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MRI大全

合集下载

头颅MRI断层解剖02875

头颅MRI断层解剖02875

1
2 3
4
5
6 7
8 9
• 1.内囊前肢 2.内囊膝部 3.屏状核 4.内囊后肢 • 5.尾状核 6.壳核 7.苍白球 8.岛叶 9.丘脑 • 第三脑室顶部层面
1
5
2
6
7
3
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1.尾状核 2.三脑室 3.四叠体 4.小脑山顶 5.前联合 6.壳核 7.外侧裂 8.四叠体池 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4
1
6
1.前纵裂 2透明隔 3.侧脑室 4.后纵裂 5胼胝体膝部 6胼胝体压部
1
2
6
11
10
7 8
12
3
9
13
4
14
15
5
16
• 1.额叶 2.胼胝体膝部 3.颞叶 4.胼胝体压部 5.枕叶 • 6.尾状核头部 7.苍白球 8.壳核 9.丘脑 10.岛叶 • 11.穹窿柱 12.室间孔 13.内囊 14.脉络丛 15.视辐射 • 16.上矢状窦 • 侧脑室层面(颞叶)大脑大静脉 直窦 第三脑室
MRI常用的序列
1
2 3
1.额叶 2.中央沟 3.顶叶 大脑皮质表面层面(轴位)
上矢状窦 大脑纵裂 颅骨板障
6 7
8
5 1
2 3
4
1.额叶 2.半卵圆中心 3.中央沟 4.顶叶 半卵圆中心层面(枕叶)
1
2
7
6
8
3
4 5
1.额叶 2.中央沟 3.顶叶 4.距状裂 5.枕叶 侧脑室顶部层面
1
5 2 3 4
5
6
2
7
3
8 9
10
• 1视神经 2 脚间池 3环池 4直回 7大脑脚 • 鞍上池层面

颅脑各病变MRI表现与诊断描述

颅脑各病变MRI表现与诊断描述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AVM(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呈高信号。

MRA: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Ⅰ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Ⅱ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Ⅰ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Ⅱ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Ⅰ、Ⅱ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Ⅲ、Ⅳ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Ⅰ级)、占位征象重(Ⅱ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VM、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长T2信号区(囊变)。

头颅MRI(共74张PPT)

头颅MRI(共74张PPT)

正常轴位 T2Flair
正常轴位 T1Flair
弥散加权成像(DWI)
• 弥散加权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分子的不规则 随机运动,单位是mm2/s;
• MR弥散 成 像的 宏 观表 现 用表 观 弥散 系 数
ADC 表 示 , 正 常 组 织 的 ADC 值 在 6~8×104mm2/S。
在正常脑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方向是均匀的,所表
小脑扁桃体疝
后颅凹肿瘤向下推移小脑扁桃体,使 之疝入到枕大孔下方。
手术切口疝
手术后由于肿瘤复发或组织水肿引起脑组
织膨胀,致使颅内组织经手术骨窗疝至颅外。
MRI图片的基本确认
确定图片与病人相符合;
按照时间、检查方式、扫描序列排列影像资 料;
首先观察影像表现 随后了解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检查选择
中枢神经系统MRI解剖与常见病变
常见磁共振成像扫描序列
正常磁共振图像的特征
脑组织结构完整
脑组织界面清晰 中线及中线旁结构居中
脑室系统的形态、大小及位置完好 脑沟、脑池的形态、大小无改变 各扫描序列中脑内未见异常信号 正常血管流空现象存在
颅骨结构无破坏与增生 脑内无异常强化
正常 轴位
在 红 细 胞 内 - 有 不 成 对 电 子 、 之 间 的 距 正常血管流动消失或出现异常流空
特定脑区:a、基底节区 b、鞍区 c、桥小脑角区 d、枕大孔区
离<,而且分布不均匀,故 正常情况下脑室旁可以有少许室管膜下渗出为高信号,除此之外一旦发现高信号即为异常。
脑出血时影响MRI成像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中铁的性状; 脑出血时影响MRI成像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中铁的性状;
有质子弛豫增强(引起T1WI高信号, T2FLAIR—低信号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1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1
第一部分
常规MR与CT对嗅神经 和视神经的观察与评价
嗅球及嗅束
嗅球及嗅束
视 神 经 及 交 叉
视神经及交叉
视交叉
视神经走行
视神经走行
视神经胶质瘤
视交叉胶质瘤
视神经脑膜瘤
脑膜瘤
脑膜瘤
脑膜瘤
骨化纤维瘤
眶壁骨炎
视神经管骨折
视神经炎
第二部分
MRI和CT新技术对 颅神经的评价
MPR 技术的应用可以显示那些特定角度的切面
MPR技术弥补了扫描角度难以事 先准确划定的不足
四、颅神经的MR和CT评价
1、动眼神经 oculomotor nerve
常规扫描显示动眼神经的不足
先以横断扫描为基础进行斜矢状重组
29B
以矢状重组为基础再进行斜横断重组
196例被检查者中有182例斜横断 面重组能够同时完整显示两侧
196例双侧动眼神经的脑池段矢 状面重建392侧全部显示
动眼神经脑池内段长度个体差异很明显
动眼神经脑池段的长度个体差异很明显

21
22
夹角40°
夹角50°
夹角75°
夹角87°
动眼神经之间的夹角大小个体差异很明显
动眼神经与邻近动脉的关系
PCA
SCA
在矢状切面上,动眼神经的上方垂 直走行着大脑后动脉。下方垂直走行着小 脑上动脉。
1、很好的抑制了脑脊液搏动伪影 ,有利 于走行在脑池的颅神经的显示。 2、亚毫米层厚,采集容积数据,不仅提高 了空间分辨力,而且实现了各向同性扫 描,为图像后处理打下基础。
动眼神经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MPR technique
1、各向同性扫描为MPR技术的应用打下 了基础。 2、MPR技术弥补了扫描角度难以事先准 确划定的不足。 3、 MPR技术的应用可以显示那些特定角 度的切面。 4、 MPR技术可以大大节约扫描时间。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
第85页
不一样角度横断切面
单纯三叉神经干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
三叉神经干与半月结
第86页
三叉神经干横断面细微 解剖差异
• 1、三叉神经根束在进入Meckel腔之前聚拢成束状; • 2、三叉神经根束在进入Meckel腔之前呈分离状。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
第87页
三叉神经(矢状切面)
第113页
展神经与小脑前下动脉位置关系
1、 小脑前下动脉(AICA)在展神经下方穿过
63.1%(60/95)
2、 小脑前下动脉(AICA)在展神经上方穿过
31.6% (30/95)
3、因为与血管接触亲密而不能区分位置关系
5.3%(5/95)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
第114页
63.1%(60/95)小脑前下动脉 (AICA)在展神经下方穿过
第10页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
第11页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
第12页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
第13页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
第14页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
第15页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
第16页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
第17页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
第18页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
第45页
多数(236侧,60.2%) 紧贴动眼神经下表面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
第46页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
其中5例可见小脑上动 脉压迫神经,向上形 成显著压迹
第47页
155侧(39.1%)与神经之间有一 定距离,最大6mm
各条颅神经清晰MRI影像

颅脑外伤的CT、MRI诊断

颅脑外伤的CT、MRI诊断

慢性: 慢性SDH血肿的形态和密度随时间而异 1月:混杂密度,上方可见液平,下方为高密度月牙形 1~2月:血肿可呈梭形,低密度,脑回移位,占位较轻 >2月:低密度,CSF密度 月牙形——直到消失
急性硬膜下血肿 颅骨内板下新月形, 薄层均匀高密度区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颅骨内板下新月形, 高、低、等、混杂密度影
t1高信号t2高信号低信号边缘水肿带消失脑出血t1wit2wi灶周水肿急性颅内出血等信号等或低无恶急性内出血高信号高或低有高慢性高高与水肿之间见低信号条灶周低信号环混合性血肿指外伤后颅内形成两种以上的血肿硬膜下脑内硬膜外硬膜下硬膜外脑血或三种并存脑室内出血脑室内积血可源自周围的出血破入脑室内或室管膜出血破入脑室内或脉络丛出血所致ct
CT+MR: ⑴开始CT可正常 ⑵20%~50%有异常 脑干、灰白质交界处点状小出血灶,脑肿胀 ⑶复查时上述改变更明显 ⑷MR T1——改变不明显 T2——多灶性高信号灶(灰白质交界处) ⑸如出血明显 T1——有出血的信号改变 T2——年余后,有灶状低信号改变 脑萎缩
⒉脑皮质挫伤 在脑外伤中多见,外伤机理同前脑皮质表浅部 针尖大,线状出血。 部位:脑回→硬膜嵴,骨嵴处多见颞极,脑下表 面,侧颞皮质额极,脑回顶叶凸面。
颅脑外伤的CT、MRI诊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周义成
颅脑外伤
(head injury of skull and brain)
概述:
颅脑外伤(Craniocerebral trauma)是一种常 见的外伤,占全身各部分损伤总数的20%左 右,死亡率居首位。 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可立即挽救患者生命。 影像学检查对颅脑损伤的诊断清楚明了,对 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致残率意义重 大,在平片、DSA、CT、MRI等技术中,因 CT具有普及性高、成像快等特点,应为首 选。。

颅脑的MRI检查

颅脑的MRI检查

颅脑的MRI检查颅脑的常规扫描⽅位包括横轴⾯,⽮状⾯,冠状⾯。

使⽤快速三维定位成像序列,获得冠⽮轴3个定位像。

⼀。

横断⾯(轴位)扫描以⽮状⾯和冠状⾯定位像为参考,设定横断⾯的具体扫描平⾯。

在冠状⾯上,使横断⾯层⾯平⾏于两侧颞叶底部连线,以保证图像左右侧的对称性;在⽮状⾯定位图上,标准横断⾯的扫描平⾯应该平⾏于前联合和后联合的连线,但是⼀般⽮状⾯的图像质量不⾜以清楚显⽰前联合和1.使扫描层⾯平⾏于胼胝体膝部下缘和压部下缘的连线(下图⿊⾊线);这种⽅法⽐较常⽤。

使扫描平⾯平⾏于前颅凹底(下图红⾊虚线)。

2.使扫描平⾯平⾏于前颅凹底(下图红⾊虚线)这两种⽅法设置的平⾯⼏乎与前联合和后联合的连线平⾏。

扫描范围:颅脑底部到顶部参数:相位编码⽅向--左右(为什么是这个⽅向?)层厚:5-6mm;层间距1-2mm。

⼆。

⽮状⾯扫描以冠状⾯和横断⾯定位图为参考,设定⽮状⾯。

在冠状⾯定位图上使成像层⾯与⼤脑纵裂及脑⼲平⾏,在横断⾯上使其与⼤脑纵裂平⾏。

扫描范围:根据头颅左右径和病变的⼤⼩设定。

相位编码⽅向---前后;层厚4-5mm;层间距0-2mm。

三。

冠状⾯扫描以⽮状⾯和横断⾯定位像为参考,设定冠状⾯成像位置。

在横断⾯定位图上使其与⼤脑纵裂垂直,在⽮状⾯定位图上使成像层⾯与脑⼲平⾏。

扫描范围:根据头颅前后径和病变⼤⼩设定。

相位编码⽅向---左右层厚4-6mm;层间距0-2mm。

某些部位的冠状⾯扫描平⾯有特殊要求,如观察⼩脑幕的冠状⾯应该垂直于⼩脑幕;⽽海马像的冠状⾯应该垂直于海马前后长轴。

其他要求:1.任何扫描⽅向的T1WI和T2WI层⾯及其间隔必须是相同的;2.任何扫描⽅位上只要出现T1WI⾼信号病变时,必须在相同位置做T1WI脂肪抑制扫描,以鉴别是脂肪还是出⾎,并且该⽅位在增强扫描时需要加脂肪抑制。

结合序列讲解下,顺便复习下前⾯讲解的内容:轴位的T2WI,GE⼀般是应⽤快速恢复快速⾃旋回波序列,TR=1500ms左右,西门⼦的机器还是⽤快速⾃旋回波(下图),TR=6000ms。

颅脑损伤CT、MRI临床诊断(珍藏版)

颅脑损伤CT、MRI临床诊断(珍藏版)
• MRI:硬膜外血肿形态与CT显示相似, 血肿呈梭形,边界锐利。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医学影像诊断学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医学影像诊断学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医学影像诊断学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 CT和MRI均有确诊意义。
医学影像诊断学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医学影像诊断学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医学影像诊断学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诊断与鉴别诊断
医学影像诊断学
• 诊断要点:1、外伤病史。2、CT显示颅 骨下双凸形高密度,边界非常清楚。3、 MRI显示血肿形态与CT相仿。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诊断与鉴别诊断
医学影像诊断学
根据严重的脑外伤史,同时又无颅
内血肿或不能用颅内血肿解释临床表现, 提示有弥漫性脑白质损伤。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三、颅内血肿
医学影像诊断学
颅脑损伤后引起颅内继发性出血,血液积
聚在颅腔内达到一定体积(通常幕上出血 ≥20ml,幕下出血≥10ml),形成局限性占位性 病变,产生脑受压和颅内压增高症状,称为颅 内血肿(intracranial hematoma)。按血肿形成的 部位不同,可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 脑内血肿等。按其病程和血肿形成的时间不同, 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血肿。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WMC

急性颅脑损伤的CT与MRI影像表现分析

急性颅脑损伤的CT与MRI影像表现分析

急性颅脑损伤的CT与MRI影像表现分析摘要:目的:探析急性颅脑损伤的CT与MRI影像表现,研究其临床成像特征和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共236例,首先进行CT检查,24h后再行颅脑MRI平扫,观察分析其成像特征及诊断结果。

结果:本组患者中脑挫伤患者MRI诊断共236例,CT平扫共216例;颅骨损伤患者MRI与CT诊断均为157例;头皮损伤患者上述两种方式诊断均为220例。

结论:CT是急性颅脑损伤的首选方案,但脑挫伤患者采用MRI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更为满意,临床诊断过程中将两者相结合应用,可有效减少误诊或漏诊情况发生。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CT;MRI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外伤,并常伴有严重的复合伤,死亡率高,约占所有创伤的21%,颅脑损伤总的死亡率高达10%[1]。

在很多病例中,CT未见异常MRI便可显示阳性改变[2]。

为此,我们对颅脑中部分伤势严重或有复合伤的患者进行了颅脑CT及MR扫描,本研究分析了我院临床资料完整且同时进行CT和MRI检查的236例颅脑损伤病例的CT、MRI表现。

1 材料与方法本组男165例。

女71例,年龄12~67岁,平均38.0岁。

损伤原因车祸188例,打架致伤头部48例。

所有病例CT及检查时间为伤后1~24小时。

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神志不清等。

本组236例颅脑损伤患者,首先行CT检查,采用NX8000机,层厚10mm,层间距10~13mm,病灶局部行5mm薄层或加层扫描。

随后24小时行颅脑MRI平扫,采用0.23T机,层厚6.9~7.0mm,病灶局部行3mm薄层或加层扫描。

2 结果2.1 脑挫(裂)伤MRI发现236例,而CT平扫仅发现216例。

CT漏诊18例,误诊2例。

脑受力方式和受力大小不同而发生不同的颅脑损伤。

脑受力同侧硬膜外血肿或受力对侧硬膜下血肿,MRI表现为硬膜外梭形或硬膜下新月形异常信号影,TIWI呈等、高信号,T2WI呈高、稍低信号,以线状低信号影相隔。

颅脑外伤的CT、MRI诊断

颅脑外伤的CT、MRI诊断

CT+MR: ⑴开始CT可正常 ⑵20%~50%有异常 脑干、灰白质交界处点状小出血灶,脑肿胀 ⑶复查时上述改变更明显 ⑷MR T1——改变不明显 T2——多灶性高信号灶(灰白质交界处) ⑸如出血明显 T1——有出血的信号改变 T2——年余后,有灶状低信号改变 脑萎缩
⒉脑皮质挫伤 在脑外伤中多见,外伤机理同前脑皮质表浅部 针尖大,线状出血。 部位:脑回→硬膜嵴,骨嵴处多见颞极,脑下表 面,侧颞皮质额极,脑回顶叶凸面。
脑出血
T1WI
T2WI
等、或低 高、或低
灶周水肿
无 有(高)
急性颅内出血 等信号 恶急性内出血 高信号 慢性 高Ⅰ
高Ⅰ与水肿之间见低信 号条,灶周低信号环
⒋混合性血肿 指外伤后,颅内形成两种以上的血肿 硬膜下+脑内 硬膜外+硬膜下 硬膜外+脑血 或三种并存
⒌脑室内出血
⑴脑室内积血 可源自周围的出血破入脑室内 或室管膜出血破入脑室内 或脉络丛出血所致
慢性硬膜下血肿 颅骨内板下新月表,或梭形, 混杂密度或低密度影
MR表现:
硬膜下血肿的信号改变,随期岭而异,与脑内,EDH相 仿 急 性 : 完 整 的 RBC 中 全 有 去 氧 血 红 蛋 白 → T2 缩 短 →T2→低信号区 T1→血肿信号与脑实质相仿,等信号 占位效应 亚急性:去氧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溶血 形成T1缩短→高信号 形成T2缩短→高信号(此在CT上为待密度) 慢性:早期慢性SDH同亚急性信号改变 中晚期→高铁血红蛋白继续氧化变化→血红素 T1→信号仍高于脑脊液 T2→高信号
⑹CTA、MRA、DSA可见颈内A--海绵窦瘘 眼上V显影,增粗。

2.外伤性夹层动脉瘤 CT: ⑴颈动脉出现2种密度 可出现小月牙形稍高密度 ⑵供血区——脑梗塞 ⑶CTA、MRA——颈动脉血管变窄 夹层 ⑷DSA——血管狭窄,闭塞

急性颅脑损伤的CT和MRI医学课件

急性颅脑损伤的CT和MRI医学课件
vehicle ejection,fall from height of at least 3 feet or down at least 5 stairs
Summary of Modality Usage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
Imaging Modality Indication in TBI
High risk neurosurgical intervention GCS of less than 15 at 2 hrs after insult Suspected depressed or open skull fracture Signs of basiliar skull fracture(CSF
leak,hemotympanum,periorbital or mastoid ecchymosis) At least two episodes of emesis At least 65 years age Medium risk for imaging finding of brain injury Amnesia for events prior to insult Dangerous mechanism (pedestrian vs. auto,motor
幕。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易于漏诊,MRI优于CT。 双侧对照和占位效应是识别的关键。
硬膜下血肿不跨中线但跨颅缝。
MR0222104,男,65 岁,外伤后反复头 痛3月
亚急性和慢性硬膜 下血肿MRI优于CT
CT平扫 慢性硬膜下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内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蛛网膜静脉损伤或由邻近的硬膜下或脑实 质血肿直接蔓延。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最新 -MRI解剖—颅脑

最新 -MRI解剖—颅脑

外侧裂(薛氏裂)--T1WI
外侧裂(薛氏裂)--T2WI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5/142021/5/14F riday, May 14, 2021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021/5/142021/5/142021/5/145/14/2021 6:23:19 AM
MRI解剖—颅脑
大脑外侧面观
大脑内侧面
常见的有精神症状(额叶)、癫痫(额叶和 颞叶)、偏瘫或单一肢体瘫痪(运动区)、 失语(优势半球额下回或颞上回),视野缺 损(鞍区、颞叶深部或枕叶)、内分泌功能 紊乱(鞍区、下丘脑、松果体)、共济失调 (小脑)、颅神经症状(脑干或后颅窝肿 瘤) 。左侧大脑半球为语言活动功能的优势 半球,右侧为非语词认识功能的优势半球。
脊髓
红核
红核
红核
红核
桥脑
桥脑
桥脑
桥脑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视束
视束
视束
视束
延髓
延髓
延髓
延髓
乳状体
乳状体
乳状体
乳状体
下橄榄体
下橄榄体
下橄榄体
下橄榄体
视丘下部
视丘下部
视丘下部
视丘下部
水平裂
顶上回
枕叶位于枕顶裂和枕前切迹连线之后。在内 侧面,距状裂和顶枕裂之间为楔叶,与侧副 裂候补之间为舌回。负责处理视觉信息。
枕上回
枕上回
枕上回
枕上回
额叶直回
额叶直回
额叶直回
额叶直回
豆状核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豆状核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发于中年人, 早期表现为听力障碍, 后期出现面神经和三 叉神经受损及小脑症 状,高颅压症状等。
【CT诊断要点】
(1)肿瘤位于后颅窝小脑桥脑角区,以内听道口为中心 ,呈圆形或椭圆形。
(2)平扫肿瘤呈等密度,少数可呈低密度或混合密度。
(3)占位征像:桥脑及四脑室受挤压变形,移位,甚至 四脑室闭塞。
12岁以内为发病高峰。临床症状与肿瘤所在部位有关,位 于松果体区和第三脑室后部肿瘤因梗阻性脑积水造成不同程度 颅内压增高征象,主要症状是上视障碍和性早熟,以及下丘脑 的功能障碍和垂体功能低下症状。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1)松果体区(三脑室后部)稍高密度灶,边缘清楚。 (2)多数可见钙化。 (3)增强扫描,根据肿瘤性质不同,而出现不同程度强化。
【特别提示】 颅咽管瘤的壳状钙化是其特征性表现,MR对其显示欠敏
感,诊断时应注意结合CT表现。另外,没有囊变或钙化的颅咽 管瘤有时与垂体瘤难以鉴别,此时应注意仔细观察腺垂体是否 存在。
六、生殖细胞瘤
【病理和临床】 起源于胚胎移形过程中的生殖细胞,占颅内肿瘤的0.4-2%,
好发于松果体区,其次为鞍区、第三脑室、基底核区,大多数 呈浸润性生长,具有高度恶性特征,并可顺脑脊液种植播散, 少有出血、坏死或囊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实性或囊实性肿瘤的实性部分呈等T1、长/短T2信号。
(4)注射Gd-DTPA,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囊壁呈环 形强化。
(5)肿瘤较大时可压迫三脑室引起梗阻性脑积水,瘤周 水肿的发生率很低。
【鉴别诊断】 囊性颅咽管瘤应与蛛网膜囊肿、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及
囊性垂体瘤鉴别,实性颅咽管瘤应与垂体瘤或鞍区脑膜瘤鉴别。
(5)松果体区及鞍区的肿瘤常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生殖细胞瘤
【鉴别诊断】 生殖细胞瘤主要需与松果体细胞瘤、畸胎瘤、颅咽管瘤、鞍
结节脑膜瘤及胶质瘤等鉴别。
【特别提示】 位于鞍区或其他部位的生殖细胞瘤有时与其他肿瘤鉴别比
较困难,生殖细胞瘤对放疗极其敏感,必要时可行试验性放疗。
颅脑损伤
• 颅脑损伤一般分为头皮软组织伤、颅骨损伤和颅内组织损 伤。而脑实质损伤对预后常起主要作用。
• 1、头颅平片:简单易行,可发现骨折,但不能了解颅内 情况。
• 2、CT:直接显示血肿、脑挫裂伤、骨折等,明确病变的 部位、范围。
• 3、MRI:对评价亚急性、慢性脑损伤、脑干损伤、病人 预后的判断较CT为佳。
一、颅骨骨折
1、平片:可显示线样骨折、凹陷性骨折、粉碎性骨折、颅 缝增宽等。
2、CT:除显示骨折类型及凹陷程度外,还可发现血肿、脑 挫裂伤、颅内积气、副鼻窦腔积液等。
MRI表现
(1)松果体区或鞍区边界清楚的圆/类圆形或不规则肿块, 可有分叶,位于基底核区的肿瘤可呈片状。
(2)大多数肿瘤信号较均匀,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 呈等或高信号,一般无出血、坏死或囊变。
(3)周围水肿不明显。
(4)增强后,肿瘤呈均匀的明显强化,具有恶性特征的生殖 细胞瘤常沿脑室蔓延生长。
听神经瘤(2例)
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
右侧听神经瘤MR
内听道扩大未必是听神经瘤必备的征象,正如本例。 听神经瘤的囊实性结构和实质部分的明显强化在MRI显示非常。
双侧听神经瘤(2例)
增强后明显强化
五、颅咽管瘤
[病理和临床] 起源于胚胎时期Rathke囊鳞状上皮的残留,以鞍上最为多
见,少数发生于鞍内,为鞍区第二常见的良性肿瘤。
流行病学:一半以上发生于儿童时期或青少年,5-10岁是 一个发病高峰;第二个高峰年龄是60岁左右。
病理上肿瘤边界清楚,具有纤维包膜;大多为囊 性或部分囊性,少数为实性。囊液黄褐色并漂浮胆固 醇结晶,囊壁和肿瘤实性部分多有钙化。
常见临床表现为内分泌紊乱及颅压增高症状,压 迫症状(儿童以发育障碍,颅压增高为主;成人以视力 、视野障碍,精神异常及垂体功能低下为主。)
(4) 内听道口扩大及骨质破坏。
(5) 脑外肿瘤的征像
(6)增强扫描肿瘤强化形式有: 明显均匀强化 不均匀强化(内部有液化坏死) 单环或多环强化(囊性变)
【MRI诊断要点】 1、桥小脑角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多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
2、肿瘤信号可均匀一致完全实质性,在T1WI呈略低信号或 等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亦可有囊性变、出血。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1)鞍上池内肿块,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分叶状。 (2)肿瘤呈混杂密度。 (3)大多数肿瘤实体部分与囊壁可出现钙化,形态不一。 (4)肿瘤实性部分与囊壁可出现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5)室间孔阻塞出现脑积水。
MRI表现:
(1)鞍上池内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 界清楚。
(2)囊性颅咽管瘤的MR表现较为复杂,大部分病变在 T1WI及T2WI与脑脊液信号相似,也可因含有少量蛋白而 T1WI信号强度略高于脑脊液;
如囊液中含较高浓度的蛋白、胆固醇或正铁血红蛋白 时,T1WI及T2WI均呈明显高信号;
少数囊性病变内含角蛋白、钙质或骨小梁等,而在 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 (T1WI呈高、等、低或混杂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
(四)、听神经瘤
【病理和临床】是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通常起源于听神 经的前庭支内耳道段的神经鞘膜,故绝大多数为神经鞘瘤。
听神经鞘瘤多数起源于内听道外(3/4),少数起源于内听 道内,常引起内听道扩大及骨质改变。大多数为单侧发病,具 有包膜,瘤内常见囊变、坏死。
肿瘤以内听道口为中心呈圆形或椭圆形生长,生长缓慢, 不浸润邻近结构,血运丰富,少数可囊变为囊性听神经瘤。
3、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明显强化或环状强化,有时, 同侧听神经可增粗并明显强化,形成“瓶塞征”。增强后局部 无脑膜尾征。
4、第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或闭塞。 5、内听道口扩大及骨质破坏。 6、脑外肿瘤的征象。
【特别提示】肿瘤常伴有内听道口扩大,CT骨窗显示清晰, 诊断时应注意结合CT。本病双侧发生或合并其他部位肿瘤(如 脑膜瘤)时,常称为神经纤维瘤病。
二、脑挫裂伤
• 脑挫裂伤是指颅脑外伤所致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分脑
挫伤和脑裂伤。脑挫伤是外伤引起的皮质和深层的散发小 出血、脑水肿和脑肿胀;而脑裂伤是脑与软脑膜血管的断 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