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俞金尧,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世界历史,2011(03);13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与世界史学科定位俞金尧【英文标题】World History as a Branch of Historiography【作者简介】俞金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6【内容提要】世界史学科定位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对世界历史概念的界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者们一直在界定世界历史概念。
现在,很多人倾向于认为世界历史就是世界形成为一个整体以后的历史,即16世纪以来的历史,并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话语做理论依据。
但是,在本文作者看来,世界历史是指人类自诞生以来的历史。
16世纪以前的人类历史不因为世界处在分散状态而丧失世界历史的性质。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是以人类社会为视阈而对人类社会未来前景的哲学思考,不适合作为界定历史学中的世界历史学科的理论依据。
作为一门学科的世界历史,必须突出人类社会在全部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世界历史学科所要阐述的世界历史,是在反映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大趋势的基础上,努力说明诸如人类如何从分散走向整体、如何实现现代化和全球化等时代所关心的重大问题。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what is the world history as a discipline in historiography?”should be given in the light of the concept of “world history”. Chinese historians have been trying to define the concept during the past couple of decades. Some historians now regard the period for about five centuries from the 16th century as the “world history” according to Marx and Engels’ theory on world history. For these historians, human being had formerly isolated with each other in the world for a very long time,and the world history did not appear until the different parts of globe have been gradually integrated into one world since about the year 1500. However,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theory of Marx and Engels on world history is mainly about their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n the coming of communist society in the future. Therefore,it is not reasonable for historians to follow their philosophical thoughts to define the concept “world history” in historiography. The author is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world history means the history of human being, which began when human being appeared in the world. The ancient history before 1500 is certainly the part of the world history as well. The world history as a branch of historiography should focus its studies on all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 from very ancient times.【关键词】世界历史/世界史学科/人类历史/整体世界史/纵向发展/横向发展world history/world history as a discipline/the history of human being/integral world history/horizontal development/latitudinal development一、问题的提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定位。
优质课课件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表现
全世界每人每年要: 穿1双中国制造的鞋; 买2米中国产的布; 穿的衣服中有3件来自中国; 每4双袜子当中至少有1双是中
国生产的……
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
萨拉带领全家尝试一年不买中国
杭州学军中学 蒋金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一)现状及原因 (二)影响 (三)曲折性 二、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一)国际竞争加剧 (二)中国如何应对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一)现状及原因
苏
中
英
法
美
世界在变
60~70年代:日本、德国崛起 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一)现状及原因 (二)影响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一)现状及原因 (二)影响 (三)曲折性
多极化世界的形成不 是一帆风顺。在曲折 中发展是其特点。
单极——多极 称霸——反霸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一)现状及原因 (二)影响 (三)曲折性 二、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一)国际竞争加剧 (二)中国如何应对
杭州学军中学 蒋金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经济作为政府首要目标,以高 新技术产业带动经济增长。
实施技术立国,加快成果转化。 调整科研战略,系统推进创新, 使经济出现活力,赶日超美。
1.主题1 走向近代
主题1走向近代广东10年真题精选(2011~2020年)命题点1史实辨析1. (2020省卷24题)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称,美第奇时代(1378~1464)意大利的心灵从宗教转向哲学,从天堂转向地上;为学术疯狂的人们研究的题材是人,是人潜在的力量和身体的美,是人感官和感情的欢乐、痛苦。
该作者描述的现象体现的是()A. 人文主义B. 专制思想C. 神权思想D. 写实主义2. (2019省卷19题)“当地的印第安人无法用来做种植园的活,因为他们染上了来自欧洲的疾病,正在灭绝。
种植园主起初想雇用欧洲的契约工人,但是,他们的工资太高且自由散漫”。
种植园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引发了()A. 新航路开辟B. 殖民扩张C. 奴隶贸易D. 工业革命3. (2017省卷19题)15世纪后期,西欧形成了一股贵金属热。
一位西班牙殖民者说:“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
”这一“心病”直接推动了西欧()A. 新航路的开辟B. 文艺复兴的兴起C. 工业革命的爆发D. 科学革命的开展4. [2014省卷27(1)(2)题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是画家、雕塑家、数学家,还是一名哲学家……(他)以新奇的目光重新审视一切的勇气和热情,才能使人类精神从经院的暗室,冲向色彩缤纷的新天地……我们相信伟大的时代塑造了达·芬奇,而达·芬奇又成为那个时代一个不朽标记。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材料二文艺复兴对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沿海地区的影响是航海……到了这个时候,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要往外看,向海洋看。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先行者,很快荷兰跟上来,英国跟上来,法国也跟了上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达·芬奇的一幅绘画代表作品。
他“新奇的目光”中蕴含着怎样的时代精神?(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行者”中发现美洲的代表人物。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综合提升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①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③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区域化、集团化)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线索1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进程
时空
知识定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制度化、体系化)
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过程
①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
②关贸总协定的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①它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全球化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③加深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
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关贸总协定难以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
(2)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若缔约一方反对,则不能裁决
各方必须服从裁决机构的仲裁
相同
原则、目的基本相同(即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两个阶段
项目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 9 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标要求】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了解20世纪中外经济联系新时代技术对经济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问题引领】一、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回答以下问题。
1.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2.分主体描述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3.思考20世纪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二、阅读教材第二、三子目,概括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
三、阅读教材第二、三子目,概括贸易金融新变化的对生活的影响。
【知识框架】【课后小练】1.麦当劳自1955年在美国创立至今,分布于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着美式生活方式对世界的影响力。
进入21世纪后,麦当劳不仅保留经典款食品,还按照当地人的口味对餐点进行适当调整,例如瑞典麦豆素汉堡、中国鸡汤通心粉等。
上述现象说明()A.全球化和多样性协调统一发展 B.各国家间的差距在逐渐地缩小C.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文化交流 D.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载体2.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外交官对英国代表团主要成员凯恩斯低声耳语:“他们是有钱袋子,但是我们有的是脑瓜子。
”这表明()A.英国不甘心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B.美国需要采纳英国的方案C.美国尚不熟悉国际经济运营体系 D.美英两国结成了利益共同体3.下图是全球贸易发展阶段的简表。
下列项中,每一阶段的特征与之相吻合的是()A.①形成了欧洲列强支配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B.②世界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的方向发展,诞生了一系列区域集团化组织C.③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并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D.④构筑起了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世界诸多领域的单边贸易体制的大框架4.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履行美元按固定比价兑换黄金的义务。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达成了“牙买加协议”:确认浮动汇率制合法性,会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承认黄金非货币化,使黄金逐步退出国际货币体系。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四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跨考点综合学案
专题十四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跨考点综合线索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三阶段线索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四种模式1.经济大危机由美国波及全世界的原因(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使整个世界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爆发危机,其他国家亦受影响。
(2)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3)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有很大的依赖性。
(4)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普遍存在。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存在,所以经济危机的范围必定会超出一国范围,波及整个世界。
2.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模式的四次转变(1)自工业革命时代自由主义兴起至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前,推行“自由放任”模式,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生产、自由竞争”。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国家管理经济的模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70年代初,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减轻,但各国仍旧实施。
3.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1)起源:罗斯福新政中开始实施社会救济。
(2)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
(3)完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已涉及生、老、病、死、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4)缩小: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
英、美等国家的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结束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
庄起善《世界经济新论》课后习题详解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圣才出品】
第五章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一、概念题1.国际分工答: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国家界限,即出现了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特征的不同,其具体的制约因素也有所不同。
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两个条件。
其中,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资源、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的不同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
2.社会分工答: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
社会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并存在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之中。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商业开始出现。
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
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有限水平,使分工局限于国内经济循环中,商品交换表现为国内贸易。
3.垂直型国际分工答:垂直型国际分工表现为农业、矿业和制造业的分工,是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发达国家之间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
在这种分工形式中,上游国家主要进口原料和出口工业制成品,下游国家则是出口原料和进口制成品。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多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垂直型国际分工反映了双方在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悬殊差距,因而在分工形式上呈垂直型、纵向型。
4.水平型国际分工答:水平型国际分工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的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生产。
发达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一般属于此种类型。
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相似,产品的技术水平接近。
它们之间通过世界市场而建立的劳动关系一般呈水平型、横向型。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每章总结北京大学出版社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每章总结北京大学出版社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第2章人口和经济发展它假设社会中存在一个刚好可以维持个人生存的生存工资,如果一个人的收入低于生存工资,则他就无法存活。
2.只要收入高于生存工资,多余的收入就会被用作人口的再生产,人口就会开始增长,而且,人口增长速度是多余收入的增函数。
3.收入的多寡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长也是有限的。
↑。
由第三个假设,自然资源是有限,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减的,人均收入↓。
此时,人口仍然在增长,但是速度下降,直到人均收入下降到等于生存工资为止,↓。
由第三个假设,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增的,人均收入↑。
人口下降速度减缓,直至回归增长为零的状态。
因此,在短期内,人口增长会呈现出上下波动,但在长期,人均收入将保持在生存工资的水平上,人口没有增长。
我们说经济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则其速度会不断下降,直到等于零为止;反之,如果人口处于下降状态(即速度小于零),则其下降会减速,直到等于零为止。
这样,人口增长速度在长期将等于零,同时,人均收入等于生存工资。
稳态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因为它是一个没有人口增长、且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
即使资源的物理总量不变,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将提高产出水平,从而缓解资源的有效约束(也不再完全取决于人均收入),而是取决于父母的生育计划.耐用消费品,能够给父母带来持续的快乐。
2.子女长大以后可以给父母提供养老保障,“养儿防老”调父母时间投入的机会成本。
这个成本取决于父母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工资,或是自我雇佣所能获得的收入。
的,因为孩子像其他耐用消费品一样,对他们的“消费”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孩子越多,再生一个孩子所能带来的效用下降。
2.从孩子带来未来收入的角度来看,生孩子的边际收益也是递减的,因为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
养育更多的孩子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父母的现期消费就要减少。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较低的消费水平上,收入的边际效用较高;因此,对孩子投入更多的金钱就意味着父母由现期消费下降带来的效用损失在边际上增加。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四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点35 当代资
考点35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与特点——(b)1.原因(1)克林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宗旨: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
(2)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目标,采取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赤字问题。
(3)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
(4)克林顿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
2.特点(1)“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2)“新”在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了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3)“新”在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
微点拨“新经济”包括了三个要素:经济全球化是背景,知识经济是基础,信息技术是主导。
实质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
二、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1.建立:1949年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
2.特征(1)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3.内容(1)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2)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4.成就: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三、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日本主要的经济模式: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1.主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调整“统制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
2.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于市场调节。
3.成就:经济快速发展,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教案【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了解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认识20世界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时空观念:从时空观念出发了解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实证对比不同社会制度下经济政策的调整。
4.历史解释:通过史料了解20世纪以来世界贸易、金融的变化历程,结合20世界以来人类生活的史实,分析世界贸易、金融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国在国际金融中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贸易、金融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难点:中外经济联系;新时代技术对经济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广交会展馆亚洲最大的现代化展览中心——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广交会展馆)座落于中国广州琶洲岛,将人性理念、绿色生态与高科技、智能化完美结合,如同璀璨的明珠闪亮于世界。
新课讲授:一、世界经济的发展1.一战前: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一战。
2.一战后:(1)社会主义:①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1922年,苏联成立。
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1928),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③斯大林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工业发展迅速。
(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资本主义: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②原因:经济有所发展,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用之间的矛盾)③表现:在资本主义国家,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市场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矛盾尖锐④应对:美国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德日意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二战。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29课时《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学习任务清单
第9课学习任务清单一、预习教材第9课。
二、思考下面问题: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根本原因是什么?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2. 分析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3. 材料一 1910—1990年部分国家经济数据表(单位:百万吨)——根据[英]米切尔编,贺力平译《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编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4. 材料二 1978—中国经济数据表1978年3678.7 385 1621.4 1072.5 355.04 1988年15180.4 1378 5814.0 3865.2 3821.79 1998年85195.5 6860 34133.9 14816.4 26849.68 319244.6 24100 131724.0 33428.1 179921.47919281.1 66006 301089.3 67558.7 305008.13——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编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78—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
5. 材料▲“一带一路”宣传画面对挑战,中国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说明什么问题?6. 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由于战争和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和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因此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困难。
思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带来的后果说明什么问题?7. 材料三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
切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导致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对上述目的作出贡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依据材料和教材,分析美国在关贸总协定中所处的地位;概括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并说明该协定的作用。
包茂红人类世现代性与全球环境危机
包茂红人类世现代性与全球环境危机人类世是个尚未得到专业科学界正式认可、但已广为流传并似乎约定俗成的热词。
在学术界,人类世概念自2000年由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提出以来,不但得到国际地层学委员会、第四纪地层学分会的重视,而且其影响几乎触及所有分支学科,各种探索性论文和观点层出不穷。
由于人类活动已经超过地球营力成为推动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力,因此,科学家认为地球环境已经进入到与先前的全新世不同的新时代。
这个时代被称为人类世,以彰显其特点。
2023年5月21日,“人类世工作组”以88%的支持率通过地球环境在20世纪中期进入人类世的提议,尽管直到2023年2月还未能在12个候选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GSSP)中确定一个作为划分全新世和人类世的金钉子,(Anthropocene Working Group, Newsletter of Anthropocene WorkingGroup[Vol.12: Report of Activities 2023], Feb. 2023, p.3.)但人类世大概率是可以成立的。
即使如此,仍然有学者认为人类世不能反映社会的复杂性,建议以更能反映时代特点的资本世(Capitalocene)取代;也有学者认为人类世过于强调了人的独特作用而小看了其他环境因素的作用,建议取而代之以更具包容性的克苏鲁世(Chthulhucene)。
不管名称怎么变化,人类世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迅速扩大。
从内涵上讲,由单方面强调人类活动的作用转向客观认识地质营力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从外延上讲,由主要关注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转向全面重视地球环境系统的变化。
换言之,人类世概念由于地球环境系统科学和人类系统科学的介入而变得更加包容和整体化。
虽然尚存“金钉子”到底在何处、是什么的争议,但人类世大概率会成为一个地质时代的共识。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晚读知识点 含答案
必修二晚读内容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城市的起源:(1)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使一部分人能够从事非农业劳动。
(基本前提) (2)社会分工,特别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工以及商业的出现。
(3)社会组织的出现。
2.城市的发展:世界城市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及原因:二、城市化及其特点1.城市化:(1)概念: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数量增加、④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生命周期: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2.当代世界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3.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4.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及其产业特征:(1)缓慢发展阶段(<30%):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2)加速阶段(30%-70%):第一产业(农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工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3)成熟阶段(>70%):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5.产生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1)城市坏境的恶化,乡村优美环境的吸引;(2)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发展;(3)郊区、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城市化产生的问题:(1)环境污染严重;(2)城市交通拥挤;(3)住房紧张,外来流动人口居住条件恶化;(4)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3.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缓解中心城市的压力;(2)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和居住条件;(3)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4)政府政策调控、合理规划、完善法律法规等。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一、城市区位1.区位:是指某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其他事物间的空间联系。
课堂新坐标高中政治选修六课件专题51现代文明的环境危机
环
节
节
(
(
h
h
u
u
á
á
n
n
ji
ji
é)
é)
一
三
环
节 (
1 现代文明的环境危机
学
h
业
u
分
á
层
n
测
ji
评
é)
二
第一页,共44页。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问题及其表现。2.认识四种错误的伦理观、价值观对 环境危机的影响。3.了解人类环境意识觉醒的过程。4.了解健全的环境意识的表现。 重点:四种错误的伦理观、价值观对环境危机的影响。难点:健全的环境意识的 表现。
第二页,共44页。
一、不堪重负的地球 1.环境问题的含义及表现 (1)含义: 环境污染(huá与njìn生g态wū危rǎ机n)(sh,ēn统ɡ t称ài 为wē环i jī)境问题。 (2)表现:环境污染 区域(qūyù);扩展资源短缺 问题日益凸显;人口剧增、对自然 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使得 环境负载 过于沉重; 全球生态系统 遭到破坏, 严重威胁着人类家园的安全。
第六页,共44页。
(3)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幸福观:这种观点认为幸福就是使自己的 物质(wùzhì)需要 和 欲望(y得ùw到àn满g)足;谁占有和消费的物质财富更多,谁就更幸福。
(4)科技万能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发展 科学技术 来加以解决。
第七页,共44页。
三、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 1.人类环境意识觉醒的几个阶段 (1)1962 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著作《 寂静(jìjìng)的春》天出版,被 视为人类环境意识觉醒的一个标志。 (2)1972 年 6 月 5 日,首次联合国 人类(rénlèi)环境会在议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呼 吁各国政府关注环境问题。 (3)1992 年联合国 环境(huánjìng)与发展在会巴议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标志着环境意 识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觉醒。
2015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经典习题及答案 (3)
2014年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每日一练之周五题目1、下列经济指标与衡量对象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 赤字率——财政风险B. 恩格尔系数——收入分配差距C. 基尼系数——居民生活水平D. 生产者物价指数——货币供应量2、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亚洲、非洲、美洲、欧洲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学、艺术和建筑遗产。
下列文化遗产属于同一个大洲的是()。
A. 《伊索寓言》《星夜》比萨斜塔B. 杰内古城、泰姬陵、《战争与和平》C. 《麦田里的守望者》《万叶集》《哈姆雷特》D. 《我是猫》《泰戈尔诗选》、马丘比丘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存在主义是十九世纪流行于西方的哲学思潮B. 玛雅文化以南美洲的秘鲁为中心C. 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D.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4、以下各项,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B. 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C. 庾信《哀江南赋》属于“建安文学”的代表作D. 唐代陶瓷业中的新产品唐三彩主要产于巩州5、关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B. 昆曲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我国最早被确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C.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D. 韩国江陵端午祭和我国的端午节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1.【答案】A。
赤字率——财政风险本题目考查的是经济常识。
赤字是财政上的一个专业术语,是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
财政赤字是指财长支出超过收入的部分,意味着“花”的钱超过了“挣”到的钱。
根据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财政上不设立赤字,故此通常所称的财政赤3字,即是中央财政赤字。
2.:A项,《伊索寓言》源自古希腊,《星夜》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的作品,比萨斜塔在意大利,它们都属于欧洲,A项为正确选项;B项,杰内古城在非洲苏丹,泰姬陵在亚洲印度,《战争与和平》属于欧洲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C项,《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一部长篇小说,《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哈姆雷特》是英国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D项,《我是猫》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泰戈尔诗选》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发掘中心。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一历史《第二节 当今世界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一历史《第二节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学案【课程标准】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合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体化的发展趋势。
【自学质疑】1、欧盟:成立时间、标志:特点:影响:欧元的问世:2、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背景:时间、标志:特点:影响:3、亚太经合组织:背景:成立标志:特点:中国的加入:影响:讨论:1、三大经济区域集团组织有何异同?2、经济区域集团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有何关系?面对经济区域集团化,我们应该怎么做?【史料探究】材料一 1991年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签署条约,进一步阐明了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主张。
条约首先在总则中明确了:(1)在密切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和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针对成员国本着开放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所拟定的共同目标,制定共同的经济政策;(2)规定各成员国的货币兑换率,以便实行单一的货币——欧元;(3)制定并且实行单一货币和统一的货币兑换率政策,以保障价格的稳定;(4)建立一个旨在制定和执行欧共体货币政策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
材料二欧共体首脑会议在签署的条约中还规定的目标包括:(1)促进平衡持久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达到该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建立一个没有内部边界的欧洲共同体,加强经济社会的一致性;(2)在国际上,作为一个政治同盟,通过实行包括拟定共同防务政策在内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伸张自己的立场;(3)实行联盟公民权制度以加强对成员国国民的权利和利益的保护;(4)在内部事务和司法方面密切合作。
(1)从材料一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根据你提炼的信息判断欧共体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2)对比材料一、二说出欧共体发展变化的趋势,其基本性质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共体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矫正反馈】8、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C实现了自由贸易 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4、下列有关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B反映了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向体系化方向发展的趋势C标志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完成D反映了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向着制度化方向发展的趋势3、由于西欧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坚持,《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保留了关于特惠制和关税同盟条约,允许发展中国家采取保护本国工业的必要措施。
资本主义与近代以来的全球生态环境
资本主义与近代以来的全球生态环境俞金尧【英文标题】Capitalism and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ince Modern Times【作者简介】俞金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 【内容提要】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古已有之,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则是在近代以后开始产生,并逐渐显现的。
世界性的经济体系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这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但要害在于这一体系的资本主义性质,为资本积累而进行的生产把追求利润放在至高的地位,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不断扩大生产和提高生产力也就意味着消耗更多的资源,造成更严重的污染。
资本无限积累的趋势必然具有不顾一切地去消耗地球资源的冲动,而且不惜污染环境。
过去五个世纪的世界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都证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以来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资本主义/资本积累/全球生态环境/世界历史除了自然界本身的运动所引起的气候变化(如历史上的小冰期)及其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以外,由于人类的活动而造成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在近代以后逐渐产生的。
这是一个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张而变得愈加明显和严重的问题。
①15、16世纪以后,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人类的许多活动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和意义,有一些活动尽管发生在局部地方,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却是全球性的;另一些活动发生在这一时代的初期,虽然在当时还没有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但长期的、累进的过程却给全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资本主义。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资本的扩张最终都要通过侵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来实现,资本无限扩张的本性包含了不断破坏生态环境的倾向,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全球生态环境出现不断恶化的趋势。
一、生态环境问题:从地方性到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有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古已有之。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讲义:必修二专题十专题核心素养提升含答案
一、把握“主题·主线”——41题考什么·怎么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的冷战时代的结束,人类进入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生态全球化、法律全球化时代。
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现象的出现,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方面的演变,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作为目前国际上的一种主要潮流,它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的交流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它导致了国际法中国家主权在全球化浪潮下的部分让渡以及新的国际法问题的产生。
如何认识和应对全球化,并尽量充分地实现国家经济主权,维护自身应有的权利,是摆在发展中国家之中一员的中国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典例感悟——怎样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全球化的起源与推动力量的历史解释上,目前在西方存在两类不同的见解。
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16世纪发端于欧洲,后来逐步把世界其他地区纳入其中,直至覆盖全球,中国直至19世纪才被纳入这一世界体系。
贡德·弗兰克则认为,早在18世纪以前,甚至“地理大发现”之前,已经存在着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体系或“全球经济”,只不过当时在全球经济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亚洲,特别是中国,而欧洲则居于这个体系的边缘地位。
只是由于从美洲得到了大笔金钱,“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才能参与到亚洲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和劳动分工”中来,并最终在18世纪以后取代了亚洲在世界体系中的“火车头”位置。
——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材料二在之前的20多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多的是向世界“借力”的过程,与世界经济接轨成了当时中国坚定的选择。
无论是引进外资,搞活市场经济,设立开发区,改革国有企业,还是加入WTO,展开自贸区谈判,等等,都沿袭了这一基本思路。
这一思路保障了中国经济20多年接近两位数高速增长,于是中国顺理成章地变身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高望《中国改革发展,从向世界“借力”到“给力”》材料三2015年8月29日,“2015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在重庆举行。
市场经济中的城市化:欧洲的经验
市场经济中的城市化:欧洲的经验
俞金尧
【期刊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53)1
【摘要】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当为数众多的一批人聚集于一地,不需要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可以通过非农业劳动而稳定地获取生活所需时,城市(聚落)开始出现。
城市的兴起说明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
只有在粮食出现足够剩余的情况下,社会才可能出现非农业人口聚居的现象;同时,也表明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
有了城市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就开始多样化,人类文明进入新阶段。
因此,我们把城市的出现看成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符号。
【总页数】7页(P10-15)
【作者】俞金尧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73
【相关文献】
1.欧洲城市管理经验对贵州城市化的启示
2.欧洲经验及中国启示——《欧洲发展的历史经验》译后记
3.城市化与现代化的理论思考——论欧洲城市化与现代化的
进程4.城市化中的三要素:就业、住房、环境——从墨西哥城的城市化经验看北京城市管理5.市场经济中的公营企业:欧洲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史研究·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俞金尧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的城市化历史,指出了城市化的特点和问题,并分析了它们的原因。
20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史为我国今后的城市化提供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把握城市化的速度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关系。
城市化水平虽然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不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
推进城市化要以城市能够为它的居民提供更为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主要目标。
二、在很大程度上,健康的城市化需要与乡村共同发展。
农村和农业的不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过度城市化的根源。
三、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追求新型的工业化具有战略意义,但现实的社会状况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以缓解就业压力。
关键词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通常被看成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的确,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2003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为78%,德国为88%,法国为76%,加拿大为79%,日本为79%,英国则达到了90%①。
相比之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0.53%;到201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只有47.5%。
但是,城市化水平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因为城市化水平仅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当中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的比率,它并不反映城里人的工作状况和生活质量,从而也难以全面地反映该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很明显,发展中国家一些地方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这些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形并不令人如意,更遑论达到西方的水平。
比如,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是在2003年,当地总体①世界银行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组织翻译:《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表3.7,第166—169页。
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7%;有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甚至已超过了前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如委内瑞拉这一数字为88%,乌拉圭为93%,阿根廷为89%,智利为87%①。
此外,拉丁美洲还拥有像墨西哥城、圣保罗这样从人口规模上讲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都市。
可见,仅从城市人口的统计数字上看,拉丁美洲的发展水平似乎不在西方发达国家之下。
但是,如果仔细地观察拉丁美洲的城市化过程和客观状况,那么,拉美的城市化水平与人们所期待的社会经济发展应达到的水平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
虽然有高水平的城市化,但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拉丁美洲的经济一直依附于西方国家,而且,不少拉丁美洲国家的巨型城市与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一样,背上了“过度城市化”的名声,其中所发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已经被我国的一些学者当作需要认真对待的“前车之鉴”②。
所以,城市化的过程和城市所处的真实状态远比城市化的数据来得复杂,在某些情况下,城市化过快发展与城市自身的承载能力会发生矛盾。
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追求什么样的城市化、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如何避免出现类似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曾经或正在发生的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现象,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历史概述城市化主要是指近代工业化以来城市蓬勃发展、城市人口较快增长的过程。
19世纪,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广泛展开,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1800年,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9.4%。
一个世纪以后,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已提高到67.6%③。
不过,由于欧美国家的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不大,在整个19世纪,世界总体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不快。
据估计,1800年前后,世界上大约只有3%左右的人居住在人口规模超过5000人(即够得上城市标准)的城市里④。
到19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大约也就是13%。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到20世纪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一个有越来越多的人变成城里人,以及城里人在全部人口中所占的比率越来越大的时代;是一个城市转变的世纪,是全球社会从一个以乡村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转变的世纪。
⑤到1950年,这一比率很快提高到29%。
随后,世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到197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到了39%。
世界城市的总人口从1950年的7.3亿,增加到1975年的15.9亿。
同期,乡村人口从17.94亿增加到24.76亿;也就是说,全世界的乡村人口增加了38%,而城市人口则增长5①②③④⑤世界银行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组织翻译:《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表3.7。
韩俊、崔传义、赵阳:《前车之鉴:巴西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问题》,《书摘》2005年第9期。
原文题为《巴西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第6期。
保罗·贝劳奇:《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从古至今》(Paul Bairoch,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From the Dawn of History to the Present)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0页表18.1。
当然,这是一个保守的估计,其他的估计虽然要高于这一数字,但相比于当前的城市化水平,这些数字仍是很低的。
比如有人估计当时世界城市人口应占总人口的5%—6%;也有人认为,这一数字应为8%—10%。
保罗·贝劳奇:《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从古至今》,第494页。
约瑟夫·古格勒编:《第三世界的城市化》(Josef Gugler,ed.,The Urbanization of the Third World),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世界历史2011年第3期了118%①。
随后,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化水平又有新的提高。
199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22.63亿,约占总人口的44%。
到2003年,世界城市人口达到了30.15亿,占总人口的49%②。
可见,20世纪的确是世界城市化大发展的一个世纪,无论是城市人口的增长率,还是城市人口的绝对数字,都反映出世界的城市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水平,而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城市化速度几乎是爆炸性的。
世界城市人口在20世纪,特别是该世纪的下半叶快速增长的基本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大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在世界城市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节节攀升。
1950年,这个比率仅为39%;1960年增至45%;1970年,这一比率上升到将近一半;1990年达到了61%③。
可见,20世纪下半叶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关键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对于20世纪世界城市大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很高的城市人口增长率。
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出现了较快增长的势头。
1900年到192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年增长率约为1.3%—1.4%;1920年至1930年,增长的幅度达到每年1.9%—2.1%④。
在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发生在拉丁美洲地区,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并没有显示出比以前更快的速度。
但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从1950年到1985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了四倍,年增长率高达4.1%,城市化水平也以每年2%的速度上升。
这种增长速度不仅史无前例,而且也远远高于欧美国家在社会经济相似的发展时期的城市化速度。
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发达国家有三四十年的城市化迅猛发展时期。
在1860年至1900年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年增长率为2.4%,城市化水平则以每年1.3%的速度提高。
此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2%上升到32%,大约花了一百年时间,而发展中国家只花了50年时间⑤。
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的城市发展速度进行比较,也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较高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以1950年至1975年为例。
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从2.87亿增加到8.38亿,平均年增长率为4.4%;而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从4.44亿增至7.52亿,年均增长率仅为2.2%。
即使拿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发展进行比较,也可以看到城市人口较快的增长速度。
据估计,从1950年至1975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长率约为农村人口年均增长率的2.75倍⑥。
二、城市人口绝对量膨胀。
195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为2.87亿,到1975年增至8.38亿。
在这1/4个世纪里,全世6①②③④⑤⑥弗朗西斯·切鲁尼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社会经济和人口分析》(Francis Cherunilam,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Analysis),孟买1984年版,第1、5页。
世界银行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组织翻译:《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表3.1,第168页。
戴维·德雷卡克斯-史密斯:《第三世界的城市》(David Drakakis-Smith,The Third World Cities),伦敦2000年版,第16页,图1.3。
保罗·贝劳奇:《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从古至今》,第427页。
保罗·贝劳奇:《城市和经济的发展:从古至今》,第428页。
弗朗西斯·切鲁尼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社会经济和人口分析》,第5页。
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界新增的城市人口中,几乎有2/3的人口是在发展中国家里产生的。
①1995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更是达到了17亿以上②。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在世界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1950年时,发达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33%,但其城市人口却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0%强。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尽管占着世界总人口的2/3以上,但其城市人口只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40%左右。
1970年是一个转折点,那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占有了一半的世界城市人口份额。
③此后不久,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在世界城市人口中就开始占据主要的份额,并且这一份额在不断地扩大。
198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约占世界城市人口的55%,1990年约占61%,2000年约占69%,呈逐渐扩大之势④。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之所以在世界城市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已基本完成,城市化早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人口增长率也已经很低,城市人口的增长空间有限,城市人口已不可能有大量增加。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本来就低,而人口增长却极为迅速。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原有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的幅度稍有提高,便可以使人口的绝对数大大增加,从而有助于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在世界城市总人口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