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框架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理论框架与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理论框架与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理论框架与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旨在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本框架与体系。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内容。

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二部分是政治经济学。

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等。

此外,还包括价值论、货币论、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内容。

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三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研究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和实践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等内容。

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四部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组织和活动形式,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形式、政策和策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传播和交流等。

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全面介绍,系统阐述了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框架与体系。

通过学习这门学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对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对其研究对象的理论再现。

他的研究对象就是客观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王老师认为,同学们可以将马哲分成五部分学习,当我们大体掌握了这五部分的理论框架之后,就对政治复习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第一部分绪论即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涉及的试题不算多,但问题很重要:比如“哲学基本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哲学的基本问题”类似于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理解了它,才算跨进了哲学的门槛。

而理解了后一个,就窥见了现代哲学的奥妙,解题能力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这一章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它直接包含多少考点、能设计多少题目,而在于它实际上给出了理解整个哲学理论体系的一条基本理论线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基本的哲学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从而也就找到了一些重点试题的基本破解方法。

第二部分“唯物论”即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界定的是“唯物主义”中的“物”。

要真正理解“物”整个概念,除了要正确理解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层次与客观实在性的关系以及运动和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之外,还要将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把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

而考点集中的“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问题也不能忽略。

在此基础上,应当注意2007年考试大纲新调整的内容“实践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看起来有点深奥,什么“双向对象化”、“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其实道理是相通的。

第三部分“辩证法”即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这一章一直是考试出题的热点章节,10年来题目层出不穷,分值占到10年中题目总分值的1/4左右。

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当然要如实地认识客观世界。

正确反映世界本来面貌的世界观必然体现为科学的方法论,表现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指导我们认识和分析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形成了灵活多变但又“不离其宗”的考点。

考研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框架

考研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上节课我们已经讲过,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在考研政治中主要考查七章内容,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考研政治中同学们应该掌握了解的的基本框架。

希望通过这节课,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等相应比较重要的考点内容,建立起系统的马哲知识框架。

上节课我们已经讲过,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主要是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内容。

具体来说,第一章主要讲哲学的两个重要部分:唯物论和辩证法。

1、唯物论唯物论讲的是世界的本源,本质问题。

从字面年意思来讲,唯就是唯一,就是本源的问题;而物就是物质。

那么唯物论讲的就是世界是什么?2、辩证法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问题。

它在研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在唯物论的基础上搞清楚了世界是什么,就得知道怎么样?世界是怎么组成的?事物之间的规律是什么?而这些问题自然就是辩证法的内容了。

哲学里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对应我们课本是第一章的内容,也是考研命题的重点所在,是同学们复习备考时尤其要重点对待的内容。

3、认识论课本第二章讲的是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这一章讲的是马克思哲学的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叫认识论。

认识论主要研究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我们大家应该知道人与世界发生两种关系:第一种关系叫认识世界,第二种关系叫做改造世界。

比如我们在学生阶段主要就是认识世界。

我们通过学习、了解、观察这个世界,积累很多的经验,到了未来你工作了,就变成了要去改造世界了。

认识论,主要讲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最基本的两个活动,分别形成了两个最主体的概念,一个认识世界叫认识,另一个改造世界,叫实践。

因此,实践与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最基本内容。

4、唯物史观第四个部分叫唯物史观,分别对应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这一部分在考研政治中只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只要重视复习概念定义的理解定义就可以了。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汇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以革命和无产阶级解放为目的的一种学说体系。

下面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个基本内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进行概要知识汇编。

1. 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它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否定了唯心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物质的发展和变化,人的认识必须从物质出发,反映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它认为事物是矛盾统一的,包含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运动发展的规律。

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来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

辩证法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内在矛盾的观点,强调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认识论: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类认识真理的规律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的,并且实践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指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和相对的,认识的发展是连续的和渐进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

4.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革命性和趋向性,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要知识汇编,它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基本内容,揭示了物质决定意识、事物的矛盾统一规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革的动力。

这些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继续写相关内容1000字5. 唯物论的发展唯物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1 .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 .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 .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3 .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4 .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5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6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7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8 .人的价值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P33(非原句)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P26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P26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1,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2,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3,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1.唯物论物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时绝对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稳定性、有条件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物质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意识: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意识起源的基本环节有三个: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反映,意识不仅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主体拥有意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拥有人脑,而是必须参与到人类社会实践中去。

规律: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向。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固有的联系。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能被改变、创造、消除的。

人只能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一,朴素唯物主义;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两个特征:联系观: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即系统观)发展观: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备五十个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备五十个知识点归纳
50、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些只是考研政治在复习的时候一个提纲,大家还是尽可能复习更多一点,以备后续考试获得高分。
12、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3、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4、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5、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16、规律及其客观性;
17、现象和本质;
18、必然性和偶然性;
19、原因和结果;
20、可能和现实;
2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2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31、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
3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3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35、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6、真理及其客观性;
37、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38、价值;
39、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4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24、对立统一规律;
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2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
28、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9、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30、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
4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42、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43、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44、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4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8.人的价值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P33(非原句)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P26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P26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马原知识框架

马原知识框架

马哲包括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也叫辨证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也叫唯物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也叫唯物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叫人生价值观)。

(1)唯物论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2)辩证法的核心概念:联系、发展、矛盾。

1.联系的原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发展的原理: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普遍性、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状态(即量变和质变)。

3.矛盾的原理: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辨证否定观。

(3)历史观的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实现方式;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4)人生价值观的原理:人生价值的内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误的判断标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1)辨证唯物论、(2)唯物辩证论、(3)认识论(1)辨证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原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原理(2)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矛盾的观点-主矛次矛关系原理-矛主矛次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万事万物不断变化发展(3)认识论—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理论与实践关系原理(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哲知识点总结框架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复杂多样、矛盾运动的统一体,是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根本规律是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倾向性,并通过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矛盾运动规律。

2. 矛盾的普遍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内在的客观规律。

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3. 发展的倾向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内在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对事物发展的全面理解和正确对待事物发展。

4.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方法,是处理矛盾的方法。

辩证法主要包括矛盾的特征和运动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阐释。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

3. 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不同的阶级之间会展开不同形式的斗争,发展历史推动着阶级矛盾的转化。

4. 社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这些社会形态的变化主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 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实践决定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实践是决定认识的根本力量。

马哲第一章知识框架图

马哲第一章知识框架图

主 义
唯物主义的三 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哲 唯心主义的两

种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是 辩证法的三种 科 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
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哲学和费个世界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

哲学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 马克思主义哲


是科学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哲学的基本问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克 哲学的“两个

对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前一对立更为根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方法
的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特征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界 马克思主义哲
观 学同以往哲学 和 在内容上的两 方 个本质区别
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觉的、高度的统一; 二是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结合起来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整体结构图】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得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就是普遍联系基本特征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得动力与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得形式与状态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得方向与道路克原因与结果思现象与本质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义可能与现实哲偶然与必然学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认识得本质认识与实践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得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论认识得循环性与上升性认识得真理性真理观检验真理得标准真理与谬误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社会存在社会本质与社会得实践本质基本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得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与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发展与人得本质与价值人得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结构图】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得世界观哲学哲学与世界观得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得关系哲学与哲学朴素唯物主义得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一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思维与存在唯心主义得关系问题) 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马克第二性问题思主不可知论义哲历史根源与阶级基础学就是马哲产生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前提科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直接理论来源得世哲学得基本主观条件界观特征科学性与方马哲得本质革命性法论特征实践性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马哲与现代得两大流派人本主义西方哲学马哲与现代西本质区别方哲学得关系相互影响深化了马哲得宇宙观现代科技革命对证明丰富了马哲得一系列马克思主马哲与现代马哲得丰富与发展基本原理义哲学与科技革命拓展了马哲得研究领域现时代马哲对科学技术提供科学得世界观方法论得指导作用提供哲学论证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哲学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章结构图】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得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得可知论与唯物主物质及其得意义义反映论存在形式坚持了辩证得、历史得物质观运动就是物质得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存在形式时空得相对性与绝对性时间与空间时空得无限性与有限性实践得本质:人类有目得地改造客观世界得一切社会性得物质活动实践主体世界实践得要素实践客体得物实践手段质性物质世界客观现实性与人与实践得特征自觉能动性得实人得实践社会历史性践活生产实践动实践得形式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得实践科学实践造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得分化实践得意义造成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得分化人与世界相互作用得中介在于它得物质性世界统一性多样性得统一世界物质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社会劳动得产物统一性与意识本质: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实事求就是功能:意识得能动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实事求就是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精髓实事求就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就是得辩证关系【第三章结构图】联系得普遍性与客观性普遍联系联系得多样性与条件性普遍联系中得系统基本特征事物发展得方向性:前进、上升得运动变化规律客观性与层次性永恒发展事物发展得规律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发展得实质就是新事物得产生与旧事物得灭亡矛盾得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就是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得作用对立统一发展得动力内外因得辩证关系规律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联系矛盾分析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得根本方法与发质、量、度展得量变与质变相互依存规律基本规律质量互变量变与质变及其规律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得方法论意义事物得自我否定辩证得否定事物联系得环节事物发展得环节事物发展得周期性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得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得方法论意义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得普遍关系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得相互关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就是内在要素与结合方式得统一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与未来得历史关系偶然与必然:揭示事物发展中得两种不同趋势【第四章结构图】认识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得本质主体与客体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得关系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实践对认识得决定作用认识与实践认识对实践得反作用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赖认识 (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得本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得条件质与认识得过程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得必要性过程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得条件认识过程得循环性与上升性真理得客观性与价值性认识得真理性真理得绝对性与相对性实践标准得确定性真理检验真理得标准实践标准得不确定性逻辑证明就是实践标准得补充相互对立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归纳与演绎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第五章结构图】地理环境:社会存在与发展得必要条件社会存在人口因素:社会存在与发展得自然前提生产方式:社会发展得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实践就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得基础与社会实践本质实践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发源地社会本质实践构成社会生活得基本领域社会有机体劳动资料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得地位与相互关系人类结构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社会阶级就是特定经济结构中得人群共同体得本政治制度质与要素法律制度结构社会政治政治法律设施结构国家得起源与本质国家政权国家得对内、对外职能(核心) 国体与政体得关系上层建筑得意识形式类型社会意识非上层建筑得意识形式与社会存在发展得不完全同步性相对独立性自身发展中得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得能动反作用艺术社会观念观念形态道德结构得构成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对社会存在得认识功能观念形态对社会现实得评价功能得功能对社会活动得调控功能对社会生活得创新功能【第六章结构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发展得生产力就是社会发展得最终决定力量基本动力与阶级斗争就是阶级社会发展得直接动力直接动力革命与改革就是社会发展得直接动力科学与技术本质特征创造性社会特征探索性发展连续性规律推动社会生产力得发展与历科学技术科技作用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结构得变革史创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造者科教兴国社会物质财富得创造者人民群众社会精神财富得创造者(历史创造者) 社会变革得决定力量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历史人物人民群众个人历史作用反动人物:阻碍历史发展普通个人:参与历史群众路线得内容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第七章结构图】经济社会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历史过程技术社会形态社会发展得社会得世界历史进程历史进程决定性与选择性得统一社会辩证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得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社会性人得本质多层次性社会 (一切社会关具体性发展人得本质系得总与) 历史性与人与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及其关系得发人得价值人得价值实现途径:社会实践展主体自身条件人得价值实现条件机遇社会发展必然王国自由与必然自由王国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得特征消灭阶级与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社会成员具有高度得思想觉悟与科学文化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哲学知识框架构图

哲学知识框架构图

1)实践的含义 P11(1)一般本质(2)特殊本质(1)客观现实性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2)自觉能动性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3)社会历史性(1)生产实践3)实践的基本形式(2)社会关系实践(3)科学实验(4)艺术和教育活动4)意义(1)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1)实践联系人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1)含义 P12(2)任务甲、(力量)2)主体(3)能力结构乙、(智商)丙、(情商)个人主体(4)社会结构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相互作用(1)含义 P12甲、客体首先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3)客体(2)实践的客体的理解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乙、客体又不是与客观事物相等同的概念自然形式的客体(3)类型社会形式的客体精神形式的客体4)实践——主客体的中介(1)关系: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限5)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理解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2)实现: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3.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2)实践主体根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3)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反馈调节(1)自在世界甲、从时间上看1)涵义乙、从空间上看(2)人类世界人化自然人类社会2)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4.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4)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1)不可分割,互相制约5)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内在联系(2)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要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甲、自然界物质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决定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乙、是经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子、从无生命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化(1)自然的产物学的反应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丑、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寅、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丙、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反映形式1)产生包括感知、思维以及情感、意志等全部心理活动和动物心理的区别(2)社会的产物:关键在于弄清劳动的决定作用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社会性的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直接现实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1)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1.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甲、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2)本质乙、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2)在意识中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甲、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乙、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丙、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1)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甲、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乙、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主要表现在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3)作用具有能动创造性。

哲学知识框架

哲学知识框架

哲学的知识框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二是历史唯物主义。

二、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辩证唯物论,二是唯物辩证法,三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辩证唯物论的主要观点有: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自然界的存在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要求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3、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重视意识的作用。

4、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6、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因此要把发挥主观能动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7、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答:(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2、真理是客观的,要敢于坚持真理。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要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哲原理思维导图知识点框架

马哲原理思维导图知识点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第一性问题同一性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物质观物质与意识及辩证关系物质的含义及意义意识的起源及本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第一部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和运动、静止及时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实践的含义、特征与形式实践观实践是人与自然的基础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正确的实践观点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发展的动力分方同一性与斗争性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含义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①作用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②矛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不平衡性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③盾共性与个性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④析法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⑤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⑥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及方法论⑦质、量、度的含义质变与量变及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第二部分肯定与否定辩证否定观及方法论否定之否定过程及方法论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规律及其客观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注:图中矛盾分析法包括:①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②承认矛盾普遍性的方法、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④批评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⑤抓重点的方法、⑥看主流的方法⑦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同构性:主体客体中介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本质)认识与实践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三部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然与自由真理的客观性与具体性真理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价值论价值的含义与特性价值评价的含义、特点与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与价值的区别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的更替规律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与运动规律经济基础的内涵上层建筑的内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与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同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社会基本矛盾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用: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第四部分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阶级的产生与本质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社会重点直接动力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的社会作用改革的重要动力作用改革社会主义改革科学技术科技革命的重要动力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现实的人及其本质唯物史观考查历史操作问题的原则 人们群众的内涵和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的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物论)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构成: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三大构成: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辩证唯物论的知识框架: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知识框架:
两个基本特征(总特征):一个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另一个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五对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其他辩证范畴:整体和部分,个性和共性,相对和绝对。

辩证唯物认识论的知识框架:实践观真理观认识观
历史观的知识框架: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价值观,人生观的知识框架: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个人与社会相统一人生价值的实现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