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负外部效应及其矫治

第四讲  负外部效应及其矫治
第四讲  负外部效应及其矫治

第四讲负外部效应及其矫治

一.关于负外部效应的一般理论

1.负外部效应的含义与后果。

(1)负外部效应的实质就是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所谓私人边际成本(PMC)就是指由行动者或决策者自己承担的那部分成本。而由别人被动承担的那部分边际成本就是相应的该单位行动带来的负外部效应,经常称之为边际损害(MD)或称外部成本,所以边际社会成本(SMC)就等于边际私人成本加边际损害。假定私人边际收益(PMR)等于社会边际收益(SMR)

(2)对负外部效应的准确理解,应该把握以下三点:一是负外部效应一旦产生,意味着该效应没有在双方的市场交易价格中得到反应,或者甚至双方根本不存在市场交易关系,因此,负外部效应的出现意味着双方在该方面的交互作用是非市场的;二是不能认为所有的非市场交互行动都会产生负外部效应,只有当经济主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们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不利影响时,才会产生负外部效应。当经济主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得不考虑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不利影响时,即便行为依然有不利影响,但是不会有外部效应(故不能把外部效应等同于不利影响,只有当承受不利影响而又不能得到补偿,才会存在负外部效应)。三是负外部效应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3)负外部效应是政府干预经济、社会的最主要的理由之一,但是这只是提供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人们通常总是从负外部效应角度理解公共利益)

2.在负外部效应矫治(通常称之为“内部化”)中必须澄清的错误观念:A认为人们完全不应该给他人制造负外部效应,即建立一个零外部效应的社会。正确的理念是我们应该使负外部效应保持在社会最优水平;B一旦谁制造了负外部效应,谁就应该负责。正确的理念是我们应当意识到在许多场合负外部效应是相互的。

二.科斯定理

1.掌握科斯定理的预备知识之一:产权(Property rights)

(1)产权是一项在没有自由自愿契约的情形下产权所有者有权单方面决定做什么的权利。不过中国人在理解产权时习惯于把它理解成关于某个资产、事物、资源的权利,其实它只是关于在某种情形下人们有没有权利做某件事的权力。

(2)产权的配置与社会惯例、法律有关,而且经常随时间而改变。

2.一个例子:设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相等,而且是常数;设私人边际成本低于社会边际成本,即企业给邻居带来了损害,而且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均是随着企业产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无疑,

q。

社会最优的产量水平由社会边际收益曲线与社会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所决定,该产量水平记为*

(1)讨论情形一,企业拥有产权:

A 如果完全由企业自由地决定产量,则企业基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会决定生产0*q q ,即出现过度生产(原因是什么?)。尽管过度生产会增加企业的利润,但是对于社会则是福利的净损失(在图上找出过度生产带来的总损害、企业利润的总增加额、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B 能否通过不需要政府干预、借助自愿市场契约的方法实现社会最优结果?

无疑,企业和邻居之间存在互利的交易机会——邻居向企业支付补偿价格(实质上就是邻居购买企业的产权),该交易契约的总成交价格位于以下区间,下限是不得低于企业过度生产带来的利润,上限是不能高于过度生产带来的负外部效应总额。总成交价格的具体大小取决于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只要符合上述条件,交易双方的福利均会改进。

只要双方充分利用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互利交易机会,则该自愿市场契约将推动企业提供社会最优的产量水平(思考:在*

q 以下还存在互利交易机会吗?该交易契约有没有将负外部效应减少到零?)

(2)讨论情形之二,邻居拥有产权:

A 如果缺乏双方的自愿协商,则邻居通过充分行使产权,将选择产量水平0,以规避所有的损害,即禁止企业生产。这个结果也是低效率的,因为出现了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在科斯看来,邻居的这种行为无疑又给企业带来了负外部效应,因为损失的社会净福利正好也就是企业的生产者剩余或利润,故有负外部效应是相互的一说)。

B 能否通过双方的自愿交易改善上述状况,实现社会最优结果?

无疑,企业和邻居存在互利的交易机会——企业向邻居支付补偿价格(实质上就是企业购买邻居的产权),该交易的总成交价格位于以下区间,下限是恢复社会最优产量给邻居带来的损害,上限是企业从恢复社会最优产量中获得的利润。总成交价格的具体大小取决于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只要符合上述条件,交易双方的福利均会改进。

只要双方充分利用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互利交易机会,则该自愿市场契约将推动企业提供社会最优的产量水平(思考:在*q 以上还存在互利交易机会吗?),该交易契约允许存在一定的负外部效应,然而对交易双方以及社会均是有利的。

3.上述案例分析表明:只要双方能够达成自愿交易契约,无论产权配置给谁,均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是不同的产权配置将影响收入在双方的分配状况。故科斯定理可以表述为:只要交易成本为零且不存在收入分配效应,则产权的初始配置与资源配置效率无关。

提醒:科斯本人对科斯定理的认识、概括还包括一条:明晰产权的配置有利于促进利益相关各方的自愿协商(我国学术界特别强调科斯定理中的这一条;在科斯看来,如果产权明晰、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政府”在解决负外部效应中唯一的作用就是界定产权,剩下的事情就全部交给市场;交易成本的大小本身也

与产权是否明晰有关)。

4.为什么自愿协商经常不发生?——科斯定理会什么经常失灵?

(1)可能由于涉及的交易人数太多而导致组织、协商成本非常高,故科斯定理比较适合交易人数较少的场合。

(2)可能受影响者存在推迟交易以增强讨价还价力量的动机:当企业与众多的受影响者一一进行协商时,最后一个与企业谈判的人拥有的谈判力量比前面任何一个人都大,这叫做“最后一个谈判者优势”,(钉子户现象中存在这种问题;当然,最后谈判者的行为可能对前面已经达成交易契约的人存在不利影响)一旦受影响者意识到这一点,则企业无法与他们达成任何契约。

(3)可能存在技术障碍,如对负外部效应的具体大小无法达成客观一致的度量(其他方法也一样存在这个问题)

(4)可能存在产权观念障碍,如认为受影响者天经地义的拥有产权,如认为土地、自然资源属于人类共同财产,反对对这些东西建立明晰的产权。

(5)社会缺乏良好的自愿协商传统。对于一个没有自愿协商传统、存在政府崇拜症的社会,不管产权是多么的明晰、交易成本是多么低,人们总是无法就讨价还价达成一致意见,实现互利的交易。

5.其他非政府干预的解决办法

(1)一体化:即将制造负外部效应的单位与承担负外部效应的单位合并,从而实现了双方利益目标的一致。(2)建立合作性的社团组织以控制负外部效应,对于一个缺乏民间社团传统或自组织传统的社会,这种方法难以奏效,除非存在强有力的强制手段。

(3)明晰产权,对公共资源建立排他性产权,经典就是“圈地运动”,这种依然是科斯式的。

三.政府干预与负外部效应的解决

1.颁布禁制令(Prohibition)

由于负外部效应的控制经常涉及如何平衡竞争性利益,禁制令一般不是一个良好的解决手段,但是当某种负外部效应的影响极其重大时,彻底禁止该行为也可能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例如,禁止使用某种非常有害的化学物品,禁猎等。

2.直接规定必须满足的技术设备标准(Specifying technology)

典型就是规定必须使用的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技术标准。这种管制措施实质上是对投入的管制,它的好处是不再需要直接监督污染物排放水平,但是依然需要监督使用、维护、运行排污设备的行为,此外,这种做法也可能阻止企业研究、开发、使用更加有效的技术设备,除非政府对技术设备使用的管制是灵活的,但这又可能赋予政府部门过大的管制方面的自由裁量权。

3.数量限制(Quantity constraints)

这种管制措施就是直接规定必须满足的污染物排放水平标准,属于对产出的管制,这种方法有助于企业研

究、开发、使用更加有效的技术设备,成功案例就是汽车排污控制。但是这种方法也是不完美的,因为这种做法通常是要求每家企业减少相同数量或比例的污染物排放水平,然而由于每家企业控制污染的成本是不同的,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污染排放的减少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最有效的做法应该是使每家企业控制污染的边际成本相等。然而,这意味着企业控制污染的边际成本越低,应该减少更多的污染物,这种做法一是鞭打快牛,二是违背政府应该平等对待企业的政治原则。当然,就算不存在政治上的障碍,政府也可能没有足够的关于每家企业污染控制成本方面的信息。

4.征收矫正税或pigou税

所谓pigou税是指用于控制负外部效应的税收。pigou税的征收会使得私人边际成本曲线上移,其上移幅

q(思考:要做法这一点,那么单位税度应该使得新的私人边际成本曲线与社会边际收益曲线的交点也是*

率应该如何确定?)。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政府必须对负外部效应造成的外部成本拥有充分的信息,而且最好是边际外部成本保持不变;企业可能以税负转嫁的形式将负担转嫁给消费者,从而消费者面临着产量更少、价格更高的情形,从而减少消费者剩余。

5.许可证交易制度

(1)许可证交易制度的核心是要求企业对排放的每单位污染物要拥有许可证;政府只控制整个社会的污染排放总量,然后依据某个公认的、公正的标准对每家企业颁发或拍卖一定数量的许可证;允许企业相互之间买卖许可证。这一想法最早由Dales(1968)年提出,Hahn和Nell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2)思考:在许可证允许交易的情形下,如果充分利用所有的互利交易机会(假设不存在交易成本),则交易结果或许可证的最终配置结果是该市场上所有企业的边际污染控制成本相等。

(3)对许可证交易制度的评价:许可证交易制度通过充分利用价格机制保证污染控制活动是有效率的,恰当减少许可证能够激励企业采用更加有效率的污染排放技术水平,不再要求企业了解每家企业的边际外部成本。但是这要求许可证交易本身的交易成本不能太高,否则无法实现互利的交易机会。此外,许可证交易制度具有阻止新企业进入的作用,除非融资市场的运行是有效的,因为它们必须支付一笔许可证购买费用。

四.一个补充:如何解决正外部效应问题?

1.正外部效应会导致资源利用不足,生产与创新的积极性不足,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不足。

2.解决方法:(1)明晰产权;(2)政府给予补贴;(3)由政府或社团承担供给责任。

名词解释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章、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在一定社会组织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总和。 2、潜在人力资源:指处在储备状态.正在培养成长逐步具备劳动能力的.或虽具在劳动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从事社会劳动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动员投入社会经济生活的人口总和。 3、人力资源的质量是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它一般体现在劳动者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劳动的积极性上.它们往往可以用健康卫生指标、教育状况、劳动者的技术等级状况、劳动态度指标来衡量。 4、人力资源管理:指对人力资源的生产、开发、配置、使用等诸环节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管理活动。 5、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指战略为导向.通过动态协同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确保组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并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第二章、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开发:开发者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管理、文化制度建设等有效方式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对既定的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 2、组织开发:指通过组织这个中介对组织中的成员进行开发的一种形式与活动。 3、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指组织为了一定的组织目标,通过培训、职业开发、组织开发等多种形式,促进员工与组织共同成长,提高组织绩效,进而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第三章、名词解释 1、潜能是人的潜在能力指一个人身上现在没有表现出来、将来可能会有的潜在力量。 2、职业计划是指个体确立职业目标并采取行动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 3、自我实现人:人的需要有很多种,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许多层次,从最基本的需要出发,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4、复杂人假设:人们的需要与潜在欲望是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的模式也是随着年龄与发展的变迁,随着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随着所处境遇及人际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的。 第四章、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规划:又称人力资源计划(HRP),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的分析及预测,采取职务编制分析、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人力资源计划。 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指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未来所需员工数量和种类的估量和计

10第十章 外部性

第十章外部性 一、名词解释 1.外部性(externality)(北师大2004试;北航2004试;东南大学2003试):也称为外 溢性、相邻效应。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ies);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ies)。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外部性理论可以为经济政策提供某些建议,它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依据,政府可以根据外部性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利用相应的经济手段,以消除外部性对成本和收益差别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纠正的办法:(1)使用税收和津贴;(2)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3)规定财产权。 2.⑴负外部性:

⑵正外部性 结论:负外部性导致市场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正的外部性导致市场产量小于社会最优产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采用外部性内部化方法:对于造成负的外部性的商品征税,而对具有正的外部性的商品给予补贴。 3.外部性内在化(internalizing the externality):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 部效应。Eg:庇古税的运用。 4.技术溢出(technology spillovers):是指一个企业的研究和生产成果对其他企业技术进 步的影响。例如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机器人是快速发展的前沿技术。当某个企业制造了机器人,就有可能发现新的更好的设计。这种新设计不仅使研发企业自己受益,还能让社会整体受益,这是因为该设计进入了社会的技术知识库。也就是说,这种新设计对于经济中其他生产者具有正的外部性。 5.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政府旨在促进技术进步行业的经济干预。 6.矫正税(corrective taxes):是指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即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 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这种税也被称为庇古税(Pigovian taxes),它是最早主张采用这种税收的经济学家阿瑟?庇古(Arthur Pigou)的名字命名的。 7.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指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原理。其基本思想由美国经济学家、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但科斯本人并没有直接将其思想以定理形式写出,而是体现在从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出发所进行的案例分析中。科斯定理是由其他经济学家在解释科斯的基本思想时概括出来的,不同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科斯的基本思想进行了解释。

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如何解决负外部效应资料

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如何解决负外部效应外部效应(Externality 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指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他人的福祗,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 它可能是好事,叫作“正面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有利的影响,但是产生有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得到有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支付成本的情形。比如修缮一个鸟语花香的花园,可以直接让邻居心旷神怡;但很多情况下它是坏事,叫作“负面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产生不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支付成本,遭受不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比如放高分贝的音乐会吵着邻居的休息,再比如化工厂的污染会直接使周围的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当然,外部效应不包括间接影响,比如某人“割肉”卖股票,使得该股票跌了 0.00001%,进而影响其他持有该股的股民。所有只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他人的行为都没有外部效应。 按照外部效应产生的影响不同,外部效应有可耗尽(Depletable和不可耗尽(Nondepletable之分。对于不可耗尽的外部效应,一个人的享用不影响其他人可享用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可耗尽的外部效应,一个人的享用使得另一个人可享用的数量或质量下降。可耗尽外部效应的例子有公共交通,不可耗尽外部效应的例子有国防,污染,等等。 外部效应直接影响供给。一般“好”的外部效应供应得“少”,而“坏”的供应得“多”。如果我只考虑我的快乐,我只会把花园修缮到我的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和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相当的程度,但是如果我也考虑邻居的快乐,并“快乐着他的快乐”,我和邻居合起来的边际快乐就会大于我一个人的,于是我就愿意把花园修得更好。同样的,如果考虑到邻居的痛苦,并“痛苦着他的痛苦”,我就会少放高分贝音乐;如果化工厂考虑周围居民的健康损失,并且“损失着他们的损失”,它们也会少排污。总之,供应的“多”和“少”都是相对于社会最优供应量而言,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一致使得“坏”的供应得多,“好”的供应得少。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资源:是指资财或财富的来源,泛指社会财富的来源。目前,世界上的资源可分为四大类: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 2.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应包括数量和质量连个方面。 3.宏观人力资源管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实施的管理。它是指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对人力资源的计划、配置、开发和使用的过程。 4.微观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特定组织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部门等各种类型的组织。 5.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人力资源获取、整合、保持、开发、控制与调整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活动。即通过规划、招聘、甄选、培训、考核、报酬等各种技术与方法,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来达成组织目标的活动,其实质就是对人的管理。 6.人力资源战略:是指组织中一切与人有关问题的方向性的谋划,它是一种旨在充分合理的运用企业各种人力资源,使其发挥出最大优势,以符合企业的战略需求,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人力资源使用模式核活动的综合。 7.人才租赁:是指人才租赁公司通过合同的形式吸收、储备人才,然后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用人单位签订租赁合同。一般来说,人才租赁公司对员工的招聘、测评、培训、工资、福利、保险、休假等人事劳动关系负责,用人单位只负责使用人才。 第二章工作分析 8.职业生涯:指的是个人在一生中所经历过或将要经历的曾拥有过的 职位、担任过的职务和所从事过的职 业的系列的总和。对员工进行职业生 涯规划的设计与管理的活动,目的就 是按照员工的兴趣爱好和技能特长等 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上的机会和条 件,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潜力。 9.职级:是指同一职系中繁简难易 程度、责任轻重大小及任职条件十分 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 10.职等:是指不同职系之间,繁简 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大小及任职条件 十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 11.访谈法:是通过分析人员与任职 人员面对面的谈话来收集工作细心的 方法,可以采用一对一的访谈形式, 也可以采用集体访谈的形式。 12.职位分析问卷法:是围绕任职者 进行信息收集,以对任职者从事工作 需要进行的活动进行统计分析为基础 的方法。 13.工作说明书:主要是指对某一职 位或岗位工作职责的说明,同时也包 括职位信息、工作关系、工作环境条 件等方面的内容。 14.工作规范:是指为了完成某向特 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 力以及其他的一些个性特征的目录清 单。 15.工作设计:是指对一项具体的工 作进行细微的调整,其目的就在于是 工作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或者适应 员工兴趣偏好的要求。 16.工作丰富化:是指对工作内容和 责任层次的根本的改变,旨在向员工 提供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17.工作扩大化:也称横向工作扩 展,就是通过增加员工的工作数量, 丰富工作内容,从而使得工作本身变 得多样化。 第三章人力资源规划 18.回归预测法:是一种定量预测技 术,这种方法通过建立人力资源需求 量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根 据影响因素的变化来推测人力资 源需求量的变化。 19.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对一个 组织的信息流进行收集、储存、分 析和控制的综合性方法。高度完善 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几乎能使用 于所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20.弹性人力资源规划:所谓弹性 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基于组织的核 心竞争能力,重新评估并规划组织 的人力资源,形成一个一般性的人 力资源组合,目标就是在保证组织 核心竞争优势需要的条件下,满足 因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而导致的临 时性人力资源需求。 21.人力资源规划:狭义上是指根 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的 发展变化,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组织 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并 据此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和方案,以 保证组织在适当的时候获得适当 数量、质量和种类的人员补充,满 足组织和个人的需求。广义上是指 根据变化的环境对组织的人力资 源需求进行分析,并为满足遮羞需 求而设计必要的活动。 22.人力分配规划:是依据各级组 织机构、岗位职务的专业分工来配 置所需的人员,包括工人共重分 配、管理人员职务调配及工作调动 等内容。 23.职业生涯规划:分为个人层次 和组织层次,个人层次的职业生涯 规划就是个人为自己设计的成长、 发展和不断追求满意的规划;组织 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为 了不断增强其成员的满意感并使 其与组织的发展和需求相一致,制 定有关协调组成成员个人的成长 发展与组织的需求发展相结合的 计划。 24.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指人力 资源主管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发 展规划和工作任务,在综合考虑了 各种因素的影响后,对组织未来的 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时间进行估 计的活动。 25.德尔菲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 于20十级50年代发明的,又叫专 家评估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技术。 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听取专 家们、特别是人事专家对组织未来 人力资源需求量的分析和评估,通 过多次重复,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26.经验判断法:是一种主管预测 的方法,即主管人员凭借自己的经 验,根据组织过去几年的人力资源 需求状况和自己认为将来可能发 生变化的因素,来对组织的人员需 求进行估计和预测。 27.马尔可夫法:是通过预测组织 内部人员转移来预测内部人员供 给的方法,它根据组织以往各类人 员之间流动比率的概率来推断未 来各类人员数量的分布。 28.散点分析法:是借助于散点 图,即把组织经济活动中的某种变 量与人数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趋势 表示出来,如果二者之间存在相关 关系,则可根据未来组织业务活动 量的估计值预测相关的人员需求 量。 第四章人员的招募、甄选与 录用 29.招募筛选金字塔:通过招聘, 应征人数变得越来越少,就像金字 塔一样。即说为招聘筛选金字塔。 30.遮蔽广告:在招聘广告中不出 现企业的名称的广告,叫遮蔽广 告。 31.猎头公司:猎头公司也称高级 管理人员代理招聘机构,即常被企 业利用来搜寻高层管理人员和高 级技术人员的中介机构。 32.测试甄选:测试主要能预测申 请人的能力特征及在今后特定领 域的工作表现,以帮助企业选择对 职位要求特别适宜的人员。它主要

社会组织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社会组织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走向组织化当然是一种积极的态势,它表明书法家们意识到集群 的价值,希望通过团体的力量而不是个体的微弱之力去树立应有形象。在书法家协会较后起,在观点上又大大落后的情况下,面对其他艺术 门类有较长的协会活动史来说,这样的选择完全是具有远见的。 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前后,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书法篆 刻展览。第一次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直接促成了协会本身的成立。因为 当时还缺乏组织机构,也没有固定的评选班子,除了在数额上提出大 致的比例之外,作品的人选与否基本上由各省代表协商投票,比较能 考虑到地方性。 作为较权宜的办法,又是在1980年,这样做是能够被理解的—有 签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有较明显的几次获奖作者的阶层,又有谙 熟本地书法情况的组织干部,即使评选上有误差,各方面也较能体谅。凌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即使还不能尽如人意,不公正的现象也还 有一些,但书法界对之普遍持较赞许的态度,其理由也即在于此。 “第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干1984年9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它已经筹建了一个公开的评选班子,但因为协会本身的尴尬处境 以及组织的涣散形态,也因为被选入常务理事会的老一辈书家们大都 对评选工作的科学性估计不足,所以整个书展体现出一种令人迷惑的 左顾右盼的姿态:既不得不承认书法界中青年实力雄厚,又不能完全 无视在其位并掌握书法命脉的老人们的存有,折衷与调和是它的基调。如果说第一届全国书展具有发生学的意义,而第三届全国书展01开始 走向自觉的艺术立场,那么只有第二届全国书展显得令人失望—它的 过渡形态使它充满了矛盾的心态,这是1984年整个中国书坛共有的心态。 困难恰恰在于发展态势规定了这种过渡性。刚崛起的“书法热” 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由干缺乏更高层次的提携而开始产生了某种停 滞的迹象。真正高质量的观点、思想与创作追求还未成熟到能够出台

名词解释习题

名词解释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3口语报告法(大声想):即经过一定的训练后,让被试者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4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5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6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7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8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9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1、意识:(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 第二种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reness)。具体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 (1)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3)随意后注意: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3、生物节律: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1)日节律 4、催眠: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的高低。 5、催眠诱导:催眠师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称为催眠诱导(hypnotic induction)。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

第四讲 负外部效应及其矫治

第四讲负外部效应及其矫治 一.关于负外部效应的一般理论 1.负外部效应的含义与后果。 (1)负外部效应的实质就是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所谓私人边际成本(PMC)就是指由行动者或决策者自己承担的那部分成本。而由别人被动承担的那部分边际成本就是相应的该单位行动带来的负外部效应,经常称之为边际损害(MD)或称外部成本,所以边际社会成本(SMC)就等于边际私人成本加边际损害。假定私人边际收益(PMR)等于社会边际收益(SMR) (2)对负外部效应的准确理解,应该把握以下三点:一是负外部效应一旦产生,意味着该效应没有在双方的市场交易价格中得到反应,或者甚至双方根本不存在市场交易关系,因此,负外部效应的出现意味着双方在该方面的交互作用是非市场的;二是不能认为所有的非市场交互行动都会产生负外部效应,只有当经济主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们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不利影响时,才会产生负外部效应。当经济主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得不考虑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不利影响时,即便行为依然有不利影响,但是不会有外部效应(故不能把外部效应等同于不利影响,只有当承受不利影响而又不能得到补偿,才会存在负外部效应)。三是负外部效应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3)负外部效应是政府干预经济、社会的最主要的理由之一,但是这只是提供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人们通常总是从负外部效应角度理解公共利益) 2.在负外部效应矫治(通常称之为“内部化”)中必须澄清的错误观念:A认为人们完全不应该给他人制造负外部效应,即建立一个零外部效应的社会。正确的理念是我们应该使负外部效应保持在社会最优水平;B一旦谁制造了负外部效应,谁就应该负责。正确的理念是我们应当意识到在许多场合负外部效应是相互的。 二.科斯定理 1.掌握科斯定理的预备知识之一:产权(Property rights) (1)产权是一项在没有自由自愿契约的情形下产权所有者有权单方面决定做什么的权利。不过中国人在理解产权时习惯于把它理解成关于某个资产、事物、资源的权利,其实它只是关于在某种情形下人们有没有权利做某件事的权力。 (2)产权的配置与社会惯例、法律有关,而且经常随时间而改变。 2.一个例子:设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相等,而且是常数;设私人边际成本低于社会边际成本,即企业给邻居带来了损害,而且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均是随着企业产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无疑, q。 社会最优的产量水平由社会边际收益曲线与社会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所决定,该产量水平记为*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觉阙值: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马太效应的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

马太效应的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 科学家作为群体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称为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科学社会学研究表明, 科学共同体具有一种特殊的分层结构, 这种结构是共同体成员由于社会承认的不同而形成的无形等级体系。由于这种等级体系的存在, 加上共同体成员在科学成果上优势积累的不同, 从而出现了被默顿称为“马太效应”的一种现象。科学共同体内部“马太效应”现象也就是科学上的积累效应, 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科学共同体特定社会运行机制所必然引起的现象。科学共同体内的“马太效应”与共同体内的分层结构一样同属于一种权威效应, 但它不同于由于权力的不同或财产的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体系,科学上的这种权威结构的形成、权威的行使和对权威的信仰、服从等完全是建立在受动者自愿基础上的, 当某些科学家在科学成果的积累上达到某一优势而形成权威后,他就会受到人们的信赖、同行的崇拜。他们的论著将会以很高的频率被引用, 并不断获得种种科学荣誉。综上所述, 是科学研究系统的奖励结构这一科学共同体内的社会运行机制形成了“马太效应”。 正确分析“马太效应”对科技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有利于我们对这种现象加以引导和规范。“马太效应”对科技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积极的作用:①“马太效应”现象自然产生和形成了某学科的学术权威。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某学科领域形成了学术权威是这门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术权威可带领和指导广大研究者不断向科学的深度与广度探索,在研究探索过程中,这种“权威”角色对科技进步和推动学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②由于“马太效应”从客观上有利于学术权威的迅速形成, 而学术权威的产生又对他们所在的科学研究集体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得以提高, 从而使该科研集体在社会系统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③学术权威在某一学科领域能促使正确的学术思想和观念得到承认和发展。在科学工作中发扬科学民主和学术民主是科研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 但是学术问题在贯彻“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基础上要有一个集中的结论, 而这个结论往往需要学术权威以其威望和影响力及时作出, 这有利于科学理论和学术观点不断向纵深发展。④科学群体形成的这种权威结构是一个科学群体得以维系、协调和巩固的保证。 同时, 我们还必须看到“马太效应”对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 ①一个科学(学术) 新人的成败与他们研究成果能否被及时承认密切相关, 而这种承认又往往取决于一些权威的态度, 由于学术权威们居高临下, 他们拥有对他人学术成果评价的大权, 从而增加了对“小人物”压制的机会。科学史上欧姆定律被推迟十几年之久才得以承认,致使欧姆60 岁时才进入他所向往的慕尼黑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职务就是“权威”们对其压制的结果, 如若他的发现早被权威们承认,早十年进入慕尼黑大学任教,也许他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②不利于学术民主的发扬, 有碍学术创新的进展。学术上的这种积累效应, 容易使人们造成对“权威”们的盲目崇拜, 从而把对科学成果的承认和评价演变为对人的承认。而对共同体内大多数成员的成果来说却往往由“权威”一锤定音。这种现象不利于对科学成果的公正评价, 致使一些有新意的学术成果难以脱颖而出。③“马太效应”现象导致科学群体内在研究成果承认上的“贫”“富”差距而形成一种等级体制, 使得大多数成员在心理上难以平衡从而造成内部矛盾。 充分发挥科技道德的影响力,防止和消除“马太效应”现象的消极影响 防止和消除“马太效应”现象的消极影响应从规范共同体内的科技道德入手,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汇总80119

名词解释汇总 组织行为学: 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自我知觉: 是指主题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主观因素: 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知觉选择影响因素. 晕轮效应: 是造成错误知觉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遗失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使唔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价值观: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只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 态度:十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工作态度: 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个性: 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个性倾向性特征: 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特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和态度等等.它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以及动力的大小。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气质: 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联系。 能力: 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解课题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群体结构:是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事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失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事业生涯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职工本人与组织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事业生涯的阶段性:是指事业生涯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任务,个人也具有不同的需要、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以及不同的发展任务,关注的焦点是事业阶段的变更是通过角色转换和地位过度而实现的。 事业生涯的纵向变动:就是组织内部的职工个人工作登记职位的升降,当特定的组织中人的事业生涯,绝大多数是沿着一定等级制度变动的,一般来说,这就是职工得到一系列的提升和发展。 事业生涯的横向变动:就是组织被捕的个人的工作职业或职务沿着职能部门或技术部门的两侧发展变动。 向心变动:就是由组织外围逐步向组织内圈方向变动,当发生相核心方向工作变动时,职工对组织情况了解得就会更多,担负的责任也会更大,并且经常有机会参加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沿着核心方向发展变动与沿着纵向发展变动时相关的。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 体的组合。 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群体规范让群体成员知道自己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TBT的正负面效应分析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TBT的正负面效应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彩云 [摘要] 贸易技术壁垒(TBT)起到双刃剑的作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差距而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对贸易技术壁垒正面及负面效应研究和应用,益于建立我国的贸易技术措施体系,对保护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关键词] TBT 正面效应负面效应应对策略 我国加入WTO后,由于美、日、欧等主要贸易对象原有的限制性壁垒手段,如关税、配额、最惠国待遇(MFN)等壁垒作用都在弱化和减少,它们只能转而采取其他符合国际规则和惯例的手段对其国内产业进行保护。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以下简称TBT),因其合法的名义、隐蔽且有效的实施,成为阻碍我国产品出口的首选手段。广义TBT是指所有能对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贸易产生影响的技术性措施;狭义TBT是指那些具有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用以确定进口货物〔商品〕某些特征的技术规章(法规)、技术标准,以及旨在检验进口货物(商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规章(法规)、技术标准的认证、审批和试验程序所形成不合理的贸易障碍。具体来讲,是指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境外商品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所形成的贸易壁垒。因此对TBT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进行客观地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求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对于充分保护我国的民族工业、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TBT的正面效应 (一)加速了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提高企业出日竞争力,采取合理的TBT,特别是采用国际标准和取得国际认证,是调整和优化企业出口产品结构加速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的重要手段,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也是提升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世贸组织有关协议的实施也有助于规范各国的技术壁垒,从而为国际竞争创造较为良好的环境。根据世贸组织规则,运用技术壁垒,可以防范和禁止有损国家安全、不利于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和安全、污染环境等产品和服务的进口。 (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贸易领域,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即绿色壁垒,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另一方面,又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这些产业已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 (三)维护国家基本安全和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 WTO的《TBT协议》明确指出:不应阻止任何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其基本安全利益。建立有效的技术壁垒体系可以帮助一国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促进科技进步,促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合理的TBT 可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提高生活质量。 (四)TBT的构筑,加速了“知识经济”的到来,导致了“质量概念”的延伸 “技术壁垒”是以“技术”构筑的,因此其“壁垒”的攻破非技术莫属,高新技术,就成了攻破这个壁垒的有力武器。诚然“知识经济”不等于`“知识”就是“经济”。“知识”转化为“经济”,必须通过产业化来实现。这就是高科技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第一支柱的原因。因此“知识经济”其实就是高科技产业促成的“科技”与“经济”联姻的结果。正因为此,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质量”的内涵在不断延伸,其中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善待,做到环境、生态和经济的和谐统一体;知识、智力、信息等无形资产投入的鉴别、界定、判断等。 (五)TBT的发展促进了国际技术法规和标准的产生,从而推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首先,技术法规和标准从总体上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发展,便利了贸易,并且有利于贯彻国际或国内的某些公共政策目标。技术法规和标准能够促进复杂的技术体系之间的协调、改善市场透明度并降低信息成本、防止欺诈以及降低与健康和环境等相关方面的危险。如果国家或公司间没有统一的标准来传递信息,

名词解释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应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语言、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口语报告法:也称“出声思维”,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研究者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研究者对其进行分析。 观察法:有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自然观察法:心理学家们在进行观察时,有时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或动物的行为直接观察、记录,然后分析解释,从而获得有关行为变化的规律。 控制观察法:有时则是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得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即自变量,或称实验变量。 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即因变量。 调查法: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先你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故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缺点是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第二章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 白日梦状态:白日梦是指包含很低水平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似乎是一方面清醒着一方面做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生。 睡眠状态:意识的第四个状态就是睡眠状态。过去一般认为睡眠的时候意识是停止活动的,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个人收集整理-ZQ 进行人际交往,除了自我认知外,对他人地认知也是十分重要地.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地过程中,由于人际认知地心理效应作用,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地偏见.一位哲人说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人际知觉偏见,很有纠正地必要,因为只有在健康地无偏见地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了解和研究这些人际知觉地“误区”,有助于克服对他人认知地偏见. 、首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地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地,往往左右着对对方地评价.一般人通常根据第一印象将他人归类,然后再根据这一类别系统地特点对此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通常所说地“先入为主”,便是这个意思.显然,这种首因效应作用过大,便可能导致人际知觉上地失误.即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可能一直就是好地;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坏印象,则可能一直就是坏地.这种心理效应地产生带有一定地必然性.这是因为人们在接受外界事物地不同刺激时,对第一次刺激反应地强度和灵敏度相对于此后不同类型地刺激来说要大;而且第一次刺激在人们大脑里地反应,会形成一种分析、综合、解决问题地非自觉地心理倾向性或准备性,即所谓思维定势现象.它对解决同类问题是有利地,对解决变化型问题则起到消极作用.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地消极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地印象.例如,某人本来工作挺积极,表现很好,而最近工作出了差错,由于近因效应地作用,有些人容易只看到眼前地表现,对他作出表现差地评价.再如,一个平时表现一般地人,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有些人往往会对其刮目相看,并肯定他以往地一贯表现.这种人际知觉地一左一右,均是近因效应地典型表现.这种偏差地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近因”与“远因”相比,一般地说,客观上对人地刺激要强一些,给人留下地印象清晰,会冲淡过去所获得地有关印象.二是从主观上说,接受刺激地主体在已有地生活体验中,对特有地“近因”看得比较重,接受这种“近因”刺激地灵敏度比较高.近因效应往往掩盖甚至否定对一个人地一贯了解,从而影响对他人地全面认识.所以,在对他人认知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看,这样才能清除由于近因效应产生地认知偏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他人地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地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地现象.这种情况犹如大风前地月晕逐步扩散,形成一个更大地光环,故称之为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试验:他给被试者一张列有五种品质地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者想像一个具有五种品质地人,结果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地人想像为一个友善地人.然而,他把这张表格中地“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想像出一个适合地人时,却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地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地形象.阿希地试验揭示了人际知觉中地一种普遍地心理现象: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地优点,就认为其他方面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肯定地光环笼罩,即“以俊遮丑”;相反,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地缺点,这个人就被一种消极否定地光环笼罩,认为其他方面都不好,即“以丑遮俊”.晕轮效应地产生是由于某一品质地信息量大,其他品质地信息量小,导致刺激强弱程度不同造成地.这种心理效应地危害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 / 1

浅析新闻媒介正负效应的看法

浅析新闻媒介正负效应的看法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传媒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新闻传播业繁荣发展和竞争加剧的同时,也出现了媒体行为的违规和越位现象。“谁来监督媒介”成为传媒业界内外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大众传媒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受商业化侵蚀而出现的正负效应也显而易见,引起业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忧虑,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兴利除弊? 【关键词】新闻媒介;电视;知识 新闻媒介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从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看,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是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新闻媒介展现了整个世界,但一些新闻失真却干扰误导了受众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观察世界的四大窗口,新闻媒介的传播超越时间和空间,把地球上每日每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迅速的传遍世界各地;它把全球各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形象逼真的展示在人们面前。人们对当今世界的了解,绝大多数来自于新闻媒介,个人的亲身经历或人们口口相传是及其有限的。但正因为人们对新闻媒介的极度依赖、信赖,往往使人们轻信新闻媒介,甚至上当受骗。 二、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新闻媒介把个人和世界联系起来,增强了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彼此了解和交流。人们常说:广播电视把偌大的地区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世界电视村”。但是,在这个“世界电视村”里,构成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之间却由于广播电视而日益变得封闭起来,变得“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据美国、日本近年来的调查,每人每天用于看电视、听广播的时间平均在6小时以上,中国城市居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也已达108分钟,为每天平均拥有闲暇时间183分钟的59.1%。这意味着,许许多多的人下班回家就足不出户,关起门来不是看电视就是听广播。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之间的交流所取代,人际交往日益淡漠。而在家庭内部,广播电视有时也会成为拆散家庭的分离器。1998年法国举办第16届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法国及西欧很多国家出现了大群被称为“足球寡妇”的家庭主妇。因为她们的丈夫或去现场看比赛,或回家就成夜守着电视机看比赛,而且脾气特别暴躁。有些家庭主妇无法忍受,干脆离婚了事,有人哀叹电视“团结世界,拆散家庭”。 三、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新闻媒介是知识的“百宝箱”,人们从中了解到许多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的知识,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见闻。但除了正规的电视教学课程外,广播电视所传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