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一、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程序1.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2.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
抽取剩余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5)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按我院相关规定执行,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重输血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结果要及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科。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务处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11、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医院控制输血相关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相关严重危害(SHOT)预案为规范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观察、处理,控制输血相关严重危害(SHOT)的发生,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4.19.5.4款及本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7.15条款的要求,制定本预案。
1.患者输血过程中必须有医护人员负责监护,监护输血的医务人员须经过输血相关严重危害相关知识的培训,具备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的专业技能。
2.患者输血发生疑似输血不良反应时,负责监护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
3.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
4.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及应急措施管理规程》的有关流程调查其原因。
5.一旦怀疑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科技术人员应立即执行《免疫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实验检测标准操作规程》,填写《疑似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检测记录表》,检测结果由输血科主任或输血科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解释,确定是否发生了免疫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
6.一旦明确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进行处理,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参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及应急措施管理规程》。
7.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8.输血后供血员和受血者血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 天,以便出现输血不反应时重新进行检测。
9.患者输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单》一式2份,1份保存于患者病历中,另一份保存输血科,输血科登记后每月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月度汇报表》汇总上报医务。
10.控制输血感染疾病的方案:10.1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医务部主任、护理部主任、输血科主任、临床科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组成),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协作。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 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 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保障受血者安全。
合用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输血科及业务主管部门对输血严重危害( 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的诊断、处理及改进。
⑴负责输血严重危害 ( SHOT ) 的处置与鉴定工作,凡属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医疗事故应及时向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或者分管院长报告。
⑵负责经血传播疾病的登记、调查和报告。
⑴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 SHOT。
⑵负责受血者发生 SHOT 的诊断及处理。
⑴负责浮现 SHOT 后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
⑵协助 SHOT 的处理。
⑶负责 SHOT 的原因调查与上报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后、、为能及早发现 SHOT,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观察,认真鉴别。
( 1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①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往往先有发冷或者寒颤,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 1~2 小时后缓解。
②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者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③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浮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惟一的早期征兆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④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细菌污染反应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 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毒素所致的休克,可浮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教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 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义配血试验。
抽取剩余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义配血;(3)肉眼观察受血考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
如果可能,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5)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输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 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输血反应分为: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 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 静滴,严重者使用 0.1%肾上腺素0.1-0.3ml 静注。
(4)异丙嗪25mg 加入静脉补液;(5)10%葡萄糖酸钙 10mg 加入静脉补液;(6)对反复发生的发热性输血反应,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发热反应: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
症状持续1-2 小时后逐渐缓解。
2、治疗:据症状轻重处理。
(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2)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
溶血反应:1、症状: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疗效不佳。
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创面渗血,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
严重的不合血输入后,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
2、治疗:抢救重点在抗休克、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
(1)可适当补液,输注低分子右旋糖(2)使用盐多巴胺、重酒石酸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以升高酐或新鲜同型血浆以增加血容量。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务处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11、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肾内科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全科医护人员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4、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5、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6、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7、加强科室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8、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9、对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为阳性结果者,主治医生应及时告知患者和亲属或监护人,检测结果和对患者的谈话内容、时间、患者或其亲属签名等应记录在病历中。
三、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详见《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及输血科,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验。
按要求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送予输血科。
3、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方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为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发生,积极救治患者,制定本方案。
1组织机构LI成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置领导小组,由医疗机构分管院长任组长,医务处处长任副组长,输血科与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任组员。
1.2制定溶血性输血反应紧急处置相关制度与流程。
1.3定期组织相关临床科室医生进行溶血性输血反应紧急处置培训。
2汇报与告知义务2.1经治医师发现患者因输血疑是导致输血严重危害(SHOT)发生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实施治疗,同时应汇报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置领导小组。
2.2经治医师有义务告知患者近亲属或相关陪同人员。
3血严重危害的临床特点3.1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特点ABO血型不合主要导致急性溶血即使输注5-10ml异型血也可以引起严重溶血Rh血型不合可导致急性溶血或迟发性溶血急性溶血表现为发热、寒战、心率增快、低血压休克、呼吸急促或呼吸窘迫、头痛、烦躁焦虑、腰背疼痛、少尿、血红蛋白尿、DlC等。
4.2细菌性输血反应临床的特点:(1)一般在输注开始后迅速出现症状,也可延迟至数小时后发生。
(2)轻者以发热为主;重者在输注少量血液制剂后立即发生寒战、高热、头胀、面色潮红、皮肤粘膜充血、烦燥不安、大汗、呼吸困难、干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下降、脉细弱,严重可发生休克、DIC和急性肾衰而死亡。
亦可发生血红蛋白尿和肺部并发症。
(3)一般情况以高热、休克和皮肤充血为最常见特征,休克时皮肤潮红干燥。
(4)在全麻下作手术的病人可能只有血压下降或创面渗血的表现,而无寒战与发热等。
4,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程序4.1输血严重危害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4.2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XXX医院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1、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2、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教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3、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等法规要求,对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11)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XXX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一、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程序1.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刻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实时检查、治疗和急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2.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整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
抽取残剩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5)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按我院相关规定执行,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峻输血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结果要实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科。
医院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 T)方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4、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症状。
4、严格掌5、血液暂存、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规定消毒焚毁。
11HBsAg、抗-HCV、抗-HIV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12、对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HBsAg、抗-HCV、抗-HIV、名等应记录在病历四、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情况应及时处理。
1234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
抽取剩余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
3、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
如果4、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
5、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SHOT应急预案11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要求护理人员通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能早期识别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并能配合医生做好应急处理和抢救措施。
一、SHOT主要包括:溶血反应、细菌污染、输血传染疾病二、临床症状及应急处理(一)溶血反应:是输血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种,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1.临床症状:(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1)早期症状: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腰背部剧烈疼痛和心慌胸闷等症状;(2)中间阶段: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浓茶/酱油色),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3)最后阶段: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衰竭症状,可致死亡。
2.应急处理:(1)一旦发现,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输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通知医生;(2)核对:①核对患者信息:呼叫患者姓名,核对腕带、床头卡及发血单、血型单;②核对血袋标签及发血单、血型单(受血者及供血者ABO/RH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③检查血液的质量: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④保留余血和患者血标本,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必要时重新抽取血标本,重新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双侧腰部给予热敷,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4)碱化尿液:遵照医嘱静脉输碳酸氢钠,以增加血红蛋白溶解度,减少沉积,避免肾小管阻塞;(5)遵医嘱用药,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止血钾增高,酌情行血浆交换;(5)严密观察血压、尿量、尿色的变化,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严重贫血者先输同型血);(6)若出现休克,根据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
(二)细菌污染1.临床症状: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阴性杆菌,即使输入10~20ml,其内毒素所致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1)早期表现:神志清楚、剧烈寒战、烦躁不安;继而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腹痛、发绀;随后皮肤湿冷、恶心、呕吐、血压不稳定、心率加快、呼吸深而快、尿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及细湿性啰音。X线检查可见双侧肺侵润,但无心力衰
竭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
(二)过敏反应
处理与治疗
单纯荨麻疹:一般严密观察,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 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布可利嗪、异丙嗪,或类固醇类药物 也可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经过一般处理后症状很快消失 重度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有支气管痉挛者皮 下注射肾上腺素0.5~1.0 mg,严重或持续者,静注或静滴氢化可 的松或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时,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 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5级(致死):患者死亡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六)低血压(包括ACE抑制素相关的低血压)
1级(轻度):血压改变,无其他过敏性和(或)细胞激 素症状;不需要介入性治疗
2级(中度):血压改变,无其他过敏性和(或)细胞激 素症状;需要短暂的(<24h)液体补充或其他疗法 3级(重度):血压改变,无其他过敏性和(或)细胞激 素症状;需要持续的(>24h)治疗;没有持久的生理影 响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1级(轻度):无症状,仅X线片可见(正面像双侧肺浸润);无循环超负荷 或心力衰竭的症状
2级(中度):肺部症状, X线片所见(正面像双侧肺浸润),室内空气氧饱 和度90%,无循环超负荷或心力衰竭的症状) 3级(重度):肺部症状, X线片所见(正面像双侧肺浸润),室内空气氧饱 和度>90%,无循环超负荷或心力衰竭的症状 4级(危及生命):威胁生命,需要换气支持;无循环超负荷或心力衰竭的症 状
三 不良反应与输血关系评判
是否为输血不良反应,需要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AABB)将输血不良反应的评判分为了5类
!
不良反应与输血关系评判
第1类 无关 明确不良反应与输血无关,不但其症状显 示确有原因,检查结果也可明确排除输血 原因
例如,有万古霉素“红人”症候群史的患者,在输血的同时 给予万古霉素治疗,出现经典的皮肤红疹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
(三)溶血反应
处理与治疗(急性溶血)
(1)发现或怀疑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输液通道严密观察血压、 尿色、尿量和出血倾向等。立即采集患者血液样本,连同所输的剩余血送输血科 进行复查 (2)尽早尽快补充血容量:尽早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晶体液(平衡盐液、5%葡 萄糖盐水、0.9%氯化钠液)补充血容量。每日补液应在3000ml以上,注意水电 解质平衡及液体出入量平衡。如发生急性肾衰竭应限制液体输入量 (3)严重溶血反应,应尽早施行换血疗法:换血可移除血液中部分异型红细胞免 疫复合物及游离血红蛋白,减轻溶血反应过程;输入新鲜血液,血浆中结合珠蛋 白可与游离血红蛋白结合而降低游离血红蛋白量,补充血容量、维持肾血液量、 改善缺氧、提供凝血物质,恢复凝血机制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
处置预案
培训目的
1 输血严重危害有哪些
2 如何识别输血严重危害
3 如何处理输血严重危害 4 输血严重危害处置报告流程
一 输血严重危害的分级
美国血库协会(AABB)
输血反应程度分为5个级别 依次为 轻度 中度 重度 危及生命 致死
二 输血严重危害的种类
主要介绍9种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
一般来势不如血管内溶血那样迅猛,但也可致命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
处理与治疗
治疗关键,在于及时明确诊断
治疗措施取决于输入抗原阳性血的量及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
症状轻者可对症处理,重者可按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处理 贫血严重者可输相应的抗原阴性血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
(四)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症状与体征 常在输血后1~6小时内,出现突然寒战、发热、咳嗽、 气喘、呼吸急促、发绀、血压下降。肺部听诊两肺均可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处理与治疗
立即停止输血,但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反应较重者,将剩余血送 输血科(血库)和检验科进行检查 注意保暖、解热、镇静,高烧严重者给予物理降温 一般口服阿司匹林或地塞米松等,伴有紧张或烦躁者可口服地西 泮,苯巴比妥等 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1次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六)低血压(包括ACE抑制素相关的低血压)
4级(危及生命):休克(如酸血症、生命器官功能受损)。 无其他过敏性和(或)细胞激素症状
5级(致死):患者死亡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七)溶血(免疫性或非免疫性)
1级(轻度):溶血的唯一实验室证据(如间接胆红素过高、升高的AST、LDH) 2级(中度):红细胞破坏及血红蛋白减少或增加不够,不需要另外输血治疗 3级(重度):需要输血或介入性疗法(如类固醇) 4级(危及生命):溶血的严重影响(如肾衰竭,低血压、支气管痉挛、紧急脾脏 切除) 5级(致死):患者死亡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四)过敏反应合并发热
1级(轻度):轻度过敏反应合并任何级别的炎性反应(发热) 2级(中度):中度过敏反应合并任何级别的炎性反应(发热)
3级(重度):重度过敏反应合并任何级别的炎性反应(发热)
4级(危及生命):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合并任何级别的炎性反应 (发热) 5级(致死):患者死亡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八)输血相关败血症
1级(轻度):输血的血产品污染,患者有发热症状38-39℃,无其他症状 2级(中度):输血的血产品受细菌污染,有血压改变,不需要介入性治疗 3级(重度):输血的血产品受细菌污染,有血压改变,需要治疗,对机休 没有持久的生理影响 4级(危及生命):输血的血产品受细菌污染;有休克(如酸血症、生命器 官功能受损) 5级(致死):患者死亡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
(三)溶血反应
症状与体征
急性溶血反应发生迅速,只要输入10~50ml异型血,即可引起溶血 反应 主要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头痛、腰背酸痛、腹痛、胸前压迫感、 呼吸困难、发绀、血红蛋白尿、黄疸等;严重者,发生休克、DIC和 急性肾衰竭 在全麻状态下,出现不能解释的手术区严重出血及低血压,可为溶血 反应的唯一表现
不良反应与输血关系评判
第2类
不太可能
不良反应怀疑与输血有关,有可能对症状
有另种解释,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与输血的 原因不一致
例如,在开始输血时,患者发热,体温不断增高,在输 血期间体温持续增高。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判断非溶血性 发热反应(FNHTR)
不良反应与输血关系评判
第3类
可能有关
不良反应可能与输血有关,患者的临床表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
(二)过敏反应
症状与体征
过敏性输血反应一般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 后立即发生 轻度过敏反应:全身皮肤瘙痒、皮肤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 肿(多见于面部)和关节痛。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重度过敏反应:支气管痉挛、喉头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 发绀,更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有些患者可伴发热、寒战、恶 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1级(轻度):输血后温度在38-39℃之间,或输血后比 输血前高1℃;不伴 有其它症状 2级(中度):输血后体温比输血前增高1℃以上且输血后温度在39-40℃之间 不伴有其它症状 3级(重度):输血后体温比输血前增高1℃以上且体温>40℃,持续24h以 内不伴有其它症状 4级(危及生命):输血后体温比输血前增高1℃以上且体温>40℃,持续 24h以上,不伴有其它症状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二)过敏反应
1级(轻度):出现一过性的局部皮肤潮红或皮疹
2级(中度):出现局部皮肤潮红或皮疹,出现荨麻疹,伴有呼吸 困难 3级(重度):出现支气管痉挛症状和体征,有或无荨麻疹,且出 现过敏性相关性水肿和(或)血管神经性水肿,或出现低血压;需 要肾上腺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九)循环超载
1级(轻度):无症状,仅X线片所见,体液超载的临床证据(如体液失衡)
2级(中度):肺部症状,不需要O2;体液超载的临床证据(四肢水肿、体液 失衡、高血压)
3级(重度):肺部症状,需要O2 ;体液超载的临床证据(四肢水肿、体液 失衡、高血压) 4级(危及生命):威胁生命的肺部症状,需要换气治疗;体液超载的临床证 据(四肢水肿、体液失衡、高血压 ) 5级(致死):患者死亡
(8)其他治疗措施:为了预防急性肾衰竭,还可用扩张肾
血管的药物,如静滴多巴胺,或苄胺唑啉。如有过敏性休 克,则抗休克治疗,或急性肾衰竭,则按急性肾衰竭常规 处理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
迟发性溶血反应
症状与体征 在输血24小时后发生,通常于输血后2~21天内发生, 多半发生在输血后3~7天
临床出现发热、血红蛋白下降、黄疸、血浆胆红素升高 (以游离胆红素增高为主)。少数可出现血红蛋白尿、 发冷、寒战、腰痛、急性肾衰竭等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二)过敏反应
4级(危及生命):出现过敏性休克 5级(致死):患者死亡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三)炎症性反应
1级(轻度):轻度寒战和(或)发冷,有或无发热,可伴有轻度不适
2级(中度):中度寒战和(或)发冷,有或无发热,不需要使用镇痛剂
3级(重度):出现严重或持续的寒战和(或)发冷;出现低血压,可伴有寒 战或疼痛;但无过敏症状 4级(危及生命):出现休克反应(如酸中毒,生命器官功能受损),有发热 发冷,可伴有寒战或疼痛;但无过敏症状 5级(致死):患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