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教学设计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5篇】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优秀5篇】内能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
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13.2《内能》教学设计】13.2 《内能》教学设计12345【篇二: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案】内能教案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知道物体内能改变的途径:做功、热传递;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重点:内能以及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难点: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装着开水的温水瓶有时候会把瓶盖弹起,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2、将半杯热水倒进半杯冷水后变成了一杯温水,是因为热水失去了一种能量,冷水得到了一种能量,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观点来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二、内能观察对比:运动着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咯?结论:运动着的分子也动能吸引的分子也有势能吗?结论:互相吸引的分子也具有势能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之间有没有势能呢?结论: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对内能的理解:1、每个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三、物体内能的改变a.内能跟温度的关系b.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思考:内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结论: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思考:改变物体的温度有哪些方法呢?1.热传递(吸热或放热)2.做功.(摩擦生热、压缩气体做功等)1.热传递改变内能.a.物体吸热b.物体放热温度升高温度降低内能增加内能减少讨论: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转移到高温物体内能发生转移高温部分低温物体低温部分 (不同物体之间) (同一物体之间)思考:内能改变多少可以用什么来量度呢?内能改变多少可用传递的热量的多少来量度.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是利用热传递(三种方式)来改变内能的.晒太阳烧水水变热放在热烫中的金属勺子变热了2.做功改变内能搓手时手变热了滑下时摩擦发烫了钻木取火a.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b.物体的内能减小思考: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相互转化能的转化关系对物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四、总结1.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改变内能的方法a.热传递.b.做功3.内能改变多少的量度a.传递的热量来量度b.做功做功的多少来量度4.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五、课堂练习: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热传递和做功2.物体内部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温度升高所有分子的动能总和必定增加,因而这个物体的内能增加.3.冬天,用嘴对手呵气,手会暖和,这是用热传递的方法增加了手的内能,而它的实质是内能在物体之间转移 .两手摩擦也能使手暖和,这是用做功的方法增加手的内能,在这过程中,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4.用打气筒打气时,过一会筒壁会热起来,这是为什么?v【篇三: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1】第二节内能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目标1、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相互作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学设计+反思

内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内能的初步概念及内能跟温度、体积、状态的关系;(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知道两者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1)感受在微观世界中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过程;(2)认识在学习物体分子具有动能、势能过程中的类比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感知宏观认识对微观认识的一致性,萌对分析研究物理过程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三、【学习资源与器材】小球,弹簧,两只烧杯,红色液体,火柴,钢丝条,乙醚,空气压缩引火仪,活塞,硝化棉,机械能互变演示器(J·铎尔实验仪)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实例引入:为什么神舟六号返回舱进入地球大气层,就像在空中燃烧的火球呢?为了了解其中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内能”(板书:§5.3内能)。
①什么是分子热运动?(学生回答)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内能?演示1:小球在地面上滚动.问:小球具有什么能?(动能)类比推出:分子因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做分子动能演示2:压缩或者拉伸弹簧.问:弹簧因被压缩或者拉伸具有什么能?(弹性势能)问:分子被拉伸或者压缩而相互之间会有什么力?(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分子间也有因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我们把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总和叫做什么?学生回答(机械能)引导学生类比出内能:那么同样的我们把物体内的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叫做物体的内能(板书)强调: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内所有分子具有的能量,而不是指单个分子具有的能量。
说明:因分子势能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初中阶段暂不考虑它的变化,而只考虑分子动能对内能的影响.问:一切物体都无时无刻都具有内能吗?为什么?因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总是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所以一切物体无时无刻都具有内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进行实验和观察时,能够认真记录数据,尊重实验事实。
-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能够严谨求实,遵循逻辑推理,避免主观臆断。
3.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2.学生总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内能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情感升华:教师强调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4.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能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能够知道内能是物体分子间作用力的表现形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学生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物体内能的变化导致温度升高或降低。
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内能的影响因素,能进行简单的内能计算。
1.完成课本第十三章第2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关注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要求运用控制变量法,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
3.观察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烧水、取暖等,分析其属于哪种热传递方式,并简要说明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小论文: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内能的本质,并将内能的概念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际物体现象相结合。
《内能》教学设计

《内能》教学设计内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体内部所具有的能量。
内能的理解和应用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旨在设计一节内能的教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1.理解内能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了解内能的来源和计算方法;3.掌握内能和热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4.能够运用内能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引言(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内能,并解释内能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内能的定义和特点(20分钟)通过图示和实验展示内能的存在,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定义和特点。
3.内能的计算方法(30分钟)介绍内能的计算方法,包括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的内能计算方法。
通过数学公式的推导,让学生了解内能计算方法的本质。
4.内能的应用(25分钟)讲解内能在热力学性质中的应用,包括热容量的计算、热传导和热辐射现象的说明等。
5.练习和讨论(20分钟)通过解决案例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图示、实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本课程的评价将会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估,并通过练习题和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对于内能概念的理解情况将是评价的主要指标。
结语:通过设计合理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内能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到更高的水平。
高中物理内能教案

高中物理内能教案
教学内容:内能
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内能,内能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内能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内能的定义和性质。
2. 内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内能的概念理解和运用。
2. 内能的计算方法运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
2. 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个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热量变化和内能的概念,例如烧水时水的温度的升高是由于内能的增加导致的。
二、讲解:
1. 内能的定义和性质:内能是物体分子、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能量总和,是物体的热运动和势能之和。
2. 内能的计算方法:内能的大小可以通过温度来体现,内能与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
举例说明内能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计算内能的大小。
四、实验展示: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温度的变化和体积的变化来计算内能的大小。
五、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内能的重要性和应用,并对内能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内能的计算方法,并提出应用性问题让学生解答。
教学反馈: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内能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巩固和提高。
13-2[教学设计]内能
![13-2[教学设计]内能](https://img.taocdn.com/s3/m/499955ba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2.png)
第2节内能教学目标1.会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改变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教学准备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硝化棉、烧瓶、打气筒、水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回顾机械能的相关知识,列举具有动能或势能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机械能引入对内能的学习。
新知探究一、内能通过物体的动能、弹性势能类比分子热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势能。
1.概念。
介绍内能的概念。
2.单位。
了解内能的单位——焦耳(J),知道焦耳是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分析,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3.内能的理解。
通过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了解物体始终具有内能。
过渡:无论是冰冷的冰山还是炙热的铁水,都具有内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什么关系呢?4.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分析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分析得出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对物体的温度与物体内分子热运动的分析,将宏观量和微观机理联系起来,理解内能、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使一段铁丝内能增大的方法。
对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1.热传递。
通过常识分析高温物体与低温物体接触时的现象,初步理解热传递。
(1)热量通过对热传递的分析,介绍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是一个过程量。
介绍描述热量的一些词汇,列举常见的错误表述方式。
(2)热传递的条件通过常识理解热传递的条件。
(3)热传递的理解理解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化。
易错点提示:内能增大时温度不一定升高,内能减小时温度不一定降低。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了解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热传递,理解热量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说一说生活中关于热传递的事例。
分析所描述的事例是利用热传递还是防止热传递。
内能》教学设计

内能》教学设计研究打下基础。
引入图片和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通过机械能的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和构成方式。
给出内能的定义和单位,让学生对内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能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二、内能与温度的关系1.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实验探究:内能与温度的关系”)2.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物体的内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通过讨论和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三、改变内能的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和讨论,介绍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2.引导学生思考做功和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能够判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改变,以及如何改变内能。
3.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内能的改变和变化过程。
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并理解内能的改变方法。
同时,通过亲身体验和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内能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研究更加抽象的概念需要进行思考、___、类比和理解等铺垫。
在研究内能之前,先要明确其定义,以便规范后续的表述和分析内能的变化。
内能是一种不同于机械能的能量形式,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内能和机械能是有区别的,例如冰山虽然没有机械能,但是也具有内能。
在判断同一物体内能是否发生变化时,可以从宏观现象推理出微观机制。
例如,当物体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内能增加。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多种,如分组讨论提高温度的方法,归纳出热传递和做功等方法。
其中,热传递是一般的提高温度方法,做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加深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热量是一个标准的物理概念,需要学生在研究中认真对待。
在本节课中,我们研究了内能的概念和性质。
教师进行了两个实验的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能的本质和改变方式。
人教版九年级13.2内能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a)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b)内能的大小与温度、质量、物质种类等因素有关。
c)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举例、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和改变方式。
1.学生已经掌握了温度、热量等基本概念,但内能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2.学生在探究内能改变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实验操作不熟悉、数据分析不准确等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和指导。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内能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需要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和实例。
4.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物理学习存在恐惧心理,教师应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分工不均、沟通不畅等问题,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学会协作和沟通。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内能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内能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内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填空题:
a)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______。
b)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因素有关。
c)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______和______。
b)讨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方面的异同点。
《内能》教学设计

《内能》教学设计第2节内能(一)教学目标1.会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本节的重点是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是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内能阅读教材7页内容,回答:1.为什么说存在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2.物体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3.为什么说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4.内能变化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第二部分:物体内能的改变阅读教材8页内容,回答:1.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例子有什么?2.热量与内能的区别是什么?3.热传递的确定方向是从什么样的物体到什么样的物体?阅读教材8页热传递相关内容,回答:1.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例子有什么?2.热量与内能的区别是什么?3.热传递的确定方向是从什么样的物体到什么样的物体?4.内能改变与吸放热有什么关系?观看摩擦生热、压缩气体和气体膨胀的过程的图片和视频,然后分析,回答:5.摩擦生热是怎么回事?6.压缩气体的结果是什么?如何解释?7.气体膨胀的结果是什么?如何解释?8.内能改变与做功有什么关系?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9.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如何理解两种方式是等效的这句话?(三)小结:引导学生说出本节学到了什么?(四)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课后反思:本节是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体说明内能是物体内部的能量。
与机械能相比,内能不直观、更抽象,学生难于直接接受和理解,所以教科书一开始通过与机械能中动能和势能作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实例的分析,指出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
内能教案 《内能》教学设计优秀12篇

内能教案《内能》教学设计优秀12篇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入门和启蒙,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了让您对于内能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12篇《内能》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物理内能教案篇一教材使用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第五节物体的内能教材分析《内能》是初中物理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热学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是在分子动理论和机械能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内能概念的。
在热现象、热传递、做功的基础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效果、能的形式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
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热机的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过机械能和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但是印象不深刻,借用Flash动画,回忆起分子动理论的内容,运用类比的方法概括出物体内能的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本节课的宗旨是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习微观的科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学习新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课时要求学生具备初步运用类比法学习科学知识、分析科学现象、归纳科学结论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内能的含义。
2.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类、综合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对内能的理解。
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铁丝、酒精灯、火柴、冰、镊子、锤、砂纸等。
2.演示实验器材:未开启的可乐、铁架台、大试管、软木塞、水、火柴、带活塞的厚壁玻璃圆筒、浸过乙醚的棉花、气球、充气筒、DIS实验装置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Flash课件。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1.重难点一: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虽然接触过热量和温度,但对于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可能仍感陌生。因此,教师需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解释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能的本质。
2.重难点二:热传递的条件和规律。
热传递是内能变化的重要方式,但学生对热传递的规律和条件理解可能不够深入。教学中应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使学生掌握热传递的基本规律。
4.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条件和规律。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几道关于内能、热传递和温度计使用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3.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可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习惯。
3.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4.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内能的概念,为后续学习热力学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坚实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举例说明。”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实例。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内能教案(精选6篇)

内能教案(精选6篇)内能教案(一):(一)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白做功能够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明白能够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二)教具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演示器,无色玻璃瓶,橡胶瓶塞,打气筒等。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2、引入新课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
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
今日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3、进行新课(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
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
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
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
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
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实验后,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
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
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
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
让学生解释课本图2-9、图2-11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演示实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
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
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
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实验结果,当塞子跳起时,瓶内出现了雾。
初中物理教案:内能(优秀3篇)

初中物理教案:内能(优秀3篇)物理内能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情感目标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教学建议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设计方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教学过程设计】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板书设计】第六节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1.内能的利用2.环境保护的问题探究活动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初中物理人教版内能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内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内能的概念,了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内能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提高学生节约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影响因素。
2. 难点:内能与宏观现象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内能。
2. 采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探究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生活中内能的实例,如烧水、做饭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中什么是内能?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 探究内能的概念(1)教师简要介绍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理解内能的概念。
3. 探究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1)教师提出问题: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有什么关系?(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3)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4. 应用内能知识分析实际问题(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提高物体的内能?如何降低物体的内能?(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保暖、散热等。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影响因素。
(2)学生举例说明内能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3)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何利用内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2. 学生掌握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3. 学生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 学生具备节约能源的意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内能。
通过控制变量法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最后,运用内能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内能教案

初中物理内能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内能的概念及影响内能的因素。
2. 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内能的概念的理解。
2. 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热水、冷水、玻璃棒、温度计、烧杯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烤鸭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物理中的内能有什么关系?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影响内能的因素:讲解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对内能的影响。
3. 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讲解热量是过程量,内能是状态量,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热传递实验:用热水和冷水进行实验,观察热水向冷水传递热量,使冷水温度升高的现象。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热量是如何传递的。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结合PPT上的练习题,思考并回答问题。
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2. 教师进行补充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完成PPT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一些生活中的内能现象,让学生课后观察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内能》教学设计

《内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定义和概念;2.理解内能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3.掌握内能与热力学系统状态之间的关系;4.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内能的定义和概念;2.内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内能与热力学系统状态之间的关系;2.内能的计算方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2.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内能吗?2.学生回答后,展示包含内能概念的幻灯片,简要解释内能的定义和概念。
Step 2:内能的计算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感触内能的存在。
2.讲解内能的计算方法:a.内能的定义式:ΔU=Q+W,其中ΔU表示内能变化,Q表示吸热量,W表示对外做功量。
b.解释吸热量和对外做功量的概念。
c.通过实例演示内能的计算方法。
Step 3:内能与热力学系统状态1.解释内能与热力学系统状态之间的关系。
2.分析内能在物质状态改变过程中的应用:a.吸热过程:内能增加;b.放热过程:内能减少;c.相变过程:内能不变。
Step 4:内能的问题解决方法1.带着学生一起讨论内能相关的问题。
2.给学生一些练习题,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Step 5:概念小结1.通过黑板,总结内能的定义和概念。
2.对比内能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Step 6:课堂练习1.分发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检查练习题答案,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解题思路。
Step 7:课堂总结1.回顾课堂内容,强调内能的重要性和应用。
Step 8:作业布置1.布置练习题作为作业。
2.强调学生要按照内能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解题。
Step 9:课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2.根据掌握情况,调整下一堂课的教学计划。
教学延伸:1.探究内能在热力学系统中的应用(如热容、焓的概念);2.实验观测内能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内能的理解;3.鼓励学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内能》是初中物理第十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热学基础知识。
教材在分子动理论和机械能的知识基础上,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概念的。
在热现象、热传递、做功的基础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效果、能的形式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
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热机的基础。
教材从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关键点:内能是能的一种形式,与机械能是有区别的,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教具
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铁丝、酒精灯、火柴、冰、镊子、锤、砂纸等。
2、演示实验器材:未开启的可乐、铁架台、大试管、软木塞、水、火柴、带活塞的厚壁玻璃圆筒、浸过乙醚的棉花、气球、充气筒、DIS实验装置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Flash课件。
●设计思路
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
再根据Flash课件中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跟温度的关系的现象,得出物体的内能跟温度的(不可逆)关系。
通过创设新的情景、提出新的问题,认识物体的内能会发生变化,继而转入探究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
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热传递和做功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的结论。
并从能的形式是否改变的角度思考两种方式在改变内能上的本质区别,运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感受生活与物理的密切联系。
学生虽然前面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但对其内容的记忆并不深,要从微观角度思考问题难度会比较大。
为了认识物体的内能,通过对知识的分解、铺垫,提供合适的Flash学习支架,完成从宏观思维到微观分析上的过渡,运用类比法认识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建立内能的概念。
通过情景支架设置疑问,借助于类比的科学方法,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
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类比,
建立内能的概念。
第二环节,通过实例和实验,讨论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演示一:大试管中装适量水,软木塞塞住管口,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加热使水沸腾产生大量的水蒸汽,水蒸汽会把软木塞冲出去。
提出问题:水蒸汽为什么会把软木塞冲出去?(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演示二:摇晃一瓶密封的可乐,迅速打开瓶盖,可乐喷洒出来。
提出问题:剧烈摇晃过的可乐为什么会猛地喷洒出来呢?
二、新课
(一)内能
1、提出问题
宏观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弹簧发生形变而具有势能,那么在微观上,物体内每个分子都有什么形式的能呢?
2、演示三:flash演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内能概念
分子因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分子动能,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物体内有大量的分子,宏观上只研究一个分子的能量没有实际价值,我们类比机械能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所有分子的能量。
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内能也是能的一种形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内能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
4、内能与温度
演示四:flash演示分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无规则运动情景(学生观察)
讨论:一定质量的某物体的内能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结论: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此外,内能还跟物体的体积、状态有关。
质量相同的100℃水蒸汽的内能大于100℃水的内能。
5、例题:(课件展示)
关于内能,正确的说法是()
A.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B.一个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C.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D.物体的机械能加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1、学生实验一:(分组探究)
(1)如何使手的内能增大?
(2)如何使一根铁丝烫手?
(3)如何使火柴头点燃?
(4)如何使一块冰熔化?
器材自选,并进行交流、分析、分类、归纳。
2、结论:改变内能有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3、例题:(课件展示)
下列过程中能使物体的内能减少的是()
A、用锯条锯木头
B、将烧红的铁条浸入凉水冷却
C、将一段铁丝反复弯折
D、将一壶冷水放在液化气灶上加热
4、讨论:热传递与做功的异同
热传递和做功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式有什么异同?
(提示:从效果上比较;从增加内能的来源上比较)
结论:相同点——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等效)。
不同点——热传递方式是内能转移;做功是能的形式发生转化。
5、例题:(课件展示)
将下面事例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A、用热水袋给手取暖
B、用铁锤锻打工件,工件会变热
C、用嘴对手呵气
D、刀在磨刀石上被磨得发烫
E、放在炉火旁边的物体温度升高了
是一类,分类的依据是;
是一类,分类的依据是。
6、演示五:
用DIS实验装置演示:给一个气球充气,然后迅速放气,观察气球的温度变化。
结论: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