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六国论练习(2)
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d2a89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67.png)
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B.第二段作者指出,赂秦是导致六国破灭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强援的支持,六国无法独自完整。
C.第三段作者比较了XXX与诸侯在战争中所得到的利益,认为秦的欲望是诸侯的大患,因为诸侯的土地有限,而秦的侵略欲望无限。
D.第四段作者以齐国为例,说明即使不赂秦也不能幸免于灭亡,但同时也提出燕、XXX没有赂秦而能守土的例子,认为只有各国团结起来,才有可能不被秦所灭。
1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哪个观点是作者的主张(1分)A.只有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抵御秦国的侵略。
B.六国破灭的主要原因是战争不善,需要加强军事训练。
C.赂秦是导致六国破灭的主要原因,各国应该团结起来,拒绝向秦国进贡。
D.即使不赂秦也难以幸免于灭亡,因为秦国的军事力量太强大了。
2)如果按照历史上六国覆灭的故事,去模仿他们的失败,那么我们也将沦为六国的下场。
(5分,大意对2分,“苟”“之”各1分)B.在第三段中,作者运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国通过受赂所得到的疆土比通过战胜所得到的要高出百倍,同时诸侯通过赂秦失去的土地也比通过战败失去的多百倍。
C.在第四段中,作者指出如果三国珍惜自己的土地,不依附于秦国的齐国,不派遣刺客的燕国,不杀XXX的赵国,团结一致与秦国抗衡,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D.本文中,作者不仅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还使用了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练,富有表现力。
13.翻译。
1)因此,即使燕国是个小国,却最终灭亡了,这就是兵法效果的体现。
直到XXX采用XXX刺杀XXX的策略,才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5分,大意对2分,“而”“始”“速”各1分)2)如果我们按照历史上六国覆灭的故事去模仿他们的失败,那么我们也将面临六国的命运。
(5分,大意对2分,“苟”“之”各1分)。
苏辙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辙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a41cc8b52acfc788ebc929.pn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5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责怪.B.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蔽:遮挡.C.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折:掉转.D.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佐:帮助.5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B.①譬如人之有有腹心之疾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①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②蟹六跪而二螯..D.①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5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是苏辙认为六国应有的正确做法的一项是()①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②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③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④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⑥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5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B.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C.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D.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54.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六国世家”,一笔总括,拈出一个“怪”字,问题由此提起,铺陈六国人多地广,以优势攻秦,反被秦所灭,气势充沛,反跌有力。
《六国论》《阿房宫赋》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六国论》《阿房宫赋》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b7da16e76edb6f1afe001fd8.png)
《六国论》《阿房宫赋》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六国论》)(二)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阿房宫赋》)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亲附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退却C.人君当神器之重当:主持、掌握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怜:可惜6.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燕虽小国而后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赵尝五战于秦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C.斯用兵之效也秦人视之,亦不甚惜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B.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C.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D.西取由余于戎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A.民以殷盛,国以富强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灭六国者,六国也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9.下列关于成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慎终如始:慎:敬。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六国论》《阿房宫赋》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六国论》《阿房宫赋》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4c7206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e.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六国论》《阿房宫赋》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
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节选)》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苏洵、苏辙《六国论》高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洵、苏辙《六国论》高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5b0bdd0b4e767f5acfcee4.png)
苏洵、苏辙《六国论》高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乙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B.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C.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正义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抛弃D.佐当寇之韩、魏寇:侵略者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洎牧以谗诛以阴助其急C.秦之用兵于燕、赵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六国论》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42248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f.png)
《六国论》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
《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
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方奏未报,卒。
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
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节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删改)文本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非攻练习(节选)练习(2)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非攻练习(节选)练习(2)](https://img.taocdn.com/s3/m/d1eadd07d5bbfd0a795673f5.png)
文言文整体阅读:非攻(节选)课后练习(2) 1.下面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愤》(答应)B.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赞许、同意)C.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表示约计的数量)D.“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许之。
《晏子治东阿》(同意、答应)2.下列各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相约,誓约)B.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险要)C.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同"邀",邀请)D.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报任安书》(总括、概括)E.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与尹师鲁第一书》(希望,想要)F.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吕氏春秋·察今》(需要)3.下列各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改变,更改)B.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报任安书》 (容易)C.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换,换取)D.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论毅力》(很,非常,极)E.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五蠹》(交换)F.恶之易也,犹火之燎于原《左传》(蔓延)4.与“跋山涉水”的“涉”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楚人有涉江者B.驱中国之众远涉江湖之间C.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东D.涉猎广泛,学贯中西5.与“数不胜数”的“胜”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B.刑人如恐不胜C.予观乎巴陵胜状D.喜不自胜6.与“实事求是”的“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觉今是而昨非B.是又在六国下矣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唯予马首是瞻7.与“罄竹难书”的“书”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B.乃丹书帛曰“陈升王”C.王右军书,飘如浮云,矫若惊龙D.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8.下面句子中对“策”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①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计策、策略)③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拄着)⑤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六国论》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文言文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eedb2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17.png)
《六国论》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六国论》文言文练习及答案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节选)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逾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接,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节选)【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B.兵连祸接,曾无虚岁曾经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除消灭【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斯用兵之效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B.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C.赵尝五战于秦/齐人勿附于秦D.至丹以荆卿为计/洎牧以谗诛【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可谓智力孤危B.未必不复增一秦也C.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D.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小题4】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特点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相同的一项是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分)(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分)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六国论(2)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六国论(2) Word版含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b43bf22eeff9aef8941e0631.png)
文言文整体阅读:六国论课后练习(2)1.为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选择义项①“暴”的常用义:a.凶暴,暴虐 b.损害,糟蹋 c.(p))显露,暴露 d.(p))晒A.暴霜露,斩荆棘()B.暴秦之欲无厌()C.暴殄天物()D.虽有校暴,不复挺者()②“或”的常用义:a.或者 b.有的,有的人也许,或许 d.若,倘若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C.或此或彼,必居其一()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2.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 )3.至莫夜月明( )4.敛赀财以送其行( )5.长乐王回深父( )6.南声函胡( )7.汝识之乎( )8.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南声函胡( )4.金就砺则利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一种贵重金属5.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夫子欲之。
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滕王阁序》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④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夫晋,何厌之有?⑦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⑧辍耕之垄上。
A.①② B.③⑤ C.③⑧ D.④⑦6.与例句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耶A.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B.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C.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 D.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②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B.①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C.①援之来,关中阴与通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①纵吾欲归,其得至乎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8.阅读下文完成1—5题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高一上学期语文苏教版必修2第3专题《六国论》练习(2) Word版无答案.doc
![高一上学期语文苏教版必修2第3专题《六国论》练习(2) Word版无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3c6c6221a300a6c30c229f44.png)
六国论反馈练习2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ì)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率.(lǜ)赂秦耶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D.胜负之数.(shǔ)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2、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圣人之所以为.圣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相同,③④意义一样。
3、选出下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秦以攻取之外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①率赂秦耶率:全部②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③暴霜露,斩荆棘暴:bào暴露④暴秦之欲无厌厌:厌烦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⑥始速祸焉速:很快⑦洎牧以谗诛洎:jì等到⑧当与秦相较当:应当⑨或未易量易:容易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侵略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⑨ C.③④⑥⑧⑩ D.②④⑥⑨⑩二、翻译句子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018江苏语文高考卷含附加题答案版
![2018江苏语文高考卷含附加题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264901af45b307e871976b.png)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C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摇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B“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⑥⑤④②①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②①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D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D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
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学#科网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完整版)《六国论》阅读练习(含答案)
![(完整版)《六国论》阅读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1ea17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25.png)
(完整版)《六国论》阅读练习(含答案)《六国论》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赂(lù贿赂)秦举(jǔ全部,都)以予人B.暴(bào残酷)霜露奉之弥(mí更加,愈)繁C.洎(jì自从)牧以谗诛犹抱薪(柴)救火D.秦击赵者再(zài两次) 为(wéi治理)国者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④内立法度,务耕织⑤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⑥失时不雨,民且狼顾⑦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⑧吞二周而亡诸侯⑨今殴民而归之农⑩而秦兵已西矣A.①⑥⑦⑩ B.③④⑧⑨C.①④⑦D.③⑤二、文段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8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弊:弊病B.六国互丧互:互相C.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D.固不在战矣固:本来5.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6.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7.下列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苏教版-语文-高一 《六国论》练习2
![苏教版-语文-高一 《六国论》练习2](https://img.taocdn.com/s3/m/77a5320b69dc5022abea001f.png)
《六国论》练习2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5分,共50分)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C )A.暴秦之欲无厌.B.当.与秦相较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秦伯说,与郑人盟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D )A.①其实..(祖辈父辈)..百倍(实际上)②思厥先祖父B.①然后..(被灭亡)..得一安寝(但是以后)②至于颠覆C.①而犹有可以..孤危(智商)..不赂而胜之之势(能因为)②可谓智力D.①至于..颠覆(以致)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旧事)3.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D.火尚足以明.也4.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D )例:李牧连却.之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义..不赂秦 C.日.削月割 D.外连衡而斗.诸侯5.选出对下列句子的句式说明不当的一项( D )A.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省略句) B.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D.其势弱于秦(被动句)6.选出加点字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D ) A.①破灭之道.也(原因)②六国互.丧(彼此)B.①率.赂秦耶(全都)②固.不在战矣(原本)C.①暴.霜露(暴露)②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D.①强弱胜负已判.矣(分清)②与.嬴而不助五国(给予)7.选出加点字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D )A.①始速.祸焉(加速)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B.①后秦击赵者再.(第二次)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C.①诚.不得已(实在)②革灭殆.尽之际(全都)D.①则胜负之数.(命运)②苟.以天下之大(如果)8.选出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A )例:不赂者以.赂者丧A.洎牧以.谗诛 B.苟以.天下之大 C.至丹以.荆卿为计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9.选出下列画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3历史的回声六国论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3历史的回声六国论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b0e9014c561252d380eb6e23.png)
六国论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B.C.D.项,得:得宜,适当,说得对。
C项,再:两次。
D项,食:吃饭。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B.C.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B项,介词,跟、同/介词,比。
C项,连词,表结果,因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D项,与“所”连用,表被动/动词,治理。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日.削月.割C.并力西.向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项,名词用作动词;B、C、D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可谓智力..孤危D.思厥先祖父..项,故事:古义,旧事、成例;今义,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C 项,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D项,祖父:古义,祖辈与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5.下列句子中与“洎牧以谗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斯用兵之效也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非:不是。
而:就要。
(2)事:侍奉。
犹:好像。
(3)当:如果。
量:判定。
(4)苟:如果。
以:凭着。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要削弱,这就是亡国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9a9940c2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09.png)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丰,自谋夫洋答、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猛鹫,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
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堇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
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
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
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鬼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本校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敲①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注]①就(xu):脸。
材料二:或问致人之道,郁离子曰:“道致贤,食致民,渊致鱼,薮致兽,林致鸟,臭致蝇,利致贾。
故善致物者,各以其所好致之,则天下无不可致者矣。
星纹丕遥甚囱史丕至天度其直期丕安能致面丕熊至丕加丕致之无险区。
粤人有学致鬼者,三年得其术。
于是坛其室之北隅以集鬼,鬼至而多,无以食,则相帅以为妖,声闻于外。
一夕,其人死而燕其室,邻里莫不笑之J(节选自刘基《郁离子•致人之道》)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六国论》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六国论》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49053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a.png)
《六国论》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六国论》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六国论(宋)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3.下列与“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句中的“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B.山峻高而蔽日C.以为神,蔽林间窥之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14.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怪罪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摈弃,排斥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窥:图谋D.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隙:矛盾15.下列各项中的加粗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常为之深思远虑 / 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在也B.而在韩、魏之郊 /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整体阅读 荆轲刺秦王练习(2)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整体阅读 荆轲刺秦王练习(2)](https://img.taocdn.com/s3/m/216274c6f111f18582d05ac9.png)
文言文整体阅读:荆轲刺秦王课后练习(2)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今行而无信信:相信.B.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3.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又前而为歌A.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B.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C.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而后王斟酌焉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5.解释下列句中指定的多义词。
(1)引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左右引相如至( )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引次江北()(2)见图穷而匕首见( )未得与项羽相见(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谢前为谢曰( )多谢后世人( )乃谢客就车( )阿母谢媒人( )(4)假愿大王少假借之()人多以书假余( )假舆马者( )(5)封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又欲肆其西封( )既东封郑(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江苏省2018版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试题:专题3 六国论 课时作业
![江苏省2018版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试题:专题3 六国论 课时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1fdf6e3e6c85ec3a86c2c527.png)
六国论一、语言基础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暴霜露,斩荆棘B.暴秦之欲无厌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当与秦相较解析:C A项,“暴”同“曝”;B项,“厌”同“餍”;D项,“当”同“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①其实..⑤..得一夕安寝④至于颠覆..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而犹有可以..颠覆⑧下..孤危⑦至于..不赂而胜之之势⑥可谓智力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⑥⑧B.②③⑤⑥C.③④⑦⑧D.①⑤⑦⑧解析:A ④⑤中的“颠覆”“可以”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其他的都和现代汉语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义.不赂秦C.日.削月割D.李牧连却.之解析:C 例句和C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B.C.D.解析:D A项,速:招致;B项,再:两次;C项,当同“倘”,如果。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洎牧以.谗诛A.不赂者以.赂者丧B.以.有尺寸之地C.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D.苟以.天下之大解析:A 例句和A项都是介词,“因为”。
6.下列对文章三、四两段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解析:B 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7.下面关于《六国论》及相关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苏洵,北宋眉山人,字明允,自号老泉,世以其父子俱知名,称“三苏”,有诗赞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六国论》(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六国论》(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d17c9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33.png)
《六国论》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赂厥棘芥嬴卿殆咽(二)情境默写1.【2024·全国·三模】在《六国论》中,苏洵说六国灭亡不是兵器、战术的问题,而是“()”,并以“()”的比喻讥讽子孙不珍惜先祖父得之不易的尺寸之地。
2.【2024·广西·三模】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使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整体阅读:六国论课后练习(2)1.为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选择义项①“暴”的常用义:a.凶暴,暴虐 b.损害,糟蹋 c.(p))显露,暴露 d.(p))晒A.暴霜露,斩荆棘()B.暴秦之欲无厌()C.暴殄天物()D.虽有校暴,不复挺者()②“或”的常用义:a.或者 b.有的,有的人也许,或许 d.若,倘若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C.或此或彼,必居其一()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2.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 )3.至莫夜月明( )4.敛赀财以送其行( )5.长乐王回深父( )6.南声函胡( )7.汝识之乎( )8.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南声函胡( )4.金就砺则利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一种贵重金属5.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夫子欲之。
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滕王阁序》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④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夫晋,何厌之有?⑦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⑧辍耕之垄上。
A.①② B.③⑤ C.③⑧ D.④⑦6.与例句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耶A.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B.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C.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 D.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②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B.①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C.①援之来,关中阴与通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①纵吾欲归,其得至乎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8.阅读下文完成1—5题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亲附。
B.则胜负之数数:数量。
C.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同“倘”,如果。
D.暴秦之欲无厌厌:同“餍”,满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秦以攻取之外以有尺寸之地B.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与嬴而不助五国也D.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然则诸侯之地有限3下列对《六国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运用了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很有逻辑力量。
B.作者从“赂者”(韩魏楚)和“不赂者”(齐燕赵)两方面进行论述,引用历史事实来加以论证。
C.《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语言绮丽华美,整散结合,气势逼人。
D.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请用“/”为下面划横线的文字断句。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苏辙《六国论》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劫:胁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C.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B.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C.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
D.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了。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对于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是,错误的一组是()A.履至尊而制六合至尊:最尊贵的位置,此处指帝位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言:言论,这里指著作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兵器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池:水池,池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吞二周而亡诸侯侣鱼虾而友麋鹿B.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因河为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D.天下已定学不可以已3.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不拘于时参考答案:1.答案:①c a b d ②c b a b解析:2.答案: 1.“厌”通“餍”读yàn,满足 2.“当”通“倘”,读tǎng,如果 3.“莫”通“暮”,读mù,傍晚 4.“赀”通“资”,读zī,钱财5.“父”通“甫”,读fǔ,古代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6.“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7.“识”通“志”,读zhì,记住8.“考”通“拷”,敲打解析:3.答案:“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解析:4.答案: .金属,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解析:5.答案: C解析: 1季氏欲伐,我们两个做家臣的人都不欲伐。
3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之:到...去南:南行,往南去;也有剪掉头发或闭门不出,又或装疯而不知逃到何处的,之,动词活用名词;4之,指示代词,这。
二虫,指蜩与学鸠。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7之,我。
6.答案: C解析:例句,唉!难道这是真的吗?是做梦呢?还是传送消息不确实呢?其,表选择关系的疑问语气词。
A成语,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B像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不能接近,难道还可以扑灭吗?比喻一发不可收拾。
其,表反问语气助词。
D如果这件事情成功的话,那就是您的在天之灵保佑我;如果这件事情不成功的话,我就用死来答谢您的恩情。
其,如果,表假设。
7.答案: C解析:①援之来,关中阴与通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8.答案: 1.B 2.D 3.C4.(1)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国的)祸患。
(2)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5.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为必断,//为可断可不断)解析: 1.数:运数,命运。
2.D那么 A介词/连词 B代词/助词 C并列连词/转折连词3.语言朴素简劲9.答案: 1.C 2.D 3.C4.(1)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2)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