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语文五年级下册 9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语文五年级下册  9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语文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9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从军行》课堂实录1、谈话导入,解读题目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生:参加军队。

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从军行)3.解读题目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生: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4.了解诗人,课件出示: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5.铺垫渲染(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生自由交流(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初读古诗,解决字词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会写字。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再读古诗,感知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从军行》先认真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2)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生1:看注释生2:看插图生3:想象画面(3)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

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新人教版

《四时田园杂兴》课堂实录(一)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背诵了许多古诗,今天我们一起要来学习的也是(来一起)——生:《古诗三首》师:今天这堂课呢,我们重点来学习一首古诗,请大家把书打开,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

第一.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第二.借助下面的注释,想一想每一首诗的意思。

明白了吗?好,开始吧!生:(学生自由朗读.预习)师:他在想这首诗的意思了。

(稍停片刻)行了是吗?好,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这位同学,来。

生1:读诗。

师:在这首诗里有一个多音字,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字,(师指“供”), 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看一看。

生:从事。

师:从事。

那么在这儿它怎么读呢?应该读第一声,对了,你来读一读。

生1:(生念: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生2:(边读边笑)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3:(读整首诗)师:非常好。

来看,这里也有一个生字,我们要特别注意,来看什么字?这是什么字?(耘)对,耘,这是什么?(师点“耕”)“耕”,对,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都要注意什么?这个“耘”在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生:那个偏旁应该有三横,不要写成有两横。

师:好,同学们,我在想啊,这首诗写了什么景物?生:(自由朗读)师:谁发现了?两位,三位,四位,五位……生1:我发现这些是写农村景色的。

师:是写农村生活的,是不是啊?好,一点发现了,还发现了什么?生2:我觉得这首诗一句到两句是写他们种田、种地的。

师:也都是写到了农村生活的。

生3:这首古诗是写乡村四月情景的。

师:写的是农历四月小农忙季节的事儿。

生4:我觉得这首诗是写春天的。

生5: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写的。

……《四时田园杂兴》课堂实录(二)教学目标1.学会“昼”“耘”“桑”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秋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二: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

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的一篇课文,本节课将学习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洞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欣赏诗歌的美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欣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欣赏诗歌的美,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启发他们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制作课件。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三首古诗,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和指导。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三首诗的韵味和美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三首诗的深层含义。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12古诗三首名师教学片段实录◆对比体验,入情入境(教学突破点)师:那些人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师: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曾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今天,请大家看一看这幅画。

(出示《清明上河图》)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这里很繁华。

生2:我看到大街上车水马龙。

生3:我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

生4:我看到店铺很多。

生5:我看到那里的房屋建得很漂亮。

师:的确是这样。

浙江东阳横店影视城依照这幅《清明上河图》对汴京进行了重建,我曾经游览过,真是美丽如画。

如果你有机会去,也一定会被那里的美景折服。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那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的手中。

师: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生:山外还有青山,楼外还有高楼。

师:还有别的理解吗?生:就是说杭州非常美丽,楼房建得非常漂亮。

师:是啊,这些楼是谁建的?生:皇帝、大臣们。

师:他们建楼干什么?生:享乐。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多美啊!让我们来看看这美丽的杭州吧!(课件出示南宋时的杭州图片)师: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你们是怎样的心情?生:很着急。

师:你着急什么?生: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会把杭州又占领了。

师:你说得真好!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人,我们问问他们:生(齐):“西湖歌舞几时休?”师:是啊!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南方的权贵们醉生梦死,而北方的老百姓却遭受着金人的压迫。

面对权贵,面对皇帝,你想说些什么?生1:我想对他们说:“该醒醒了,不然金兵就打过来了!”生2:我想对他们说:“快去把失去的土地收回来吧!”生3: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再醉生梦死了,去看看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吧!”…………赏析:古诗的学习,重要的并不是理解诗句字面的意思,而是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内在情感。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巧联读共释疑悟情感——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材解析】《古诗三首》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由宋代陆游的《示儿》、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其中,《示儿》和《题临安邸》都以南宋为历史背景,可把这两首古诗放在第一课时进行教学。

《示儿》是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

前两句突出“悲”,诗人悲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到祖国统一;后两句表达出诗人至死不忘收复中原、期盼祖国统一的深情。

《题临安邸》是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这首诗先是描写杭州西湖的美景,接着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后借“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国耻、苟且偷安。

学习这两首古诗,有助于学生感受古代爱国诗人的家国情怀,理解单元篇章页上艾青的诗句,深切感悟亘古不变的爱国情。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

《古诗三首》课后第二题和第三题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能借助诗歌题目、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师可组织学生整理预习时收集的资料,尤其是南宋历史、陆游生平以及诗歌中的关键地点“中原"汴州”等资料,以便酌情运用到古诗学习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落实语文要素。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习得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是结合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三学段要“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

因此,可鼓励学生预习时敢于质疑,根据提出的问题收集相关资料。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之一。

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十一课《古诗三首》中,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学习了三首经典的古诗,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增强了解诗的能力,下面是这节课的实录:一、导入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本节课的主题,告诉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

他问我们有没有听过古诗,有的同学说听过,有的同学说没听过。

老师说:“古诗虽然有些难懂,但是很美丽,有很多美好的意象和情感,你们会喜欢它的。

”二、学习诗歌1.《登鹳雀楼》老师先读了这首诗,然后让我们一起跟着他读,然后解释诗歌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他在这首诗中写出了自己登高观赏景色的感受,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向往。

2.《静夜思》老师随后介绍了另一首诗歌《静夜思》,并向我们展示了这首诗的原文和翻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他在这首诗中描述了自己在晚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景,表达出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

3.《将进酒》最后,老师介绍了第三首诗歌《将进酒》,我们看见这首诗十分长,老师告诉我们可以分段朗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他在诗中描述了自己豪迈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表达了对人生的热情和自信。

三、课堂练习接着,老师对同学们进行了一些小练习,让大家自己尝试着读诗,运用课上所学的技巧。

有些同学读得很流利,有些同学读得还不太熟练,老师对他们进行了指导。

四、总结最后,老师总结了这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了古诗的重要性,并告诉我们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还会遇到更多的古诗和古文,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学习并深入理解它们的内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三首经典的古诗,还学到了如何朗读和理解古诗的技巧,尤其是对于我们小学生,这对于增强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节课中,老师还让我们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段对古诗的感受。

很多同学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并表达出自己对古诗的喜欢和对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象的理解。

最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12.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最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12.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示儿》课堂实录一、直接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题临安邸》,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古诗《示儿》,(板书:示儿)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

同学们搜集有关陆游的资料了吗?生:搜集了。

师:老师在这儿要做一个考察,哪位同学来做一做这个填空题?出示幻灯片:知诗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以(诗)的成就为最。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生作答。

2、师:为了更好地学习《示儿》这首诗,我们不仅要了解这首诗的作者,还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片:师读写作背景:1126年,从金兵的铁蹄踏破宋朝的都城汴梁的那一刻起,战火就整整燃烧了95年,陆游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他一生都在——生读:渴盼国家的统一。

师:在他临终之时,躺在病榻上的他写下了千古绝唱《示儿》。

二、学古诗:1、解诗题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示儿。

师:哪位同学能解解诗题,说说“示”和“儿”的意思?生:“示”就是告诉、告知的意思,“儿”指儿子。

出示幻灯片:师:“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那么陆游在临终之时想告诉儿子们什么呢?2、初读诗出示古诗《示儿》的幻灯片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一生读)师:我们已经读准了这首诗,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3、抓字眼、解诗意师:同学们读得不错,不过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幻灯片:学习提示: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师:请看学习提示,第一行的任务我们已经完成了,请同学们参照第二行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的意思。

(1)同学们在《二泉映月》的音乐中小组合作学习。

(2)逐句汇报师:看来各小组都已经学习完毕,下面汇报一下学习情况,汇报时要先读诗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教学实录师:陆游,一位爱国诗人,年少的时候就立下(课件出示)P(配图)“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师:“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今天,让我们起走近陆游,学习他的一首爱国诗篇。

(P 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师:先读一读课题(生读)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你停顿得很准确,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读吗?(因为秋夜将晓告诉我们写这首诗的时间,出篱门告诉我们写这首诗的地点,迎凉有感写了作者做了什么,所以我这样停顿。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同意)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诗的题目吧!(P课件出示停顿)(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师:所以,谁能完整地说下题目的意思?(生答,师随评,师引导:秋天夜里,天快要亮了,走出篱笆门不禁感到迎面吹来的凉风十分伤感。

)师:明诗题了,再读一读,注意停顿,试着读通、读顺(生读,齐读)师:关于作者,你们了解多少?(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生字词P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

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课件出示)(生读,男女分读,分组读,师指导:读通、读出节奏感和韵律感,齐读)P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P1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P2再读古诗: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

师:秋天的夜晚,诗人信步走出篱门,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又有怎样一番感慨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古诗,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课堂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课堂教学实录第一课时板块一:读懂诗题,把握背景1.(教师板书诗题:示儿题临安邸)指名朗读诗题。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并借助注释,理解诗题(1)“示儿”是什么意思?(2)结合四年级上册所学的《题西林壁》,理解“题临安邸”的“题”。

(3)结合预习,说说自己了解的“南宋”与“临安”。

(4)“示儿”是“给儿子看”,那么,“题临安邸”是给谁看?3.说说自己了解的诗人陆游、林升。

结合南宋历史,了解创作背景。

板块二:读通诗句,读懂诗意1.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分别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古诗,检查是否正确、通顺,相机正音、指导。

3.借助课文注释,结合课前所查阅的资料,与同桌尝试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4.指名学生交流汇报诗句意思。

教师相机提问:(1)“九州”指的是什么?“中原”指哪里?“九州”与“中原”是什么关系?(2)“临安”“杭州”“西湖”分别指的是什么?“汴州”指哪里?“汴州”与《示儿》这首诗中的“中原”是什么关系(3)“乃翁”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指的是谁?赵惠:(4)“王师”是指什么?与《题临安邸》中的“游人”有什么关系?5.全班齐读这两首古诗,强调读出节奏与韵律。

板块三:分步解读,读出诗情(一)学习《示儿》。

1.指名朗读《示儿》。

2.静心读读诗句,想一想,哪个细节最打动人。

汇报交流,预设要点:(1)“万事空”是指什么?为什么一个人已经知道“万事空”,还有所“悲”?(2)既然知道“万事空”,为什么还要嘱咐孩子“家祭无忘告乃翁”?3.学生齐读《示儿》。

4.为什么到了这个时候,还在惦记着国家的事?这并非偶然!他曾这样写道:(课件呈现)(1)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2)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3)砥柱河流仙掌日,死前恨不见中原——《太息》(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

同学生朗读,教师作相应解说。

5.其实,何止是这几句啊!在后人对陆游的评价里:(课件呈现)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赵翼《瓯北诗话》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共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共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共3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组古诗,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王昌龄的《从军行》。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是,对于这三首诗的背景、意境和表达手法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这三首诗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材:准备《古诗三首》的文本,供学生朗读和背诵。

3.背景资料:收集诗人王之涣、孟浩然、王昌龄的生平资料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这三首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同时,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孟浩然、王昌龄的生平资料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呈现《古诗三首》的文本,让学生朗读和背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已亥杂诗》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已亥杂诗》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这些问题将围绕古诗的主题、意境、韵律等方面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
3.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诗词朗诵、角色扮演、创作展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4.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古诗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他们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讲授新知
1.介绍作者龚自珍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为理解诗人的情感奠定基础。
2.指导学生朗读《已亥杂诗》,关注诗的韵律、节奏,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3.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句,如“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解读诗句的意义,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
4.引导学生从诗句中领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4.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现代汉语解释古诗,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力,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2.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பைடு நூலகம்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感悟古诗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健康进取的人生态度。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精选1篇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精选1篇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一、引言本次课堂教学的主题是《古诗三首》,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在课堂上,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赏析、创作等方式,深入挖掘古诗的魅力,感受古人的智慧。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背景介绍首先,我将为学生简要介绍这三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特点。

例如,杜甫的《春望》描绘了战乱之后的春天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以登高远望的视角,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豁达的胸怀;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以离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

2. 朗读与赏析在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让他们体会诗歌的语言韵律。

在朗读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音节、节奏、声调等要素,感受诗歌的美感。

接着,我会带领学生逐句赏析诗歌,关注诗人的情感表达、意象描绘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创作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古诗的魅力,我将组织一次创作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改写或者创作新的诗歌,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提供一些创作技巧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我也会邀请有经验的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和借鉴。

4. 总结与反思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学生们可以回顾自己在本次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分享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此外,我还会邀请学生提出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和意见,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我会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古诗的内涵。

例如,在讲解《春望》时,我会问学生:“你们觉得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9古诗三首名师教学片段实录◆联系背景资料,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重点)师:默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边读前两句一边想象,你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圈画重点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

生:我仿佛看到了滚滚的黄河在奔流。

师:哪些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受?生1:我从“三万里”看到了黄河的长,看到了黄河的气势磅礴、波涛汹涌。

师:请通过朗读体现出黄河的气势,好吗?(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生1:“五千仞岳上摩天”在这里是形容华山的。

“五千仞”是虚指,形容华山很高。

生2:“摩”字使用得很生动,我仿佛看到华山高耸入云的样子。

师:(出示黄河的图片)看,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李白曾高声吟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出示华山图片)看,这就是华山,高耸入云,直插云霄。

一横一纵,展现了中华大地的景象,齐读——生(齐):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师:放眼望去,河奔腾,山高耸。

祖国山河如此壮丽,诗人不禁赞叹道——生(齐):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师:你能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心情吗?生1:我体会到了诗人此时是无比自豪的,祖国的山河是多么壮丽呀!生2:联系后面的诗句,我体会到了诗人的悲痛。

因为如此大好河山,却沦落在金兵的铁蹄之下。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诗的后两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生默读,圈画关键字词。

)师:用心读,用心想,你眼前又浮现了哪些画面?你又是抓住哪些词语体会到的?生1:通过“泪尽”一词,我仿佛看到了遗民的眼泪都已经流干了,那该是多么伤心哪!生2:“尽”说明他们流了很长时间的眼泪,流出的不仅仅是泪,还有血,还有痛。

师:同学们能抓住关键词语走进诗中,体会诗人情感,这样的体会更深入。

还有哪些字词令你有感触?生:“遗民泪尽胡尘里”,这“胡尘”是金兵战马扬起的灰尘四处弥漫。

师:(播放音乐)金兵横行,烧杀抢掠的铁蹄肆意践踏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身上。

闭上眼睛想一想:在这四处弥漫的“胡尘”中,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生:我仿佛听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看到了战马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21 古诗词三首名师教学设计片段◆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想象诗词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词人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师:请大家默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生默读《长相思》。

)师: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掌握了多少。

(板书“身”)第一个问题,身体的“身”,是作者的身躯,他身在何方?生:作者正要动身前往山海关外。

师:哦,山海关外。

请你先站在这儿,谁还有不同的看法?继续说。

生:作者“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

也请你站一会儿,其他同学继续说。

生:作者“身”在山海关。

师:请你也站一会儿。

谁还有不同的理解?作者身在何方?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那边,山海关的那边。

好,那么请注意,这里还有个“山一程”呢!作者的“身”还可能在哪儿?生:可能在山上。

师:可能在怎么样的山上?生:非常高的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

那么,“水一程”呢?又提示了你什么?生:他也可能在船上。

师:可能在船上。

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

作者的“身”在哪儿?这几位同学说出的位置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

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在“身”后面补写板书“在征途”。

)师:请坐。

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生1:他的心在故乡。

生2:他的心在家乡。

生3: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生(齐):在故园。

师:好。

(在“心”的后面补写板书“系故园”。

)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把它们连起来,(在板书的这两句话上画一个圆圈。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新的体会?生: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

师:不错。

统编版1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统编版1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师:怎样有效的学习一个单元的内容呢?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这个单元的导语页。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隐含在清朝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

1839年,林则徐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害人的鸦片,并于同年6月3日在广东虎门销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

林则徐在自己的诗中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

绝不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接受。

师: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责任。

我们将走进不同的时期,去关注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感受革命先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导语页中还有这样两句话,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古诗三首》。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三首古诗,借助注释想一想古诗题目的意思。

师:《从军行》是唐代王昌龄写的。

从军行是乐府曲名。

王昌龄的《从军行》一共有七首,是著名的边塞组诗,今天我们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朝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将晓”是指快要天亮的意思。

“篱门”指竹子和树枝编的门。

“迎凉”就是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古诗的题目比较长,先听老师读,注意停顿的地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

1《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1《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1古诗三首名师教学片段实录◆自由想象,体会儿童的鲜明特点(教学重点)师:同学们,读了三首古诗,你觉得哪些画面非常有趣?生1:我觉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有趣。

师:谁能展开想象,说一说具体画面?生1:小孩子都不懂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树荫下一本正经地挖土种瓜呢!师:这些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1:勤劳、质朴。

生2:我觉得《稚子弄冰》里的孩子很有趣。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些孩子非常调皮,他们把金属盆里的冰取出来当乐器敲,没想到冰突然碎了。

我仿佛看到了他们沮丧的样子,听到了他们长长的叹息声。

师:这首诗中哪些动词写出了儿童的调皮?生1:“脱、取、敲”三个字写出了这么冷的天,孩子忙着把冰取出来,并且急于玩耍的画面,非常有趣。

生2:我觉得《村晚》中“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两句诗描写的画面十分有趣。

“横牛背”“信口吹”让我感觉到牧童太自由了,太快乐了,真让人羡慕!师:从“横”字,你能想象出牧童是怎样坐在牛背上的吗?生1:牧童侧着身子坐着。

生2:牧童趴在了牛背上。

师:牧童吹的是什么曲子?生1:牧童吹的不知道是什么曲子。

因为诗中说“无腔信口吹”。

他想怎么吹就怎么吹。

生2:说不准还走调呢!师:看来这小牧童特别自由自在,特别洒脱,所以他在牛背上也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真是乐趣无穷,真想也去做一回这样的小牧童啊!让我们一起把这三首诗读一读,感受这些有趣的场景,感受诗人笔下这些可爱的孩童形象。

(生有感情地朗读)赏析: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儿童形象时,主要采用“想象画面,进入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想象,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学种瓜”,《稚子弄冰》中的“脱、穿、敲”,《村晚》中的“横牛背”和“信口吹”。

通过这些关键字词我们仿佛看到孩子或做农活时的严肃认真,或弄冰时的调皮可爱,或横牛背时的自由洒脱;听到孩子在弄冰时的嬉笑声,冰碎掉时的惋惜惊呼声,随口吹的不成曲调的笛音。

【教育资料】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5古诗三首牧童_人教版新课标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5古诗三首牧童_人教版新课标学习专用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5古诗三首牧童人教版新课标2019一、点词读句师:这节课洪教师带大家学一首古诗,题目是生:牧童师:之前,同学们有没有去读一读这首诗啊.生:读了。

师:我知道,学这首诗,对你们来说不算困难。

因为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字,你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那是非常简单的事。

今天洪老师提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大家做到熟读(板书)(生接:熟读成诵)。

对,这就需要认真反复地练一练。

现在洪老师给你3分钟时间,做到熟读成诵。

开始。

生:(自由朗读)师:停,(学生感到为难),其实,刚才,你们自己给自己提高要求了,洪老师只想你们做到熟读,还没有要你们做到熟读成诵呢!(生笑),怎么样才叫熟读呢,现在我们来搞个活动,这个活动叫“点词读句”。

先老师给你们作个示范,洪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

请用举手的姿势告诉大家。

明白吗?生:明白师:卧,(学生纷纷据举手)你看,读得很熟了么!请你说。

生1: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继续稳重地念)卧生2:不脱蓑衣卧月明(读出了节奏)师:明白吗?生:明白。

师:你们明白洪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词吗?(学生有困难)把这句诗轻轻地读一读。

生:(再读这句诗)师:诗句一共有7个词。

谁知道洪老师为什么偏偏点这个“卧”字,猜一猜就可以了。

你说,这个男孩。

生:卧是睡的意思,诗人在月光下着睡觉师:注意了,他讲到了另外一个词:睡。

他说这句诗里面不用睡而用卧,是因为卧字比睡字好,所以洪教师要点这个卧字。

(面向发言的同学)你说得很对,这句诗里的这个卧字很特别,能让人联想开去。

生:卧字给我感觉是,他不是真的在睡觉,而是在欣赏月色。

生:对,卧是躺的意思,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会,也有玩的味道。

师:好。

接下来,谁来做小老师,我们请小老师来点词了。

来,由你来点词生:(一生上台)师:现在你上来只读一个词,所以一定要读得稳,让每一个同学都听得清楚。

生:好。

------弄生:(齐声,兴奋地)笛弄晚风三四声师:多熟啊,再读生:笛弄晚风三四声师:你点这个词有理由吗?师:他点这个词也有理由的,我们也来猜一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实录《古诗三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共选用了《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三首古诗。

我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描写西湖美丽景色的古诗。

二、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是描写夏日西湖美丽景色和独特风光的诗,两首诗的作者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西湖美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刻画出西湖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美,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四、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从老师诵读曾经学习过的描写西湖景色的文章入手,即注重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古诗教学轻讲解、重朗诵、帮扶理解会意境的理念,突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过两首诗的对比学习,力求从写作的角度给学生一点开启,此外,本课教学还注重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的有机结合,体现了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阅读的量更大,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力求达到融会贯通学语文的境界。

五、教学流程
(一)回顾已学,导入新课。

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春光,没有秋意,也没有雪。

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

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桅子花的甜香。

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注重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师:老师刚才朗读的这段文字美不美?谁还记得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哪篇文章?
生:《西湖的绿》。

师:对,作者正是抓住绿这一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对于西湖,你都有哪些了解?
生:简介西湖。

(略)
师:关于西湖,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留下了自己的笔墨。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12课的后两首古诗,看看这两位诗人笔下的西湖是怎样一番景象。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1、理解诗题。

师:我们先来学习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谁来读读诗题?你怎样理解题目?
生:诗人在湖边饮酒,目睹天气由晴转阴雨的景象。

2、了解诗人。

师:通过预习,你对这首诗的作者苏轼都有哪些了解?
生:(简介苏轼)。

3、学习、理解诗意。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60页,自己练习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生读)
师:(指名朗读,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师:学习古诗,我们必然要理解诗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和文中插图,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生:认真自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如果有不懂的,你也可以提出来。

生:(纷纷举手,分别谈自己对诗中词、句以及所体会到的情感的理解。

老师随机点拨、引导、板书。

)(略)
4、指导朗读。

师:作者正是通过写晴天和雨天西湖所展示出的不同美景来表达他对西湖山水的喜爱和赞叹之情,所以同学们要读出这种喜爱之情、赞叹之情。

[重视朗读指导,并从读中悟情]
生:练读、齐读。

师:能不能背下来?
生:齐背。

[达到熟读背诵]
(三)学习第三首诗。

1、板书诗题、作者。

师: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谁记住了,帮老师板书在黑板上,别忘了写上作者。

生:(板书)
2、复习学习古诗的五步法。

师:还记得我们学习本课第一首古诗时老师教给你们的学习古诗的五步法吗?[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生答:①课前查询知诗人。

②介绍背景解诗题。

③质疑讨论明诗意。

④想像诵读悟诗情。

⑤迁移应用背诗文。

3、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师:请你们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结合插图,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生:(四人合作学完后汇报,老师随机板书,评价。

)(略)
4、指导朗读、背诵。

(四)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师: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西湖景色的,我们来比较一下,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又不同在哪儿?
生:相同点是两首诗都写了夏日西湖美景,都是赞美西湖的。

生:不同点是前者先写景后写感受,后者先写感受后写景。

师:你看出了两位诗人表达方式的不同。

生:前首诗是运用比喻让读者想象,而后者则抓住荷花莲叶的特点,描写了湖面的色彩美。

师:你是从作者写作手法的角度去对比的。

生:苏轼的诗写了他长时间欣赏整个西湖的美景,而杨万里只观察了荷花、莲叶在朝阳下的美景。

师:你发现了他们观景的时间不同。

师: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写同样的景物,由于作者观察角度的不同,所采用的写作手法不同,所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景致也自然各具特色,所以我们要多观察、勤练笔,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写,这样才能把文章写的更好。

[重视写作指导]
(五)延伸交流。

师:同学们一定从刚才所学的这两首诗中感受到了西湖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美。

对于西湖这样的人间天堂,真是数不清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它写下了赞美的诗篇,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所搜集到的描写西湖的诗词文章吧。

[注重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
生:白居易《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题此湖。

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深深依恋之情。

生: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的第一首,把西湖雨景写的非常传神。

生:白居易《钱唐湖春行》、《西湖留别》。

生:苏轼《夜泛西湖二绝》。

师:还有当代学者余秋雨的《西湖梦》、诗人汪国真《西湖雨》等,都写下了作者对西湖的眷恋之情。

(六)课外拓展。

1、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编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景物等。

2、继续搜集、阅读描写西湖的诗词文章。

六、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原本就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且也积累了为数不少的古诗,为此,我们只需点拨、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明诗意、悟其情。

我始终认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课内外积累甚至其它学科的知识都有机结合起来,站在文学或文化的高度去把握语文教学,而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也就是当前提到的,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

因此,我的教学始终都比较注重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本节课的教学也不例外:如用曾经学过的与本课内容相关联的文章引入新课、通过大量的搜集、交流描写西湖的诗词文章,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西湖景色题材的文学作品,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古诗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从而能更加自觉自愿地去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及作品。

此外,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找出两首诗的异同,目的是想从写作的角度给学生一点启发或指导,让他们学习诗人从不同的观察角度、用不同的写作手法表情达意的方法,并能实践于自己的习作中
课堂的容量大了,自然会安排的紧紧张张,满满当当,难免会显得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但相对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而言,也只能是大醇小庇了,我认为本堂课的教学还是极为成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