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54: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行政区划)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9b0b1d941ea76e59fa0442.png)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B.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等。
C.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他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简称。
这种方法把干支按顺序相配六十个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边城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这一天全家出门上山插茱萸、到河边看划船。
B. “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五湖”指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和鉴湖。
C. “才高八斗”形容书读的多。
谢眺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D. 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后“九州”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杜甫为杜子美,柳宗元为柳屯田,韩愈为韩退之。
B.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丧服的轻重。
期,指的是穿三周年丧服;功,又分为大功、小功。
大功,穿九个月丧服;小功,穿五个月丧服。
C. 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如伯秋、仲秋、季秋。
中秋节又处在仲秋的中间,所以也叫仲秋节。
D. 魏晋时期,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郎中是尚书省的属官;洗马,即太子洗马,是太子侍从官。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 “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
汉武帝时开始令州郡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曾流行一时。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ac210e5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3.png)
古汉语文化常识
1.姓名、字、号:在古代,一个人的姓名由姓、氏、名三部分组
成。
姓代表血缘关系,氏是姓的分支,代表贵族身份。
名是父母给取的,代表个人身份。
古代还有字和号,字是成年之后取的,号是给别人称呼时用的。
2.古代官职称谓:古代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文官有丞相、尚书、
侍郎、巡抚、知府等职位,武官有将军、校尉、都尉等职位。
3.古代地理文化:古代地理文化包括山川河流、地名、行政区划
等。
古代还有州、郡、县等行政区划,每个行政区划都有自己的名称和管辖范围。
4.古代礼仪文化:古代礼仪文化包括礼制、礼仪、礼器等方面。
古代的礼仪非常繁琐,包括见面礼、告别礼、就餐礼等,不同场合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礼仪要求。
5.古代节令文化:古代节令文化包括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等。
每个节气和节日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6.古代医学文化:古代医学文化包括中医理论、中药学、针灸等
方面的知识。
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为基础,中药学以草药为主,针灸为治疗手段。
7.古代服饰文化:古代服饰文化包括衣裳、冠冕、配饰等方面。
不同身份和场合的人有不同的服饰要求,服饰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以上是古汉语文化常识的一些方面,备考专升本考试的同学可以参考以上内容进行备考。
文化常识分类题练习带答案
![文化常识分类题练习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7e1db076eeaeaad1f330e2.png)
文化常识分类题(一)官职典制1.官职制度(1)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B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C“分封制”,即中国古代皇帝或国王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D我国古代常取其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2)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将没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B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C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D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2.皇室官职(3)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B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简称上皇。
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
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C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
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
D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的官员称为“宗主”,九卿之一。
3.中央官职(4)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B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
C秦汉时,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
其中太尉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御史大夫掌管全国军事。
D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
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5)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司徒,“三公”之一。
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
![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f24084abd4d8d15abe234e68.png)
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二)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省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通过省试后方可进入殿试。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011dd010661ed9ac51f313.png)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
C. “象笏”即象牙做的笏。
“笏”是封建时代官员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
D. “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契诃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庄子•逍遥游》的“朝菌不知晦朔”一句,“晦朔”是说时间很短,其中“晦”是指阴历每月初一,而“朔”是指阴历月末最后一天。
C.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中的“彭泽”“邺水”“临川”分别是指陶渊明、曹植、谢灵运。
D. 郭沫若,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与田汉、郁达夫等人在东京成立文学社团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3.以下哪一个人最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A. 陶渊明B. 王维C. 文天祥D. 蒲松龄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情怀抱负或阐述观点。
C. 《沁园春·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词牌名。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D. “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尊”是盛酒器具,“酹”在这里是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的散文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成就位列宋初“书法四大家”,绘画上“石竹”别具一格,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语文通用版:特色训练54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行政区划)+Word版含答案.doc
![语文通用版:特色训练54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行政区划)+Word版含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e0603620650e52ea5518985a.png)
特色训练54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行政区划)(一)政区名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己亥杂诗》)八州、八荒:泛指中国。
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2.六合上、下、东、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3.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
四海,等于说“天下”,泛指全国各地。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4.中州古地区名。
即中土、中原。
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永遇乐·落日熔金》) 5.郡行政区域。
秦分天下为36郡。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6.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张衡传》)7.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
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
(《阎典史传》)8.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9.省本是官署名称。
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以此省.此府此县而憎彼省.彼府彼县。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10.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
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
(《海瑞传》)(二)城市名1.有古称、别称的地名2.三都、两都、三辅(1)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
(2)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
又叫“两京”。
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
![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5c84a99e5f0e7cd18525361a.png)
高考复习2020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正文 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高考网小编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文化常识——山川与地理 1.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 2.古人把山北水南称为“阳”,山南水北称为“阴”,如华阳在华山之北,江阴是长江之北。
() 3.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 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 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 6.江表,指长江以东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 7.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 8.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 9.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 10.“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 古代文化常识——政区与官职 11.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 12.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 13.“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 14.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 15.古代“下车”一词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1)A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1)A](https://img.taocdn.com/s3/m/dd49aaa4e009581b6bd9eb58.png)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2020最新高考文化常识训练 (五至八)
![2020最新高考文化常识训练 (五至八)](https://img.taocdn.com/s3/m/9da3e2b202768e9950e7386a.png)
五、天文地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并不是出于繁荣科学、促进发展的目的,而是为了从天象中得知上天对帝王的警示,得出吉凶的变化,从而趋吉避凶。
地理,主要是我国古代历代的行政区划。
(一)天文历法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
天干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可用来表示时间。
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
(√)点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组成了古代纪年历法。
2.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
“既望”是每月望日之后的几天,这时候,月亮看起来很圆。
(×)点拨 “既望”指阴历十六日。
苏轼《赤壁赋》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七月既望”即农历七月十六。
3.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
(√)点拨 庄子《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句,就是说生命极短的朝菌不知道阴历三十到初一的时间变化。
4.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
也就是以夜半(子时)为三更,前后各有两更。
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时,即11点至1点。
(√)点拨 古代计算时辰、时刻主要是依据木表和滴漏。
木表又叫“圭表”,即在一个有刻度的圆盘中心竖一个标杆,根据太阳的投影确定时刻。
滴漏适用于夜间计时,用壶盛水,壶底有孔,壶中有一标杆,上有刻度,随着漏壶滴水,水位下降,即可以水位刻度计时。
5.古人认为恒星相互的位置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就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位置。
经过长期的观测,选择了黄道和赤道,即地球上的“赤道”作为标志。
(×)点拨 这里的“赤道”不是指地球上的赤道,而是指天赤道。
(二)地理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6.古代文章中的“江河”多专指长江、黄河。
【高三二轮】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
![【高三二轮】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ce4423284ac850ad02428e.png)
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一、官职典制(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禅让”是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2.“兄终弟及”指兄长死了,弟弟接替,是古代长期沿用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
()3.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4.“封建”,即“封邦建国”,是古代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5.我国古代用以封赐大臣的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一直沿用到清代。
()6.“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7.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8.荫补,是指在封建制度下,因祖辈、父辈的地位或功绩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又称“丁艰”。
一般子遭母丧称丁内艰,子遭父丧称丁外艰。
()10.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到达退休年龄、未到退休年龄但有病或有其他原因的,均可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1.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12.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13.皇帝的生父称太上皇,简称上皇。
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
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14.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借指太子本人。
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285c6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6.png)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一、请判断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之处。
1.①给事中,为加官名,加此号得以出入宫禁,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②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家,古代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国家,“国”和“家”的合称。
③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后来成为一州的军事长官。
④首辅,明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代典制中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⑤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⑥搢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
⑦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
相传汉武帝曾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
⑧章句,章节句子;也指研究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⑨举子业,即举业,指科举时代为应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
⑩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⑪疏,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的一种文书。
⑫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即采邑。
⑬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
⑭博士,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也指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后世沿置。
⑮羽林:指汉代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为皇帝护卫。
⑯考课,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⑰谥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⑱幕客,幕府中的僚属,因古代以西东分宾主,故又称“西宾”“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⑲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⑳言官,封建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考核评定各级官吏的得失。
○21邸报,汉唐时的地方长官,皆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之属,以通报诸侯、藩镇。
后世又称朝廷的官报为“邸报”。
○22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精编练习77题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精编练习77题](https://img.taocdn.com/s3/m/0d1d4a60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3.png)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精编练习77题古代文化常识是近来年考查的重点,而语文课本中有不少需要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
这77道选择题,是对高中语文必修1-5文化常识的检测,练一练有助于掌握。
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C.子:古代对长辈的尊称。
D.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是执行法律与裁决的官吏。
B.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着。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D.《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着。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B.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C.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欢畅;羽,声调平和。
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B.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C.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db491770aaea998fcc220ee2.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7.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8.弱冠:男子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9.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即“立身、立志”)10.不惑:男子四十岁。
(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1.九州,中国的代称。
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官职变化1.关于任职授官的:①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25f008bd64783e09122bac.png)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古文学常识训练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
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B.制诰,皇帝的诏令。
知制诰,官名,指承命草拟诏令。
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地理区划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地理区划](https://img.taocdn.com/s3/m/abc10247a417866fb94a8e1b.png)
地理区划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范围一样。
()答:“和今天的山东省范围一样”不正确。
“山东”是古今异义词,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和今天山东省的范围不一样。
2.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现在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3.陇右,古代左、右、阴、阳等字都可用来表示地理方位;文中陇右指陇山以东的地区,即今甘肃一带。
()答:“右”指西,“陇右”应为陇山以西的地区。
4.中国,最早指西周的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
()5.治所,古代一般指地方政府驻地。
包括省治、府治、州治、县治等。
朝廷在设置具体的地方政府驻地时往往会有地理位置、经济、军事等多种考量。
()6.冀州,几州之一。
古代九州代指中国,指扬、荆、豫、青、究、雍、幽、冀、并等几个区域。
()7.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也可以指其他地方。
()8.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
()答:错9.畿内,古指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
一指京城管辖之地。
()10.路、军:宋代行政区划名,“路”相当于今天的省,“军”从属于“路”。
()11.南京,明代两京之一,与北京一样拥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机构,对明代政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12.“河北”指黄河中下游以北的地区,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山西和河北全境。
“河南”则是指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区。
()13.汉阳,文中指汉水北岸。
因为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
()14."京师"是中国古代国家首都所在地,因为各个朝代首都所在地不同,所以"京师"地点也不同。
()15.路,宋代行政区划名,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设,后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全国分为若干路,如河东路。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篇四古代地理素材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篇四古代地理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65cce81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2.png)
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篇:四、古代地理【中国】上古时期,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以为居天下之中,与生活于四方的异族相对,而自称“中国”。
后也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中华】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族称其居地为“中国”,自称“中国华夏”,简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国上古时期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如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
”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中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指天下、全国。
参见“海内”条。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如《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西河】又称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区。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四)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四)](https://img.taocdn.com/s3/m/ec40f6a3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5.png)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四)行政区划1.《尚书·禹贡》记载,中国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徽州。
后“九州”成为中国的代称。
( × )解析徽州不属于古代九州,应为雍州。
2.“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李商隐《马嵬(其二)》],“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两诗中“九州”的含义应该是一致的,都指中国。
( √ )3.“十二州”之说起于《尚书·尧典》,它是在“九州”的基础上,增置幽、并、营三州而成。
( √ ) 4.县是我国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有国防作用。
战国时期,县已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
( √ )5.战国时各国已普遍置郡,如苏洵在《六国论》中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战国后期,郡县制已经在各国较为普遍地实行,说明郡县制在当时已正式成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
( × )解析在整个战国时期郡县制始终是分封制的附庸,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才正式成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
6.郡县制萌生于春秋,演进于战国,正式确立于秦代。
( √ )7.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分天下为36郡。
贾谊《过秦论》中说“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其中的“桂林、象郡”就是36郡中的两个郡。
( × )解析“‘桂林、象郡’就是36郡中的两个郡”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年即分天下为36郡。
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为秦始皇公元前214年南平百越后设置。
8.秦汉以后,管理万户以上县的称为县长,万户以下称县令;唐代县分上、中、下各级,管理县的人不再有令、长之分;宋代临时由京官管理县政,称知某县事;明清改称知县。
( × )解析秦汉以后,管理万户以上县的称为县令,万户以下称县长。
9.“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郡县制。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点攻关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点攻关练习(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98556ebe1e650e52ea99cd.png)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点攻关练习(附参考答案)一、山川与地理1.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2.古人把山北水南称为“阳”,山南水北称为“阴”,如华阳在华山之北,江阴是长江之北。
()3.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6.江表,指长江以东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7.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8.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9.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10.“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二、政区与官职11.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12.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13.“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14.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15.古代“下车”一词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16.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的是民部。
()17.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训练54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行政区划)
(一)政区名
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九州
..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己亥杂诗》)
八州、八荒:泛指中国。
序八州
..而朝同列。
(《过秦论》)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
..之心。
(《过秦论》) 2.六合上、下、东、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
然后以六合
..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3.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
四海,等于说“天下”,泛指全国各地。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中州古地区名。
即中土、中原。
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
中州
..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永遇乐·落日熔金》) 5.郡行政区域。
秦分天下为36郡。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过秦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6.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张衡传》)
7.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
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
(《阎典史传》)
8.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省本是官署名称。
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以此省.此府此县而憎彼省.彼府彼县。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10.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
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
(《海瑞传》)
(二)城市名
1.有古称、别称的地名
2.三都、两都、三辅
(1)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
(2)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
又叫“两京”。
(3)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
3.畿
古代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
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
例如: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
[对点训练]
判断下列对古文化常识解说的正误。
1.古代有很多地方都有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白下、石头城、京口等。
() 2.“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
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4.“六合”,指天地四方。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就是这个意思。
()
5.“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
蛮、北狄。
()
6.“关中”,指函谷关以东,秦故地。
如《过秦论》“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
7.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 8.“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不同。
()
9.畿辅:畿,指京畿;辅,指三辅。
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地区。
() 10.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
答案:1.ד京口”是镇江的别称。
2.√ 3.√
4.×《孔雀东南飞》中的“六合”指结婚选好的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
而《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指天地四方。
5.√ 6.×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
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