怀疑自己以前深信不疑的东西,才能够成长为更新的自己”这一观点进行深入剖析和论证。
主要考查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观点理解能力:能否准确理解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把握其深层含义。
逻辑分析能力:能否对观点进行逻辑上的分析和推理,形成自己的见解。
思辨能力:能否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展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论证能力:能否运用合理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支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对于这篇作文材料“不断怀疑自己以前深信不疑的东西,才能够成长为更新的自己”,建议采用思辨性审题立意的方法。
思辨性审题立意方法强调对作文材料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辨析,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挖掘材料的深层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具体步骤如下:理解材料主旨:首先要明确材料的核心观点,即“通过不断怀疑自己以前深信不疑的东西,个体能够实现自我更新和成长”。
理解这一观点背后的深层含义,即成长的本质在于不断地挑战和超越自我。
分析关键词:提取关键词“怀疑”、“深信不疑”、“成长”、“更新”,并深入分析这些关键词的深层含义。
探讨“怀疑”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深信不疑”可能带来的局限性。
展开思辨性分析:思考“怀疑”与“深信不疑”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分析如何通过“怀疑”打破思维定势和局限,推动自己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探讨在“深信不疑”中寻求突破的方法和策略,以及如何在怀疑与坚信之间找到平衡。
形成立意:在思辨性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立意和观点。
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范文
2024年徐汇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范文(4篇)【题目】获益大于代价,是衡量一件事值得做的标准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 不少于 800字。
【范文】不镜于水,而镜于人(一类上)人们常常会以获益与代价的比较来衡量一件事是否值得做,这样的判断标准其实是以理性的表象遮蔽人性之美,因而是不合适的。
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做的标准应回归人与事的本质关系。
人在行事之前往往会衡量可能的获益与代价,以此作为评判的参考。
这看似是一种审慎的考量,即根据自身经验对未来做出预判,权衡利弊,以完善行事的选择,其实在某件事宣告完成之时,人们亦可能按照对结果的观测,以获益大于代价作为行事价值的标准。
然而,这样的标准是不可靠的。
代价,不仅是财物的花费,还有人为的付出;获益,不仅是经济与物质上的增长,更有人在行事过程中的体验与价值。
获益与代价都涉及客观与主观的多个维度,作为依据的来源,一般仅是设想或观测,难以做出准确的评估。
这一衡量的思路,实质上是将生活中各种因素进行了量化,进而比较其得与失。
这样的量化,或许出于对理性分析的需求,但根本上与现实生活的复杂多变和主观感受背道而驰,亦脱离了人的主体性,沦为所谓“理性”对人性的异化。
《风沙星辰》一书中写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实则是在搭建将自己囚禁起来的监狱。
对于表面的所谓理性的价值评估,何尝不是自我将本有多元可能的生活束缚在机械而无情的所谓利益之下呢?其实,获益与代价不应简单地相提并论。
“代价”背后蕴含着对牺牲与付出的消极态度,充满着“执者失之”的不满。
而当“获益”与“代价”同列时,“获益”也沾染上了功利的刻板印象,不能与行事的价值等同。
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之举,目的是宣扬国威,因而不计代价,也较少考量物质的收益,采取“厚往薄来”的模式,其中的获益远不止短期内国威震慑于四域的荣耀,更有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深远影响——这在行事过程中难以预料与权衡得失,只有后人才能见证这些非功利的深远价值。
2024上海徐汇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审题立意+范文示例+素材+备考解读
审题立意+范文示例+素材+备考解读【真题再现】三、写作70分24.获益大于代价,是衡量一件事值得做的标准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题目给出的是一个关于权衡利弊的问题:“获益大于代价,是衡量一件事值得做的标准吗?”这个问题要求我们思考在评估某件事是否值得做时,是否应该仅仅基于获益和代价的简单比较,还是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核心概念:“获益”和“代价”。
获益指的是做某件事所获得的好处或利益,而代价则是为此所付出的成本或损失。
题目中的“大于”则表明了一种量化的比较。
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这一标准的局限性。
单纯从经济角度或量化角度来看,获益大于代价可能是一个合理的标准。
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的价值并非完全可以用金钱或数量来衡量,比如情感、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
因此,审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立意】支持观点:认为获益大于代价是一个合理的标准,尤其是在资源有限、需要高效利用的情况下。
反对观点:认为这一标准过于简化和片面,忽视了事情的多维价值和复杂性。
折中观点:认为这一标准在某些情况下适用,但也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立意与标题参考】立意一:坚持量化标准,理性决策标题:《获益与代价:理性决策的关键尺度》分论点一:量化标准有助于明确目标,指导决策论据:从高中历史学科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国家发展策略制定时采用量化标准的例子。
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标准化政策,如度量衡的统一,这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这一决策明确了国家统一的目标,通过量化标准来实现。
分论点二:量化标准能减少主观臆断,提高决策科学性论据:高中语文中的《劝学》一文强调学习的积累和进步需要量化评估。
荀子通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等比喻,说明学习成果需要量化积累,这种量化思维有助于减少主观臆断,使学习决策更加科学。
上海市杨浦区2024届高三二模作文“空白之心”审题立意及范文
2024上海杨浦区高三二模作文“空白之心”审题立意及范文【试题出处:杨浦区2023学年度第二学则高三年级模拟质量调研语文学科试卷】三写作(70 分) 24.有人说。
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够获得想象的灵魂。
对此,你果否认同请写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一、材料类型分析与考查要点材料类型分析本次作文题目属于哲理寓意型观点论述类题目,它以一种富有哲理的表述(“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够获得想象的灵魂。
”)为载体,要求学生围绕这一核心思想展开讨论。
这种类型的题目通常蕴含一定的象征意义或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旨在考察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把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考查要点详细解析理解与诠释能力:考生首先需要准确理解题目中“空白之心”与“想象的灵魂”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够从多个维度对这些抽象概念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拓展。
批判性思维:题目虽提出一个观点,但并不意味着考生必须全盘接受。
考生应具备质疑精神,能够从正反两面或多元视角对该观点进行分析,评估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展现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逻辑思维与论证能力:在表达个人观点时,考生需要构建清晰的逻辑框架,用有力的论据支持论点,避免空洞说教,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紧密结合,展示出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
语言表达与文采:在符合议论文体裁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词汇、多变的句式和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有力,增强说服力和可读性。
二、材料解读与关键词提取材料解读该题目提出了一种关于创造力来源的哲学观点,认为内心的“空白”状态是孕育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
这里的“空白之心”不是指无知或无思,而是指一种摆脱了固有观念、偏见和杂念的心境状态,能够更加开放地接纳新事物、新思想。
“想象的灵魂”则是指个体内心深处那种能够自由驰骋、不受限制的创造潜能。
关键词提取与深度分析空白之心:含义解析:代表一种清零的心态,是对旧有认知的暂时悬置,为新思想的涌入腾出空间。
深度分析:可以联想到禅宗的“空”概念,或是西方哲学中的“tabula rasa”(白板说),探讨清空自我对于创新的意义。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人情世故”审题立意指导 (含答案)
2024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作文材料“人情世故”审题立意指导附范文【真题回放】三、写作70分25.有人说,人情世故是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
有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本材料围绕“人情世故”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展开讨论,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观点1、人情世故是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这一观点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理解并熟练运用人情世故对于个体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它可能是建立人际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实现个人目标的重要手段。
观点2、不以为然:另一观点则对此持有异议,认为人情世故并非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可能暗示着过度依赖人情世故可能导致道德滑坡、公平缺失等问题,或者强调现代社会更看重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等其他因素。
材料提到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人情世故是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另一种则对此不以为然。
这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人情世故是否重要,是否应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根本,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考生需要在这两种观点之间做出选择,并阐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审题立意】结合材料,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1、人情世故的价值与局限:探讨人情世故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如增进人际和谐、推动问题解决等,同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滋生腐败、破坏公平等。
2、人情世故与个人成长:分析人情世故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探讨其对人格塑造、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掌握人情世故的同时保持独立人格。
3、人情世故与社会进步:探讨人情世故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分析在现代社会中,是否应弱化人情世故的作用,更加注重规则制度、公平竞争等。
4、人情世故与道德建设:探讨人情世故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分析如何在人情世故中坚守道德底线,弘扬社会正气。
【标题参考】《人情世故:现代社会的双刃剑》《人情世故:个体成长的必修课》《人情世故与社会进步:一种动态平衡》《人情世故与道德建设:如何坚守底线》《理性看待人情世故:在适应与超越之间》【行文构思】以“人情世故的价值与局限”为例,行文构思如下:开头:引述材料,指出社会上对人情世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提出文章将探讨人情世故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局限,以期对这一现象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2024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语文高考二模作文“温故”与“知新”话题解读及范文
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作文“温故”与“知新”审题立意及范文【试卷出处:2023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调研语文试卷】【材料类型及考查要点】这篇高考作文材料属于“哲理思辨型”,主要考察学生对于传统与创新、回顾与前瞻之间关系的理解与思考能力,以及如何将这种思考转化为有深度的文字表达。
它旨在测试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如何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为实际论点的能力。
【建议的审题立意方法】1.关键词分析法:首先明确“温故”和“知新”的核心含义,分析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形式。
2.辩证关系探究:探讨“温故”与“知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它们如何互相促进或制约。
3.现实案例关联: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温故知新”在学习、科技、文化、社会变革等方面的体现。
4.个人见解:在分析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如何平衡“温故”与“知新”的独到见解或建议。
【材料解读与立意过程】材料解读:“温故知新”这一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回顾旧知识可以获取新知,但实际上它蕴含了更深层的哲理,即在回顾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能不断发现新的理解、新的应用和创新的机会。
材料意图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生活乃至社会发展中,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在回顾过去的同时,推动未来的进步。
【审题过程】关键词分析法•关键词一:温故:指回顾、复习旧知识、重温历史、反思过去的经验教训,强调对传统的尊重与继承。
•关键词二:知新:指获得新知识、发现新方法、创造新事物、预见未来趋势,强调创新与进步。
辩证关系探究•对立统一:“温故”与“知新”在表面上看似是回顾与前瞻的对立,但实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没有“温故”的积累,就没有“知新”的基础;没有“知新”的探索,也无法检验和丰富“温故”的价值。
•相互促进:通过“温故”,可以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为“知新”提供方向;“知新”的过程又会遇到新问题,需要回溯历史,进一步“温故”找寻答案。
现实案例关联•教育领域:在学习数学时,通过“温故”掌握基础公式,然后通过“知新”解决新问题,发明新的解题方法。
2023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三高考语文二模写作话题解读与参考范文3篇:道路坎坷不平,人心也不平
2023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作文“道路坎坷不平,人心也不平”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三、写作(70分)25.写作。
甲:道路坎坷不平,人心也不平,这世上大概只有水是平的。
乙:水也不平。
你没看到,高处的水与低处的水根本就不在一个平面。
上面的对话引起了你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审题指导】静安这道题目可以说是最近一段时间内相对最难的一道作文题目了。
命题人果然说话算话确实,考的是对话。
但此对话非彼对话,前些年的一二模,考的是对话的方法、立场和态度。
这一次的对话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对话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话里的人生哲学。
甲乙对话中甲喟叹人间路与人间心不平,而水始终平整、平静,借水抒怀,自我安慰。
乙道明真相,看似水平如镜、波澜不起,却有海拔高低的区别。
甲求超脱,求平之中显现心绪难平。
乙守清醒,道不平之理,心已持平。
难点不必多说,一方面是在于文章运用了比喻,一方面文章运用了辩证来构建对立。
当然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关于“平”来说,具有某种意义上偷换概念的嫌疑——因为第一个平,意思肯定是平坦,人心不平,可以说平静,也可以说人所具有的道德素养未必一致。
而第三个水称之为平,这个平又是表示的是高低的不同。
所以如果执著在界定平的概念,文章可能写起来会有问题。
那么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其实真的要把这篇文章搞明白,你就需要从整体性处理这个平这个概念,我们之前说过类似题目的解题技巧,就是寻找一个相对更大的概念,对于这篇文章的内容做到全覆盖。
至少在我这边,这篇文章两个维度。
首先,文章来说,与其说对立,我觉得“平”和“不平”说的是一回事——不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情况,而概述来看,道路不平和人心不平,是我们这个世界境遇的客观复杂,每个人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也会遇到不一样的人,所以我们不可能在后天要求所有人能够得到绝对一致的待遇。
而水代表的就是每个人所面对的人生起点是复杂的,不同人会生活在不同的人生高度之下,所以我们不得不做出的判断就是我们会遇到这样不同的起点,有些人的出生就是我们所无法达到的终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高考语文二模作文题杨浦区近来网上有一个流行语:晒书单。
一档娱乐节目捧红了音乐诗人李健和机智救场的主持人汪涵。
节目播出后,网民要求他们晒出各自的书单。
李健:喜欢纯文学类作品,喜欢回忆录,偏爱冷门读物。
汪涵:我所有的语言灵感来自书本。
链接:李健书单:《哈扎尔辞典》(融世界三大宗教史料传说于一身)《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茨威格)《安娜·卡列妮娜》(列夫·托尔斯泰)《李商隐诗选》汪涵书单:《西方哲学史》、《瓦尔登湖》、《城市画报》(杂志)、《木心作品系列》根据以上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凝练】牛人读的书很牛【道理】读书塑造人【建议】好读书,读好书浦东新区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所谓勇气,就是知道不畏惧什么,也知道畏惧什么。
【凝练】不畏惧什么&畏惧什么【道理】有所畏,有所不畏【建议】两个宾语最好有联系,例如:真理与权威;良善与强权……崇明区方孝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培根:如果问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则是: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
(同上)闸北区1、命题作文。
题目:有一种精神跨越时空。
2、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真正的人生,不只是觉得生活的怎样,更应是知道该怎样生活。
【凝练】不能只对生活作评价,更应努力过好生活【道理】同上【建议】不做抱怨者,要做实践者长宁区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我小的时候我妈对我说,如果你要当兵,你最终会成为一个将军。
如果你要出家,你最终会成为教皇。
结果我当了一个艺术家,成为了毕加索。
【凝练】不能只对生活作评价,更应努力过好生活【道理】同上阅读以下材料,请按要求作文。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内蕴丰富,引发我们很多的联想与思索。
请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凝练】从某个角度来看万物,万物就是某种样子的【道理】看待事物的角度决定了最终的观点【建议】全面看待事物,要不片面武断上海市十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有人说,咸味太平凡了,平凡到容易被忽略。
但是深思起来,“甜”、“酸”有时都可以不用,因为它们都带有一点装饰性,咸味好像才是踏踏实实的生活,好像才是不可或缺。
【凝练】平凡才踏实,才不可或缺人【道理】生活基于平凡,平凡孕育伟大【建议】安于平凡,做好平凡的事徐汇、松江、金山联考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生活中,人们大多相信自己的判断。
其实每个人的认识不过是全景图中的一块碎片,只有承认这一局限,才可能接近真相的判断。
【凝练】要承认认识的局限性【道理】认识有局限,要全面思考,多方了解,才能得出真知【建议】面对越来越快的信息,冷静判断非常重要静安、宝山联考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面对媒体各种动听诱人消息的轮番宣传,有些人欣然接受,有些人不为所动,还有人不仅自己不相信,还提醒别人“不要太天真”。
【凝练】面对漫天信息,各人接受情况不同。
【道理】理性判断信息,不片面,不武断【建议】理性思考,全面了解,不草率判断虹口区从前,时光过得很慢;现在,无论老少都在感叹“时间去哪儿了”。
从前,大家都说“慢”是行事的基础,“慢工出细活”、“慢火炖好汤”、“细嚼慢咽得健康”;现在,人们认为“快”是前进的动力,于是,我们吃着速食,叫着快递,上网用光缆,手机换4G,高铁不断提速,飞机最好都是直航。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想到了什么,又怎样的感悟?请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凝练】面对漫天信息,各人接受情况不同。
【道理】理性判断信息,不片面,不武断【建议】理性思考,全面了解,不草率判断普陀区“对于巨人,只有极少的人能够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而更多的人则是拜倒在巨人的脚下。
”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凝练】站在巨人肩膀上VS拜倒在巨人脚下【道理】学习权威,但不能完全听信于权威【建议】虚心学习,努力赶超。
闵行区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庄子说,从事物大的方面来看它的大,那么天下万物都是大的;从事物小的方面来看它的小,那么万物都是小的。
【凝练】从某个角度来看万物,万物就是某种样子的【道理】看待事物的角度决定了最终的观点【建议】全面看待事物,要不片面武断黄浦区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谈谈你的感悟或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岛屿矗立在海上,当茫茫海水退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与大陆紧紧相连。
【道理】表面上没有联系,实则紧密联系【建议】找某个方面,谈谈他们的联系,以及我们该怎么做奉贤区有人说:“我们在路上不是像车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像旅行家似的沿途观赏。
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凝练】心中要有过程【道理】要欣赏过程,体验过程【建议】针对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予以建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老农说,如果你花费整个春天去挑选种子,那就要错过播种的季节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道理】要把握时机(注意辩证分析)【建议】要付诸实践我们总是在为自己这一生遇见的人和没有遇见的人或扼腕叹息,或暗自庆幸,认为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然而,我们却不曾想过,其实,我们只是在遇见一个又一个自我。
正如有人说:你是谁,便遇见认谁;遇见谁,便是谁。
(其实,这个题目不是很好,若说“遇见之前,认识自我”会更好些。
但这个开头不错,表达得很清楚。
)遇见之前,我们往往是幼稚、愚昧、胆怯的。
而每一次遇见之后,却是一次蜕变,朝着完善的蜕变。
而这遇见,自然不是看见,更不是擦肩。
这遇见需要我们坚持做好自己。
(这段的观点就不太明确了,遇见什么?根据题目,还是要遇见人。
根据本文意思,就是要遇见贤者。
)儒学中的孔子和孟子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曾有交集,然而我们却普遍地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韩愈说:孔孟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宏。
是的,曾经的孟子是个不成熟的政治家。
失败让他无奈。
可当他在思想上遇见了他的先辈,他便再次开始了游说各国的行为。
他遇见了那个从不放弃的孔子,他成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亚圣。
又或者说:他坚持了自己的“仁政”的理想,因此他遇见了”以仁为已任“的孔子。
(例子不错,要注意结合论点进行论述。
)如果说孔孟的遇见抒写了中国的社会变革,那李杜的遇见想必就是中国文学史的最美的一页。
(这里又写人遇见时代了,我觉得有点杂。
)当李白由碎叶入蜀、入荆、入楚,带着他的西域独有的剽悍与纯粹写下浪漫的诗篇时,他便注定要与杜甫遇见了。
李白的思想使他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他笔下的蜀道、猿啼都是那样的自由!即使成为朝廷的弃卒,他也没有改变自己醉酒抱月的态度。
所以,他遇见了同样有才情的杜甫。
杜甫的诗如寡妇之夜哭,如羁人之寒起。
他将铁肩担道义视作自己的使命中,焚膏继晷,虽九死其犹不悔!虽然风格迥异,但才华和霸气依然让他们相遇。
遇见不满于世俗的杜甫,李白更加超脱;遇见狂放不羁的李白,杜甫的情感更加强烈,他们不因仕途坎坷而退缩,不因垂垂老矣而放弃,他们的相遇是唐诗的巅峰!(语言很不错,很大气,体现了你的文学积累。
)当海明威遇见了圣地亚戈,才能发出“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怒吼;当塞林格遇见了考菲尔德,才意识到自己只愿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一切的遇见的发生都没有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但是只有坚持做好自己才能促进这成就人生的遇见。
(本段举出略例,这是不错的,但是最后两句论述不太明白,文章的重点在于遇见前做好自己还是遇见后成就更好的自己?)所以,当一个人与周围显得格格不入时,不要为这暂时的茕茕孑立和形影相吊而哀伤,请坚持并等待着遇见另一个自己,因为在这遇见之后,成就的便是人生!(我认为,用“另一个自己”容易产生误解,不如用“知己”比较合适。
)教师点评:你好!很高兴点评你的作文!请注意看我的批注,好的地方再接再厉,不足之处努力改进。
各个方面的点评请看下方表格。
这里就谈下本文的主旨和结构。
本文的立意有一定深度,但是表述得不太明确。
我认为,你的主旨可以概述为“遇见知己,成就自己”。
我们遇见的人不可计数,但只有遇到知己时,才会激发出自己的能量。
这也符合题目材料的意思。
文章结构方面,比较清楚,但是层次还是单薄了些,主要还是在列举先贤相遇的事,没有进一步分析问题(为什么相遇会促使彼此的成长和成功),也没有结合当下生活提出具体的建议。
尽管文章的文笔不错,论据也较为充分,但是结构方面还是建议你有所改进,这样就有可能冲击高分了。
希望我的评点能对你有所帮助。
期待再次看到你的作文。
加油~想要更多素材,请添加微信公众号:语文兔教授(yuwentujiaoshou),每天提供优质素材。
(请为我的批改做下星级评价,这对我很重要,谢谢!)综合评分按升学考评分标准,评为二类类中得分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