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让课堂闪动灵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话”让课堂闪动灵性

陈春霞

我们身处一个对话的时代,国际争端需要对话,个人交流需要对话……素质教育同样呼唤着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话”与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不是一回事,它不是没有准备的胡侃,而需要经过长期细致的知识储备,是对知识更高层次的需求;它着眼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的建构,让知识在对话合作中生成,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让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下面,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民主平等,引发“师生对话”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接受的信息最多,学习效率最高,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如果在教学中,创设一个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自己的想法或看法能得到大家认可与肯定。这样,学生在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乐于表达自己的心声,课堂师生对话也就如小溪流水般自然、顺畅,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学习发展的共同体。

1、尊重学生自由“对话”

作为一名现代的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如今的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上的伙伴,生活中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努力实现与学生沟通,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构筑起自由对话的平台。师生双方只有相互尊重,人格平等,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平等对话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生成。

在《加法运算定律》的有这样一个练习“□里填上适当的数:18+32=32+□、12+□=56+□、45+□=□+45”可以看出前两题答案唯一较封闭,第三题则是开放式的。但学生有了前两题的铺垫,解决第三题就显得游刃有余,课堂中不断有学生抢答,生成了下面一段对话:“老师我知道45+(10)=(10)+45。”“我也能填,45+(12)=(12)+45。”“其实还可以45+(20)=(20)+45”……同学之间相互对话、启发,这时有一生站起来提出异议:“我觉得这样下去是填不完,只要在等号左右两边的括号里填上相同的数,就都对。”另一生马上站起来说:“我能用字母表示45+A=A+45。”又有一生说:“我也能,45+X=X+45,X代表任意一个数。”在对话过程中,教师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完全尊重学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构建是随着“自由对话”从填数到填字母、由特殊到一般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整个过程虽然脱离了预设的轨道,但成就了一堂具有生命活力的、闪动学生智慧的生成性的课。

2、学会倾听丰富“对话”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学会倾听。倾听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学生,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促使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超越课堂,超越学习。让课堂产生“共鸣”,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如在学生《可能性大小》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某商场为了吸引顾客,在商场门前设立了一个转奖轮盘。举办者规定:顾客每购物满100元者可凭发票获得一次拨动转盘的机会。如果转盘的红、蓝、绿、黄区域恰好对准指针,就可以分别获得赠送的500元、100元、20元、5元的购物券,凭券可以在该商场购物。已知轮盘的周长为313cm,轮盘上红、蓝、绿、黄四个区域所对的弧长分别

是1cm、3cm、5cm、20cm。

(1)顾客甲购物118元他得到500元购物券的可能性是,得到100元的可能性是,得到20元的可能性是,得到5元的可能性是。

(2)顾客乙购物175元,他获奖的可能性。当大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后,突然一学生站起来提出心中的疑惑:“如果这位顾客在商场购物化了205元钱,中奖的可能性又是多少?”有位学生毫不思索、很自信地回答:“这太简单了,应该是58/313。因为这位顾客购物满200元,有两次摸奖的机会,摸一次的可能性是29/313,两次就是58/313。”教室内一片寂静,大家(包括教师)觉得他讲得似乎有些道理,可总觉得事实并不是那么回事,正在都犹豫不决时,一位学生站起来反驳:“如果这位顾客买了2000元东西,他中奖的可能性就大于1了,你们看29/313×20=580/313,那就百发百中了。”“但事实上他并不一定能中奖”另一生继续补充道,“对!”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争论的节奏由此加快。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中奖概率是不能累计的,他一次一次地转,不管转多少次,每转动一次的中奖概率都是29/313。”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火花!多么具有说服力的对话!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让几十个人(包括老师)成为积极的思索者,让思维在问题的天空中进行了一次自由自在的飞翔。而这一场讨论又把师生从课堂带向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引发了一场场思索和讨论。正因为有了大家的倾听,让学生一吐为快,欣赏他的真情告白,才有了课堂上这么精彩的对话,让我为之折服!

3、关注全体人人“对话”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只是少数“尖子生”的舞台,而更多的学生则是听众、看客。这种弃多数学生于不顾的做法不是真正的“对话”。“对话式”的教学则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关注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学习困难生的需求,只有这样,对话的民主平等性才得以实现。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执教《分数初步认识》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二分之一的含义。站起来的学生结结巴巴表达不清,显然这不是位学业成绩优秀生。听着他断断续续的表达,已有同学开始忍俊不禁了,而吴老师仍认真倾听,耐心鼓励,及时纠错,同时提醒同学间应互相尊重注意倾听,在老师的引领与感染下,当这位同学顺利说出二分之一的含义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一节课上,这位同学竟频频举手,回答也相当精彩。这短短的40分钟,也许对孩子终身起到一定的影响。

4、抓住关健深入“对话”

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弱化甚至取消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把教学过程变为纯粹的学生的“自学”和“自议”;二是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理由,对学生学习中的明显错误也不予纠正。这些貌似“对话”、“体验”的教学策略,其实质是教师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同“对话”是背道而驰的。真正的“对话”,不是隔靴挠痒,也不是浮于形式,而应触动师生心灵。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捕捉“对话”的着力点,抓住关键,才能深入对话。如在学习加法结合律时,下课前,一生举起手:“老师,我有个问题。我觉得书上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不科学,(a+b)+c=a+(b+c)等号左边(a+b)+c只要写成a+b+c就可以了,本来就先算a+b根本不用加括号。”一席话引起了全班的议论,另一生也举起手:“对,我们曾讨论过不该加括号时加括号是错的!”“你们觉得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教师对此问题没有一笔带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