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第34题整理
历年考研政治34题马原答案分析
(2012、34) (1)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4分)答: 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
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
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
“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了质的飞跃的原理。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分)答: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实质上反映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真理和谬误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真理和谬误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离不开谬误,任何真理都离不开谬误,离开了谬误,真理也不存在了。
谬误离不开真理,任何谬误都离不开真理,离开了真理,谬误也不存在了。
真理和谬误相互渗透,真理渗透着谬误,谬误渗透着真理。
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真理能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真理,又要看到谬误。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含答案解析)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试题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我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
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
”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当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脑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
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
著名医学家袁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
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袁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袁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医生的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试题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
2012年考研政治34题答案
2012年考研政治34题答案1、奴隶社会出现了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以下对阶级概念表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 *A.在生产过程中承担不同工作的人群B.在生产过程中处于竞争地位的人群C.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正确答案)D.在生产关系中彼此合作的集团2、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单选题] *A.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确答案)D.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3、80. 不管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享受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
*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2 单项选择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 ?)[单选题] *A.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正确答案)B.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成功实行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构想D.确定了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促进公民政治参与5、22.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表现在()。
(1)能够有效整合人民群众中各个阶层和群体的不同利益。
(2)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协调发展。
(3)能够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4)能够促进世界和平。
* [单选题] *A、(1)(2)B、(1)(2)(3)(正确答案)C、(1)(2)(3)(4)D、(2)(3)(4)6、88.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 ?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单选题] *A.改革开放(正确答案)B.对外开放C.解放思想D.实事求是8、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因此()。
考研政治分析题模板(完整版)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有道考研备战团考研政治共5道分析题,题号是34-38题,分别对应5个科目:第34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般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第35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36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时候是纲要+毛泽东思想)第37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38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通用模板一、是什么?(阐述原理)联系原理:该材料联系的是?原理,该原理认为?照抄方法:**原理要求我们(原理包含的方法论)二、为什么?(过渡部分)联系材料:这个材料告诉我们…解释说明:如果有错误观点要批驳(以上观点具有完全的欺骗性,是毫无根据的,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是把xx问题政治化)三、怎么做?(行动性的语言)提出行动建议措施:调动三个积极性:人+自然条件+科技(主体、客体、媒介)分析题:马原(哲学)1.实践(人与自然,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2.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核心)3.必然性和偶然性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题模版一:马原(哲学)——实践、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一、是什么1.实践的定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客观性=物质性=无条件2.范畴①生产②处理社会关系③科学实验3.基本特征①物质性(直接现实性);②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受历史条件制约)4.实践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发源地)①人与自身意识②人与人(思想道德修养)③人与自然(马哲)二、为什么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②由于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首先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人和自然需要和谐相处③人类社会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协调共同发展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②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2013年考研政治真题主观题答案解析
34题:(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6分)(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答案:(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体现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认识对实践能动的反作用(或指导作用)1、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指导着实践的进行,使实践具有了自觉的能动性。
人的实践是一个主动改造对象的能动过程,而要能够主动有效地改造对象,就必须首先对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
正是理论认识对实践的指导,赋予实践以自觉的能动性。
2、通过已有认识确定人实际的需要对实践过程起着导向作用。
同动物单纯的生理需要不同,人的需要是一种被理解的自觉的需要。
通过对人实际需要的自觉认识,正确制定实践目标使实践具有了明确的方向,从而避免了实践过程的盲目性和单纯经验的狭隘性。
3、认识对实践的可行性论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和浪费。
实践是人同对象的一种客观的物质交流过程,也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运用过程,只有通过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而对实践的可行性作出必要的论证,才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并取得成功。
4、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深入认识和理论创新而不断调整实践过程,从而引导实践向纵深发展。
实践所能达到的程度与人对对象的认识程度是一致的,只有不断加深对对象的认识才可能不断加深对对象的改造。
认识和实践是相互作用的,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和发展认识,而不断发展的认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不断进步。
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把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统一起来。
5、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有两面性。
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而错误的认识则有可能导致实践失败。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历年考研政治34题马原答案分析
(2012、34) (1)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4分)答: 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
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
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
“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了质的飞跃的原理。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分)答: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实质上反映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真理和谬误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真理和谬误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离不开谬误,任何真理都离不开谬误,离开了谬误,真理也不存在了。
谬误离不开真理,任何谬误都离不开真理,离开了真理,谬误也不存在了。
真理和谬误相互渗透,真理渗透着谬误,谬误渗透着真理。
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真理能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真理,又要看到谬误。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
徐涛2019考研政治史纲++第34课+抗日战争(下)
纲领。
最后,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统 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 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新民主 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 到成熟。
D.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的系统提出
考点57
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
《改造我们的学习》 《整顿党的作风》 《反对党八股》
党的高 级干部
全党 党员
全党 党员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考点57
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
毛泽东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
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
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所以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
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是中 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考点57
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
主观主义的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它颠倒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例题(单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在中国 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土地革命、抗 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思想得到了多方面展开而 达到成熟,其标志是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科学概论
B.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释
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完整论述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 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 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考研政治答题模板石磊老师的
考研政治答题模板石磊老师的第一部分(34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如果34题考哲学就按照七步走答题模板和六种解题技巧去解题:1、先写... ...认为:①唯物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②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③认识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④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2、写出材料反应的第一个原理,并指出方法论意义。
3、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4、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5、再写一个原理,并重复3、4操作。
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
如果实在不会就写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7、下结论: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注:①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五步。
②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五、六步。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考研政治第34题整理
考研政治第34题整理分析题第34题整理答题套路:第一问:一般考原理答: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认为,哲学原理,该原理告诉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必须方法论,材料中的现象体现了这一原理。
(哲学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第二问:分2种情况1、考哲学原理,回答套路同问题一;2、考问题一原理的方法论,这种情况不需要再去阐述原理,直接答方法论并结合材料。
(方法论+结合材料)常用术语:唯物论部分(2个)一、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原理内容: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方法论:1、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2、人类必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合理改造自然。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辩证法部分(12个)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的特征。
方法论:要求人们承认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三、发展观的原理原理内容: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024年考研政治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24年考研政治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业务课名称:政治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三、材料分析题:第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中央决定,把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习总书记就“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既要学会调查,也要擅长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这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遵循。
调查研究要善于抓问题、求答案。
调查是全面、客观、准确掌握情况的过程,并不自然产生科学观点、得出正确结论。
开展调查研究,要做好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的调查,也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调查研究要敢于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直奔问题去”,调查研究的问题从哪里来?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现实问题,维护社会稳定、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短板等重点难点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都是调查研究的题目;工作中易忽视的细节、易梗阻的程序,都可以成为调查研究的问题切入点。
习总书记每到基层考察调研,总会从贴近民生的细节入手,从最细微的事项问起:走进六盘山区破矮的土坏房留起一瓢水尝尝水质,向技术人员询问机械的工作原理、购买价格、插秧效率,向出租车司机征询对年节打车难的解决办法,等等,确保“真真实实把情况模清楚”,早年在福建省工作时,针对福建林农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状况,习总书记抓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四个难题深入调研,推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
只调查不研究,就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只研究不调查,决策难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历年考研政治真题分析题(2002~2011)
2011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 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5分)(2)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5分)35. (1)从“打橄榄球”和“唱大合唱”的形象比较中,说明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5分)(2)我国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5分)36. 结合材料(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4分)(2)结合中共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历程,说明“主义”和“信仰”是怎样成为“力量”的?(6分)37.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 如何理解“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6分)(2) 为什么说郭明义的先进事迹是“简单中的伟大”?(4分)38. 针对西方某些人士对中国的“捧”与“批”,谈谈什么是“真实的中国”以及中国的“责任”。
(10分)2010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而梅兰芳大师这件出演失误可以看作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所以说失误的错误时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35.(1)为什么在紧急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36. (1)如何理解宋庆龄所说的“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2)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37.(1)为什么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2)我们应如何从自身做起,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38.(1)“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说明了什么?“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是中国政府的首个宣传活动,体现了我国政府的一种战略关切,展现了中国制造的软实力。
考研《政治》分析题真题及答案
考研《政治》分析题真题及答案34(1)分析自然界中的“一物降一物”平衡法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第一,普遍联系。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一物降一物”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对立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是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属性,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事物的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斗争性与同一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斗争寓于同一之中。
自然法则充满辩证法,“一物降一物”是事物对立统一的体现,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转化。
34(2)为什么说“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创新之路会越走越宽”?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维之一,创新是事物永恒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跳出传统思维模式,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发展的观点。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三,认识运动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也可以)35.(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奋力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2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分析
2012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分析2012年考研政治试题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我们在第一时间为广大考生朋友解析今年的政治试题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家普遍反应难度最大的一部分内容,下面一一为大家解析重大知识点的发布情况。
在今年的试题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题量发布时这样的4个单选题,每题1分,4个多选题,每题2分,一个分析题,12分,总计24分。
单选题第1题: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的东西远胜于鹰。
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为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
”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完美之外,还因为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该题答案是A,选项B和选项C说法正确,但是和题干无关,所以不选;选项D是人和动物的共性,所以不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
单选题第2题: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环节考打点折扣,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
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A.肯定中包含否定B.量变引起质变C.必然性通过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该题答案是B,本题题干中数学题每一个乘数都是90分即90%,这是个不错的成绩,但是把他们都乘在一起就等于了59分即59%,成绩最后由90分成了59分,成了不及格。
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通过分析题干可以得出其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即量变引起质变。
其他选项与题干无关。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单选题第3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并支付相应的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本质是A.工人所获得的资本家的预付资本B.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D.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该题答案是B,本题选项A说法错误,因此不选;选项C说法错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因此不选;选项D是资本主义工资的表象,不是本质,因此选项D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考研政治 马原真题解题思路(第34题)
24
李擂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数学》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数学》
逻辑强化
熟悉逻辑各题型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能熟练地运用各知识点和相关的逻辑
方法解题
16
饶思中
《考研管综逻辑强化讲义》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逻辑》
写作强化
通过课程学习巩固考研写作的要点重点难点,并掌握写作的大体思路
5、定向公共课1对1(共3课时,政/英随需求分配)
6、公共课个性化YY在线直播答疑课堂
7、考研复试口语、听力、综合能力课程
赠送课程
考研导学班、考研强化班
包含服务:
全程答疑平台24小时之内答疑---学员通过在线答疑平台,提出问题(知
识性问题、复习方法问题、择校择专业问题等等),专业答疑老师将在24小
时内解决学员问题。
逻辑理解中的盲点和误区;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4
饶思中
《考研经综逻辑冲刺讲义》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考前8天写作大预测》
写作冲刺
掌握写作大小作文的模版,能利用模版衍生解决应试模版的能力,规范写
作
8
王诚
《考研经综写作冲刺讲义》
写作模考
通过应试技巧的学习,提供写作的速度,发现考试中的问题,及时解决,
提高考试分值
24
李擂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数学》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数学》
逻辑强化
熟悉逻辑各题型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能熟练地运用各知识点和相关的逻辑
方法解题
16
饶思中
《考研管综逻辑强化讲义》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逻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题第34题整理
答题套路:
第一问:一般考原理
答: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认为,哲学原理,该原理告诉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必须方法论,材料中的现象体现了这一原理。
(哲学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
第二问:分2种情况
1、考哲学原理,回答套路同问题一;
2、考问题一原理的方法论,这种情况不需要再去阐述原理,直接答方法论并结合材料。
(方法论+结合材料)
常用术语:
唯物论部分(2个)
一、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原理内容: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方法论:1、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2、人类必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合理改造自然。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辩证法部分(12个)
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的特征。
方法论:要求人们承认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
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三、发展观的原理
原理内容: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但是新生事物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过程中也会发生曲折,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前进行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方法论:要求我们善于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分析解决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五、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承认矛盾,善于分析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六、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在事物诸多的矛盾中,既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也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根本矛盾规定了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
方法论:只有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在事物诸多矛盾中,既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也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根本矛盾规定了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
方法论:在分析和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时,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八、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共性与个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个性离不开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从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九、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相互渗透。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看到量变的积累,适时推动质变。
十、适度原则原理
原理内容: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的界限,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会转换为他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处理问题时保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者“不及”。
十一、辩证否定观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过程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既要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否定方面,不能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
十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原理内容:事物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方法论: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即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认识论部分(6个)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意识指导实践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方法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割裂这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原理内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四、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
原理内容:在认识的辩证运动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
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必须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五、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线性
原理内容: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是指,人类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她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反复认识事物,并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
六、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首先、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一定条件下,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谬误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
其次、真理和谬误又相互联系,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