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02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常见的病症,其病因病机复 杂多样。下面将详细介绍胃痛的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治。
03
胃痛的中医治疗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 病证。中医治疗胃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主要包 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其他疗法。
04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 症的疾病。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重要的病症。为了 预防和治疗胃痛,中医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和调护措施。本 文将详细介绍胃痛的预防和调护方法,并加强患者对胃痛的 认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THANK YOU
疼痛性质
胃痛的性质可为胀痛、刺痛、 隐痛、剧痛等,常因情志刺激 、饮食不当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
伴随症状
胃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嘈杂等症状。严重 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 症状。
舌脉表现
胃痛患者的舌苔多薄白或黄腻,脉 象多弦滑或细数。
胃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胃痛是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之一,发 病率较高,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居 多。
《中医内科学》胃 痛
2023-11-12
目录
• 胃痛概述 •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01
胃痛概述
胃痛的定义
• 胃痛,中医称为胃脘痛,是指自觉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的疾病。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剑突下,中脘穴附近,常伴有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胃痛
内镜下治疗
通过内镜下激光、高频电切、注射疗法等手段治疗胃痛。
营养治疗
饮食调整
01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油腻、酸性食物和咖啡、浓
茶等。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02
如维生素B1、B6、C、E和铁、锌等矿物质,有助于修复胃黏
膜和促进康复。
肠内营养
03
对于胃痛无法进食的患者,可采用肠内营养液进行补充营养。
3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
• 寒邪内阻:散寒止痛法,用良附丸、姜枣丸等方剂加减。 • 湿热中阻:清热化湿法,用三黄泻心汤加减。 • 瘀血内停:活血化瘀法,用失笑散加减。 • 食积不化:消食导滞法,用保和丸加减。 •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法,用理中丸加减。 • 胃阴不足:滋阴养胃法,用益胃汤加减。 • 脾胃气虚:益气健脾法,用四君子汤加减。
03
胃痛的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抑酸药
抗酸药
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可抑 制胃酸分泌,缓解胃痛症状。
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镁等,可中和胃酸,缓 解胃痛症状。
胃黏膜保护药
促胃肠动力药
如铋剂、硫糖铝等,可保护胃黏膜,缓解胃 痛症状。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促进胃肠蠕动 ,缓解胃痛症状。
手术治疗
胃大部切除术
临床表现
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吐后 痛减,大便不爽或便秘,苔厚腻, 脉滑。
治则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剂
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
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半夏 、陈皮、茯苓等。
病例三:肝气犯胃证
中医内科学——胃痛
病因
胃痛的病因包括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 等。
诱因
常见的诱因包括饮食不节、饥饱无常、冷热不适、劳倦过度 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胃痛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
诊断
诊断胃痛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常见的 检查方法包括胃镜检查、钡餐检查、肝胆胰脾彩超等。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
主要用于严重胃溃疡、胃癌等器质性病变,经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严重并发症者。
手术方式
包括胃大部切除术、腹腔镜手术等,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饮食调整与生活习惯改善
饮食调整
避免暴饮暴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辛辣 、油腻等,多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
VS
生活习惯改善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 神紧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良好的睡眠
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有助于缓解胃痛症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4
胃痛的中医调理
中药调理
胃阴亏虚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可选用一贯煎、益 胃汤等。
寒邪犯胃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可选良附丸、厚朴 温中汤等。
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可选用柴胡疏肝散 、逍遥散等。
瘀血停滞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可选用血府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等。
饮食停滞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可选保和丸、枳实 导滞丸等。
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达 到舒经活络、调和气血、 缓急止痛的目的。
耳针疗法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 缓解胃痛症状。
拔罐疗法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
02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的主要病因
01
02
03
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过度进食生冷 、辛辣、油腻等食物,或 饮食不规律,都可能导致 胃痛。
情志不畅
长期精神压抑、过度焦虑 、暴怒等情绪波动,会影 响脾胃功能,导致胃痛。
脾胃虚弱
脾胃功能素虚,或因病后 体虚、劳累过度等导致脾 胃功能减弱,都容易引起 胃痛。
胃痛的病机分析
胃痛的中医认识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 湿阻、血瘀。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 通则痛。
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晚期常为 虚实夹杂证或虚证。
胃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01Βιβλιοθήκη 020304
05
发病率:胃痛是一种常 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发 病率较高,尤其在生活 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的 人群中更为常见。
情志调养
情绪不稳定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加重胃痛症状。患者应保持心 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生活调养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锻炼,如散步、太极 拳等,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06
总结与展望
中医在胃痛治疗中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 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注重因人而异、辨证论治,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 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食欲不振
胃痛患者常因胃部不适而导致食 欲不振,食量减少。
脘腹胀满
胃痛时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阻滞 ,可导致脘腹胀满。
胃痛的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等变化,判断病 情轻重及病因病机。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包括既往病史、家族史 、生活习惯等,以助病因诊断。
中医内科学课件胃痛
食疗方剂
根据个人体质,选用合适 的食疗方剂,如姜枣汤、 山楂荷叶茶等,以缓解胃 痛。
运动保健
适量运动
保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 极拳等,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缓解 胃痛。
腹部按摩
调整呼吸
通过深呼吸、腹式呼吸等调整呼吸的 方式,可以放松身心,缓解胃痛。
经常进行腹部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 液循环,缓解胃痛。
患者曾自行服用胃药, 但症状未明显改善。
患者自述疼痛多在空 腹时发作,进食后可 缓解。
病例分析
病因分析
患者长期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食物,导致胃黏膜受损。
鉴别诊断
排除心绞痛、胰腺炎等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
治疗方案探讨
药物治疗
选用中药制剂,如香砂养胃丸、 气滞胃痛颗粒等,以温中和胃、
疏肝理气。
非药物治疗
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刺 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
随访计划
定期回诊复查,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胃痛定义与分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定义
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分类
根据病因和症状,胃痛可分为寒 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 瘀血停滞等证型。
02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病因病机
寒邪客胃
寒邪侵入胃腑,导致气 血凝滞,引起胃痛。
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 辛辣、油腻食物,导致
胃腑受损。
肝气犯胃
中医内科学课件:胃痛
• 引言 •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 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中医内科学胃痛
实验研究
药效学研究
通过药理学、生理学等实验方法,研 究中药对胃痛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特 点,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毒理学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 和排泄过程,为药物剂量的选择和给 药方式的优化提供依据。
对中药进行毒理学研究,评估其安全 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保障。
案例分析
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了 解胃痛的发病情况、影响因素和 疾病负担,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提
供依据。
临床诊断标准研究
针对胃痛的中医诊断标准进行深入 研究,明确其诊断依据和标准,提 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通过对照实验、随机对照试验等方 法,对中医治疗胃痛的方法进行疗 效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外邪犯胃
饮食不节
外感寒、热、湿等邪气, 导致胃气阻滞,引起胃
痛。
过食生冷、油腻、辛辣 等刺激性食物,导致脾
胃受损,引发胃痛。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 抑郁等情绪问题,影响 肝脾功能,进而引发胃
痛。
脾胃虚弱
脾胃功能虚弱,运化无 力,导致气血瘀滞,引
发胃痛。
病机
01
02
03
04
气滞
胃气阻滞,导致胃痛。
胃痛概述
胃痛的病因
中医认为胃痛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 节、情志不畅、劳累过度等因素,这 些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郁滞 ,胃失和降,引发胃痛。
胃痛的分类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胃痛可分为寒邪 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 弱等证型。不同证型的症状表现和治 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02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病因
定期进行胃部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胃部疾病。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胃 痛
第十一单元胃痛、第十二单元呕吐第十一单元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病机1.胃痛的常见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
2.胃痛与肝、脾的关系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
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
脾与胃同居中焦,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
3.胃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诊断和类证鉴别1.胃痛的诊断要点(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酸等上消化道症状。
(3)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2.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辨证论治1.胃痛的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喜冷恶热,为热证。
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在气者,有气滞、气虚之分。
在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2.胃痛的基本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如散寒、消食、疏肝、泄热、化瘀、养阴、温阳等,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这样才能把握住“胃以通为补”的真谛,灵活应用“通”法。
中医内科学——胃痛(已完成)
男、22岁、9月就诊
数年来,因上班路途太远,早去晚归, 不能按时吃饭,常一日两餐,早起饱餐整天 不思饮食,晚餐半饱,早起不知饥饿,此症 已年余,胃脘渐有疼痛,时呕清水,初起时 痛无定时,发作频繁,经 治几月症状有所 改善,疼痛多在饥饿时发生,或天阴时发病 明显,饭后痛减。经检查为十二指肠球溃疡。 其人略瘦,面不华泽,语气低微,诊脉沉缓, 舌淡苔白。自述早年长吃瓜果、冰糕,近因 胃痛,不敢多吃。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
加减:
3.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 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加减:
4.湿热中阻证 症状: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 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初病在气 气虚:指脾胃气虚,除见胃脘疼痛或空腹痛明显外, 兼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 色少华,舌淡脉弱等。 久病在血: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紫暗或有瘀斑, 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等。 二、治疗原则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
• 三、 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症状: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 渴,或喜热饮。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素体脾虚 ,劳倦过度 久病脾胃受损 肾阳不足 药物损伤
热病、火郁、药物
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 胃失温养 或中阳不足, 中焦虚寒 损伤胃阴 胃失濡养 不 荣 则 痛
• 三、 病机小结 • 1、 病位: 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 2、 病理因素: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 湿阻、血瘀。 • 3、 病机关键: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 病性及转归:胃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者,多为实 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
中医内科学胃痛
柴胡疏肝枳芍草,香附川芎二味妙,
疏肝理气兼止痛,肝胃气滞此方好。
2021/6/23
.
3、胃中蕴热
主症:胃脘灼痛,得凉则减, 遇热则增。
兼次症:口干口苦,喜冷饮, 或口臭、口舌生疮,小便黄, 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2021/6/23
.
治法:清胃泻热、和中止痛。 方药:泻心汤合金铃子散
胃痛预后一般较好,实证治疗较易, 邪去则胃安。虚实夹杂,或正虚邪实 者,则治疗难度较大,易反复发作。 久病伤及血络,可至呕血便血,有时 可危及生命。
2021/6/23
.
【预防及护理措施】
注意饮食起居,保持情绪乐观。
有胃出血者,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出 血情况。
【结语】
胃痛初起病在胃,久病伤及肝与脾。
不通则痛是病机,寒热虚实要辨知。
2021/6/23
.
【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 寒痛:胃脘部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舌质淡, 脉沉迟。 热痛:胃脘部灼痛喜冷,口干口苦,舌质淡红, 脉数。虚痛:胃脘部隐痛或饿痛,喜温喜按, 大便烂,舌质淡嫩或胖有齿印,脉细缓无力。 实痛:胃脘胀痛或刺痛,拒按,大便干结、舌 质红、脉弦滑。
大枣。
2021/6/23
.
2021/6/23
.
2021/6/23
.
2021/6/23
.
2021/6/23
.
二、治疗用药原则
1、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 为基本原则。
2、用药应做到:祛寒勿过于辛燥, 养阴谨防滋腻,补脾注意运脾,化 瘀宜兼理气。
2021/6/23
.
3、分证论治
胃痛中医内科学
3.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结语]
• 1.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 2.胃痛病因有外感邪气、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邪盛以祛邪 正虚以扶正 虚实夹杂则 扶正祛邪
邪实 正虚
胃寒者——散寒 食停者——消食 气滞者——理气 热郁者——泄热 血瘀者——化瘀
阴虚者——益胃养阴
阳虚者——温运脾阳
[辨证论治]
三、证治分类
证型 症状
寒邪客胃
胃痛暴作,或卒感 寒邪,或饮食生冷 ,恶寒喜暖,得温 痛减,遇寒加重, 口淡不渴,或喜热 饮。舌淡苔薄白,
中医内科学 胃痛
[概说]
一、概念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
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概说]
二、沿革
• 1.《内经》首提胃痛之名。 • 2.《伤寒杂病论》设立诸多治疗胃痛的名方。 • 3.《千金要方》所载有九种心痛,大部分属于
胃脘痛。 • 4.《兰室秘藏》首次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
机以及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 • 5.《医学正传》总结了胃痛的治疗大法。
胃素虚。病基本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病理性 质初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属于实证;病 久伤正,则见脾胃虚弱之候。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兼 夹与转化。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食积、热 郁、湿阻、血瘀。
[结语]
• 3.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法。寒凝、气滞、 食积、热郁、湿阻、血瘀多属实,当予散寒、理气 、消食、清热、祛湿、活血,和胃止痛;脾胃虚寒 ,胃阴不足多属虚,治以温中补虚、养阴益胃。虚 实夹杂者,当予兼顾。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第一节胃痛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
《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后世医家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将心痛与胃痛混为一谈,如《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中有九种心痛,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
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
《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九种心痛“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
”《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香、高良姜、干姜等等。
金元时期,《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导致。
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
《丹溪心法·心脾痛》谓:“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
”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
中医内科学:胃痛的病证鉴别
中医内科学:胃痛的病证鉴别
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胃痛的病证鉴别。
胃痛的病证鉴别
1病邪阻滞
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暧,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
辨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舒展,以致疼痛。
舌苔白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散寒止痛
2.食滞胃脘
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辨证:饮食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
治法:消食导滞
3.肝气犯胃
主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
辨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撑而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而胀满,嗳气,大便不畅,肝气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气
4.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嗳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
辨证: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泛吐清水。
脾阳虚而寒盛者,则畏寒喜暧,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气不能输布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
5.瘀血凝滞
主证: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紫黑。
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
辨证:疼痛日久难愈,因血瘀为气滞和虚寒之进一步发展,病根
更深。
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入络,脉络损伤,所以吐血、黑便。
舌色紫黑,脉细涩,为血行不畅之征。
治法:化瘀通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胃痛第一节胃痛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
《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后世医家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将心痛与胃痛混为一谈,如《千金要方•卷-心腹痛》中有九种心痛,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
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
《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九种心痛“名虽不同, 而其所致皆因外感, 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 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
”《和剂局方》 《太平圣惠 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 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 香、高良姜、 干姜等等。
金元时期,《兰室秘藏, 卷二》 立“胃 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 又为 寒邪所伤导致。
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 胃等。
《丹溪心法•心脾痛》谓:“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 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的混淆引起了明代医家的注意, 如明代《证治准绳•心痛胃脘 痛》中写道:“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 ?曰心与胃各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哉 ?”《医学正传,胃脘痛》更进一步指出前胃脘而实不在心也。
”从而对两病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其后《景岳全书,心腹痛》对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 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清代《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的“久 痛人络”之说,《医林改错》《血证论》对瘀血滞于中焦,胀满 刺痛者,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病证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 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 官能症等疾病,当其以上腹部胃脘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 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 弱等。
1.寒邪客胃寒属阴邪,其性凝滞收引。
胃脘上部以口与外界相通,气候寒冷,寒邪由口吸人, 或脘腹受凉, 寒邪直中, 内客于胃,或服药苦寒太过,或寒食伤中,致使寒凝气滞, 胃气失和,胃气阻滞,不通则痛。
正如《素问,举痛论篇》 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 故痛。
”内沮 火,”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
胃痛与心痛人以胃痛为心痛之非:“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 皆在的发生与饮食不节关系最为密切。
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停滞,致使胃气失和,胃中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或五味过极,辛辣无度,或恣食肥甘厚味,或饮酒如浆,则伤脾碍胃,蕴湿生热,阻滞气机,以致胃气阻滞,不通则痛,皆可导致胃痛。
故《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医学正传,胃脘痛》曰:“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爝,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之疏泄,《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所说的“土得木而达”即是这个意思。
所以病理上就会出现木旺克土,或土虚木乘之变。
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横逆犯胃,以致胃气失和,胃气阻滞,即可发为胃痛。
所以《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谓:“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肝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热,邪热犯胃,导致肝胃郁热而痛。
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瘀滞,又可形成血瘀,兼见瘀血胃痛。
胆与肝相表里,皆属木。
胆之通降,有助于脾之运化及胃之和降。
《灵枢,四时气》曰:“邪在胆,逆在胃。
” 若胆病失于疏泄,胆腑通降失常,胆气不降,逆行犯胃,致胃气失和,肝胆胃气机阻滞,也可发生胃痛。
4.脾胃虚弱脾与胃相表里,同居中焦,共奏受纳运化水谷之功。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之受纳腐熟,赖脾之运化升清,所以胃病常累及于脾,脾病常累及于胃。
若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或过服寒凉药物,或久病脾胃受痛。
若是热病伤阴,或胃热火郁,灼伤胃阴,或久服香燥理气之晶,耗伤胃阴,胃失濡养,也可引起胃痛。
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脾胃之阳,全赖肾阳之温煦;脾胃之阴,全赖肾阴之滋养。
若肾阳不足,火不暖土,可致脾阳虚,而成脾肾阳虚,胃失温养之胃痛;若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济胃阴,可致胃阴虚,而成胃肾阴虚。
胃失濡养之胃痛。
损,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发生胃此外,若气滞日久,血行瘀滞,或久痛人络,胃络受阻,或胃出血后,离经之血未除,以致瘀血内停,胃络阻滞不通,均可引起瘀血胃痛。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早已有关于这种病机的论述:“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若脾阳不足,失于健运,湿邪内生,聚湿成痰成饮,蓄留胃脘,又可致痰饮胃痛。
本病病因,初则多由外邪、饮食、情志不遂所致,病因多单,病机也单纯,常见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等证候,表现为实证;久则常见由实转虚,如寒邪日久损伤脾阳,热邪日久耗伤胃阴,多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证候,则属虚证。
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皆可形成虚实并见证,如胃热兼有阴虚,脾胃阳虚兼见内寒,以及兼夹瘀、食、气滞、痰饮等。
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也与胆肾有关。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
【临床表现】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胃脘处,俗称心窝部。
其疼痛的性质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灼痛、闷痛、绞痛等,常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异,其中尤以胀痛、隐痛、刺痛常见。
可有压痛,按之其痛或增或减,但无反跳痛。
其痛有呈持续性者,也有时作时止者。
其痛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节,情志不舒,劳累等诱因而发作或加重。
本病证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
诊断】1.上腹胃脘部疼痛及压痛。
2.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胃气失和的症状。
3.发病常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累,受寒等诱因引起。
4.上消化道X 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检查,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1.痞满胃痛与痞满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满,痞满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
胃痛以疼痛为主,痞满以痞塞满闷为主;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痞满者则无压痛。
2.心痛胃处腹中之上部,心居胸中之下部,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谓:“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
《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所说:“然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
”心与胃的位置很近,胃痛可影响及心,表现为连胸疼痛,心痛亦常涉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故应高度警惕,防止胃痛与心痛,尤其是防止胃痛与真心痛之间发生混淆。
胃痛多发生于青壮年,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其位置相对较低,疼痛性质多为胀痛、隐痛,痛势一般不剧,其痛与饮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吞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病症状,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胃的检查异常;心痛多发生于老年,其痛在胸膺部或左前胸,其位置相对较高,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绞痛,有时剧痛,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阴循行部位,痛势较急,饮食方面一般只与饮酒饱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心悸,短气,汗出,脉结代等心脏病症状,心电图等心脏检查异常。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痛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
但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
4.腹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从大范围看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的疼痛,胃痛常伴腹痛的症状,腹痛亦常伴胃痛的症状,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胃痛需与腹痛相鉴别。
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位置相对较低。
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
相关部位的X线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B 超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寒热寒证胃痛多见胃脘冷痛,因饮冷受寒而发作或加重,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增,伴有面色茵白,口和不渴,舌淡,苔白等症;热证胃痛多见胃脘灼热疼痛,进食辛辣燥热食物易于诱发或加重,喜冷恶热,胃脘得凉则舒,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数等症。
2.辨虚实虚证胃痛多见于久病体虚者,其胃痛隐隐,痛势徐缓而无定处,或摸之莫得其所,时作时止,痛而不胀或胀而时减,饥饿或过劳时易诱发疼痛或致疼痛加重,揉按或得食则疼痛减轻,伴有食少乏力,脉虚等症;实证胃痛多见于新病体壮者,其胃痛兼胀,表现胀痛、刺痛,痛势急剧而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伴有大便秘结,脉实等症。
3.辨气血初痛在气,久痛在血。
胃痛且胀,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痛时止,常由情志不舒引起,伴胸脘痞满,喜叹息,得嗳气或矢气则痛减者,多属气分;胃痛久延不愈,其痛如刺如锥,持续不解,痛有定处,痛而拒按,伴食后痛增,舌质紫暗,舌下脉络紫暗迂曲者,多属血分。
治疗原则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
旨在疏通气机,恢复胃腑和顺通降之性,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胃痛属实者,治以祛邪为主,根据寒凝、食停、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之不同,分别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根据虚寒、阴虚之异,分别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
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
分证论治-寒邪客胃症状:胃痛暴作,甚则拘急作痛,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
良附丸是治疗寒邪客胃,寒凝气滞的基础方。
方中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
若寒重,或胃脘突然拘急掣痛拒按,甚则隆起如拳状者,可加吴茱萸、干姜、丁香、桂枝;气滞重者,可加木香、陈皮;若郁久化热,寒热错杂者,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若见寒热身痛等表寒证者,可加紫苏、生姜,或加香苏散疏风散寒,行气止痛;若兼见胸脘痞闷不食,暧气呕吐等寒夹食滞症状者,可加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以消食导滞,温胃降逆;若胃寒较轻者,可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散寒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