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的思想
_孙子_思想的三重境界
--所谓境界,是指人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心物交感而产生层次高低的精神状态和品格。
孙子孜孜以求战争的最高理想,并能在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将这种理想与战争现实紧密结合,进而达到一种超凡入圣、天人合一的无我状态。
此种治学方法使孙子思想具有了三种不同的境界,即:科学的境界、艺术的境界和哲学的境界。
一、科学的境界兵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之所以称它为科学,是因为战争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兵学的研究即在于发现战争的一般规律及诸多的战争指导规律。
《孙子兵法》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
欧洲学者加夫利科夫斯基曾就这一点作过经典评述:“孙武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他对于现实所采取的科学研究途径。
他的书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是最早提倡对于社会现象采取科学分析方法的。
其书中包括若干量化评估的观念,以及对自然法则的引用。
当然,孙武所用的分析方法并不能令现代学者感到完全满意,但在整个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他却是一位孤独的先驱者。
”[1]凡使用科学方法的学问都可称之为广义的科学。
为求得其战争理想的最终落实,孙子对其主要战略战术内容的分析大量表现为逻辑的、系统的、客观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科学分析方法,这正是孙子兵学思想已达科学境界的内涵所在。
从逻辑性上讲,逻辑思维是《孙子兵法》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孙子通过对春秋末期大量战争现象和战争问题的对比分析,概括出了当时军事斗争中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原则,这明显是采用了归纳推理的方法。
另一方面,孙子对战争的指导又是以演绎推理的方式来实现的。
整个《孙子》十三篇可谓层层递进,前后呼应,设计周密,贯通全局。
难怪有人盛赞孙子是现代行动学的先驱,他所设计的整个战争行动,既是逻辑的,又是合理的、有效的。
从系统性上讲,孙子思维的科学性突出表现为“运筹全局”的思想方法。
不少学者称孙子是系统论的鼻祖,其具体方法虽然古朴,但已初具现代系统论方法的一些原始形态,尤其是整体统筹的方法。
孙子的兵学体系中,战争是一个大系统,下设若干子系统,子系统下又各有子系统,构成一个层次清楚的网络系统。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周强060210043孙子的全胜思想是关于以万全之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胜利的理论。
它要求决策者利用全破辩证关系,最大限度地使敌人屈服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它的核心思想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即谋划要从全局出发,这就要懂得全与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万全之策。
其手段主要有伐谋、伐交与伐兵相结合。
孙子认为:"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这里所说的"全"是保全,"破"是用武力将敌人击败。
孙子这段话中包含这样的思想:最理想的目标是使敌人整个国家都投降;不行,就破敌一军,使敌人一国投降;次之,破敌一旅,使敌人一军投降;再次,破敌一卒,使敌一旅投降;乃至破敌一伍,使敌一卒投降。
这就是孙子的"全胜"思想。
可见,孙子"全胜"概念确切含义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牺牲而获得全局性胜利。
他已认识到了"全"与"破"相反相成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力争完满的"全";在实践中,则主张"全""破"结合,以"小破"求"大全",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敌屈服于我,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这就在全破问题上实现了理想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孙子虽然提出了全胜思想,但对如何实现全胜,讲得不够具体,后人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攻心战、经济战、联盟战等。
攻心是达成全胜目的的重要手段。
目前,所见我国最早的兵书《军志》中就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话;《孙子兵法》中也讲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攻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孙膑最早提出来的。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孙子兵法》号称“武经冠冕",公元前512年在吴国问世,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其作者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被尊为兵学奔祖。
(一)孙子最理想的战略追求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兵书,但是它的最高追求却不是战争,不是追求战争的胜利。
它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那么,什么才是它最理想的战略追求呢?它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也”。
通观《孙子兵法》,我们看到,从很大程度上说,它主要讲了两个字(词):一个是“全",一个是“破”。
“全”是不战而胜,“破”是交战而胜。
“全胜"为上,“破胜"次之。
实现“全胜”的方法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实现“破胜"的方法是“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伐谋”就是“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也就是说,在敌人的战略企图还没有付诸实施之前就揭露它、破坏它,使之夭折,使之破产.这是一种最省力、最省事、最高明的斗争方法。
在孙子所处的那个春秋时代,这种“伐谋"的方法是确能实现的。
说明这一策略最典型的例证无过于与孙子同时代的墨子救宋的故事.楚国的公输般发明并制作了攻城用的云梯,准备用来作为楚军进攻宋国的利器。
楚国强大,宋国弱小。
墨子是“非攻”的倡导者,一贯反对非正义战争。
当听说楚国要侵宋,急忙来到楚国,劝阻楚王和公输般侵宋,但楚王和公输般依仗拥有新式攻城器具云梯,不为墨子的游说所动.墨子于是同公输般在楚王面前以衣带作城池,以木片作攻守城邑武器,表演了一番楚攻宋守的“作战模拟”。
结果“公输般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御有余”(《墨子·公输》),迫使楚王放弃了侵宋的计划。
“伐交,就是通过外交斗争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虽然也是不战而胜,但是较之于“伐谋”要欠缺一些,因为外交活动比较费力、费事。
春秋战国时代,外交活动十分频繁,特别是战国的合纵连横极大地影响国家的安危。
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精髓
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精髓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所以他指出:“战争作为一种国家行为,不仅关系到军事、政治和外交,而且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安危和兴衰。
”因此,研究和掌握战争规律,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任务。
我们现代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信息时代的战争,战争带给人类的损失是巨大的,这需要我们在今天的世界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孙子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最著名的著作《孙子兵法》,已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全世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研究它。
他曾把自己与古代名将乐毅、李牧、白起相提并论,并称之为“孙、吴”。
西方人认为《孙子兵法》这本书是二千多年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五部兵书之一,它是一切进攻性战略的基础,对战争有巨大的影响,对后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战争已越来越少,但有时候还是难免要打仗,所以平时多读点孙子的《孙子兵法》,对处理好各种关系和解决战争问题是很有好处的。
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要战胜敌人必须首先知道敌我双方的情况,这就是“知彼”。
《孙子兵法》中明确地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
《孙子兵法》第三十九篇《用间篇》云:“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意思是说,在战争中用间有五种,即有利用反间谋敌、内间惑敌、死间杀敌、生间心敌的五种方式。
其中“反间”是《孙子兵法》中最奇特的用间手段。
间谍,是一些国家运用来从事破坏活动的特殊人员,他们采取种种隐蔽的方法,收集敌方的机密情报。
所以“反间”就是打入敌方内部,刺探情报,离间敌人,获得机密情报,为己所用。
间谍工作的范围很广,诸如了解敌人的军事、政治、经济、科技、地形、气候、风俗等方面的情报;刺探敌人的城防设施、武器装备及仓库储粮情况;侦听敌人通讯联络及无线电台的秘密;窃取敌人的计划、部署、调动、行动情报;搜寻敌人俘虏和潜伏下来的特务分子,捕捉逃跑的敌人等等。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孙子兵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体系比较完备的治国大典,对战争及一切军事活动,都作了十分透彻、周密的研究。
然而孙子决不是爱好战争,相反,在他的著作中处处表现了不战全胜和对和平的愿望。
其理论之深刻,影响之深远,为当今世人所瞩目。
孙子推崇以智谋取胜,极力避免物质实体的对抗。
在《谋攻》篇中,他提出了一个至今被人称颂的战略方针,即“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
这一论断,乃是从最根本的战略方针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条件的潜力,争取克敌制胜的最佳方略和尽可能不战而保全国家利益,以求得全胜目的的重要战略决策。
孙子的“伐谋”、“伐交”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与春秋早、中期的各诸侯国争霸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春秋早、中期的争霸方式,受当时特定历史条件所制约,各诸侯争霸斗争只是追求对手屈服,以确立自己的霸权地位,而非争个你死我活。
孙子生活在奴隶制即将结束,封建制骚动欲出的春秋末期。
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制度的蜕变,新旧势力冲突,各种矛盾激化,作战方式也日趋复杂多变,战争规格日益扩大且更为残酷。
由春秋早、中期的那种伐谋、伐交变为与对手开展直接军事较量,甚至置对手与死地。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中,孙子亲临战场,目睹兵燹战祸的严酷现实,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和历史的深度来考察战争问题,领悟到诸侯争霸的有限目的和伐谋、伐交等谋攻之法,从维护国家根本利益,谋求最大战争效益的角度,对春秋早、中期那种特殊的政治、外交、军事斗争方式所包含的合理的内容加以概括,更将其合理成分加以创造发展,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使之成为自己兵法理论的重要基础。
纵观《孙子兵法》全书,无不蕴含着以非战争形式的斗争来达到政治目的的最高境界。
通过伐谋、伐交等手段,使对手在心理上产生慑服,从而达到挫其将军之心,夺其三军之气,使之不战而降的目的。
孙子先胜思想
参考资料一在《孙子兵法》的《军行篇》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之善战者,先为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前那些善于作战的人,首先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方战胜的机会。
因此,使自己不能被敌人战胜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而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
这句话言简意赅,是孙子“先胜”思想的精髓。
在这句话中,着重于两个字,一个是“先”字,一个是“待”字。
“先”字强调了决定战争胜利的内因,而“待”字则强调了决定战争胜利的外因。
只有首先在确保自己胜券在握,才有可能战胜敌人。
战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因此要把着重点放在自己上。
战争如此,做人也是如此。
哪个人不想胜利?有的人总是将自己的“胜利”寄托于别人的“失败”中。
因此,他们千方百计的去算计别人、陷害别人,总之他们的求胜之道是放在别人身上的。
他们的思路总是这样的:“如果别人败了,我不就胜了吗?”错!“有实力,才有魅力”――这是某一商品的广告词。
仔细琢磨,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一件商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它本身。
商品如此,招聘也如此。
和别人争一个工作岗位,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实力。
如果你想用算计、陷害等手段谋取一个职位,恐怕是不行的。
即使你把你所有的对手都“击败”了,哪怕你今天真的侥幸争到了这个职位,以后也会有千千万万有能力的人和你竞争这个职位。
你要坐稳这个职位靠的是什么?靠的还是实力。
因此,我觉得那些总把胜利寄托于他人的人是不可能胜利的。
因为他们完全违背了《孙子兵法》“先胜”的思想。
他们总在想“如果别人败了,我不就胜了吗?”,可是为什么他们偏偏就不把重点放在自己身上吗?“如果自己胜了,别人不是败了吗?”实际上,这只是内因,外因对结果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孙子兵法》在《军行篇》的一开头就说到“胜可知,而不可为”意思是: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是不可以强求。
因此引出了第二个字“待”。
“待”意味着什么?“待”意味着等待,“待”意味着忍耐,“待”意味着韬光养晦。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孙子兵法》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民推崇的。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
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
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
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
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
“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
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
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
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
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
孙子“全胜”思想的现代解析
孙子为什么会提出“ 全胜” 思想呢?因为, 春秋是大国争霸 、 战争频繁 、 弱肉强食 的时代 。战争虽然
是解决 争端 的 重要 手段 , 但不 是 唯一 的 , 也不是 最好 的。孙 子 以攻 城 为例 指 出:杀 士 三 分之 一 , 城 不 “ 而
拔者 , 此攻之灾也。(谋攻》 他认为: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 ”《 ) “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事实也是 如此 , ” 中小诸
侯 列 国为 了 同大 国 对抗 , 繁 地缔结 各 种攻守 盟约 , 是 , 交 斗争 成 为解 决 争 端 的重 要 手 段 。如公 元 频 于 外
前 6 1 , 国大夫 烛之武 一席 话劝退 秦 军, 3年 郑 使郑 国危 如垒 卵 的形 式化 险 为夷 (左传 ・ 公三 十 《 僖 年》 b( 。正是 在这 样 一种 特定 的历史条 件 下 , )】 跚) 孙子 继 承 和发 展 了前人 的“ 攻 ” 谋 经验 , 出 了崭新 的 提
自己的主观 意志 。这就 对执政者 提出 了非 常高的要求 , 于有 私心 、 对 私欲 的人来 说 , 是很难 做到无 为的。
[ 参友 兰 . 中国哲学史 []北京 : J. 北京大学出版社 ,95 34 18 .9 .
[]德 ) 2( 黑格尔 . 逻辑学 ( 上卷 )M . 之译 . [ ]扬一 北京 : 印书馆 , 8. _3 . 商务 1 13 -7 9 6
正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孙子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谋攻?经验提出了崭新的?全胜?战略思想伐谋??伐交?等也是有效的手段战争不仅仅要讲胜利也要讲价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全胜?呢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以计谋使敌屈服
维普资讯
批评老子的元为是消极息想, 这样的 认识实际上是对老子的误解, 或者是一知半解。老子讲: “ 治大国 若
论孙子的“善战”思想
论《孙子》的“善战”思想谢国良《孙子》一书是我国2500年前大军事家孙武所撰。
它以军事理论专著的形式,总结了春秋末及其以前的战争实践经验,奠定了中国古典兵学的理论基础和优良传统,在中外军事史上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给人类军事科学写下了极为光辉的一页。
千百年来,《孙子》之所以备受人们的推崇,被誉为“兵经”、“兵圣”、“兵学鼻祖”,影响遍及世界,其主要的奥秘就在于它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客观规律性的“善战”思想。
所谓“善战”,就是以最佳的方法夺取战争的最大胜利。
如《谋攻篇》讲:“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形篇》讲:“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势篇》讲“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虚实篇》讲:“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所有这些,都是关于善战思想的精妙论述,既包括对战略全局的谋划和指导,也包括具体的作战指挥。
自古以来,战争就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极为酷烈,极为复杂而又极难把握的事物,军事家们无不殚精竭虑、梦寐渴求各种克敌制胜的良方。
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孙子》的“善战”思想给了人们以指导和研究战争的高超智慧和艺术,因而赢得后世兵家的尊崇。
《孙子》的“善战”思想,充满于全都13篇之中,统而观之,主要有以下各点。
一、重战、慎战、备战—安国全军《孙子》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提出了对战争应持的态度问题。
这是—切军事家都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只有对此作出正确的回答,然后才能谈得上“善战”,在这方面,《孙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
不仅在《计篇》从生死存亡的战争后果论述了重战的思想,在《作战篇》又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进—步阐述了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反复指出:“带甲十万”要“日费千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兵久而国利者末之有也”,“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孙子“慎战”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孙子“慎战”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孙子“慎战”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首先介绍了孙子兵法的概述,然后深入解读了孙子“慎战”思想的内涵与核心要义,探讨了在军事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孙子“慎战”思想与现代军事战略的结合,从而得出孙子“慎战”思想对现代军事的重要启示和意义。
总结指出,孙子“慎战”思想在当今战争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现代军事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这一古代智慧的深入思考和运用,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多变的战场和军事环境,提高战争胜率和保障国家安全。
【关键词】孙子兵法, 慎战思想, 现代意义, 军事实践, 现代战争, 军事战略,启示, 思想结合1. 引言1.1 孙子“慎战”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孙子“慎战”思想是《孙子兵法》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在战争中必须谨慎行事,精益求精,善于预测敌人的动向并灵活应对。
这一思想在古代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验证,成为中国古代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孙子“慎战”思想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世界格局下,军事实力竞争愈发激烈,各国之间的冲突与博弈也日益频繁。
而孙子“慎战”思想所强调的策略性、精准性、变通性等原则,对于指导现代军事战略的制定与执行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深入挖掘和理解孙子“慎战”思想,探索其在现代军事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对于提升国防实力,维护和平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孙子兵法的概述,孙子“慎战”思想的解读,以及在军事实践和现代战争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探讨孙子“慎战”思想的现代意义,并对其进行总结和深入思考。
2. 正文2.1 孙子兵法概述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古代兵学的集大成者。
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所著,以其独特的军事思想和理论体系对后世兵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孙子兵法主要包括“计篇”、“谋篇”、“攻篇”、“战篇”和“军争篇”五个部分,整体上以“战”为中心,强调兵战之道,对于如何在战争中制胜对手有着系统的阐述和指导。
《孙子》的谋略思想
用今天的眼光评价孙武,以上那些史 学家的评论,将吴国军队破楚入郢之后陷 入的混乱,又败于秦楚联军,阖闾战死和 夫差亡国的责任都推给孙武,显然是很不 公平的。固然,孙武在吴国的失败历史中 ,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的确有难言 之隐。
职位太低
专制制度 君主昏庸
return
虽然孙武主张“将在军,君命有所不 受”,但是,他任将指挥的历次战争,都 是与君一起出征的。这样,军队的进退赏 罚,只能由君主说了算,孙武最多起到一 点劝谏作用。同时,与孙武一起出征的夫 概是吴王阖闾之弟,伍员和伯噽是吴王最 亲近的大臣,其地位都比孙武高,而难以 制服。孙武的谋略受到他们的牵制,很难 发挥作用。
• 这是孙武在忠告国君,切不可因一时的愤 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亦不可因一时的怨愤 而轻易作战。他说: •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 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 以复生。故曰: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 安国全军之道也。
• 孙武特别强调战争不是孤立的军事行动。 战争一旦爆发,如何才能获胜?孙武为此 设计了许多方法,主要在于要把军事斗争 和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结合起来,充分利 用己方的优势与敌方的劣势,以最少的代 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return
促使孙武下定决心离开齐国的原因, 是司马穰苴之死。司马穰苴善于带兵打仗 ,熟谙兵法。在一次对外战争中,因功勋 卓著,被齐景公封为大司马,于是受到了 其他卿大夫和高、国、鲍诸族的嫉妒。他 们纷纷向景公进谗言,使得景公免其司马 之职,司马穰苴因之发病而死。孙武不想 做卿大夫倾轧斗争的牺牲品,认定吴国是 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于 18岁时奔吴国而来。 return
return
孙武经过十年的辛苦筹划、紧张操练 ,并亲自指挥作战,以三万破楚二十万, 帮助吴王阖闾把西面的强敌楚国,打得落 花流水,迁都避其锋芒,从此孙武威名远 震中原各国。但是,他功成不求高官厚禄 ,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进不求名” 的原则,并且继续留在吴国为它的强大和 繁荣默默地操劳着。
对孙子历史道德评价
孙子的历史道德评价孙子,名孙武,春秋末期军事家。
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著有《孙子兵法》。
后世对的评价:(一)战国时期孙武在春秋末年撰著完成《孙子兵法》后,这部著作即开始在民间流传。
战国初期的军事家吴起,就明显受到孙武军事思想的影响。
今存《吴子·料敌》篇记吴起曰:":“凡料敌有不卜而与之战者八:⋯⋯有不占而避之者六:⋯⋯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
”这段话,显然是《孙子》关于“料敌知胜,计险厄远近”;”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这段话,显然是《孙子》关于"料敌知胜,计险厄远近";"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地形篇》)论述的详解和发挥。
《吴子·论兵》篇记吴起教给魏武侯的战术云:"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这就是孙武"四治"战法中"治力"的战法。
吴起所使用的语言,也与《孙子·军争篇》一样。
此外,如《吴子·应变》篇所谓:"遇诸丘陵、林谷、深山、大泽,疾行亟去";"敌若绝水,半渡而薄之",与《孙子·军争篇》所云:"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客绝水而来,??令半济而击之",两者在思想方法、行文语气方面,都如出一辙。
显而易见,吴起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有不少是得益于孙武的。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
在《孙膑兵法》中,更引有较多的孙武的论述。
如《十问》篇中主张"攻其所必救",即出自《孙子·虚实篇》。
《威王问》阐述这样的战术:"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这里的前句与《孙子·计篇》中的"卑而骄之,佚而劳之"十分相似;后句则完全袭自《计篇》。
孙子军事伦理思想
动战争。
03
强调战争的慎重性
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种极其严肃和慎重的事情,需要全为只有在全面了解敌我双方情况并
制定出完备的作战计划后才能发动战争。
智勇统一的将帅观
强调将帅的智谋
孙子认为将帅必须具备智谋和判断力,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策。他强调将帅 要善于分析形势、判断敌情,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作战计划。
孙子军事伦理思想的特点与价值
特点
孙子军事伦理思想的特点在于其强调了战争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反对使用诡计和暴力手段取胜,注重以德治军, 以及重视将帅与士兵之间的关系等。
价值
孙子军事伦理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提供了对于战争和军事行动的伦理准则,而且对于维 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它也为现代企业管理、领导力等方面提 供了有益的启示。
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孙子军事伦理思想在国际舞台的传播与交流,有 助于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推动全球治理
体系的完善。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孙子军事伦理思 想的具体体现
兵者,诡道也的用兵之道
兵不厌诈
01
孙子主张用兵时应运用诡计和谋略,以迷惑和欺骗敌人,达到
克敌制胜的目的。
变化无常
02
战争中情况瞬息万变,孙子强调指挥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
变,不拘泥于既定的策略和计划。
灵活主动
03
孙子主张在战争中应积极主动,不被动地等待敌人,而是要善
孙子军事伦理思想
2023-11-12
目 录
• 孙子军事伦理思想概述 • 孙子军事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 孙子军事伦理思想的具体体现 • 孙子军事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 孙子军事伦理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孙子的思想总结
孙子的思想总结孙子(公元前544年-公元前496年),阳谋著作《孙子兵法》被誉为世界兵书之首。
他的思想在军事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其具有普世意义的思想在军事和管理领域仍然被广泛应用。
下面是对孙子思想的一个简要总结:孙子思想的核心是“以智取胜”,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运筹帷幄的智慧来达到战争的目的。
他认为军事战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政治斗争,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国家利益或者扩大国家利益。
他提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通过战争规避危险,争取胜利。
孙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奇”,他认为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制造战争中的“奇”变,即出其不意的、意外的变化。
他强调警戒敌人,伺机而动,运用间谍情报来获取对手的弱点和信息,从而制定战略。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法”,孙子认为战争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来进行,通过设置并遵守一系列的战争条例和规则来确保战争的成功。
他强调在制定战略和战术时要遵循法则,如能量化和精确调度军队,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孙子思想的另一个核心是“用兵之道”,他极力强调用兵要因时而变,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和人和等因素,合理调度军队,达到杀敌一千、自损一百的目的。
他提倡多采取间接战略,即不与敌人正面交锋,而是采取包围敌人、分割敌人、偷袭敌人等手段来排除敌人的优势。
此外,孙子思想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如选择和培养将领的重要性,重视士兵的素质和训练,注重物资保障和战术调度等。
他认为将领要有智慧和勇气,能够判断形势和决策,指挥士兵。
而士兵则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有着高度忠诚的向心力。
总之,孙子的思想在军事领域具有重大影响,他提出了很多具有普世意义的战争原则和战略概念,这些思想可以应用于军事、管理和领导等领域。
他把军事战争视为一种科学和艺术,注重智慧、策略和心理战,力求通过运筹帷幄的智慧来避免战斗和达到战争的目的。
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很有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孙子思想的总结及在生活中的意义
姓名:何莞晨学号:2014012075孙子思想的总结及在生活中的意义进入大学以来,多次有老师强烈建议学生读《孙子兵法》这本书。
于是这学期我选了“孙子兵法导读”这门课,想借此好好拜读一下这本著作。
《孙子兵法》作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军事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代的政治家啊、军事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称得上是千古奇书,兵家绝唱。
《孙子兵法》的价值在世界上受到广泛地认可。
曹操曾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唐太宗李世民也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不仅在中国,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军事家也对《孙子兵法》高度评价,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所言:“孙武的思想有惊人之处——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美军总指挥弗兰克斯评价说:“孙武,这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的幽灵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进的每架战争机器的旁边。
”孙子十三篇区区千字,却流传了上千年之久,而且其实际价值随时间不降反升,这在世界上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
它甚至可以和近代军事战略学的奠基人,2200年后的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有过之而无不及。
孙子兵法不仅在军事领域有重要的影响,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能全篇背诵《孙子兵法》,他公开宣称《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是他们成功的法宝。
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对其兵法认真背诵,灵活应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
拳击高手们在比赛开始时,并不急于进攻,而是先以弱者姿态躲闪对手的进攻,耐心等候机会,待到对手疏忽时,再一击制胜。
这正是孙子“能而示之不能”的思想的体现。
至今没有人对战争战略比孙子有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他的许多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对战争的客观规律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总结,并且建立了一套重要的军事思想体系和决胜的战略战术,对战略战术做出了精辟的论断。
孙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孙武被誉为“兵学鼻祖”,受到后世推崇,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为后人留下的那部惊世骇俗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它言简意赅,内容博大精深,可以说字字玑珠,是国内外公认的“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孙子兵法》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从战争的实际出发,总结和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同时在于它具有着深刻的谋略内涵、道德内涵和哲学内涵,具有超越所处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
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观点:(一)重战慎战──孙子的慎战论《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
“兵者,国之大事”,道理非常浅显,但并不见得为所有的治国者所深知。
在这方面,《孙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
不仅在《始计篇》从生死存亡的战争后果论述了重战的思想,在《作战篇》又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阐述了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反复指出:“带甲十万”要“日费千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兵外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同样,出于战争后果的考虑,《火攻篇》则告诫人们:“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子先胜思想
孙⼦先胜思想参考资料⼀在《孙⼦兵法》的《军⾏篇》中有这样⼀句话:“昔之善战者,先为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可胜在敌”。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前那些善于作战的⼈,⾸先做到⾃⼰不被敌⼈战胜,然后等待敌⼈可以被我⽅战胜的机会。
因此,使⾃⼰不能被敌⼈战胜取决于⾃⼰的努⼒,⽽战胜敌⼈则取决于敌⼈。
这句话⾔简意赅,是孙⼦“先胜”思想的精髓。
在这句话中,着重于两个字,⼀个是“先”字,⼀个是“待”字。
“先”字强调了决定战争胜利的内因,⽽“待”字则强调了决定战争胜利的外因。
只有⾸先在确保⾃⼰胜券在握,才有可能战胜敌⼈。
战争是综合实⼒的竞争,因此要把着重点放在⾃⼰上。
战争如此,做⼈也是如此。
哪个⼈不想胜利?有的⼈总是将⾃⼰的“胜利”寄托于别⼈的“失败”中。
因此,他们千⽅百计的去算计别⼈、陷害别⼈,总之他们的求胜之道是放在别⼈⾝上的。
他们的思路总是这样的:“如果别⼈败了,我不就胜了吗?”错!“有实⼒,才有魅⼒”――这是某⼀商品的⼴告词。
仔细琢磨,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件商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很⼤⼀部分取决于它本⾝。
商品如此,招聘也如此。
和别⼈争⼀个⼯作岗位,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实⼒。
如果你想⽤算计、陷害等⼿段谋取⼀个职位,恐怕是不⾏的。
即使你把你所有的对⼿都“击败”了,哪怕你今天真的侥幸争到了这个职位,以后也会有千千万万有能⼒的⼈和你竞争这个职位。
你要坐稳这个职位靠的是什么?靠的还是实⼒。
因此,我觉得那些总把胜利寄托于他⼈的⼈是不可能胜利的。
因为他们完全违背了《孙⼦兵法》“先胜”的思想。
他们总在想“如果别⼈败了,我不就胜了吗?”,可是为什么他们偏偏就不把重点放在⾃⼰⾝上吗?“如果⾃⼰胜了,别⼈不是败了吗?”实际上,这只是内因,外因对结果也会有⼀定的影响。
因此,《孙⼦兵法》在《军⾏篇》的⼀开头就说到“胜可知,⽽不可为”意思是: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是不可以强求。
因此引出了第⼆个字“待”。
“待”意味着什么?“待”意味着等待,“待”意味着忍耐,“待”意味着韬光养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刑题 木 牍 二于 字下 ,篇 当《 即九 本地 篇》 篇之 名前 ,有 但
本 篇 篇 题 诸 本 无 异
。
简 本 篇
本篇首列"六地"之名及其处 置之法,指出:"地形者,兵 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 易远近,上将之道也。"孙子 还告诫说:这是"将之至任, 不可不察也。"不过,战争失 败也并不都是由于客观地理 条件不利所致,也可能是由 于将帅主观指导上的过失所 致。所以,孙子又提出了"六 败"之说。他不但要求"知彼 知己",而且也要求"知地知 天"对于那些不明战况、不知 "战道",却随意下令"必战" 或"无战"的国君,在孙子看 来,是可以不予理睬的。
然,趋利避害。
孙子兵法之行军篇
第九篇行军篇
张注:"知九地之变,然后 可以择利而行军,故次《九 变》。"
本篇主要论述在出征作战过 程中,要根据不同地理条件 妥善处理好行军宿营("处军 ")和观察判断敌情("相敌") 的问题。所列三十余条"相 敌"之法,均可视为实战经 验之总结。
行军篇
某些原则如"兵非多益,惟 无武进"、"夫惟无虑而易敌 者,必擒于人",以及不为 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透 过现象看本质的朴素辩证 法思想,均仍有其借鉴意 义。此外,孙子还讲到"取 人"问题,提出"合之以文, 齐之以武"的"文""武"兼用 原则,并主张"与众相得", 这种思想观点在当时也是 难能可贵的。
军事家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影响了众多的 军事家,从古代的曹操, 诸葛亮,岳飞到近现代 的曾国藩,孙中山,刘 伯承,毛泽东等等。
(左图:岳飞;右图:曾 国藩)
曹操与孙子兵法
曹操,汉魏之 际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三国时 魏国的开创者, 是今存《孙子兵 法》的第一个注 本的作者。
诸葛亮与孙子兵法
孙子的思想
在战争中,最重要 的一点便是掌握战 斗的主动权。没有 主动权,便会陷入 被动消极防御甚至 处处挨打的境地。 克敌制胜的关键是 主动,它贯穿了整 个战争的全部过程。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不知 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 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 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 故曰:胜可为也。 敌虽众,可使无斗。
孙子兵法之军争篇
第七篇:军争篇
论述在战场上与敌人会战的要 领,应“以迂为直”和“以患为 利”。
“以迂为直”和“以患为 利”
把遥远的弯 路变为近便的直 路,要把不利的 条件转化为有利 条件,从而争夺 制胜条件。
内容第一部分
提出两军对战,最难掌握的是实行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迂直之 计”,认为只有善于实行“迂直之 计”,才能做到“后人发,先人至” , 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和战斗的胜利。
同时,他又从思想品德
上要求将帅"进不求名,退 不避罪", "唯民是保", 要"视 卒如婴儿", "视卒如爱子"。 这些思想观点,都是有价值
的。当然,在剥削阶级统治
之下,官兵处于对立地位, 所谓"如婴儿"、"如爱子"之 类的爱,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标榜这些东西,不过是为了 使士卒去为剥削阶级利益" 赴深?"和"与之俱死"罢了。
。不 , 有 “ 人术 子
)争 城 所 五 之, 曰
, 君 命 有 所 不
有 所 不 攻 , 地 有
不 由 , 军 有 所 不利 ” , 指 前 文 的
用 矣 。
虽 知 五 利 , 不 能
: 治 兵 不 知 九 变
,
即 机 变 、 灵 活 变 通
《孙子》在“九变篇” 讲道:“是故智者之虑, 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 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 可解也。”这说明商业 上拟订投资方案时,既 要考虑到有利的一面; 又要考虑到不利的一面。 考虑到有利的一面,才 能信心百倍,使工作顺 利地进行;考虑到不利 的一面,才能防患于未
诸葛亮博览群书,谙熟兵法, 尤其熟读《孙子》,虽身居 “隆中”,对天下形势却了 如指掌。他以《孙子》“五 事七计”为基本标尺,对比 分析彼我双方优劣,判断战 争胜负。
提出了掌握和利用时机的方 法,集中论述了进攻和防守 问题,非常重视军事训练, 强调作战要快速 。
毛泽东与孙子兵法
在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和 中国现代革命战争的指 挥中,对《孙子兵法》 的掌握和运用,可谓达 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他提出"孙子的规律,'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 至今天仍是科学真理"。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 国的谋略宝库,在全世 界也久负盛名。它8世纪 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 欧洲,至今已经被译成 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 为流传。据说,1991年 海湾战争时,参战的美 国军官都奉命带一本 《孙子兵法》。
竹 木 雕 刻 《 孙 子 兵 法 》
版艺约法
。术瑟文
丛夫《
·J· 1772
第 十 篇 地 行
孙子兵法之地形篇
等 纯 粹 自
然 地 理 条
件 有 所 不
同 。
" "" "
《指 行敌 军我 篇所 》处 所地 说理 天井形势, 、故 天与 陷上
."
次行 《师 行越 军境 》,
审 惟地 本形 篇而 所立 说胜 地, 形故 乃
"
" "" "
地 形佚 文 残 未 见 简 作篇文 地。, 势又而 , 误 。 张 注 云 :, 黄 邦 彦 《 集 注 》 另 有 《 地 刑 二 》
越 南 战 争
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开赴到越南本 土,长期“致于人”,陷入了人民 战争的重重包围之中,前后多年陷 于泥潭而不能自拔,内外交困,难 以为继,最终不得不灰溜溜从越南 撤军,以失败收场。
完善的美军装备
海 湾 战 争
在海湾战争中,以美 国为首的多国部队, 牢记越战的教训,千 方百计避免在伊拉克 本土“致于人”,而 是主要依靠高科技手 段在伊拉克本土之外 “致人”,用导弹、 飞机等现金武器实施 远程打击,一直到伊 拉克之几乎不再有抵 抗能力的时候才发起 地面攻势,因而始终 掌握着主动权,从 1991年的1月17日, 至2月28日,很快便取 得了战争的胜利。
内容第三部分
提出实行“迂直之计”必须掌握的三 条基本作战原则:
不了解敌国的计谋,不能与之交战;
不了解地形险阻,不可以轻易行军;
没有当地的向导,不应深入敌国。
同时还提出实行“迂直之计”的军事 行动要求——行军作战快速时像疾风; 舒缓时像森林;侵略时像烈火;难测 时像阴天;不动时像山岳;发动时像 疾雷闪电;以及在作战取胜后应采取 的基本举措和临时应变方法。
解析:所以,如能预知交战的地点和时间,即使 跋涉千里也可以和敌人会战。而若不能预知 在什么地方、时间交战,则会导致左翼救不 了右翼,右翼救不了左翼,前不能救后,后 不能救前的情况,何况想要在远达数十里, 近在数里的范围内做到应付自如?……所以 说,胜利是可以造就的。敌兵虽多,还是可 以使它失去战斗力。
内容第二部分
分析实行“迂直之计”既有其有利的一面,又有 很大的风险。
这危险主要有三: 一是“举军而争利,则不及”。
二是“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三是“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则可 能因士兵体力不支而有程度不同的人掉队,以致 酿成损兵折将的败绩。
强调行军作战必须具备充足的辎重、粮食、器材, 否则将有被歼灭的危险,“军无辎重则亡,无粮 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书孙
》阿子
中米十
,欧三
译 《
篇 》
年中,
巴国在
黎 出
军 事
法 国
捷克文《孙子兵法》,雅罗斯 拉夫·普鲁塞克等译,布拉格我 们的军队出版社1949年出版。
Thank you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 以战则利。译文:我可以去、 敌也可以来的,叫通形。在通 形地区,要抢先占领隆高朝阳 之处驻扎,并确保粮道畅通。 这样再与敌交战就较有利。
“六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 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以上六 种情况,都是造成战争失败的原因, 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是不可不认 真考察研究的。
内容第四部分
强调提出实行“迂直之计”必须善于运用 金鼓、旌旗指挥军队统一行动;必须善于 治气、治心、治力、治变;以及在向敌军 进攻时必须遵守的八项原则——高陵勿向; 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力 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勿阙;穷寇勿迫。
孙子兵法之九变篇
第八篇 九变 九
受所击途(得之孙 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