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本人是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最近进行了一次脉诊的实验教学,以下是我的个人体
会。
首先,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脏腑
气血,以及体内的病理变化,进而作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使用了手腕
脉诊和足踝脉诊两种方法,通过了解脉象的弦滑、涩数等特点来判断个人体质和疾病情
况。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脉诊需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对细节的把握非常重要。
例如,对
于手腕尺部的脉搏来说,要注意脉象的弦滑、青筋、涩数、浮数等特点。
而对于足踝部脉
搏来说,则要注意脉象的涩缓、深浅等变化。
只有对脉搏的细节把握到位,才能更加准确
地进行诊断。
另外,在实验中还需要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对比。
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可以熟悉各种
脉搏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而更加准确地进行诊断。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体质
和疾病的脉象,来对不同疾病的辨证论治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脉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对比,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个人体质和疾病情况,并做出相应的治
疗方案。
脉诊实训报告心得感悟总结
脉诊实训报告心得感悟总结引言脉诊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脉搏变化来判断病情和辨证施治。
本次脉诊实训是我在中医学学习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脉诊技巧的运用,我深刻体会到了脉诊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性,并对自己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医学素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本次实训的经验和感悟,分享我对脉诊实践的理解和对中医学的思考。
实训经验1. 仔细观察患者在进行脉诊时,我发现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等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都可以为我提供关于患者身体状况和脉象变化的线索。
例如,红色的面色可能暗示患者有热病,苔黄厚腻可能表示湿痰内盛等。
因此,在进行脉诊前,先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是极为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象和病情。
2. 灵活运用脉诊技巧脉诊技巧是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到了多种脉象的判断方法,如浮脉、沉脉、细脉、滑脉等等。
而掌握这些技巧并不仅仅是机械地套用,更关键的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例如,对于浮脉,我会考虑到患者有消化不良的情况,而滑脉可能是因为患者体内有寒湿等等。
因此,灵活运用脉诊技巧可以帮助我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进一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3.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实践中,我发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十分重要。
通过与患者交流,我能够获得更多的病史信息和症状反馈,这对于准确判断患者病情非常重要。
此外,与患者的沟通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因此,在进行脉诊时,我始终注重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并尽力营造一个舒适和信任的环境,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帮助患者。
心得感悟1. 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医学的瑰宝。
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观察和判断,我们能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脉诊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机械地读取脉搏信息,更是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读完中医脉经后,我对中医脉搏诊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脉搏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及病理变化等情况。
首先,中医脉搏的诊断方法非常丰富,包括察、切、询、闻等四个方面。
察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底、舌苔等外在表现;切指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询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闻是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等声音。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其次,中医脉搏的诊断需要深入研究脉搏的特点、节律和力度等方面。
脉搏有十二种基本节律,如弦脉、细脉、数脉等,每一种脉象都与不同的疾病有关。
此外,脉搏的力度和速度也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如脉浮是指脉搏有力,而脉沉则是指脉搏虚弱。
通过仔细观察和感受患者的脉搏,可以确定其脏腑功能的健康程度和病理状态。
最后,中医脉搏的诊断方法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
脉搏的判断需要准确地掌握不同脉搏的特点,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判读。
而这些判断能力需要通过实际的临床实践来不断磨炼和提高。
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积累,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中医脉搏诊断的精髓。
综上所述,中医脉经的阅读让我对中医脉搏诊断的方法、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细致观察和感受患者的脉搏,
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中医诊断,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读完《中医脉经》后,我对于中医脉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医脉诊的理论和实践,让我对中医的独特诊断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了解到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变化可以通过脉象反映出来,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推断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这种理论让我认识到脉诊的精准性和科学性,也让我对中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我在书中学习到了很多脉象的辨识方法和技巧。
比如,通过观察脉象的浮沉、强弱、缓急等特征,可以判断出人体的寒热、虚实、气血等状况。
这些知识让我对中医的脉诊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更加自信地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
此外,我还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经验和方法。
比如,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出疾病的病情和预后,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这些经验和方法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总之,《中医脉经》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中医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医脉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还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经验和知识。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知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把脉问诊年终总结
把脉问诊年终总结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作为一名医生,从事了大量的脉诊和问诊工作。
通过与许多患者的接触,我提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总结。
首先,脉诊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脉搏是人体内部状况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观察和感知脉搏的细微变化,可以了解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在脉诊过程中,我发现每个人的脉搏都有独特的特点,因此需要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通过脉诊,我成功地发现了很多疾病,并为患者提供了恰当的治疗方案。
其次,问诊是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环节。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我了解到患者的病史、症状、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问诊中,我发现患者常常会因为忧虑或害怕而隐瞒一些重要信息。
因此,作为医生,我需要细心地倾听,建立起信任关系,让患者敞开心扉,说出真实情况,以便能够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第三,医学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是保持医术精湛的基础。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不断学习新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我参加了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我还加强了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研究,提高了自己的诊治水平。
通过学习和更新,我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疾病,并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最后,作为一名医生,我深刻体会到医生的责任和使命。
在脉诊和问诊过程中,我时刻牢记自己为患者的健康负责任。
我坚持严谨的医学态度和专业的职业道德,努力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在面对困难和复杂的病例时,我勇于挑战,不畏艰辛,努力解决问题,以期让每个患者都能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通过这一年的脉诊和问诊工作,我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医术,不断完善脉诊和问诊的技巧,为更多的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我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用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不辜负他们对我的信任和期望。
我相信,只要我持续努力,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医生。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而脉诊则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脉搏的触诊、观察和分析,中医医生可以了解患者身体的脉象变化,从而诊断疾病、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脉诊是中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中,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触诊脉搏、分析脉象来诊断疾病、判断病情。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实践,深化了对脉诊的理解和认识。
下面,我将分享我的一些体会和收获。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深刻理解到脉搏的触诊对于脉诊的重要性。
脉搏是血液在动脉内膜下脉搏波的传导所形成的一种生理现象,是人体内脏功能和脉络的反映。
通过触诊脉搏,我们可以了解患者的脉象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通过触诊脉搏的方式,学会了如何正确地找到患者的脉搏,如何正确地触摸脉搏的频率、力度和节律,从而获得准确的脉象信息,这对于我们的脉诊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脉诊实验教学使我意识到脉象的变化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学习了不同脉象特征与不同疾病的关系,比如沉细数脉与肾气不足、濡糙数脉与湿热内蕴、洪大濡数脉与阴虚阳浮等。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脉象的变化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受到患者体质、病情、情绪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
要准确地诊断疾病和判断病情,不能仅凭脉搏的频率、力度和节律来判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也深刻认识到脉诊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积累经验。
脉诊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仅仅是初步接触了脉诊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要想在临床实践中熟练掌握脉诊,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积累经验。
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脉诊能力,做到脉诊准确、病情判断准确、辨证施治准确。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在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中,我有幸亲身参与了实验,并且取得了一些对中医脉诊的体会和理解。
在诊断学脉诊实验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工具的独特魅力,并且对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深感期待。
从中医脉诊的实际应用角度来看,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中重要的辅助方法,其诊断准确性和临床指导意义显著。
通过对脉搏的触感、频率、节律、力度等特征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病人的体质、脏腑功能状态、气血运行状况以及病变部位等信息。
通过测量脉搏的频率与节律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而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脉诊虽然是一种主观感受,但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实践,慢慢地可以提高自己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实现在脉诊中的准确性和临床指导意义的提升。
中医脉诊实验教学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医学的独特思维方式和诊断理念。
中医脉诊强调的是整体观察和综合判断,而不是单一指标的量化结果。
在脉诊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整体状态、面色、舌苔等,将这些信息与脉搏的特征相结合,进行综合判断。
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注重从根本上调节人体的平衡状态。
与西医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不同,中医脉诊更强调的是个体化和整体化,更注重的是恢复和维护人体的自愈能力。
在中医脉诊实验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种独特思维方式所带来的价值和魅力。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体会。
通过实际操作,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脉诊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指导意义,对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深感期待。
中医脉诊作为中医与西医结合的桥梁,可以发挥其独特优势,对一些无法解释的病情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中医脉诊所体现的独特思维方式和诊断理念,使我对中医学的独特价值和魅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和应用中医脉诊,为人们的健康和医疗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过程中,脉诊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脉诊是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感知和分析来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
在进行脉诊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使得对中医脉诊的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下面将分享我在实验教学中的体会和收获。
脉诊实验教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脉象的特点。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有机会实际触摸、感知和分析患者的脉象,并且老师还为我们细致地讲解了各类脉象的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我对脉象的特点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寒象脉搏表面细弱,代表气血运行不畅;热象脉搏表现为沉重而绷直,代表热邪盛;虚象脉搏则表现为弱细沉迟,代表着气血亏虚。
通过实验教学,我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象特点,为中医诊断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
脉诊实验教学提升了我对脉搏的触诊技能。
通过实验教学,我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脉搏的触诊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捕捉到脉象的节律、频率和力度,还能够通过脉搏的触诊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在实验中,我还学会了如何利用中医脉象仪来进行脉搏测量,这无疑提高了我对脉象的判读准确性。
脉诊实验教学让我对脉搏的触诊技能得到了有力的提升,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脉诊实验教学加深了我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解。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而脉诊则是中医诊断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比如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脉象与脏腑的关系等。
实验教学让我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了我对中医诊断学的专业素养。
对于中医四诊中的脉诊的感悟!
对于中医四诊中的脉诊的感悟!
以前在学校学习中医诊断学对于脉诊很迷茫,无从下手,二三十种脉会背了,应付考试还行,对于临床还没舌诊来的方便。
今天看了下经典,好像突然懂了一些,看来还得读经典,有时间拜读滨湖脉学。
下面是医宗金鉴的一段话,我自己看了一会好像懂了一些,这是中医教材上没有的,即使有些,讲师也是大概讲下,可能自己都不太懂脉诊。
要诀:上焦候寸下焦尺,中焦之候属两
后行关,包络与心左寸应,胆与肝家在左关,膀胱小肠肾左尺,胸中及肺右寸间,胃与脾脉右关取,大肠并肾右尺班。
[解释]两寸之脉,主候上焦胸中;两关之脉,主候中焦膈中;两尺之脉,主候下焦腹中。
左寸之脉,浮候包络,沉以候心;左关之脉,浮以候胆,沉以候肝;左尺之脉,浮候胳胱、小肠,沉以候肾。
右寸之脉,浮候胸中.沉以候肺;右关之脉,浮以候胃,沉以候脾:右尺之脉,浮候大肠,沉亦候肾。
此遵《内经》分配三部诊脉法也。
伪诀以大肠、小肠配寸,三焦、命门配尺,包络竟置不问,悉属不经。
滑寿以左尺候小肠、膀胱,右尺候大肠。
千古只眼也,当从之。
脉诊学习心得标准
脉诊学习心得标准作为传统中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脉诊在诊断与治疗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脉诊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系统学习与实践才能够真正掌握。
下面,我将分享我在学习脉诊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脉象的基本知识是学习脉诊的基础。
在学习脉诊之前,我先通过查阅书籍和文献了解了脉象的基本知识,包括脉搏的形态、质地、频率等。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实践中更准确地分辨脉象,从而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其次,实践是学习脉诊的关键。
虽然掌握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脉诊的精髓。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经常选择与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起进行实地观摩与实践。
通过观摩老师的诊脉过程,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脉象的特点,学会用手指去触摸与感知脉搏的细微之处。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到患者的诊疗中,亲自操作脉象的判断与诊断。
通过不断地实践,我逐渐对脉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另外,了解脉诊与其他诊断方法之间的关系也是学习脉诊的重要内容。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与望、闻、问、切等方法相辅相成。
在学习脉诊的过程中,我积极与其他诊断方法进行对照和比较。
通过将脉象与病情特点相结合,我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学习脉诊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与其他诊断方法相互印证,共同完成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此外,注重文献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
在学习脉诊的过程中,我积极阅读古代医学经典和现代医学文献,深入了解脉象的形成机理和脉搏与疾病的关系。
通过学习古籍,我能够了解到中医医术的源头和传承之道,从而更好地理解脉诊的原理和方法。
同时,我也要不断学习与消化现代医学的新成果,将其与中医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
最后,要保持学习和实践的持续性。
脉诊是一门终身学习的课程,需要不断学习与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
在学习脉诊的过程中,我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谈谈脉诊的一些体会
谈谈脉诊的一些体会脉诊是中医的基本功,必须认识到并强调到这一点儿:不会脉诊不是中医。
脉诊学习我有自己的感受,但才疏学浅体会不深,权当随意的讲一讲吧,万万不可误人!脉诊有难有容易,从难来讲是古今中外说的多,但是可以复制下来直接按照标准操作的不多,心中难明。
而容易的道理,其实脉诊不过是一种收集病例资料的手段而已,并不神秘,只要用心的去琢磨,总是有收获。
遇到一个结脉的病人有个病人来看病,触及脉象,突然的出现了结脉。
这个脉象有特征就是脉行的慢,但是会停止,然后继续前进,时不时又要出现停止。
标准说法是: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这个脉象出现我有些意外,上来的直觉就是病人早搏,要考虑心脏的问题,建议做心电图进行检查。
此时在脑海中是有现代心电图检查的概念,对于中医西医来讲关于脉象最直接的沟通全在心电图里。
比如结脉,会出现早搏、房室传导阻滞,这些情况对于西医生也是需要注意的。
但这里讨论不能仅仅归结于心电图,而应该考虑结脉为啥在这个病人身上出现,这就需要分析患者的主要不舒服,她是子宫肌瘤的病人,因为肌瘤比较大,不想做手术,所以来看中医。
而在这中间就发现了结脉。
过去上学的时候,老师喜欢教会学生写病历,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似乎也成为了一种套路,不论中西医都可以套起来用炙甘草汤,这么分析似乎又出现了子宫肌瘤使用炙甘草汤的案例了,写出来文章也许就是有些新意了?而实际上,对于这个脉结代的认识,过去的老师说的很不准确。
对于结脉、代脉会不会同时出现呢?同时出现了写脉结代,不同时出现呢?而如此简单的套用炙甘草汤,简单的套用心电图的分析,就觉得有些对不住证了。
实际上,肿瘤肌瘤属于症瘕积聚的范畴,而这个表现为气血运行不畅,是可以出现结脉的。
很显然,肿瘤并不能单纯地考虑心电图的报告。
如此就可以得出几个感受:一是中医的脉象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心电图反映出来,特别是典型的脉象。
比如疾脉,促脉、数脉主要的表现就是快,快慢脉象在心电图都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来。
2024年脉诊学习心得(2篇)
2024年脉诊学习心得中医四诊。
望、闻、问、切,其中我以为以切脉最为主要,也最能反映一个中医大夫的水平。
确有医者以三指决死生,按脉而知病恙。
且不说中医其他何等神奇,只此一招就可知病在何脏何腑,实在是中医文化之重中之重。
,然而我又确见不少家父同门,从医多年仍不能领会脉诊之精要,只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之流,实在让我心痛。
又觉《中医诊断学》里脉诊部分实在不怎么样,遂在家父指导下潜心研读《濒湖脉学》,实践理论结合。
通过一段时间总算初涉脉诊门路,浮、沉、迟、数、滑、弦、濡、弱也大概分清,对《濒湖》也略有心得,特别写来希望大家探讨。
首先,学习脉诊一定要对其有信心。
中国医学发展几千年,脉诊的手法理论都很完备,其能存在如此长的时间,客观上说明他一定是有效的,一定能指导我们诊断治疗疾病。
否则,脉诊早就被时间冲刷干净了,更不会有历代医家的继续发掘。
虽然现在西医大行其道,以至于中医院校本身都有很多人怀疑和非议脉诊的科学性,但我想告诉大家:夫难事,必为我能而他人不能者。
没有潜心学习研究的人,永远领会不到脉诊的精华,永远达不到“从脉辩证”的最高境界。
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自古有之,其言其行大可当笑话看来。
所以,如果各位想在中医学真的有所造诣,脉诊绝对是不能省略的科目。
其次,说说我认为该学什么内容。
现在的中医诊断学脉诊部分前后的总论不错,提供很多指导性的东西,像“举按寻”的手法介绍,三步九侯的所指,甚至是“独处藏奸”的道理都很重要。
可是具体叙述____种(《濒湖》里是____种)|卖相时,写得实在不怎么样,反倒不如《濒湖脉学》有意义。
很多东西都是把《濒湖》缩抄,翻译成白话文,再加几句说明,可到底其脉整体和部分显现的意义如何却没有提。
比如滑脉,临床上所见极多。
书中说到主病:多见于痰湿食积和湿热。
可寸滑和迟滑有什么不同。
关滑寸滑又有什么不同。
三部俱滑呢。
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说明。
临床很多病人很可能是一手关部浮滑,寸部浮滑带有弦意,尺部沉滑,如此又该怎么辩证呢。
最简单的脉诊感悟
最简单的脉诊感悟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触摸脉搏了解体内脏器的功能状态、病理变化等情况。
正所谓“脉诊胜过千金方”,因为正确的脉诊可以揭示患者的疾病根源和治疗方案,对中医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在学习中医诊断的过程中,也尝试着自己去探究脉诊的奥秘。
虽然远未掌握精通的程度,但我也悟出了一些感触。
首先,我认为脉诊应该是一种感性的体验。
即使我们对于脉搏的生理学知识掌握的再深刻,也很难仅依靠理性的思考来把握脉搏的细微波动和变化。
相反,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以自己缓慢、深入地触摸着患者的脉搏,才能逐渐练就那种独到的触感和感悟。
可能是脉搏微弱,可能是脉搏有些紊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感受和理解。
其次,正确的脉诊需要我们有整体把握能力。
中医强调“五脏六腑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因此在脉诊时也不应该只注意到单一的脉象变化,而应该将脉象和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等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当脉搏表现为细弱无力时,有的风热感冒患者可能会有口渴、喉痒、鼻塞等症状;而有的肝郁气滞者则可能伴有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等不同的表现。
只有将各种信息构建成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地进行脉诊和辨证论治。
最后,我想说的是脉诊需要坚持。
人文医学中也有这样一句话:“许大夫在重阳节,皆归,奋力论短长,脉若弹琴。
一脉虽疏杂,长年反复治,化验何逊古,诊针妙于赈。
”从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位医生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观察和治疗患者,以及反复修炼自己的脉诊水平。
正如蜜蜂需要花费一生时间采集花蜜,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美好的成果。
总之,我的脉诊感悟虽然简短,但也只是一个切入点。
在实践中,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提高,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精神,才能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在中医诊断学中,脉诊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
脉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之一,通过触摸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脏腑功能及疾病状况,从而为中医治疗提供指导。
在脉诊实验教学中,我对这种诊断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积累了一些诊断经验。
我学习了脉搏的基本知识。
脉搏的位置一般包括两个部位:手腕的尺脉和搏脉。
尺脉位于手腕内侧,是较容易触摸到的脉搏;搏脉位于手腕外侧,是一种更微弱的脉搏。
在实验中,我学会了正确地触摸脉搏的方法,通过轻柔的按压来感受脉搏的跳动,并判断脉搏的频率和节律。
我学会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在诊断中,脉搏的频率、强度和节律都会发生变化,这可以反映体内脏腑功能的情况。
脾虚体质的人常常脉搏偏细,而肺热体质的人脉搏常快而有力。
通过实验,我逐渐掌握了不同脉象的识别方法,并能够将其与不同的疾病相联系。
除了脉搏的基本特征外,我还学习了脉诊的配合技巧。
在实验中,我经常需要按照老师的指示在脉诊过程中改变手势,比如改变按压的力度、改变手指的位置等等。
这些细微的调整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感知脉搏的细微变化,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还体会到了中医诊断的整体思维方式。
在西医诊断中,往往会把人体分割成各个独立的器官,进行局部的诊断。
而在中医诊断中,我们注重整体观察,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
我认识到,中医诊断更加注重整体感知,需要将各个部位的脉象综合起来进行判断和分析。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不仅学会了一种重要的中医诊断方法,还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每次课程中,我都会认真观察和思考,努力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虽然学习脉诊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反思,我渐渐感受到了脉搏的变化,也提高了自己的诊断水平。
脉诊实验教学给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脉搏和中医诊断的机会。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我逐渐理解了脉象的特征和变化,也掌握了一些脉诊的技巧。
脉诊实验教学不仅丰富了我的中医诊断知识,还培养了我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最简单的脉诊感悟
最简单的脉诊感悟
作为一位医学生,我一直对中医的脉诊特别感兴趣。
经过了一些学习和实践,我发现最简单的脉诊方法并不需要复杂的理论和技巧,只需要三个步骤:
第一步,观察。
观察病人的面色、精神状态、舌苔等外在表现,判断病人的气血状况和病情。
第二步,问诊。
询问病人的症状、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人情况,了解病人的病程和发病原因。
第三步,脉诊。
轻轻按压病人的手腕,感受脉搏的节律、力度和速度,从中判断病情和疾病机理。
以上三个步骤虽然简单,但却包含了中医脉诊的核心要素。
通过观察、问诊和脉诊的综合分析,医生能够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特征,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
总之,最简单的脉诊方法就是把握好观察、问诊和脉诊这三个步骤,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才能够真正地掌握中医脉诊的精髓。
- 1 -。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而脉诊又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我参与的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中,我有一些体会。
脉诊是一门细致入微的技术。
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我们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包括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等。
刚开始接触脉诊时,我常常感到困惑和迷茫。
因为不同的脉象之间只有细微的差别,需要我们通过触诊多次,并与正常脉象进行对比,才能逐渐掌握。
实验教学中,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脉搏模型,让我们可以多次触诊并比对,这对我们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逐渐地,我开始能够感受到不同脉象的特点和变化,也能够根据脉象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实践,但通过实验教学,我对于脉诊的技巧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脉诊实验教学中,我也体会到了中医诊断学的整体思维方式。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联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调节。
在脉诊时,我们不能只关注单一的脉象,而应该把握脉象的整体特点,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分析。
实验教学中,老师经常给我们提供一些患者的案例,让我们通过触诊脉搏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通过这样的练习,我逐渐明白了中医诊断学的整体思维方式,并且能够更加综合地去分析患者的病情。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和体会。
通过实际操作和触诊,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脉诊的技巧和方法,也更加明白了中医诊断学的整体思维方式。
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脉诊方面的不足,需要继续努力和实践。
这次实验教学对于我进一步学习中医诊断学,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而脉诊则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进行中
医脉诊实验教学过程中,我深感受益匪浅。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对中医脉诊的理论基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脉诊是通过触诊人
体脉搏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它基于中医的气血理论,通过脉搏的形态、频率、力度等
特征来推断患者的脏腑功能状态。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通过实际操作来触摸不同人的脉搏,并记录下脉象的各项指标,进而分析研究。
这使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脉搏的变化与人体
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加深了我对中医脉诊的理解。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对中医临床思维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中医诊断注重整体观
察和辩证思维,而中医脉诊作为其中的重要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在
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摸取脉搏,还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其他症状和体征,进行辩证
思考。
当我们触摸到脉搏有力而有力时,可能与患者体内气血充足有关,那么我们就需要
进一步观察患者的舌苔、面色等,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
这种整体
观察和辩证思维方式让我对中医诊治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中医脉诊实验教学,我不仅对中医脉诊的理论基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获得了
实际操作的经验,并对中医临床思维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实践
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医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脉诊又是中医诊断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我进行脉诊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对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在中医理论中,脉诊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
脉搏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人体内脏功能的状态,从而对疾病进行防治。
脉诊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脉诊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受。
在实验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脉诊需要耐心、细致和敏感的观察和感受。
不同的脉象变化可能对应着不同的病理变化,因此对于脉搏的触感、脉搏的频率、脉搏的力度等细节都需要进行仔细地观察和感受。
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十分考验耐心和细致的能力。
脉诊还需要医者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知识储备。
在实验教学中,我深切体会到,要想准确地进行脉诊,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广泛的知识储备。
因为脉诊不仅仅是简单地摸出脉搏的频率和力度,还需要将其与中医的理论知识进行结合,从而得出准确的诊断结论。
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准确地识别出各种脉象的变化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脉诊实验教学还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在实验教学中,我发现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进行脉诊的关键。
因为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都会影响脉搏的变化,只有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征。
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还能够增强患者的信任和安全感,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对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脉诊不仅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还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受、医者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知识储备,以及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只有不断地实践和研究,才能够更好地运用脉诊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脉诊之临床感悟
脉诊之临床感悟脉诊作为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是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的一种技术。
作为中医师,我在临床中经常使用脉诊进行诊断,通过观察脉搏的速度、强度和节律等特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可以有效地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脉诊对于诊断患者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脉诊可以帮助我了解患者的体质特点、脏腑功能状态以及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比如,通过观察脉搏的速度和强度,我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和气血运行是否正常,从而指导药物的选择和调配。
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我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心脏功能是否正常,从而帮助我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病等慢性疾病。
脉诊还可以帮助我判断患者的病因和病机。
中医认为,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内脏腑的状况,不同的脉搏特征对应着不同的病因和病机。
比如,脉搏沉细而弱,可能提示患者气血不足;脉搏滑而有力,可能提示患者湿热内蕴;脉搏细而数,可能提示患者肝火旺盛等。
通过观察脉搏的特征,我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因和病机,从而指导我进一步进行辨证施治。
脉诊还可以帮助我判断患者的预后和疗效。
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变化,我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和治疗效果。
比如,如果患者的脉搏变得细弱或者消失,可能意味着患者的病情加重或者治疗无效;如果患者的脉搏变得有力和规律,可能意味着患者的病情好转或者治疗有效。
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我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脉诊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观察脉搏的特征,可以帮助我判断患者的体质特点、病因和病机,指导我进行辨证施治。
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帮助我判断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和治疗效果,指导我调整治疗方案。
当然,脉诊作为一种主观诊断方法,仍然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希望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能够继续学习和运用脉诊,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在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中,我有幸参与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活动。
通过这次实验教学,我对脉诊这一中医特色诊断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进一步感受到了中医诊断学的独特魅力。
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脉诊的重要性。
在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脉象的四诊并印象反映了人体的特殊情况,能够准确地判断出病情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通过观察老师和同学们脉诊的过程,我发现每一个脉搏的跳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通过仔细地观察和摸索,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进行更准确的诊断。
我对于从脉诊中获取的诊断信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脉象的四诊,并且通过实践了解了脉象的不同变化对应不同的病症。
脉象的四诊包括切诊、化诊、脉诊和脊诊,这四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通过将这四个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中医诊断,并且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在实验中,我也对于脉诊的具体操作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实验中,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脉搏的基本概念、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指导下,亲自摸索脉搏,感受脉搏的跳动,并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这种实践操作使我更加熟悉脉搏的特点和规律,提高了我的操作技巧。
通过这次实验教学,我对中医诊断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深刻的感受。
中医诊断学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它注重对整体的观察和综合判断,更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通过脉诊这种特色诊断方法,我们能够触摸到人体的内在气机变化,进一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而且,中医诊断学脉诊方法的准确性和细致性,让我对中医的诊断能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肯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贵州省中医研究所学习讲座讲稿肖海源一九七六年九月再重印前言中医诊脉理论,以内经、难经为主,伤寒论平脉很详,金匮要略言脉,散见于各章节中字字精切,它的发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和研究,取得重大的成就。
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运用科学来充实它的内容、说明它的本质。
直到毛主席领导,才指出要提高水平。
而中医工作者,过去不免受着自己的世界观和技术经验的影响,认识上是各有出入的。
现在要整理脉学文献,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有一定困难的,领导要我谈谈中医脉真的体会,只就前贤要旨和时贤资料,举其大要。
在诊断中是结合望、闻、问等诊法来掌握客观症状,以诊脉来测知体内的活动情况,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致病因素、病理机转及安危吉凶等,深知要很好的掌握这门技术,就必须从理论上去不断钻研,从临床上去细心体认。
我把脉诊的有关问题简介如下:一、概论1、含义:中医重视脉诊,前贤著述,理论很多,历代积累的经验尤富。
所谓脉,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也”,指出脉是储藏血液的。
灵枢决气论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指出脉是行气血的,肯定了脉的意义。
难经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之法”。
如果能正确掌握这个脉法,对于视生死、别吉凶,临床上的切诊,必起到很大的作用。
切诊是很精巧的技术,素问说:“切而知之谓之巧”,难经六十一难说:“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说明病状是千变万化的。
因此脉象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与素问说:“心之合脉也······”的理论结合,而知脉象的变异,就是五脏六腑的反映。
从而很好的掌握这门技术,依凭它来诊断错综复杂的疾病,就必须从经验证实的理论去钻研,再到临床上去体会理论,自有可靠的成就。
2、源流:内经取气口作脉,以侯人迎的动气,难经推明十变,脉经演成十卷,脉学灿然明世。
南齐褚登论脉,倒置五脏,已经谬妄,赵继宗以脾胃剧中,为半浮半沉,半阴半阳,更属无稽,吴草庐宗内经取气口,未见其奥,未考亭锥内经求遍身,未达其专,濒湖、世材就前人流传演成诗句,叔和而后,幸有传人,发明了内、难、脉经的意义,而有议其未得平脉诀,失内经平人顶脉之旨的,清代迄今,逐渐深入,比较系统,值得研究。
3、部位:今世通行的寸、关、尺三个部位的诊脉方法,最为切要,其理源于内经,(共31篇、素21、灵枢10),其说具于难经的(见首篇),郭长杨取丁国用密排三指的切法加以解释,但医师的指有肥瘦,患者的臂有长短,未落定论。
经分尺寸,必有一定的处所,千金说:“寸口之处,其骨自高,而关尺由是而得。
与经藏相合,王叔和亦已说过。
鱼际至高骨······才后尺前为关,朱子识脉决浅漏,而能直指高骨为关,分其前后。
不知叔和已就关分为尺寸阴阳的部位,先得难经奉旨,所谓高骨为关,从关至鱼际的一寸,而寸以名。
从关至尺泽得一尺,而尺以名。
以关为间隔,而尺、寸不得混淆,合寸、关、尺为三部,其说直捷。
4、诊法:古有遍诊法和寸口法。
遍诊法,即颈动脉的“人迎”,和桡动脉的“寸口”,以及胫前动脉的“趺阳”。
难经以“寸”专重“寸口”。
张仲景说:“观今之医······按尺不及寸,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亦息,不及五十······”。
是遍诊法在后汉尚未全废。
吕广注难经说:“左手关前为人迎,右手关前为气口”,把遍诊法的的人迎,配入寸口脉的左关前一分的地位。
王叔和作脉经,更只专详寸口脉象而不涉及其他,使寸口在脉学上独立,遍诊法几乎全废了。
虽由封建社会束缚,而脉学仍进一步发展,是演变的自然现象,由于桡骨动脉比较浅,易于触知,波动低昂,交易分别,人迎、趺阳,脉管较粗,区别困难,诊断上市容易理解的。
现在中医师日常诊脉,使用寸口,但有时还结合遍诊法,利用人迎看期门的波动情况。
如患者病危,寸口脉微韧欲绝,或韧弦而劲,生机索然,也有并诊趺阳是否存在以断吉凶。
所以遍诊法还有存在的价值。
寸口脉的种类详略,前人已有差别。
据内经素问所载:“大、小、滑、涩、浮、沉、迟、数、紧、急、缓、坚、散、弦、长、弱、韧、虚、实、代、短二十一种,仑公传和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的各和数目,与素问相近,王叔和的脉经较多,即:“浮、沉、迟、数、微、韧、散、紧、弱、滑、涩、动、缓、软、结、促、代、洪、伏、虚、实、芤、革、弦”等二十四脉,为后世各家所祖述。
唐孙思邈仍叔和之旧,但改“革”脉为“牢”脉,经曰“浑浊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脉决则去数,散二脉,加长、短二脉,仍为二十四脉。
通常所谓二十八脉,出李士材“诊家正眼”。
历代医家根据临床依据,不断增加,由简而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旧诀以:“浮、芤、滑、实、弦、紧、洪”为七表,以“沉、迟、微、缓、濡、伏、弱、涩”为八里,以“长、短、虚、促、结、代、牢、动、韧”为九道,不无可议处,如:“浮、沉、迟、数”为诊脉四大刚,脉诀竟去掉“数”字,前人认为其谬实甚。
应就李频湖、李士材27字外,增入“大”脉,足为28脉,然病无定情,脉不单见,学无头绪,指下茫然。
滑伯仁以“浮、沉、迟、数、虚、实”为六纲,陈修园以“大、缓”加入成八纲为主,而以兼见之脉附之,并有谚语,以便掌握,足资参改。
5、定侯:六部的脉侯于“寸、关、尺”。
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左寸以侯心(内膻中),左关以侯肝(内鬲胆),左迟以侯肾(内腹中),右寸以侯肺(内胸中),右关以侯脾(和胃),右迟以侯命门(外肾内腹中)”。
说明六部各有所属,又以脏腑、表里分内外侯,左:寸(心、小肠)、关(肝、胆)、尺(肾、膀胱),右:寸(肺、大肠)、关(脾、胃)、尺(肾、命门)。
前人认为这《难经》是比较正确的。
脉经以命门为三焦,张景岳则以膀胱、大肠配左尺,以三焦、命门、小肠配右尺,医宗金鉴又以右寸后肺、胸,左寸侯心、腹中,右关侯脾、胃,左关侯肝、鬲、胆,两尺侯两肾,左尺配小肠、膀胱,右尺配大肠,右以三部侯三焦。
又有九种定位法,叫九侯。
“寸、关、尺”为三部,每部各有“浮、中、沉”三侯。
滑伯仁说:“诊脉之要有三:一曰举,二曰按,三曰寻。
轻手得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屈求之曰寻。
”“举”侯浮脉,浮以侯表,诊头面皮毛外感之病,脉见皮毛之见,属阳,属腑,亦心肺之应。
手法是用指眼或螺前。
“按”侯沉脉,沉以侯里,诊脏腑,骨髓内伤之病,脉伏于肉下,属阴,属脏,以肝肾之应。
手法有单按、总按之分。
“寻”侯中脉,中以侯中,诊无过不及,非表非里,至数从容,则属无病,脉见于血分之间,阴阳相适,中和之应,亦即脾胃之侯,胃气居中,生机之应,有脉晕,振幅之象。
若浮、中、沉都不见,必委屈再求,若隐若现,是阴阳伏匿之脉,亦即守其常必通其变的说法。
手法是指力或轻或重,或挪或移去探索,诊家直诀的指法有八“举、按、寻、推、初持、久按、单持、总按”。
6、至数:切脉必须看脉来应指的至数,定患者脉的至数,要平自己的气息,即先平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脉来四至,名曰一息(难经有“呼出于心肺,心一至,肺一至,吸于肝肾,肝一至,肾一至,土旺四季,脾脉不见”之说)是为平脉。
惟病脉不得其正常,有不及四至或四至以上。
亦有平人脉来五至而无病的,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呼吸定息脉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是说在几次呼吸后,有一息较长者,则成为一息五至,叫闰以太息,就是说三息之后有一长呼吸,故五动叫平脉。
二、脉法1、无病经脉:经是常的意思。
医者一呼一吸,病者脉来四至,为和平现象。
滑伯仁说:“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治”。
又说:“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人则脉急,性缓人在脉缓,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子尺脉常弱,女子尺脉常盛,此皆其常也,反之则逆”。
这是脉的大旨,也即无病脉的说明。
2、五脏平脉:心脉,脉大而散,宜洪;肺脉。
浮涩而短,宜涩;肝脉,弦长而和,宜弦;脾脉,缓大而敦,宜缓;肾脉,沉软而滑,宜沉。
而一般温和之气为胃气,脏无胃气,叫真脏脉,则死。
滑伯仁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
心肺具浮,浮大而散者心,浮短而涩者肺。
肝肾俱沉,牢而长者在肝,濡而来实者在肾。
脾为中州,其脉在中”。
这是以呼吸沉浮而定五脏的。
3、四时平脉:经曰:春宜弦,夏宜洪,秋宜涩(毛),冬宜沉(石)。
四季之末宜和缓。
晋卿脉法解释为:“春初发生,有枝无叶,故脉弦以象之。
夏令繁盛,枝叶繁茂,故脉洪以象之。
秋令肃清,草木黄落,故脉毛以象之。
长夏属土,则脉宜于和缓。
”人体随时令气候的转变,是科学的。
4、男女异脉:男子阳为主,两寸常旺于尺,女子阴为主,两尺常旺于寸,是其常脉,反之则病。
如女子尺脉而旺,或心脉大而旺,为有孕,神门穴脉动甚,为有子。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之也”。
又阴阳别论说:“阴博阳别,谓之有子。
”一说:“心脉大为男,右尺大为女。
如尺内虚大弦数为血崩,如诊得革脉为半产,如脉离乎经常为产期,如尺脉微弱而涩,小腹冷、恶寒,为无子。
个人对孕脉验症的研究:寸微关滑尺带数,流利往来并雀啄,小儿之脉已见形,数月怀身尚未觉;左疾为男又为女,流利相通速来去,两手关脉大相应,已形各在前通语;左纵右横两男女,左逆右顺各三生,三部大小皆相应,一男一女分形症;左寸大男右细女,诸阳为月胎男诸阴女,三部浮沉正相等,尺内不住真胎妇;滑疾不散三月胎,但疾不散五月母,弦紧牢强滑利安,沉细而微归泉路。
脉法,在四诊中是值得重视的。
因为人体构造和生理,是有其整体性的,脉既是整体的一部分,从脉的变化可以察知内在变动的全貌,这是中医脉学的整体观点最高原则。
三、临症1、辨因:临床上对六气、七气及有形之邪等不同的病因,可能反映出不同的脉象。
如风脉多寻,浮而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寒脉多迟或紧、细、微,故表冷;湿脉多濡,主气虚,故伤暑,痰饮脉多弦、紧、滑;瘀血,脉亦多涩等······。
只就常例中略举各种病因的代表脉。
但变例很多,如浮为风的代表脉,是指外来的风。
假如肝风内动,则脉又当弦。
若浮而兼微,更是阳气虚浮,不惟非外气,而是内风之较重的,临症必须明确。
2、类型:买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
脉的浮沉,表示病的表里;迟数,区别病的寒热;有力无力,表示虚实;阴阳,又统指表里、寒热、虚实,还可代表气血。
因疾病的性质:不属于阴,就属于阳;病变的部位:不属于表,便属于里;症状的表现:不属于热,便属于寒;邪正的盛衰:不属于实,便属于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