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整理(必考)
成都理工大学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整理(必考)
第一章绪论大地构造学tectonics:研究地壳、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演化和运动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其主要研究问题: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运动样式;推动地壳和岩石圈运动的动力学机制。
主要的大地构造学派:1、槽台学说、多旋迴学说、地洼学说2、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海陆的起源》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3、海底扩张赫斯(Hess)和迪茨(Dietz)瓦因(Vine)和导师马修斯发现磁异常条带4、板块构造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摩根、麦肯齐法国的勒皮松等进一步发展5、地质力学6、其他:深大断裂、地球膨胀说、收缩说、波浪镶嵌学说、断块学说等槽台学说--强调地壳物质的垂直运动。
地洼学说--强调地块垂直运动的强弱变化。
地质力学--强调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造成的影响。
大陆漂移--强调大陆的水平运动。
海底扩张--强调洋壳的诞生和消亡。
板块构造--强调地幔物质热的对流运动。
其他:地球膨胀说、收缩说、波浪镶嵌学、断块学说。
中国五大构造学派:地质力学——李四光多旋回学说——黄汲清断块学说——张文佑地洼学说——陈国达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张伯声板块构造学说经历了从大陆漂移假说、海底扩张假说,经过发展、完善,形成系统的板块构造理论,不断补充最新的观测资料,目前得到绝大多数地质学家的接受。
但在解释某些陆内变形时,显得力不从心。
(?)槽台学说、地质力学等其它大地构造理论,从不同的方向入手,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解释部分地质现象,早期文献应用的是这些大地构造理论,甚至现今仍有人使用其中的某些概念。
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力学分析法、地球物理方法、遥感遥测、高温高压试验、数理统计和数值模拟实验、深海钻探、行星类比地质事件的回剥法(属于历史分析法):在研究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中,首先分析晚期的构造变形,在将最新的构造变形恢复之后,再进一步分析早期的构造变形,建立从新到老的构造演化序列。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
区域大地构造49个复习知识点1.区域大地构造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区别和联系(1)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2)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学不仅工作范围局限,而且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
(3)大地构造学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4)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
首先,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需要先进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第二,大地构造学需要区域构造的研究成果。
只有找出地球岩石圈不同区域的共性与差别,才能将岩石圈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分析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建立全球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的模式。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环节。
2.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中国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历史一构造分析法、将今论古法、构造类比法3.历史-构造分析法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它们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方法,即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1.沉积特征分析2.岩浆活动分析3.构造变动分析4.变质作用分析5.成矿作用分析6.地球物理分4.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
按岩石成因类型地质建造可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等三大类;按大地构造类型则可区分为: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等。
地质建造反映特定的地质环境,有重要实用意义5.地球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圈:1.上地壳: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
2.中地壳3.下地壳4.莫霍面也是一个过渡层6.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马宗晋等以不同的时间尺度韵律性的代表性事件为参考,划分出长韵律、中韵律、短韵律和微韵律四个层次,十二个韵律级别。
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
《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复习资料地质学: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结构,物理化学变化,演化历史的学科。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由内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诸如褶皱,断层,节理等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分配规律和演化历史。
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岩层产状类型: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
水平岩层特征:1、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中的表现为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地形控制。
2、水平岩层的成层顺序为上新下老3、水平岩层厚度为该岩层顶底面的标高差4、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面坡度和岩层厚度,厚度相同,坡度越缓,露头宽度越大;坡度相同,厚度大,露头宽度越大。
露头宽度:岩层上下层面在地面上的出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形(坡向和坡角),岩层产状(倾向和倾角),以及该岩层的厚度。
V字形法则:①水平岩层的出露形态真实的反映等高线的弯曲特征,地质界线随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
②直立岩层的出露形态不受地形的影响,呈直线状。
③对于倾斜岩层:相反相同:地层倾向与地面坡度方向相反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且等高线的弯曲曲率大于地质界线的弯曲曲率。
相同相反:地层倾向与地面坡度方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相同相同:地层倾向与地面坡度方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地层界线的弯曲曲率大于等高线的弯曲曲率。
倾斜岩层的主要特征1 倾斜岩层的露头形态受产状和地形影响,并符合V字型法则2 倾斜岩层的地质界限在平面上呈条带状(弯曲也是条带的一种)3 正常情况下岩层沿倾向方向逐渐变新4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产状、地形和岩层厚度5 倾斜岩层的厚度有三种分别是:真厚度、视厚度、铅直厚度。
铅直厚度>视厚度>真厚度。
倾斜岩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真厚度(h):顶底面之间垂直距离;铅直厚度(H):顶底面之间沿铅直方向的距离h=Hcosα;视厚度:在不垂直于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的顶底面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埋藏深度:地面某一点到目的层的铅直距离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形岩层厚度、岩层产状三者之间的关系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产状基本一致,岩性或所含化石一致或递变。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一、主应力与主应变。
★主应力:当物体受力而处于平衡状态时,经过该物体内部任意点总可以截取这样一具无穷小立方单元体,使其六个面上都惟独正应力的作用而无剪应力的作用。
在单元体中这六个面上的正应力称为主应力,其性质可以是张应力也可以是压应力。
★主应变:在均匀变形条件下,经过变形物体内部任意点总是可以截取这样一具立方体,在其三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都惟独线应变而无剪应变,即仅有伸长或缩短,而截面所夹的直角没有改变。
这三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的线应变称为主应变。
二、倾伏角与侧伏角。
★倾伏角:指直线的倾斜角度,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这个面上的侧伏角。
三、节理系与节理组。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称为节理系。
例如, 共轭“X”型剪节理算是属于一具节理系。
当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呈规律变化的一群节理,也可称为节理系,如放射状节理和同心圆状节理。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节理组: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 产状基本一致,且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称为节理组。
常见的节理组有雁列节理组。
四、角度不整合与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1、概念:上、下两套地层的岩层产状平行一致, 但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发生过沉积间断, 缺失了部分时代的地层。
2、特征: 不整合面代表沉积间断和侵蚀阶段, 是一具古剥蚀面,在这个面上常有含下伏地层岩石碎块的底砾岩, 有时还保存了古风化壳和古土壤, 平行不整合面有起伏, 也有平整的, 它反映了上覆新地层沉积之前的古地貌形态。
3、形成过程: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遭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
4、意义:平行不整合代表一次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的构造运动。
它的形成是由于地壳在一段阶段处于上升, 而在上升的过程中地层又未发生褶皱和明显倾斜, 不过露出水面接受剥蚀而发生沉积间断; 经过一段阶段后, 又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从而使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一部分地层, 但彼此的岩层产状是基本平行一致的。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归纳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归纳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归纳地球物理学2009名词解释不整合接触:呈沉积接触关系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或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接触: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以角度相交。
褶皱要素:1)核泛指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2)翼泛指褶皱两侧部位的岩层3)拐点相邻背形和向形的共用翼上,褶皱面常呈S形弯曲,褶皱面不同凸向的转折点4)翼尖角两翼相交的二面角5)转折端指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的弯曲部分6)枢纽指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7)脊、脊线和槽、槽线背形的同一褶皱面上的最高点为脊,它们的连线为脊线;向形的同一褶皱面上的最低点为槽,他们的连线为槽线。
构造窗:推覆体由于后期的剥蚀,被外来岩块包围中出露的原地岩块。
飞来峰:若剥蚀严重,仅局部残存在原地岩块之上的外来岩块。
剥离断层:在伸展地区浅部的高角度正断层,向深处常呈铲形变缓,最后若干个高角度正断层联合成一个较大规模的低角度正断层,这类断层称为剥离断层。
逆冲断层: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
阶梯状断层: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组成,各条断层上盘依次向同一方向降落,构成阶梯状。
地堑: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下降盘。
地垒: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倾斜方向相反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上升盘。
剪应力:平行于截面的应力。
正应力:垂直于截面的应力。
主应力:当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无剪应力时,这个截面上的正应力叫主应力。
均匀变形:变形前后物体各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变形前后物体各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有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增量应变椭球体主轴方向与全量应变椭球体主轴方向保持一致的变形。
非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增量应变椭球体与全量应变椭球体主轴方位在每一瞬间都互相不平行的变形。
剪节理:岩石中受剪应力作用形成的平行剪应力的节理称剪节理。
大地构造
六、主要的地球动力学假说
1、地球收缩说2、地球膨胀说3、地球脉动说4、地球自传说5、重力分异与重力作用6、地幔分异与对流7、层块构造热涌说8、热点—地幔柱说9、星际作用
七、地槽地台的特征及发展模式
地槽:沉降阶段 (下降初期:硬砂岩沉积建造;强烈下降:细碧角斑岩组合
5、大陆硅镁层驮于地幔对流体上,如传送带一样运动。
九、大陆漂移的基本论点:
1、石炭纪以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和大洋,前者叫泛大陆(潘基亚联合古陆)、后者叫泛大洋;
2、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上;
3、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联合古陆破裂,产生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晚期阶段:地台整体上隆发生海退, 发海退,内部出现差异升降,形 成断陷盆地,开阔褶皱及地堑.
八、海底扩张的基本论点:
1、全球规模的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称为增生带,地幔物质由洋中脊轴部裂隙涌出,冷凝成为新洋壳,后形成的洋壳将先形成的洋壳从洋中脊轴部向两侧推开,海底洋壳的年龄随与洋壳的增加而增大
三,地球起源 :均匀聚集模式 , 非均匀聚集模式
四,地球圈层构造
答:将固体地球分为7层:地壳为A层,地幔为B,C,D三层,外核为E层,内,外核的过渡区为F层,内核为G层
五、一种合理的地球动力学假设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
1、能对全球的构造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构造演化过程作出解释;
2、所依赖的动力因子既有足够的能量,其作用方式又能合理说明构造变形场的特征;
3、地球动力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星际作用。
大地构造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大地构造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形成演化的学科。
在地质学中,大地构造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探讨了地球表面和内部的组成、结构和演化。
本文将围绕大地构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1. 地壳的结构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它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厚度约为20-70公里;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厚度约为5-10公里。
地壳的结构是不均匀的,不同区域的地壳结构和厚度有所差异。
地壳的结构和组成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起着重要的影响。
2. 地壳的运动地壳的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原因。
地壳的主要运动方式包括构造运动、地壳的扭转和地震。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地壳变动,主要包括地壳的隆升和沉降、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壳的扭转是指地壳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形变。
地震是地壳内部能量释放的现象,它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3. 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构造学的核心问题。
根据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地球的初生地壳和现代地壳。
地球的初生地壳是在地球形成初期的地壳,主要由火成岩构成;现代地壳是在地球形成初期后的地壳,主要由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
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决定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4. 地幔的结构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为2800公里。
地幔的主要组成物质是岩石,包括岩浆和岩浆岩。
地幔的结构是由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物质相变形成的,同时地幔中存在着大量的熔岩和岩浆,这些物质对地球的热力和动力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5. 地幔的运动地幔的运动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力和动力系统控制的。
地幔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岩石圈的运动和对流运动。
岩石圈是地幔中温度较低的层,它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起着重要的影响。
对流运动是地幔中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物质相变和熔岩岩浆的运动形式,它是地球内部热力和动力系统的重要表现形式。
大地构造学1
名词解释:1、大地构造学是: 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与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学科。
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3、地球动力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星际作用。
4 、地球动力学:是通过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运动和变形及动力过程,寻求地球运动和演化的原因以及规律的科学。
5、地槽:地层厚度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他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6、地台: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于水平,地势平坦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7、沉积建造:泛指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发展到某一构造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的沉积岩系。
8、沉积相:沉积相就是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包含了岩相和古地理两方面的含义。
9、克拉通: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即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发生变形的相对稳定部分。
10、蛇绿岩套:是一种变质岩,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蛇绿岩的代表层序自下而上是:橄榄岩、辉长岩、席状基性岩墙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其中橄榄岩和辉长岩在层序上可以重复多次。
11、地幔柱构造说:是一种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方式和全球动力学假说,是支配地幔大部分的地慢柱垂直流作为主要流动形式的大地构造学。
12、构造要素:地质体中基本构造行迹或标志地质构造存在的基本单位。
13、构造地块:具有一定综合结构形态,属于一定构造体系的地质块体,常由地壳物质组成或地壳结构构造的均一性以及具有明显的界限反映出来。
根据规模大小、影响深度、结构形态和活动强度,构造地块可以分为块垒地和褶皱地。
14、构造体系: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不同形态、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和不同序次的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地块或岩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大地构造复习要点
*地壳分为克拉通(稳定区)和正地槽(活动区)克拉通:克拉通分为高克拉通(大陆地壳)和低克拉通(大洋地壳)1.地盾:大陆地壳上相对稳定的部分,长期相对上隆,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缺失或局部边缘有很薄的沉积盖层。
2.地台(或台坪):地壳长期或某些时期相对稳定下降,在前寒武纪基底之上,往往发育1-3公里沉积盖层,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
克拉通:地壳上已经达到稳定并在漫长的地质时期(至少古生代以来)已很少变形的部分。
在板块构造理论里,可以理解为近似刚性的大陆板块部分,是相对稳定的大陆块体,底部为大陆地壳。
正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优地槽:离高克拉通远,有蛇绿岩及火山物质。
冒地槽:离高克拉通近,无蛇绿岩,缺乏火山物质。
地台的基本特征1.形态特征呈椭圆形或等轴形,可达数百至数千km。
2.地貌特征地势平坦,起伏不大,以平原、盆地、高原为主,仅边缘和局部有较高的山脉。
3.盖层地质特征(1)沉积简单;(2)构造简单;(3)岩浆活动微弱;(4)岩层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5)铁、磷、铝、煤、石油、膏盐等外生矿产。
地槽小结:沉积作用:陆屑、碳酸盐、复理石建造等,优地槽具蛇绿岩建造,厚度巨大。
岩浆作用: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浆活动十分强烈。
变质作用:区域变质十分发育。
构造作用:褶皱、断裂、片理、劈理等十分发育。
地槽褶皱区:位于两个大陆地台区之间或大陆边缘,具强烈活动的地区。
包括不同时期发育的、在空间上连成统一整体的若干地槽-褶皱系及其间的中间地块所组成。
地槽-褶皱系:是地槽褶皱区中相对强烈活动的地带,内部差异活动显著,构造、岩浆活动都很强烈,后期褶皱变质,并上升成为造山带。
造山作用:在挤压性构造体制之下,板块边缘或板块内部发生的所有地质过程的总和,包括断裂、褶皱、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总的效果是形成线形的加厚的地壳(岩石圈)。
造山带:由造山作用形成的地质体,通常出露地表,呈现山脉的形态。
造山带是地壳上的一种带状的构造单元,它以具备强烈的构造变形(线形褶皱和逆冲断层)为特征,而这些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侧向挤压作用的产物。
成都理工大学构造地质重点总结
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而形成的综合地质体。
构造层次:指在同一次构造变形中,由于地壳不同深度,因温度、压力的不同而引起的岩石物性的变化,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构造分层。
(表、浅、中、深)三大岩:沉积(75%)、岩浆、变质。
沉积岩的原生构造:指在沉积物堆积与成岩过程中产生的构造(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包卷构造、同生结核、生物遗迹等)。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者近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称为岩层。
沉积作用形成的叫沉积岩层。
岩层上下界面叫做层面,上层面又叫顶面,下层面又叫底面。
层按厚度分类:块状层(>2m)厚层(2-0.5m)中层(0.5-0.1)薄层(0.1-0.01),微层(<0.01m)层理:沉积物沉积时由于介质的流动在层内形成的分层构造。
产状可以与层面不同也可相同。
层理三要素:细层(最小单位)、层系(相同成分结构产状的许多细层组成)、层系组(两个或以上层系组成)。
层系上下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层系厚度。
两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岩层厚度。
层理按其形态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
识别层面:①岩石成分变化②岩石结构变化③岩石颜色变化④岩石原生层面构造确定岩层的地质年代和层序主要依据化石,也可根据岩层的原生构造或某些次生构造斜层理是由一组或多组与层面或层系界面斜交的细层组成。
斜层理可以用来确定岩层顶、底面的方向。
判断特征:每组细层与层系上界面或岩层顶面成截交关系,而与层系下界面或岩层地面呈收敛变缓而相切的关系,弧形层理凹向顶面。
粒序层理:又叫递变层理。
特点:在一个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
(可用于判断顶底层。
)岩层的产状:指岩层面在三维空间中的方位,由走向与倾斜(倾向与倾角)来确定。
岩层的产状理解为水平,以水平面作为参考面,是认识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前提。
水平岩层:岩层层面保持近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度基本相同。
水平岩层特征:①地层层序没有倒转的前提下,地质年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岩层之上。
大地构造学整理版
构造学:研究地壳的组成、地壳构造、地壳运动和地壳的开展的学科。
历史―构造分析法:从历史开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构造的根本方法,称为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概括起来就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根底,按地史开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构造开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拟地壳、地幔各局部构造的发生、开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说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历史比拟法:历史比拟法又称将今论古法,区域构造是岩石圈为研究对象,现代所见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结构都经历了长期演变过程,在推导过去的构造时,经常用现代地壳上所见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和各种地质作用与地史上保存下来的各物质记录相比拟,找出与这些物质记录相对应的构造类型,并确定地质历史上这些地壳构造类型演变规律性。
这种方法就是历史比拟法或将今论古法。
构造类比法:共性寓于个性,通过性质一样的构造单位之间和性质不同的构造单位之间两个方面的比照,找出其本质的差异和非本质的差异,以找到划分构造单位的合理方案。
岩石圈:岩石圈从地面向下延伸到低速带,它包括了整个地壳及上地幔的上部,它是软流圈之上的一个刚性的圈层,厚度约20-150km,是地球坚硬的外层,在力学性质上表现为脆性体,岩石圈也称为构造圈。
软流圈:岩石圈之下50-250km深处,这里地震波速度不随深度增高,相反是下降了,出现了一个低速层。
低速层是一个柔软的塑性体,它温度较高,接近于地幔在那个深度压力下的熔点,并可能发生局部熔融。
低速层就是一个柔软塑性体,在构造上把它叫软流圈,也叫Gutenburger低速层。
克拉通:地台的前寒武系基底和地盾一起称为克拉通,是大陆壳最稳定的构造单元,约占陆壳板块面积的70%。
地盾:是克拉通中,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大面积出露地区,体积约占地壳的12%,最大的地盾出现在非洲、加拿大和南极。
地台:又称陆台,是自形成以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稳定地区,约占地壳体积的35%。
成都理工大学 构造地质学 考试复习题必备
42
圆锥状褶皱就是枢纽倾伏的褶皱。( )
×
43
被动的剪切褶皱过程中,运动面仍然是层面。( )
×
44
枢纽水平的褶皱即称为水平褶皱。( )
V
45
当构造面的倾角为90°时,该面上任何构造线的侧伏角和它的倾伏角相等。( )
V
46
褶曲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或岩层层面与轴面的交线称褶曲的轴迹。( )
×
47
22
圆柱状褶皱
由一条轴线平行自身移动而形成弯曲面的褶皱。
23
平行褶皱
各岩层呈平行弯曲,褶皱层真厚度不变。
24
相似褶皱
各岩层弯曲的形态相似,或各层的曲率基本不变。
25
顶薄褶皱
等倾斜线向内弧收敛,内弧曲率远比外弧大。
26
底辟构造
高韧性岩体在构造力的作用下,或由于密度差异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 上流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V
36
褶皱轴面与水平面交线代表枢纽方向。( )
×
37
任何通过极射点的平面其赤平投影均为一条直线。( )
×
38
褶皱的枢纽和轴迹在水平面上两者必定是重合的。( )
×
39
圆柱状褶皱是轴面直立的褶皱。( )
×
40
只要岩层在空间对称重复出现即可知是向斜或背斜。( )
∨
41
隔挡式褶皱中的背斜比较开阔、平缓。( )
地质图上岩层对称重复出现必是褶皱。( )
V
54
斜歪倾伏褶皱枢纽的倾伏向与轴面走向重合。( )
×
55
背斜紧闭(窄)和向斜开阔(宽)的褶皱构成的组合型式是隔戈槽式。 ( )
×
成都理工大学普通地质学重点(期末复习资料)
成都理工大学普通地质学重点(期末复习资料)理工大普通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二。
矿物1.地壳中包存的属于古地质年代的动物或植物的遗体、遗物或生物留下的痕迹叫化石。
2.元素的平均含量与总质量的比值,称为地壳元素丰度,也称为克拉克值。
3.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4.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5.晶体是其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
常见矿物分类:1.自然元素矿物。
2.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
3.氧化物矿物。
4.卤化物矿物。
5.含氧盐矿物(注意硅酸盐矿物)6.结构中一个硅的周围都有四个氧,联结它们的中心呈四面体状,称为硅氧四面体。
三、岩浆作用与火成岩1 岩浆是指地下高温熔融物质,是具有较大黏性的液体。
其挥发性物质主要呈溶解状态,部分呈气泡状态存在。
火山喷发方式:一是岩浆沿管状通道上涌,从火山口喷出,称为中心式喷发。
其火山锥形态在平面上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另一种是岩浆沿地壳中狭长裂缝(断裂带)喷出,称为裂隙式喷发。
其火山锥形态通常是不典型的。
2喷出岩浆划分标准:一般根据二氧化硅含量对岩浆进行分类:,<45%,超基性岩浆;45%-52%,基性岩浆;52%-65%,中性岩浆;65%>,酸性岩浆。
岩浆中二氧化硅含量越高,黏性越大。
3世界火山的分布:1.环太平洋火山带;2.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3.洋脊火山带;4.红海沿岸与东非火山带。
前两个是板块敛合带,后两个是板块分裂带。
4侵入岩: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过程,成为侵入作用,其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侵入体)。
形成深度在地表以下大于10km的称为深侵入体(深成岩),其规模较大;3-10,中深成侵入体(中深成岩),小于3的,浅成侵入体(浅成岩),规模小。
地质构造知识点总结
地质构造知识点总结1.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部分组成。
地核由外核和内核两部分构成,外核处于内核之外,呈液态态,内核呈固态。
地核和地幔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面,地壳包括陆壳和洋壳两部分,陆壳由花岗岩、沉积岩等构成,洋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2. 地球内部的热力学特征地球内部的热力学特征主要包括地热、地热流和地热梯度。
地热是地球内部的热量,地热流是指地球内部热量通过地表的输送速率,地热梯度是指单位深度内地温的变化量。
3. 地球内部的构造形态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力和力学活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板块构造、地震、火山和地形地貌的形成。
板块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主导形式,包括板块边界的类型和构造特征;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构造变形和断裂所引起的地壳振动现象;火山是地球表面喷发的热液岩石或火山灰等物质的通道;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
4.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质作用。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内部及地壳的构造变动,包括地壳的隆升、沉降、推挤和折叠等变动;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变动过程,包括岩浆活动、岩石圈运动和地震等。
5. 地球内部的构造历史地球内部的构造历史主要包括地质年代和地质事件。
地质年代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历史年代划分,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时期;地质事件是指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包括地球形成、板块构造和古地理事件等。
6. 地球内部的构造力学地球内部的构造力学主要包括地壳构造力学和板块构造力学。
地壳构造力学是研究地壳内部的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包括岩石的应力应变和破裂性质;板块构造力学是研究地球板块的运动规律和地震活动,包括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
地质构造知识点总结到此结束,地质构造是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形态的总称,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地质构造的研究对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规律、预测地质灾害和开展资源勘探等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读者有所帮助。
构造地质学复习必备资料(内部整理)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构造应力场: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
(4分)2、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4分)3、底劈构造:由变形复杂的高塑性层(如岩盐、石膏和泥质岩类等)为核心,刺穿变形较弱的上覆脆性岩层的一种构造。
一般分为底劈核、核上构造、核下构造三个部分。
(4分)4、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四周外来岩体剥掉,在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
(4分)5、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体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称为构造窗。
(4分)6、窗棂构造:是强硬岩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园柱状大型线理构造。
(4分)7、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于垂直岩层的挤压时,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伸,以致拉断,形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形岩块,即为石香肠。
(4分)8、破劈理: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无关。
间距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
(4分)9、流劈理:为变质岩和强烈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它是由片状、板状或扁园状矿物或几何体平行排列构成,具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
(4分)10、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4分)11、柱状节理:为玄武岩中常见的一种原生破裂构造,总是垂直于溶岩的流动层面,在平缓的玄武岩内,若干走向不同的这种节理将岩石切割成无数个竖立的多边柱状体;其形成与熔岩流冷凝收缩有关,横断面为六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及七边形等多种形态。
(4分)12、枕状构造:枕状构造是水下基性熔岩表面具有的一种原生构造。
成都理工大学构造地质学复习题 2
填空题1 岩层的接触关系从成因上可分为____、______两种基本类型。
整合,不整合2 成岩前形成的构造称为____构造,成岩后形成的构造称为____构造。
原生,次生3 不整合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基本类型。
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4 影响地质图上岩层露头宽度的因素有厚度、_____和______。
地形,岩层产状(或倾角)5 确定不整合的时代一般是以不整合面以下最新地层时代为其_________;以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层时代为其______。
下限,上限6 水平岩层露头宽度取决于________和____。
岩层厚度,地形7 蠕变是指在__________的情况下,变形随着________而增大的现象。
应力不增加,时间增长8 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变形一般经历弹性变形、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阶段。
塑性变形,断裂变形9 当围压增大时岩石强度____,当温度升高时则岩石的____增强。
增大,韧性10 在单轴应力状态下,任意载面上,主应力σ1, 正应力σ和剪应力τ的关系,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σ=((σ1)/ 2)(1+cos2α) τ=((σ1)/2)sin2α11 变形物体内只有一个方向的应力作用,即________,而σ2=σ3=0,这样的变形物体就是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
σ1 ≠0,单轴应力状态12 脆性岩石的内摩擦角比塑性岩石的__。
在同一形变环境里,砂岩的剪裂角比页岩的要__。
大,小13 莫尔强度理论指出,岩石发生剪裂时,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轴的夹角是________。
剪裂角14 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从核部向外均匀撒开,并和层面正交,各线长度大致相等,这是典型的____褶皱,是由于____褶皱作用形成。
平行,纵弯15 ______、______变形, 属于非均匀变形。
弯曲,扭转16 斜卧褶皱轴面倾斜线与枢纽线呈____关系,而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线与枢纽线呈____关系。
大地构造学
一、名词解释:1. 沉积建造:在一定性质和类型的构造区内,在一定构造发展阶段中,受相应的古地理条件影响形成的,在沉积相上具有成因联系的沉积岩群。
2.复理石:一种由半深海、深海相沉积物所构成的韵律层系。
3.磨拉石:泛指那些以陆相为主、巨厚的砾岩和砂岩占优势的沉积岩层。
4.D”层:地幔底部靠近地核的200km或300km的层。
5.地盾:地台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6.A型俯冲:是指一个大陆岩石圈板块向另一个大陆岩石圈板块之下的俯冲作用7.b型俯冲:是指大洋岩石圈板块在岛弧或山弧外侧的海沟处向大陆岩石圈板块或另一个大洋岩石圈板块之下的俯冲消减作用8.拗拉谷:指以正断层为边界、发育于克拉通内的地槽或地堑9.叠瓦构造:又叫叠瓦冲断层,由相互叠置且倾向相近的一系列逆冲断层和像瓦片一样的断片组成,各断层的上盘依次相对上冲,呈屋顶盖瓦式或鳞片状依次叠覆10.哥伦比亚超级大陆:是2000-1800ma间由古陆块汇聚而成的超级大陆,其存在的关键证据来自印度东部和北美的哥伦比亚地区11.罗迪尼亚超级大陆:是1100-800ma间由陆块汇聚而成的超级大陆,是具有真正地台基底结构的岩石圈巨型稳定块体,在华北。
西伯利亚。
俄罗斯。
中非和澳洲等陆块上发育了真正的盖层沉积,碳酸盐岩沉积进一步增多12.潘基亚超级大陆:是257-205ma间由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拼合而成的超级大陆,呈经向半球形状分布13.冈瓦纳大陆:东冈瓦纳大陆一直是一个整体,并在古生代初与组成西冈瓦纳大陆的古板块汇聚形成冈瓦纳大陆14.蛇绿岩套:又叫蛇绿岩沉积组合,它既不是一种岩石名称也不是填图时的岩石地层单位,而是一套从超镁铁质到镁铁质岩的特殊集合体15.低速高导层: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分布上表现为一个不连续的界面16.剥离断层:是一大型低角度正断层,一般上陡下缓成铲状,有时部分区段呈弓形弯曲上凸17.冒地槽:靠近大陆,基底属于陆壳,活动性较弱,沉积物以陆源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为主,其中没有或很少火山物质,是冒地槽18.优地槽:靠大洋一侧,基底属于洋壳,活动性较强,有蛇绿岩套,沉积物以浊流及火山碎屑岩为主,夹火山熔岩,是优地槽。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 30 °) 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 SE)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 20 °或 N30°W,20°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水平岩层:岩层倾角小于5度左右的岩层。
水平岩层特征: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位于较老岩层之上;水平岩层的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水平岩层上、下层面出露界限之间的水平距离(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
岩层厚度等于顶底面标高之差;出露宽度与地层厚度和地面坡度有关。
岩层厚度相同,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坡度越缓,岩层出露越少,与坡度成正比;岩层厚度相同,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坡度越缓,岩层出露越大,与坡度成反比;坡度、厚度不变时,露头宽度决定于岩层倾角,倾角与宽度成反比。
倾斜岩层: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水平岩层的产状可以发生改变,形成和水平岩层面有一定交角并朝一个方向倾斜的岩层。
倾斜岩层基本特征: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成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有老到新排列;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直线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α(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β(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V字形法则:1.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2.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3。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意义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过程的综合学科。
研究内容:①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形特征及圈层相互作用,如:大洋-大陆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造山带与盆地的形成过程等;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③地壳与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④地球表面海-陆的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需要综合利用地质学其他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研究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二、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固体构造几何学与构造运动学的研究。
固体地球的构造几何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成分及结构。
方法有:①研究暴露在地表的中、下层地壳乃至地幔顶部剖面,通过地质、地物、地化综合研究,揭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岩石矿物及元素的物化行为、温压条件、地热增温率、有关元素及矿物成分的聚散规律;②研究火山喷发携带到地表的深源包裹体,揭示深部物质与构造特征;③人工超深钻探直接取样(目前为止涉及最深深度12km);④地震探测:分为天然地震探测和人工地震探测,利用地震波的折射与反射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特征。
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与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
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可以利用古地理学(岩相、生物、构造)、古气候分区、地球物理学与古地磁学进行研究;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可以利用空间对地的观测与分析技术。
三、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实际应用意义:①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②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于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与稳定性评价;③绝大对数大型、灾难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板块边缘带(区)上,或与板块相互作用有关的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
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全文)
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全文)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是根据有关高校大地构造学教学课件和有关资料编写而成的。
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阅读,并将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和指教!一、名词简要解释1、大地构造学研究岩石圈的的组成、结构、运动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岩石圈层。
3、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上地幔上部的塑性圈层、地震波速的低速带。
4、莫霍面地壳与上地幔之间的、地震波速通过后增大的界面。
5、地震波地震时从震源处释放出来、并向周围传播的弹性波。
6、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岩、远洋沉积物组成的“三位一体”岩石共生综合体。
7、TTG岩以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岩岩类的麻粒岩为主,构成古大陆和现代大陆地壳的主要岩石。
8、地幔柱在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呈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
9、热点地幔中相对固定和长期的热物质活动中心,为地幔柱在地表的显示。
10、地槽地槽是指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性(包括显著的差异升降和强烈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窄长条状地带。
11、地台地台是指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具有双层结构(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的非长条状地区。
12、复理石沉积组合形成于大陆边缘、大陆坡麓,由浊积岩、深积岩、泥岩有规律交互组成的海相沉积组合。
13、磨拉石沉积组合板块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砂砾岩组成的岩石成熟度低、相变急剧的陆相沉积组合。
14、地背斜地槽内部或地槽之间沉积层变薄或缺失的相对隆起区。
15、优地槽靠海一侧、火山活动强烈的地槽。
16、冒地槽靠近大陆一侧、通常没有或只有极弱的火山活动的地槽。
17、造山运动地槽阶段出现的褶皱变动使地层强烈变形的地壳运动类型。
18、造陆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表现为大范围整体升降的地壳运动,在地层记录上表现为沉积间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大地构造学tectonics:研究地壳、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演化和运动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其主要研究问题: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运动样式;推动地壳和岩石圈运动的动力学机制。
主要的大地构造学派:1、槽台学说、多旋迴学说、地洼学说2、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海陆的起源》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3、海底扩张赫斯(Hess)和迪茨(Dietz)瓦因(Vine)和导师马修斯发现磁异常条带4、板块构造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摩根、麦肯齐法国的勒皮松等进一步发展5、地质力学6、其他:深大断裂、地球膨胀说、收缩说、波浪镶嵌学说、断块学说等槽台学说--强调地壳物质的垂直运动。
地洼学说--强调地块垂直运动的强弱变化。
地质力学--强调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造成的影响。
大陆漂移--强调大陆的水平运动。
海底扩张--强调洋壳的诞生和消亡。
板块构造--强调地幔物质热的对流运动。
其他:地球膨胀说、收缩说、波浪镶嵌学、断块学说。
中国五大构造学派:地质力学——李四光多旋回学说——黄汲清断块学说——张文佑地洼学说——陈国达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张伯声板块构造学说经历了从大陆漂移假说、海底扩张假说,经过发展、完善,形成系统的板块构造理论,不断补充最新的观测资料,目前得到绝大多数地质学家的接受。
但在解释某些陆内变形时,显得力不从心。
(?)槽台学说、地质力学等其它大地构造理论,从不同的方向入手,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解释部分地质现象,早期文献应用的是这些大地构造理论,甚至现今仍有人使用其中的某些概念。
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力学分析法、地球物理方法、遥感遥测、高温高压试验、数理统计和数值模拟实验、深海钻探、行星类比地质事件的回剥法(属于历史分析法):在研究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中,首先分析晚期的构造变形,在将最新的构造变形恢复之后,再进一步分析早期的构造变形,建立从新到老的构造演化序列。
正演:反演:双变质带:指变质时期相同而变质作用类型不同的两个相邻变质地带。
第二章地槽第三章地槽: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包括显著的差异升降、强烈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长条带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它是与地台相对立、相比较而区别的,在时间上一般是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地壳分为克拉通(稳定区)和正地槽(活动区)两类地区。
克拉通分为高克拉通(大陆地壳)和低克拉通(大洋地壳);正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
优地槽:离高克拉通远,地壳活动性强,有蛇绿岩及火山物质。
冒地槽:离高克拉通近,无蛇绿岩,缺乏火山物质,以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地槽-褶皱系有关名词概念1.地槽褶皱区:位于两个大陆地台区之间或大陆边缘,具强烈活动的地区。
包括不同时期发育的、在空间上连成统一整体的若干地槽-褶皱系及其间的中间地块所组成。
2.地槽-褶皱系:是地槽褶皱区中相对强烈活动的地带,内部差异活动显著,构造、岩浆活动都很强烈,后期褶皱变质,并上升成为造山带。
3.地向斜-褶皱带:是地槽-褶皱系中相对强烈下陷的二级单元。
发育厚度大的地槽型沉积建造,构造复杂,有时岩浆活动强烈,内生矿产丰富,一般有区域变质作用。
按火山活动强弱程度和基底地壳性质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1)优地槽型地向斜--以大洋壳基底为主,深断裂作用和火山活动强烈显著,尤以发育蛇绿岩套著称(2)冒地槽型地向斜--以大陆壳基底为主,缺乏或很少火山活动。
4.地背斜-褶皱带:是地槽-褶皱系中处于相对隆起或长期隆起遭受剥蚀的二级单元。
沉积缺失或很薄,断裂、岩浆活动比较强烈,尤以边缘地区为甚。
中国不少地背斜广泛出露前震旦纪结晶基底,常位于地槽-褶皱系的中央,故称为中央结晶带或中央隆起带。
5.中间地块:是地槽褶皱区中面积较大、呈三角形或菱形、相对较稳定且固结程度较高的地区。
它是地槽褶皱区中保存的古地台碎块或早期固结的褶皱区。
中新生界陆相地层广泛发育,断裂、岩浆活动较弱。
6.山间拗陷:地槽褶皱返回后,在褶皱山系内部于不同时期形成的大小与形状各异的拗陷或断陷。
7.边缘拗陷或山前拗陷:地槽褶皱返回后,在褶皱系的边缘临近地台的地方所形成的狭长带状拗陷,具过渡带性质。
在其发展过程中,拗陷往往向外侧(地台)逐渐迁移,使两侧构造发育具不对称性。
发育磨拉石建造、含煤建造、含油建造、红色岩建造和含盐建造等。
褶皱强度向地台方向减弱。
岩浆活动微弱。
8.造山作用(orogenesis,orogeny):在挤压性构造体制之下,板块边缘或板块内部发生的所有地质过程的总和,包括断裂、褶皱、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总的效果是形成线形的加厚的地壳(岩石圈)。
9、造山带(orogenic belt):由造山作用形成的地质体,通常出露地表,呈现山脉的形态。
造山带是地壳上的一种带状的构造单元,它以具备强烈的构造变形(线形褶皱和逆冲断层)为特征,而这些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侧向挤压作用的产物。
地槽的基本特征:1.形态特征一般呈狭长带状,具方向性,长达数百至数千公里,宽仅数十至数百公里。
如祁连山、秦岭、喜马拉雅地槽等。
地台却不具此特征。
2.地貌特征常为宏伟的长条山脉,地形切割较强。
如祁连山、秦岭、喜马拉雅地槽等。
地台却不具此特征。
3.地质特征(1)沉积作用:以海相为主,如碳酸盐、复理石建造等,厚度巨大。
优地槽具蛇绿岩套(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岩、海相含放射虫硅质岩“三位一体”组成)(2)构造作用:褶皱、断裂、片理、劈理等十分发育。
(3)岩浆作用: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浆活动十分强烈。
(4)变质作用:区域变质十分发育。
(5)矿产作用:以内生矿产为主。
早期:基性岩浆活动的黄铁矿型铜多金属矿床和铁、铂等。
中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铜、钼、钨矿床。
晚期:浅成岩浆活动有关的稀有金属和多金属矿床。
4.地球物理特征(1)地槽-褶皱带(尤其是中新生代造山带)多为地震活动带。
莫霍面埋藏深、具异常上地幔。
(2)重力异常成带状,为强烈正负异常地区的结合。
(3)磁异常呈一定规模的线状或链状分布,异常走向与地槽延伸方向一致,横过走向出现正负异常交替。
(4)热流值高。
一般地说,地槽-褶皱带的时代越新,热流值越高。
复理石建造:多次重复的韵律性层理(复理石韵律),每一韵律包括砂岩到泥质岩或灰质岩的韵律层序(鲍马序列),总厚达数千米至万米。
主要为砂岩和泥岩,海相浊流沉积。
鲍马序列:浊积岩的每一个单元(即一次阵发性泥沙密度流形成的沉积),往往下部物质较粗,有时含有砾石,如含砾砂岩等,向上物质变细,顶部常为泥岩、泥灰岩;下部常形成递变层理,向上逐渐变为微细水平层理,最上变为不甚清晰层理。
典型的鲍马序列通常分为A、B、C、D、E五层,A层:具递变层理的杂砂岩组成,底面具有槽模,沟模等冲刷铸模;B层:具有平行层理的砂岩;C层:为具小波痕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的粉砂岩;D层:为具有水平纹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E层:为块状泥岩。
软泥沉积:常见的软泥沉积物有含硫化铁的蓝泥和灰泥、含氧化铁的红泥和含海绿石的绿泥。
深海带则主要为各种生物软泥,如抱球虫软泥、硅藻软泥、放射虫软泥。
蛇绿岩Ophiolite:是一种特殊的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岩组合,由底向上为:1、超镁铁质杂岩: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通常具有变质组构,多少有蛇纹石化。
2、辉长岩类杂岩:常具有堆晶结构。
经常含有堆晶橄榄岩和辉石岩,但较少变形。
3、镁铁质席状岩墙杂岩。
4、镁铁质火山杂岩,通常呈枕状。
5、伴生岩石包括:a.上覆沉积岩系:硅质岩、薄层页岩和少量灰岩;b.与纯橄榄岩伴生的豆荚状铬铁矿;c.钠质长英质岩浆岩。
细碧-角斑岩建造细碧岩(spilite):在水的参与下形成的变质基性火山岩,或是变了质的玄武岩。
角斑岩(keratophyre):一种中性海底喷发岩,呈致密角岩状,大多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是钠长石或钠长石-更长石。
磨拉石建造molasse formation:以砾岩为主要成分的陆相粗碎屑岩,反映近源、快速堆积,一般位于造山带前缘。
地槽构造旋回:地槽从开始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称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大地构造旋回: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地壳构造运动明显呈现出周期性重复发展的过程,一个周期延续时间约为150个百万年左右。
地质历史时期中重要的构造运动:海西运动又称华力西(Varisian)运动,以德国海西山得名,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加里东运动(Caledonian movement)这一概念是1888年由休斯(E.Suess)创立的,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表明早古生代期间发生了褶皱运动。
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休伦运动(Huronian orogeny )休伦运动是北美休伦纪(24亿~21亿年)地层沉积之后、元古宙发生的褶皱运动,是根据北美休伦族的名字命名。
有人还认为此运动发生在太古代末。
阿尔卑斯运动(Alpine orogeny )是指中、新生代发生在阿尔卑斯旋回内的地壳运动,不论是造山运动或是造陆运动,都统称为阿尔卑斯运动。
欧美大部分地质学者把阿尔卑斯运动的时间限制在第三纪,在不同的地方表现为不同强度的许多幕,在中新世或上新世结束。
中国地质学界一般不采用这个名称,发生于中生代的地壳运动称为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发生于新生代的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印支运动(Indosinian movement):法国地质学家Gromaget (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层时,首次提出印支运动的概念。
后经黄汲清的倡导,这一概念在中国也得到广泛使用。
最初,印支运动只是指中南半岛和中国华南地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现的构造运动,现在已经把三叠纪期间的构造运动都统称为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Yanshanian movement):1926年翁文灏在题为“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燕山运动”。
他在次年发表的“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及岩浆活动”一文中将北京西山九龙山组(中侏罗统)与髻髻山组(上侏罗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称为燕山运动,代表侏罗纪末期、白垩纪初期产生的不整合、火成岩活动和成矿作用。
现在指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发生的构造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Himalayan orogeny):黄汲清(1945)首先引用,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
这一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因首先在喜马拉雅山区确定而得名。
这一造山运动使中生代的特提斯海变成巨大山脉。
喜马拉雅运动,不仅限于喜马拉雅山区,也发生在中国台湾省以及地中海、高加索、缅甸西部、印尼、菲律宾、日本和堪察加等广大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