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赤壁》(部编)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作者通过词体现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品味词作的豪放。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讨论、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进而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宋代的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
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苏轼是一个用“豪放”作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二、解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观眼前之景(题目)思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情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1、上阙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明确:景——雄奇壮丽景物描写的豪放“大”字写出了长江奔腾而来,汹涌澎湃的气势。
“千古”则写出了历史长河的浩瀚渺远。
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把江水、浪花和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体,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久的时间背景。
为全词奠定了昂扬的基调。
2、这几句中哪几个字用得好?请大家展开想象,为我们描绘一幅赤壁美景。
明确:“乱”写出山石险怪,“穿”写出高峻陡峭。
“惊”写浪花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字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
作者从形状、声音、以及颜色三方面,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绘了赤壁的壮阔景观,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3、面对这如画的江山,作者想到了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作者为什么用“初嫁”,而非“出嫁”?明确:人——英雄人物周瑜形象的豪放周瑜苏轼年龄34岁47岁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才华文韬武略才华恣肆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初中《赤壁》的教案
初中《赤壁》的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赤壁》,使学生了解诗文背景,掌握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文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诗文全文、相关注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
2. 提问:你们对赤壁之战有什么了解?周瑜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诗文作者杜牧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朗读诗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三、诗文讲解(20分钟)1. 逐句讲解诗文,解释生僻词语和意象。
2. 分析诗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如周瑜、大乔、小乔等。
3. 探讨诗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如对历史的感慨、对英雄的赞美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展示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诗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强调诗文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诗文。
2. 布置相关的历史和文化作业,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查阅相关资料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对《赤壁》这首诗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布置,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3.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深入挖掘《赤壁》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和历史沧桑的感悟,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创造能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赤壁》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览名胜古迹时,是否有过被历史沧桑和自然美景所感染的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赤壁》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苏轼在《赤壁》中抒发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赤壁》中的历史感慨与自然美景”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还有一点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这说明他们在课堂上确实有所收获。今后,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3)诗词表现手法的运用:分析苏轼在《赤壁》中运用寓情于景、以古鉴今等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在讲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意象背后的深刻含义,教师需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这一景象,从而理解作者的情感。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赤壁赋》公开课教案《赤壁赋》公开课教案集锦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风的典型代表,也最能体现他的旷达胸襟和旷达情怀。
本课三篇是宋词的代表,教材意在本课让学生在初中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宋词。
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豪放派风格代表,是学生了解宋词和豪放词风的一个窗口。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本词语言,熟读成诵。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本词思路,培养创新思维,促进思维发展。
3.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鉴赏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品读经典,培养和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间】一课时一.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1.苏轼的人生经历及本词的写作背景: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1079年,他突遭逮捕,这就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
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
其间经过种种曲折,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被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
所以在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2.疏通文字,将加下划线部分抄写并注音。
故垒( )公瑾()初嫁( ) 纶巾()樯橹()华发()还酹()3.熟读全词,做到有感情地朗诵。
4.仔细观察课本65页右侧的插图,你觉得和接下来的内容相配吗?为什么?如果由你来给这首词的上阕设计一副插图,你会怎样设计?请写一段话进行描述。
二.学习过程(一)导入部分有这样一个人,他才华横溢,21岁时就以诗文名动天下;他深为当时文豪欧阳修推重;后来的皇帝曾经是他的粉丝......一切都昭示着这个人应该拥有锦绣般的前程,他建功立业的理想理应得以实现。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赤壁》优质课教案_13
《赤壁》教学设计学写诗歌传承瑰宝——从学写诗歌的角度鉴赏《赤壁》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本诗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3.初步了解写诗方法,学写七言诗。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歌的情思,背诵此诗。
2.难点:把握诗意,感悟意境,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播放“火烧赤壁”片段思考:1.这是什么战争?从哪里看出来?2.此战的地点是哪里?战争双方是谁?结局如何?胜方取胜关键是什么?此战意义是什么?3.此战的头号风云人物是谁?目的:1.理出局势:赤壁之战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2.理出关键人物:周瑜、曹操3.理出以少胜多的关键:火攻明确:1.这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2.取胜的关键是借助东南风火攻,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3.周瑜(二)板书课题《赤壁》,解题赤壁,地名,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读顺1.自由读要求:琢磨字音、节奏、语气2.指名读,并且说出这样读的理由3.指名点评同学的朗读。
4.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基调三、读通1.自行结合注解理解诗歌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讨论2.问:读懂了吗?3.清人沈德潜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师:沈德潜可是清代著名的诗论专家,他都对这首诗疑惑,我们就能这么轻易读懂吗?四、读懂(一)学诗领悟一:联想丰富1.这首诗开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将它与赤壁之战联系起来的?有什么作用?不起眼的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与赤壁之战有联系——与赤壁之战风云人物曹操、周瑜有联系——周瑜赢了赤壁之战,与什么有联系?东风。
2.联想是为后文抒怀(或议论)作铺垫。
16.1《赤壁赋》(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学准备学情分析《赤壁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部编版新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这篇课文既是一篇游记,又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的赋。
作者用飘逸的文字、豁达的人生态度,为我们展示一幅夜游赤壁的静谧景色,通过与客人的交流,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深思和对旷达态度的追求。
教学工具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和赏析能力,且对于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而在情感上,作为高一学生,他们享受着人生非常快乐的时光,没有受过什么人生挫折,自然也没有办法去深刻的思考人生、渺小、短暂、永恒、变与不变这一系列相对深奥的问题,所以引导他们学好此文,把握好此文,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合作学习,体会文本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2、探究主与客的关系,理解“客”作为特殊意象的作用3、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4、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5、了解士大夫的人生抉择及儒家底色教学重难点1、探究主与客的关系,理解“客”作为特殊意象的作用2、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讲情景交融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到客是否是个特殊的意象,我们进过课后作业的形式探讨客的作用,大家的答案指向三个方向,请3位同学代表大家阐述答案杨紫语:内心的孤寂郁闷是为什么?不知与苏轼形成对比李寒逸:苏轼是否消极?不消极甘雅婷:客是另一个作者,与前两位同学不同。
解决了自己什么难题?痛苦,为什么痛苦?不知道总结:三位同学的共同点,都认为客能够做线索,但也有以下几个矛盾点(出示课件焦点)二、确定课堂目标:从3位同学的阐述中得出问题的焦点1、“客”的形象与“苏子”的形象的关系?客的悲伤是否是苏轼的悲伤?2、苏轼有怎样的内心矛盾,跟客表述的完全一致吗?3、“乐观豁达”是苏轼的天性,还是在开解客的过程中的自我救赎?本堂课,我们将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学习:三、探究过程1、焦点1:客与苏子的关系?客的悲伤是否是苏轼的悲伤?(1)首先分析客悲的源头?客人由乐转悲的转折点在哪里?箫声(2)箫声为何悲呢?通过原文“倚歌而和之”……得出结论:客悲苏轼悲(3)引申:客乐的时候呢?客为何乐?能找出直接抒发乐的句子吗?饮酒乐甚客喜而笑(4)练习:既然客悲而苏轼悲,那我们将这三个句子改写为“客因苏子而”,平板作答,拍照提交讲解:客与苏轼同悲同喜,我们得出来苏子与客的关系“借客抒情主客合一”,客作为一个特殊的意象,就像江水明月一样表达了苏轼的悲情,在抒情层面上主与客融为一体,情和景融为一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赤壁》《渔家傲》(学案)
24《诗词五首》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诗词。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乐趣。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翻译诗歌。
2.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体味诗人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积累知识1.文常知识积累(1)杜牧字,号,唐代杰出的。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著称。
杜牧与李商隐并称“”。
(2)李清照号,宋代女词人,代表,有“”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折戟( ) 铁未销.( )殷.勤( ) 嗟.( ) 谩.( )3.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报路长嗟日暮,。
九万里风鹏正举。
,自将磨洗认前朝。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折戟沉沙铁未销【销】(2)自将磨洗认前朝【将】(3)天接云涛连晓雾【云涛】(4)星河欲转千帆舞【星河】(5)殷勤问我归何处【殷勤】(6)学诗谩有惊人句【谩】(7)蓬舟吹取三山去【蓬舟】5.翻译下列句子。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中的“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7.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画上阕第一、二句所写的梦境。
8.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三、回读文本,思考总结9.在预习过程中,你对作者、字词、诗歌有什么疑惑,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一、自主预习,积累知识1.文常知识积累(1)牧之,樊川居士,诗人、散文家,七言绝句,小李杜(2)易安居士婉约词派千古第一才女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jǐ) (xiāo) (yīn) (jiē) (màn)3.填写下列诗句。
(1)东风不与周郎便(2)学诗谩有惊人句。
教资初中语文教案赤壁教案
教资初中语文教案赤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赤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杜牧的情感表达。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成败,培养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赤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杜牧的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回顾赤壁之战。
2. 简介课文作者杜牧:介绍杜牧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赤壁》,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三、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赤壁》的历史背景,分析作者杜牧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折戟”、“东风”等。
3. 讲解课文中的典故,如周瑜、大乔、小乔等。
四、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如何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赤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杜牧的情感表达。
2. 强调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赤壁》。
2. 结合课后阅读,深入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
3. 撰写一篇关于课文《赤壁》的读后感,表达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同时,通过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文学素养。
在课堂小结环节,要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激发他们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赤壁》PPT教学课件
议论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议论】这两句是议论。杜牧认为历史上英 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不直言战争之胜败, 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的命运 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杜牧之所以这样写,除了为表现出非凡 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 迈胸襟。诗人从反面设想入手,化实为虚, 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历史,突出中心,讽喻统治者。
译文: 这是一支深埋泥沙的断戟,虽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拿起来
把它磨光洗净,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初读感知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注释: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初读感知
译文: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 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学生乙:此处,诗人笔锋一转,将赤壁之战的 胜负归结于侥幸和偶然,完全改变了周瑜在战 争中的决定性地位与作用。杜牧有经邦济世之 才,通晓政治军事,他常以武略自负,自认知 兵。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 上的自负之情的自然流露。
戟未销 兴感 任前朝
赤壁
非风便 咏叹 史将淆
借古讽今 警策世人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折戟沉埋。沙铁未销销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给。周郎帮便助,。铜雀春深锁二乔。
铺垫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铺垫】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 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这两句是写其兴感 之由,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 上册
感谢各位的聆听
赤壁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提出“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结合高一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整个教学设计以怀古类诗词鉴赏为抓手,让学生整体感知怀古类诗词的基本框架: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怀。
以三个问题为导向:(1)“怀古”的“怀”和“古”各指什么?(2)词人笔下,赤壁是怎样的?周瑜在赤壁之战是怎样的形象?(3)为何千古英雄聚焦于周瑜这一古人?推动整体教学过程,重点分析解决词人对周瑜的情感变化,讨论分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所包含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设计为主线,以师生对话为主体,在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过程中,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教材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篇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词的上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选取眼前赤壁的景物,注入作者的感情,引出英雄人物;下片紧承英雄而来,通过怀古,追忆三国英雄周瑜,从外貌、作战能力等方面刻画周瑜,表达了作者对周瑜的倾慕和景仰,对自身际遇的感慨和旷达之情,全文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想、所忆来抒发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和旷达的情怀。
【学情分析】在本单元课前已经给学生具体讲解了词的基本知识,并且充分预习,所以这节课不再涉及词的知识。
另外,高一时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学习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加上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苏轼的作品,在初中已经学过《定风波》,因此学生对苏轼文风和人生经历并不陌生,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对于用一定的方法来鉴赏分析怀古类诗歌还不熟练。
部编本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赤壁》教学设计
《赤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整体感知: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有《樊川文集》。
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有情有致。
1、关于本文的作者。
《赤壁》作者杜牧,唐朝诗人。
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
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
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
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杜甫为“老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为“小杜”。
2、关于本文的主题。
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三、细读品味: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赤壁》教案及知识点2篇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赤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了解全诗虚实结合,以史讽今的表达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背景补充、品词析句、对比阅读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全文虚实结合、以古讽今的表达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忧虑国运又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背景补充、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全文虚实结合、以古讽今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忧虑国运又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品词析句法、对比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草船借箭》历史纪录片片断,引导学生回顾,关于这个故事你想到了哪些学过或者听说过的文艺作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借机引入:赤壁之战发生在将近两千年前,但它却引发了历代文人墨客对历史的遐思,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段历史,杜牧是如何思考的。
(二)整体感知1.正确认读并解释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正确解释全词大意。
2.请学生跟着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研读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概括一下,这首诗的结构是怎样的?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并明确:前两句叙事,后两句议论。
但很可能会有学生回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一旦出现这种回答,教师须追问:前两句真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么?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思考追问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出示创作背景如下:第一,杜牧出生于中唐后期,生活于晚唐。
当时唐政治昏庸,盛世繁荣已是大势已去,并且还在持续走下坡路。
杜牧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生不逢时,自身被排挤,皇帝昏庸。
于是杜牧只能无奈地看着国家一天天衰败下去;第二,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但是当时朝廷中的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和皇帝的昏庸,却使杜牧长期备受打击和排挤,有志难伸。
《赤壁》教案
《赤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风格。
2. 学习古诗《赤壁》,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掌握古诗的朗诵技巧,能够背诵并默写《赤壁》。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赤壁》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2. 难点: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讲述赤壁之战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作者杜牧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3. 文本分析:分析《赤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赤壁》的理解和感受。
5. 艺术鉴赏:引导学生体会《赤壁》的意境和情感。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赤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赤壁》。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杜牧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理解《赤壁》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念奴娇_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生抓住课文内容对周瑜形象进行分析,并从各个方面对苏轼和周瑜进行对比,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理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0分钟【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好,欢迎回到我们的课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绘景的部分,并且明确上阕最后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阕的内容作了铺垫。
如画的江山为英雄人物塑造了一个舞台,而这英雄人物的舞台上有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豪杰,那么苏轼在看到这么多的豪杰之后,他想到了谁?又写到了谁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欣赏词的下阕。
2、下阕中苏轼的眼中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苏轼的描写分析,自由思考或讨论。
提示:注意抓住课文内容分析明确: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周瑜(175-210)——雄姿勃发,年轻有为,儒将风范,足智多谋,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小乔初嫁了:年轻雄姿英发:外貌上姿容雄伟、英气勃发羽扇纶巾:手持羽扇,头戴纶巾。
印象中这是诸葛亮的装束,这里明是写装束,实际上是表现他也有和诸葛亮一样的谋略和智慧。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代指曹操的战船。
号称百万的战船在谈笑间灰飞烟灭,可见他的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而且是在谈笑间完成的,是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千里之外的,所以这里还表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3、这一部分写的是周瑜这一英雄豪杰,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初嫁”是作者失误还是有意为之?⑴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很年轻,才华横溢。
⑵以美人烘托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⑶小乔之姐大乔是孙策之妻,这说明周瑜已经取得了孙权的绝对信任,这也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优质教学课件
精读细研
本诗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是怎样表现的?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 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 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 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 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 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 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 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 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这两 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 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 得施展。这两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 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 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 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前两句中使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使用“将”“磨”“洗”“认”一连串的动 词,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 高度关切,使下面的怀古幽情水到渠成。
精读细研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 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 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 然的侥幸。
板书设计
兴感之由 未销蚀的铁戟
赤
是前朝之物
英雄无用武之地
壁
感慨咏叹
若非东风之利 历史将会改写
抑郁不平之气
课后研讨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 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豪放派词作中的名篇。
全词借描写赤壁古战场,回忆三国英雄人物周瑜,抒发苏轼人生空老,功业无成的感慨。
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词风雄浑豪放、感情充沛丰富。
(2)对接高考①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及文坛地位等;②作家风格流派、诗词文体;③名句理解性默写;④诗词背景、重点字词的理解;⑤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3)语文素养诗词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本词,学习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2.学生分析本次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对古典诗词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生命体验、读书经验的缺乏,知识面较为狭窄,对他们来说,如何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去品味作者的情感依然是个难题。
并且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多给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3.教学目标4.教学重难点:本词写于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贬之后,其中蕴含着作者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里,如果学生不结合背景赏析作品,很难理解这看似消极出世,实则积极入世的复杂情感。
所以,我将赏析眼前赤壁之景,对比周瑜和苏轼形象作为教学重点。
把探究苏轼的复杂情感作为教学难点。
(1)重点:对比探究词中典故人物周瑜和词人苏轼的形象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难点:感受诗人苏轼的精神世界,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以及他的人生感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他的洒脱旷达和乐观精神。
5.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朗诵和听范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以及苏轼豪放派词风。
(2)情景教学:根据文本,创设教学情境,导入课堂。
(3)师生问答法:问答法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教学方法。
例如《论语》中仅孔子问答弟子就有四百四十多章,由此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应用问答法开展教学活动。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6《赤壁》
《赤壁》说课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一、说教材杜牧的《赤壁》这首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赤壁”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作者抒发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以及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二、说学生初二的学生已经具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内容的能力,已经知道有关绝句的常识。
三、说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基于这一指导我设计的目标如下:(一)知识与能力:⒈回忆“折”这个字的三个读音并区别用法⒉掌握“戟”的读音⒊解释“销”、“将”、“与”等字的意思⒋理解每句诗的含义(二)过程与方法:⒌识别并掌握“兴、用典”这两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⒍懂得分析诗歌要知人论世,学会分析诗歌“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运用⒎通过对该诗结构(由记叙引发议论)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议论文写作技巧: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⒏理解文章所抒发的情感⒐懂得在生活中要抓住机遇的道理四、说重点难点重点:⒈了解“咏史诗”⒉诗歌结构的分析⒊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运用难点: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分析、讲解⒉“二乔”的象征意义⒊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五、说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诵读涵泳法、揣摩语言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对语言的细致揣摩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性的认识这首诗。
“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而我还运用“提问对话法”共同挖掘、深讨该诗,理性的认识本诗。
六、说教学流程提前布置好预习: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做到会读会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教学设计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借周瑜和曹
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
、熟读并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忧国报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导入新课:
以苏轼的《赤壁赋》的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
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
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教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
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
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
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
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
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
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
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
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
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
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
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
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
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
(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
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
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杜牧的《赤壁》与胡曾的《咏史·赤壁》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