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5年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示

合集下载

中国药科大学2015届优秀毕业生名单

中国药科大学2015届优秀毕业生名单

附件:中国药科大学2015届优秀毕业生表彰名单一、2015届优秀毕业生(一)药学院(93人)1053402尹 航1140713李江硕1141323李 薇1142205顾 妍1053408赵 奕1140714李晓薇1141412薛亚茹1142207郭 羚1053409陈湉傲1140716刘 熠1141413刘天娇1142208何 昀 1053428杨 霞1140719陆燕然1141430郑 梅1142212梁金来1053507高菲菲1140807丁 杨1141504秦智莹1142308葛 英1053513吴晓丽1140816潘微彤1141511高长醒1142309何国栋1053528潘奕彤1140817孙丽涵1141602吴紫君1142312贺建华1140105孙 梦1140822王 烁1141618刘 辉1142313梁海莎1140118陈 宇1140910刘琳琳1141620黎 漓1142405代明心1140132戴 爽1140916苏 月1141711朱 林1142423王晨曦1140213谷世寅1140927叶 思1141717刘海伦1142424徐湘婷1140316孙 瑞1141016王 欢1141718吴 杰1142430周安维1140326张束炜1141021吴珊湖1141729林雅芝1142610庞雪娇1140409李雪萍1141104郭林璐1141810陶 敏1142628杨二爽1140421徐 炯1141125朱 良1141832陈德恒1142701边 琼1140501蔡名敏1141129余 静1141901陈丹丹1142703陈柯戎1140506高灵溪1141205唐崇壮1141905龚佳惠1142704武佳玉1140507黄蓓莉1141207王 琦1141915孟 拓1142707韩秀凤1140523许丹丹1141208陈 梦1141932庄婉茹1142708韩 悦1140531赵沁媛1141213王 赟1142002陈文清1142725徐佳楠1140605何子豪1141226陆 炜1142103郭李盈1142727杨 芸1140606官丽欢1141227张倩颖1142114潘楚玥1143321任欲然1140608潘 洋1141318王 璐1142120魏钰楠1147209陆冰榴1140629赵丹丹(二)中药学院(43人)1145001孙冬梅1145304沈慧芝1145619黄罗娇1146031祁励丰荣1145008王 玲1145306韩素梅1145704王玲丽1146106徐明喆1145017李栩琳1145312凌运妮1145804陈梦露1146204黄 浩1145032欧金凤1145401王 珍1145805周 美1146218纪 筠1145101文晓霞1145413王士雷1145817李 恒1146306王金婷1145102缪雨濛1145417吴琼静1145821张 翔1146317匡雪君1145106徐厚朝1145521冯天龙1145911张 依1146318林芳珍1145122郭 萃1145527李 娟1145917黎尼平1146321娄梦蝶1145125卢 毅1145531刘一宁1145925李 达1146324马 睿1145214赵建娟1145609郎湘灵1146014张 悦1146330李其星1145230姚若兰1145611王慕颖1146026杨思彤(三)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41人)1143727李钟灵1144130孙 影1144414范 磊1144711邓越洋1143728马 苗1144212殷雯静1144419周 峰1144720李 桃1143729梁文君 1144213胡 玮1144519刘丹荟1144721王 晗1143822高宇雄1144223易芳莲1144520吴纲维1144728陈娇蓉1143902葛 阳1144224王俊霞1144524雷 雯1144805方珍珍1143931朱怡佳1144225江文丽1144602慕升君1144832刘菲菲1144003马丽雅1144304逄淑云1144616张 贝1144920张晓刚1144022王伟艳1144314狄蓉蓉1144618何 羽1144921颜 皓1144026张庆彬1144322刘若男1144619王燕燕1144928杜晓典1144030陆玮晟1144327陈淑敏1144710韦 凡1145731朱 慧1144113顾杰艺(四)国际医药商学院(46人)1146403缪芳芳1146805刘艺惠1147130李国昌1147502张柳青1146405宋玉杰1146806傅敏燕1147203徐 静1147511黎翠林1146407刘 淼1146808刘文君1147225王文庆1147527吴 优1146420张舒姝1146812王雁儿1147308庄丽情1147603周 静1146423陈丽虹1146826林凤娇1147313梁 溪1147608张艳萍1146502葛展虹1146907孔凡哲1147315曹人元1147623陈伦爽1146520吴宝军1146927吴小琴1147320崔力文1147625任 磊1146604王丽丽1147002王琳玥1147329王 静1147630郑 清1146612王飘飘1147016余明月1147411石俊文1147716陈胜楠1146615蔡冰莹1147030潘 颖1147417牟凯丽1320102吕锦翼1146701徐星星1147103王 培1147427李 薇1320123贾海莲1146709丁凡哲1147120张 丹(五)理学院(12人)1147815曾双双1148020董媛媛1148106左 静1148112张倩媛1147919谢 静1148023李秉霞1148109赵姬慧1148124徐兴艳1147922张 敏1148029唐媛媛1148111封 婷1148128何思源(六)工学院(26人)1142802马 惠1143021周 莉1143207李佳宁1143322郑项元1142803王天端一1143031雷 丽1143212张云飞1143325丁希颖1142809朱华健1143032潘诚至1143304林若男1143501王为彦1142901丁 茹1143113石 炜1143311姚舒愉1148220王 琰1142914黄亚平1143126徐晓红1143317赵 聪1148227吴青青1142927曹 青1143129彭梦娟1143319王丽敏1148231唐 妹1143019陈凯丽1143130管 哲(七)外语系(10人)1148306李梦南1148414顾菲儿1148522杨 佳1148608崔乾乐1148312高宁雪1148506陆晓霞1148604蒯翠萍1148610董修竹1148404宋美婷1148515王 蕊(八)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7人)1230112刘翠翠1230321石 倩1230609侯炼炼1230905郝 敏1230123徐 媛1230413黄亚男1230617唐文倩1230912张雅丽1230205韩 一1230422王小逢1230717纪梦莲1230922姜琳娜1230210郝 辉1230424赵 磊1230724姜 甜1231002李 星1230218潘 磊1230508席晓顺1230812刘张倩1231024田红群1230223王广男1230526余 婷1230825曹永强1231034郝 欢1230303冯丰丰1230601白玉娜1230831程 桐二、2015届优秀毕业研究生(一)药学院(50人)B1210001张恒源S1210017乔祎雪S1210161付金凤S1210290洪鲜花B1210013刘 坤S1210030张 媛S1210178陈雷霖S1210291邱学佳B1210015姜正羽S1210044杜 蕾S1210182孙成龙S1210305马思静B1210019周海嫔S1210056杨 铁S1210200王 浩S1210320范高宁B1210025丁学芳S1210062方建根S1210206高榕荫S1270750闫李娜B1210040石富国S1210084李永吉S1210226李 伟S1270752杨 莉B1210046魏 博S1210088刘 娟S1210230李 慧S1270755郑 丽B1210051张妍妍S1210092王 舒S1210238揭 琼S1270772陈菲菲B1210053严思敏S1210107吕春娜S1210248张雅倩S1270782董 雪B1210071张 基S1210128李会鹏S1210257李 涛S1270786徐晓文B1210072曹丽娟S1210137谢容琳S1210259梅振林S1270791刘 龙S1210003邓 邦S1210158周雯迪S1210274王 程S1270809徐 霞S1210011李春红S1210159周 霞(二)中药学院(26人)B1220094谭 婷S1220350郭萍萍S1220400杨廷稳S1220481张素丽B1220097赖长江生S1220356张英琪S1220405张 玉S1270842李翠华B1220106魏丹丹S1220362刘 燕S1220423董 戈S1270848徐月桦B1220114夏元铮S1220369张东建S1220452李 佳S1270850胡路云B1220115蒋 能S1220381贺益盛S1220471张博文S1270852贾 茹B1220118童 贝S1220387王丽超S1220475衡伟利S1270871牟晓崟S1220337杨水金S1220388温 锐(三)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3人)B1230130柯梦云S1230491费梦丹S1230549周丹丹S1270887苏杏丽B1230132解 伟S1230493蒋 磊S1230553刘妍婕S1270897王亚慧B1230134李斯文S1230497唐东洋S1230597王佑富132********李 丽B1230142牛淼淼S1230528黄珊珊S1230600沈艳丽132********程洪杰B1230144朱 锐S1230540王 欣S1230602刘吉平132********徐晓威S1130525王佳艺S1230541王艺宙S1230613商晓慧(四)国际医药商学院(11人)S1240620陈 蕾S1240630虞巧巧S1240675孙振淋S1270912颜娅君S1240623李 潜S1240654李 倩S1240681徐 欣S1270923曹春烨S1240629徐卓环S1240657薛 爽S1270908焦 蒙(五)理学院(7人)B1250155胡诗和S1250724李 楠S1250730徐金星S1250734胡居东B1250156金乔梅S1250729熊 潇S1250731周晓庆(六)工学院(1人)S1210002白玮丽(七)社科部(1人)S1260738郑 燕。

历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统计.

历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统计.
1
华南农业大学
0
1
1
中山医科大学
1
0
1
华南师范大学
1
0
1
广西医科大学
1
0
1
昆明理工大学
1
0
1
西安理工大学
1
0
1
2
0
2
东华大学
1
1
2
上海大学
2
0
2
南京农业大学
2
0
2
南京师范大学
2
0
2
扬州大学
2
0
2
中国海洋大学
1
1
2
石油大学
1
1
2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
0
2
中国地质大学
2
0
2
重庆大学
2
0
2
西南政法大学
2
0
2
第四军医大学
1
1
2
兰州大学
2
0
2
北京工业大学
1
0
1
北京邮电大学
1
0
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
0
1
中央音乐学院
1
0
1
中央美术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
1
0
1
沈阳药科大学
1
0
1
延边大学
0
1
1
黑龙江大学
1
0
1
东北农业大学
1
0
1
东北林业大学
0
1
1
上海财经大学
1
0
1
苏州大学
0
1

2015年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拟通过名单

2015年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拟通过名单

38 山东中医药大学 黄延芹 AMPK/mTORC1/SAD-A信号通路的干预机制研 徐云生

39 中国海洋大学 张正光 中尺度涡
王伟
40 中国海洋大学 41 中国海洋大学 42 中国海洋大学
甘波澜 北半球冬季风暴轴与热带外海洋的相互作用
吴立新
焦文倩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全基因组 测序及其适应性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
姚军
张彦振 祝晓琳
基于油包水型工作液的绿色高效电火花成形加工 技术基础研究
刘永红
变径提升管反应器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研究及应 用探索
杨朝合
魏光伟
NOD2在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研究
易凡
孟欣 双唾液酸化四糖抗原表位的化学酶法合成研究 王凤山
2015年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拟通过名单
序号 学位授予单位 姓名
论文题目
导师
24 山东大学
陈太明 哈贝马斯“道德证立”逻辑研究
傅永军
25 山东大学
王营
董事网络供求分析与投融资决策研究——基于中 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李海涛 切换布尔网络的分析、控制及应用
王玉振
徐亮 刘祖明 赵艳侠 代鹏程
原位一体化制备棒晶增韧陶瓷刀具及其磨损可靠 性研究
黄传真
受控脉冲穿孔等离子弧焊接背面小孔动凝行为、作用机制、絮体特性和 污泥回用研究
高宝玉
P型窄带隙半导体纳米结构的构建、修饰及光电 化学分析
谢俊霞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轮胎缺陷无损检测关键问题研 究
李庆领
崔明月 机械系统的随机建模、控制和应用
解学军
6 曲阜师范大学 7 山东大学 8 山东大学

2015年江苏省优秀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名单(公示)

2015年江苏省优秀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名单(公示)

陈旸 邱迪 李厅厅 顾健 马丹晨 李伟 徐佳岱 刘桂梅 申呈洁 张莹辉 孙伟 徐菲 李萌 付玲 朱洁 黄莹 谭薇 李舒文 卞京 方跃 张萍 李兵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 湖泊研究所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大肠杆菌K4合成果糖软骨素关键基因的功能研究 基于异氰尿酸的卤胺抗菌剂的合成及应用 铅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技术研究 铕掺杂荧光复合材料识别和检测三氟氯氰菊酯的研究 新型DNA-Ag簇的合成、荧光性能与运用 UL-16结合蛋白(ULBP3)的表达及对癌症病人NK细胞杀伤活性的调节作用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在证券市场中的应用研究——以房地产行业为例 氧化锌纳米线阵列的制备、改性及其应用研究 深水FPSO系泊系统方案设计研究 高中地理语言情境教学研究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挫折教育研究 语用学视野下的电视谈话节目会话研究——以《杨澜访谈录》为例 一种高Q值介质振荡器的设计与实现 事务所转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有源-无源光学微腔耦合系统的宇称时间对称与可调谐光学隔离 基于结构分析的建筑模型合成方法研究 基于GPU并行加速的实时超声成像系统研究 中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及其影响 城市老旧社区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服务研究—以七彩社区抗逆小童星实务项目为例
2015年江苏省优秀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名单(公示)
序号 单位 常州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 姓名 张琳 张伟 胡明皓 刘峰 王维 李晨 刘康礼 聂文锋 武月丽 韩冬 罗李子 黄婷婷 王中雅 王贺龙 邱莉婷 刘东升 王安辉 曹阳 李晓鹏 张文立 张欢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模板】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模板】

***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我国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创建具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品牌,决定开展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评选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优秀博士论文),旨在加强高层次人才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中国科学院博士生教育的质量,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的研究工作,并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章评选条件第三条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标准为:1.论文选题为本学科前沿,有重要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2.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取得突破性成果,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与博士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或专著)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刊物(或出版社)发表(或出版),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或获得国家、省、部级的奖励;3.论文符合各学科的学术规范,材料翔实,推理严密,文字表达准确。

4.博士学位论文主要内容涉及的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应同时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署名(**大学的文章除外)。

第四条参加评选的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为在评选年份上的一年度,在中国科学院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包括**大学,下同)获得博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

在评选年度以前两至三个年度内获得博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如确属优秀的,也可以参评。

参加评选的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以中文撰写。

第三章评选组织第五条为保证优秀博士论文的水平得到社会的公认,成立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委员会(以下简称:院评委会),院评委会成员由院内外专家组成,其中院外专家不少于50%;院内专家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产生。

院评委会的主要职责为:1.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评选;2.对有异议的论文进行复议、终评;3.研究处理评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在院人事教育局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的工作,其主要职责为:1.部署每年具体的评选工作;2.组织优秀博士论文的评议;3接受和处理有关异议事项;4研究处理评选工作中的其他问题。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总体质量的回顾性分析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总体质量的回顾性分析

教学㊃管理D O I:10.3969/j.i s s n.1672-9455.2024.02.034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总体质量的回顾性分析*柯培锋,黄妩姣,康春敏,欧财文,黄惠,王意,蓝锴,黄宪章ә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0120摘要:对该院检验科指导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总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提高科室老师带教水平和论文总体质量提供理论依据㊂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该院检验科共指导本科实习生完成毕业论文141篇㊂其中合格论文141篇(100.00%),优秀论文12篇(8.51%),发表论文33篇(23.40%)㊂生化组毕业论文总数最多,共30篇(21.28%,30/141);微生物组优秀论文数最多,共4篇(33.33%,4/12)㊂发表论文数排名前5的专业组有:临检组7篇(28.00%,7/25),生化组6篇(20.00%,6/30),免疫组6篇(37.50%,6/16),微生物组6篇(27.27%,6/22),血液组4篇(33.33%,4/12)㊂各专业组之间优秀论文和发表论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较强的科研能力㊂检验科在做好实习生日常管理和临床教学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实习生论文的进度要求和质量监督㊂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实习培训;毕业论文;医学教育;实验室中图法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9455(2024)02-0286-032018年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其中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基本要求提及毕业生应具备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科研发展潜能㊂实习基地具有指导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职责,撰写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思维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阅实习基地综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㊂广东省中医院检验医学部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检验教研室,承担着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其他高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实习带教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指导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㊂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及提高科室老师的论文指导水平,现对在广东省中医院(下称本院)检验科实习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总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本院检验科实习并经科室老师一对一指导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回顾性分析㊂学生入科实习时间为每年的6-7月,实习时长为10~12个月,论文完成过程贯穿整个实习期㊂1.2方法1.2.1毕业论文总体情况分析统计每年的毕业论文总数㊁合格论文数㊁优秀论文数和发表论文数及其对应百分比㊂论文达到实习生高校的毕业要求,判为 合格 ;论文被实习生所在高校评为优秀毕业论文,判为 优秀 ;论文答辩后经科室指导老师和学生后期整理和修改,最终发表于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判为 发表 ㊂1.2.2各专业组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分析检验科共有9个亚专业组,分别为临检组㊁生化组㊁血液组㊁免疫组㊁微生物组㊁分子与遗传组㊁输血科㊁医学校准实验室㊁研究生团队组㊂统计并分析毕业论文选题在各专业组的分布情况㊂1.3统计学处理采用S P S 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㊂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毕业论文总体情况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本院检验科接收了来自全国13所高校共141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进行实习㊂科室老师共指导其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141篇,其中合格论文141篇(100.00%),优秀论文12篇(8.51%),发表论文33篇(23.40%)㊂12篇优秀论文中发表了6篇(50.00%)㊂见图1㊂2.2各专业组本科实习生毕业论文指导情况比较检验科9个亚专业组中,生化组论文总数最多,共30篇(21.28%,30/141);微生物组优秀论文数最多,共4篇(33.33%,4/12)㊂发表论文数排前5的专业组有:临检组7篇(28.00%,7/25),生化组6篇(20.00%,6/30),免疫组6篇(37.50%,6/16),微生㊃682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1月第21卷第2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a n u a r y2024,V o l.21,N o.2*基金项目:广东省广州市高校创新创业(就业)教育项目(2020P T102)㊂ә通信作者,E-m a i l:h u a n g x z020@163.c o m㊂网络首发h t t p://k n s.c n k i.n e t/k c m s/d e t a i l/50.1167.R.20231128.0950.006.h t m l(2023-11-28)物组6篇(27.27%,6/22),血液组4篇(33.33%,4/ 12)㊂各专业组之间优秀论文和发表论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图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合格/优秀/发表)年份分布情况表1各专业组本科实习生毕业论文指导情况比较[n(%)]组别n合格优秀发表临检组2525(100.00)1(4.00)7(28.00)生化组3030(100.00)1(3.33)6(20.00)血液组1212(100.00)0(0.00)4(33.33)免疫组1616(100.00)2(12.50)6(37.50)微生物组2222(100.00)4(18.18)6(27.27)分子与遗传组77(100.00)2(28.57)0(0.00)输血科77(100.00)1(14.29)2(28.57)医学校准实验室1818(100.00)1(5.56)2(11.11)研究生团队组44(100.00)0(0.00)0(0.00)合计141(100.00)12(8.51)33(23.40)χ2-10.2648.088P-0.2280.432注:-表示无数据㊂3讨论医学检验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撰写毕业论文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2]㊂2015年以来,本科室共指导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141篇,所有论文均达到高校毕业要求,合格率为100.00%,说明本科室临床教学制度完善㊂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习管理㊁实习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有多种形式[3],实习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实习生特点合理选用㊂本院在做好学生的入科教育㊁专业轮转㊁出科考核㊁临床小课等日常管理和临床带教基础上,高度重视实习生论文的进度要求和质量监督,确保学生论文全部合格㊂学生刚来科室时,对实习比较生疏,因此科室带教老师需要具有较强的带教意识,提前做好论文选题,尽快教会学生查阅资料,耐心讲解临床与科研的关系,让学生在胜任实习岗位的前提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提出具有探讨价值的科学问题[4]㊂科室不设专门的脱产时间给学生撰写论文,学生的论文完成贯穿整个实习阶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科研动力来源于临床,研究成果最终又服务于临床[5],通过临床与科研的深度交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㊂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有多种[6],方法之一包括高校对优秀毕业论文进行评定,这种做法能让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态度更认真,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和指导老师都得到激励,真正提高论文质量㊂图1结果显示,除2019年以外,科室每年都有1~4篇毕业论文被实习生所属院校评为优秀论文㊂分析原因,2019年入科的学生因疫情暂停了后期实习,导致当年论文完成进度受影响㊂随后3年,科室积极调整教学方式,引入慕课[7]㊁虚拟仿真实验室[8]㊁双平台混合式教学[9]等基于网络平台的医学检验实践教学改革[10],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教学方式,将疫情对实习带教和论文指导的影响降到最低㊂至2021年12月31日,共有优秀论文12篇(8.51%,12/141)产出,说明科室老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不仅限于学生毕业合格要求,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各种方法和对策,努力提高论文质量,精益求精㊂论文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最终以论文形式发表㊁交流,达到指导和借鉴的目的,促进科学事业发展㊂学生实习和论文答辩结束,并不代表科室老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结束㊂老师需从论文选题㊁文献查阅㊁课题设计㊁实验操作㊁结果统计㊁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对毕业生进行全面指导[11]㊂答辩后,老师还要与学生一起整理汇总评审专家对论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论文进行必要补充和修改,积极投稿直至发表,最终闭环完成实习带教中对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12]㊂图1结果显示,科室每年都有1~6篇实习生论文发表于学术期刊,有些甚至发表了高分值S C I论文㊂最早时间(2015年)入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发表率已达50.00% (6/12),随后几年一直保持稳定的论文发表率(18.52%~31.58%)㊂2021年入科学生的论文发表数最低,仅为4.35%(1/23),主要原因是论文发表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㊂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续毕业论文发表数会持续增加㊂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一个恰当的选题可以为整个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13]㊂本研究结果显示,生化组指导论文总数最多,为30篇(21.28%,30/ 141);微生物组优秀论文4篇(18.18%,4/22),发表论文6篇(27.27%,6/22)均处于前列㊂医学校准实验室是本科室筹建的特有专业组之一,旨在搭建国际标准化的医学校准平台,通过建立能够溯源国际单位的一级校准测量程序和标准物质,实现不同检测系统或医疗机构间检验结果的标准化,从而实现患者检验结果准确㊁可靠㊂医学校准实验室近年来已为政府㊁㊃782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1月第21卷第2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a n u a r y2024,V o l.21,N o.2企业和医院等多家客户提供了包括计量规范起草㊁标准物质研制[14]㊁临床检验正确度验证计划[15]㊁校准实验室网络建设㊁体外诊断产品量值溯源等技术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㊂至2021年12月21日,医学校准实验室带教学生产出优秀论文1篇(5.56%,1/18),发表论文2篇(11.11%,2/18),为实习生提供了一个常规检验工作之外的良好科研技术学习平台㊂血液组没有优秀论文,但发表论文4篇(33.33%,4/12),说明院校评优不是判定论文质量的唯一标准,即使不是优秀论文,经过后期整理和认真修改,也可能成为高质量论文㊂研究生团队组优秀论文数和发表论文数均为0,分析原因为该组日常工作是带教全日制硕士㊁博士研究生做课题㊂一个大项目的完成,需要导师及学生3~6年全职投入,本科生只有10~12个月的实习时间,在组内更多是工作协助和观摩学习,对实验的独立操作和课题的渗透度均不够,提示科室以后尽量安排有读研深造意愿或有强烈科研兴趣的本科生进入研究生团队组,或安排项目子课题给本科生,以保证其对课题完成的延续性和完整性㊂总体来说,各专业组之间的优秀论文和发表论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各专业组均具较强的科研能力㊂表1结果显示,实习生毕业论文主要分布在常规检验专业组,如临检组㊁生化组㊁微生物组等㊂论文选题以临床研究和技术方法为主,基础类研究偏少,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6]㊂基础类研究主要由带课题的导师指导,但现阶段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多在各级医院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㊁血液中心㊁卫生防疫等基层部门就业[17],主要从事医学实验室常规检验工作,提示科室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时,要以实用为主,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㊂总体来说,本院检验科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以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实习生所属院校的论文要求,不断提高论文质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㊂今后工作中,还将继续努力,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㊂例如: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实验课教学中,引入以科研为导向的设计性实验[18];试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19];构建以实习项目为基础的实习教学方案等[20]㊂为培养适应未来检验医学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和创新性人才提供新的思路与经验,为不断完善并规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实习教学体系奠定基础㊂参考文献[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8-62.[2]张鹏,程龙,武其文,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培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10):1457-1459.[3]徐漫欢,郑晓群,苏苗赏,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研究: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17):2162-2164.[4]宗晓龙,张静伟,魏殿军.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带教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5):44-46. [5]黄惠敏,安乃瑞,刘家明,等.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思路的培养与建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7):1250-1252.[6]梁璆荔,丁磊,余文红,等.提高医学检验技术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17):2167-2169.[7]王峰,孔姗,施秀英,等.慕课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改中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1,7(4):126-128. [8]万莉,张红,吴民泸,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与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7): 889-891.[9]李晶琴,熊丽丽.双平台混合式教学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11):23-25.[10]霍怡杉,李大伟,程真珍,等.基于网络平台的医学检验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新疆医学,2021,51(1):124-126.[11]吕园,刘春燕.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毕业课题设计教学实践[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6):857-859. [12]张国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习带教中科研思维培养的探索[J].医学检验与临床,2020,31(4):68-69. [13]潘海峰,吴倩,但懿琳,等.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7):578-580.[14]张鹏伟,王建兵,韩丽乔,等.冰冻人血清尿素和肌酐国家二级标准物质的研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3,46(8):845-852.[15]欧阳芬,张乔轩,严君,等.血清孕酮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候选参考方法的性能评价及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2,45(5):456-462.[16]张浩,吴丽娜,杜凤霞,等.实行 双导师制 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19, 37(2):25-26.[17]陈心怡,任林,曾灵,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和就业形势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21):117-118.[18]罗慈雁,肖光文,罗晓东,等.以科研为导向的设计性实验在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2,43(17):2168-2172. [19]杨懿祺,李欣.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对教与学的作用[J].医学教育管理,2020,6(1):28-32. [20]付靖瑜,杨浩,汪宏良,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24):89-92.(收稿日期:2023-03-29修回日期:2023-08-23)㊃882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1月第21卷第2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a n u a r y2024,V o l.21,N o.2。

中医药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药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药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医药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2011~2013年度SCIE收录6所中医药大学科技文献统计与分析.《中国医药导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11期.王利敏.刘曼.黄英华.闫军堂.邹慧琴.[2].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医学与哲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9期.司建平.[3].我国居民中医药科普知识认知情况调查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6期.徐思群.靳琦.王慧.李孜.蒋祥.吕媚.谭巍.[4].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探析.《医学与哲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21期.官翠玲.[5].北京市居民中医药科普知识认知情况调查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0期.谭巍.蒋祥.徐思群.李孜.吕媚.王慧.刘盼.刘伟.李瑞锋.[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教育》过刊网络版制作及载文分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11期.张玮玮.张弛.杨文君.白进.尤海燕.[7].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关键问题.《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1期.祁兴华.虞舜.[8].构建中医药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探析.《中州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7期.王艳翚.宋晓亭.[9].中医药海外发展的“长征行动”世界中医药大会十年回眸.《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10期.李振吉.黄建银.二、中医药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基层中医药发展策略研究.被引次数:14作者:陈曼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华中科技大学2011(学位年度)[2].行业标准《中医药标准体系表》研究制定中医药标准分类编码研究. 作者:王茂.中药学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学位年度)[3].中医药从业者科学素养评价模型的构建及测评.被引次数:2作者:王可炜.中西医结合临床南方医科大学2012(学位年度)[4].基于本体方法构建中医药概念信息模型的方法学示范研究.被引次数:11作者:谢琪.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1(学位年度)[5].中医药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常凯.中药学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学位年度)[6].中医药软科学研究项目绩效评估方法研究.作者:车玉霞.情报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5(学位年度)[7].中医药参与新农合的途径与模式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王绚璇.中西医结合基础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学位年度)[8].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构建策略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董燕.情报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0(学位年度)[9].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发展的财政补偿研究.被引次数:4作者:窦蕾.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山东大学2013(学位年度)[10].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尹仁芳.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0(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医药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Adynamicmultiplereactionmonitoringmethodforthemultiplecomponen tsquantificationofcomplex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eparations:Niuhu angShangqingpillasanexample.Liang,J.Wu,W.Y.Sun,G.X.Wang,D.D.Hou,J.J.Yang,W.Z.Jiang,B.H.Liu,X.Guo, D.A.《Journalofchromatography,A:Includingelectrophoresisandotherseparatio nmethod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2]Globalperformanc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verthreedecades. Fu,J.Y.Zhang,X.Zhao,Y.H.Chen,D.Z.Huang,M.H.《Scientometr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forAllQuantitativeAspectsofthe ScienceofSciencePolic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3[3]Quickdetec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tractylodisMacroce phalaeRhizoma'piecesbysurfaceenhancedRamanspectroscopy. HaoHuangHongShiShangyuanFengJuqiangLinWeiweiChenYunYuDuoLinQianXuRong Chen《LaserPhys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devotedtoTheoreticalandExperimen talLaserResearchandAppli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4]Advancesinanalyticaltechnologiestoevaluatethequalityoftraditio nalChinesemedicines.Jing,J.Parekh,H.S.Wei,M.Ren,W.C.Chen,S.B.《TrAC:TrendsinAnalyticalChemistr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5]Groupedpenalizationestimationoftheosteoporosisdatainthetraditi onalChinesemedicine.YangLiYichenQinanmingXieFengTian《Journalofappliedstatis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3/4[6]Identificationoftheeffectiveconstituentsforantiinflammatoryact ivityofJuZhiJiangTang,anancient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mula. ShufangWangPinghongChenWeiJiangLeihongWuLulinChenXiaohuiFanYiWangYiyu Cheng《Journalofchromatography,A:Includingelectrophoresisandotherseparatio nmethod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7]Howtostandardizethepulsetakingmethod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 nepulsediagnosis.Chung,Y.F.Hu,C.S.Yeh,C.C.Luo,C.H.《ComputersinBiologyandMedicin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4[8]CHARACTERIZATIONOF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YUHUANGLIANBYHP LCESIMS.LanLuanYongQingXiaoLiLiCunZhangDingRongYuYinLianMa 《AnalyticalLetter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4/6[9]Multiresiduemethodforfastdeterminationofpesticideresiduesinpla ntsused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yultra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 tographycoupledtotandemmassspectrometry.Chen,L.Song,F.Liu,Z.Zheng,Z.Xing,J.Liu,S.《Journalofchromatography,A:Includingelectrophoresisandotherseparatio nmethod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10]TreatAlzheimer'sdiseaseb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un,M.F.Chang,T.T.Chen,K.C.Yang,S.C.Chang,K.W.Tsai,T.Y.Chen,H.Y.Tsai, F.J.Lin,J.G.Chen,C.Y.C.《Molecularsimul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10/12四、中医药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建设应用中医药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与远程教育平台,促进中医药继续教育质量控制,夯实中医药继续教育体系.杨凯.孙俊,2013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畅游·共享·飞跃信息化加速中医药发展.葛晓舒,2011第五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3]规范中医药服务项目,建立科学的价格管理体系,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孙振革.张园,2013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十六次学术年会[4]注重根本,突出特点,完善机制,强化服务扎实做好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 贾青顺,2013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5]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对策.刁远明.张淑薇,2013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6]中医药大学英语听说教材改革之初探.刘江华,2015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7]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的设计与思考北京地区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设计. 王彤,2012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会议暨第四次“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8]中医药临床试验设计应强调辨证论治特色.郑文科.陈静.张莉.商洪才,2013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9]浅析中医药国际传播面临的障碍及对策.陈战,2013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10]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记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翟双庆,2011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2011’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高端论坛。

关于屠呦呦的议论文800字

关于屠呦呦的议论文800字

关于屠呦呦的议论文800字下文是关于关于屠呦呦的议论文800字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作文素材屠呦呦》190多次失败成就中国小草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 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屠呦呦,女,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我们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

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

“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全国优秀中医药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中国中医科学院

全国优秀中医药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中国中医科学院

“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2018年)第一条为了激励优秀中医药博士研究生奋发图强,切实做好“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教司指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学科评议组联合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承办。

评选工作办公室设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第三条评选工作按年度每年九月组织进行,评选出“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篇。

第四条评选工作遵循“公正公开、注重创新、科学严谨、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

第五条“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标准:1. 选题为中医药学科前沿,有重要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2. 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3.材料翔实,书写规范,文字表达准确。

第六条参加评选的博士学位论文,一般为在评选年份的上一学年度,在国内学位授予单位获得博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参加评选的学位论文应以中文撰写,且不涉密;在评选年度以前一个学年度内获得博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如确属优秀的,也可以参评。

第七条具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学位授予单位,每学科可推荐1~2篇参评论文。

仅具有一级学科项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位授予单位,可参照推荐。

第八条评选工作办公室对推荐的论文进行形式审查后,组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创新点查询。

第九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学科评议组推荐专家分别对本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及其学术影响力进行通讯评审。

第十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学科评议组联合组织专家进行会议评审,审定入选论文。

第十一条为保证所评选出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提高评选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维护科学道德,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发现入选论文存在剽窃、作假或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不能成立等严重问题,可在入选论文名单公布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评选工作办公室提出异议。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

S in e C CMS fo t ep ro 0 7 t 0 9 t i t d ay e en c c s(A e ) m h eid 2 0 o2 0 , hssu ya lz dt umb r fr a,a g a e d t r n h e ,om t l u g , ae n
Ke r s o t r i s r a o s:c t to a y i :t a ii na i s e c ne ie a ur e r l g y wo d :d c o a d s e t n l t i i i n a l s s r d t l Ch ne e m di i ;lt r t e m t o o y a n o
D I l . 9 9 j i . 5 5 0 . 0 2 O . 1 0 : 3 6 / . s 1 0 — 4 2 1 . 8 0 1 0 sn 0 3
博士研究生的文献需求量较 大, 中文和英文是
引文的主要语种, 刊是主要 情报 源, 期 期刊文献分布符合布拉 德福文献分布规律 。
oI om t n nTa i nl h ee dc e C i A a e y f hns Mei lcecsB in 0 70 C i J fn r ai o rdt a C i s Mein, hn cdm o C i e dc Si e, eig10 0 , h f o i o n i a e a n j a n
A src :Obet e T an a v riw f5ea r e n s o C rs a c es heeo e ie b tat jci o g i n o e ve o trm e d ma d fT M e e r h r ,t rfr,gv v
s g s o o lb a y c l c o d v l p e nd us r e v c s ug e t ns t i r r o l t n e e o m nt a e s s r i e .M e h d i g bi i m e r c e o i ei t o s Us n bl o t i s m t d, h

关于公布2015年度东南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汇总

关于公布2015年度东南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汇总

东南大学文件
校发〔2015〕104号
关于公布2015年度东南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
各校区,各院、系、所,各处、室、直属单位,各学术业务单位:根据《东南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办法》,由各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经校内专家复审遴选,共评选出《高铁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效应:国际经验及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等31
《高新技术企业区位选择的空间效应研究—篇博士学术学位论文、
—以南京市为例》等33篇硕士学术学位论文、《类型学表征与性能化建构——中国国学中心主体建筑立面设计》等18篇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作为2015年度东南大学优秀学位论文。

经过公示,现予
—1—
以公布。

附件:1.2015年度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术学位论文名单
2.2015年度东南大学优秀硕士学术学位论文名单
3.2015年度东南大学优秀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名单
东南大学
2015年6月13日(主动公开)
—2—
附件1
2015年度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术学位论文名

—3—
—4—
—5—
—6—
附件2
2015年度东南大学优秀硕士学术学位论文名

—7—
—8—
—9—
—10—
附件3
2015年度东南大学优秀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名

—11—
—12—
—13—
—14—
东南大学校长办公室2015年6月13日印发
—15—。

历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分析与启示

历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分析与启示

0 引 言
作 为“ 高层次创造 性人才 工程”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的 全
国优 秀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以下 简称优 博论 文 ) 评 选工 作 , 已被 列 为 教 育 部 《面 向 2 l世 纪 教 育 振 兴 行 动 计 划 》 的 第 一 个 启 动 项 目。全 国 优 秀博 士 学 位 论 文 评 选 由教 育 部学位管理 与研 究生 教育 司组 织 开展 , 旨在 加 强 高 层
9 7
9 7 9 7 9 6

1 7 9 1 3 9 1 5 9
2 00 9
2 01 0 2 O1 1
9 8
1 0 0 9 7
3 6 3
3 3 4 2 5 6
项重要举措 , 对 培养 和激励在 学博士 生的创新 精神 , 根据《 全 国优 秀博 士学 位论 文 评选 办 法》 , 全 国 优
D OI : 1 0 . 6 0 4 9 /  ̄j b y d c . 2 0 1 3 0 1 0 2 2 8 中图分类 号 : G6 4 3 . 8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1 — 7 3 4 8 ( 2 0 1 4 ) 0 2 — 0 0 1 6 - 0 5
以来 , 至2 0 1 1年 已进 行 了 1 3次 , 共评选 出全 国 1 5 6个
高 校/ 科 研 单位 的 优 秀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 2 7 9篇 , 提 名 论
文1 9 0 2篇 , 各 年具 体 数据 如 表 1所 示 。
表 1 历 年 全 国 优 秀 博 士 学位 论文 评 选 结 果 数 据
位论 文评 选 结果进行 了统计分 析 , 得 出以下 结论 : 优 秀博 士培 养 已形成 了由“ 9 8 5工 程” 高校 和 中国科 学 院

2015年版康缘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2015年版康缘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2015年度“康缘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一等奖8项201501-01 ZY-17 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构建及其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诗丹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果德安吴婉莹侯晋军笪娟钱勇谢天培姜宝红杨敏刘璇姚帅龙华丽蔡录影屈华王秋蓉冯瑞红201501-02 ZY-16 通络药物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的作用和机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赵京林李向东张海涛尤士杰胡奉环金辰程宇彤段炼康晟罗富良201501-03 LC-90 基于临床系统生物学的糖尿病肾病中医辨治研究与应用中日友好医院清华大学崔月犁传统医药研究中心李平罗国安梁琼麟张浩军肖诚冯建春赵婷婷严美花王义明范雪梅董晞付桂香路晓光杨丽平赵铁201501-04 ZY-06 熊胆粉特有药用价值及熊胆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王喜军吴修红孙晖靳哲朴成玉辛笛张爱华闫广利孙畅李杏花张宁李丽静郭冷秋孙文军韩莹201501-05 JC-06 中医肿瘤癌毒病机理论体系创建与应用南京中医药大学程海波吴勉华周仲瑛沈卫星周红光孙东东李柳陈海彬李黎李沫涵卢伟李博王明艳许惠琴朱华旭201501-06 JC-37 密蒙花提取物治疗干眼症的基础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彭清华姚小磊王方李怀凤彭俊王芬陈佳文李海中吴权龙谭涵宇201501-07 ZY-13 中药大品种丹红注射液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质量控制及产业化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天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开大学赵步长王跃飞朱明军韩际宏樊官伟陈韵岱李学林王益民黄衍民王少峡王晶姜苗苗赵菁王丹丹贾力夫201501-08 LC-60 针灸的血管调控作用及刺井疗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张栋郭义石现张庆萍罗明富潘兴芳韩为李飞李顺月周智梁王频左芳宋晓晶周丹王淑友二等奖24项201502-01 LC-82 程莘农针灸理法方穴术辨证思想集粹与临床应用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王莹莹杨金生程凯王宏才杨金洪杨莉高金柱王亮陈滢如徐青燕201502-02 LC-54 常见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张声生沈洪唐旭东王垂杰黄穗平赵文霞魏玮王宪波李慧臻时昭红201502-03 ZY-10 名贵中药资源分子系统学及其药材的分子鉴别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贵阳中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袁媛黄璐琦金效华彭华胜蒋超周涛崔光红李旻辉杨健王学勇201502-04 LC-61 复方叶下珠防治乙肝相关肝癌的癌前病变临床与实验研究深圳市中医院童光东周大桥魏春山邢宇锋张希贺劲松唐海鸿肖春玲郑颖俊周小舟201502-05 JC-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系统相关及证治规律的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伟邵雨萌张心月朱雪卢绪香阎小燕臧国栋韩佳贾新华何荣201502-06 ZY-04 中药临床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与研究体系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居文政熊宁宁蒋萌张军刘芳吴婷刘史佳储继红许美娟邹冲201502-07 ZY-15 超临界CO2萃取为核心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及其在天然药物中的应用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州白云山汉方现代药业有限公司)航天科工集团贵州航天乌江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学葛发欢刘菊妍李楚源李金华潘江波李菁袁诚黄翔刘培庆黄民201502-08 LC-35 清肝活血方治疗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的方证病理学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邢练军陈珺明吴涛王淼安德明郑培永张莉季光201502-09 JC-22 语义网环境下中医药信息标准化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崔蒙李海燕贾李蓉杨硕刘静董燕朱玲李敬华高博于彤201502-10 ZY-12 符合中药特点的增溶性药用辅料的筛选与评价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三O二医院南京威尔化工有限公司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杨明张萍张海燕张锐高正松史新元廖永红宋民宪马鸿雁齐云201502-11 ZY-21 中药抗抑郁新策略及效应机制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屏胡园董宪喆穆丽华周小江郭代红孙艳刘旭崔红段冬梅201502-12 ZY-03 抗肿瘤中药微粒多途径传递系统核心技术创研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陈彦瞿鼎王小宁张振海刘聪燕贾晓斌周静范晨怡201502-13 LC-69 张大宁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天津市公安医院南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张大宁张勉之谭小月张敏英赵松李树茂左春霞徐英贾胜琴张文柱201502-14 LC-11 心力衰竭中医分期辨治方案建立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毛静远王贤良赵英强牛天福袁如玉王永刚崔晋荣施乐贾秀丽樊瑞红201502-15 LC-37 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系列研究及应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邓鑫梁健练祖平白广德赵晓芳张亚萍侯恩存涂燕云刘旭东201502-16 LC-49 基于“痰滞脑神”理论的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及氧化应激损伤干预机制研究黑龙江神志医院201502-17 LC-32 脑卒中针康治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唐强王艳颜培宇邢艳丽朱路文张立刘波李季关莹201502-18 LC-07 健脾疏肝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军祥王允亮余轶群谢春娥韩海啸胡立明刘敏徐春军刘绍能朱陵群201502-19 LC-38 痰瘀论治冠心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杨关林张哲贾连群陈民张会永关雪峰李国信于睿姜钧文王洋201502-20 LC-42 结直肠吻合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与推广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杨向东魏雨龚文敬贺平韩方海任东林张桢赵希忠吴凌云安辉201502-21 LC-52 强心通脉颗粒防治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和循证示范疗效评价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朱爱松张艳宫丽鸿卢秉久鞠宝兆郑海鹰汲泓庞敏张凤芹李亚秋201502-22 LC-90 创新中医睡眠调控技术治疗失眠的临床规范化与疗效评价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汪卫东郭蓉娟洪兰王芳林颍哪闫雪李涛赵阳刘艳骄吕学玉201502-23 JC-31 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创新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闫军堂郑丰杰刘敏王雪茜刘晓倩赵琰孙晓光李宇航梁永宣201502-24 KP-06 《癌症只是慢性病》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三等奖40项201503-01 LC-81 基于临床的“双固一通”针灸法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王华梁凤霞陈泽斌吴松李佳刘建民洪亚群尤行宏201503-02 LC-22 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市第四医院杜惠兰陈景伟边文会刘京芳李清雪杨剑贾云波贺明201503-03 LC-67 脐疗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高树中马玉侠刘存志郭刚杜冬青鞠红梅于岩瀑201503-04 JC-15 肾虚衰老理论指导下的老年性痴呆防治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安红梅胡兵顾超谢燕许丽雯史云峰靳淼张占鹏201503-05 JC-20 活血化瘀法之“生新”层面理论重构及其机制、应用河南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张金生田力李社芳王建彬何庆勇张宝霞胡超群赵桂芳201503-06 LC-19 基于精室理论创制前列腺炎Ⅰ号的临床及抗炎机制研究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曾庆琪刘嘉朱勇曾明月王劲松冯俊志杨海军杨凯201503-07 LC-47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基础和临床研究阮岩王士贞邱宝珊刘蓬何伟平王培源徐慧贤张肇宇201503-08 LC-50 益气活血法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河南省中医院刘又文沈素红陈献韬王庆丰陈卫衡王上增贾宇东张颖201503-09 LC-48 王烈教授防治小儿哮喘病理论体系与系列方药临床应用评价长春中医药大学孙丽平冯晓纯王延博丁利忠段晓征李静王烈201503-10 LC-15 针刺对高血压脑出血脑保护作用及临床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邹伟匡洪宇孙晓伟王珑于学平滕伟刘芳戴晓红201503-11 LC-57 调曲整脊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湘潭市岳塘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平南县同安骨伤医院王秀光韦以宗潘东华韦春德谭树生林廷章戴国文吴宁201503-12 LC-39 痹痛灵最优处方确定及免疫机制影响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汪悦郭海英吴素玲耿元卿李广清丁蓉覃仕化景嵘月201503-13 LC-30 固本防惊汤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临床研究宁波市中医院董幼祺董继业夏明郑含笑凌春瀛罗巧二丁瑾201503-14 LC-31 中医异病同治绝经综合征、经前期综合征规范研究及应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王小云杨洪艳聂广宁温泽淮刘建黄旭春姜惠中魏绍斌201503-15 JC-17 益气解毒活血通络类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深圳市中医院李顺民孙惠力曾又佳戈娜邵牧民易铁钢卢建东201503-16 JC-13 中药及其活性提取物的免疫调控关键技术与抗肿瘤作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姜国胜姚成芳李霞宋冠华段文娟任霞李翠玲201503-17 LC-51 朱红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疗效机制、安全性评价及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吕培文徐旭英董建勋王乐平林含杨焕杰李建荣霍凤201503-18 ZY-02 从肝论治失眠新药白草香解郁安神胶囊研制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广西百琪药业有限公司冯玛莉李培毅贾力莉牛艳艳武玉鹏陈治伟仝立国宋美卿201503-19 LC-76 尤昭玲教授中医妇科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传承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丹卓赵新广尤昭玲李卫红凌霞郭晓虹李长艳201503-20 ZY-19 银翘散活性成分对流感病毒多靶点作用机制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市儿童医院王雪峰吴振起崔振泽李亚秋赵雪郝欧美刘光华王思源201503-21 LC-12 中医药提高腹透患者生存质量、防治腹膜纤维化相关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洪涛林燕杨波姜晨范淑芳武士锋窦一田王艳松201503-22 JC-35 五运六气理论科学性研究—北京地区气象变动、疫病发病规律以及与干支运气的吻合性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贺娟高思华翟双庆张轩华静汤巧玲刘宏伟付帮泽201503-23 LC-46 刘祖贻学术临证精华暨效验方转化应用之系列研究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刘芳刘祖贻杨维华朱璐尹天雷卜献春宁泽璞刘春华201503-24 ZY-01 浮小麦活性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山西中医学院香港科技大学中药研发中心裴妙荣董婷霞孟霜詹华强李慧峰毕丹裴香萍张莉201503-25 LC-86 从能量代谢角度探讨艾滋病阳虚证的特征及中药干预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刘颖邹雯李洪娟王健李鑫胡建华孙萌张伟201503-26 JC-32 复方芪丹颗粒防治急性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系统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吉林康乃尔药业有限公司史大卓刘剑刚董国菊马鲁波张蕾汪晓芳闫小平伊博文201503-27 JC-04 方剂配伍雷公藤对其所致肝脏、骨髓毒性的减毒作用及机制研究山西中医学院周然闫润红王永辉高丽柴智李艳彦聂中标周文静201503-28 LC-29 小儿常压型脑积水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陕西中医学院附属西安脑病医院)宋虎杰苏同生韩祖成张玲何丽云李奇玉陈霄刘玉堂201503-29 JC-16 艾灸温补脾胃的生物学效应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湖南中医药大学常小荣刘密杨宗保岳增辉刘未艾彭亮彭艳张国山201503-30 JC-25 制大黄-川芎药对防治对比剂肾病的机制及临床应用上海市中医医院龚学忠汤晓春王骞王跃荣王国华周家俊任飞徐欢201503-31 LC-40 中药消胀贴膏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刘成海邢枫冯年平陶艳艳张雅丽蔡俊萍201503-32 LC-09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循证证据的产生与方法学规范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杂志社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刘建平费宇彤韩梅曹卉娟王思成陈薇刘国正刘兆兰201503-33 LC-45 中医金针拨障术切口外滤过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机理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吴烈桑子瑾杨迎新周浩川苏航康玮张国亮武丹蕾201503-34 LC-68 基于帕金森病血脉瘀滞、筋急风动病机的抗震止痉胶囊临床应用及作用机理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鲍远程杨文明张波谢道俊陈怀珍汪瀚王艳昕汪美霞201503-35 ZY-08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广东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程学仁孙冬梅陈浩桉谭登平陈玉兴毕晓黎张建军罗文汇湖南中医药大学贺福元杨岩涛邓凯文石继连周晋刘文龙刘平安唐宇201503-37 LC-66 慢性荨麻疹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河南省中医院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大学淮河医院郑州人民医院刘爱民张步鑫张冰王坤代淑芳徐俊涛李雪莉屠远辉201503-38 KP-08 肿瘤患者就诊指南系列《专家帮您解读癌症》丛书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人民卫生出版社杨宇飞吴煜朱尧武吴显文曹文兰郭中宁郭全许云201503-39 KP-04 《湖南省中医养生保健手册》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邵湘宁姚勤蔡铁如何清湖201503-40 KP-01 《自然会健康》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2015年度“亚宝杯”李时珍医药创新奖获奖者名单LSZ20150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李琦完成项目:大肠癌脾虚湿热证治理论构建与应用研究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华东理工大学完成人员:李琦蔡国响刘建文侯风刚王炎刘宁宁任建琳隋华周利红刘宣季青付晓伶张彦博韩植芬柴妮LSZ201502 南京中医药大学谈勇完成项目:滋阴补阳方序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周期重建的治疗作用完成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人员:谈勇任青玲聂晓伟邹奕洁周阁郭银华殷燕云胡荣魁赵娟LSZ201503 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振国完成项目: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完成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完成人员:王振国刘更生宋咏梅张效霞张丰聪王鹏刘桂荣田思胜朱毓梅米鹂赵颖黎立李静董利利李绍林LSZ201504 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廖利平完成项目:《中药编码规则及编码》国家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完成单位: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深圳市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深圳市中医药企业标准联盟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中药公司广州中医药大学完成人员:廖利平吕爱平曾庆明徐美渠吴培凯易炳学李顺民周哲徐甘霖李静包文虎兰青山马双成李海燕郭兰萍2015年度“亚宝杯”中华中医药学会政策研究奖获奖项目名单2015ZC-01 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研制与推广的管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朱建平张志斌蔡景峰曹洪欣吴文清甄艳黄涛王致谱蔡永敏梁菊生夏祖昌赵艳邱玏洪梅2015ZC-02 三级中医医院托管区(县)中医院模式对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的实践与探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刘清泉王洪刘东国李彬汪红兵魏青王继东邱新萍张勇刘存志2015ZC-03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唐靖一黄平张怀琼施建蓉施晓芬郑锦肖臻周华房敏马杰2015ZC-04 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控通报平台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沈绍武王振宇肖勇田双桂陈伟赵显辉常凯张玉赵娜刘晶付强李京2015年度“康缘杯”中青年创新人才及优秀管理人才奖获奖者名单中青年创新人才:湖南中医药大学喻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袁媛长春中医药大学岳冬辉广东省中医院陈秀华优秀管理人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陈士林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杨思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肖臻2015年度“杏林杯”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获奖著作名单一等奖6部XS201501-1 LC-22《实用中风病康复学》王永炎谢雁鸣邹忆怀赵建军高凡珠XS201501-2 ZY-06《高级中医药学丛书·中药学》高学敏钟赣生李钟文张俊荣周民权XS201501-3 LC-01《今日中医外科(第2版)》王沛张耀圣王军刘仍海瞿幸XS201501-4JC-03《中医藏象辨证论治学》严世芸李其忠XS201501-5 LC-18《全国中医妇科流派研究》胡国华罗颂平XS201501-6 LC-13《消化系统西医难治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略》魏玮唐艳萍柯美云唐旭东史海霞二等奖10部XS201502-1 JC-04《最新国际标准针灸穴位挂图》郭长青刘乃刚胡波黄建军李少华XS201502-2 JC-11《中医治未病》孙涛何清湖XS201502-3 LC-02《实用针刀医学治疗学》任月林任旭飞XS201502-4 LC-05《中医消化科主治医生382问》张声生沈洪黄穗平朱培一周强XS201502-5 LC-08《儿科疾病中医药临床研究技术要点》马融胡思源钟成梁王卉倪天庆XS201502-6 LC-14《膏方临床应用指南》庞国明朱恪材周端杨志敏周丽霞XS201502-7 LC-16《董氏儿科》董幼祺董继业XS201502-8 LC-21《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研究基础与临床》冼绍祥杨忠奇汪朝晖刘小虹李小兵XS201502-9 ZY-01《实用中药临床调剂技术》翟华强王燕平郭桂明李红燕金世元XS201502-10 ZY-03《中药饮片用量标准研究》杨洪军黄璐琦唐仕欢三等奖25部XS201503-1 JC-01《吕留良医论医案集》杨东方刘平XS201503-2 JC-02《脉学类聚》盛增秀陈勇毅竹剑平王英江凌圳XS201503-3 JC-05《(本草图经)研究》苏颖粟栗苏鑫王喜臣魏晓光XS201503-4 JC-06《湖湘中医文化》何清湖易法银周兴刘朝圣陈小平葛晓舒阳春林XS201503-5 JC-07《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赵京生杨峰李素云张树剑张建斌XS201503-6 JC-08《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学》刘维张磊吴沅皞王熠刘滨XS201503-7 JC-09《榕峤医谭──福州历代中医特色》肖诏玮黄秋云李君君林端宜孙坦村XS201503-8 JC-10《出入命门——中医文化探津》李良松郭洪涛XS201503-9 LC-04《常见肿瘤的饮食治疗》张梅胡世莲李平XS201503-10 LC-06《伤寒论汤证论治》《金匮要略汤证论治》李文瑞李秋贵赵展荣张军吴翥镗XS201503-11 LC-09《图解南少林理筋整脊康复疗法》王诗忠王和鸣陈金水蔡树河仲卫红XS201503-12 LC-10《现代中医临证》邬波XS201503-13 LC-11《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方朝晖倪英群方向明赵进东王丽娜XS201503-14 LC-12《推拿优势病种诊疗技术》范炳华许丽吕立江谢远军XS201503-15 LC-15《胃癌前状态性疾病》王垂杰XS201503-16 LC-20《中医临证修养》吴深涛XS201503-17 LC-23《骨伤科微创技术》李盛华王承祥李红专XS201503-18 LC-24《赵和平临床经验集》孟彪高立珍XS201503-19 LC-25《中风偏瘫康复术详图解》潘畅XS201503-20 LC-26《颈肩腰腿痛特效手法治疗图解——叶希贤临证精华》王平古恩鹏张君涛李远栋王为民XS201503-21 LC-27《名老中医心血管病治疗经验集》刘红旭王振裕许心如魏执真黄丽娟XS201503-22 ZY-02《易混淆中药辨别与临床应用》傅正良孔增科王丽芳熊南燕周海平XS201503-23 ZY-04《广东地产药材研究》梅全喜房志坚成金乐谢朝良黄冬XS201503-24 ZY-05《桂药化学成分全录》邓家刚侯小涛杜成智刘布鸣周江煜XS201503-25 ZY-07《中医骨伤药物配对集粹》张虹杜志军肖振杰2015年度“康缘杯”中华中医药学会岐黄国际奖获奖者名单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孙鹤(美国)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劳力行(美国)。

关于2015年西华大学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2015年西华大学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2015年西华大学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评选结果公示
经优秀硕士论文专家组于2015年6月19日对各学院推荐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评选,现将评选结果进行公示,如发现入选论文存在剽窃、作假或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不能成立等严重问题,可在入选论文名单公布之日起10天内,以书面形式向研究生部提出异议。

提出异议的书面材料应包括异议论文的题目、作者姓名、异议内容,支持异议的具体证据或科学依据,以及提出异议者的真实姓名、单位、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等。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异议不予受理。

附件:2015年西华大学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名单
研究生部
2015年6月19日
附件:
2015年西华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易混淆中药地骨皮、香加皮、五加皮鉴别研究

易混淆中药地骨皮、香加皮、五加皮鉴别研究

◆论著◆中药研究易混淆中药地骨皮、香加皮、五加皮鉴别研究秦 露1,吕绪桢1,刘亚丽1,赵天伦1,王晨曦 1,战瑞雪1,冯 帅1,2,李 峰1,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省高校中药质量控制与全产业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山东 济南 250355)[摘要] 目的:探讨区分鉴别易混淆皮类中药地骨皮、香加皮、五加皮的方法。

方法:采用性状、微性状、显微、荧光鉴别等方法对地骨皮、香加皮、五加皮进行鉴别研究。

结果:地骨皮、香加皮、五加皮在性状和微性状方面的主要鉴别点是外表面、断面和气味;显微鉴别的重点是草酸钙结晶不同。

传统荧光法在紫外灯下观察三者的荧光现象区别不明显,但是二维荧光和三维荧光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

二维荧光光谱结果显示,三种药材的水提取液均只有一个荧光峰,三者的峰位、峰强度和峰形有很大差别;三维荧光光谱结果显示,地骨皮有三个荧光峰,香加皮和五加皮有两个荧光峰,三者的峰位和峰强度有明显差异。

结论:传统鉴别方法可用于地骨皮、香加皮、五加皮的鉴别,二维荧光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可快速、准确地区分三种药材。

[关键词] 地骨皮;香加皮;五加皮;微性状鉴别法;二维荧光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中图分类号] R282.74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659X (2024)01-0091-09DOI :10.16294/ki.1007-659x.2024.01.015Identification Study on Easily Confusing Chinese Medicinals of Digupi (Lycii Cortex ),Xiangjiapi (Periplocae Cortex ) and Wujiapi (Acanthopanacis Cortex )QIN Lu 1,LYU Xuzhen 1,LIU Yali 1,ZHAO Tianlun 1,WANG Chenxi 1,ZHAN Ruixue 1,FENG Shuai 1,2,LI Feng 1,2(1.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China ;2.Shandong Province 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uality Control and Construction of Whole Industry Chain ,Jinan 25035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for distinguishing and identifying the easily confusing Chinese medicinal cortex :Digupi (Lycii Cortex ),Xiangjiapi (Periplocae Cortex ) and Wujiapi (Acanthopanacis Cortex ).Methods :The identification of Digupi ,Xiangjiapi and Wujiapi were studied by traits ,micro -traits ,microscopy and fluorescenc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The main identification points of Digupi ,Xiangjiapi and Wujiapi in terms of traits and micro -traits are the external surface ,section and odor. The focus of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is the different crystalliza⁃tion of calcium oxalate. The fluorescence phenomenon of the three herbs observed by traditional fluorescence method under ultraviolet lamp were not significantly[收稿日期] 2022-09-05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7ZX09301058);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2013030996);山东省高校中药质量控制与全产业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编号:CYLXTCX2021-08);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批文号: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5号) [作者简介] 秦露(1997—),女,山东枣庄人,2021年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质量控制与资源研究。

韩祖成,男,1961年2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主任

韩祖成,男,1961年2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主任

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杨志宏,男,1963年5月29日出生,研究生学历,医学硕士学位,主任医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现任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四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分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陕西省康复医会委员会委员,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咸阳市医学会老年病学学会常务委员,咸阳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

1986年7月本科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一直在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主要从事内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脑病、肺病、糖尿病的临床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1年8月至2002年8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科进修学习一年,获优秀进修生称号;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参加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圆满完成跟师学习任务,通过了学习毕业考核,成绩合格,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

从1986年工作近30年,先后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级课题1项,陕西省教育厅课题2项,主持陕西省科技厅课题1项。

徐冰,性别,女,1975年4月4日出生,学士学历,硕士学位,副主任医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现任中华医学会脑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治未病分会委员。

2003年7月本科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一直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脑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从2000年工作17年来,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省级课题6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临床新药研究20余项。

张启明,男,1964年10月22日生,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临床评价中心主任。

2004年度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11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岐黄中医药基金会传承发展奖”获得者。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药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1987.9~2004.7,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本科、中医基础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期间系统学习了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全部课程。

黄璐琦博士生导师简介

黄璐琦博士生导师简介

黄璐琦博士生导师简介黄璐琦,男,1968年3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科技部重点领域中药资源创新团队负责人,部局共建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学与分子生药学。

1、主要社会兼职情况曾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兼任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2、近5年来主持科研项目情况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药资源/2014.1-2017.12/300万/No.81325023/主持人;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丹参酮类化合物中下游生物合成途径研究/2011.01-2013.12/33万/No.81072990/主持人;3)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基于我国自主卫星遥感数据的中药资源监测及服务/2010.01-2012.12/800万/主持人;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我国代表性区域特色中药资源保护利用/2012.01-2015.12/5300万/主持人;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于遗传与环境的道地药材品质保障技术示范研究/2012.01-2015.12/414万/主持人;6)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名贵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2013.01-2015.12/2700万/No.2060302/主持人。

3、近年来发表有代表性学术论文、专著或教材(限5篇)1)《Molecular Pharmacognosy》/Springer 出版社/2012年/主编.2)Modular pathway engineering of diterpenoid synthases and the mevalonicacid pathway for miltiradiene produc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12,134:3234-3241/通讯作者,IF: 10.667.3)CYP76AH1 catalyzes turnover of miltiradiene in tanshinones biosynthesisand enables heterologous production of ferruginol in yeast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3, 110(29):12108-12113/通讯作者,IF: 9.737.4)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for production ofginsenosides/《Metabolic Engineering》/2013(20):146–156/通讯作者,IF:8.258.5) A Functional Genomics Approach to Tanshinone biosynthesis providesstereochemical insights/《Organic Letters》/2009,11(22):5170-5173/通讯作者,IF:5.424、近年来获厅级以上奖励情况1)2011年/道地药材形成机理研究及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2)2008年/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的研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3)2014年/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5、指导研究生情况1999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已培养86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齿为骨之余”刍议

“齿为骨之余”刍议

ʌ理论探讨ɔ齿为骨之余 刍议❋支英杰1,丁㊀侃2ә(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研究所,北京㊀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㊀100700)㊀㊀摘要:中医学理论将齿与骨的关系概括为 齿为骨之余 ,该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对五脏与五味的病理关系的论述㊂医家们观察到苦味出入骨表现为齿的征象,从而启发了对齿与骨关系的思考㊂认为齿为骨之余气所充,为骨之萌出齿龈的末端,是人体骨骼在正常情况下唯一暴露于外的部分;该理论常用以阐发厥逆㊁骨痿以及齿痛㊁龋齿㊁啮齿㊁齿衄等诸多牙齿疾病的病机,主要与肾气不足或阴虚火旺有关;骨碎补㊁桑寄生㊁苦参㊁杨枝等补肾中药㊁苦味中药常用以补骨㊁健齿,以及鹿茸㊁羚羊角㊁龙骨等大量骨属药物性效机理的阐释,为该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体现㊂本文基于对中医古籍文献的梳理,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该理论的渊源及发展运用的主要支流进行了系统梳理㊂㊀㊀关键词:齿为骨之余;苦味;骨痿㊀㊀中图分类号:R228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5-0716-03Discussion on Teeth Were The Surplus of BonesZHI Ying-jie 1,DING Kan 2ә(1.Institute of Basic Research in Clinical Medicin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2.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Medical Literatur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㊀㊀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eth and bone was summarized as the teeth were the rest of the bone .This theory was derived from the discussion of the path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and the five flavors in the Inner Huangdi.Doctors observed that bitterness enters and exits the bones as signs of teeth ,which inspired think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eth and bones.They thought that teeth were filled with the excess Qi of bone ,the end of gingiva of bone ,and the only exposed part of human bone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This theory was often used to explain Syncope ,Flaccidity of bone ,Toothache ,Dental caries ,Bruxism ,Bleeding of gum and many dental diseases were mainly related to insufficient kidney Qi or Yin deficiency.Drynaria ,Sangjisheng ,Kushen ,Yangzhi and other kidney-tonifying Chinese medicines and bitter Chinese medicines were commonly used to replenish bones ,strengthen teeth ,and explained the mechanism of a large number of bone drugs such as pilose antler ,antelope horn and keel ,which was the embodiment of the theory to guide clinical medication.Based on the combing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origin of the theory and the main branches of it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from the above three aspects.㊀㊀Key words :Teeth were the surplus of bones ;Bitterness ;Flaccidity of Bone❋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904067)-基于 齿为骨之余 理论探索补肾中药调控SDF-1/CXCR4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及成骨分化的效应机制;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Z0651)-利用现代医学阐释 齿为骨之余 的变化趋势;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ZZ120501)-中医医史文献传承创新研究数据平台(二期)作者简介:支英杰(1979-),女,辽宁大连人,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㊂ә通讯作者:丁㊀侃(1982-),男,山东滕州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医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研究,Tel :010-********,E-mail :dydingkan@ ㊂㊀㊀中医学认为,牙齿属于骨骼的一部分,是人体骨骼在正常情况下唯一暴露于外的部分㊂ 司外揣内 是中医学认知人体的基本方法之一,古代医家通过观察人体牙齿发现,其与人体骨骼的发育㊁病理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并进一步认识到其内应于肾脏,可以测知肾脏的生理病理变化,由此逐渐形成了 齿为骨之余 的理论㊂1㊀苦味出入骨表现为齿的征象古代医家在论证五脏与五味的病理关系时,观察齿的征象变化与苦味出入骨有密切关系㊂‘灵枢㊃五味论“: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㊂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㊂ 由此开始了对齿与骨关系的探讨㊂1.1㊀中医对齿与骨的认识齿与骨的关系最早被表述为 齿者,骨之所终 ㊂‘仪礼㊃士冠礼“: 緇纚,广终幅,长六尺㊂ 郑玄注: 终,充也 ㊂可见骨之所终,为骨之所充之意,即齿为骨之余气所充㊂另外笔者认为: 终 亦有 末端 之意,齿为骨的末端,即骨之萌出齿龈暴露于外者㊂现代医学认为,牙骨质构成和硬度与骨相似,但无哈弗斯管[1],二者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区别,属于2种不同的器官,因此牙齿并不是骨骼㊂但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下,牙齿属于骨骼的一部分㊂历代医家对此有诸多论述㊂如明㊃龚廷贤‘寿世保元“: 夫牙齿者,乃骨之萃也 牙即骨也 [2],清㊃汪宏‘望诊遵经“: 然齿者,总谓口中之骨㊂[3]1.2㊀齿为苦之出路齿为苦之出路,是为从病理变化的角度发现齿与骨的关系㊂‘灵枢㊃五味论“提出: 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㊂ 可知胃中之苦味尚未入骨者,仍可通过呕吐而出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有 酸苦涌泄为阴 之语,味苦之瓜蒂为经典的催吐药物,印证了过食苦确实可令人呕吐,呕吐为催苦从胃复出的表现㊂然而一旦苦味深入至骨,即会像清㊃章楠‘灵素节注类编“所言: 骨者,躯体至深之处,因苦味闭气,不能外走 [4],已不能复从胃外走,只能通过骨复出㊂‘灵枢㊃五味论“ 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医者何以 知其走骨也 , 走骨 必定有相应的表征㊂明㊃马莳[5]‘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注释: 故苦入则走骨,走骨则走齿,今入而复出者,即从齿出也,此可以知苦之必走骨矣㊂ 苦味入者,属于正常生理,本无相应症状;但当苦味太过,复出之时,是为病理变化产生相应的症状㊂骨者,躯体至深之处不易观察,而牙齿作为人体骨骼在正常情况下唯一外露的部分, 走骨 的表征一定体现在其外露的部位,即齿的症状上,因此得出齿为苦之出路的论断㊂苦出齿的征象,晋㊃皇甫谧[6]‘针灸甲乙经“论述道: 故苦入胃而走骨,入而复出,齿必黧疏,是知其走骨也㊂ 医者观察到牙齿 黧疏 变化,即 苦出 的征象, 黧疏 是指齿黄黑而稀疏㊂‘诸病源候论“中有 齿黄黑候 ,即为以此为特征表现的病证㊂苦的来源不仅仅外来之 苦入于胃 ,更有内生之苦㊂‘尚书㊃洪范“ 火性炎上,炎上作苦 , 苦 源于 火 ㊂火焰的燃烧总具有向上的趋势,当木烧制成焦炭时就有了 苦 的味道[7]㊂肾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炎上作苦,此为内生之苦㊂内生之苦亦可入骨入齿,同样导致齿黑的表现㊂2篇关于 齿黑 病证的报道,均责之于肾阴亏损㊁虚火上炎论治[8-9],即可为佐证㊂1.3㊀苦味药物健齿苦味药物健齿,是为从生理角度印证齿与苦的关系㊂‘金匮要略心典“曰: 苦者,能泻,能燥,能坚㊂[10] 其中能坚,一般理解为坚阴,泻火以固守保存阴液之意[11];另外也可理解为坚固筋骨牙齿㊂二者互为表里,坚肾阴是内在机制,坚筋骨牙齿则是外在表现㊂唐㊃杨上善[12]‘黄帝内经太素“: 杨枝苦物资齿,则齿鲜好,故知苦走骨㊂ 明㊃郑宁[13]‘药性要略大全“记载杨枝皮 可为吐药 酒煮含,止齿痛 ,杨枝1味既可为 吐药 又可 止齿痛 ,均为苦味发挥的作用㊂明㊃李中梓[14]‘医宗必读“记载苦参具有 除热祛湿,利水固齿 之功效, 齿乃骨之余,清肾者自固耳 ,所谓 骨自固 即齿自固之意㊂苦味用量适宜,清肾虚之热则坚固牙齿,但要防止用量太过,太过则牙齿黧疏㊁损坏或可引起呕吐㊂2 齿为骨之余 理论阐发疾病病机齿为骨之余 的理论用以阐发病机源于‘黄帝内经“的厥逆头齿痛,后扩展到骨痿以及多种与齿相关的疾病㊂2.1㊀厥逆头齿痛‘素问㊃奇病论篇“记载了 头痛,齿亦痛 的厥逆病,‘黄帝内经太素“阐发其病机: 大寒入于骨髓,流入于脑中,以其脑有寒逆,故头痛数岁不已㊂齿为骨余,故亦齿痛 [15],运用了 齿为骨之余 的理论㊂大寒入骨髓,骨髓充于脑亦充于齿,寒性收引,入脑入齿则经络收缩而拘急,故而导致头齿痛㊂席俊明报道了1例阻生齿致长年头痛病例,非常符合厥逆头齿痛的症状描述[16]㊂刘建新等以‘素问㊃奇病论篇“中 厥逆 一证为题,制造三叉神经痛样动物模型,采取从第一颈椎棘突左上方约1mm 处注射青霉素G钾的方法造模,与厥逆发病 大寒入于骨髓,流入于脑中 的机制十分相近[17]㊂2.2㊀骨痿明㊃孙志宏[18]‘简明医彀“: 齿乃骨之余,骨乃肾之候㊂肾气不足,骨痿少力,故齿迟生㊂ 认为骨痿与齿迟的病机相同,均为肾气不足,提示骨痿常伴有齿的相关症状㊂明㊃吴崑[19]‘医方考“: 肾主骨,骨极者,骨内空虚之极也,故令腰脊酸削㊂齿者,骨之余,故齿亦痛㊂手足烦疼,不欲行动,皆骨内空虚之征也 ,提到了 骨极 的概念,即 骨内空虚之极 ,自然无 余 可言,故而有腰脊酸削与齿痛症状同时出现㊂明㊃汪机[20]‘医学原理“: 五蒸汤 如骨蒸热则齿槁㊁腰痛,盖齿乃骨之余,腰痛乃肾之府病也㊂ 肾虚骨蒸,腰痛与齿槁同时出现㊂清㊃叶霖[21]‘难经正义“: 肾主骨,又主液,齿为骨之余,故骨病则肾液泄而为汗,齿枯槁而痛也㊂ 肾虚汗出为肾液外泄之征,汗出为骨痿(骨质疏松症)常见的症状之一㊂骨痿㊁骨极等病证,从腰痛㊁齿痛㊁齿槁㊁汗出等症状以及骨空病机考虑,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骨质疏松症[22]㊂2.3㊀齿相关疾病‘诸病源候论“设列 牙齿病诸候 专篇,在阐释牙齿痛候㊁牙痛候㊁齿痛候㊁齿动摇候㊁齿落不生候㊁牙齿历蠹候㊁齿齭候㊁齿黄黑候病机时,均运用了 齿是骨之所终 理论,将牙齿主病的病机归因为:髓气不足,不能荣于牙齿的基础上,风冷伤髓,冷气入齿根,故齿痛;或经脉虚,风邪乘之,血气不能荣润,故令动摇;或风冷乘其经脉,则髓骨血损,不能荣润于牙齿,故令牙齿黯黑,谓之历蠹(蛀牙);或髓弱骨虚,风气客之,则齿齭(牙齿酸痛);或风邪冷气,客于经脉,髓虚血弱,不能荣养于骨,枯燥无润,故令齿黄黑㊂清㊃章楠[23]‘灵素节注类编“: 此热邪伤肾,肾主骨,骨病则身重骨痛 齿为骨之余,邪在骨,齿中麻痒难忍,故啮之㊂ 啮齿,上下齿相磨切有声,因热邪伤肾,齿中麻痒难忍㊂清㊃孙采邻[24]‘竹亭医案“: 鼻衄属肺,齿衄属胃,而未始不关乎肾㊂盖齿乃骨之余,因肾主骨也㊂先天阴虚血热上冲,或鼻或齿皆可以衄而不归经矣㊂然徒于血分中求之,恐未得法,且服煎剂㊂ 齿衄属胃,而未始不关乎肾,齿衄的病机以肾阴虚㊁血热上冲为根本㊂3 齿为骨之余 理论阐释药效机制齿为骨之余 的理论,常用以阐释药物的功效机理㊂分别从补骨即可健齿的角度,如骨碎补等;同类相感的角度,如桑寄生㊁梧桐泪等;以形补形的角度,如鹿茸㊁胡桃仁等㊂3.1㊀骨碎补骨碎补,因具有 补骨碎 的功效故而得名㊂唐㊃陈藏器[25]‘本草拾遗“: 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作此名耳 ,为补肾强骨之要药㊂除此之外该药还可固齿,宋㊃沈括‘灵苑方“记载该药一味单方,研末揩齿可以坚骨固牙,去骨中毒气疼痛㊂明㊃李时珍[26]‘本草纲目“: 骨碎补,足少阴药也㊂故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㊂ 明㊃李中梓[27]‘雷公炮制药性解“运用了 齿为骨之余 的理论,阐释了其强骨之药兼可固齿的机理, 骨碎补温而下行,专入肾家,以理骨病㊂齿者骨之余也,故能固之 ㊂曹筱晋等[28]报道运用骨碎补作为主药,治疗齿衄的病例㊂开雁[29]报道使用骨碎补,运用补肾固齿法治疗慢性牙周炎取得良好效果㊂现代研究中,补肾类㊁苦味药物常被用来研发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品,章轶立等[30]对骨碎补总黄酮(强骨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实验进行了系统评价㊂刘凤英等[31]对中药骨碎补对体外培养人的牙髓㊁牙龈㊁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一定浓度的骨碎补溶液具有促进牙齿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功效㊂3.2㊀桑寄生桑寄生,因 感桑气而寄生枝节间 而得名㊂‘神农本草经“载其: 味苦平㊂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㊂[32] 明㊃张志聪‘本草崇原“阐释其药效机制: 盖肌肤者,皮肉之余㊂齿者,骨之余㊂发与须眉者,血之余㊂胎者,身之余㊂以余气寄生之物,而治余气之病,同类相感如此 [33]㊂根据 同类相感 的原理,提出 以余气寄生之物,而治余气之病 的理论,桑寄生为桑树上寄生之物,故而可治疗寄生之物,齿乃骨之余气寄生,因此桑寄生可用于骨病的治疗㊂现代研究表明,桑寄生提取物可以促进白细胞介素1β作用的骨关节炎软骨细胞活力,并抑制其凋亡,用现代药理学验证了其健骨的功效[34]㊂桑寄生能抑制去卵巢大鼠的骨质疏松,具有调节骨代谢的作用,可以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35]㊂3.3㊀鹿茸鹿茸为雄鹿未骨化密生绒毛的幼角㊂‘神农本草经“[36]载其: 味甘温㊂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生齿不老㊂ 清㊃陈修园[37]‘神农本草经读“阐释其药效机制: 肾得其补,则志强而齿固,以志藏于肾,齿为骨余也㊂ 清㊃叶天士[38]‘本草经解“引入 骨属 的概念: 鹿茸骨属也,齿者骨之余也,甘温之味主生长,所以生齿㊂ 鹿茸为骨属之物,基原为鹿角,中医讲究以形补形,故有生齿之功㊂‘婴童类萃“记载了 擦牙散 一方,以鹿茸作为主药治疗小儿齿迟㊂张秀艳等[39]研究发现,鹿茸壮骨胶囊可以提高绝经后牙周病患者牙槽骨的骨密度㊂王其良[40]报道了1例过量服用鹿茸导致牙衄的病例,与 苦味太过出齿 的理论相呼应,该病例牙衄当为鹿茸甘温太过㊁甘温之味由齿而出的表征㊂3.4㊀其他相关药物以余气寄生之物,而治余气之病 的理论阐释健齿功效的药物还有梧桐泪,该药 乃树脂流出,其状如膏油 ,可理解为 树之余气 所生之物㊂其味咸苦,气大寒,治疗湿热㊁风热齿痛㊂骨属之物入药者尚有牛角㊁羊胫骨㊁羚羊角㊁龙骨等㊂此外,胡桃仁治疗肾经虚寒所致齼齿也用到了 以形补形 理论㊂张锡纯[41]‘医学衷中参西录“: 果之有核,犹人之有骨,是以骨亦名骸,其偏旁皆从亥也㊂胡桃之核,较他核为最大,且其中之仁,又含有多脂而色黑,其善于补骨,更能补骨中之髓可知(齿为骨之余,食酸齼齿者,嚼胡桃仁即愈,以其能补骨之实征)㊂ 果之骨胡桃补人之骨髓,骨中之髓满则充齿,故可强骨健齿㊂齿为骨之余 的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最早用以说明五脏与五味的病理关系,此为其在藏象理论方面的运用,后被运用于对相关病机的阐发,为其在临床方面的应用,同时诸多药物的药效机制也基于此理论形成,为其在本草学方面的应用㊂由此可见,该理论对中医藏象学研究㊁指导医家临床辨证㊁处方用药以及诊断都具有极高的价值㊂参考文献:[1]㊀张志愿,俞光岩.口腔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下转第733页)[2]㊀黄帝内经素问[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3]㊀黄帝内经灵枢[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56.[4]㊀陈直.养老奉亲书[M].陈可冀,李春生,订正评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41-247.[5]㊀朱震亨.格致余论[M].刘更生,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8.[6]㊀徐灵胎.慎疾刍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5:7.[7]㊀喻嘉言.寓意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50.[8]㊀孙思邈.千金翼方[M].彭建中,魏嵩有,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6-127.[9]㊀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下册)[M].崔仲平,王耀廷,主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797.[10]㊀陶弘景.养性延命录[M].宁越峰,注释,朱德礼,校译.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11]㊀尤乘.寿世青编[M].杨柳竹,宁越峰,注释.朱德礼,校译.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12]㊀曹庭栋.老老恒言[M].杨柏柳,尚桂枝,注释.白恒慧,校译.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0.[13]㊀王珪.泰定养生主论新注[M].沈澍农,李珊丽,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6-17.[14]㊀孙志宏.简明医彀[M].余瀛鳌,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5.[15]㊀孔子家语[M].上海:广益书局.1937:23.[16]㊀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高文柱,沈澍农,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480-481.[17]㊀周臣.厚生训纂[M].张孙彪,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33.[18]㊀龚廷贤.寿世保元[M].王均宁,刘更生,毛淳,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7.[19]㊀吕坤.呻吟语[M].欧阳灼,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16:68.[20]㊀王学权.重庆堂随笔[M].王燕平,侯酉娟,张华敏,校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49.[21]㊀陈直.寿亲养老新书[M].邹铉,增续.张成博,杨海燕,李文华,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22]㊀吕不韦.吕氏春秋[M].高诱,注.毕沅,校.俆小蛮,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51.收稿日期:2020-06-27(上接第718页)[2]㊀龚廷贤.寿世保元[M].鲁兆麟,主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75.[3]㊀汪宏.望诊遵经[M].李海波,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8-69.[4]㊀章楠.灵素节注类编[M].方春阳,点校.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01.[5]㊀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田代华,主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09-310.[6]㊀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校注[M].张灿玾,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878.[7]㊀吴文博. 苦 味药三大功效分析[N].中国中医药报,2018-03-07(4).[8]㊀刘启锐.齿黑症[J].山东中医杂志,1995,14(5):233.[9]㊀席天玉.齿黑治验1例[J].山西中医,1995,11(1):36.[10]㊀尤怡.金匮要略心典[M].雷风,晓雪,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1.[11]㊀谢建军. 苦坚 小议[J].天津中医,1986,3(5):44.[12]㊀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李云,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4.[13]㊀郑宁.药性要略大全[M]//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十册).郑金生,黄齐霞,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9.[14]㊀李中梓.医宗必读[M].成莉,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3.[15]㊀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李云,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422.[16]㊀席俊明.阻生齿致长年头痛1例[J].中国校医,2002,16(1):59.[17]㊀刘建新,周天达,刘莺,等.‘素问㊃奇病论“ 厥逆 一证动物模型及其药物筛选方法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3):26-28.[18]㊀孙志宏.简明医彀[M].余瀛鳌,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43.[19]㊀吴崑.医方考[M].洪青山,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8.[20]㊀高尔鑫.汪石山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77.[21]㊀叶霖.难经正义[M].吴考槃,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12.[22]㊀徐桂琴,谢雁鸣,张志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病名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9):651-655. [23]㊀章楠.灵素节注类编[M].方春阳,点校.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14.[24]㊀孙采邻.竹亭医案[M].赵善祥,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8.[25]㊀陈藏器.‘本草拾遗“辑释[M].尚志钧,辑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93.[26]㊀李时珍.‘本草纲目“新校注本[M].刘山永,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938.[27]㊀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M].金芷君,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65.[28]㊀曹筱晋,扬济民.治愈齿衄病临床报道[J].江苏中医,1964,9(2):22-23.[29]㊀开雁.补肾固齿法治疗慢性牙周炎53例[J].中医杂志,2004,45(9):687-688.[30]㊀章轶立,魏戌,谢雁鸣,等.骨碎补总黄酮(强骨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实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25(12):1700-1706.[31]㊀刘凤英,许彦枝,陈彦平,等.中药骨碎补对人牙髓㊁牙龈㊁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体外增殖的实验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24):2012-2015.[32]㊀神农本草经[M].孙星衍,孙冯翼,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40.[33]㊀张志聪.本草崇原[M].刘小平,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32.[34]㊀卓泽铭,范忠诚,郭祥.桑寄生提取物联合miR-375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20,36(6):1082-1088.[35]㊀武贵红.桑寄生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的影响[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9,23(6):408-409.[36]㊀神农本草经[M].孙星衍,孙冯翼,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78.[37]㊀叶天士.本草经解[M].张淼,伍悦,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62.[38]㊀陈念祖.神农本草经读[M].刘燕君,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47.[39]㊀张秀艳,毛进兴.鹿茸壮骨胶囊对绝经后牙周病患者牙槽骨骨密度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3,35(11):1636-1637. [40]㊀王其良.自服鹿茸致牙衄1例[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6):66.[41]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于华芸,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77.收稿日期:2020-06-09。

基于口尝和电子舌技术探讨味道检测在黑顺片质量评价中的实用价值

基于口尝和电子舌技术探讨味道检测在黑顺片质量评价中的实用价值

·中药工业·基于口尝和电子舌技术探讨味道检测在黑顺片质量评价中的实用价值△李欣欣1,张凯1,王丽霞2,柴冲冲1,陈冬玲1,魏龙吟1,尹贻慧1,常永卓3,李飞1 ,杨辉2 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2488;2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83;3 北京丰台医院,北京 100070[摘要] 目的:通过口尝和电子舌技术,结合胆巴含量,研究味道检测在黑顺片质量评价中的实用价值。

方法:通过口尝和电子舌检测饮片味道,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Fisher模型分析市售黑顺片味道差异,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口尝评价和电子舌传感器数值的关系模型,建立电子舌CTS(咸)传感器与胆巴含量线性回归方程。

结果:采集的样品中有84%具有咸涩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味淡”不一致。

电子舌技术结合PCA和fisher模型可明显区分“味淡”饮片与其余27批黑顺片。

电子舌CTS(咸)传感器响应值(X)与胆巴含量(Y)线性回归方程为Y=-19 013+0 025X(r=0 9304)。

结论:电子舌能够快速准确辨别黑顺片是否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味淡”的要求,由CTS(咸)传感器响应值可推测出对味道影响较大的胆巴的含量,味道检测在黑顺片质量评价中具有实用价值,可以作为中药饮片质量评价的补充。

[关键词] 口尝;电子舌;黑顺片;质量评价[中图分类号] R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4890(2021)03 0506 06doi:10 13313/j issn 1673 4890 20200402003PracticalValueofTasteDetectioninQualityEvaluationofAconitiLateralisPraeparataBasedonOralTasteandElectronicTongueTechnologyLIXin xin1,ZHANGKai1,WANGLi xia2,CHAIChong chong1,CHENDong ling1,WEILong yin1,YINYi hui1,CHANGYong zhuo3,LIFei1 ,YANGHui21 SchoolofChineseMateriaMedica,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2488,China;2 Guang′anmenHospital,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3 BeijingFengtaiHospital,Beijing100070,China[Abstract] Objective:Throughthetasteandelectronictonguetechnology,combinedwiththecontentofthebrine,thepracticalvalueoftastedetectioninthequalityevaluationofAconitiLateralisPraeparatawasstudied Methods:The″taste″ofthepieceswasdetectedbytasteandelectronictongue,using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andfishermodeltoanalyzethe″taste″differenceofcommerciallyavailableAconitiLateralisPraeparata,usingpartialleastsquaresmethodtoestablisharelationshipmodelbetweentasteevaluationandthevalueoftheelectronictonguesensorAlinearregressionequationoftongueCTS(salty)sensorandbrinecontent Results:84%ofthecollectedsampleshadasaltyandastringenttaste,whichwasinconsistentwiththe″flavor″prescribedbythe2015editionofChinesePharmacopoeia Electronictonguetechnologycombinedwith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andfishermodelcanclearlydistinguish″lighttaste″slicesfromtheother27batchesofblackslices ThelinearregressionequationbetweentheresponsevalueofelectronictongueCTS(salty)sensor(X)andbilecontent(Y)isY=-19 013+0 025X,r=0 9304 Conclusion:TheelectronictonguecanquicklyandaccuratelydistinguishwhetherAconitiLateralisPraeparatameettherequirementsof″lighttaste″in2015editionofChinesePharmacopoeia,andthe△[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973479);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4FY111100 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所级课题项目(2019S447)[通信作者] 李飞,教授,研究方向:中药炮制工艺、原理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E mail:lf668@sina com杨辉,主管中药师,研究方向:中药鉴定与临床中药学;E mail:weizi9881@vip sina comcontentofbrinewhichhasgreatinfluenceon″taste″canbeinferredfromtheresponsevalueofCTS(salty)sensor,TastedetectionisofpracticalvalueinthequalityevaluationofAconitiLateralisPraeparataandcanbeusedasasupplementtothequalityevalu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lices[Keywords] oraltaste;electronictongue;AconitiLateralisPraeparata;qualityevaluation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iDebx 的子根加工品,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5 年 6 月 19 日Biblioteka 2015 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等级 编号
学位论文题目
培养单位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人参皂苷调控植物干细胞活性和端粒长度的 1-1 研究
中药资源中心
2-1 “胆主决断”的中医心理理论与临床研究
广安门医院
2-2 心阳虚证尿液代谢生物标记物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张振南 谢利民 张业昊 刘建勋 杨钊田 杨卫彬 陈一秀 曹艳霞 赵莹科 张京春
SLT 对缺血缺氧脑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损伤 3-3 的影响及其保护机制的研究
3-4 温病学派代表医家痹证用药规律研究 “子午流注”指导大黄穴位贴敷联合和爽进
3-5 行便秘患者肠道准备的研究 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高血压患
3-6 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
广安门医院 西苑医院 西苑医院 望京医院 西苑医院
耳迷走神经刺激促进 Zucker 糖尿病大鼠褪黑 2-1 素分泌的降糖效应机制
小承气汤类方物质基础、药效学及药代动力 2-2 学比较研究
姚乃礼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 2-3 研究
基于红细胞溶血贫血探讨地中海贫血患者证 2-4 候季节变化的分子机制
活血解毒中药降低介入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 2-5 者炎性介质水平-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
基于遗传与化学的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比较 2-6 研究
3-1 葶苈子化学成分及饮片鉴别研究
针灸研究所 中药研究所 广安门医院 广安门医院 西苑医院 中药资源中心 中药研究所
学 生导 师
李少源 荣培晶 陈 立 杨伟鹏 张婷婷 吕文良 褚娜利 吴志奎 郭 明 史大卓 刘 超 郭兰萍 周喜丹 王祝举
基于“3S”体系的股骨头坏死分型及其与中 3-2 医体质的关系研究
老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特征及 LncRNA 表达谱研究
从桃红芪术软肝煎抗肝纤维化探讨孙桂芝教 3-6 授防治肝癌经验内涵
望京医院 西苑医院 广安门医院 广安门医院
展嘉文 朱立国 范晓迪 刘建勋 魏 艺 胡元会 王靖思 孙桂芝
2015 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等级 编号
学位论文题目
培养单位
二等奖 三等奖
眼科医院
学 生导 师
张迎春 黄璐琦 李桂侠 汪卫东 宗文静 曹洪欣 白瑞娜 陈可冀 孙灵芝 梁 峻 王强 雷燕
郭 琰 朱晓新 王 珍 唐由之
炎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
青娥方含药血清对离体兔脊柱运动节段压力 3-3 退变模型的影响
化痰祛瘀解毒通脉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自噬 3-4 -炎性反应调控机制研究
3-5
冠心病瘀毒证差异 ncRNAs 表达谱构建及赤 2-3 芍枳壳活性成分的干预效应研究
西苑医院
2-4 明清香药史研究
中国医史文献所
2-5
益气活血中药对衰老血管内皮细胞骨架蛋白 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
医学实验中心
基于炎症消散的参莲提取物抗动脉粥样硬化 3-1 作用的机理研究
中药研究所
3-2 双秦眼用凝胶对实验性小鼠单疱病毒性角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5 年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示
经个人申报、学位分委员会推荐、专家评审等程序,《人 参皂苷调控植物干细胞活性和端粒长度的研究》等 24 篇学位 论文被评选为 2015 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现予公 示。
公示期五天。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间向研究生院学位 办公室反映。
联系人:梁 佳、 王 乐 电 话:64014411 转 3393、3406 邮 箱:zyk_xw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