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肝衰竭诊治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肝衰竭诊疗指南

肝衰竭诊疗指南

肝衰竭诊疗指南
简介
肝衰竭是指肝脏功能进行性恶化,导致肝脏不能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功能的一种疾病。

肝衰竭表现为消化道出血、黄疸、乏力、肝性脑病等症状,可由各种因素造成,如病毒感染、长期大量饮酒、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本文将介绍肝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帮助患者及医生更好地了解此疾病。

诊断
临床表现
肝衰竭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表现为消化不良、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

严重的肝衰竭患者可出现生命危险的症状,如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和肝肾综合征等。

常见症状包括:
•黄疸
•腹水
•肝功能衰竭
•肝性脑病
•代谢性酸中毒
•溶血性贫血
检查方法
•临床检查
•动态观察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协同检查
治疗
通用治疗
1.确保休息和营养
2.预防肝性脑病
3.注重继发感染
4.注意入居ICU或高级护理病房
药物治疗
1.调整酸碱平衡
2.促进肝细胞再生
3.保护肝细胞
4.排除毒物
5.预防感染
手术治疗
1.胆管引流
2.膈下腹腔灌洗
3.肝移植
预防
肝衰竭的预防包括以下几方面:
1.饮食要规律,适量饮酒。

2.避免使用含有致肝毒性药物。

3.疫苗预防肝炎和其他致肝毒性疾病。

4.定期进行体检。

肝衰竭是一种危险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多方面谨慎,注意检查和药物治疗。

预防方面,也需要规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接种相关疫苗。

以上内容仅为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还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肝衰竭诊疗指南”解读及临床体会

“肝衰竭诊疗指南”解读及临床体会
使失代偿,近期预后也较好。 小结:1组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肝衰竭(即称慢性重1型或慢性肝衰竭I型),相当于国外的慢加 急(A0c)。2组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肝衰竭,为慢性肝衰竭II型。这2个型和肝硬化失代偿的临床发展、
生化改变、合并症、预后均有明显差异,肝硬化失代偿不能等同于慢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也不宜划归肝 硬化失代偿,在慢性肝衰竭的2个亚型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应分出I型及II型。 这2个慢性肝衰竭亚型从病情变重基础、临床表现、生化改变、合并症及预后均有统计学意义的区别,
且此外从变重的第1个症候对照也有统计学上不同,见表4。 表4不同发病基础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入院变重的第1症候
总的X2=28.8449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2):845—849
2个亚型在达到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出现肝性脑病的时间上也有相似处,见表5。 表5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基础上变重型出现肝性脑病时间(%)
硬化属慢性肝衰竭,共165例占9.4%(world Gastroewtezol,2001,7(5):602—611),故现在的指南中肝 衰竭的分类是合理的,这是个原则,不可能包罗一切。虽然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展肝衰的时相均 相近如表4。我们暂不必要细分。 表6肝衰竭的分类(指南)
命名
急性肝衰竭 亚急性肝衰竭
67.80±50.98 92.71±63.47 67.50±77.05 39.14±56.70
48.55±19.63
400.38±477.02 349.45±369.73 439.55±149.20 303.92±105.62 21.22±8.60 2600.40±129 2.24 30.46±3.6l 25.47±8.05 4.03±1I 31 1.31±0.81 0.75±0.65

解读_肝衰竭诊疗指南_

解读_肝衰竭诊疗指南_
表 1 2000 年西安标准与肝衰竭诊疗指南诊断名称 、要素和基础肝病的比较
2000 年西安标准
诊疗指南
要素
急性重型 亚急性重型
肝炎
肝炎
慢性重型 肝炎
急性 肝衰竭
亚急性 肝衰竭
慢加 (亚) 急性 肝衰竭
慢性 肝衰竭
基础肝病
总胆红素 > 171μmolΠL 凝血酶原时间 < 40 % 肝性脑病

不一定 必须 必须
作者单位 :230031 合肥 解放军第 105 医院感染病科
认识 ,否则结果和结论的得出都会出现谬误 。 在我国 ,我们太习惯在一组重型肝炎或肝衰竭病例中 ,包
括了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戊型肝炎和乙丙型或乙戊型肝炎病 毒混合感染各多少例 ;在一组肝硬化病例中包括病毒性 、酒精 性 、血吸虫性 、胆汁性或自身免疫性肝炎各多少例 。把这些不 同病因的实体放在一起讨论是不科学的 ,在向国外投稿时就会 受到质疑 。因此 ,我国学者在开展肝病防治研究中应该自觉掌 握研究的基本要求 ,在个体均一性的前提下 ,加强开展前瞻性 的研究 ,以病因 、病程 、分期或功能状态不同进行分层研究 ,提 高研究的科学性 。这也要求国内各专业杂志的审稿专家严格 要求 ,把好关 ,不让不符合要求的研究文章出笼 。这个过程是 艰难的 ,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 ,就一定能取得国际公认的成就 。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 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 肝衰竭诊疗指南. 中华肝脏病杂志 , 2006 ,14∶6342646.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肝病学分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 方案. 肝脏 ,2000 ,5∶2572263.
3 王融冰 ,周桂琴 ,江宇泳 ,等. 799 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病原学与实 验室分析.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4∶6552657. (收稿日期 :2006205208)

《肝衰竭诊治指南》指南解读

《肝衰竭诊治指南》指南解读

谢谢观看பைடு நூலகம்
《肝衰竭诊治指南》的制定目的是为了提高肝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减轻患 者的病痛,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该指南由国内外的肝病专家共同制 定,适用于各类医疗机构,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指南解读
1、肝衰竭的诊疗标准:指南根据最新的国际标准,将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 亚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及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等四种类型。对于每种类型的 肝衰竭,指南均提供了详细的诊疗流程和建议。
然而,该指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指南并未涉及某些新型的药物治疗 方案和新技术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此外,指南也未对不同地区的医疗资源 和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考虑,这可能会影响指南的适用范围。
总体来说,《肝衰竭诊治指南》对于提高肝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改善患者 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在临床实践 中的应用价值不容忽视。
3、开展预防和随访:指南强调了预防和随访的重要性。对于慢性肝衰竭患者, 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随访,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预防疾病的复发。
指南评价
评价指南的因素包括疗效、安全性、质量保证、适用范围等方面。根据《肝衰 竭诊治指南》,对于不同类型的肝衰竭患者,其诊疗流程、治疗方案、预防和 随访措施等方面均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和推荐。这些建议是基于最新的国际标准 和专家共识制定的,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肝衰竭诊治指南》指南解读
01 指南解读
03 指南评价
目录
02 指南应用 04 结论与展望
《肝衰竭诊治指南》是肝病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它旨在为医生提供肝衰竭的 诊断和治疗建议。本次演示将从多个方面对《肝衰竭诊治指南》进行全面分析 和解读。

肝衰竭诊疗指南解读

肝衰竭诊疗指南解读

肝衰竭诊疗指南解读王宇明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感染病中心2006 年10 月出台的《肝衰竭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肝衰竭的指南。

国际上迄今为止仅见美国肝病联合会(AASLD)于2005 年5 月出台的有关《急性肝衰竭处理》的意见书,且范围局限。

因此,我国的《指南》应属最为全面和广泛地反映了肝衰竭的临床诊疗现状。

该《指南》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的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织撰写,先后经两个学会多次广泛征求意见,历时1 年余,终于出台。

现将有关热点内容解读如下。

一、关于《指南》的总体构思近年,国际上对肝衰竭的研究日益重视。

最显著的标志,是美国于2000 年成立了肝衰竭研究小组(ALFSG),并作了大量工作;国际上有关急性肝衰竭过程的(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及腹水3 个病理生理过程及急性肝衰竭的处理指南)相继出台;在各种肝病会议上及相关杂志中肝衰竭始终是重要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我国的肝衰竭发病率和发病数有增无减,反映出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乙型肝炎)所致重症化居高不下,而中毒、感染及外伤所致肝衰竭明显增多。

为此,根据我国临床的实际需要,制订有关肝衰竭的诊疗指南,是必要的。

《指南》的制订中,突出了以下特色:①在我国首次从肝衰竭而不是重型肝炎角度制订指南,从而拓宽了视野,突出了使用性;②始终遵循了循证医学的原则,即只要可能推荐意见均有文献依据,并将证据分为3 个级别,4 个等级;③反映了国内外肝衰竭研究的最新进展,针对本领域争议较多的特点,尽量求大同,存小异,力求反映当前专业学术界的最新共识;④由于篇幅限制,扼要反映了有关肝衰竭的定义和诱因、肝衰竭的分类和诊断、肝衰竭的治疗等3 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部分。

二、关于肝衰竭的定义和诱因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国外多称肝衰竭(liver failure),而国人多称肝功能衰竭。

究其原因,可能与国外较看重整个肝脏,而国内较看重肝脏功能。

《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要点

《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要点

《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要点肝衰竭就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

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病因、分类、分型、诊断与治疗、预后判断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

1肝衰竭的定义与病因1、1 定义肝衰竭就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合成、解毒、代谢与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1、2病因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就是肝炎病毒(尤其就是乙型肝炎病毒),其次就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酒精、化学制剂等)。

儿童肝衰竭还可见于遗传代谢性疾病。

肝衰竭的常见病因见表2。

2 肝衰竭的分类与诊断2、1 分类基于病史、起病特点及病情进展速度,肝衰竭可分为四类: 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肝衰竭 (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LF或SACLF)与慢性肝衰竭(CLF),见表3。

2、2 组织病理学表现肝衰竭发生时(慢性肝衰竭除外),肝脏组织学可观察到广泛的肝细胞坏死,坏死的部位与范围因病因与病程的不同而不同。

2、2、1 急性肝衰竭肝细胞呈一次性坏死,可呈大块或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伴存活肝细胞严重变性,肝窦网状支架塌陷或部分塌陷。

2、2、2 亚急性肝衰竭肝组织呈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较陈旧的坏死区网状纤维塌陷,或有胶原纤维沉积;残留肝细胞有程度不等的再生,并可见细、小胆管增生与胆汁淤积。

2、2、3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病理损害的基础上,发生新的程度不等的肝细胞坏死性病变。

2、2、4 慢性肝衰竭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以及异常增生结节形成,可伴有分布不均的肝细胞坏死。

2、3 临床诊断肝衰竭的临床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而确定。

2、3、1 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按级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者:(1)极度乏力,并伴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2)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TBil)≥10×正常值上限(ULN)或每日上升≥17、1μmol/L;(3)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且排除其她原因;(4)肝脏进行性缩小。

《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要点

《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要点
(3)推荐肠内营养,包括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饮食。肝性脑病患者 详见“肝性脑病”部分。进食不足者,每日静脉补给热量、液体、维生素及微量 元素(),推荐夜间加餐补充能量。(4)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补充白蛋白或
建议完善病因及病情评估相关实验室检查, 包括PT/INR纤维蛋白原、乳酸脱氢 酶、肝功能、血脂、电解质、血肌酐、尿素氮、血氨、动脉血气和乳酸、内毒素、 嗜肝病毒标志物、铜蓝蛋白、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球蛋白谱、脂肪酶、 淀粉酶、血培养、痰或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尿培养;进行腹部超声波(肝、胆、 脾、胰、肾,腹水)、胸片、心电图等物理诊断检查,定期监测评估。有条件单 位可完成血栓弹力图、凝血因子V、凝血因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型等。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在慢性肝病病理损害的基础上,发生新的程度不 等的肝细胞坏死性病变。
慢性肝衰竭 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以及异常增生结节形成,可伴有分布不均的肝 细胞坏死。
临床诊断
肝衰竭的临床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而确定。
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按级分类法划分)并 有以下表现者:(1)极度乏力,并伴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 化道症状;(2)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TBi)>10X正常值上 限(ULN或每日上升mol/L; (3)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且排除其他原因;(4)肝脏进行性缩小。
慢性肝衰竭 在肝硬化基础上,缓慢出现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1)血
清TBil升高,常<10XULN;(2)白蛋白(Alb)明显降低;(3)血小板明显下 降,PTAC40%(或INR>),并排除其他原因者;(4)有顽固性腹水或门静脉 高压等表现;(5)肝性脑病。

(最新整理)肝衰竭最新诊治指南

(最新整理)肝衰竭最新诊治指南
failure,ACLF) ➢ 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
2021/7/26
7
肝衰竭的分类
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无基础肝病史,2 周以内出现以Ⅱ 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临床表现。
亚急性肝衰竭 起病较急,无基础肝病史,2 ~26 周出现肝 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 ④失代偿性腹水;
➢ ⑤伴或不伴有肝性脑病。
2021/7/26
13
慢性肝衰竭
在肝硬化基础上, 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 ➢ ①血清 TBil 明显升高; ➢ ②白蛋白明显降低; ➢ ③出血倾向明显, PTA≤40%(或 INR≥1. 5), 并排
除其他原因者; ➢ ④有腹水或门静脉高压等表现; ➢ ⑤肝性脑病。
除其他原因者。
2021/7/26
12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 短期内发生急性或亚急性
肝功能失代偿的临床症候群, 表现为:
➢ ①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 ②黄疸迅速加深, 血清 TBil大于正常值上限 10 倍或每日上升≥17. 1 μmol/L;
➢ ③出血倾向, PTA≤40% (或 INR≥1. 5), 并排除 其他原因者;
溢入体循环,内毒素可直接或通过激活库普弗细胞释放的化学介质引起肝坏死.
➢ 4.代谢因素:
各类慢性肝病患者皆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微循环障碍, 血液难以进出肝脏,营养成
分难以进人肝脏导致消化不良,药物难 以进人肝脏与肝细胞接触,无法有效发挥药物
疗效;代谢废物难以排 出肝脏成为毒素,导致肝细胞损伤。
2021/7/26
• INR计算公式
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的缩写,是用多份不同凝血 因子水平的血浆与国际参考制品(IRP)作严格的校准,通过回归分析求得回归斜 2021率/7/而26得到的,代表凝血活酶试剂对凝血因子缺乏的敏感性,ISI值越低则敏感性越10 高,进口凝血活酶试剂均标有ISI值,可用此值计算出INR值。

肝衰竭最新诊治指南2讲课文档

肝衰竭最新诊治指南2讲课文档
溢入体循环,内毒素可直接或通过激活库普弗细胞释放的化学介质引起肝坏死.
➢ 4.代谢因素: 各类慢性肝病患者皆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微循环障碍, 血液难以进出肝脏,营养成
分难以进人肝脏导致消化不良,药物难 以进人肝脏与肝细胞接触,无法有效发挥药物
疗效;代谢废物难以排 出肝脏成为毒素,导致肝细胞损伤。
第5页,共44页。
每日静脉补给足够的热量、 液体和维生素; ✓ (4)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 补充白蛋白或新鲜血浆,并酌情补充凝血因子;
✓ (5)进行血气监观测, 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特别要注意纠正低 钠、低氯、低镁、低钾血症;
。 ✓ (6)注意消毒隔离,加强口腔护理及肠道管理,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第24页,共44页。
他原因者。
第12页,共44页。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 短期内发生急性或亚急性
肝功能失代偿的临床症候群, 表现为: ①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②黄疸迅速加深, 血清 TBil大于正常值上限 10 倍或
每日上升≥17. 1 μmol/L; ③出血倾向, PTA≤40% (或 INR≥1. 5), 并排除其他
0.6 )]/[患者PT-( 对照PTx0.6)]x100% 正常值75-100%; ✓PTA<40%是肝衰竭的指标之一。
第9页,共44页。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 INR是从 PT和测定试剂的国际敏感指数(ISI)推算出来 的。INR中文称为国际标准化比值。采用INR使不同 实验室和不同试剂测定的PT具有可比性,便于统一 用药标准。正常值0.8-1.2。
failure,ACLF) 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