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居易巴渝诗歌

合集下载

白居易的讽喻诗,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4点

白居易的讽喻诗,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4点

白居易的讽喻诗,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4点白居易的讽谕诗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有4点:白居易(一)选材典型,主题专一。

白居易善于从纷繁的各类真人真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事物来进行讽谕,使他的讽谕诗具有“一吟悲一事“(《伤唐衢二首》)的专一主题,收到了鲜明、感人的讽谕效果。

如诗人为了揭露唐代“宫市”的罪恶,当时宦官在市场上强买掠夺的事件随时可见,受害的下层人民非常之多,但他只写一《卖炭翁》,就足以达到目的。

由于这种一事一诗的特点白居易有的作品还采取了“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诗前加提示性小序的写法,这又使得他的讽谕诗水清见底,主题十分鲜明。

白居易(二)善于运用多种手法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白居易的讽谕诗,非常善于通过对人物外貌和生活细节的真切描写、心理状态的细腻刻画以及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各类人物的生动形象。

如《卖炭翁》只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一个年迈、劳累而又善良的炭工如在眼前,“系向牛头充炭值“一句即现出了“黄衣使者白衫儿”那种专横、轻狂与毫不讲理的动作、形态,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践愿天寒”又充分地表现了老炭工那种异乎常人的痛苦、辛酸的内心矛盾。

白居易诗人还非常善于借助人物语言使人物形象个性化。

如《母别子》中的被弃之“母”那种毫不顾忌、抢天呼地的语言,使人如目睹其哀痛欲绝之状,而末尾“新人新人听我语”四句,又仿佛听其那切齿诅咒之声。

白居易(三)鲜明的阶级对比。

在白居易《秦中吟》+首里,《重赋》、《伤宅》、《轻肥》、《歌舞》、《买花》等篇,都是把统治阶级靠残酷剥削而过的奢侈淫廓生活与被剥削被压迫的老百姓的悲惨生活相对比来写的。

如:“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在被剥削的贫民“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时候,官库里却“增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一面是“穷贱”、“饥寒,另一面却是“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一面有因江南大早而被迫“人食人”的衢州之民,另一面也有酒酣九酝,食饱八珍而“心自苦”、“气益振”的内臣、大夫和将军。

浅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浅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浅谈白居易的讽喻诗作者:王悬济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思想艺术正文:1444字时间:2016/3/14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讽谕诗。

这些讽谕诗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是一致的,同时也是他的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

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以及对社会较深刻的了解,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伟大诗人。

尤其讽谕诗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

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鲜明的对比、叙事和议论的结合、通俗化的语言是他讽谕诗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歌不但影响了同时代的诗人,而且影响了以后的诗人,流传千古。

他著名的讽喻诗,便是家喻户晓的《长恨歌》。

唐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正任盩厔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同游览马嵬的仙游寺游玩,谈到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之事。

王质夫认为这样的机会,应该用大手笔来记叙下来,于是白居易便起兴作了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再来看这首诗。

《长恨歌》可以算是七言歌行体中篇幅较长的一首诗,本人认为大致可以这样来看整首诗,这样理解“长恨”。

全篇分为三部分: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诗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并讲述了由此带来的荒政乱国的情形及安史之乱的爆发;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讲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诗人笔下的巴渝十二景

诗人笔下的巴渝十二景

谈诗人笔下的巴渝山水诗,离不开对十二景的咏叹和选定。

历史上,巴县因地域广大,双江奔流,雄峰环峙,庙宇林立,乔木繁茂,山川秀美,风物和畅,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化。

早在明代,文人们就将巴县风景选择、厘定出渝城八景:金碧香风,指巴县文庙后山祖峰金碧山,无花自香。

洪岩滴翠,指城北洪岩洞顶上有城内排水踰堞抹岩而下,夕阳返照,五色陆离。

龙门浩月,指南岸禹庙前有二巨石各刻“龙门”二字,江水圆转形如月。

黄桷晚渡,指南纪门对岸黄葛古树,偃盖渡旁,舟曲折行驶方能到达彼岸。

浮图夜雨,指浮图关上青石长年涵润如夜来过雨。

孔殿秋香,指重庆府文庙大成殿桂花香。

觉林晓钟,指南岸觉林寺钟声。

北镇金沙,指江北镇,即江北城,有金沙门。

到了清代,一位很有才华的河南进士王尔鉴到巴县任知县后,他遍访巴县名山大川,将明代渝城八景淘汰三个,增加七个,形成了巴渝十二景,即:金碧流香、洪崖滴翠、龙门浩月、桶井峡猿、字水宵灯、黄葛晚渡、海棠烟雨、缙岭云霞、云篆风清、华蓥雪霁、佛图夜雨、歌乐灵音。

诗人们不仅按他们的美学标准,即“其趣在月露风云之外,其秀孕高深人物之奇,登临俯仰,别有会心……空灵飘渺,在有象于无象之间,最称奇妙。

别具幽趣,空灵不著色相……”选定了巴渝十二景,而且还写了诗,对十二景进行诠释、赞美。

笔者在此文中,选录部分诗人描绘十二景的诗,从不同角度进行赏析、品味,以引起我们对十二景的憧憬与热爱。

二、三位诗人歌吟十二景查阅巴县历史典籍,可以发现,在巴县历史上,系统地对巴渝十二景进行状摹,咏叹的诗人有三位:首先是王尔鉴,王尔鉴,大家比较熟悉,不赘述。

另两位是周开封和姜会照。

周开封,字骏声,号梅屋,巴县(今重庆渝中区)人。

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曾任福建龙岩州判。

淡于名利,不做官回到巴县后,与龙为霖、何元鼎等结诗社于东川,他任主讲。

更主要的是,他是王尔鉴修撰《巴县志》的主要助手,协助王尔鉴完成了不朽名著乾隆《巴县志》。

因此,他和王尔鉴一唱一和,共同写了赞美巴渝十二景的诗。

白居易的讽谕诗对于当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白居易的讽谕诗对于当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白居易的讽谕诗对于当代文学的深远影响白居易的讽谕诗摘要:白居易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大诗人。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于内,藩镇割据于外。

白居易目睹了社会的黑暗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人民生活的疾苦。

他的诗,尤其是他早期的那一系列讽喻诗,在进行讽谏的同时更是深刻的揭示了朝廷官员的巧取豪夺,地方官吏的进奉邀宠和人民生活的痛苦悲惨以及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

给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原生态。

关键词:白居易《秦中吟》新乐府讽喻诗在我国古代的诗歌史上,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千上万的诗人相继出现,他们以各有特色的诗篇从多方面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

在这众多的诗人当中,白居易便是最杰出的代表。

白居易的诗歌,不仅在数量上比其他任何唐代诗人流传下来的都要多,在内容上反映社会生活也较为广泛,较为深刻。

但以前的研究有的认为白居易的诗歌宣扬佛家的出世和道家的无为的思想有的认为白居易是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场上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难免有奉承皇上,歌功颂德之嫌。

①例如他曾说“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就体现了他思想的局限性,然而在那样的时代中,像他那样不肯只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把老百姓撇在一边,也算是难得的了。

况且他的一系列诗作,尤其是他早期的那些讽喻诗,在讽谏的同时更是深刻得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所过的悲惨的生活,赋税的沉重,地方官吏的进奉邀宠,朝廷官员的巧取豪夺,他们所过的穷奢极侈,荒淫无耻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他敢于直指当时的不合理的制度,敢于对此进行无情的抨击和揭露,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鲜明得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和他进步的政治主张。

一、社会现实激发创作灵感白居易的诗歌能够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和他自身的遭遇以及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看白居易的生活环境,那是我国诗歌史上所谓的中唐时期,曾经集中和统一的封建王朝正走向衰败,宦官专权于内,藩镇割据于外,封建统治集团正处于分崩离析,即将瓦解的前夕,中间虽然也有一两个皇帝希图“中兴”无奈大势已去,无法挽回没落的命运。

白居易诗歌特点是怎么样的

白居易诗歌特点是怎么样的

白居易诗歌特点是怎么样的白诗中又以主题集中突出为特色的讽喻诗为主。

诗人追求诗歌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会选取最典型的一件事,围绕一个主题来写。

白诗大多数是叙述诗歌。

诗人巧妙地结合叙述和议论于一体。

白居易诗歌特点还表现在叙述上,在叙述时,白居易常常发表议论来评价自己叙述的事情,借此表达自己的志气。

在刻画人物方面,诗人善于捕捉人物特征,运用白描的写作方法,刻画出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生动的故事。

讽喻诗的艺术特点还在于诗歌中的对比强烈,用词质朴,语言浅显,通俗易懂,生动自然。

诗中常常可以看见民间俗语、口语,很少出现古典和古奥的词句。

其次白诗中的感伤诗歌也有其不同的艺术特点。

诗人通过感伤的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怀,兼用写实和抒情。

诗歌的节奏变化很快。

白居易运用通过视觉听觉从色彩和声音等方面勾勒出一幅画面,借用景物来烘托氛围。

白诗诗风晓畅通俗,用词精炼准确。

诗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写出新颖的比喻。

白居易养孩真辛苦的故事盛唐诗人白居易一生仕途不顺,爱情之路也很坎坷,在与初恋湘灵分离后,一心抗婚的白居易最终被母亲以死相逼娶了同事的妹妹为妻,那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大龄青年的白居易养孩真辛苦。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龄青年白居易好不容易娶妻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养育儿女,命途多舛的诗人在儿女这一关上也不顺利,结婚一年之后妻子生了一个女儿,人到中年的白居易见到女儿很是高兴,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十分宠爱这个孩子,不幸的是大女儿三岁时夭折了,这对于白居易夫妇来说打击十分大,悲伤的诗人还特别作诗《念金銮子二首》表达悲痛之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他渴望后继有人的愿望。

古人的观念很是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贯穿了几千年,白居易也是这样,经过漫长的六年后,迎来了第二个孩子阿罗,二女儿的到来暂时抚平了丧女之痛,白居易养育孩子的艰辛在之后又体现出来,小心翼翼的养育阿罗,但年事已高,怕等到孩子长大时自己已经白发苍苍。

谁想到十几年后五十八岁的白居易和妻子生下了第三个孩子,男孩阿崔的到来给了白居易很大惊喜,但命运又一次和他开了玩笑,阿崔也早夭离去,绝望的白居易悲痛万分,好友刘禹锡还写信安慰他。

快乐读唐诗白居易诗赏析

快乐读唐诗白居易诗赏析

快乐读唐诗白居易诗赏析(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白居易的诗歌特点三、白居易诗歌的赏析四、结语正文一、引言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其中白居易的诗歌更是独具特色,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白居易的诗歌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充满了人生的哲理,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本文将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赏析,让我们共同感受其中的美好。

二、白居易的诗歌特点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有以下几个特点:1.形式多样:白居易的诗歌形式多样,有五言、七言古诗,也有近体诗和绝句。

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语言通俗: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平实质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力求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道理,使他的诗歌更加接近人民群众。

3.主题广泛:白居易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

他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大唐帝国的繁荣景象,也表达了自己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三、白居易诗歌的赏析下面我们来具体赏析一首白居易的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以古原草为题,描绘了自然界生命循环的规律。

白居易以草的枯荣比喻人生的离别,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

诗中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循环不息,富有哲理。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感悟。

四、结语通过对白居易诗歌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和独特风格。

白居易的诗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白居易晚年诗作的主题探究与文学风格分析

白居易晚年诗作的主题探究与文学风格分析

白居易晚年诗作的主题探究与文学风格分析引言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伟大的诗人、文学家,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而在他日益步入晚年之时,其诗作的主题和文学风格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本文旨在探究白居易晚年诗作中出现的主题,并分析其文学风格。

白居易晚年诗作的主题1. 心灵哲思随着岁月的增长和阅历的积累,白居易在晚年开始展现出对生命、人性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他通过自省和感悟,表达对人生意义和存在价值的独特见解。

例如,在《琵琶行十五首》中,白居易用琵琶弹奏者残缺不全的形象来探讨人生命运和悲欢离合。

2. 自然景观白居易在晚年亦将目光投向自然界,并以叙述自然景物为题材,传达出对大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岁月流转之感慨。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山水间的变幻和晨昏交替,并通过这些描绘抒发自己对生命和时间流转的感悟。

3. 社会观察白居易在晚年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更深入的关注,他从不同角度切入,倾听民间百姓疾苦,同时也表达出对社会反思的态度。

例如,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白居易通过描写杨花凋零、子规声啼,暗喻国家政治乌烟瘴气以及社会动荡不安。

白居易晚年诗作的文学风格分析1. 言简意赅白居易在晚年诗作中更注重表达力和文字的简洁性。

他运用朴实清新、别具一格的语言来传递复杂情感与思想。

白居易的诗作字数较少,但能以简洁明了而突出主题。

2. 感情真挚白居易晚年诗作中透露出一种内心真挚深情的态度。

他通过深入人心和对事物真实的感受,将情感融入到文学创作之中,给人以温暖与共鸣的感觉。

3. 借景抒发情怀白居易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

他通过把人和自然相联系,将自己的情感借由描绘自然来表达。

这种借景抒发情怀的手法使得他的诗作更具有生动和艺术性。

结论白居易晚年诗作的主题探究与文学风格分析展示了他在晚年时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以及对语言艺术的独特表达。

通过分析白居易晚年诗作,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杰出诗人的创作轨迹和内心世界。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欣赏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欣赏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欣赏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欣赏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的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等诗歌因其文学价值颇高而被历代文人墨客传唱。

下面来谈谈白居易的诗歌艺术分析,欢迎借鉴!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他曾将自己五十一岁以前写的一千三百多首诗编为四类:一讽谕、二闲适、三感伤、四杂律。

这个分类原不够理想,因为前三类以内容分,后一类又以形式分,未免夹杂,但基本上还是适用的。

同时从他把杂律诗列为一类来看,也反映了律诗这一新诗体到中唐元和年代已发展到可以和古体诗分庭抗礼了。

他晚年又曾将五十一岁以后的诗只从形式上分为“格诗”和“律诗”两类,也说明这一情况。

四类中,价值最高,他本人也最重视的是第一类讽谕诗。

这些讽谕诗,是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一致的,同时也是他的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

其中《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更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杰作,真是“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丰富的现实内容。

从“惟歌生民病”出发,讽谕诗的第一个特点是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

这首先是对农民的关切。

在《观刈麦》中,他描写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勤劳动的农民,和由于“家田输税尽”不得不拾穗充饥的贫苦农妇,并对自己的不劳而食深感“自愧”。

在《采地黄者》中更反映了农民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没有“口食”,而地主的马却有“残粟”(余粮):“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所以诗人曾得出结论说“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苦辛!”对农民的深厚同情使诗人在《杜陵叟》中爆发出这样的怒吼: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狗爪锯牙食人肉!这是农民的反抗,也是诗人的鞭挞。

在封建社会,不只是农民,妇女的命运同样是悲惨的。

对此,白居易也有多方面的反映,如《井底引银瓶》、《母别子》等。

对于被迫断送自己的青春和幸福的宫女,尤为同情。

如《后宫词》:“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白居易不只是同情宫女,而且把宫女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认为“上则虚给衣食,有供亿糜费之烦;下则离隔亲族,有幽闭怨旷之苦”(《请拣放后宫内人》),要求宪宗尽量拣放。

白居易诗歌特点

白居易诗歌特点

白居易诗歌特点每个诗人的写诗特点风格都不一样,对比其他诗人的风格由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诗歌特点,希望大家喜欢!白居易诗歌的特点1、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2、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在塑造卖炭翁时,他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一个活脱脱的苍桑老炭翁形象便跃然而出.白居易的讽谕诗多为叙事诗,在叙事时,他常要发议论,评价所述之事,以显其志.3、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又一特色.白居易的语言通俗平易,这是与他平易浅切、明畅通俗的诗风紧密相联系的.4、白诗文字浅显,很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还特别喜欢提炼民间口语、俗语入诗.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谕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特色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平易浅畅.这种平易浅切的诗歌语言,在当时整个诗坛变革中正起到了瓦解旧的诗歌语言范型与格套的作用.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作为,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前四句重在写草,是统写,后四句则转而写别.古道、荒城在耀眼的绿色中离别的滋味,芳草也就结缡得满是别离的的象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白居易诗歌分类白居易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受诗和杂律诗。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务牵於外,情性动於内,随感遇而形於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短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馀首,谓之杂律诗。

白居易诗歌风格的特点

白居易诗歌风格的特点

白居易诗歌风格的特点白居易诗歌风格的特点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诗歌风格的特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白居易诗歌风格的特点篇1白居易诗歌的特点是:1、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

2、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如在塑造卖炭翁时,他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一个活脱脱的苍桑老炭翁形象便跃然而出。

白居易的讽谕诗多为叙事诗,在叙事时,他常要发议论,评价所述之事,以显其志。

3、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又一特色。

白居易的语言通俗平易,这是与他平易浅切、明畅通俗的诗风紧密相联系的。

4、白诗文字浅显,很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还特别喜欢提炼民间口语、俗语入诗。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谕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故事:素口蛮腰素口蛮腰,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

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

白居易《夜入瞿唐峡》全诗赏析

白居易《夜入瞿唐峡》全诗赏析

白居易《夜入瞿唐峡》全诗赏析白居易《夜入瞿唐峡》全诗赏析夜入瞿唐峡白居易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赏析:《夜入瞿唐峡》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这首诗是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自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刺史,三月经过瞿唐峡(即瞿塘峡)时所作。

此诗通过描述瞿塘峡之奇险,抒发作者内心的哀愁。

全诗用新颖的比喻创造出崭新的意象。

大凡诗词抒情状物,或含蓄,或直率。

含蓄的结同耐人回味。

但当诗人感情非常激动时,就会喷薄而出,一泻无余,不会再用含蓄手法了。

白居易的这首诗,描述瞿塘之险与抒发内心的哀愁,都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堪称为典型的风格直率的作品。

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两岸,重岩叠嶂,有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是其中最险要者。

《太平寰宇记·夔州》:“瞿塘峡在州东一里,古西陵峡也。

连岸千丈,奔流电激,舟人为之恐惧。

”如此危险的地方,晚上行走艰险程度可想而知。

因而此诗首二句直率地感叹道:“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从诗人那沉重的感叹中,读者也会受到感染,想像那令人胆战心惊的旅行,为航行的小舟担忧。

三、四句“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十分形象地揭示瞿塘峡的奇险。

因为水流夹在两山中间,从舟中向上望去,两岸如屏风合在一起,偌大的.天空仅能看到一条白练,一“开”一“合”,两个动词用得极其精警、传神。

《水经注·江水》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足见诗人所言不虚。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性命在此被无情的江水吞噬。

因此过往行人有“船不发声,飨荐神庙”的迷信习俗。

此时的诗人奔波于贬官的途中,政治抱负远未施展,心中本有无限的愁绪,又遇到如此险要的鬼门关,身涉险途,又遇逆风惊浪,前途命运实在难以预卜,所以诗的最后,发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的感慨。

因景生情,恰切地反映出诗人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情。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

大家平时会看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吗?关于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讽谕诗白居易自己认为他最得意的、艺术价值最高的是讽谕诗。

白居易的讽谕诗有力推动了中国叙事诗的发展,我们对他的讽谕诗应该多多了解。

1.白居易讽谕诗的主要内容白居易的讽谕诗主要有两种。

一是反映百姓的苦难,希望将民间疾苦传知朝廷;二是揭露腐败官吏的丑态,期望整顿吏治。

白居易的讽谕诗主要集中在《新》(50首)和《秦中吟》(10首)中,主要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社会的不公和百姓的苦难,如我们学习的《卖炭翁》即是写宦官的强取豪夺和宫市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这些诗歌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直气凛然地鞭挞了不合理的现象,言辞激切,突破了诗歌的惟美委婉的固定模式。

2.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①取材典型,主题明确。

白居易的讽谕诗一般一诗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笔墨集中地突出一个主题。

如《卖炭翁》通过卖炭老人的一件事表达“苦宫市也”这一主题。

②多直叙其事。

白居易的讽谕诗是通过完整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细致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在叙述描写中表现他的感情和政治主张。

③叙事与议论相结合。

白居易的讽谕诗往往在最后发表议论,对所写的事作出倾向性评价,体现明确的主题。

④善于抓人物特征白居易的讽谕诗抓住人物的特征,几句话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如《卖炭翁》中,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一个饱经风霜、饥寒交迫、劳累辛苦的老翁形象便跃然而出。

⑤运用对比手法。

白居易的讽谕诗经常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能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

如《卖炭翁》中宫使的飞扬跋扈与卖炭翁的孤苦可怜形成对比。

使人立刻对老人充满同情,对宫使满怀愤恨。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闲适诗白居易的闲适诗多抒发自己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愿往和洁身自好的志向,从侧面反映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浅析赵熙“巴渝诗”的内容和风格新巴渝风格

浅析赵熙“巴渝诗”的内容和风格新巴渝风格

浅析赵熙“巴渝诗”的内容和风格新巴渝风格赵熙(1867―1948),四川荣县人,字尧生,号香宋,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

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是晚清时期四川著名的文人士大夫,有“近代士林之鹤”的美名,其当时声名不在清代蜀中三大文人李调元、张问陶、彭端淑之下,只惜今之知者尚少。

赵熙多才多艺,集诗人、书法家、教育家于一体,以“诗词书画戏”五绝闻名于世。

钱基博所著《现代中国文学史》,则称其“学术文章,超越时流。

”梁启超评价他的诗:“诗撼少陵律,笔摩昌黎垒”,时人陈石遗誉之为“当世岑参”。

一生作诗3000余首,诗篇随手散落。

有手写《峨眉纪行诗》曾影印行世,传本甚稀,后由其门人辑录遗稿,排印为《香宋诗前集》二册,亦不全。

解放初郭沫若自出部分印费,在上海倡印《香宋诗前集》上下册,录诗1300余首。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香宋诗钞》,录诗500首。

本文从内容与风格上探讨其诗作中的“巴渝诗”。

一“巴渝”即重庆。

赵熙的诗集《香宋前集》中,有许多写于重庆或题咏重庆的诗篇,统称为赵熙的“巴渝诗”。

赵熙的巴渝诗主要创作于他途经重庆或客居重庆期间,创作时间大致在1892年至1937年,其作品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类:一是纪游诗。

赵熙素喜山水,足迹遍历嘉峨、三峡、泰岱、嵩洛、吴越等,每至一景,多有诗联书画之作。

在重庆期间,赵熙也曾各处游历,纪游诗便是他在重庆各地游历时的记录。

这类诗歌多以地名为篇名,如《渔洞溪》、《猫儿峡》等。

二是酬答唱和诗。

主要是作者与重庆的乡贤、故友、门生交际,相互致意所作。

其中,有作于盛会之时的诗,如:《十一抵渝州群贤毕集江干喜纪》、《抵渝州诸知好招集》等;有向友人致谢的诗,如《答陶瓠赠响石》、《答沧白见怀》、《九月十三生日慈香阁大集赋谢》等;有与门生、友人相互唱和的诗,如《大佛寺和翊云》、《仙女洞和翊云》;有赠友人的诗:如《丙子夏闻石遗老人至渝喜赋》、《下里词送杨使君之蜀六十四首》、《送人》等。

论杜甫的巴渝诗

论杜甫的巴渝诗

论杜甫的巴渝诗巴渝诗人,不一定都是内陆的;巴渝地区,也不一定都在四川境内。

杜甫曾作《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一诗,“郑公巴峡居”。

大概也不是说他出生在重庆,而是因为他住在巴峡,才有这样的感慨吧。

不管是不是真的,杜甫却是由江陵、公安迁到湖北的,又搬到了四川的。

诗中说:“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显然,这个“天地”,是指国家,是指自己所效力的政府;而这个“朝廷”,也不只是指自己的国家,也是指广大的天下,指天下受苦的老百姓。

不用说,诗人肯定是借写诗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后来的白帝城,是长江上的一座小孤城。

最初,它是一个关隘,仅有一个简陋的房子,驻扎着军队。

后来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兴建,江水猛涨,水位猛增,就把这个巴蜀与中原之间的渡口变成了一个险要的据点。

这时候的白帝城,已经被修建得雄伟壮观,站在城楼上,甚至可以看见远处那白茫茫的水雾和万里长江。

而当年那几艘千年往返的小船呢?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个“可怜”就足以表达出那种凄凉了。

接下来的“青枫江”,是指“白帝城”附近的江边。

清晨,当我走到这里的时候,很明显地看到这江边的枫树都是红色的。

然而现在呢?早已经枯黄,早已经没有了一点儿鲜活的气息。

只剩下那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柏还坚守在这里。

虽然没有亲眼见过,但是从“青枫江”三个字中,我们仿佛就能够想象到那“江头火似红霞”的景象,感受到那边江边大片大片黄色枫叶的映照下,杜甫那忧郁的神情。

李白也有《巴南闻猿》,“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他想到的是有人砍伐树木,以为是烧柴做饭,其实这样不仅浪费了资源,更糟糕的是浪费了生命,而李白在结尾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中指责了人们一味破坏自然,却不知道珍惜,而“天地何曾怨东北,万古千秋”的感叹更是深刻。

在历史上,杜甫曾游居四川,并留下了许多歌咏三峡风光的诗篇。

这些诗作大多数描写山水名胜,对巫山、夔州、白帝城等多所着墨,全面展示了大诗人眼中的山川形势和民情风俗。

品读白居易埇桥诗歌

品读白居易埇桥诗歌

品读白居易埇桥诗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符离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也是他人生记忆最深刻、影响最深远的时期。

这段漫长而又特殊的人生经历注定了白居易和宿州桥的不解之缘。

在诗人的内心深处,宿州,桥,符离,已经成为故乡的代名词,成为永远也无法割舍的牵挂,永远也无法排遣的思念!这里有他喜爱的山:“郊居人事少,昼卧对林峦。

”尽管透着淡淡的哀伤,但那静静的山峦毕竟曾给苦闷中的诗人带来难得的慰藉。

这里有他喜欢的水:“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尽管这水中蕴含着无尽的相思之苦,但那清澈的河水毕竟是诗人深情的凝滞。

这里有他喜欢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尽管这枯黄的野草折射了寒冬的冷酷,但它毕竟曾给诗人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这里有他喜欢的人:“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尽管这胜似天仙的湘灵最终未能与白居易走到一起,但那毕竟是诗人的初恋,曾经给身处逆境中的他带去无尽的欢乐!正是这太多的喜爱,白居易对宿州,对桥,对符离有着魂牵梦萦的情感,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难以忘怀这第二故乡。

公元824年,53岁的白居易离开杭州去洛阳,途经宿州,写下了《汴河路有感》: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还。

绕身新眷属,举目旧乡关。

事去唯留水,人非但见山。

啼襟与愁,此日两成斑。

乡路依旧,青山依旧,流水依旧,然而,围在身边的多是初见的亲属,昔日的好友已不见踪影,就连那青梅竹马的初恋情人湘灵也不知身在何方!“物是人非事事休,无语泪先流。

”诗人的涕泪早已打湿了衣襟,满腹的愁苦向谁诉说?岁月的煎熬唯有染白的双可以见证!漫长的等待,锥心的向往,绵绵的思念,久久的期盼,就在孤舟靠岸的那一瞬,似乎都化作了泡影,消失在睹今思昔的.万般愁苦之中。

毕竟诗人已经步入人生“知天命”的时段,毕竟在经历太多的起伏跌、辗转漂泊之后深刻地感受到世事无常的心酸与无奈,毕竟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昔日生活不能再现,就连那甘甜中略带苦涩的爱情也荡然无存!往事已去,斯人已去,唯有千行热泪,唯有斑点双。

白居易新乐府诗的特点

白居易新乐府诗的特点

白居易新乐府诗的特点
如下是有关白居易新乐府诗的特点:
(1)内容的单一性,主题的明确性
白居易的讽喻诗每首只写一件典型的事物,即他自言其《秦中吟》是“一吟悲一事”之意,诗中不涉他事,不出他意。

这样就使诗歌的主旨非常清楚,甚至显得过于直露。

(2)叙事和议论相结合
白居易有意识地加强诗中的议论,这些议论大多片言居要,起到画龙点睛、加强主题的作用,并多置于结尾,“卒章显其志”。

如《红线毯》曰:“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虽直露,但不失显豁。

有些议论更为巧妙,如《买花》在痛惜“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之后,突然插入一段田舍翁的感慨作为议论,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是议论之最上者。

(3)人物与事件刻画描写的典型性、形象性
如《新丰折臂翁》单选一个“头鬓眉须皆似雪”的88岁老翁来写,《上阳白发人》单选一个“去时十六今六十”的老宫女来写,就是意在更典型化。

最成功的例证是《卖炭翁》中的卖炭翁。

为了加强典型性,新乐府诗还善于使用对比、比兴等修辞手法。

如《轻肥》、《歌舞》、《买花》等。

(4)语言的通俗性、流畅性
相传白居易作诗先读给老妇听,懂则定稿,不懂则修改,以至留下老妪能解的佳话。

为此,白居易在新乐府中很少使用典故,更不使用生僻艰深的字,多用口语、俗语如“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上阳白发人》)。

又常
用自叙语,如《新丰折臂翁》几乎全是老人的自白。

但白居易的浅切平易决不是浅陋平庸,它属于“语浅意深”和“思苦言甘”那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白居易巴渝诗歌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巴渝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地区,有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历代名人学士如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在其地均有翰墨传世,白居易也是其中之一。

白居易在忠州任职将近一年多,他前前后后写下了将近120首优秀的诗篇。

这些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感情充沛真挚。

一、白居易的忠州诗的主要内容
(一)借助巴渝地区的自然景观抒发自己感情
白居易赴任忠州刺史之时恰好是阳春三月,此时的长江两岸,峰峦耸峙,草长莺飞。

优美的三峡风光,使白居易惊喜不已。

他沿途赋诗,描山绘景,触景生情,表达了自己对巴渝地区自然景观的认识,抒发了自己身处逆境的苦闷情怀。

留下了几首动人的诗篇。

例如《入峡次巴东》、《初入峡有感》、《夜入瞿塘峡》、《题峡中石上》、《滪滟堆》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例如《初入峡有感》:“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

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

……自古飘沉人,岂尽非君子?况吾时与命,蹇舛不足恃。

长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

” [2]P138这首诗是白居易平生第一次目睹了三峡的雄奇壮观写下的,并且将三峡的山高、崖险、水深、滩急、浪翻的雄奇之势,描绘得惟妙惟肖,令人如同身临其境。

当诗人
观赏到三峡的奇景之后,又联系自己的身世,不免触景生情,发出了“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常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的慨叹。

抵达巫山后,白居易下船拜观神女峰,写下了《题峡中石上》:“巫女庙花红似粉,昭君村柳翠于眉。

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

”了诗人对巫山神女峰景观的赞美之情。

接着进入瞿塘峡,正逢晚上坐船,惊涛拍岸,令人惊心动魄,作《夜入瞿塘》。

白居易当描绘完峡谷的奇险:“岸似一双屏洽,天如匹练开”之后,接着便发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沌濒堆”的感慨,抒发了自己遭贬谪之后一直积压着的愁苦情怀。

(二)描述了忠州城面貌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
白居易在听到要从江州调到忠州这个消息后应该是很高兴的,因为他在《除忠州寄谢崔相公》一诗中写道:“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

”他认江州为“鸟笼”,可见在那里的生活是多么郁闷。

在他看来,将要去的忠州对他来说应该是一个解脱烦闷的地方。

但是当白居易真正到了忠州,面对如此荒凉之境,不得不让他心里有所落差,更多的是失落之感。

所以,在他刚上任时期,他写下了很多关于忠州城面貌的诗歌,并且还反映出当地人民所生活的环境和一些生活习惯,当然,这些诗歌中也夹杂着白居易复杂的情感在里面,但更多的一种厌恶之情。

这类诗歌的代表作有《初到忠州赠李六》、《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西楼夜》和《东楼晓》等。

(三)反映当地风俗民情的诗歌
唐代的忠州是以巴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积聚区,巴人的风俗文化
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他们都喜欢歌舞。

《太平寰宇记》载:巴渠居民“其民俗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为乐”。

竹枝歌古称竹枝、竹枝曲、竹枝歌、竹歌,是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因“《竹枝》本处于巴渝”,故又称之为“巴渝曲”,“巴渝辞”,“巴渝歌”。

白居易在忠州从政之余还开始对竹枝歌舞这一风俗感兴趣,并且还注意收集民间歌谣,创作了《竹枝词四首》,对后世文人创作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如《竹枝词》其二:“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和《听竹枝赠李侍御》:“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

暂听遣君犹怅望,长闻教我复如何。

”这两首诗歌的内容都明显带有巴渝地区文化的特色,既写出了巴人善唱竹枝歌的风俗,同时诗人也将自己作为其中的角色之一,从而表达出一种哀伤的情调。

二、白居易巴渝诗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诗歌向来以“诗风俗众,老妪能解,儿童能歌”的俗白而著称,其诗歌语言平易通俗,流畅自然。

他还善于将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显得自然得体。

他在忠州期间,善于学习民歌,使诗歌的特点更加清新自然,贴近生活。

从整体上来说,白居易在巴渝地区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运用比拟手法,语言有含蓄美
白居易在忠州的不少诗歌很善于运用比拟手法,从而更好地借物抒情。

如他写的《鹦鹉》:“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

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

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

谁能坼笼破?从放快飞鸣。


诗人以鹦鹉来比喻自己,表达出一种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同时,白居易的语言一向被认为比较浅显易懂,缺乏意境,但是他写的忠州诗的语言风格中却带有含蓄之美。

比如他的《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就对荔枝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夕讶条悬火,朝惊树点妆。

深于红踯躅,大校白槟榔。

星缀连心朵,珠排耀眼房。

紫罗裁衬壳,白玉裹填瓤。

”诗中还以“面白似潘郎”比喻杨使君,暗示自己与杨使君均有荔枝一样的禀赋,而却被贬在遥远的南方,远离京都。

全诗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含蓄隽永、寓意深远。

(二)抒情和写景紧密结合,情景交融
白居易三峡及忠州诗中有很对诗歌都是在描写外界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时候,他往往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使情与景结合在一起,让人感觉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夜入瞿塘峡》:“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

岸似双屏合,天如匹帛开。

逆风惊浪起,拔(竹念)暗船来。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诗中“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句十分形象地揭示出了瞿塘峡的奇险。

由这样的艰难险境诗人不禁联想到了命运的多见多难,因此,由景生情,最后一句,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的感慨。

同时本诗还能以屏风、匹练喻山峡之险狭,已颇警拔,而诗人更即景设譬,以滟滪堆之高,喻自己愁绪之多,真可谓妙手天成。

前人喻愁,多用水。

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白居易却能匠心独运,跳出窠臼,创造出喻愁的崭新意象,这样使得抒情效果更佳贴切。

感谢阅
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