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历史
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一、熟练地驾驭教材
1.宏观把握教材
宏观把握教材就是教师备课时,要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如高一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是《无
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包括四节内容,这四节前后联系可看作是一个整体:俄国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是
总的世界革命运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促成世界现代史首次革命高潮,这是以俄国十月革
命为开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主导,以被压迫民族为同盟军的一
次世界规模的革命运动。这样讲述,学生就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又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
要宏观把握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
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
2.微观拓宽教材
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
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
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就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
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
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
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如我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时,引用了赵尔巽在《清史稿》中的有关论述:“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让学生思考这一观点。然
后对学生进行阶级斗争观点辅导,即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它突出地表
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赵尔巽的
观点主要错在否定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3.深化标题间的内在联系
一节课一般涉及几个问题,那么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还要注意深化各
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听过很多公开课。觉得有些教师对各个问题平均用力,分不清主次,挖掘不出每个标题的内在联系;有些教师则解难释疑,详略得当。如《“工农武装割据”
的形成》一节,重点讲清概念——工农武装割据: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即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紧密结合,并让学生按本书内容内
在联系连线:(图略)这样就把其内在联系讲透了。其难点是中国实施“工农武装割据”的原因,这就要按毛泽东的论述,结合中国当时实际国情,逐条分析讲述,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
二、严谨的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严谨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我认为必须
处理好三个关系:
1.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
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
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
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
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
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
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2.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的关系
有人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运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
史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
石激澜、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
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
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如讲述完德意志的统一后,可设问:“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英、法、美、俄、日、德等国分别具有哪些特点?你从中可得到哪些
启示?”这样,不仅保持了学生的思维热点,有助于学生联系性思维,而且也拓宽了学生对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必定要经过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理解的空间。
3.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
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
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我厌学、我懒学”为“我要学、我想学、我勤学”从而上升到“我活学、我巧学、我乐学”的境界。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
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
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是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设疑的目的在于释疑。释疑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师讲授法、学生思
考法、师生讨论法等等。教师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若是概念性、知识性的
问题由教师直接解答,如“什么是五色旗?”、“沙文主义是指什么?”;分析理解型的题则应
引导学生回答,如“蒋介石为什么一定要发动内战?”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蒋介石的阶级属性,然后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国际形势,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所以教师要把握一个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优美的课堂语言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正如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
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你一进教室,学生就兴奋,就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
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禀赋和气质。如“亚洲的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的时间
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学生容易记错,我简练地用“革命风暴刮起后,把沉睡的亚洲人吹醒了”,一句话让学生很快记住了且记得牢。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主要是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美,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如“字字珠矶、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层次清晰、简洁明了的板书、板图美;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
构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等等。我们应该长期不懈地去努力、去探索达到上
述完美境界的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四、画龙点睛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