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对照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查找有关作者资料及相关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以“世外桃源”成语导入。
明确:世外桃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平安宁的理想之地,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生谈过去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2、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务农生活、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本文选自《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诗人的社会理想。
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学生先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3、诵读课文:①、听读,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②、跟读;③、朗读,读准字音,掌握节奏;④、选部分学生在全班读,大家评。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点拨二、自主学习,收集、归纳、整理问题交流。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照书下注解,小组合作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自主合作学习,教师个别指导。
2将产生的问题汇总,在全班提出寻求帮助。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板书要点。
3剩余时间自读课文。
自由朗读。
三、布置作业:1、尝试背诵课文。
2、整理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3、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板书:1、古今词义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桃花源记的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
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与《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受家庭教养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与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
)三、初步感知课文(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诣(yì)太守垂髫(tiáo)刘子骥(jì)阡(qiān)陌交通便要(yāo)还家(二)熟悉课文:1.疏通字词。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案
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e、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f、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g、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h、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六、课堂小结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
七、拓展延伸
④复前行,欲穷其林 代词,代指桃花林
既出,得其船 自己的
2、通假字
①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②具答之 通“倶”,全、都
3、古今异义
a、缘溪行今:缘分 古:沿着
b、芳草鲜美今:汤羹味道好
古:鲜嫩美丽
c、阡陌交通今:各种运输业和邮电业的总称
古:交错通达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没有出路的地方
古:及外界隔绝的地方
三、作者、作品简介
a、作者名片
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名潜,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靖节先生。田园诗派诗派的创始人。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b、作品背景
穿越历史,来到东晋末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便要还家邑人间隔此中人语云为外人道诣 刘子骥无问津者
八、课后作业
背诵比赛: 正确流利地背诵桃花源记,评出最佳背诵奖
学生活动
师生齐读学习目标,强调读中注意重难点。
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完成,两分钟后选一名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明确答案,达成共识。
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完成,时间一分钟。随意请一名同学大声读出结果。
学生查字典自主完成读音标注,师生达成共识。
1、学生自主查阅完成字词翻译
e、无论魏晋今: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不要说,不必说
f、各人复延至其家今: 拖延,延长
古:邀请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唐代陶渊明所作的一篇世界名篇,讲述了一个战乱年代的桃花林,并对其中的生活方式表达了敬意和赞美。
此篇文章体裁为记叙文,语言简洁明了,让人感受到一种最朴素的乡村风情。
同时,本文还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文学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于时代乱象和政治腐败的不满。
根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要求,本单元是阅读课。
本单元的核心素养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通过本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唐代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感受乡村风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思想。
2.了解本文所表达的美好生活方式。
3.理解本文中的寓言意义和深层意蕴。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中要素。
2.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感受。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感受时代风貌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中的描写方法和寓言意义。
2.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了解故事的主线和作者表达的思想。
教学难点本篇文章中有许多古代文化和思想,学生普遍对此不熟悉。
因此本次教学难点主要在于所涉及的文化内容的理解和理解文本与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用音乐、照片等多种方式展示桃花,然后对学生进行以下提问:桃花代表着什么?它在古代文化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第二步:课文分析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一)读完整篇文章,向学生提出问题。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全文理解,掌握故事情节。
然后,针对故事中的重点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表达。
例如:1.桃花林在描述过程及描写方式方面有哪些特点?2.作者通过描写桃花林所揭示的人的向往和品格是什么?3.怎样理解“桃源人不知有汉”,“昔者迷津,后者失道,然后人人相望而生气盈怒”这两个句子?(二)小分组合作阅读,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谈论自己的想法,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美、乐、奇)(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一)想象桃源之“美”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
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桃花源记》第1课时示范教案
《桃花源记》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词、通假字、重点文言句式。
3.在疏通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4.体会桃花源之美。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虚词,把握其意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3.体会桃花源之美及作者的情怀。
教学难点结合内容,体会桃花源之美。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古往今来,无论中西,人们都喜欢通过构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古希腊的柏拉图的“理想国”、基督教有“伊甸园”,黄帝有“华胥氏之国”,子有“大同世界”,而陶渊明笔下的最美,最具诗意,自从他创造出那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从此中国古人便有了逃避现实的最理想的心灵居所。
今天就让我们化身那个渔人,到桃花源里游历一番吧!二、自我研学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古代田园诗奠基人。
他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性格不羁。
适逢社会黑暗动荡,他壮志难酬,最终弃官归隐。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务农生活、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2.背景简介陶渊明从小就心怀“大济苍生”的志向,但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极端腐败,统治阶级生活腐朽荒淫,内部倾轧,民众赋税徭役繁重,不堪剥削和压榨。
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无法实现,再加上门阀制度的限制,陶渊明这样家境败落的寒门之士难有上升通道。
再者,陶渊明性格耿介,清明廉正,不愿攀附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了彭泽县令,归隐田园。
后来刘裕篡位弑帝,引发了陶渊明的强烈不满,加深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是,他却无力改变现状,只好借助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塑造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存在的理想国,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愿望。
这就是《桃花源记》的缘起。
3.文体简介“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桃花源记第1课时精品教案
《桃花源记》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随文理解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疏通文意。
2.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能随文理解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说一个地方自然环境优美,生活悠然安逸时,常用“世外桃源”一词来形容。
“世外桃源”这个词是这么来的呢?为何有了这样的含义?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起溯源这个美好的寓意。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为陶潜。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少有壮志。
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
弱冠出仕。
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职。
壮年隐居。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八十余天辞官,从此开始隐居生活。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代表作品有《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归园田居五首》、《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2.诗文朗读:听情境课文,注意断句和读音。
(1)检测一:正音俨(yǎn)然阡陌(qiān mò)黄发垂髻(tiáo)便要(yāo)还(huán)家遂与外人间(jiàn)隔语(yù)云诣(yì)(2)检测二:展示重点断句内容,请学生进行断句。
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四)四读课文,读出文韵
可以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反应渔人的情感变化。
同时注意忘路,忽逢,鲜美,缤纷,甚异,大惊,叹惋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另外,
这篇散文从句法上看是以短句,散句为主的,音节短促,少有修辞,叙事写景时,以省略句居多.即便是桃花源里的种种,在渔人转述时也仅仅写为三个字,说如此.这种简洁精炼的语言风格,也是陶渊明散文的一大特色。
六、作业布置
1。
积累文言词句2.背诵课文
七、教学反思
时间限制导致指导诵读的环节做得还不够深入、细致。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点〗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桃花源记》教案 第一课时
桃花源记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3.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主要人物形象。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桃花源记》的复印件。
2.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3.PPT或教案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唐代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如《诗经》、杜甫、李白等。
2.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桃花源记》,并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3.激发学生的兴趣,预告即将学习的内容。
阅读理解(15分钟)1.分发《桃花源记》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课文。
2.学生默读完毕后,提醒他们注意总结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3.分组合作,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4.随机抽取几组学生进行总结,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讨论。
分析象征意义(20分钟)1.通过引导问题来帮助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如桃花、村庄和无人的桃花源等。
2.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表达的宜人生活与现实社会的对比与冲突。
3.引导学生发现社会现实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的主题。
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陶渊明和桃花源的居民等。
2.让学生思考这些人物形象在表达主题和象征意义方面的作用。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并思考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小结(5分钟)1.回顾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的关于《桃花源记》的知识。
2.强调文章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的重要性。
3.提醒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思考人生的价值。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回家后阅读其他名著作品,并分析其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对《桃花源记》进行评论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于《桃花源记》的了解得到了提升。
通过阅读理解、分析象征意义和人物形象等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案「附学案」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案「附学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课文《桃花源记》。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4.培养学生欣赏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文章主旨的深层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词吗?它出自哪篇文章?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阅读效果。
三、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字词,如“渔人”、“豁然开朗”、“芳草鲜美”等。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桃花源中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为什么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学生复述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附学案一、自主学习1.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二、课堂笔记1.记录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记录课文结构和文章主旨。
三、课后练习1.翻译下列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豁然开朗(2)芳草鲜美(3)落英缤纷3.简答题:(1)桃花源中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2)文章主旨是什么?四、拓展阅读1.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归园田居》、《饮酒》等。
2.了解其他描写世外桃源的文学作品,如《镜花缘》、《红楼梦》等。
五、学习反思2.思考:如何才能像桃花源中的人们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在理解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理想社会与现实中社会的对比,深入探讨文章的社会意义。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嘉鱼县南嘉中学周珑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甚至背诵。
2、了解作者以及文章写作背景。
3、掌握“皆、咸、悉、并”等文言虚词以及“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4、疏通文意,感受桃花源的美。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掌握字词,疏通文意,熟知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及幸福和谐社会【教学重点】掌握字词,疏通文意,朗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
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
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
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吧!简介作者及背景:本文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作品有诗《归元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
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
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初读课文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朗读节奏及感情。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尝试把握朗读节奏及感情。
三、小组议读课文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教师巡视指导)2、分组交流。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
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
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
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
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
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
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
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
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写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
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能力目标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
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四、课时安排 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④随堂练习。
2.有关课文的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
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④随堂练习。
2.有关课文的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三)教学过程
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
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
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
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
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
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2.读准下列字音:
3.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
4.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
5.讨论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歼陌交通,鸡犬相闻。
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
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语言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
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错相通”讲,是两个词。
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讲,但这两个词也有差别,“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
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
6.讨论学习第三段的内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
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
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