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中医脉诊的体会

贵州省中医研究所

学习讲座讲稿

肖海源

一九七六年九月再重印

前言

中医诊脉理论,以内经、难经为主,伤寒论平脉很详,金匮要略言脉,散见于各章节中字字精切,它的发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和研究,取得重大的成就。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运用科学来充实它的内容、说明它的本质。直到毛主席领导,才指出要提高水平。而中医工作者,过去不免受着自己的世界观和技术经验的影响,认识上是各有出入的。现在要整理脉学文献,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有一定困难的,领导要我谈谈中医脉真的体会,只就前贤要旨和时贤资料,举其大要。在诊断中是结合望、闻、问等诊法来掌握客观症状,以诊脉来测知体内的活动情况,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致病因素、病理机转及安危吉凶等,深知要很好的掌握这门技术,就必须从理论上去不断钻研,从临床上去细心体认。我把脉诊的有关问题简介如下:

一、概论

1、含义:中医重视脉诊,前贤著述,理论很多,历代积累的经验尤富。所谓脉,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也”,指出脉是储藏血液的。灵枢决气论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指出脉是行气血的,肯定了脉的意义。难经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之法”。如果能正确掌握这个脉法,对于视生

死、别吉凶,临床上的切诊,必起到很大的作用。切诊是很精巧的技术,素问说:“切而知之谓之巧”,难经六十一难说:“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说明病状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脉象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与素问说:“心之合脉也······”的理论结合,而知脉象的变异,就是五脏六腑的反映。从而很好的掌握这门技术,依凭它来诊断错综复杂的疾病,就必须从经验证实的理论去钻研,再到临床上去体会理论,自有可靠的成就。

2、源流:内经取气口作脉,以侯人迎的动气,难经推明十变,脉经演成十卷,脉学灿然明世。南齐褚登论脉,倒置五脏,已经谬妄,赵继宗以脾胃剧中,为半浮半沉,半阴半阳,更属无稽,吴草庐宗内经取气口,未见其奥,未考亭锥内经求遍身,未达其专,濒湖、世材就前人流传演成诗句,叔和而后,幸有传人,发明了内、难、脉经的意义,而有议其未得平脉诀,失内经平人顶脉之旨的,清代迄今,逐渐深入,比较系统,值得研究。

3、部位:今世通行的寸、关、尺三个部位的诊脉方法,最为切要,其理源于内经,(共31篇、素21、灵枢10),其说具于难经的(见首篇),郭长杨取丁国用密排三指的切法

加以解释,但医师的指有肥瘦,患者的臂有长短,未落定论。经分尺寸,必有一定的处所,千金说:“寸口之处,其骨自高,而关尺由是而得。与经藏相合,王叔和亦已说过。鱼际至高骨······才后尺前为关,朱子识脉决浅漏,而能直指高骨为关,分其前后。不知叔和已就关分为尺寸阴阳的部位,先得难经奉旨,所谓高骨为关,从关至鱼际的一寸,而寸以名。从关至尺泽得一尺,而尺以名。以关为间隔,而尺、寸不得混淆,合寸、关、尺为三部,其说直捷。

4、诊法:古有遍诊法和寸口法。遍诊法,即颈动脉的“人迎”,和桡动脉的“寸口”,以及胫前动脉的“趺阳”。难经以“寸”专重“寸口”。张仲景说:“观今之医······按尺不及寸,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亦息,不及五十······”。是遍诊法在后汉尚未全废。吕广注难经说:“左手关前为人迎,右手关前为气口”,把遍诊法的的人迎,配入寸口脉的左关前一分的地位。王叔和作脉经,更只专详寸口脉象而不涉及其他,使寸口在脉学上独立,遍诊法几乎全废了。虽由封建社会束缚,而脉学仍进一步发展,是演变的自然现象,由于桡骨动脉比较浅,易于触知,波动低昂,交易分别,人迎、趺阳,脉管较粗,区别困难,诊断上市容易理解的。现在中医师日常诊脉,使用寸口,但有时还结合遍诊法,利用人迎看期门的波动情况。如患者病危,寸口脉微韧欲绝,或韧弦而劲,生机索然,也有并诊趺阳是否

存在以断吉凶。所以遍诊法还有存在的价值。

寸口脉的种类详略,前人已有差别。据内经素问所载:“大、小、滑、涩、浮、沉、迟、数、紧、急、缓、坚、散、弦、长、弱、韧、虚、实、代、短二十一种,仑公传和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的各和数目,与素问相近,王叔和的脉经较多,即:“浮、沉、迟、数、微、韧、散、紧、弱、滑、涩、动、缓、软、结、促、代、洪、伏、虚、实、芤、革、弦”等二十四脉,为后世各家所祖述。唐孙思邈仍叔和之旧,但改“革”脉为“牢”脉,经曰“浑浊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脉决则去数,散二脉,加长、短二脉,仍为二十四脉。通常所谓二十八脉,出李士材“诊家正眼”。历代医家根据临床依据,不断增加,由简而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旧诀以:“浮、芤、滑、实、弦、紧、洪”为七表,以“沉、迟、微、缓、濡、伏、弱、涩”为八里,以“长、短、虚、促、结、代、牢、动、韧”为九道,不无可议处,如:“浮、沉、迟、数”为诊脉四大刚,脉诀竟去掉“数”字,前人认为其谬实甚。应就李频湖、李士材27字外,增入“大”脉,足为28脉,然病无定情,脉不单见,学无头绪,指下茫然。滑伯仁以“浮、沉、迟、数、虚、实”为六纲,陈修园以“大、缓”加入成八纲为主,而以兼见之脉附之,并有谚语,以便掌握,足资参改。

5、定侯:六部的脉侯于“寸、关、尺”。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左寸以侯心(内膻中),左关以侯肝(内鬲胆),左迟以侯肾(内腹中),右寸以侯肺(内胸中),右关以侯脾(和胃),右迟以侯命门(外肾内腹中)”。说明六部各有所属,又以脏腑、表里分内外侯,左:寸(心、小肠)、关(肝、胆)、尺(肾、膀胱),右:寸(肺、大肠)、关(脾、胃)、尺(肾、命门)。前人认为这《难经》是比较正确的。脉经以命门为三焦,张景岳则以膀胱、大肠配左尺,以三焦、命门、小肠配右尺,医宗金鉴又以右寸后肺、胸,左寸侯心、腹中,右关侯脾、胃,左关侯肝、鬲、胆,两尺侯两肾,左尺配小肠、膀胱,右尺配大肠,右以三部侯三焦。

又有九种定位法,叫九侯。“寸、关、尺”为三部,每部各有“浮、中、沉”三侯。滑伯仁说:“诊脉之要有三:一曰举,二曰按,三曰寻。轻手得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屈求之曰寻。”

“举”侯浮脉,浮以侯表,诊头面皮毛外感之病,脉见皮毛之见,属阳,属腑,亦心肺之应。手法是用指眼或螺前。

“按”侯沉脉,沉以侯里,诊脏腑,骨髓内伤之病,脉伏于肉下,属阴,属脏,以肝肾之应。手法有单按、总按之分。

“寻”侯中脉,中以侯中,诊无过不及,非表非里,至数从容,则属无病,脉见于血分之间,阴阳相适,中和之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