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学案2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16《云南的歌会》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6《云南的歌会》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6 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小河淌水》,学生体味云南民歌的韵味。

民歌释义: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大多不知作者姓名。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

歌会释义: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二、了解作者: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苗族,湖南凤凰人。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他一生都在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寻美之旅。

三、走进课文,感受美景1、结构之美:教师: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共描绘了几种歌会的场面?多媒体同时出示各种云南民歌的图片。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归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教师:它们各自又美在何处?讨论归纳:山野对歌,侧重于人物山路漫歌,侧重于景物环境村寨传歌,侧重于场面盛况2、内容之美:教师可由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歌会的盛况。

以第二种为例:教师:在本文中处处蕴含着作者所追求的美,今天我们就一起在云南的山路上来一次寻美之旅吧!指明学生阅读文段,思考:找出段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文句分析有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从修辞、内容、以及词句的优美入手分析。

教师加以总结。

小结:山路漫歌。

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云南歌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云南歌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6、《云南的歌会》【学习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赏析文中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品味精彩的语言。

4.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对自然、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之情。

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学习重点】赏析文中生动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学习难点】品味文中细腻、优美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 )西譬( )喻糯( )米蹲( )踞( ) 箍( ) 桶酬( )和( ) 熹( )微龙吟凤哕( ) 柞( )木忌讳( )2.解释词语:蹲踞:两腿弯曲,坐着或像坐着的样子。

酬和:用诗词应答。

譬喻:打比方。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

(多指清晨的)即物起兴: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来说道理或抒情达意。

悠游自在:从容移动,不受拘束。

龙吟凤哕:传说中的神奇声音。

生面别开: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新的形式。

生面:新在面目。

3.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作者:沈从文”。

4.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二、整体感知1.感知歌会: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试着给它加小标题。

并说说理由。

(用四字短语回答)2.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

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3.欣赏歌会: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哪些地方?结合内容说说你的认识。

三、问题研究1.“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注意总领与分说这一结构方式,有扩展文意的作用。

)2.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①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云南的歌会)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知识

技能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4、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

方法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的抒情笔调中汩汩流淌。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感受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铁箍tiě ɡū 熹微 xī wēi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汇总]8下4第16课-2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教案.docx

[汇总]8下4第16课-2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教案.docx

16、云南的歌会(第-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特点2.梳理文章脉络,引导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3.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4.分析不同场面不同的写作重点及写作手法5.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6.积累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用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玉韵溪声寻诗境,彩云轻漫歌飞扬。

有多少文人墨客那飞扬的情思和炽热的诗心在云南湖光山色的美丽景致与古老沉郁的历史文化之中倘佯;有多少迁客骚人对这绚丽多姿飘满花香的土地留恋忘返,沉浸于清朗的空气中荡漾着淳朴歌声的异域风情。

古典的韵律和现代的激情在坦诚热烈的交流与碰撞Z中,闪烁着属于文学的荣光。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丛文的笔触,•起享受那彩云之南的视听盛宴吧。

二、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原名沈岳焕,曾用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等。

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

我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考古学家。

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灯。

作品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说:“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o三、检查字词读音:迤(yi)西譬(pi)喻糯(nu6)米蹲(dBn)踞酬(chou)和铁箍(gii)熹(xl)微意义:引经据典:引用经典屮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云南的歌会》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二)整理

《云南的歌会》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二)整理

《云南的歌会》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二)整理学习目标:1.赏析品尝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精确说出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笔下美妙的生活。

学习重点: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忌讳()酬()和铁箍()熹()微2.解释下列词语引经据典譬喻忌讳若无其事扶摇而上别开生面酬和悠游拘束熹微淳朴3.简介与民歌有关学问1.民歌释义: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大多不知姓名。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

歌会释义: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唱歌,相互问答,嬉戏传情。

2.简介二、再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1.课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熟悉,引起下文的叙述。

其次部分()描写山野对唱。

第三部分()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描写村寨传歌。

2.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3.简要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三、赏析三个唱歌场面。

文章对三个唱歌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

(一)赏读“山野对唱”1.思索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唱并做批注。

2.“对调子”都唱些什么?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4.“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纳什么方式唱歌呢?5.无论采纳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6.从哪三个方面刻画那年轻妇女?7.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8.在这个对唱场面中,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9.沟通争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爱哪一种?为什么?(二)赏读“山路漫歌”1.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共享。

2.那些赶马女孩都唱些什么歌?她们的歌声布满一种什么样的美?3.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很多美丽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云南的歌会》(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云南的歌会》(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难点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我们上节课初步了解了云南的歌会,谁能给大家讲讲?(三种场合)相信请同学们会有自己最喜欢的民歌演唱场合,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沈从文打湿的语言魅力。

课堂实录一、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感受村寨传歌场面的宏伟,气势的壮观,领悟云南歌会是民间的歌会、百姓的歌会】1.题目是歌会,为什么要花大笔墨写环境呢?是不是喧宾夺主?2.参加村寨传歌的都是什么人?多不多?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他们的身份?3,村寨传歌中大家仅仅在传歌吗?你能结合原文分析一下吗?——4.如果朗读村寨传歌部分,描写老吹鼓手的那一句如何去读?(引导学生体会“最当行出色”“早”“却”等词要舒缓、重音。

有人说,心中拥有阳光的人,才能把阳光拨撒到别人的心理,老吹鼓手不仅在传歌,更传递了真诚与热情,这种情之美是最动人的!)5.以上我们分析了三种场合歌会的不同,那么透过这些不同,我们能否发掘出他们的相同点呢?6.3节的人物外貌描写有什么特点?这种外貌描写的方法叫什么?特点是什么?明确:1.用环境的美衬托歌声的美。

3.体会歌会不仅传歌,更传递了热情与智慧。

5.三种场合的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

6.原文人物外貌描写抓住了人物外貌特点,写得比较细腻,如“黑中透红枣子脸”“白白的糯米牙”等词语真实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中的工笔描绘,特点是真实细腻。

二、合作探究【设计意图:理清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感】1.沈从文先生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2.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

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语文8年级下】教案:16 云南的歌会 教案2

【语文8年级下】教案:16 云南的歌会  教案2

16.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3.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难点】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

教学的难点是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设计思路】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

按照整体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

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

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准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huì)2.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及沈从文表现湘西农村生活的有关文章。

3.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沈从文想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所了解。

今天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齐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 16.云南的歌会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6.云南的歌会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16.云南的歌会[ 学习目标 ]1.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2.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 自主预读 ]1. 文学常识填空:本文的作者是,苗族,湖南凤凰人,他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说:“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给加点字注音迤.()西蹲踞.()譬.()喻荆.()条糯.()米土坎.()矗.()起气氛.()3.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晨光xī_____微 lûè_____地飞去屋jǐ_____chún_____朴ɡū_____桶避yì_____ 免灾忌huì_____4.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舒卷张驰_______ 辟役免灾_______ 既物起兴_______蹲居其上_______ 循环无瑞_______ 暗然销魂_______5.解释下列词语。

①即物起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②譬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③若无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6.在文中作者写了什么人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在唱歌?(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7.我的疑难:[ 文本研讨 ]活动一走进“歌会”8.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请分别说说:①云南歌会的特色。

②作者在文中所表露的情感。

活动二赏析“歌会”9.反复诵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喜爱的语句,着重选出几处精彩的语言片段进行赏析品味。

如:①第二段的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特点。

②第四段描写路边的景色和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唱”的关系。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2)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2)

16.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人生。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云南的民俗介绍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

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

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二、默读课文,疏通字词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三、问题导读,整体感知1.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

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

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案2:第16课 云南的歌会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案2:第16课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导学目标及重点、难点①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②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③体会“山路漫歌”的立体美。

K重点』: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K难点』: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导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和同学们在电视或广播中接触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大不相同,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我们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二)重点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能够明确: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

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

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

传歌盹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第一个问题:“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第三个问题: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乂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主要是歌曲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创设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云南的歌会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蹲踞..(dūnjù):蹲或坐。

酬和.(hè):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本文指用诗词应答。

熹.微(xī):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譬.喻(pì):打比方。

淳朴: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歌唱时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龙吟.(yín)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后正式参军。

1922年,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自学写作。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后来任西南联大教授、北京大学教授。

截止到1948年共发表了80多部作品,一千多万字,是最高产的现代作家。

作品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小说最具特色,简直就是一部部湘西风情画!他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关于民歌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

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诗经》,大多来自民间的歌谣。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这些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歌唱几乎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

民歌活动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

那些古老的歌会,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二、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意,分析文章结构。

2.领略云南少数民族乡土民俗文化。

3.学习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4. 品味文章语言,领会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2个课时。

四、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民歌便是一种让人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沈从文写的散文《云南的歌会》能让我们了解云南民歌演唱方面的知识。

(二)研习课文。

1.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请从场合、方式、特色和主要参与人的角度,对每个场合进行对比,然后填写下表:场合方式特色主要参与人(2)在三个民歌演唱场合里,描写侧重点及所用的写法各有什么不同?答: 第一个场合,第二个场合,第三个场合2.句段品读(1)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概括本段大意:本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2)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是:;第五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这两个段落的中心句都是出现在段落的。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随堂抽测①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dūnjù)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②唱的多是情歌 (chóuhè),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③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

④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

⑤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

⑥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

⑦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

⑧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dūnjù) (chóuhè)(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3)试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段内容。

答:(4)本段那个句子表明集会具有群众性?答:(5)本段写到的对歌的方式有那些?(只填句子前面的序号)答:(6)本段第⑧句刻画年轻妇女时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答:第二课时1.句段品读(1)品味第五自然段作者描写“金满斗会”的角度:①说明歌会规模之大的句子是:;②说明歌会持续时间之长的句子是:③表明人们组织“金满斗会”的目的的句子是:(2)“村寨传歌”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请分别举出例子。

答:全局描绘的如:细部刻画的如:2.探究质疑(1)课文第四自然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

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答:(2)试分析第四自然段的写景层次。

答:(3)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一再强调参加“金满斗会”的有各种身份的人,这一点说明了什么?答:(4)本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答:《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随堂抽测乡韵自多情王洪应河南,是一块戏曲浸润的厚土,戏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存状态。

乡亲们热爱戏,居家过日子,想哭想乐就一定想看戏。

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中,乡亲们要找到看戏的理由很多。

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

听说哪个村子“玩戏”,周围的一些村庄也像过节一样,人们不请自到,早早去争取占个好位儿,看得清楚,听得真切,过“瘾”。

戏演完了,曲终人不散,有的人还要到后台看看自己喜欢的“角儿”。

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

在音乐舞蹈不发达的地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要精神文化生活,有什么办法呢?那就唱戏。

平时,田间地头,锅台边,猪圈旁,常有人或轻吟低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社会大舞台,人生一台戏。

有谁知晓,浩如烟海的剧目里,唱出了多少波澜壮阔,表达了多少情意绵绵,演出了多少慷慨悲歌。

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沉醉着。

在戏里,他们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老包,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戏……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使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浓乡情。

一个台湾老兵讲,他大半辈子没学会哭,可是近来一听豫剧就掉泪,光想哭,想娘,想家。

在美国,我遇到了一位已经是上流社会人物的河南老乡,他郑重地委托我办一件事——把家乡戏的录音带寄一些来。

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细细地看他时,发现他的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乡亲乡韵自多情。

广袤的中原大地,不仅能够长出金色的小麦和稻谷,而且也成就了豫剧、曲剧和越调。

那悠悠的拖腔,那粗犷的大本嗓,能把人的思想拉回遥远的故乡。

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都在戏里……(摘自《王洪应散文集》有删节)1.乡亲们看戏的理由有哪些?2.联系上下文说说戏曲对人们的“滋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文章讲述了台湾老兵和在美国的河南老乡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云南的歌会》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二)1.(1)场合方式特色主要参与人山野对歌有对抗赛性质,比才情智力年轻女人山路漫歌即兴自由的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十四五岁女孩村寨传歌民歌的展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乡村男女老幼(2)第一个场合,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第二个场合,着力描绘唱歌的环境,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第三个场合,着力描绘唱歌的场面。

点面结合,有全局描绘,有细腻刻画,犹如全景与特写。

2.(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制造悬念,引起下文的叙述(2)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开头《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随堂抽测(1)蹲踞酬和 (2) 即物起兴:歌唱时先咏他物,起兴抒情(3)山野对歌(4)对调子的来自四方 (5) 第③④⑤⑥句(6)行动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第二课时:1.(1)①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②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③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2)全局描绘的如,例1: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

例2: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细部刻画的如,例1:一身收拾得清洁利索,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

例2:最当行出色是龙街村子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真象是一个“歌库”。

2.(1)首先,这是据实而录。

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场景。

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山花烂漫,山鸟齐唱,在性格气质上自然染上自然真趣。

第三,山鸟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山野田园交响曲。

(2)先写树木、报春花,后写鸟和人,由静景写到动景(3)“金满斗会”深受人们的喜爱,大家都乐意参与。

(言之有理即可)(4)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民族,对艺术,对自然的品味与赞赏的感情。

《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随堂抽测1. 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等。

(言之有理即可)2.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

(言之有理即可)3.说明戏曲可以唤起浓浓的乡情。

(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