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课本传统文化教案模板

初中课本传统文化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传统文化教育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及代表性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1. 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

2. 掌握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文化现象。

教学难点:1. 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新课讲授1. 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包括古代文明、封建社会等。

2. 分析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文化现象,如诗词、书画、戏曲、节日等。

3.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拓展延伸1. 介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

2. 分析这些著作对后世的影响。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生活场景。

2. 学生展示成果,分享自己的体验。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课后作业: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 第二节:中华传统文化的构成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3. 第三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内容:阐述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以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4. 第四节: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简介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诗经》等,及其主要思想内涵。

5. 第五节: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构成等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

3. 采用阅读理解法,让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理解其思想内涵。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3.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相关教材或读物。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3. 网络资源:查找和收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案例和资料。

4. 讨论材料:准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生活案例,供学生分组讨论。

六、第六节: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特色和差异,如南北方的节日习俗、建筑风格、饮食文化等。

七、第七节:传统文化的变迁与演变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演变,以及其原因和影响。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图表或时间线的形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的看法。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让学生了解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分析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诗词、绘画、音乐等。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某种表现形式的欣赏和理解。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让学生了解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解读经典著作。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

分析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解读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寓言。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节选或解读材料,了解其内容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反思,解读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寓言。

引导学生参与写作或口头报告,展示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

让学生了解节日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参与和体验节日习俗。

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等。

初中课本传统文化教案

初中课本传统文化教案

初中课本传统文化教案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诗词、书画、戏曲、建筑等,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诗词:唐诗、宋词、元曲等3. 书画:书法、绘画、篆刻等4. 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等5. 建筑:古代建筑、园林等6.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古诗词或一幅古画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课堂讲解:分别讲解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诗词、书画、戏曲、建筑等,让学生了解其起源、发展和特点。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某个传统文化领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成功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5. 课堂互动:设置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题目,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作业和练习:通过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同时进行同学之间的互评,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生的传统文化教材,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等。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传统文化内容。

3. 视频和图片:收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视频和图片,如古诗词朗诵、书画作品、戏曲表演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欣赏。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案标题: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核心价值观;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兴趣。

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

教学难点:1. 如何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 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和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实践。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源;3. 预先准备的小组讨论题目和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2. 通过展示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孝道、礼仪等;2. 解释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3. 分析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四、活动实践(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中国结等;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实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亲身体验和理解。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答一些问题;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展示;2.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相关的博物馆或文化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活动实践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收集学生书面反馈,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2. 鼓励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

初中传统文化教学教案

初中传统文化教学教案

教案主题:初中传统文化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3.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4. 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传统文化相关的音乐、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授课:分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人物、经典著作、传承发展以及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进行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

3.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问答,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传统文化在案例中的体现和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传承传统文化。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作业,如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心得体会等,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人物、经典著作等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3.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绘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主要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以及夏、商、周等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发展。

2. 第二节:儒家文化主要内容:介绍儒家文化的起源、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以及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

3. 第三节:道家文化主要内容:介绍道家文化的起源、代表人物(如老子、庄子等),以及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4. 第四节:佛教文化主要内容:介绍佛教文化的起源、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地点,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5. 第五节: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主要内容:介绍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习俗、艺术等方面的体现,以及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思想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 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习俗体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儒家、道家、佛教等主要传统文化思想的了解和认识。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和影响的体会和感悟。

4. 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2. 课件: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思想等。

3. 案例资料: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4. 活动材料: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所需物品。

5. 参考书籍: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六、第六节:诗词文化主要内容: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流派。

七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

2.培养学生尊重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

3.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4.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
1.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2.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

3.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重点: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及其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
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已知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学生活动: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分享一段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逐一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影响等。

3.巩固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理解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分享感受。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强调尊重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评价与反馈:
1.设计评价策略: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了解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小测验结果,指出学生的不足,提出建议和意见。

作业布置:
1.请学生搜集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料,准备下节课进行分享。

2.要求学生与家长交流,了解他们心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写一篇短文。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第二节: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起源、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传统文化的重要事件。

3. 第三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

4. 第四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5. 第五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要点: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青少年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起源、发展、内容、形式、价值、影响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代表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采用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

4.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传统文化教材或相关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视频: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4. 图片:收集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直观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5. 实践活动场地:安排合适的场所进行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六、第六节: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教学要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意义重要传统节日的介绍,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习俗与活动的传承教学活动:1. 通过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初中说课传统文化教案模板

初中说课传统文化教案模板

一、说教材1. 教材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 教材版本:人教版3.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2)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及成就;(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2)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及成就。

2. 教学难点:(1)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2)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四、说教法学法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2)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及成就;(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 学法:(1)自主学习:学生课前预习,了解相关知识;(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3)观察法:通过观察传统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4)实践法:结合实际生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 新课讲授(1)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2)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及成就;(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及成就,分享学习心得。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1课入孝出悌【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悟透“孝悌”的含义,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让学生认识“孝”可以利用教材中“历史镜鉴的故事或学生可感知的身边故事引入课题。

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分小组交流彼此对“孝”的感受和理解,并谈谈自己是如何在生活中付诸行动的。

之后各组推选代表进行总结,在课堂上交流。

二、了解中国的孝道、孝文化1.走进经典利用好教材所给的经典章句,同时补充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让学生做到学习经员与修身为本相结合,了解道酸主题,并在心中有所触动,且能反馈于行动之中,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1)反复诵读,以小组为单位,疏通大意,谈谈自己的理解。

(2)“记忆之星”评比,看看谁记得快而准。

(3)就所读所悟补充自己的储备,并可以由此引发更深层的探讨。

(4)学生提出质疑之处,先让学生彼此进行解答,之后由老师补充,解决问题。

(5) 教师给出几组体现生活现象的主题图片或文段, 学生来总结弘扬孝道的重要性。

2.拓展延伸(1 ) 学生活动: 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所见所闻等,谈谈孝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如“最美孝心少年”的评比等。

(2)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探讨:①你如何评价“二十四孝”的传说故事?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孝, 认识真正意义上的孝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要辨别伪孝给社会带来的消极作用。

②独生子女如何理解“悌”的含义?3.小结教师补充齐鲁孝文化资源: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补充, 既可以是讲故事、播放视频的形式,也可以是文字材料的方式等。

教师总结: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已传承了几千年, 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七年级语文教案教案一: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2. 学习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3. 能够表达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二、教学内容1. 古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范围;2.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3. 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影响;4. 古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和传承;5. 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三、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 老师简要介绍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本节课的内容。

2. 学生听取并记录关键信息。

教学步骤二:讲解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1. 老师以讲解的方式介绍古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范围。

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意见。

教学步骤三:学习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 老师介绍古代传统文化的五个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

2. 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并共同整理出每个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重要性。

3. 学生进行展示并相互交流,老师做必要的补充和点评。

教学步骤四:探讨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影响1. 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2.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出相关观点和例证。

3. 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整理出古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步骤五:学习古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和传承1. 老师介绍古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领域,如教育、艺术、礼仪等。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应用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相关展示。

3. 学生进行展示,并互相评价与点评。

教学步骤六:表达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1.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2.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学生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老师做必要的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辅助手段1. 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小组讨论的教学工具;3. 学生学案和笔记。

初中中华传统教案

初中中华传统教案

初中中华传统教案课程名称:中华传统文化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古代诗词: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魅力,学会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介绍中国书画艺术:让学生了解中国书画的历史和特点,欣赏名家的作品,学会欣赏书画艺术的美。

3. 介绍中国传统戏曲: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和特点,欣赏名段唱腔,学会欣赏戏曲艺术的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 古代诗词:教师讲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魅力,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中国书画:教师讲解中国书画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名家的作品,学会欣赏书画艺术的美。

3. 中国传统戏曲: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和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名段唱腔,学会欣赏戏曲艺术的美。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诗词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欣赏和解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书画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名家的书画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3. 戏曲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传统戏曲进行欣赏和分析,分享自己的欣赏体验。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3. 教师给出对学生的评价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词汇量,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3. 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代表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各个领域的成就。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3. 第三课时: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

2.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与融合。

3. 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七、教学方法:1. 实例展示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实际运用。

2. 比较法: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两者之间的关联与融合。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八、教学安排:1. 第四课时: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

2. 第五课时: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与融合。

3. 第六课时: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作业和课题研究: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应用和传承的理解和自己的想法。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十、教学资源:1. 参考书籍:提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拓展知识。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3篇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3篇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3篇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一、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论语·十则》,学生对《论语》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学习屈原、王羲之、魏征、文天祥等人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三)教材编排原则: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传统文化【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传统文化【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传统文化【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文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让学生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教学内容1. 什么是传统文化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价值3. 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4. 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 培养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 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2. 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点。

2. 多媒体教学法:用图像、声音及视频等多种技术手段呈现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

3. 问答式教学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念及其意义。

2. 阅读:学生阅读相关文章,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3. 讲解:讲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点,并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相关信息。

4. 讨论:引导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思考。

5. 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问答及讨论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3. 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相互启发,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4. 评价方式:考试、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全方面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中学语文传统节日教学教案

人教版中学语文传统节日教学教案

人教版中学语文传统节日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2. 学习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故事和歌曲。

3.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分类和特点。

2. 分别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几个重要节日的传说、习俗和庆祝活动。

3. 学习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故事和歌曲。

三、教学流程1. 概述中国传统节日的分类和特点(15分钟)-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两大类别:农历节日和定历节日。

- 简要说明农历节日的由来和特点。

2. 学习春节(60分钟)- 介绍春节的由来和传说(如:年兽、红包等)。

- 讲解春节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如:贴春联、腊月二十三、舞龙舞狮等)。

- 学习与春节相关的诗词(如:《春联》、《过年》等)。

- 听唱与春节相关的歌曲。

3. 学习清明节(45分钟)- 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如:拜祖祭神、扫墓等)。

- 讲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如:祭祖、踏青等)。

- 学习与清明节相关的诗词(如:《清明》、《乡书难寄》等)。

4. 学习端午节(45分钟)- 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如:屈原、赛龙舟等)。

- 讲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 学习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如:《端午》、《闻笛瀑布》等)。

5. 学习中秋节(45分钟)- 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如:嫦娥奔月、赏月等)。

- 讲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如:赏月、吃月饼等)。

- 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如:《月夜忆舍弟》、《明月几时有》等)。

6. 总结与展示(20分钟)- 回顾所学的传统节日的知识点和相关内容。

-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体验。

- 制作传统节日主题的诗集或展板,展示学生创作的诗词、故事和画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观察评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的诗词创作、口头报告和展示作品的评价。

3. 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文化素养进行综合评价。

传统文化教案万能模板初中

传统文化教案万能模板初中

课时:2课时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掌握至少三个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 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2. 至少三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教学难点:1.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变迁。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如故事、习俗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中华传统节日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

二、新课讲授1. 讲解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节日的起源故事,如春节的传说、端午节的来历等。

- 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2. 介绍至少三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 以春节为例,讲解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习俗。

- 以端午节为例,讲解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

- 以中秋节为例,讲解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节日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2.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二、拓展延伸1. 讲解传统节日的时代变迁。

- 以春节为例,分析新中国成立前后春节习俗的变化。

- 以端午节为例,探讨端午节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2. 学生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点评。

三、实践作业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调查其习俗和庆祝方式。

最新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最新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1课《大学》选读教学目标:1. 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一单元经典驿站23一、《论语》十三则:(一)《论语·宪问》(二则)45目标定向:6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7证关系。

8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9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10教学方法:11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12教学过程:13一、入境生趣14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

15“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16煌。

17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18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19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2021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22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

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23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24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

所有这一25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2627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28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2930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31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32勇者不必有仁。

”33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34以德报德。

”35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36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有仁德的37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38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

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3940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2、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4142德呢?应该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43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1、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言”呢?4445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46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

勇47和仁的关系也一样。

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48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

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49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有言者不必有德”一句。

它成了后世说“文人50无行”的理论依据。

一个文人,一个著名作家,他当然是非常“有言”的了,51有的甚至是“著作等身”,但却并不一定有好的道德修养。

这就是所谓“文人52无行”的现象。

53当然,说“文人无行’”并不是说所有的文人都没有德行。

这正如说54“有言者不必有德”的“不必”是不一定一样。

不一定有德,也就不一定没有55德,所以,也有“有言者”又有德的情况。

56勇与仁的关系也是这样,“勇者不必有仁”,也不排除勇者也有仁的57情况存在。

58从愿望来说,我们当然是希望有言者又有德,有勇者又有仁的了。

2、“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你赞同哪一种抱怨方5960式?为什么?社会需要宽容,但是不能一味的宽容,而应该区别对待,这个社会上6162总是有很多阴暗的人与事,但是同样这个社会上还存在着善良与正义。

很多时63候我们都是在依靠着陌生人的善良,那么我们就用善良来回报这个社会。

还要用“以直报怨”的态度来对待这个社会上的丑恶与黑暗,而对6465于那些微不足道的伤害,统统一笑风云过吧,冤冤相报何时了,太过于计较的66话岂不是很累。

67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681、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妙的言论,这是言行一致;但有精妙言论的人未69必都是有道德的人,因为生活中难免有心口不一的奸佞之人。

一个仁者一定有70大勇,无私无畏,见义勇为;而勇者却不一定有仁,有的人惊世骇俗,一朝之71忿而不顾身家性命,这只是匹夫之勇,是血气方刚之辈。

“德与言,仁与勇”72的辩证关系在这里被孔子一言道破。

732、报德、抱怨是人们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

74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75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761、读下列诗歌:77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78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7980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这两首诗壮怀激烈、气贯长虹、曾激励国人志士的悲壮诗,让后人无8182论如何也无法和中国人人所不齿的卖国贼,大汉汗——汪精卫联系起来。

谁能83够知道,这样的大汉奸,却能够写出这样的爱国诗?历史就是和我们开了这样84一个大大的玩笑,也佐证“有德者不必有言”的正确性,质疑了“文如其人”85的正确性。

86在生活中,你能分辨言行一致、或心口不一的人吗?怎样才能成为言行一致的人?87882、蒙牛乳业这两年通过成功的事件营销,行业地位逐渐建立起来了。

但当年89牛根生和同事们创立的过程却是九死一生,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各种困难,而且,其中大多数困难还是竞争对手人为制造出来的。

所以,在采取什么竞争9091哲学这个问题上,牛根生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

他在阐述“小胜凭智,大胜靠92德”的座右铭时,讲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93“其实就是’与自己较劲’!发生任何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因为改94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

假使矛盾双方的责任各占50%,那么,你先从改变自95己开始。

当你主动改变后,你会发现,对方也会跟着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不是同比例的,往往你改变10%后,他会改变30%,真所谓’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9697丈’。

万一你改变了50%以后,对方还是一点不变,怎么办呢?你还是要坚持’98与自己较劲’,因为95%的情形不是这样的。

当你无数次地’与自己较劲’后,99回头再看,大数定律的效能就显现出来了:你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了世界!”100(《人力资本》)101这不仅仅是不主动做坏事,而且是主动让步,近于主动做好事了,牛根生这102个说法,其实是对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战略的最好注解。

每天抱怨自己的经营103环境恶劣,以至于无法让他们在经营中保持基本的诚信原则的人潜心读一读蒙104牛创业的历史,应该会有所启示。

105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宽容地对待别人?106107108第一单元经典驿站109一、《论语》十三则:110(二)《论语·卫灵公》(四则之1、2则)111目标定向:112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113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仁爱孝悌”、“重义轻利”、114“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115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116和人格。

117教学方法:118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119教学过程:120一、入境生趣12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122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123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124125简意赅、富含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它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毛126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127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128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1291、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通“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30131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32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1、孔子说:可以跟他交谈而不跟他交谈,这是失去了可以交谈的人。

不可以133134跟他交谈而跟他交谈,这是浪费言词。

明智的人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135(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136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

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1372、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138成全仁的。

”139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140“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

141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142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143144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145146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147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148重仁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这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看149法。

当生与义矛盾时,孟子也说要“舍生取义”,对“杀身成仁”你是怎样看150的?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151152孔子说:可以对一个人直言不讳,那人便是自己的朋友。

如果看到他153发生错误,宁可对他下一个警告,即使他现在因此对自己不谅解都可以,但等到他失败了,就会想到我对他说的话是有益的,那就是对得起人。

你能做到“不154155失人吗”?从人生经验中知道,朋友之间这样,在家庭中亲人之间也是这样,正156157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谈了也是白谈,这是时机不对。

所以,158人与人之间,说话真难。

学校里同学之间相处,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

你能做到不失言吗?159160161162163164第一单元经典驿站165一、《论语》十三则:(二)《论语·卫灵公》(四则之3、4则)166167目标定向:168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169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仁爱孝悌”、“重义轻利”、170“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171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172和人格。

173教学方法:174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