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着《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着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模式
返回
.
二、从理论上进行划分
关于课程开发,从理论上进行划分四种主要模式,即目标 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情境模式。
1.(一)目标模式
含义: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 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和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选择学习内容和组织学习方法,才 能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
.
一、从开发的对象进行划分
第四步,开发小组自己或由学校为其聘请专业指导顾问,校本 课程开发小组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模块;
第五步,在校本课程模块开发结束后,组织教师集体展示所开 发的校本课程,学校聘请有关专家、教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 组成评委会,对开发小组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点评,对其有针 对性地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条件和意义 课程教材相对比较成熟 促进教育教学优质高效
(4)课程选择模式
内涵从多样化的课程教材中选择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 计划的过程 。 条件和意义: 从调适走向选择的过程; 省时、省力、优质高效 经费投入相对比较大
.
二、从理论上进行划分
(四)情境模式(或环境模式)
情境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学家斯基尔贝克,他立足 于对具体的学校情境进行微观层面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校本 课程的研发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
一、从开发的对象进行划分 二、从理论上进行划分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最后一页
一、从开发的对象进行划分
(一)以教师为主导的开发模式
1、含义: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业余爱好,面向学生学习 成长的实际需要,而组织进行开发校本课程。
2、开发的基本流程是 第一步,学校拿出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成立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并公之于众; 第二步,校方公布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和类型; 第三步,教师个人或团队认领课程开发模块,做好校本课程开 发的一切准备工作; 第四步,教师自己或由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者聘请专业指导顾 问、教师自己或者团队进行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模块;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





2、教学设计的原则:逐渐分化原则与综合 贯通原则 1)逐渐分化原则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一般到个别 2)综合贯通原则 教学内容的横向组织,应该考虑学生认知 结构中现有观念的异同,并对之重新加以 组合。

3、教学设计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
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 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他 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相关的、包摄性较广的、最 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




5、选择学习(教育)经验的内涵 1)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 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 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 行为过程中获得满足(强化)。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 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 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6、组织学习经验的内涵 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纵向组织” (如:5-6年级地理课)和“横向组织”(如:5 年级的地理和历史) 三个标准: 1)连续性:“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元素” (如:主要概念) 2)序列性:超越连续性,而(对概念涵义)做出 更广泛深入的讨论 3)整合性:“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2、学习的结果与学习的条件 五类学习结果: 1)智慧技能-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2)认知策略-学生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 维的能力 3)言语信息-把知识传给下一代的主要方式。包括三类: 命名;用简单命题(句子)表述事实;知识群。 4)动作技能-动手操作能力 5)态度-习得的内部状态,它影响个人对某些事物采取 行动的选择

第三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第三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五)目标、学习经验与评价之间的关系
1、目标:是课程开发模式的灵魂,它是选 择学习经验以及开展评价的依据; 泰勒:“通过尽可能清晰地解说那些预期的 教育结果,课程编制者对选择内容、提出学习活 动和决定采取何种教学程序,便有了一套最有效 的准则,事实上,也就是对实施课程设计的所有 后续步骤有了一套最有效的准则。”
目标确定之后的有效陈述问题: “陈述目标最有效的形式:既确认要让学生 发展的行为的种类,又确认该行为运用的内容和 生活领域”。如: 写出清楚而又有条理的社会调查项目报告 行为:清楚而有条理地写出 内容:社会调查项目报告
(二)怎样选择合适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 来达到这些目标?
学习经验:“学习经验这个术语,既不等同 于一门学程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 事的活动。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 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 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这取决于学习者 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教师的作用:通过安排环境和构建情境向学 生提供教育经验,以激发所期望的那类反应。
2、学习心理学的筛选 作用: (1)区分能够期望通过学习过程使人发生的 变化,与不能期望通过学习过程发生的变化; (2)区分在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与那 些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的目标或那些几乎 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3)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对教育目标的年级安 排,对获得特定类型目标所需要的条件都是有意 义的。
确定目标的方式:寻找并确认学习者的现状 与可接受的常模之间的差异时,这个差异就暗示 着教育目标。” 因此,确认教育目标包括两步:一是了解学 生的现状;二是把学生的现状与可接受的常摸做 比较从而得出差距,这种差距就是我们需要努力 达到的课程目标。
2、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分析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与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与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课堂PPT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课堂PPT
课程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 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目标即有意识的选择的目的,也就是学 校教职员所向往的结果。”
三个来源: 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的建议
Page 8
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目的:确认教育机构力图产生的、学生行 为模式中所需要的变化。
为什么:因为教育目标是使学生的行为模 式产生所需要的变化,所以研究学生自然 是确认这种变化的前提。
选择学习经验既要确定学习经验的种 类,又要安排学生学习的情境。
Page 14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n 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 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 隐含的内容
n 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 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n 应该适合学生目前的水平及其心理倾向 n 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
Page 5
泰勒原理
四个基本问题
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Page 6
泰 勒 模 式
Page 7
确定教育目标 选择教育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 评价教育计划
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出发点
教育哲学的选择,并与教育目标的其他来源相权衡。
Page 11
学科专家的建议
学科专家的建议一直是教育目标的重 要来源,教科书通常都是由学科专家 撰写的,并主要反应他们的观点。
要求学科专家站在学科的立场上,从 更广阔的教育视野出发提出教育目标。
Page 12
教育目标的甄选与陈述
甄选 哲学:教育目标与哲学观相一致 心理学:能通过学习实现的目标 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
(1)课程设计条理清晰 (2)增强了教育者的目的性 (3)课程评价简单易行 (4)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园 教育、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可控性
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第一节
一、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6、目标模式对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影响
缺陷: (1)课程目标是由课程编制者确定的,往往难以与发
展中的儿童相适应。
(2)容易忽略那些难以转化为行为的方面。 (3)课程目标强调细化,与学前儿童整体地学习知识 和获得经验的学习方式之间存在距离。 (4)课程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
目标模式是以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
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
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3.哲学基础: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
第二章·第一节
一、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4、方法论:
目标模式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从 行为目标的确定,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再到课程的评价,构成了目标模式的经典性 程序,特别是行为目标的确立成为目标模式 的逻辑起点。
目标
兴趣、需 要和经验
1、幼儿刚入园,需要 熟悉了解情况,建立安 全感信任感 2、帮助幼儿适应 幼儿园的生活,情 绪安定地参与活动
内容、材 料


3、班级环境、 教师、同伴、 玩具等 4、组织幼儿认识 新同伴;体会群体 游戏的快乐;老师 和孩子建立亲密关 系,让孩子感到老 师喜欢自己
第二章·第一节
三、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
(三)从现有的材料、内容、问题出发 兴趣、需要 和经验
目标
内容、材料
1、有一个电 视机箱子


2、有的幼儿不爱在大 家面前讲话,但所有的 孩子都对电视明星和节 目主持人感兴趣 3、促使幼儿大胆 讲话、态度大方

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

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

(2)强调目标的行为导向,要求确立明确、可以
测量的外显性行为目标。 (3)目标模式把一般的、宽泛的教育目的分解成 具体的行为目标,形成目标体系,以便课程实施。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对幼儿园课 程的开发有什么启示?
第二章·第一节
一、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6、目标模式对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影响 • 可取之处:
过程模式的目标与目标模式的目标之间的本质区别:
过程模式的目标只是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的、宽泛的
目标。过程目标中的目标具有以下特征:
•反对设立具体的行为目标 •这些目标不构成评价的主要依据; •这些目标是非行为性的,使教师明确教育过程中内在的 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而不是课程实施后的某些预期结 果。
第二章·第一节
学习过程是个体能动地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注重内在的、整体关联性认知结构的生成。
过程模式的逻辑起点是内容的选择,强调知识、活动
的内在价值。其设计程序如下:
过程模式的设计程序
设定一般性目标
实施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评价教学活动引起的结果
过程模式中设定的目标与目标模式 中需要设定的目标有何区别 ?
二、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5、过程模式的特点
(1)课程设计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2)学习不是直线式的、被动的反应过程,而是一个主动 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儿童多方面的发展。 (3)教师应当是课程方案的设计者、研究者,在课程评价 中,教师应是诊断者 (4)形成性评价是改进课程、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5)目标是重要的,课程应该确定的是“一般性的目标” 或“总目的”。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设计取向
学科中心取向
学习者中心取向 问题中心取向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PPT课件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PPT课件
础上,并且更深入和广泛 ❖整合性: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
学习经验组织结构的三个层次
❖最高层次:
❖具体的科目、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课程
❖中间层次:
❖按序列组织的学程、以一学年或学期为单位的 学程
❖最低层次:
❖课、课题、单元
❖判断组织结构的优劣的标准是连续性、序列 性和整合性
怎样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 ❖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 ❖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 ❖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
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两种组织:
❖纵向组织:不同阶段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横向组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准则:
❖连续性: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要素 ❖序列性: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的基
– 生活领域设计 – 核心设计
问题中心设计
• 优点 – 教材内容整合,以社会生活为重点 – 强调学习的问题解决过程 – 内容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相关形式呈现 – 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情境。
问题中心设计
• 不足
– 不利于内容内部的整合和连续 – 容易遗漏文化遗产的内容 – 具有固守社会现状的倾向 – 没有适当的师资培训 – 教材设计不易 – 家长和社会传统势力不认同
课程设计模式
• 学科中心设计 • 以学科逻辑为根据,围绕学科组织的课程。
– 科目设计:专门的同质的知识体系。 – 学科设计:内容内在组织的专门化。 – 大范围设计:综合课程
学科中心设计的优势
• 有对应的师资培训机制 • 有相应的教科书和教学材料 • 受到传统观念的认同和支持 • 科目设计的内在性质和组织形式便于管理 • 它是传递文化遗产的最系统和最有效的组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00467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选择: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领域、核心领域。

2、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7、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

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

11、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但开发过程中的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12、50年末至60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

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以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模式。

一、需求分析阶段在课程开发的起始阶段,我们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学习者的需求,确定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我们可以进行市场调研、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来获取学习者的需求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二、课程设计阶段在需求分析阶段确定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后,接下来就是课程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者的需求,设计课程的结构和各个模块的内容。

我们可以使用教学设计模型,如ADDIE模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来指导课程设计的过程。

在设计阶段,我们需要考虑到教学策略、教材选择、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

三、教材开发阶段课程设计完成后,接下来就是教材开发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根据课程设计的内容,编写教材或制作教学资源。

教材可以包括文字材料、图表、案例分析、实例演示等。

教材的开发需要考虑到学习者的特点,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图表和实例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活动设计阶段教材开发完成后,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核心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习者的参与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案例研究等,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课程实施阶段在教学活动设计完成后,就可以进入课程实施阶段。

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设计,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引导学习者思考和互动,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六、评估与反馈阶段课程实施结束后,我们需要进行课程的评估与反馈。

评估是为了了解课程的有效性和改进的方向,反馈是为了获取学习者对课程的反馈和建议。

我们可以通过测验、问卷调查、讨论等方式来进行评估和反馈。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通过使目标明晰化而改善实践在逻辑上是 合理的,但实际不可行。
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
理论依据:皮得斯的知识论:知识以及教育本 身具有内在的价值,无需通过教育的结果来加 以证明。
课程开发的任务: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 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 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过程原则的本质: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 批判和发挥创造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杜文 彬
课程开发:决定课程的过 程及其所依据的各种理论 取向。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模式:理论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实 践操作方式的系统,是结构与功能 、形式与内容的具体统一。(P94)
两种主要模式 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课程开发
定义:课程开发是(指在课程开发 过程中,根据某种思想和理论,确定 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规 划课程实施,以及制定课程评价原则 等)一系列活动与过程的整体。不同 的课程开发模式有不同的教育哲学和 心理学基础,代表不同的课程组织结 构和教学过程,反映课程与相关领域 的不同关系。
选择学习经验既要确定学习经验的种 类,又要安排学生学习的情境。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 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 隐含的内容 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 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应该适合学生目前的水平及其心理倾向 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 育目的(不同的经验等到相同的目的) 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评价:P120
The End
Thank You !
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来制定教育目标?
(P98)
1. 通过工作分析、活动分析等方法,分析出复杂的当代生活 的决定性部分及其中的重要方面。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以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为标题,本文将从课程设计的整体过程和步骤、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估与反馈等方面,探讨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一、课程设计的整体过程和步骤: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经过以下步骤:需求分析、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准备、评估与反馈等。

需求分析是课程开发的第一步,需要明确课程的受众群体、他们的背景、需求和期望。

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从而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二、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的确定:课程目标是指整个课程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而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关键环节。

课程目标应明确、具体、可衡量,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学习目标应具体明确,能够指导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来确定,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来确定,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评估与反馈:评估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和评价。

评估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实验等方式进行,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反馈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和指导。

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业、讲解错题等方式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包括课程设计的整体过程和步骤、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估与反馈等。

只有在合理的课程设计下,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课程开发的含义与层次(一)课程开发的含义课程开发是指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根据某种思想和理论,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规划课程实施,以及制定课程评价原则等一系列活动与过程的整体。

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有不同的教育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代表不同的课程组织结构和教学过程,反映课程与相关领域的不同关系。

课程开发由“课程编制”或“课程编订”(curriculum making)和“课程建设” (curriculum building or construction)等词汇发展、演进而来。

1923年和1924年,课程科学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查特斯和博比特分别出版了《课程编制》(Curriculum Construction)和《怎样编制课程》(How to Make A Curriculum)两部论著之后,“课程编制”一词开始广泛流行。

1935年,美国学者卡斯威尔和坎贝尔合著的《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问世后,“课程开发”概念引起人们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后,欧美用curriculum development一词逐渐代替了以前常用的curriculum making和curriculum construction。

1974年3月,日本文部省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辖机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CERI)合作,在东京召开了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明确地提出了“课程开发”的概念及其基本方向,认为“‘课程开发’是表示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改进———再编订、实验、检验……这一连串作业过程的整体”。

“课程开发”这一术语在教育界流行,应该说是始于这个时候。

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常用“课程编制”和“课程编订”这两个术语,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一些课程研究的书刊中才逐渐开始使用“课程开发”这一术语。

目前,用法有些不一致,有的仍然使用“课程编制”、“课程编订”等术语,如施良方著《课程理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有的转向使用“课程开发”这一术语,如钟启泉、李雁冰主编的《课程设计基础》(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有的将curriculum development译为“课程研究”,而主张使用“课程研制”这一术语,如郝德永著《课程研制方法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

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

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
以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为题,本文将介绍课程开发的三种主要模式:传统模式、翻转课堂模式和在线学习模式。

一、传统模式
传统模式是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模式下,教师通常会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并通过作业、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缺点是学生参与度较低,容易出现知识的记忆性学习。

二、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模式是指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将教师的讲解内容转移到课堂外进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实践。

教师可以通过录制讲解视频、编写教材等方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前自主学习。

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决问题、开展实践活动等。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点是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在线学习模式
在线学习模式是指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和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发布课程内容、布置作业、进行在线答疑等。

学生可以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

这种模
式的优点是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缺点是需要学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对学生的自律能力要求较高。

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包括传统模式、翻转课堂模式和在线学习模式。

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完美的,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隶属于国家课程 框架范围。
超出国家课 程框架范围
从涉及开发主体看,可 分为
教师个人 教师小组 教师全体 校外机构和个人合作
从涉及开发范围看,可 分为
全部课程 部分课程 单门课程 一门课程
四层次 四规模
从涉及开发特性看,可 分为
选用 改进 整合 补充 拓展 创新
六特性
这样,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具有一种三维度 与多层次交叉的立体网络结构,可以根据不 同的特点分为不同的形式。
课程整合模式
是以超越不同学科 识体系而关注共同 要素的方式来安排 学习的课程开发活 动。
主要以学科作为整合的 基本切入点,依据学科 知识的相关程度,可分 为“学科内整合”与“学科 间整合”
学科本位课程整合
主要以儿童现实的直接 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 机,儿童的兴趣以及心 理发展为核心,其目的 在于促进儿童的经验生 长和人格发展。
儿童本位论例子
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中,低、中、高年级依据儿童与自然、 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己三个维度,分别以珍重生命、热爱家乡、关爱自己为主题,确定 各年级的学习主题。一年级的学习主题是“生命探秘”,二年级的学习主题是“自然探险”,三 年级的学习主题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智慧的摇篮”,四年级的学习主题是“长春的 小博士”,五年级的学习主题是“我的志向”,六年级的学习主题是“12岁的我”。
社会本位论例子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长春市南湖公园为学 习对象,从自然体验、社会体验、文化体验三 个角度构建了校本课程开发体系,课程整体设 计为自然资源的学习和文化资源的学习两大领 域,各年级根据各领域中的具体内容确定学习 单元的主题。比如,四年级重点研究自然中的 动物和植物。学生成立了研究小组,制订了详 细的计划,并邀请学校的科学教师和东北师范 大学生物系的教师参与指导研究过程。语文教 师对如何观察动物和植物进行指导,教学生如 何记录观察笔记,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学生 在家长的陪同下,观察秋天和冬天南湖公园的 植物的差别。学校召开研究成果交流会,鼓励 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课程开发的含义与层次(一)课程开发的含义课程开发是指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根据某种思想和理论,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规划课程实施,以及制定课程评价原则等一系列活动与过程的整体。

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有不同的教育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代表不同的课程组织结构和教学过程,反映课程与相关领域的不同关系。

课程开发由“课程编制”或“课程编订”(curriculum making)和“课程建设” (curriculum building or construction)等词汇发展、演进而来。

1923年和1924年,课程科学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查特斯和博比特分别出版了《课程编制》(Curriculum Construction)和《怎样编制课程》(How to Make A Curriculum)两部论著之后,“课程编制”一词开始广泛流行。

1935年,美国学者卡斯威尔和坎贝尔合著的《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问世后,“课程开发”概念引起人们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后,欧美用curriculum development一词逐渐代替了以前常用的curriculum making和curriculum construction。

1974年3月,日本文部省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辖机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CERI)合作,在东京召开了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明确地提出了“课程开发”的概念及其基本方向,认为“‘课程开发’是表示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改进———再编订、实验、检验……这一连串作业过程的整体”。

“课程开发”这一术语在教育界流行,应该说是始于这个时候。

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常用“课程编制”和“课程编订”这两个术语,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一些课程研究的书刊中才逐渐开始使用“课程开发”这一术语。

目前,用法有些不一致,有的仍然使用“课程编制”、“课程编订”等术语,如施良方著《课程理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有的转向使用“课程开发”这一术语,如钟启泉、李雁冰主编的《课程设计基础》(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有的将curriculum development译为“课程研究”,而主张使用“课程研制”这一术语,如郝德永著《课程研制方法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课程开发虽由“课程编订”发展而来,但其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变化。

“课程编制”或“课程编订”的含义是学校课程的编辑和制作,大体上包括对人生活动的分析,对教育目标的分析,对儿童身心发展状况的研究,对教学科目的安排和各科教学时数的分配,对教材教具的选择和评价等等。

这主要是从技术的层面来探讨学校课程的范围、顺序,视界较为狭窄。

归根结底,都是课程的制作、构筑、建造的意思,含有明显的机械成分。

它关注的重点是成果、实质内容和作决定过程的最后结果。

Development这个词隐含着开发、发展、形成等意思,它意味着这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由于学生不断会有新的兴趣与需要产生,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在不断变化,学校也处于不断改革发展中,这些都会对学校课程产生重大影响,所以需要进行“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除了包括目标、内容、活动、方法、资源及媒介、环境、评价、时间、人员、权力、程序和参与等各种课程因素外,还包括了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包含了课程决策的互动和协商。

因此,课程开发的重点是强调过程性和动态性。

一般来说,课程开发所关心的课程问题,主要是课程开发的层面、机构、人员及其所代表的政治利益、教育价值。

(二)课程开发的层次如果从课程开发过程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来分析,课程开发大致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课程开发,完成不同的任务,产生不同的结果。

1.宏观层次这一层次的课程开发应当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课程的价值、目的、主要任务、基本结构等。

无论是立足于学科的课程开发,还是立足于系统的课程开发,这些问题都是必须给予明确回答的。

该层次课程开发的结果主要是基本政策,包括课程宗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的指导原则等。

具体表现为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或学区制定的官方文件,这些官方的课程文件或者对学校权力、要求加以限制,或者给予鼓励,可能包括维持整个课程系统的政策,也可能包括特定课程或具体课程的指导原则。

总之,课程开发者的意图在于为制定专门的大纲或标准指明方向。

教师有可能参与,也可能不参与该层次的课程开发。

一般而言,宏观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国家,在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一点体现得最为明显。

在我国,宏观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国家,颁发的官方文件是有关的课程计划。

2.中观层次中观层次工作的重点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开发,课程开发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地方、学区或者学校,不同教育行政体制的国家,要求不尽相同。

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仍以国家为主,具体操作者通常有政府的教育官员及由政府委托的专家和学者。

教师有可能参与,也可能不参与该层次的课程开发。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教师的参与逐渐增多。

不管开发的主体是谁,作为大纲或标准的基本内容,通常包括下列诸项。

(1)必修、选修学科的范围;(2)各学科的时间分配;(3)要求的标准、具体的目标、学习的内容、评价的方式;(4)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的程序。

3.微观层次不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制定得如何详尽,进入课程实施领域后,都要由教师根据各种因素的相关状况进行再设计。

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学情境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即教师需要以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自身的风格、学生的基础、教育资源的状况,灵活地制定自己的课时计划,概要说明课时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的活动、教学方法、评价形式等。

正是在微观层次上,宏观的课程政策及官方文件、合作开发的中观的大纲或标准,才能转化为教师的特定实践活动。

课时计划是宏观、中观、微观层次课程开发的集大成者,它直接引导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转化为领悟的课程、实行的课程乃至体验的课程。

以上依据课程开发过程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将课程开发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如果从教育行政机构担当角色的角度分析,课程开发又可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

一是国家本位的课程开发。

国家层次的课程开发,政府机构在制定课程政策和计划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开发的课程是所有学校教学的出发点。

课程开发单位由政府指定或组建,这类课程开发单位常常被冠以“课程开发中心”、“课程开发委员会”的名称,它们接受政府的指派或委托,负责为整个教育系统、某些地区、某类学校或某级学校开发课程。

国家本位课程开发的范围一般包括:基本的培养目标、课程范围的宏观领域、核心课程及其标准、可选择的参考性框架等。

所开发的国家级课程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学校必须遵照执行,教师是课程政策的执行者。

国家对课程实行目标管理、控制。

二是地方本位的课程开发。

这种课程开发通常是指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并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课程开发。

地方本位课程开发的范围一般包括:根据国家有关的统一规定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各级学校的完整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领域的本地区标准,制订适合本地区的具体课程方案,编写相关的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

地方课程开发的目的是满足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

地方本位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利于消除课程脱离社会的弊端。

所以,地方本位课程开发的基本特点是反映地方或社区发展的现实和要求。

三是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简称校本课程开发,它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结合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和地方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它以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学习需求、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凸显学校自身特色等为主要特征。

如果说国家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方面有优势,地方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针对性、地方性方面有优势,那么校本课程的优势则表现为尊重具体学校环境以及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这一点恐怕是前两者所难以企及的。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这些活动既可以是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的校本化改造,使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也可以是合作开发学校的独特课程,以满足学校具体的办学特点和资源条件。

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是:学校组织具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和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没有过多的外来行政干预;教师具备改进课程的共同愿望和进行课程开发所必需的技能;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课程决策,兼顾社区的需要、家长的期望、学生的兴趣和倾向;具备课程开发所必需的人、财、物资源和充分的时间。

需要指出的是,2001年7月27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课程开发的三个层次:国家、地方和学校。

该纲要规定“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定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二、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一)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目标模式是20世纪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因此,它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

其首创者是博比特和查特斯,代表性人物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

1.博比特也查特斯的目标模式博比特是第一个探讨课程开发过程的研究者,是目标模式的首创者。

他认为仅仅研究新课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怎样开发课程的途径的了解。

他提倡“活动分析法”(activity analysis procedure ),即运用当代美国工业管理学家泰罗(F.W.Taylor)的工业心理理论中的主要原则,通过对社会需要和人类生活活动的分析来确定课程。

他明确提出,课程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观察现实社会,对人们所从事的活动进行调查分析,从中识别出完成这些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习惯、态度和知识,由以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排列可作为基础的目标,然后组织一套“经验”来达到上述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