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眩晕西医病名:高血压、颈椎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等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
以头晕目眩。
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1).病史应详细了解眩晕的特点:发作的缓急,诱因和持续时间,发作时能否站立或倾倒的方向,发作与头位和体位的关系。
既往用药病史特别是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如链霉素等以及引起中枢损害的药物如镇静药和麻醉药,既往头部外伤史、眼耳部疾病史、心血管病史、内分泌代谢及血液病史。
2).伴随症状主要是迷走神经激惹症状恶心、呕吐、出汗及面色苍白。
特别要注意神经系统的伴随症状。
3).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心脏和胸部检查,耳部及全面完整的神经系统查体。
4).辅助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心脏彩超、头颅CT和MRI、脑电图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和听力检查以及化验检查。
(二)证候诊断:1. 肝阳上亢证: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2. 气血亏虚证:头目眩晕,劳则加剧,神疲健忘,声低气短,面白少华或萎黄,或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 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靡,腰膝酸软。
偏于阴虚者兼见咽干,形瘦,五心烦热,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兼见面色白或黑,形寒肢冷,遗精滑泄,舌淡嫩,苔白,脉弱。
4. 痰湿中阻证:头重如蒙,头目不清,或伴视物旋转,胸闷不食,嗜睡,时吐痰涎,舌苔腻,脉滑或弦滑。
5. 瘀血阻窍证:眩晕日久,头痛明显,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舌色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三、治疗方案(一)一般处理眩晕是一种疾病,也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ZYYXH/T18一2008眩晕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仆等症状。
眩晕多风,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痰、瘀、风、火为病之标。
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又以肝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1.2鉴别诊断1.2. 1 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语言窘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病;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特征。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昏仆的现象,但神志清醒,且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中年以上患者,肝阳上亢之眩晕极易化风而演变为中风。
1.2.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后遗症,但特别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的表现。
1.2.3 痫证: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门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仆倒现象。
与痫证相似,但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摘等症状。
2 辨证论治眩晕之治法,一般须标本兼顾,或在标证缓解之时即考虑治本。
如平肝潜阳合滋养肝肾,化痰降逆合键脾益气,活血化瘀合益气养阴等,都是常用的标本兼顾之法。
治疗眩晕,还要注意治疗原发病,如因跌仆外伤、妇女崩中、漏下等致眩晕,应重点治疗失血。
2.1肝阳上亢证证候: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中医药治疗眩晕的概述
1 病 因 病 机 与 相 关 因 素 探 讨
效1 6例 ( 3 5 . 5 %) , 无 效 4例 ( 8 . 9 %) , 总 有 效 率 达
中医认 为 , 眩晕病 机不外 风 、 火、 痰 、 瘀、 虚 导致 邪
仁、 炙甘 草 ) 治疗 气 血 亏虚 型低 血压 性 眩晕 5 0例 。
1 d l剂 , 分 2次 服 。1 0剂 为 1个 疗 程 。结 果 : 痊愈 2 4
扰 清空 或清 窍失养 而 出 现头 晕 、 眼花 为 主症 的本 虚 标
血 内阻型 眩晕 患者 运 用 滋 肾 益 肝 活 血 汤 随 症 加 减 治
等 将 1 8 0例眩晕 患者 随机 分 组 , 其 中对 照组 9 0例 ,
给 予抗胆 碱药 及血 管 扩 张 剂 治疗 , 治疗组 9 0例 , 给 予 自拟 生地 定 眩汤治 疗 , 5 d为 1个疗 程 , 治疗 1 5 d , 统 计 疗效 。结 果治 疗组 总有 效率 为 9 4 . 4 %, 对 照 组 总有 效 率为 7 7 . 8 %, 2组 比较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 。张
晕 。李晋 育等 认为 , 高 血 压病 眩 晕 的 主要 病 机 是 阴
虚 阳亢 , 痰 瘀 阻络 。王 煜坤 以补 肾 温 阳法 治 疗 老 年 性 椎 基底 动脉供 血不 足效 果 明显 。
2 治 疗 方 法 探 讨
患者使 用 天麻 钩 藤 饮 加减 治 疗 , 1剂/ d , 水 煎 3次 , 早 中晚分 服 , 连服 1 5剂 为 1疗程 , 每 周体息 1天 。治 疗 3
眩晕中医护理措施
眩晕中医护理措施
简介
眩晕是指人在没有任何旋转或运动的情况下感到头晕或世界在旋转的错觉。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不足、津液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等引起的。
以下是一些中医护理措施,可以帮助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护理措施
1. 调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眩晕患者应注意饮食平衡,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和过量咖啡因。
适量摄入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有助于增加营养和调理身体。
2. 心理调适:眩晕症状往往会引起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中医护士可以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增强心理抵抗力。
3. 中药调理:中医药对眩晕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护士可以选择一些适宜的中药,如天麻、白芍、川芎等,用于调理气血、安神止晕。
4.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中医特色疗法,对眩晕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针灸可以调整气血循环,缓解眩晕不适感。
5. 良好生活惯:中医强调良好的生活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眩晕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长时间暴露在电子屏幕前。
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身体活力。
注意事项
- 中医护理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 如出现眩晕症状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以获得更详细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是一些眩晕中医护理的常见措施,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ZYYXH/T18⼀2008眩晕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者常同时并见。
其轻者闭⽬可⽌,重者如坐⾈车、旋转不定、不能站⽴,或伴有恶⼼、呕吐、汗出,甚则昏仆等症状。
眩晕多风,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不⾜为病之本.痰、瘀、风、⽕为病之标。
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以肝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压、低⾎压、低⾎糖、贫⾎、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不⾜等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头晕⽬眩,视物旋转,轻则闭⽬可⽌,重者如坐⾈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呕吐.眼球震颤,⽿鸣⽿聋,汗出,⾯⾊苍⽩等。
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1.2鉴别诊断1.2. 1 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事.伴有⼝⾆歪斜、语⾔窘涩、半⾝不遂为主症的⼀种病;或不经昏仆⽽仅以僻不遂为特征。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昏仆的现象,但神志清醒,且⽆⼝⾆歪斜、半⾝不遂等症状;中年以上患者,肝阳上亢之眩晕极易化风⽽演变为中风。
1.2.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后遗症,但特别严重者也可⼀厥不复⽽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与厥证相似,但⼀般⽆昏迷及不省⼈事的表现。
1.2.3 痫证:痫证是⼀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门吐涎沫、两⽬上视、四肢抽搐,或⼝中如作猪⽺叫声、移时苏醒。
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仆倒现象。
与痫证相似,但⽆⼝吐涎沫、两⽬上视、四肢抽摘等症状。
2 辨证论治眩晕之治法,⼀般须标本兼顾,或在标证缓解之时即考虑治本。
如平肝潜阳合滋养肝肾,化痰降逆合键脾益⽓,活⾎化瘀合益⽓养阴等,都是常⽤的标本兼顾之法。
治疗眩晕,还要注意治疗原发病,如因跌仆外伤、妇⼥崩中、漏下等致眩晕,应重点治疗失⾎。
2.1肝阳上亢证证候:眩晕,头部跳痛,⽿鸣如潮,⼼烦易怒,失眠多梦,⾆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中医药治疗眩晕验案二则
中医药治疗眩晕验案二则眩晕是脑病科常见病,孙西庆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对于眩晕一症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辨证精确,处方用药独辟蹊径,而屡获良效。
选取临床验案二则,以飨同道。
眩晕;小柴胡汤;附子理中汤R249 A 1007-8517(20__)05-0152-02眩晕是指自身或周围物体的旋转、倾斜的平衡失稳的感觉,是一种运动幻觉或运动错觉,是空间定向觉的错觉,即“真性眩晕”。
眩晕可发生于疾病中,也可见于自身旋转运动的娱乐活动中及乘车、船、飞机等情况下。
感觉自身在空间内转动者为主观性眩晕,而周围物体围绕自己在转动者为客观性眩晕。
假性眩晕表现为头晕、头昏、脑胀,头脑昏昏沉沉,小清晰,头重脚轻、晃晃悠悠小稳感,但没有自身或外界物体的旋转或移动、平衡障碍,多为非前庭系统病变所致,多为持续性存在[1]。
中医所认为的眩晕与西医学中的眩晕含义基本相同。
凡以眩晕为主症的疾病,如内耳迷路病(眩晕综合症、迷路炎等)、脑动脉硬化以及高血压、低血压、神经官能症和其他某些脑部疾患有突出眩晕症状者,均可按本病辨证施治[2]。
1 眩晕病因病机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认识:因风致眩,息风止眩;因火致眩,清火止眩;因虚止眩,补虚止眩;因痰致眩,化痰止眩;因瘀致眩,祛瘀止眩等[3]。
临床多从肝脾肾辨证论治,最近有学者提出从肺论治的新观点[4]。
2 典型病例病案1:患者梁某,女,58岁,20__年10月20日初诊。
主诉:头晕1年余,加重伴突发左侧耳聋1天。
患者发作性头晕1年余,昨日上午10时无明显诱因左耳听力突然丧失,伴堵塞感,头晕加重,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行走不稳,汗出,无视物模糊,时测血压190/100mmHg,现仍头晕,转换体位及转动头部时加重,左耳听力丧失,无颈部不适。
平素怕冷,性急,烦躁易怒,口干,纳少,畏生冷,易嗳气,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处方:柴胡10g,黄芩15g,半夏10g,党参15g,菖蒲20g,辛夷(包)15g,刺五加20g,天麻20g,僵蚕20g,蝉衣20g,生龙牡各30g,防风10g,薄荷10g。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1、眩晕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眩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或移动,常伴随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1.2 分类1.2.1 外感性眩晕:由感冒、中耳炎、鼻窦炎等引起的眩晕。
1.2.2 内因性眩晕:由内耳疾病、颈椎病等引起的眩晕。
1.2.3 情绪性眩晕:由情绪波动引起的眩晕。
1.2.4 高血压性眩晕:由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1.2.5 药物性眩晕:由药物副作用引起的眩晕。
1.2.6 其他类型的眩晕:包括颅脑损伤、中风等引起的眩晕。
2、眩晕的病因与病机2.1 病因2.1.1 外感病邪侵袭:风热、风寒、风湿等邪气入侵体内引起眩晕。
2.1.2 内伤因素:肝肾不足、脑血供不足等内伤因素导致眩晕。
2.1.3 情绪因素:情绪波动导致眩晕。
2.1.4 高血压、颈椎病等其他病因。
2.2 病机2.2.1 风邪阻络:风邪侵袭头部经络,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眩晕。
2.2.2 脾肾阳虚:脾肾阳气不足,无法提供充足的气血供给,导致脑部功能障碍,出现眩晕。
2.2.3 情志失调:情绪波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脑部正常功能,出现眩晕。
2.2.4 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使脑部功能紊乱,出现眩晕。
3、眩晕的临床表现3.1 自觉症状3.1.1 旋转感: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
3.1.2 头晕:患者感觉头部沉重、不稳。
3.1.3 恶心、呕吐:伴随眩晕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3.1.4 视物模糊:视物模糊、眼前出现黑影等症状。
3.2 查体所见3.2.1 头晕:查体时观察到患者头晕、眼球震颤等现象。
3.2.2 视力异常:检查时发现患者视力下降,瞳孔反应迟钝等异常。
3.2.3 耳聋、耳鸣:患者可能出现耳聋、耳鸣症状。
4、眩晕的诊断与治疗4.1 诊断4.1.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眩晕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4.1.2 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头晕程度、眼球震颤等。
眩晕症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是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证的常见症状。
一、方案处方刺络平肝方(适宜技术:放血疗法+穴位贴敷)【循经/取穴】:1)放血疗法:主穴:耳尖穴配穴:耳廓后脉络迂曲处。
2)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
【功效工活血通络、平肝潜阳【主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引起的高血压病眩晕症。
主要以血压升高、 眩晕为主症。
舌红苔黄,脉弦。
【方解】: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指用三 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通过放出少量血液,使里蕴热毒随血外 泄,具有泻火解毒、活血通络、平肝降压等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 种方法。
《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泻有余,补不足J 主穴耳尖穴:中医认为少阳主风,太阳主表。
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 两侧至耳上,少阳经循行耳廓。
耳部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耳尖穴在耳廓微经 络中为肝经所主,又是经外奇穴,点刺耳尖穴放出少量血液,具有泻火解毒、 活血通络、平肝降压之功。
穴位贴敷技术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 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达到相应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
涌泉 穴(足心)属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也是肾经之首穴,是肾水的源泉。
《黄帝内 经》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它连通肾经体内体表的经脉,有滋 水涵木、潜阳熄风的作用。
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疏肝止痛、引火下行等功 效,《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引起肝气下降,气降 火亦降,火随气降与肾水相交,阴阳协调而平衡,从而清火熄风,收降压之 效。
吴茱萸有引心火下行至涌泉,使火归元。
醋酸具有收敛的作用,可增加药 物中生物碱的溶解度,吴茱萸加醋调制可以醋酸之收性,制约吴茱萸的辛散, 防药力耗散而提高疗效。
眩晕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本方案用于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眩晕症患者。
首先行耳尖放血疗法可泻肝胆实热、平肝降压;其次再应用吴茱萸加醋调制贴敷涌泉穴疗法则可以补阳助阴,引火下行,二者联合应用,则达到活血通络、平肝潜阳的目的。
名中医治眩晕七个秘方
名中医治眩晕七个秘方治眩晕秘方(7首)23.1气虚眩晕煎【来源】施治全,《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组成】炙黄芪20克,别直参10克,老鹿角15克(先煎),桂枝、川芎、柴胡(酒炒)各10 克,炙甘草5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5分钟后进行煎煮,待沸后改用微火,再煎15分钟,滤取药汁;药渣再加少量冷水,如上法煎煮,沸后15分钟滤取药汁倾入前药汁中,分3次服(一日量)。
每日1剂。
【功用】益气壮阳。
【方解】眩晕之症,显于头目,患者如坐舟车而旋转也。
甚则卒倒而不能坐立。
盖头为诸阳之首,清阳出上窍,而目在其中。
清阳者,气也。
气不足则血不能上奏于脑,以致头目空虚而眩晕作矣。
其脉多沉、弱、微,口不渴、舌淡、苔白润,以益气升阳为治,方中黄芪味甘气温,为补气助阳主药;伍以别直参则补气助阳之力益强,协以川芎辛香走窜,上行头目,通达气血;鹿角益气补虚、散瘀活血,且血肉有情之品,生于头角,用于巅顶之族,其效弥彰;桂枝、甘草辛甘而气温,补助心阳;酒炒柴胡,味薄气升,鼓动胃气,以达清阳上行。
全方配伍,具益气升阳、诱导气血上达头目之功。
力专效宏,效果颇佳。
【主治】气虚眩晕。
【加减】伴肢冷畏寒者,加制附片20克,干姜10克,以扶阳祛寒;伴呕吐者,加姜半夏、生姜各10克,茯苓15克,以和胃降逆;伴大便不实者,加苍术10克,茯苓15克,腹毛10克,以振奋脾阳;伴脘痞者,加炒炽壳15克,桔梗10克,以升降气机而除痞。
【疗效】余20年来,创用此方治气虚眩晕,屡收治效。
23.2定眩汤【来源】张笑平,《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组成】姜竹茹、姜半夏、广陈皮、云茯苓、炙甘草各10克,炒枳实5克,干葛根、紫丹参、双钩藤、生磁石(打碎、先煎)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豁痰泄火,平肝和络,升清降浊,开壅和中。
【方解】本方实即加味温胆汤,从各种反复发作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来看,其病机总不越风、火、痰、瘀、虚五字,本虚标实,虚实挟杂,而其发作期又多为本缓标急之证,故借温胆汤豁痰泄火、开壅宣痹、降逆和中;配干葛根,以升清,协紫丹参以和络;佐钩藤扩张血管,增加脑及内耳血液灌注量,从而迅速收取晕止呕除之效。
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涞源县中医院内科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的旋转、摇晃或移动,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等不适。
在中医内科学中,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郁化火,上扰头目,就可能引发眩晕。
其次,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
过度饮酒、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也会导致眩晕。
再者,劳倦过度,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房事不节,损伤肾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不能濡养头目,同样会出现眩晕。
此外,外感风邪、跌扑损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角度来看,眩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肝阳上亢型:这类患者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上应以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为原则,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气血亏虚型:常见症状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宜益气养血,健运脾胃,可用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型:其特点为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为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多选用左归丸加减。
痰湿中阻型:此类患者的眩晕多伴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窍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疗当以祛瘀生新,通窍活络为法,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在治疗眩晕时,中医除了使用中药方剂,还会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
例如,针灸常选取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以达到缓解眩晕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研究
眩晕在古代文献中有眩 冒 、 眩、 头 头风 眩、 眩等名称 。眩 掉 是 眼花或眼前发黑 , 晕是 头晕 或感 觉 自身或 外 界景 物旋转 , 二
者常 同时 并 见 , 统 称 为 “ 晕 ”1。 轻 者 闭 目 自止 , 者 如 坐 故 眩 I 重
分 的, 津血 同源必然 导致 痰瘀相关 , 浊阻 于经脉 , 痰 影响 气血运
1 从 痰 论 治
血不离心 ” 。治疗 痰瘀 同 实缓 急灵 活施治 n 。韩 萍 等 也提 出清 化血
浊 是 脑 病 治 疗 的关 键
3 从风论治
《 丹溪心法 ・ 眩》 : 头眩 , 头 云 “ 痰挟 气虚 并火 , 无痰 则 不作
在眩晕的治疗上 , 痰化 湿有着 重 要 的意义 。贺新 玉 J 易承 祛 、 德 对 眩晕 的治疗均 说明 了治疗痰 湿对 眩晕 症状 的改善 有明 显作用 。在临床上 , 诸多 医家对化痰 也有 不 同的见解 。刘 建设
风补 虚之 品。《 证论 》 : 治 风先 治 血 , 行 风 自灭。 袁 成 血 云 “ 血 ”
李志 勇 , 陈沛雯 刘玲 ,
(. 1 湖北 中医药 大学 硕 士研究 生 , 湖北 武汉 406 305;
2 湖北 中医药 大学 附属 医院 神经 内科 , . 湖北 武 汉 4 0 6 ) 3 0 5
关键 词 : 晕 ; 医 药 疗 法 ; 究 眩 中 研 中图分类号:253 R 5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9 7 2 1 ) 1 0 00 10 -8 X(0 1 0 - 5 -2 0
能痰也 。 《 溪 心法 》 “ ”丹 : 痰挟 瘀 血 , 成窠 囊 。 《 医杂 著》: 遂 ”明
“ 若血浊气滞 , 则凝 聚为痰 , 气虚化血 痰饮为言 。 明确提 出了痰 ” 瘀 相关。由此可见 , 痰瘀常相兼为病 , 从痰瘀论治是治疗眩晕的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④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
行头颅CT检查。
⑤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 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I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III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滑。
2、痰浊中阻: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
苔白腻,脉弦滑。
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
眩晕的中医药研究概述
2015.03中医中药2381 病名认识中医亦有眩晕病名,和西医同名。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座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症状。
2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疗,历代论述颇多,如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如《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如《灵枢海论》篇“髓海不足”,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属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2]《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需不能作眩”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
2.1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素体阳盛,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於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生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临床上显示肝阳上亢型眩晕多发为性情急躁易怒的中老年患者,并且95.6%的患者血压高于正常值。
皆因中老年患者多数本已肝肾亏虚,阴虚则阳亢,上扰清窍的原故。
2.2 气血亏虚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
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的患者临床观察多数眩晕的中医药研究概述杨松波内蒙古通辽市中医院 内蒙自治区通辽市 028000【摘 要】综合分析了近期中医药治疗的概况。
将病因病机归纳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
临床治疗辨证论治、专方论治予以分述。
[1]眩晕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感知错误,感受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
眩晕可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而系统性眩晕又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眩晕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
【关键词】眩晕;中医药;临床是青、中年女性居多,占87%,此类患者一般因流产、生育后、手术后气血失养而诱发眩晕。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治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治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长期伏案工作、嗜食肥甘厚味、情绪外放、易激动等,导致眩晕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
通常情况下,因眩和晕同时发生,所以我们将眩晕作为整体统称,但其实眩和晕在临床有不同的症状。
眩的意思是患者看东西时模糊或有重影甚至是出现发黑情况;晕的意思是患者头昏脑涨,身边物体似在旋转同时患者有要摔倒的感觉。
症状有轻重之分,轻者闭目休息即可缓解,重者则如坐舟船,坐卧皆苦,旋转不定,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晕倒等。
眩晕的发病特点为长期易反复,致病因素复杂多变,病性有虚有实,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反观中医在眩晕方面的辨证论治,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有着自己对眩晕特有的认识。
1.辨证论治之内治法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关于眩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证型,实证有两个。
首先是肝阳上亢型,肝阳亢扰于上,致肝风内动。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眼睛发红、耳内嗡鸣、口中苦涩、咽喉部干涩、情绪波动大、易被激怒、舌质发红、苔微黄或焦黄、脉象弦数等。
治法为:平肝潜阳,息风止眩。
选用天麻钩藤汤加减。
方中天麻、生石决明可平肝以息风;钩藤、茯神、夜交藤、益母草可养阴安神;栀子、黄芩可清热安神;杜仲、牛膝、桑寄生补肝肾之阴以制肝阳上亢。
诸药合用,症可愈。
其次是痰湿中阻型,医家有云百病皆由痰作祟。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头沉重、恶心吐涎、胸闷呕吐、舌白苔厚腻、脉象濡、滑、数等。
治法为:祛痰化湿,健运脾胃。
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方中治疗风痰眩晕的要药为半夏、天麻;白术、茯苓可健运脾胃以祛湿;化橘红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制半夏的毒性;大枣补益脾胃。
虚证也有两个:首先是气血亏虚型。
顾名思义即患者气虚以后,气的推动功能就会减弱;血虚之后血的濡润四肢百骸的功能降低,气血两亏互相影响,导致恶性循环。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劳累运动后加重、口唇指甲色白不润、舌苔薄白、脉象细、弱等。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新版中医单病种—眩晕(后循环缺血)
眩晕(后循环缺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 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