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介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的民族服饰
如今的土家族服饰,女装为短衣大 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 筒裤或裙;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 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 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 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 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 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但不如苗族的银饰,一般占不了太显眼 的部分。改土归流后,受汉族影响,有 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 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 必有红之俗。 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 压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土家 族的服饰男女服装均为满襟款式,改掉 了“男女服饰不分”的民族服装,加以 土家族的家织花边,保持着本民族服装 的浓厚特色。
土家族的待客礼仪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 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 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 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 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 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 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 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 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 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 糖再给客人。
土家族的祭祀食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 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 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 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 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 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 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 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土家族的文化礼仪
土家族主要从事 农业。织绣艺术是土 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 有雕刻、绘画、剪纸、 蜡染等。 土家织锦又称 “西兰卡普”,是中 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的文化礼仪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 洗神节等。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 等。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酉阳县2010年10万人同跳摆手舞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被文化部命名 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10月18日,贵 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传统舞蹈有 “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木叶、“咚 咚喹”、“打家伙”等。
美丽的土家族
By 冬仔先生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也称毕基族、毕基卡族。北支土家族(湖南省湘西 州,张家界市以及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的五峰、长阳,渝东 南,黔东北)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等”,土家语 消失的地区随汉族称呼自己为“土人”“人家(nin ga)”等。 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内的几个村落。自称 “孟兹”,南支土家语与北部土家语不能通话,不是什么土汉 混合语,现只有泸溪的九百余人使用。苗族称凤凰及麻阳一带 的土家族为“ka ga”。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 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绝大多数 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汉文。 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土家族的节庆、礼仪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 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 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 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 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 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 用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一般说请客 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 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 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 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 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 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 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 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分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 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 不高,味道纯正。
土家族的工艺品
土家族人的雕刻工艺大多用于转角 楼屋的门、窗和姑娘的木器嫁妆、新 牙床上。最有特色的是三滴水带蹋板 的雕花床。这种床架有三层滴檐,层 层镂花雕刻,下有雕花边缘的蹋脚板, 另外三面有雕花栏杆、装饰花板,嵌 有镜屏。满床雕刻的图案多为“喜鹊 闹梅”、“双凤朝阳”、“龙凤呈 祥”、“麒麟送子”等等。这些图案 往往刀法干净、线条流畅、物象传神、 构图饱满、生动有趣。也有不装“三 滴水”的雕花牙床,雕工一样精细, 虽不如“三滴水”牙床富丽堂皇,却 显得格外明快鲜亮。土家族的木雕工 艺品绝大部分是日常生活中的用具。 如雕有各种花、鸟和人物故事的梳妆 台、碗柜、洗脸架、八仙桌、小桌子、 椅子、衣柜等。
土Leabharlann Baidu族的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 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 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 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 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 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粉(米粉), 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 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 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 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 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 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 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 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 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 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族的土家民居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 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 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 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铺路, 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 田园宁静生活。土 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 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 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 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 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 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 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 空中楼阁诗情画意之意境。
土家族的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 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 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 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 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 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 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 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 盘歌等。在调式上﹐徵﹑羽调式较多﹐宫调式较少﹐部分民歌 有调式交替现象﹔曲式结构上以二乐句﹑四乐句﹑五乐句的乐 段结构较多﹔在一些偏僻山寨﹐有一个乐句不断反覆的乐句式 结构。在各种民歌中﹐多段(联曲)体结构比较普遍﹔旋律多为 级进﹐与语言紧密结合﹐富于吟诵性。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也是土家族最隆重的 风俗活动。在舞蹈仪式上,唱起摆手歌,跳起包括狩猎、军事、 农事、宴会等方面的七十多个动作,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 系。薅草锣鼓也很有特色,鸣锣击鼓间以歌唱,从而指挥劳动 提高工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 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 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 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 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 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土家族的族源
其来源说法不一,一说为巴人后裔;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甚 至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还有人认为 是汉人戍边将士和土著女子的后代。根据复旦大学对土家族父系基因抽查结果显示, 土家族父系血统以阿尔泰血统为最,约占28%(大致为匈奴和鲜卑等民族);其次为百 越25%;作为土家语言文化主体来源的藏日缅反而在三大来源中位居第三,占21%(羌 氐);除此之外还有汉14%、苗瑶7%以及印欧5%(应当为五胡中的羯族和月氏人)。通 过史籍记载(土家族于唐朝后期才正式出现于史籍中)[3]、语言学研究(土家语中的 阿尔泰元素)、此次的父系基因结果以及土家族自身史诗记载,大致上可知,土家族 是五胡与武陵山区的原住民百越民族融合后形成的,以五胡中的羌氐为主导,掺杂阿 尔泰、百越文化元素的混血民族,在唐朝后期基本成型。尽管如此,土家族仍然是藏 缅民族,藏缅文化才是毕基文化的核心,与和族、缅甸族(缅族)、藏族、彝族、曼 尼普尔族、克伦族、若开族、景颇族(克钦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珞巴族、 纳西族、羌族、拉祜族、普米族、基诺族、门巴族等均为兄弟民族,较早来到东亚的 藏日缅民族一员,从而否定了以上各假说。 历史上封建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清朝雍正(1723~1735) 年间“改土归流”后,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 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土家族的土家民居
如今的土家族大多居于木质吊角楼,一般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依山的 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 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 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 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 有栏杆。 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当盖顶的,如今,鄂西的吊脚楼多 用泥瓦铺盖。 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 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 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 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坚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 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 屋坚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 装饰阳台木栏。 土家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 “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 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 化石”。
土家族的自然地理
土家族居住的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 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接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方圆约10万平方 公里。这里属山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1000-1500米之间,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峻, 沟壑纵横,溪河密布。武陵山脉横贯其间,三峡巫山绵延北部。河流主要有酉水、澧 水、清江、乌江。整个地区,峰巅山峦挟持河谷平坝,自云贵高原向东倾斜延伸。这 里属于西南季风控制的东极,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 茂密,山地辽阔,年平均气温为13.5至17.5摄氏度。平均降雨量1200-1500毫米之间, 适宜于农作物和果木的生长,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