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三版课后题及必背知识点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导论)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导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生产力答: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
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起到划分时代作用的生产工具。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在社会化生产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和调节,对生产者及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合理分配有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或新的制度安排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生产关系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3.经济范畴答:经济范畴是对经济现象的普遍本质的概括,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工作的结果。
政治经济学考点背诵
一、导论
1、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5)
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6)
二、商品与货币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8)
4、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商品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9)
5、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0)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13)
32、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39)
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39)
3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40)
35、如何理解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辅90)
七、剩余价值的分配
35、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43)
36、平均利润的决定因素(44)
五、资本循环与周转
25、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33)
26、规定资本的磨损(34)
27、生产资本两种划分的区别(35)
28、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29、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和途径(35)
六、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30、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辅86)
3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38)
7、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14)
8、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14)
9、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的意义(14)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
11、劳动力商品(18)
12、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18)
13、资本的本质(19)
14、资本划分的意义(19)
15、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20)
1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20)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第四至第七章部分答案
第四章一基本概念:1资本: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P69 2生产成本: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P723利润:是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
P724利润率:是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P725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6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P73 7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从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资本循环。
P788资本周转:资本这种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就叫做资本周转。
P819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P8210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P82二思考题:1概述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
答:一般特点:⑴资本的增殖性。
⑵资本的运动性。
⑶资本的返还性。
⑷资本的风险性。
主要形态:⑴货币资本形态。
⑵实物资本形态。
⑶无形资产形态。
⑷虚拟资本形态。
P69~712试分析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和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答:条件:⑴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
⑵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
因素:⑴资本周转时间。
⑵生产资本的构成。
⑶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P80,81,83 3某企业机器价值10万,可使用10年。
厂房20万,使用40年。
工具4万,使用5年。
原料2万,每月一次。
工资2万,每月一次。
剩余价值率为100%。
问年总周转次数与年剩余价值率。
答:年总周转次数=[(10/10+20/40+4/5)+(2*12+2*12)]/(10+20+4+2+2)≈1.32m=v*m’=2M’=M/m=2*12/2*100%=1200%三案例题:1十月一日至七日上海哪家店或银行买黄金最便宜?需要钱时能否把黄金抛掉?什么时候抛掉?答:周大福最便宜。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课后题及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 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经济关系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区别又联系。
区别又联系。
①所有制、所有权的含义;②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③相互联系:③相互联系:③相互联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3 产权①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②② 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③ 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 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利;⑶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② 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所有者、所有者、使用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3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四篇经济发展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划分社会总产品按照价值构成来说,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组成,按照最终用途的实物构成来看,可分为两种形态,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与社会总产品的实际用途相适应,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1)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Ⅰ部类;(2)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Ⅱ部类。
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按价值构成分为c、v、m三个部分的原理和社会生产按社会总产品实物构成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使我们能够科学地分析社会总产品在交换关系中的实现过程,是揭示社会再生产运动规律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2.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其特点是社会总产品中的全部剩余产品都用于个人消费,不进行积累。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时,把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分成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
(1)三大交换关系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有三大交换关系:①第Ⅰ部类内部c的交换。
②第Ⅰ部类内部v和m的交换。
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第Ⅰ部类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v和m需要与第Ⅱ部类交换,而第Ⅱ部类以消费资料形态存在的c,需要与第Ⅰ部类交换。
(2)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应该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
用公式表示:()ⅠⅡ+=v m c这个公式表明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6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6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灭了剥削的根源,并且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因此,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选择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旧中国无法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条件下,中国无法选择资本主义道路。
这是因为:①中国不具备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国际条件。
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在华的政治控制和既得利益,不允许中国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
②中国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群众基础。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统治和压迫,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深刻创伤,选择这种受帝国主义控制的资本主义道路,不符合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
③近代中国没有能够领导人民群众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力量。
中国的大资产阶级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一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不可能建立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1 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1.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前,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等。
(1)原始公社制度出现于大约在300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这种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形成原始公社制度。
其特征是:①集体劳动;②生产资料公有;③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2)奴隶占有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奴隶社会出现了。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剥削制度的社会。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奴隶本身,强制奴隶劳动,并且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
(3)封建制度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相比较,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但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基本特征是: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②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条件;③封建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渐产生的。
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是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资本原始积累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才得到充分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的条件①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②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3)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①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②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③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基本概念和复习思考题
基本概念和复习思考题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基本概念1.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它包括两类:一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质,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等;二是经过劳动加工的物质。
2.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3.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它是由具备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构成。
它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4.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5.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
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所构成。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6.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7.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18.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复习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相互交叉的关系。
横向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纵向关系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占主要地位,它决定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生产目的,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性质,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别不同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标志。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3版)_高等教育出版社_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18.1 复习笔记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1.社会总供给及其决定因素(1)含义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a. 广义的社会总供给是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以“总产出”为代表。
b. 狭义的社会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可以国内生产总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为代表。
(2)决定和影响因素决定社会总供给的总量及其规模或水平的因素主要有:①市场价格水平。
一般说来,价格越高,产出量越大,供给量也越大;价格越低,产出量越小,供给量也越小。
②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一般说来,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由此决定的社会总供给的总量越大,从而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就越大;反之则相反。
③经济结构的变化。
如果产业结构合理,各种比例关系协调,国民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市场供给必然充足;反之则造成供给短缺。
同时,需求结构也对社会总供给具有重要的影响。
④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
进口是对社会总产出的补充,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出口是对社会总产出的减少,从而引起市场供需状况的变动。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必须重视进出口贸易对社会总供给(从而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
⑤其他因素。
经济体制甚至一国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总供给产生影响。
(3)结构社会总供给的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即各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
决定产业结构及其演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需求结构的变化。
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供给结构决定需求结构,需求结构的变化也影响或促进供给结构的变化。
②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在产业结构演进的不同时期,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要求是不同的。
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产业结构演变表现为由低级阶段的资源依赖型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资本、技术依赖型。
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版复习笔记知识点框架汇总
导论一、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1.物质资料生产(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因为: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
(2)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①人的劳动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活动。
人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②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③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它分为两类:a.未经人的加工但已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b.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即原材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系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1)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表现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四个环节时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②分配和交换是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③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①含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结成的生产关系的制度规定。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 导论~ 第一章课后答案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思考题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P3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具体的有:(1)科学的抽象法(2)模型分析法和数学、统计方法;(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法。
P6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概念题解释下列概念:生产力:人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为生产力。
P16生产关系:人们互相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关系。
P16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这种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之为生产方式。
P27思考题1、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目的是什么?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
同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
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P17生产与交换的关系:(1)生产决定交换。
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2)交换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
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P17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分配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但分配也并不独立于生产之外。
(1)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2)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
P182、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内容:(1)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排他性的占有或归属关系;(2)财产权关系的实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3)产权对主体要有经济意义,即产权主体要从中获得一定利益。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关注产权的公有和私有的属性。
P213、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因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12)
第五章资本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产生[内容提要与教学要求]本章开始进入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学习本章要理解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资本家采取什么基本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是什么,从而认识资本主义剥削本质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教学要点]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货币可以成为资本。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
这个公式叫简单商品流通公式。
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G)。
这个公式叫资本流通公式。
资本流通公式准确地表示为G-W-G’,其中,G’=G+∆G,即垫支的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
马克思把这个增殖额(∆G)称为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资本在运动中发生价值增殖,这是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流通的本质区别。
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叫做资本,当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资本流通公式G-W-G’,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的动机,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本质,所以,这个公式被称为资本总公式。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G-W-G’)是同商品经济规律即值规律相矛盾的。
如果按照价值规律,商品等交换,那么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如果要获得剩余价值,只能是进行不等价交换,那就要违背价值规律,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能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如果一个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把它贮藏起来,那么无论他贮藏多长时间,也不会增加一个价值原子。
资本家如果不把货币投入流通,他就无法开始经营,他也就不能成为资本家。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 论)
导论0.1 复习笔记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首次使用这一说法的是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来田(1575~1622)。
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用了“政治经济学”这种提法,目的在于说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围,不再是家庭或庄园经济的管理问题,而是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而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以后。
2.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人威廉·配第(1623~1687),亚当·斯密(1723~1790)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1772~1823)是其完成者。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19世纪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战斗中产生的。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做了根本的改造:a.服务于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b.结合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对社会化商品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最深刻的揭示和卓越的研究;c.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及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等提出了原则构想。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是发展的理论:a.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b.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曾经写道:“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概念题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总和,它以公有制为基础,劳动者成为生产要素的主人,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制度。
其基本特征有:①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建立起来并在国民经济中居主体地位。
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呈现出多层次和发展不平衡,公有制还不可能囊括社会经济的一切方面,还必须相应保留和适当发展其他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
同时,公有制经济本身也还存在着不成熟性。
②在收入分配形式上,随着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按劳分配成为主体的分配形式。
但与多种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在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的多种分配形式。
同样,按劳分配本身在实现中也还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③在资源配置方式上,由于社会主义还存在商品经济,市场调节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公有制的有利条件,以计划调节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生产资料公有制答: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劳动者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既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全民所有制答:全民所有制是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进行生产劳动,共同分配所生产的产品,实现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方面的完全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