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docx
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
一、课题背景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在当前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科技的发展,青少年一代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缺乏责任感、自私自利、感恩意识淡薄等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感恩教育,将其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旨在探究感恩教育在小学生中的实践策略,以提高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的1. 了解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2. 探索有效的感恩教育实践策略,提高小学生的感恩意识。
3. 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推动感恩教育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调查(1)调查小学生对感恩的认识程度,了解他们对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感恩表现。
(2)分析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 感恩教育实践策略研究(1)家庭教育方面:研究如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2)学校教育方面:探讨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融入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感恩素养。
(3)社会环境方面:分析如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3. 感恩教育实践效果评估(1)对实施感恩教育前后的小学生进行感恩意识对比,评估感恩教育的效果。
(2)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家长、教师对感恩教育的满意度。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等。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小学生、家长、教师对感恩教育的看法和建议。
3. 实验研究法:选取部分学校进行感恩教育实践,观察和分析实践效果。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感恩教育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五、课题研究步骤1. 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制定研究方案。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一、课题的提出1.社会现状的需要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
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理解帮助他人,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的心,.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人。
在学生内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一生。
对塑造儿童完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抽查数据摸底抽查”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示景仰自己的父母,“更何况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
感恩教育实践研究报告
一、引言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感恩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本报告以我校开展感恩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实践过程、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我国感恩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实践背景与目标1. 实践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道德观念却日益淡薄。
许多青少年缺乏感恩意识,对父母、老师、同学等关心帮助他们的亲人漠不关心。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校决定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2. 实践目标(1)提高学生对感恩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培养学生的感恩行为,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方法与过程1. 实践方法(1)课程教学:将感恩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感恩的意义;(2)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敬老院慰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恩;(3)家校合作: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感恩教育,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4)榜样示范:树立感恩榜样,让学生在身边找到学习的榜样,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
2. 实践过程(1)课程教学:在语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融入感恩教育内容,让学生在阅读、写作、讨论中感受感恩;(2)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敬老院慰问、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恩;(3)家校合作: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感恩教育,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4)榜样示范:邀请感恩榜样到校分享他们的故事,让学生在身边找到学习的榜样。
四、实践效果1. 学生感恩意识明显提高通过感恩教育实践,学生的感恩意识明显提高。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心父母、老师、同学,乐于助人,表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2. 学生道德素质得到提升感恩教育实践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提升。
感恩小课题研究报告
感恩小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感恩是一种人们普遍认同的美德,在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研究感恩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在小课题中培养感恩心态。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相关文献的综述,了解感恩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2. 感恩的概念感恩是指对他人的善意和付出表示感谢和赞赏的心理状态。
它可以表现在言语和行为上,例如向别人道谢、帮助他人或给予回报等。
感恩心态可以促进个人与他人的良好互动,加强人际关系。
3. 感恩的影响因素3.1 家庭环境家庭是培养感恩心态的重要环境。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会对孩子的感恩意识产生影响。
关注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从小学会感恩。
3.2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个体的感恩心态。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感恩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不同。
一些文化重视感恩,而另一些则较少关注。
4. 感恩心态的好处4.1 个人发展培养感恩心态有助于个人积极向上的发展。
感恩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进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4.2 社会关系感恩心态有助于维系和改善人际关系。
当人们感恩对方时,会表现出更多的尊重和友好,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5. 小课题研究设计与实施5.1 实验目的本次小课题的目的是探究感恩心态对个人工作表现的影响。
5.2 参与者我们随机选取了50名高校学生作为实验参与者。
5.3 实验设计我们将参与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在完成任务后将接受一次感恩训练,对照组则不接受感恩训练。
然后,我们将评估两组在工作表现上的差异。
5.4 实验过程参与者首先进行一个标准的工作任务,任务完成后对照组直接进入下一个任务,而实验组则接受感恩训练。
感恩训练包括回顾任务中他人的帮助、写下感谢之词以及向任务合作者表达感谢。
然后,两组再次进行相同的任务。
6. 结果与讨论6.1 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在第二次任务中的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表明感恩训练能够提高个人工作表现。
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总结报告我校自《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的课题被批准立项之后,就开展了扎实有序的研究工作,并组织开展了实践活动。
通过研究和实践,使以班主任为主角,全体师生参与的课题研究在我校真正开展起来。
现在,实验研究工作已经结束。
下面,我就本课题的实施情况作工作作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根据我校的校情,决定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感恩文化”,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之情感生根、开花、结果。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长、老师的付出,同学的帮助,社会的关爱与扶持,体会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关爱,同学的帮助,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扶持,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知道感恩。
进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学会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
让学生懂得: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
三、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
(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研究报告一、引言感恩是人类的一种美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
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们感恩之心、感恩之情的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孩子的品德素质和情感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实践活动的研究,探讨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施方法。
二、实践活动的背景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和竞争意识泛滥,人们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和欲望的满足,忽视了对他人的关心和感谢之情。
小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建设者,他们的价值观是我们应该关注和引导的对象。
因此,开展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案1.目标设定设定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感恩表达方式的培养和感恩行动的促进为主要目标,同时也包括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2.活动内容(1)宣传教育在学校内外张贴感恩教育相关的海报,举办感恩教育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感恩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2)亲子活动开展感恩日活动,邀请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通过亲子活动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孩子们感恩的习惯。
(3)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如清扫卫生、帮助老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4)班级活动每周开展一次感恩班会,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恩经历,班级互动,增强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感激之情。
3.活动评估与总结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方式,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总结和改进,为以后的活动提供参考。
四、实践活动的效果及分析经过实践活动的一系列组织和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学生的感恩意识得到提高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和亲身体验,意识到自己的幸运和他人的付出,培养了一种感恩之心。
2.学生的感恩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通过参与感恩班会和亲子活动,在表达感恩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志愿者活动和班级活动,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实践活动的启示与展望1.教师的重要作用感恩教育活动需要由教师担任引导者,教师是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养成的榜样,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认识到他人的帮助和付出。
感恩研究报告
感恩研究报告
感恩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感恩是一种积极情感,具有重要的人际和心理健康影响。
近年来,感恩研究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索感恩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感恩对人际关系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选择一定数量的被试参与实验。
被试将填写关于感恩、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相关问卷,包括感恩量表、幸福感问卷和人际关系满意度问卷。
三、研究结果
根据回收的数据分析,发现感恩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感恩程度越高的个体往往拥有更高的幸福感和更强的社交能力。
此外,感恩还与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呈正相关。
感恩心态使个体更容易与他人建立积极互动和融洽关系。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感恩对个体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感恩能够增加个体的幸福感,提升社交能力,并促进人际关系的满意度。
因此,培养感恩心态对个人的发展和幸福至关重要。
五、研究启示和建议
本研究结果可为心理学领域的实践提供一定启示。
个体应当积极培养感恩心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在与他人交往时,
表达感恩之情能够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心理学工作者可以进一步探索感恩的机制和培养感恩的方法,以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
六、研究局限和展望
本研究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结果可能受到主观因素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更多的方法,例如实验设计和长期追踪调查,来进一步验证和探索感恩的影响机制。
此外,本研究仅聚焦在个体层面,后续研究可以从社会群体和文化因素的角度进行探索。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素质的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当然都是家庭的中心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觉得别人对他们的好都是应该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小加强德育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
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使学生从小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记住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人学会感恩施恩与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以后能做一个服务于社会关爱他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思想打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 1、“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
众所周知的古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
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千年也熏陶和感染人类千年。
所以“感恩”其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更是人类一种大智慧。
2、在青少年的德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基点.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忘报”的美德但是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3、人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他是受着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的其深层原因应该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感恩教育的整体缺失。
在全民极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不再对和谐社会的有关理论做众所周知的阐释在这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感恩教育和谐学校也需要感恩教育。
4、现代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
在家里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
在学校教师也总是以学生为本注重鼓励与表扬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张扬。
感恩特色教育校级课题研究汇报材料三篇.doc
感恩特色教育校级课题研究汇报材料三篇第1条在当前信息多元化的形势下,我们认为加强感恩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当务之急。
首先,感恩教育是当前社会形势的需要。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感恩意识不仅仅是为了回报父母的恩情。
它也是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这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黄艳的每一个后代都应该继续继承和发扬。
其次,感恩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对小学生来说,“感恩”他人的能力仍然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知道如何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感恩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需要。
小学阶段是生命教育的初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形成影响着儿童的生活。
实施感恩教育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反思自身的发展要求,启发他们学好,真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对塑造儿童完美人格,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感恩教育要争取小学生的共同支持和努力,学校、家庭、社会,主要有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
)作为载体,而角色换位、实践经验作为行动策略。
从XXXX的春天开始,我们学校就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起点,引导学生感恩父母、对身边的人、对祖国、对老师、对自然、学会感恩。
2 、成就1.为感恩教育创造校园环境。
我们主要通过校园的物质化和人文环境的营造来营造感恩的氛围。
(1)在我们精致和谐的校园里,到处都是感恩的气氛。
(2)在教室里设立了“班级感恩文化角”,设有“爱心无处不在”、“感恩温暖话语”等栏目;(3)在校园的墙面上,有一些著名的感谢词,如“但多少爱有一寸长的草,报三春晖”。
在每天的晨谈和校园午间新闻中,感恩之心、当我长大后,我会变成你。
旋律优美、感人肺腑的感恩之歌被反复吟唱。
这些自然和谐的措施需要孩子们的感激。
2.学科教学中的强烈感恩渗透。
成立了“感恩教育”特色学校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一、课题的提出1.社会现状的需要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
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
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报告(可编辑修改word版)
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科研微型课题微型课题《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报告汶川县水磨小学微型课题《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传统美德。
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也将变得更加有意义。
水磨镇小学学生来自水磨镇街道和周边村组的通校生占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寄宿制学生占三分之二。
通过调查了解到,一方面目前全校学生中有半数学生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子女,许多家长外出打工,将其孩子托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来养育,隔代教育的结果只会是娇惯、溺爱有余,正确引导不足,使许多孩子缺乏做人的基本常识。
这些学生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很多学生都缺乏感恩意识。
学生个性中暴露出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
还有一部分生活在高半山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艰苦,他们刚出世,母亲就抛弃他们远走他乡,这些孩子大部分都缺少父母双亲的关爱,缺少亲情教育,导致不少孩子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他们根本不懂得感恩之心;另一方面,我校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普片较低,甚至部分学生家长素质差,他们的孩子在语言、行为上缺少正确引导,这是道德教育建设的一大空白。
为了我们的教育,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
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
因此,为了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改变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水磨小学少先队大队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做人教育为重点,以行为教育为主线,以心理教育为突破,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确定了以“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为切入点的《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微型课题的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总结.docx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芙蓉镇第一小学高晓曲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六少”提出的工作任务,以着力打造少先队思想引领工程,少先队成长服务工程,少先队权益维护工程,少先队组织建设工程“四大工程”为目标,并以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
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素质的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当然都是家庭的中心,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觉得别人对他们的好都是应该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小加强德育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
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使学生从小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记住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人,学会感恩,施恩与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以后能做一个服务于社会,关爱他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思想打基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学生才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才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
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 , 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主体人格的构建。
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进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2、通过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祖国之恩,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感激老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的良好品;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中互相帮助,于助人;感激自然的予之恩,使“ 境,保自然”成学生的自行。
感恩教育实践调研报告
一、引言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感恩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感恩教育的现状,探讨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方法,本报告通过对部分学校、家庭和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感恩教育的实践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调研背景1. 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师长、关爱社会、热爱生活的品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 现状分析:当前,我国感恩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如家庭、学校、社会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感恩教育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等。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对部分学校、家庭和社区进行实地调研。
具体如下:1. 问卷调查:设计感恩教育相关问卷,对学校、家庭、社区进行发放,了解各方对感恩教育的认知、态度和实践情况。
2. 访谈: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在感恩教育方面的经验和看法。
3. 观察:实地观察学校、家庭、社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具体情况,如主题班会、家庭亲子活动、志愿服务等。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 学校层面:- 感恩教育课程设置较为完善,但部分学校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创新。
- 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形式多样,但部分活动效果不佳,学生参与度不高。
- 教师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但专业指导能力有待提高。
2. 家庭层面:- 家庭对感恩教育的认知度较高,但实际践行情况不佳。
-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但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 家庭亲子活动开展较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足。
3. 社区层面:- 社区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但相关资源有限。
- 社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 社区与学校、家庭之间的合作不足,影响感恩教育的整体效果。
五、建议与对策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感恩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学校、家庭、社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02
二(4)实验班2011、2----2011.8课题研究成果总结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研究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截止目前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基本进入中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现把实验研究情况及阶段性成果汇报如下:一、通过深入调查我校学生在校具体表现和家庭影响因素,分析出了我校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学生在校表现:1、他们表现出智商高,聪明活泼,好胜心强。
2、逆反与任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能独立面对困难和挫折。
3、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易理解和同情别人。
4、经常吃零食,消费高,不易接受教师的管理。
(二)通过对学生调查,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为:认为父母跟自己做饭、盛饭、洗衣服等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80%以上,父母每年都给自己过生日的62%,而认识到父母付出的仅有32%,只有11%人知道妈妈的生日。
通过对家长调查研究,结合独生子女学生在校表现,我们发现他们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识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而回馈很少。
现在许多父母缺少感恩意识,怎么可能教孩子产生感恩之心?再者,父母为孩子做事,自己认为是理所应当,从不要求言谢,孩子根本意识不到家人、父母的付出,怎谈感恩?2、孩子没有体会感恩的机会过去我们的大多数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深沉的爱,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情感教育。
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很少有机会再体验父母的艰辛,也就很少体会感恩了。
3、孩子感恩的想法一般不会受到鼓励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孩子自发的感恩得不到表扬和鼓励。
4、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现在家庭孩子少,几个大人看护一个或两个孩子。
感恩教育调研报告
感恩教育调研报告感恩教育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社会教育意识不断提升,教育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解和探讨当前教育现状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特开展了本次教育调研。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感恩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了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三、调研结果1. 教育对个体的影响通过调研数据和分析文献,我们发现教育对个体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教育提高了个体的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使其在人生道路中具备更多的选择权和竞争力。
其次,教育培养了个体的品德和价值观,使其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准则。
最后,教育给个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2. 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教育不仅对个体有益,对社会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教育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教育使社会更加公平和平等,减少了贫困和不平等的因素。
教育培养了社会的人才和领导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 感恩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调研发现,感恩教育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感恩教育可以培养个体的感恩心态和品德素质,促进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感恩教育可以促使个体更加珍惜和享受教育资源,激发个体进一步提升自我。
感恩教育可以增强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2. 感恩教育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需加强对感恩教育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认识和体验感恩的力量。
3. 教育和感恩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需在教育中加强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能力。
4.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一、课题的提出1.社会现状的需要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
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
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
二是由于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就可想而知。
三是改革开放30 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更新鲜了,但是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基于以上思考,从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本学期我们提前作的感恩教育的相关工作以及取得的效果,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创造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案,我们设计开展以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为前提,以学校、家庭、社区为场所的反恩教育实践活动。
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之成为我校的德育特色。
二、课题组织机构(一)组织机构课题组长:闫文霞副组长:闫观旭张宁沈芝云研究人员:各班主任三、课题研究的界定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 知“恩”于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情能给于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于行,就是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能够懂得施恩于他人,将心中的感知具体化,行为化形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对小学生开展的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懂得感恩,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爱自然、爱社会,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一)理论价值1、深化主体性教育理和孝道教育理。
本的研究将扎根于主体性教育理和孝道教育基之上,而通研究取得相的研究成果,又反来深化和展理。
2、制定“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的年段目体系、指和价方法。
(二)践意1、于个人而言,感恩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价。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并以行来答他人和社会的恩情的,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心灵健康的人。
感恩有并非人的天性,需要感恩教育的点。
感恩教育在教育活中于人内心价秩序的建立、生关系的重建以及学生的生命、自然、人交往等念的立,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使他走向、慎、幽默、敬、自尊、感恩。
2、感恩教育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良性互的社会德育氛。
通系列感恩活,学生的心灵不断撞感激的区域,告学生要学会感恩——感父母的哺育,感自然原恩,感社会的关,感人的鞭策⋯⋯ 只有具有极可塑性的学生才能“心会跟一起走”,并以心来回个充阳光的世界。
3、本研究通将儿童的活与交往路,将学校、家庭、社区成一个主体网,信息互通,源共享,从而提高德育的效性。
在“开利用德育源、深化道德活体,促学生品德自省内化” 一研究域有所突破,通醒学生的知耻心和感恩心,而培养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和法品,提升学生的合素。
五、研究的研究目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
2、通过资质的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措施(一)研究思路要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营造感恩教育的校园环境。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
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气氛和校园环境建设。
我们主要通过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
物质文化环境是无声的老师。
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真正起到“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的效果。
(1)在我们精致和谐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感恩的氛围:(2)在教室开辟了“班级感恩文化角”,设有“身边处处有恩情”、“感恩温馨语”等栏目;(3)在校园的墙面上,悬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感恩名言诗句;在每天的晨间谈话和校园午间新闻中,《感恩的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旋律优美、感人肺腑的感恩歌曲被反复传唱。
这些自然和谐的举措,呼唤着孩子的感恩之心。
2.加强学科教学的感恩渗透通过挖掘语文、思品、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相关育人因素,整合和优化,在课堂中有机渗透。
例如语文老师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讲解或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道理。
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生动有趣。
吸引力特别大,效果应该是非常显著的。
3.展开感恩教育活动,我们以《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等小学德育的纲领性文件为依据,以“一片孝心回报家庭、一份爱心回报他人”、“一腔热心回报社会”为基本内容和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握生活切入点,将感恩德育目标进行科学整合,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在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提出具体分层次的要求。
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相互结合,创设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
所以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
学校德育还可以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利用学科教材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
全体教师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课题目标。
4.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孩子是一面镜子,照着我们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现便是我们家长教育的回应。
许多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多时候则更需要我们去引导感悟。
所以作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示爱和感恩的表现,我们的孩子才会不仅有爱的意识,更会有那些感恩的行为。
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广播电视学校、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课题实施的意义,以共同实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5、利用影视媒体的感恩熏陶利用优秀电影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熏陶,在愉快的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培植学生的感恩心,提高学生道德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二)研究活动的具体策略:1、对父母的感恩。
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才会爱他人,爱祖国,所以对父母的感恩是最基础的。
(1)首先开展体验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
可结合母亲节、妇女节、父亲节等开展如“一日护蛋行动”、“听妈妈讲怀孕的故事”、“做一天家务”、“为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过生日,亲手制作小礼物”等活动。
(2)观看亲情影片,联系自身,激发情感。
( 3)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上升为情感的具体表现。
2—— 3 年级的小学生给父母送一句温馨的祝福; 4—— 5 年级的小学生写一篇亲情作文。
举行主题班队活动。
2、对老师的感恩(1)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内容,酌情开展“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
认真学习、主动帮助老师做如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
(2)进行征文或演讲比赛,抒发对老师的爱和感激。
(3)教师节为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表达感恩之心。
3、对同伴乃至他人的感恩(1)“我的同伴”主题活动,可以选择征文、班队会、交流等方式进行。
(2)发现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如医生、邮递员、清洁工等。
(3)结合“学雷锋”开展回报活动,帮助社会上弱势群体,如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为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等。
4、对自然、对祖国的感恩。
(1)了解大自然为我们的生存提供的物质条件,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和利用,感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开展“环保小卫士”等活动。
(2)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更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主要采取文献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八、课题研究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 年 9 月---2015 年 11 月)1.建立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2.制定研究实施方案3.前期调查表4.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5.调查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5 年 11 月 ---2015 年 4 月)1.根据实施方案开展具体的实践工作,2.不断修正和完善实施方案3.中期调查表4.注重材料的积累和归档5.做课题中期总结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 年 4 月---2015 年 12 月)1.课题组成员完成研究成果,进行资料整理2.完成结题论文,研究报告3.感恩教育展示活动九、课题研究的条件:我校十分重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倡以人为本,以德治校,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倡导“孩子的笑脸是学校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