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有机合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

合集下载

有机合成教学设计(教案)

有机合成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有机合成教学设计2. 适用年级:高中化学3. 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4. 教学目标:a. 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b. 掌握有机合成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步骤c. 能够分析有机合成反应的类型和特点d. 能够设计简单的有机合成实验方案二、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有机合成概述1. 有机合成的概念2. 有机合成的重要性3. 有机合成的方法第二章:有机合成反应原理1. 碳碳键的形成与断裂2. 有机合成反应类型3. 有机合成反应条件第三章:有机合成实验操作1. 有机合成实验基本操作2. 有机合成实验常用仪器3. 有机合成实验安全注意事项第四章:有机合成实例分析1. 实例一:乙酸乙酯的合成2. 实例二:苯的硝化反应3. 实例三:醇的氧化反应第五章:有机合成实验设计1. 实验设计基本步骤2. 实验设计注意事项3. 实验评价与反思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反应类型2. 演示法:展示有机合成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3. 实践法:学生动手进行有机合成实验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有机合成实例和实验结果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有机合成基本概念的理解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有机合成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有机合成知识的掌握程度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有机化学》2.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等3. 教学课件:有机合成基本概念、原理和实例分析4. 网络资源:有机合成相关的研究论文和实验方法六、有机合成策略与规划1. 有机合成策略的选择2. 合成路径的优化3. 有机合成规划实例七、有机合成中的催化剂与催化反应1. 催化剂的作用原理2. 常见有机合成催化剂3. 催化反应条件的选择八、现代有机合成技术1. 绿色有机合成技术2. 微波辅助有机合成3. 有机合成技术的发展趋势九、有机合成实验技能提升1. 有机合成实验技巧2. 有机合成实验中问题的解决3. 有机合成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十、有机合成的应用与案例分析1. 药物合成中的应用2. 材料合成中的应用3. 有机合成案例分析与讨论十一、有机合成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1. 实验方案设计的要求和步骤2. 实验方案的评价指标3. 实验方案设计的案例分析十二、有机合成的放大与工业生产1. 有机合成放大的原则和方法2. 有机合成工业生产的技术和设备3. 有机合成工业生产的案例分析十三、有机合成安全与环保1. 有机合成中的安全问题2.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处理3. 有机合成与环境保护十四、有机合成实验的数字化教学1.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2. 虚拟实验室的应用3. 在线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十五、有机合成实验课程教学反思与改进1.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思2. 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3. 课程持续改进的计划与实施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地设计了有机合成教学的整个课程,从基本概念、原理、实验操作到策略规划、催化反应、现代技术应用,再到实验方案设计、放大生产、安全环保,到数字化教学和课程反思,形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教学体系。

高中化学《有机合成(2)》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有机合成(2)》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莘县高中化学教学能手评选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四节有机合成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四节有机合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机合成的过程,掌握有机合成的基本原则;2.熟悉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和相互转化关系;3.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有机合成分析、路线设计的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简单化合物的合成分析,认识到有机合成在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逆合成分析法教学方式:本节课采取的是“指导发现、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导入】: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有机材料、药物、新型材料;作用:认识有机合成的重要性。

【板书】一、有机合成的过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64 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有机合成?2、有机合成的任务是什么?【板书】1、有机合成的概念2、有机合成的任务【思考交流1】1、引入碳碳双键的方法是什么?2、引入卤原子的方法是什么?3、引入羟基的方法是什么?【师生总结】:1、引入碳碳双键的方法醇的消去、卤代烃的消去、炔烃与氢气的1:1 加成2、引入卤原子的方法烷烃、苯与卤素单质的取代、烯烃与卤素单质或卤化氢的加成、醇与浓氢卤酸的取代3、引入羟基的方法卤代烃的水解、烯烃与水的加成、醛与氢气的加成、酯的水解【思考交流2】如何实现下列转变:1.CH3CH2Br →CH3COOCH32.CH3CH2CH2Br →CH3CHBrCH33.CH3CH2-Br →Br-CH2CH2-Br【板书】二、逆合成分析法【阅读归纳】什么是逆合成分析法。

【例题点拨】合成草酸二乙酯,用逆合成分析法分析有机合成路线。

探究、点拨根据官能团以及官能团的转化逐步分析前一个中间体。

【练一练】:1.用逆合成分析法如何由甲苯合成苯甲酸苯甲酯,写出有机合成路线。

水 170℃ 醇 △ 2. 乙酸苯甲酯的合成【思考讨论】:有机合成遵循的原则【师生总结】1. 原料要廉价、易得、低毒性、低污染;2. 尽量选择合成步骤最少的合成路线;3. 合成路线要符合绿色环保;4. 操作简单、条件温和、能耗低、易于实现;5. 要按一定顺序引入官能团,不能臆造不存在的反应事实。

“有机合成”教学设计(2课时)迎评课

“有机合成”教学设计(2课时)迎评课

“有机合成”教学设计(2课时)迎评课△“有机合成”教学设计(2课时)【教学目标】:(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1、熟悉烃类物质、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性质、反应类型、反应条件。

2、熟悉有机合成的关键—碳骨架构建和官能团的引入及转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熟悉有机合成中官能团的引入与转化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机合成的训练感受有机合成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有机合成的关键—官能团的引入与转化一.熟悉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以及反应类型熟练掌握烃及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等含氧衍生物的结构、性质,有利于有机合成的学习。

1.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2. 有机合成的关键—官能团的引入与转化(1)完成下列方程式总结引入碳碳双键的三种方法:a CH 3CH 2CH 2OH 浓H 2SO 4 170℃ c CH CH + HCl 催化剂b CH 3CH 2Br NaOH/C 2H 5OH引入碳碳双键的三种方法是:(2)完成下列方程式总结引入卤原子的三种方法:a CH 4 + Cl 2 光 + Br 2 Feb CH 3—CH=CH 2 + Cl 2c CH 3CH 2OH + HBr H +△引入卤原子的三种方法是:(3)完成下列方程式总结引入羟基的四种方法:炔烯烷卤代烃醇醛羧酸酯加H 2 加H 2 卤代水解氧化氧化酯化加成(+HX 、X 2 )加成(+HX 、X 2 )消去(-H 2O )水解酯化△a CH 2=CH 2 + H 2O 催化剂 b CH 3CH 2Cl + H 2O NaOH c CH 3CHO + H 2 Ni 引入羟基的四种方法是:(4)引入羰基或醛基,通过醇或烯烃的氧化等a CH 3CH 2OH + O 2 Cub CH 3CHCH 3 + O 2 Cu △ △(5)引入羧基,通过氧化a CH 3CHO + O 2 催化剂b CH 3CHO + C u (O H )2 △cKMnO 4/H +【练习】写出以2-氯丁烷为原料,其它无机试剂自选,制备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⑴ 2,3-二氯丁烷⑵ 2,3-丁二醇3、官能团的衍变①通过消去(H 2O )、加成(X 2)、水解,将一元醇(RCH 2CH 2—OH )变为二元醇②通过消去(HX )、加成(HX ),将卤代烃的卤原子在碳链上位置移动。

高中化学有机合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

高中化学有机合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

高中化学有机合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第二课时)一、新课程标准要求⑴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⑵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二、教学背景分析1.研究内容分析: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服务于人类的桥,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中心,是化学工作者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最重要的手段。

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的研究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同时对本节第一课时有机合成的过程要有初步掌握。

本节课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逆合成分析法设计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的基本技能,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顺利研究本模块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及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学生已有的研究能力学生研究心理的期待群体中的个体差异三、本节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性质及转化关系,研究逆合成基本原则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小组会商、归结、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结本领。

②通过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物的合成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

3.情绪、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新物资的不断合成是有机化学具有非凡的科学魅力,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的教诲。

②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③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以化学主人翁的身份体会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研究化学的兴趣。

四、讲授设想流程与讲授设想(一)教学设计理论依据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研究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有机合成公开课学案 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有机合成公开课学案  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3.4有机合成(第2课时) 上节知识总结:【思考1】以乙烯为原料合成乙酸乙酯? 画出其合成路线。

【思考2】请用乙烯合成乙二酸二乙酯 ,并画出其合成路线。

4.引入醛基的方法: (1)R —CH 2OH 氧化 (2)乙炔和水加成 (3) RCH=CHR’ 适度氧化 (4)RCHX 2水解等5.引入羧基的方法: (1) R —CHO 氧化;(2) 酯水解;(3) RCH=CHR' 适度氧化;(4) RCX 3水解等 。

1.引入C=C 的方法:(1)卤代烃消去;(2) 醇消去;(3) C ≡C 不完全加成等。

2.引入卤素原子的方法: (1) 醇(或酚)和HX 取代; (2) 烯烃(或炔烃)和HX 、X 2加成; (3) 烷烃(苯及其同系物)和X 2的取代等。

3.引入羟基(—OH)的方法:(1)烯烃和水加成;(2)卤代烃和NaOH 水溶液共热(水解);(3)醛(或酮)还原(和H 2加成);(4)酯水解等 。

合成分析法:(综合使用,寻找最优解。

)1.正向合成分析法(顺推法)2.逆向合成分析法(逆推法) 优化合成路线的意义:P66【学与问】卡托普利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文献中共报道10条合成路线,其中最有价值的路线是以2-甲基丙烯酸为原料,通过4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

各步反应的产率如下:——→93.0%A ——→81.7%B ——→90.0%C ——→85.6%计算该合成路线的总产率是多少?设计合成路线时:(1)观察目标分子结构:碳骨架、官能团的种类和位置;(2)根据目标分子的结构推断官能团的引入和转化;(3)优化合成路线:绿色、经济、高效......逆合成分析法解题思路:①找出目标分子中的官能团。

②对目标分子进行官能团转换,关键:键的切断:③逆推制定合理的合成路线。

基础原料 中间体 中间体 目标化合物基础原料中间体 中间体 目标化合物【实践应用】利用原料苯、甲苯、乙烯、丙烯、乙炔、2—丁烯写出合成的逆合成分析思路。

全国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课件---题目:《有机合成》第二课时

全国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课件---题目:《有机合成》第二课时

2H++CO32-
H2O+CO2 ↑
提问1:根据你所写的离子方程式, 你能得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吗? (请同学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总结离子 反应的条件:
生成难电离物质。 生成难溶物质。 生成挥发性物质。
提问2:观察你所写的离子方程式, 你发现左右两边元素原子数目 和电荷总数存在什么关系?
写出下列离子方程式
1. Zn与稀盐酸混合
精讲:Zn + 2 H Cl
返 回 幻灯片 21
写出下列离子方程式
2.CuSO4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
提问: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并回忆溶解性口诀 。
学生分组活动:从桌面 的卡片中挑出哪些在溶 液中能改写成离子形式, 哪些不行?能改写的用 剪刀剪开并补上所带电 荷! 设计意图:教师巡回 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逐步得出“强酸强碱 可溶盐” 在溶液中以 离子形式存在。
讲授:将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写成反应 式就是离子方程式。
五、教学手段
针对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 以理解,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模式。
1.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 法,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动手实 验以及制作模型,主动探究问题。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化学实 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学法指导
本节课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演示,模型演示, 激发兴趣,增加直观感,学会观察思考, 帮助理解、方便记忆。 2、合作探究法: 开展分组探究活动,体现合作,提高学 习技能。 3、类比推理法: 通过几类典型的离子反应,练习学生推 理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2.向盛有5mL CuSO4溶液的

有机合成教案两课时

有机合成教案两课时

有机合成教案两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有机合成的方法和步骤;3. 能够分析有机合成反应的类型和条件;4. 能够设计简单的有机合成实验。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反应类型;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有机合成实例;3. 实验操作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实验。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15分钟)1. 有机合成的定义:通过化学反应将简单的有机物转化为复杂的有机物;2. 有机合成的意义:解决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有机物质的需求,提高物质的价值。

二、有机合成的原理(15分钟)1. 碳原子的四价结构:碳原子可以通过共价键形成多种有机化合物;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三、有机合成反应类型(20分钟)1. 加成反应:两个分子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分子;2. 消除反应:一个分子中的原子或基团被去除,形成双键或三键;3. 取代反应:一个原子或基团被另一个原子或基团取代。

第二课时:四、有机合成的步骤(20分钟)1. 选择合适的反应物:考虑反应物的可获得性、成本和反应效率;2. 选择适当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加速反应速度,提高产率。

五、有机合成实验(25分钟)1.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实验,掌握实验步骤和技巧;2. 实验数据分析:观察实验结果,分析产物的结构和性质。

六、案例分析(20分钟)1. 案例一:合成乙酸乙酯;2. 案例二:合成苯甲酸。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有机合成基本概念的理解;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3.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有机合成原理和反应类型的掌握。

教学资源:1. 有机合成教材或教案;2. 实验仪器和试剂:进行有机合成实验。

六、有机合成策略与设计(20分钟)1. 逆合成分析:从目标产物出发,逆向推断合成路径;2. 有机合成设计:结合反应类型和条件,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

有机合成教案两课时

有机合成教案两课时

有机合成教案两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有机合成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有机合成的方法和技巧。

3. 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步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

2. 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法:展示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仪器和试剂:试管、烧杯、滴定管等;试剂如有机物、催化剂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3. 分组实验安排表。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有机合成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有机合成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步骤。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步骤。

2.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演示法:展示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2.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仪器和试剂:试管、烧杯、滴定管等;试剂如有机物、催化剂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3. 分组实验安排表。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举例介绍有机合成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演示:展示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技巧,强调注意事项。

有机合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及学案高中化学北京海淀

有机合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及学案高中化学北京海淀
3. 学生认识障碍点分析 学生对于陌生物质有畏难的情绪。在设计合成路线的过程中,有机合成关键的应用;反应库中 的陌生反应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融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应用有机合成的思路方法解决利喘贝的合成问题。 2. 复习再现已有知识;从断键和成键的水平上分析陌生反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利喘贝的合成路线设计,体会有机合成的关键是构建碳骨架和引入所需的官能团。 2.通过问题清单和资料卡片的使用,学会分解任务及获取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环节二: 设计合成路线
通过学生对中间体 1 和 2 的合成设计,完 成利喘贝的合成路线。 简单评价合成路线,体味绿色合成思想。
环节三: 归纳本节内容
通过问题小结本节课。 体会有机合成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环 节
梳理问 题清 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2.在讨论中,学明生确活开动源节流的办法。 设计意图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明确由香兰素合成 利喘贝的任务。 [过渡]学生讨论整理问题清单
教材分析及学习者分析 1. 有机合成在教材中的地位
有机合成是本章的最后一节。不仅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的路线设计的方法,体会有机合成对人 类的重要影响。通过分析有机合成的过程,全面整合有机物、官能团、结构、反应性质和转化之间 的关系,使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认识有机反应的内在联系和创造价值。 2.学生的认识发展分析
[引导]在分析合成路线的合理性上,肯 定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对照问题清单解决 问题的方式。明确反应中的顺序问题即 官能团的保护;从断键和成键的水平上 认识陌生反应。
[交流、提问、完善合成 路线]
1.通过对具体资料的 分析,学生熟悉应用 有机合成的思路和方 法。 2.培养学生对信息的 提取、分析和概括能 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的能力。

高中化学有机合成机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

高中化学有机合成机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

高中化学有机合成机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介绍该教学设计旨在帮助高中学生理解有机合成机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运用有机合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教学设计曾获得国家一等奖,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体验。

目标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将能够:- 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常见的有机合成反应机制;- 运用有机合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本课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复上一课时的有机合成基础知识;2. 介绍几种常见的有机合成反应机制,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消除反应;3. 分析并解决几个有机合成实际问题;4. 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加深学生对有机合成机制的理解。

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示范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有机合成机制;- 练:布置课堂练和实验,巩固学生对有机合成机制的掌握;-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和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讨论: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 课堂练:通过布置练题,检验学生对有机合成机制的理解;-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的能力;-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能力和互动表现。

教学资源为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将提供以下资源:- 教材:提供有机化学教材,供学生参考和复;- 实验室设备:提供实验室设备和化学药品,支持实验操作;- 讲义和题:提供讲义和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结束语该教学设计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旨在培养学生对高中化学有机合成机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获得国家一等奖,充分证明了该教学设计的价值和创新性。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教案-有机合成教学设计-冠军奖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教案-有机合成教学设计-冠军奖

有机合成教学设计(两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有机合成是人教版化学选修五第三章最后一节,安排在学生学完基本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用途等方面知识后,通过复习再现、资料给予、课题探究等形式进行学习。

既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深化巩固烃及烃的衍生物相关知识,又能学以致用,分析有机合成过程,初步学习有机合成的基本方法。

通过有机物逆合成法的推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主人翁意识。

2.学情分析: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已经学完基本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等相关知识。

在进行本节课学习之前,应对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能熟练基本有机化合物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转化过程中化学键和官能团的变化,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练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2)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

(3)初步学习逆向合成法的思维方法,并能设计简单合理的有机合成路线。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整理、归纳,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2)通过创设情境,展现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体会有机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有梯度地学习生活中的有机合成,启发学生探讨逆合成法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感受生活中的有机合成产物的选择和使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归纳知识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提高表达沟通水平。

(3)学习逆合成法,培养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端正的科学研究态度,感受化学学科独特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掌握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设计合理的有机合成路线。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合成-全国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合成-全国一等奖

有机合成教学目标:1熟悉有机物各官能团的性质和转化关系。

2能找出各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方法。

3掌握有机合成中碳骨架的增长和减短及成环方法。

4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整理、类推迁移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有机物各种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及应用。

教学难点:获取信息,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一:预习卡片:1引入碳碳双键的反应有哪些举例写出方程式2引入卤素原子的反应有哪些举例写出方程式3引入羟基的反应有哪些举例写出方程式4引入羧基的反应有哪些举例写出方程式二.讨论卡片:完成下列合成路线图:⑴由乙烯合成乙酸乙酯⑵由乙烯合成乙二酸乙二酯和聚乙二酸乙二酯⑶由苯合成苯酚⑷由甲苯合成苯甲酸苯甲酯三:练习:1.以氯乙烷为原料制取乙二酸HOOC—COOH的过程中,要依次经过下列步骤中的①与NaOH的水溶液共热②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③与浓硫酸共热到170 ℃④在催化剂存在情况下与氯气反应⑤在Cu或Ag存在的情况下与氧气共热⑥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A.①③④②⑥B.①③④②⑤C.②④①⑤⑥D.②④①⑥⑤2.某有机化合物X,经过下列变化后可在一定条件下得到乙酸乙酯,则有机物X是A.C2H5OH B.C2H4C.CH3CHO D.CH3COOH3.《茉莉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

茉莉花香气的成分有多种,乙酸苯甲酯是其中的一种,它可以从茉莉花中提取,也可以乙烯和甲苯为原料进行人工合成。

其中一种合成路线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A、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反应②、⑥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述反应中属取代反应的有________填写序号;4反应__________填序号原子的理论利用率为100%,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合成-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合成-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有机推断题复习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各类别有机物的主要性质,以及各类别有机物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分析推断题的高频考点和必考考点;了解有机当中的延伸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
帮助学生从不同维度建立有机物主框架,训练学生有机设计能力和书写规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夯实基本功,观察高考题,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才会在有机推断分析中不中断、不卡壳,最终敢于选做有机选考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各类有机物的主要性质,各类有机反应的类型分类,有机物间的主体框架,常见有机反应的反应机理。

2、难点
常见有机反应的反应机理,同时会分析推断流程中的反应机理。

教学过程
一、有机化学考试内容解读
1 2022-2022年全国Ⅰ卷有机选做题一览表
1、nO4(H)反应
2、哪些物质和Na反应
3、哪些物质和NaOH反应
4、哪些物质和NaHCO3反应
5、哪些物质和H2反应
6、哪些物质和LiBH4、LiAlH4反应
板书设计
一、有机化学考试内容解读
二、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有机推断题的小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合成-“十校联赛”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合成-“十校联赛”一等奖

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四节第二课时《逆合成分析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掌握有机合成任务的基础上,学习逆合成分析法。

掌握逆合成分析的含义和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

学会用逆合成分析法设计合成路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和任务驱动,体会逆合成分析法的解题过程,学会逆合成解题的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和科学情感;培养求实、创新、探索的精神与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寻找有机合成题的突破口。

学会利用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寻找合成路线的最佳方式。

三、学情分析: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有机合成的任务和过程,对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和转化关系有了全面的掌握。

因此逆合成分析法只是让学生在思维上逆向转移,能找出基础原料和目标物质在官能团上的差别,以及官能团转化所发生的化学反应。

因此,本节课所需要的知识有二:一是目标物质碳链的构建;二是官能团的相互转化。

这些知识是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逆合成分析法”的解题方法,故设计了4道习题,以期通过练习熟练地应用“逆合成分析法”。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环节:温故知新【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机合成的任务和过程,请同学们回答有机合成的任务是什么有机合成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对学生们的回答评价后)【投影】1、有机合成的两大任务:一是目标物质分子骨架的构建;二是官能团的转化2、有机合成的过程:基础原料→中间产物→中间产物…→目标物质【问题】思考:那么如何设计有机合成的路线呢第二环节:新课学习【驱动任务1】根据预习,请汇报什么是逆合成分析法(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投影】逆合成分析过程示意图目标物质→中间产物→中间产物…→基础原料【驱动任务2】如何由目标物质逆向推导“中间体”【投影】分析目标物质中的官能团,将目标物质进行“切割”:找到合适断键的位置,进行初步切段、分割;再将此“分割”得到的原料片段恢复为“中间体”。

高中生物有机合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

高中生物有机合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

高中生物有机合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有机合成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醛、酮、酯和酸酐的合成方法;3. 运用已学知识设计并实施一个简单的有机合成实验。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合成的概念和意义;2. 醛、酮、酯和酸酐的合成方法;3. 有机合成实验设计和实施。

三、教学过程1. 知识讲解:a. 有机合成的概念和意义的简要介绍;b. 醛、酮、酯和酸酐的合成方法的详细讲解;c. 相关实例的演示和说明。

2. 实验设计:a.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有机合成实验;b.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选择适当的合成方法,确定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c. 学生撰写实验方案,并向老师提出审核;d. 学生调配实验所需材料,准备实验装置。

3. 实验实施:a. 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b.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c. 学生向老师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 讨论和总结:a. 学生归纳总结醛、酮、酯和酸酐的合成方法和实验操作要点;b. 学生展示各组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 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2. 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3. 对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评估。

五、教学心得与反思本节教学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有机合成的概念和意义,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实验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评价上,以实际操作和实验结果为主要依据,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课件和教材;2. 实验室设备和器材;3. 相关实例和实验数据。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合成【省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合成【省一等奖】

《有机合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掌握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和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2掌握常见官能团的引入、消除和衍变及碳骨架增长、缩短的方法;3了解有机合成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应用和贡献。

1常见官能团的引入、消除和衍变及碳骨架增长、缩短的方法;2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1有机合成中官能团的转变1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官能团的引入—OH+H2O;R—X+H2O;R—CHO+H2;RCOR′+H2;R—COOR′+H2O;多糖发酵—X烷烃+X2;烯炔烃+X2或HX;R—OH+HXR—OH和R—X的消去;炔烃不完全加氢—CHO某些醇氧化;烯烃氧化;炔烃水化;糖类水解—COOHR—CHO+O2;苯的同系物被强氧化剂氧化;羧酸盐酸化;R—COOR′+H2O —COO—酯化反应2官能团的消除①消除双键:加成反应。

②消除羟基:消去、氧化、酯化反应。

③消除醛基:还原和氧化反应。

3官能团的保护被保护的官能团被保护的官能团性质保护方法酚羟基易被氧气、臭氧、双氧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①用NaOH溶液先转化为酚钠,后酸化重新转化为酚:错误!R—Cl错误!R—CN错误!R—COOHCH3CHO错误!错误!n CH2==CH2错误!CH2—CH2n CH2==CH—CH==CH2错误!CH2—CH==CH—CH2增长碳链2CH3CHO错误!+n-1H2O+NaOH错误!RH+Na2CO3缩短碳链R1—CH==CH—R2错误!R1CHO+R2CHO3常见有机物转化应用举例1234CH3CHO错误!错误!4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几种常见类型1以熟悉官能团的转化为主型如:请设计以CH2==CHCH3为主要原料无机试剂任用制备CH3CHOHCOOH的合成路线流程图须注明反应条件。

CH2==CHCH3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以分子骨架变化为主型如:请以苯甲醛和乙醇为原料设计苯乙酸乙酯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注明反应条件。

提示:R—Br+NaCN―→R—CN+NaBr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3陌生官能团兼有骨架显著变化型常为考查的重点要注意模仿题干中的变化,找到相似点,完成陌生官能团及骨架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合成-国赛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合成-国赛一等奖

宣城市水阳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公开课教学简案
1、官能团的性质
2、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
3、有机物间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归纳
4、有机合成基本路线
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
四、讲练结合--高考真题
(2016全国卷I)秸秆(含多糖物质)的综合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以秸秆为原料合成聚酯类高分子化合物的路线:
回答下列问题:
(6)参照上述合成路线,以(反,反)﹣2,4﹣己二烯和C2H4为原料(无机试剂任选),设计制备对苯二甲酸的合成路线.
(2015全国卷I)A(C2H2)是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由A制备聚乙烯醇缩丁醛和顺式聚异戊二烯的合成路线(部分反应条件略去)如图所示:
(6)参照异戊二烯的上述合成路线,设计一条由A和乙醛为起始原料制备1,3﹣丁二烯的合成路线
水阳高级中学教务处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
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第二课时)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⑴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⑵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服务于人类的桥,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中心,是化学工作者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最重要的手段。

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同时对本节第一课时有机合成的过程要有初步掌握。

本节课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逆合成分析法设计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的基本技能,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学习本模块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及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心理的期待群体中的个体差异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性质及转化关系,学习逆合成基本原则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物的合成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新物质的不断合成是有机化学具有特殊的科学魅力,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的教育。

②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③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化学主人翁的身份体会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流程与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标准
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内容与层次,化学教学内容的具体特征,高二学生的年龄与思维发展情况,我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征,化学学科的特征(研究方法、基本思想、逻辑结构),教师的教学优势能力及我校化学教学的技术条件。

(三)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四)教学方法
1.问题解决法
2.情境激学法
(五)重、难点突破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课后反思
1、教师变“教学”为“导学”。

2、教育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

3、教学注重务实、创新、高效、学思结合。

4、教师学会了等待就学会了尊重。

七、板书设计
第四节有机合成
一、逆合成分析法
目标化合物→中间体……→中间体→基础原料
二、实践探索:长效缓释阿司匹林的逆合成分析
三、有机合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绿色性(环保、循环、原子经济性)
2.科学性(原理正确)
3.可行性(条件温和、操作安全、容易分离)
4.简约性(流程简、步骤少)
5.经济型(原料易得、成本低、产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