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论语》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论语》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教学设计1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难点】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全文,2.研读并背诵前四章。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

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

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作品简介1.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

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选用诵读课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字音:曰(yuē)说(yuè)愠(yùn)逾(yú)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停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方法一:译文背诵法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1.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__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论语》教学设计3篇

《论语》教学设计3篇

《论语》教学设计3篇《论语》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论语》十二章年级学科七年级语文教学课时共3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明确__的主要内容。

2、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知道《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搜集孔子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

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

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

”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

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二、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初读__,明确字音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一箪()食9、曲肱()而枕之10、博学而笃()志四、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节奏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教学设计优秀3篇

《论语》教学设计优秀3篇

《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2、正确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逐步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4、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一则,谁能给大家背背?(复习导入。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而编写的。

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中的有关知识,看看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检查读音。

如:为矣罔殆3、小组互相读,提出不懂得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这两则论语的意思。

5、学习汇报。

(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则论语的意思: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6、谁想试着说一说。

7、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8、那这则论语中的一个生字我们能想办法把它记住吗?(指导学生随文识字。

)9、小组自学第二则论语。

10、汇报。

教师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准确。

11、着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

(教师相机板书,指导书写。

)12、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自愿背。

2、齐背。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27、《论语》二则温故知新为师学不思罔思不学殆反思: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如此好学,背诵较快。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论语》教学设计《论语》教学设计1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论语》吧。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世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

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 说(yuè)愠(yùn)三省(某ǐng)曾子(zēng)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罔(wǎng)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2.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15篇)《论语》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解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同学的心情。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老师讲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别句式:四、朗读指导1.老师范读课文。

2.同学自由朗读课文一次,老师订正同学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同学齐读课文。

3.抽二个同学朗读,众评。

留意:引导同学留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同学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留意古今义的不同。

(8)留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别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处理方法: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老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同学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现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订正。

七、指导背诵八、小结由同学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

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

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预备活动肯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论语》十则(其次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论语》中的两则原文及其翻译。

3、学习《论语》中两则故事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4、理解《论语》中的描写方式和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深入理解两则故事。

难点:剖析《论语》中一些深入理解的词汇、掌握其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学生最在意的事情,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逐渐转移到本课话题。

3、大致介绍一下《论语》和作者孔子的背景。

第二步:短文阅读1、分组阅读《论语》中“学而时习之”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原文,然后互相讲述各组的读后感。

第三步:交流讨论1、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寻找两则故事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重点讲授关于“学”,“友谊”的思想。

2、解释《论语》中一些比较深奥的词汇,比如“内省”、“认知”等词汇的含义以及重要性。

第四步:思考拓展1、让学生思考:“学习”和“友谊”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是什么。

2、让学生和家长们协作完成一份短篇作文,写出有关自己深受启发的人或学习经历,或者自己的友情经历。

第五步:巩固提高1、继续引导学生探索《论语》中的哲学思想,进一步扩充知识面。

2、分组进行口头演讲,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述能力。

让学生通过演讲来梳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掌握好足够的知识点。

四、教学后续1、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向学生展示如何实践《论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2、带领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探究,继续深入推进相关知识的探索。

3、通过反复讲授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记忆与消化能力本文针对初中生开展《论语》的教学,以学习与友谊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通过阅读原文、交流讨论、解释词汇、思考拓展和口头演讲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论语》中的思想,拓展知识面,提升表述能力和记忆消化能力。

教学设计《论语四则》

教学设计《论语四则》

教学设计《论语四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理解《论语》中四则的内容和意义;了解《论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从《论语》中获取启示和智慧。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论语四则》,培养学生敬重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论语四则》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先提问:你们知道《论语》吗?你们对孔子有什么了解?再展示《论语四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根据这个名称,你们猜测这些四则都是什么内容?2.学习《论语四则》(30分钟):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阅读,深入学习《论语四则》的内容和意义。

教师可以逐个介绍每个四则的背景和主要思想,学生可以提问和讨论。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每个四则的核心思想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4.生活应用(20分钟):与学生一起分析并讨论《论语四则》的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和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5.拓展延伸(15分钟):出示与《论语》相关的现代人的行为案例,让学生尝试运用《论语四则》的思想解读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6.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并概括《论语四则》的重要意义。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结合生活实例,探讨《论语四则》的现实价值,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四、教学辅助手段:1.《论语四则》的教材和教案。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设备。

3.班级分组形式。

五、教学评价方法:1.教师通过参与和引导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来观察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陈述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学生的作业来评价学生对《论语四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延伸:。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5篇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5篇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5篇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积累.理解成语.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教学时数:4课时.学习方法:1.诵读法2.评点质疑法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预习导学: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课堂导学: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政治上:主张仁义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_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3.朗读课文: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4.总结三个通假字:ABC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1.第一则: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三句讲的是()【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翻译()2.第二则: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翻译本则()3.第三则: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翻译本则()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4.第四则:罔:______殆:______翻译本则()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理解2000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5.第五则:诲:______知之:______为:______是:______【固定句式】〝……也……〞译作〝……是……〞翻译()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6.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10分钟)《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三课时学习重点:重点字词释义.学习难点: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后五则内容.1.第六则:贤:齐:内:自省:翻译:()2.第七则:三:行:焉:其:善者:从:改之:翻译:()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思考: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3.第八则:士:弘:毅:仁以为己任:已:翻译()思考: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4.第九则:岁寒:然:后凋:翻译:(5.第十则:以:行:其:欲:加:于:翻译:()这一则的成语是()【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论语》十则导学案第四课时【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1.课文当中出现的读音,进行复习.(5分钟)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诲()汝()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任重而道远()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仁以为己任()(3)焉: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之:①指示代词,〝这〞;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5)固定句式:①不亦……乎?→不是……吗?②……也.→……是…….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内涵.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二.诵读课文学生齐读;正音.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自由朗读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五.分读课文(男.女轮流,捕捉感受)六.分享感受(围绕三方面)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七.结束语: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③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课前准备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②预习课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②朗读.背诵课文.③研读前五段内容.○教学设计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板书课题.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③正音.正字理解课文内容①理解重点词语a.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b.自主.合作.探究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_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朗读.背诵反复朗读,直到成诵.作业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第二课时○教学内容①研读后五段内容.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教学设计检查作业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理解后五段内容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概括思想内容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归纳成语.格言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习体验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教师小结《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作业①完成〝研讨与练习〞.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4教学内容:《论语》诵读.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授课时间:_年3月7日星期四第五节授课教师:薛庆玲教学过程:一.回顾上学期学习内容.二.新课: 1.出示学习内容:①范读.②全班齐读: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③正音.正字:理解课文内容.2.自主.合作.探究: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三.反复朗读,直到成诵.四.作业:①背诵课文.②预习剩余部分内容.第2课时 2教学内容:《论语》诵读.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授课时间:_年3月_日星期四第五节授课教师:薛庆玲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二.新课: 1.出示句子:2.反复读,读准字音.3.质疑交流: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4.自主.合作.探究: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4.背诵.积累.三.总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第3课时 3教学内容:《论语》诵读.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授课时间:_年3月_日星期四第五节授课教师:薛庆玲教学过程:一.导入:检查背诵:指生背诵上节课积累的论语.二.新课: 1.出示句子: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再指生朗读. 2.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可以在小组内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一读,互相纠正字音,读熟. 3.交流对句子的理解.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试着理解,可以质疑. 4.朗读.背诵,加深理解.三.总结: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希望课下多和同学进行交流.让我们共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并发扬光大.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四.作业: 课后继续背诵.第4课时 4教学内容:《论语》诵读.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授课时间:_年3月28日星期四第五节授课教师:薛庆玲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二.新课: 1.出示句子:2.反复读,读准字音.3.质疑交流: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4.自主.合作.探究: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4.背诵.积累.三.总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第5课时 5教学内容:《论语》诵读.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授课时间:_年4月_日星期四第五节授课教师:薛庆玲教学过程:一.导入:检查背诵:指生背诵上节课积累的论语.二.新课: 1.出示句子: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再指生朗读. 2.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可以在小组内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一读,互相纠正字音,读熟. 3.交流对句子的理解.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试着理解,可以质疑. 4.朗读.背诵,加深理解.三.总结: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希望课下多和同学进行交流.让我们共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并发扬光大.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四.作业: 课后继续背诵.第6课时 6教学内容:《论语》诵读.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授课时间:_年4月_日星期四第五节授课教师:薛庆玲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二.新课: 1.出示句子:2.反复读,读准字音.3.质疑交流: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4.自主.合作.探究: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4.背诵.积累.三.总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第7课时 7教学内容:《论语》诵读.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授课时间:_年4月25日星期四第五节授课教师:薛庆玲教学过程:一.导入:检查背诵:指生背诵上节课积累的论语.二.新课: 1.出示句子: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再指生朗读. 2.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可以在小组内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一读,互相纠正字音,读熟. 3.交流对句子的理解.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试着理解,可以质疑. 4.朗读.背诵,加深理解.三.总结: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希望课下多和同学进行交流.让我们共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并发扬光大.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四.作业: 课后继续背诵.第8课时 8教学内容:《论语》诵读.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授课时间:_年5月2日星期四第五节授课教师:薛庆玲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二.新课: 1.出示句子:2.反复读,读准字音.3.质疑交流: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4.自主.合作.探究: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4.背诵.积累.三.总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第9课时 9教学内容:《论语》诵读.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授课时间:_年5月9日星期四第五节授课教师:薛庆玲教学过程:一.导入:检查背诵:指生背诵上节课积累的论语.二.新课: 1.出示句子: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再指生朗读. 2.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可以在小组内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一读,互相纠正字音,读熟. 3.交流对句子的理解.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试着理解,可以质疑. 4.朗读.背诵,加深理解.三.总结: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希望课下多和同学进行交流.让我们共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并发扬光大.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四.作业: 课后继续背诵.第10课时 10教学内容:《论语》诵读.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授课时间:_年5月_日星期四第五节授课教师:薛庆玲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二.新课: 1.出示句子:2.反复读,读准字音.3.质疑交流: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4.自主.合作.探究: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4.背诵.积累.三.总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第_课时 _教学内容:《论语》诵读.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授课时间:_年5月23日星期四第五节授课教师:薛庆玲教学过程:一.导入:检查背诵:指生背诵上节课积累的论语.二.新课: 1.出示句子: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再指生朗读. 2.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可以在小组内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一读,互相纠正字音,读熟. 3.交流对句子的理解.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试着理解,可以质疑. 4.朗读.背诵,加深理解.三.总结: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希望课下多和同学进行交流.让我们共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并发扬光大.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四.作业: 课后继续背诵.第_课时 _教学内容:《论语》诵读.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授课时间:_年5月30日星期四第五节授课教师:薛庆玲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二.新课: 1.出示句子:2.反复读,读准字音.3.质疑交流: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4.自主.合作.探究: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4.背诵.积累.三.总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第_课时 _教学内容:《论语》诵读.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授课时间:_年6月6日星期四第五节授课教师:薛庆玲教学过程:一.导入:检查背诵:指生背诵上节课积累的论语.二.新课: 1.出示句子: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再指生朗读. 2.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可以在小组内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一读,互相纠正字音,读熟. 3.交流对句子的理解.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试着理解,可以质疑. 4.朗读.背诵,加深理解.三.总结:。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初步造就朗读,理解文言文的根本实力,学习“愠,君子,罔,殆,省,弘毅”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娴熟背诵全文,训练文言文语感。

2、过程与方法:造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自我解疑以及通过小组合作沟通,探究疑点难点的实力,加强其课堂参加意识,学习总结“留,删,增,换,调”等翻译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所涉及的学习方法,看法及为人修养,参照反省自己。

【根本设想】1、以朗读促理解,启发学生探究的爱好。

2、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做独立思索,联系本人实际,以加深体会。

【课前打算】1、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书籍,登录网站,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2、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

【教学协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沟通收集材料,创设阅读情境〔课件片头:古典音乐伴奏,背景为竹简滚动,孔子不同画像轮番出现。

〕曾听过山东一位副省长特别骄傲地这样向媒体传播山东:“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

”看来,孔子真不愧是我们山东的“品牌”人物。

我们身为孔子的老乡也是倍感荣耀,那你对咱们这位光芒而宏大的老乡又了解多少呢?〔学生沟通。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庙朝圣,“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貌不扬却倍受尊崇,早年虽有理想却不得伸展,儒家创始人……〕大家想亲身倾听这位宏大教育家的谆谆教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十那么。

〔设计意图:利用孔子是山东老乡这一激趣点,吸引学生,造就其课堂参加意识,并留意把课文与多媒体网络有效链接,造就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实力〕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三、疏通文意,扫清障碍背诵格言,名句。

参照自我,找差距。

〔设计意图:目标明确,切实可行,有学问实力,有情感看法,便于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

〕四、朗读感知1、扫清字音障碍:抽生读,留意语音,停顿,重音,语调,语速。

重点字词,如:不亦说乎三省诲女是知也的读音应讲解清晰。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历史和地位。

2. 掌握《论语》中“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

3. 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论语》十二章的意义和主题。

2. 多维度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3. 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诲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建立桥梁。

2. 帮助学生掌握把书本知识融入实际生活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1. 《论语》的历史和地位。

a. 介绍《论语》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

b. 说明《论语》的地位和作用。

2.《论语》十二章的意义和主题。

a. 介绍《论语》十二章的主题和内容。

b. 谈论十二章的意义和作用。

3. 多维度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a. 孔子的教育思想。

b. 孔子的政治思想。

c. 孔子的行为准则。

d. 从多个角度分析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4. 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诲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a. 帮助学生分析清楚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解决方案。

b. 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价值。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论语》十二章的历史和意义,引导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探讨和分析。

2. 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育思想融入实际生活中,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分组演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演讲和展示。

六、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

2. 读懂《论语》十二章。

3. 组织小组展示。

4. 学生写一篇文章探讨孔子的价值观和如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七、评价方法1. 通过考试评估学生的知识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合格率和作业完成质量评测学生的工作态度和领会程度。

3. 学生报告和展示的评分,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八、教学效果1. 学生了解了《论语》十二章的历史和地位。

论语优秀教学设计

论语优秀教学设计

论语优秀教学设计论语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论语优秀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

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准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背诵导入二、合作探究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2、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4、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三、朗读体会四、整理归类1、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1)谈学习态度的第7、9章(2)谈学习方法的第1、2、4、5、12 章(3)谈修身做人的第1、2、6、8、11、12章(4)谈珍惜时间的第10章五、总结文言语法: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2 、文言虚词(1)连词而: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任重而道远(并且)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不译)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提刀而立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例:默而识之(地)(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例:余知而无罪也。

《论语》 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论语》 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论语》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论语·问孝》。

2、了解《论语》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至今读《论语》的人生生不息。

3、结合《论语·问孝》的言论,能说出自己对“孝”的理解;结合课堂上的讨论,初步正确地把握“孝”,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教学重难点】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初步形成正确的对“孝”的认识,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教学准备】熟读《论语·问孝》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预热:1、出示图片,自由交谈。

出示孔子图片,生简介孔子、《论语》。

【板书: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2、观看视频,切身感受。

①师:2005年9月28日,全世界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活动,这说明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008年的奥运会上,我们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论语的思想精髓和孔子的魅力。

【播放视频】②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重温了2008年奥运会盛典的一个片段,从你们专注的眼神中,老师知道,你一定有话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生交流。

很震撼,吟诵的是论语,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等。

一、猜汉字,明字理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下面老师出示几个汉字,看看谁能快速猜出是什么字。

出示:“子、老、孝”象形字,生猜。

子:像一个婴儿,他的脑袋很大,举着小手,样子很可爱。

是什么字呢?老:像一个驼背、伸手、扶杖、头戴大帽的老人。

会是什么字呢?孝:像一位面朝左、长着头发的驼背老人,身前一孩子,扶持着老人。

【板书:孝】小结:“孝”——会意字,上部是“老”的省形(省去“匕”,拐杖形),下面是“子”,会意为孩子搀扶老人在行走。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案教学设计5篇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案教学设计5篇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案教学设计5篇【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三课时【预习作业】诵读课文,生字注音,依据注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论语》教学设计15篇

《论语》教学设计15篇

《论语》教学设计15篇《论语》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论语》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论语》教学设计1 第⼀课时 教学⽬标 1、了解《论语》和孔⼦,掌握常⽤的⽂⾔词语 2、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 3、感受古⼈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 教学过程 ⼀、导⼊激趣 由《论语》和孔⼦直接导⼊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诵读感知 1、学⽣范读,读毕师⽣评点,明确⽂⾔⽂的朗诵要求 2、教师范读 3、学⽣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只懂道理⾏吗? 不⾏,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则》简案,初中⼀年级语⽂教案《《〈论语〉⼗则》简案》。

拖得太久也不⾏,还要经常、按时练习。

这⾥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有门徒三千,来⾃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样,有早的有晚的,孔⼦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意? (3)“君⼦”指的什么⼈?孔⼦认为,什么样的⼈才配称作君⼦? (4)这段话都⽤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是什么⼈? (2)曾⼦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下吗?(有不懂的地⽅可以提出来) (3)学⽣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致能照应哪句话?《论语》教学设计2 ⼀、教学⽬标 1、了解相关的⽂学常识 2、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

《论语》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论语》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论语》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的生平;2. 研究《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并进行深入解读;3. 分析《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4. 引导学生对《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的生平,让学生对《论语》有一个整体的了解;2.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论语》中的经典语录的含义和意义,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3. 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录;4.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以《论语》中的一句经典语录为题材,写一篇感悟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2.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和互动情况;3. 个人写作评估:对学生的个人写作进行评估,包括内容和表达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论语》教材;2. 相关视频素材;3. 小组讨论材料;4. 个人写作评估表。

六、教学计划- 第一堂课: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的生平,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第二堂课:研究《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并进行深入解读;- 第三堂课:分析《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第四堂课:引导学生对《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五堂课:学生个人写作和评估。

七、教学效果预期1. 学生对《论语》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理解其中的经典语录;2. 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能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3. 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提升;4.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5.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论语》教学设计3篇

《论语》教学设计3篇

《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2个生字,2、理解、积累’‘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能正确疏通文意。

4、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难点:读琉通文意,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同学们,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二、关于孔子的资料助读投影显示:孔子(公元筋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也被尊为圣人。

孔子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倦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先慢读全文。

2、播放朗读录音磁带,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教师提示)(l)正音释义①论语lun);②女,音ru、同‘、汝”,你;③是知也:知,音Zhl,同’智”,智慧;④其:他们、他们的;⑤子日:孔子说,日:说;⑥诲:教导;⑦好古:爱好古代文献;⑧敏:聪敏,敏捷;⑨温故而知新:温习好学过的知识才能更好地领会和理解新的知识。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沮故l而知新,四、疏通文意、1、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提示字词释义:(l)第一则:三人:几个人。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篇一:论语六则-教学教案【经典教例】[教例简述]教师第一次定向:同学们,我们先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诵读课文,分“则”理解课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1.诵读。

2.逐“则”落实,教师顺势将六则语录按内容分类,将“而”的例句按用法分类。

3.自由背诵。

4.分“则”背诵。

5.背诵比赛。

6.全班齐背。

教师第二次定向:请同学们拿出活页式分类笔记,用10多分钟的时间,整理课堂笔记。

同学们进行操作,撷取课文内容,分类做好笔记。

大体有——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3.在“文言虚词”类记下:4.在“名言警旬”类记下:①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③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课堂学习笔记。

[评析]这个教例的“眼”,在指导学生做“分类式课堂笔记”。

如何指导学生做笔记,是学法研究的一个小小的分支。

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亟需我们用创造性的作法去填补。

“分类式课堂笔记”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其优点在于:1.变单课式笔记为知识块式笔记,眉目清晰,知识量充沛。

2.变学生在单课笔记中的“记录员”身份为分类整理的“操作员”身份,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质的变化。

3.变单一利用课文材料为多角度利用课文材料,课文材料因此而增值。

4.培养了学生积累资料、研究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检索能力。

5.有利于单元小结、综合复习乃至毕业、升学考试的总复习。

只要坚持分类积累,复习课中这些资料会令人爱不释手。

说的好处愈多,作教师的我们就会愈感到不安,我们反思:在传统的作法中,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在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教学效率上,其利用价值到底如何学习笔记,这块在教学中永远占有相当地位的有利于学生一生的知识天地,为什么直到现在还得不到开发性的研究篇二: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六则》教学设计《论语六则》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的教学设计
《论语》的教学设计
《论语》的教学设计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

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

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

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

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

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

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

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

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

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

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教学片段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

下面,请大家
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他这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

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

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

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

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

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

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

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XXX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教学反思
我曾多次执教《十则》,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

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

如何联系生活呢?我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

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

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

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

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

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

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

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

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

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

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

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