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2016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试题:第十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二节) (教师用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地理卷(十五)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二节)
(90分钟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荒漠化的四种景观图,回答1~2题。
1.上述荒漠化景观图中,其成因与流水作用有关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都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所以二者的成因与流水作用有关。
答案:B
2.图片①中现象进一步发展,会导致当地
A.旱地减少,湿地增加
B.草地减少,耕地面积增加
C.干旱加剧,生态脆弱
D.土层变厚,生产能力增加
解析:草原退化现象进一步发展,将使区域环境恶化,干旱加剧,沙漠化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变得脆弱。
答案:C
荒漠化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荒漠化”一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荒漠化的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荒漠化土地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分布在干旱地区
B.仅分布在内陆地区
C.赤道地区也有分布
D.多分布于高纬地区
解析:从材料中介绍的荒漠化的形成来看,荒漠化土地在干旱地区、内陆地区、湿润地区、高低纬地区都有分布。
答案:C
4.下列哪些变化能够说明人类治理荒漠化取得了一定成效
A.地表反射率逐年增大
B.土壤紧实度逐年增加
C.沙尘暴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D.单位面积生物量越来越多
解析:地表反射率增大、沙尘暴频率增大、土壤紧实度增加等说明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单位面积生物量增多,说明地表植被增多,生态环境转好。
答案:D
下图为我国某县80年代红色荒漠化土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地区形成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植被稀少
C.土质疏松
D.地壳活动频繁
解析:从图中经纬度可推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多雨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降水多,降水强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强。
答案:A
6.该县治理荒漠化可采取的措施是
A.减少草场载畜量
B.合理利用水资源
C.营造防风固沙防护林
D.积极开发小水电
解析:该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乱垦滥伐薪材导致植被破坏。开发小水电可以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减少对植被的破坏,起到防治荒漠化的作用。
答案:D
下图为我国西北半干旱区某牧场草场载畜量和实际放牧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草场载畜量指在适度利用的原则下,一定的草地面积,一定的利用时期内,能够维持草地良性生态循环并保证牲畜正常生长发育、繁殖的情况下,能饲养牲畜的最大数量。读图,回答7~8题。
7.1950~1975年期间,草场载畜量发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市场
D.技术
解析:由图可知,1950~1975年期间,草场载畜量发生波动较小,应为自然原因引起草场载畜量发生波动,因此气候应该是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B
8.该牧场“人地关系”严重对立的年代及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A.20世纪60年代——降水偏少
B.20世纪80年代——过度放牧
C.20世纪90年代——市场萎缩
D.21世纪初以来——气候变暖
解析:由图可知,在20世纪80年代,实际放牧量大大超过草场载畜量。这主要是因人口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需求增加,人地矛盾激化;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使载畜量与实际放牧量急剧下降。
答案:B
右图为包兰铁路上的中卫市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治沙景观图。读图,回答9~10题。
9.草方格沙障治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增加地表粗糙程度,改变风向
B.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C.使用普通的秸秆,成本低,费工少
D.减少由风吹入黄河的沙子,降低黄河含沙量
解析:草方格沙障治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加地表粗糙程度,削减风力,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答案:B
10.为促进图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丰富的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区域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解析: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该地区发展旅游业既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又可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答案:D
读我国干旱地区绿洲保护的多层防护体系模式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a、b、c、d图例代表的植被分别是
A.沙漠,灌草,乔、灌木,农田防护林
B.沙漠,乔、灌木,灌草,农田防护林
C.农田防护林,乔、灌木,灌草,沙漠
D.农田防护林,灌草,乔、灌木,沙漠
解析:根据距离绿洲的远近,可以判断图例排序,绿洲的最外边缘是沙漠,然后依次是灌草,乔、灌木,农田防护林。
答案:A
12.影响由绿洲向外植被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解析:从绿洲向外,距离绿洲越远,其水源越少,其植被需水量也越来越少,形成了由内向外依次是农田防护林,乔、灌木,灌草,沙漠的植被分布。因此,影响绿洲多层防护体系模式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答案:B
读我国南方某区域示意图和图中P湖泊的输沙量表,回答13~15题。
13.上世纪50年代后,P湖泊面积曾迅速缩小,其主要原因是
①上游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淤积于湖泊②气候变暖,蒸发加剧③过度取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锐减④人为大规模围湖造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上世纪50年代后,P湖泊面积曾迅速缩小,其主要原因是上游山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淤积湖泊和人为大规模围湖造田。
答案:D
14.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P湖湿地的是
A.变旱田为水田
B.北水南调
C.退耕还湖
D.裁弯取直
解析:保护P湖湿地的可行性措施是退耕还林,保持水土,退耕还湖。保护洞庭湖湿地与北水南调和裁弯取直无关。
答案:C
15.下列有关P湖年输沙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P湖泥沙主要来自南部山区
B.年内入湖泥沙量与出湖泥沙量平衡
C.P湖泥沙沉积时间主要是冬季
D.三峡工程可以减缓P湖泥沙淤积
解析:p湖泥沙主要来自长江,年内入湖泥沙量与出湖泥沙量不平衡,夏季径流量大,输沙量大,P湖泥沙沉积时间主要是夏季。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