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课文简析
最新整理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建议-《荔枝》教材理解:解读“荔枝”中的爱
![最新整理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建议-《荔枝》教材理解:解读“荔枝”中的爱](https://img.taocdn.com/s3/m/d630f0f5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a.png)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建议——荔枝教材理解:解读“荔枝〞中的爱荔枝一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
老师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往往把重点定位在母亲对儿孙的爱。
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更倾向于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母子亲情。
这种亲情,既表达在母亲对儿孙的爱,也包括儿子对母亲的爱。
母亲对儿孙的爱,教参上一一表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试着从荔枝中读出儿子对母亲的爱,而这一点,正是现在的孩子更需要学的东西。
课文一开头就写了我第一次掏钱买荔枝给母亲吃,那时我刚在郊区谋上中学老师的职,衣袋里正有当月42元半的工资。
作者用挣得的第一笔工资给母亲买荔枝,荔枝虽贵终有价,孝心无价情意深呐。
当我回到家,看到母亲精心处理的处理水果〔沙果〕时,便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还不住口说真廉价。
这是一个多么善解人意的儿子啊!现在的孩子,自己花钱大手大脚且不说,还看不惯父母的节俭,甚至因此与父母发生争执乃至大吵的也大有人在。
这样看来,作者的这份体贴,这份理解,更难能可贵。
文章花了一大段文字细腻地描述了母亲第一次尝荔枝的情形。
手心托着荔枝,像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难道仅仅是因为母亲喜欢吃荔枝难道仅仅是因为第一次吃荔枝我想,作为母亲,恐怕更为珍视的是儿子对母亲的这份爱心。
要知道,母亲尝的是儿子用第一笔工资给她买的荔枝啊!再来看看作者在母亲去世前买的新鲜荔枝,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多远的路,累得张着一张张汗津津的小脸。
透过这汗津津的荔枝的脸,我们清楚可以看到,母亲临终前作者来往穿梭于病床前风尘仆仆的身影。
为了给善良忠厚的母亲一个无憾的结局,作者无怨无悔。
文末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作为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
是啊,荔枝依旧人不在。
如今,我年年买荔枝,可是,母亲已经再也尝不到我买的荔枝了。
这份淡淡的遗憾和痛楚,把作者的这份爱心,这份孝心,表达得那样细腻与妥帖。
所有的人,读到这里,心灵不禁为之一颤。
我想,完整地解读荔枝中的爱,对我们的学生是非常有益的内容总结〔1〕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建议——荔枝教材理解:解读“荔枝〞中的爱荔枝一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2〕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建议——荔枝教材理解:解读“荔枝〞中的爱荔枝一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3〕当我回到家,看到母亲精心处理的处理水果〔沙果〕时,便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还不住口说真廉价〔4〕文章花了一大段文字细腻地描述了母亲第一次尝荔枝的情形〔5〕是啊,荔枝依旧人不在。
《荔枝》教后反思(精选10篇)
![《荔枝》教后反思(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e23327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4.png)
《荔枝》教后反思《荔枝》教后反思(精选10篇)《荔枝》教后反思篇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
《荔枝》一课是人教版第11册第2单元的一篇课文。
文章以荔枝为线索写了母子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文中弥漫着母亲与儿子之间那种浓浓的情意,通过平平常常的话语和平平常常的事情,像涓涓细流一样流淌了出来,这样一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描写细腻的文章,我们老师读来一定觉得挺感动、挺震撼的,但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也许体会就不那么深刻了。
因此,我确立了本课的重难点是体会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母爱,懂得感动,知道感恩呢?我的教前设想是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反复朗读,亲身去感受、去体验。
一篇课文,真正精妙的语言表达也就那么几处,那些语言往往隐含着语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品味的,因而应该让学生用心去读书,用心去品味,去感受那些平平常常的文字,去体会那些感人的细节,在反复朗读中,让所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去理解,去感悟文本,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荔枝》一文中,有很多能触动学生心灵的精彩片断,如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母亲洗沙果以及端走沙果这三处细节,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真切地描述出了母亲的言行举止及内心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深的母爱。
课上,我就让学生找出对母爱感受最深的地方,采用自读自悟的教法,让学生真切地去体会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浓浓亲情,通过朗读,通过交流,学生的情感与母亲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也就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还有课文的结尾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情,不可不读,不可不品。
于是我引导过渡,让学生的思维自然、顺畅地通过合理的想象,深入体会到“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并用自己的语言很动情地进行了表白,至于课文其他段落中的精妙之处,就大胆舍去,留待学生自己去揣摩了。
荔枝阅读答案和阅读原文
![荔枝阅读答案和阅读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c690d5e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0.png)
荔枝阅读答案和阅读原文《荔枝》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又到了荔枝成熟的季节了,荔枝是许多人都喜欢吃的一种水果。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荔枝阅读答案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荔枝》阅读原文①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
那是十几年前,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
想想活到28岁,居然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钱买了一斤。
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②回到家,还没容我从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
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
每个沙果都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
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
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1角。
居家过日子,老人就是这样一辈子过来的。
③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我是在安慰她而已。
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他高兴。
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买了好东西。
”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络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④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位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
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
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
荔枝原文及其翻译
![荔枝原文及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dbe759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f2.png)
荔枝原文及其翻译荔枝原文及其翻译在日常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荔枝原文及其翻译文言文,欢迎大家分享。
荔枝原文及其翻译原文: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批把,壳如红缮,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翻译: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批把,壳如红缮,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
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
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
(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
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公元820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注释⑴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
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中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
六年级语文教案《荔枝》
![六年级语文教案《荔枝》](https://img.taocdn.com/s3/m/9233e1a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f.png)
六年级语文教案《荔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荔枝》。
1.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荔枝的生长过程及其象征意义。
1.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2运用朗读、默读、讨论等学习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2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1.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教学难点:1.1荔枝生长过程的描绘。
1.2荔枝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荔枝的产地、特点,激发学生对荔枝的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荔枝知识。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
2.2学生查找字典,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荔枝的生长过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个过程。
3.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荔枝具有什么象征意义?4.朗读与背诵4.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4.2学生分组背诵课文,检查记忆效果。
5.拓展延伸5.1学生谈谈自己对荔枝的认识,以及家乡是否有类似的特产。
5.2教师展示一些荔枝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荔枝的美。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7.课后作业7.1抄写课文,熟记生字词。
7.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朗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荔枝》,掌握了荔枝的生长过程和象征意义。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但在朗读背诵环节,部分学生表现不够自信,需要加强训练。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改进空间。
五、教学资源1.课文《荔枝》2.荔枝图片3.生字词卡片六、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进行生字词测试,检查记忆效果。
2.课堂上对学生的朗读、背诵进行评价。
《荔枝》说课稿
![《荔枝》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61c0ab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d.png)
《荔枝》说课稿《荔枝》说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荔枝》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荔枝》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交流的题目是:让预设与生成更精彩。
这是本学期我执教的一节普通的常态课,它对于我的意义在于: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我有了更深的认识。
文章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荔枝》。
作者围绕荔枝写了几件小事,于细微处反映了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表达了作者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文章用笔清新细腻、饱含深情,是一篇感悟亲情,积累语言的好教材。
课前,我依据课程标准年段目标、教材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预设了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
确定的重难点为:从课文的细节描写入手,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上课一开始,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母亲,讲一个令自己感动的生活细节。
这为后面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做好了铺垫。
然后让学生带着读书要求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其中,有一个要求是:结合课文内容将一句话补充完整:这是一位xx的母亲。
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避免过于琐碎的提问,让语文课做到简单而实用。
后面的学习,都围绕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感悟展开。
学生作了初步的交流之后,再一次默读课文,围绕着“这是一位xx的母亲”读读悟悟,在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旁批感受。
接下来进入到这堂课的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批注及课文的相关内容,深入交流所补充的这句话。
学生说的比如:这是一位幸福的母亲;这是一位理解儿子的母亲;这是一位勤俭节约的母亲,等等。
教学时,我注意了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以及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来进一步体味语句所包含的情感。
最后,我用一段饱含深情的话语唤起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根据文章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六年级语文上册《荔枝》
![六年级语文上册《荔枝》](https://img.taocdn.com/s3/m/d25b0d9981c758f5f71f6704.png)
六年级语文上册《荔枝》教材分析:《荔枝》一文以荔枝为线索贯穿全文,赞扬了母亲的伟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
本文描写十分细腻感人,如写母亲洗沙果的事时,一方面写出了母亲勤俭朴实、节约持家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母亲对儿子无比关爱的品质,字里行间包含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与怀念之情。
再如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动作,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荔枝的喜爱,还可以体会到母亲看到荔枝,就犹如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特别的高兴。
再如,课文写母亲利用上茶的机会端走沙果的事情,体会到母亲时时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荔枝是她自己买的,她把它就势端走了,自然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
还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
在课文中,这样描写细致的地方有很多,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微处,抓住一些重点词句与段落让学生读读想想,读读悟悟,深刻地领会文章中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1、学会课文中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等生字。
能准确读写下列词语:“工资、安慰、筋脉、剥开、妥帖、慰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二、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体会母亲的慈爱及作者思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2、教师准备文中插图。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2、课文中重点所写的是荔枝的形、色、味吗?3、让我们认真读课文,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自学课文1、练习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选一件说说你的体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
4、提出认真思考后仍不能理解的问题。
三、交流自学1、用按自然段轮读的形式,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2、交流第二题,让小组成员结合具体事例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课文荔枝读书笔记
![课文荔枝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ff78219453610661fd9f408.png)
课文荔枝读书笔记荔枝是一篇小学课文,写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那我们读了,心得都有哪些?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课文荔枝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读完《荔枝》这篇课文,我深深地体会到:母爱深似海,父爱重如山。
文章叙述了当代作家肖复兴和母亲的感人故事。
肖复兴28岁那年,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一见到当地少有的荔枝,他就怦然心动,毫不吝惜微薄的工资,为年过花甲的老母亲买上一斤昂贵的荔枝,让母亲尝尝鲜。
作者发现母亲爱吃荔枝,所以每当荔枝上市他总要为母亲买鲜荔枝,然而母亲每次都是把大个儿的让给他吃。
母亲去世后很久,他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孙子吃了。
为此,作者无比遗憾,极度地痛楚。
作者长大成人已为人父了,然而母亲却依然把他当作小孩儿,依然那样疼爱他。
尽管母亲非常喜欢吃荔枝,但是到临终前也舍不得吃一颗。
在母亲心中,只有儿孙,唯独没有她自己。
啊,多么温暖的母爱!多么深挚的母爱!多么无私的母亲!多么伟大的母亲!母亲对儿女的爱深似大海,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夸张。
我的母亲只生了我这么一个宝贝女儿,那真是视若掌上明珠。
妈妈对我的爱是甜蜜的,吃的、穿的任我挑,我要什么就有什么。
妈妈对我的爱是无微不至的。
只要我不高兴,妈妈就能觉察出来,她总要弄个水落石出,然后开导我,安慰我。
只要我身体稍微不舒服,都会引起她的特别关注。
就是偶尔咳嗽几声,她也要问长问短。
妈妈对我的爱是温馨的。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单就妈妈一声温柔而亲切的呼唤“梦梦”(我的乳名)就会令人嫉妒。
不管犯多大的错,妈妈都不喝斥我,更不责骂我,总是轻言细语地给我讲道理。
妈妈、爸爸对我的爱让我刻骨铭心。
那是五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后,爸爸知道我数学只考了48分时,一怒之下打了我一顿。
当时,妈妈不顾一切地护着我,结果她也被爸爸打了。
妈妈哭着要和爸爸离婚,爸爸也竟然满口答应。
我知道都是我惹得祸,我赶快跪在地上,哭着哀求他们不要离婚,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妈妈对我的爱温柔如水,爸爸对我的爱是否冷酷无情?真的不爱我?不是的。
六年级语文上册《荔枝》
![六年级语文上册《荔枝》](https://img.taocdn.com/s3/m/51f19addf61fb7360b4c655a.png)
还体会到了母亲的机智。
在课文中,这样描写细致的地方有很多,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微处,抓住一些重点词句与段落让学生读读想想,读读悟悟,深刻地领会文章中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等生字。
能准确读写下列词语工资、安慰、筋脉、剥开、妥帖、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体会母亲的慈爱及作者思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学生读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欢荔枝
这样细致的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贵,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仔仔细细地欣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母亲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别的高兴。
三、自选内容,全班交流品读&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选一件说说你的体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
4、提出认真思考后仍不能理解的问题。
三、交流自学
1、用按自然段轮读的形式,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2、交流第二题,让小组成员结合具体事例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哪件事最感人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从荔枝想起吃荔枝一件小事,体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3、结合第一单元习作命题谈谈命题的方法。
《荔枝》_模板
![《荔枝》_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602185ccc17552706220853.png)
《荔枝》_模板--------------------------------------------------------------------------------课文简析《荔枝》是新选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复兴。
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在通过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十分重视朗读,要还朗读以正当的地位,而不能仅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作者要传达的意图也不难体会,况且,孩子们已储备了相当的能力与经验。
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教学思路一、初步感知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
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细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讲讲有关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吗?课文不是在写荔枝,而是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话外之音吗?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了些什么?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
这一过程相当重要,也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
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些偏差等等。
小学语文《荔枝》教学参考及相关资料
![小学语文《荔枝》教学参考及相关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a5d3502ee06eff9aef807d5.png)
小学语文《荔枝》教学参考及相关资料一、教材说明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情节很简单。
“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母亲喜欢吃荔枝,但她总把大个的给“我”吃。
母亲去世前,“我”买了许多新鲜上好的荔枝,本以为她能在去世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可后来才知道,她把荔枝全让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自己没舍得吃一颗。
本课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
为此,课文着重讲了下列几件事。
第一件,儿子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沙果。
这沙果“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母亲却“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以致“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难怪“我”感叹:“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
”可见,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了让儿子能经常吃到水果,母亲付出了多大的辛苦。
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
要知道,那盘“珍贵”的荔枝是儿子特意给母亲买的,而那盘沙果又浸透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意。
显然,母亲理解儿子的难处,所以做了那样看起来“不经意”但实际上是有意给儿子“解围”的选择。
第三件,母亲喜爱荔枝,也很喜欢吃荔枝,但“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
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我”精心买了好多新鲜上好的荔枝,希望母亲在临终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
然而,后来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二、学习目标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三、教学建议1.怎样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呢?一是让学生反复读几遍课文,找出写母亲的几件事,说说每件事各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爱。
荔枝课文简析
![荔枝课文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08c68d9ec3d5bbfd0a745d.png)
课文简析《荔枝》是新选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复兴。
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在通过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十分重视朗读,要还朗读以正当的地位,而不能仅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作者要传达的意图也不难体会,况且,孩子们已储备了相当的能力与经验。
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教学思路一、初步感知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
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2.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1.细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讲讲有关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吗?课文不是在写荔枝,而是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话外之音吗?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了些什么?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
这一过程相当重要,也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
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些偏差等等。
三、朗读悟情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课文《荔枝》读后感
![课文《荔枝》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67b4dd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53.png)
课文《荔枝》读后感
课文《荔枝》读后感
自从我读了《荔枝》这篇课文,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
《荔枝》这篇课文讲了作者给母亲买荔枝吃,母亲很高兴。
以后每年吃荔枝时,母亲总把大个的给我吃。
一直到临终前母亲也舍不得吃荔枝,让给了小孙子吃。
读了这篇课文,我深深地愧疚。
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
正如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样。
我们是报答不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有一年,我还不到5岁,就开始读幼儿园了。
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我和妈妈去街上买东西。
路上我活泼得像一只可爱的小鸟。
我走到一个转弯处踩在了青苔上,一不小心我的上半身已经倒在了田里。
妈妈急忙把我拉了起来。
我的衣服全打湿了,裤子没有打湿。
我站在路上像一只冻僵的小鸟,全身发抖,冷极了。
妈妈立刻给我穿上她的面衣。
我穿上以后暖和多了,但还是有点冷。
走在路上我想:我一定要妈妈买件新衣服给我穿上。
不一会儿,来到街上,我假装冷得抖起身来。
妈妈见我这样连忙说:“华华,你是冷吗?我去给你买件衣服。
”我说:“不要了。
一会儿太阳出来了,我就不冷了。
”妈妈说:“现在离太阳出来还不成。
万一你冻坏了怎么办呢?”说罢就去买了一件衣服。
我的泪水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
母爱真伟大。
- 1 -。
《荔枝》散文赏析
![《荔枝》散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7ebc2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8.png)
《荔枝》散文赏析人教社修订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新当选了当代作家肖复兴的散文《荔枝》。
文章围绕荔枝写了几件小事,于细微处体现了作者与母亲深厚的母子亲情,文笔清新、质朴、平实、动人,是一篇感悟亲情,陶冶情怀的好教材。
我在教学《荔枝》一课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课文特点,作了如下设计:一、淡化讲解,体现语文学习的自主性。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早就提出,语文教学要走出新天地,必须搬掉“两座山”,一是课堂上繁琐的分析讲解;二是习题式的训练。
著名小语专家张庆同志也在他的《我的小学语文观》中指出,语文教学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
淡化讲解,是当今阅读教学的总趋势,对于《荔枝》这样平实易懂的课文,教师繁琐的讲解只能是画蛇添足。
课堂上我除了在导入新课、组织讨论时使用了一些必要的教学语言,其它时间都给了学生,我让他们充分地读,尽情地说,自由地写,一节课下来,听课老师感觉我已经淹没在学生的读书声和讨论声中了,课堂的主角自然而然成了学生。
俗话说,不破不立,不止不行。
不淡化讲解,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就无从谈起。
二、优化讨论,体现语文教学的创新性。
讨论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创新意识。
《荔枝》一文虽然平实易懂,但要从细微处读出真情,还得让学生在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充分地交流、探索,让思维碰撞,让资源共享。
在组织学生分4人小组讨论时,我本着“内容要广,形式要活,时间要足”的思想,给学生出示了小组交流、探讨要求:1、时间15分钟,小组长注意协调,保证每个同学不少于一次的交流机会;2、交流内容不限,围绕“母子亲情”谈谈自己喜欢哪一句,从中读懂了什么,悟出了什么;3、交流提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有多种意见,多种看法,重在参与。
这样的讨论,学生享有充足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他们思维活跃,语言鲜活,表达富于个性,当这些活跃的`饿思维、鲜活的语言以及充满个性化的表达走进语文课堂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已迈出了创新的步子。
古诗《荔枝》戴叔伦 赏析
![古诗《荔枝》戴叔伦 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6bc698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a.png)
古诗《荔枝》戴叔伦赏析
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戴叔伦的那首。
“红颗真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中庭种荔枝。
”哇塞,你瞧这诗,多有意思啊!
先说这第一句“红颗真珠诚可爱”,这不就像是在说一个红扑扑的可爱小娃娃嘛!那一颗颗红红的荔枝,就像珍珠一样,让人看了就心生喜爱。
你想想啊,在那炎炎夏日里,看到这么一盘鲜艳欲滴的荔枝摆在面前,谁能忍住不流口水呢?就好比你看到了一个超级可爱的小猫咪,是不是忍不住想去摸摸它呀!
再看“白须太守亦何痴”,哎呀呀,这个太守怎么这么痴迷呀!就好像一个人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不顾一切地去追求。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为了买到心仪的某个东西,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呢?
“十年结子知谁在”,这可真是让人感慨啊!十年啊,时间过得那么快,谁知道到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
就像你小时候种的一棵树,你能想象十年后它会长成什么样吗?说不定已经长得高大挺拔,为人们遮风挡雨了呢!
最后“自向中庭种荔枝”,多有画面感呀!感觉就像一个人在自家院子里,满心欢喜地种着荔枝树。
这不就像你在家里精心摆弄自己的小花园一样嘛,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我觉得这首诗啊,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和思考。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还有对生活的那份热爱和期待。
真的是一首很棒的诗呀!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深度解析《荔枝》: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深度解析《荔枝》: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6c75ad1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b9.png)
深度解析《荔枝》: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全面分析内容。
小说《荔枝》是一篇描绘女孩子成长的文学作品,它的主旨是讲述一个女学生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
小说的主人公景荔枝,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在孩子时期,她很害羞,缺乏自信,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家庭中,受到了很多束缚。
后来,她在学校里遇见了新的朋友,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交流互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自我价值,最后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深入分析语言。
小说中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表现力。
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把景荔枝成长的过程描述得深刻感人。
同时,《荔枝》还描写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这些画面对读者格外有感染力,让读者产生共鸣,加深对小说中情感和人物塑造的认识。
启发性的思考。
读者在阅读这篇小说时,不仅可以感受到景荔枝成长的喜悦,更可以在小说中深刻体会到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反思现代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提高我们自己面对生活挑战和压力的能力。
《荔枝》是一篇既有文学性又具备启示性的小说作品。
只要学生们深入探讨分析,积极思考,就一定可以从中获得收获,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进而有助于提高整体语文素养。
第 1 页共 1 页。
深入解码:剖析《荔枝》教案设计的秘密
![深入解码:剖析《荔枝》教案设计的秘密](https://img.taocdn.com/s3/m/5a8e5ba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f9.png)
深入解码:剖析《荔枝》优秀教案设计的秘密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对于教师而言,要在教育教学中取得成功,必须不断进行教学设计,并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案。
优秀教案的设计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但是要设计出完美的教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今天,笔者将重点围绕深入解码《荔枝》优秀教案设计的秘密展开讨论,希望对于广大教师朋友们有所帮助,掌握教学设计的精髓。
我们来了解一下《荔枝》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件发生在农村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他盼望着荔枝的成熟期,在等待的过程中,他给我们带来了生活中的小确幸。
整篇文章生动有趣,情感真挚,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在教学设计中,了解文章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教师必须充分理解教材内容,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和全面的教学经验。
该教案极大地发挥了这一点,详细地分析了文章中的深层次信息和意义,重点讲解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
强调实用性是任何优秀教案的关键所在。
在此教案中,教师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加深他们对语言表达的理解。
例如,教师提出的“情感、审美与心灵等方面的教育”目标,将更加深刻的解释了这种实用性。
教学不应局限于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放眼更广,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此外,教师的课堂秩序管理能力也是教师设计优秀教案的关键。
在教案中,教师明确了课堂管理策略和具体实施步骤。
为了确保课堂的秩序和效率,教案还提出了一些有用的管理建议,例如在讲课时根据学生情况调整节奏,鼓励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们还应该强调教学中的互动性。
互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全力参与,还可以让教学更加有趣。
在此教案中,教师利用多种互动方式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在作文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文学知识进行创作,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来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教案设计都必须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把握教学实用性,并注重课堂管理和学生互动。
2022《荔枝》说课稿
![2022《荔枝》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3503d3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2.png)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厚感情,受到关爱亲人的教化。
三、说教学策略
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和主体作用,实行讲学结合,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自读自悟,培育提取信息的实力。
坚持以生为本,留意落实语言训练点、朗读训练点、思维训练点、延长练笔点,大胆让学生自读自悟。
四、说教学流程
(一)猜读导入,营造一种氛围;
第五步,学习第一节。我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节,让学生边听边划出描写荔枝的句子,然后沟通,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句子,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抓住两个重叠形式的词语“鲜红鲜红”、“碧绿碧绿”,在语言环境中品析词语,并用媒体演示,体会荔枝的艳丽,长得好。
《荔枝》说课稿2
《荔枝图序》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序写的一篇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开篇以“荔枝”二字领起点题,统领全文,然后紧扣“荔枝”二字,从其形、色、香、味等方面,由整体到部分,由外到内,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地介绍说明。因此,学好这篇文章,也是为学生在今后走进文言文和说明文开启了一把金钥匙。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育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感悟力,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设计:
1、在多读的基础上培育语感。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总结出来的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语文教学中最不能忽视的方法就是多读书,但是不能死读书,要运用多种方式的读来培育学生语感,以读为本,在读中学,学中悟,渐渐去读,细细去品。详细做法是:首先,是通过老师范读,学生仔细感悟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再让学生自由读,对一些难读的句子,要帮学生驾驭语句的停顿。通过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相互提高,相互进步。通过齐读,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节奏。最终熟读成诵,让学生熟识文言文的语言习惯,从而培育学生敏锐的语感。
六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荔枝_人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荔枝_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b3c15e9cc175527062208aa.png)
六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荔枝_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荔枝人教版【教材说明】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情节很简单。
“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母亲喜欢吃荔枝,但她总把大个的给“我”吃。
母亲去世前,“我”买了许多新鲜上好的荔枝,本以为她能在去世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可后来才知道,她把荔枝全让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自己没舍得吃一颗。
本课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
为此,课文着重讲了下列几件事。
第一件,儿子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沙果。
这沙果“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母亲却“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以致“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难怪“我”感叹:“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
”可见,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了让儿子能经常吃到水果,母亲付出了多大的辛苦。
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
要知道,那盘“珍贵”的荔枝是儿子特意给母亲买的,而那盘沙果又浸透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意。
显然,母亲理解儿子的难处,所以做了那样看起来“不经意”但实际上是有意给儿子“解围”的选择。
第三件,母亲喜爱荔枝,也很喜欢吃荔枝,但“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
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我”精心买了好多新鲜上好的荔枝,希望母亲在临终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
然而,后来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学习目标】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名家对钟敬文《荔枝》的评价
![名家对钟敬文《荔枝》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e9388f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0.png)
名家对钟敬文《荔枝》的评价钟敬文先生的《荔枝》是一篇深情而优美的散文,它以荔枝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童年和母亲的深深怀念。
这篇文章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并引起了众多名家的关注和评价。
以下是一些名家对《荔枝》的评价:1.矛盾评价:《荔枝》是“有着浓厚诗情画意的散文”。
矛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他对《荔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他认为,《荔枝》以荔枝为线索,通过回忆童年和母亲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细节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感受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情感氛围。
2.老舍评价:《荔枝》是“最精致的小品”。
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和翻译家,他对《荔枝》也有着深刻的评价。
他认为,《荔枝》是一篇非常精致的小品文,语言简练明快,用词精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童年和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同时,他还赞扬了钟敬文在文章中所展现的细腻情感和独特视角,认为这篇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茅盾评价:《荔枝》是“最清新的散文”。
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荔枝》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他认为,《荔枝》是一篇非常清新的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情感真挚动人。
同时,他还赞扬了钟敬文在文章中所展现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思考,认为这篇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4.叶圣陶评价:《荔枝》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对《荔枝》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荔枝》是一篇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回忆童年和母亲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同时,他还赞扬了钟敬文在文章中所展现的细腻情感和独特视角,认为这篇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5.朱自清评价:《荔枝》是“有浓厚乡土风味的散文”。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和文学评论家,他对《荔枝》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荔枝》是一篇有浓厚乡土风味的散文,通过回忆童年和母亲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简析
《荔枝》是新选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复兴。
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在通过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
念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十分重视朗读,要还朗读以正当的地位,而不能仅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作者要传达的意图也不难体会,况且,孩子们已储备了相当的能力与经验。
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教学思路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
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
小卡片上。
2.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
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讲讲有关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吗?
课文不是在写荔枝,而是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
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了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
这一过程相当重要,也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
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些偏差等等。
三、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
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
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四、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
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五、课外引伸
1.可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最好,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写下来。
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