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制度最新版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a43ef9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1.png)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一)总则1、为建立和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结合公立三级医院牵头开展分级诊疗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2、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海南省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依据,建立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将预防-医疗-康复一体化的协同服务模式,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工作。
(二)医联体组织管理1、以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牵头建立医疗服务联合共同体,以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特色优势学科建立专科联盟,拟建设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多组织形式为辅助手段,为医疗联合体内各成员单位提供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利益共赢的发展平台,为服务区域内的居民提供预防、医疗康复、健康管理一体化与同质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2、医疗服务联合共同体的建设应由政府或卫生医疗主管单位作为主导,规划区域医疗服务资源网格化布局,根据区域内各级医疗服务机构意愿开展紧密型或松散型医疗服务联合体。
3、区域内专科联盟建设是以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特色优势专科为头部,跨区域多层级的医疗服务机构为成员单位,用该专业学科为核心力量,先进诊疗技术为纽带,实现学科建设传帮带、专科技术互联、专科疾病会诊转诊、教学科研协作的整合型合作联盟,由优势专科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担任负责人,负责联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工作。
(S)参保患者分级诊疗与转诊流程1、分级诊疗:参保患者住(转)院应在联合体区域内遵循“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一级定点医疗机构(首诊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定点医疗机构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和转诊程序。
2、转诊审批:参保职工和城乡住民在首诊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经医师确认无法诊治的基本,可上转至二、三级医疗机构进行疾病诊疗或住院。
基层分级诊疗工作制度
![基层分级诊疗工作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1f3ae4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52.png)
基层分级诊疗工作制度一、总则为指导和推进基层分级诊疗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分级诊疗制度1. 基层首诊: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进行首诊,由基层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处理。
2. 双向转诊: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上级医疗机构可以将患者转诊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 急危重症抢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具备急危重症抢救能力,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应当立即进行抢救,必要时及时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
4. 慢性病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负责慢性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定期随访、药物调整、健康教育等服务。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责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具备基本的医疗服务能力,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并根据需要提供转诊服务。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负责患者的初步诊断和处理,对于需要转诊的患者,应当及时将其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
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患者档案,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长期跟踪和管理。
4.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四、上级医疗机构职责1. 上级医疗机构应当具备较高的医疗服务能力,提供 specialized diagnosisand treatment services for serious and complex diseases.2. 上级医疗机构应当接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的患者,并对其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3. 上级医疗机构应当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4. 上级医疗机构应当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
五、利益共享机制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应当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a09a50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79.png)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规范医院的诊疗服务,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和医疗质量,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医院实际情况,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全部医疗科室、医生及相关人员,并适用于接受本医院诊疗服务的全部患者。
第三条分级诊疗原则本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分级诊疗的原则,即依照不同病情和诊疗需求,将医疗服务分为基层医疗服务、普通医疗服务和专科医疗服务,分级处理和转诊。
第二章基层医疗服务第四条基层医疗服务的定义基层医疗服务指由基层医疗机构供应的初级诊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第五条基层医疗服务的范围基层医疗服务包含常见病、多发病的初步诊断和治疗、常规检查、常用药品配备、健康咨询等。
第六条基层医疗服务的责任与要求1.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供应基层医疗服务,开展初步诊断和治疗,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工作。
2.基层医疗机构应配备符合岗位要求的医务人员和设备设施,供应基本的医疗设备和常用药品。
3.基层医疗服务应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供应准确及时、专业的医疗服务。
第七条基层医疗服务的推广与培训1.医院应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引导和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推广基层医疗服务的应用。
2.医院可以组织基层医生到医院进行培训学习,提高其诊疗水平和专业技能。
第三章普通医疗服务第八条普通医疗服务的定义普通医疗服务指由医院供应的一般病情的诊疗和治疗服务。
第九条普通医疗服务的范围普通医疗服务包含较为多而杂的诊疗和治疗、体检、常规手术等。
第十条普通医疗服务的责任与要求1.医院应设立相应的科室和专业团队,供应普通医疗服务。
2.医院应依据医生的专业背景和经验,合理布置普通病人的就诊次序。
3.医院应供应必需的检查设备和治疗设备,保障医生的诊疗工作。
4.医院应当订立和完善相应的医疗操作规程,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第十一条普通医疗服务的优化与改进1.医院应连续优化普通医疗服务的管理和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医院分级诊疗制度
![医院分级诊疗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3f4621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65.png)
医院分级诊疗制度一、前言为了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医疗服务的质量,我院特订立本《医院分级诊疗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的分级诊疗工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医患良好互动,予以患者最合适的诊疗服务,提高患者的就诊体验。
二、等级划分依据医院综合实力和医疗技术水平,我院将医院分为三级,具体划分如下:2.1 三级医院三级医院是我院具有国内领先的医疗技术水平和专科服务水平,医疗设备齐全,综合实力较强的医疗机构。
三级医院承当重点疑难病症的诊治,具备较高的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本领。
2.2 二级医院二级医院是我院具备较强的基础医疗服务本领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医疗机构。
二级医院能够供应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服务,并开展肯定范围的专科诊疗。
2.3 一级医院一级医院是我院基层医疗服务网络的紧要构成部分,重要承当社区卫生服务、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工作,具有基本的医疗资源供应及转诊服务本领。
三、医院分级诊疗具体要求为了落实医院分级诊疗制度,供应适合患者就诊的医疗服务,我院订立如下具体要求:3.1 三级医院•三级医院要配备国内领先的医疗技术和专业设备,承当重点疑难病症的诊治任务。
•三级医院要设有相应的疑难病症诊治专科,建立完善的医患协作机制,供应个性化、综合化的医疗服务。
•三级医院要加强与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合作,推动医共体建设,优化患者的转诊和转诊回转服务。
3.2 二级医院•二级医院要配备较强的基础医疗服务本领和医疗技术水平,供应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服务。
•二级医院要设有多个专科门诊,开展相应的专科诊疗服务,供应疑难病症的咨询和转诊服务。
•二级医院要加强与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沟通协作,优化患者的就诊路径,鼓舞适度分级就医。
3.3 一级医院•一级医院是基层医疗服务的紧要构成部分,要保证基本的医疗资源供应及转诊服务本领。
•一级医院要供应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工作。
•一级医院要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协作,推动分级诊疗工作,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减轻三级医院的就诊压力。
2023卫生院分级诊疗制度
![2023卫生院分级诊疗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7b17c6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a.png)
2023卫生院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和转诊程序为推进全县分级诊疗工作,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率,解决广大群众的看病就医便捷价廉问题。
根据《省卫计委、省人社厅关于湖北省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鄂卫生计生发[__x4]45号)和《省卫计委关于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分级诊疗的指导意见》(鄂卫生计生发[__x4]25号),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合理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资源,增强医疗机构整体服务功能,推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就医模式,引导群众科学就医、合理就医,不断推进形成健康有序的医疗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以病人正当利益为导向,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形成有效的医疗分流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制度;构建长期稳定的'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各级医疗机构间便捷的转诊通道,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普通卫生院转诊率不超过50%,中心卫生院转诊率不超过45%,二级医疗机构转诊率不超过10%,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分别控制在9天和6天以内的目标。
三、工作原则(一)患者知情自愿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二)就近分级治疗原则。
根据病情需求,科学引导患者能在门诊治疗的不需住院治疗,能在村卫生室治疗的不到卫生院治疗,能在卫生院治疗的不到县级医院治疗,能在县级医院治疗的不到市级医院治疗,加快形成“小病在乡镇,大病进县城,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格局。
医疗机构应根据《竹溪县医疗机构疾病分级诊疗目录(试行)》收治患者,需要转诊的按照就近、自愿、安全、属地的原则引导转诊治疗;特殊病例特殊转诊。
(三)医技资源共享原则。
认真落实同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相关规定,建立同级医疗机构之间和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相关检查结果应用“直通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切实减轻民众就医负担,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f5e948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2.png)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关键信息项:1、分级诊疗的定义和范围2、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责和功能3、转诊标准和流程4、医疗资源分配原则5、患者权益保障措施6、监督与评估机制1、总则11 本协议旨在建立和规范分级诊疗管理制度,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
2、分级诊疗的定义和范围21 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治疗任务,并建立合理有序的就医秩序。
22 本协议涵盖的医疗机构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
3、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责和功能3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11 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312 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
313 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和随访。
32 二级医院321 接收基层医疗机构转诊的患者,提供专科医疗服务。
322 承担部分疑难病症的诊治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
323 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33 三级医院331 负责疑难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开展高水平的医学科研和教学工作。
332 承担对下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任务。
4、转诊标准和流程41 转诊标准411 基层医疗机构向上转诊的标准包括病情超出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病情复杂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或治疗方案等。
412 上级医疗机构向下转诊的标准包括患者病情稳定、康复治疗为主或符合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疾病。
42 转诊流程421 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经医生评估符合转诊标准的,填写转诊申请表,注明转诊原因和拟转诊医疗机构。
422 基层医疗机构通过信息系统或书面形式将转诊信息传递至上级医疗机构。
423 上级医疗机构接到转诊申请后,及时安排患者就诊,并将诊疗结果反馈给基层医疗机构。
5、医疗资源分配原则51 医疗资源应根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需求进行合理分配。
分级诊疗工作管理制度(示范本)
![分级诊疗工作管理制度(示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1f6bbb0f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31.png)
分级诊疗工作管理制度(示范本)一、总则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分级诊疗制度的要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特制定本分级诊疗工作管理制度。
二、分级诊疗原则1. 按照病情轻重、急缓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诊疗,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双向转诊,实现医疗资源纵向整合。
4. 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信息化平台,实现医疗信息共享,提高诊疗效率。
5. 加强分级诊疗宣传,提高群众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三、分级诊疗组织管理1. 建立分级诊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分级诊疗工作。
2. 制定分级诊疗实施方案,明确各级医疗机构职责和任务。
3. 建立分级诊疗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对分级诊疗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
四、分级诊疗服务流程1. 基层医疗机构: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等服务。
2. 二级医疗机构:承担较复杂疾病的诊疗任务,开展专科专病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
3. 三级医疗机构:承担疑难杂症、急危重症的诊疗任务,开展高端医疗技术、科研教学等服务。
4. 双向转诊:根据病情需要,基层医疗机构及时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上级医疗机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将患者转回基层医疗机构。
五、分级诊疗保障措施1.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2. 加大对分级诊疗工作的投入,保障分级诊疗工作顺利开展。
3. 完善分级诊疗政策,制定相关配套措施,确保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到位。
4. 加强分级诊疗培训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和群众的分级诊疗意识。
六、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分级诊疗相关制度同时废止。
本制度由分级诊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分级诊疗工作管理制度(示范本)七、分级诊疗信息化建设1. 建立分级诊疗信息化平台,实现医疗信息共享,提高诊疗效率。
2. 推进电子病历、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等信息化手段在分级诊疗中的应用。
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范本(3篇)
![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范本(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a2643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2.png)
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规范科室诊疗工作,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诊疗分级管理第二条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疗需求,科室将患者分为三个级别:(一)一级诊疗:适用于普通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等,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负责;(二)二级诊疗:适用于疑难病、罕见病等,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的患者,由专科医师负责;(三)三级诊疗:适用于急危重症患者,需要高水平医疗团队进行治疗的患者,由专科医师和多学科合作治疗。
第三章诊疗人员要求第三条一级诊疗需要具备以下要求:(一)医师执业证书;(二)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治能力;(三)能熟练运用一些基本的常用检查技术。
第四条二级诊疗需要具备以下要求:(一)专科医师资格证书;(二)具备丰富的专科诊疗经验和疑难病、罕见病的诊治能力;(三)能够独立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必要的手术操作。
第五条三级诊疗需要具备以下要求:(一)受过专业培训的医生,包括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二)具备急危重症诊治经验和高水平医疗团队合作能力;(三)具备多学科合作的能力,能够进行复杂手术和高难度治疗。
第四章诊疗设备和药品第六条一级诊疗科室需要配备基本的诊疗设备和药品,包括常用的医疗器械和常用药品。
第七条二级诊疗科室需要配备相应的专业设备和特殊药品,用于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第八条三级诊疗科室需要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进口药品,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手术治疗。
第五章诊疗流程第九条科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诊疗流程,并按照流程操作。
第十条一级诊疗需要按照常规诊疗流程操作,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等。
第十一条二级诊疗需要按照疑难病诊疗流程操作,包括病史采集、专科检查、特殊检查、诊断和治疗等。
第十二条三级诊疗需要按照急危重症诊疗流程操作,包括病史采集、急救处理、多学科会诊、治疗和手术等。
第六章管理措施第十三条科室需要定期进行全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
分级诊疗科室工作制度
![分级诊疗科室工作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6c08c66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7e.png)
分级诊疗科室工作制度一、总则为贯彻落实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确保患者安全,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工作。
二、分级诊疗制度1. 分级诊疗制度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种和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将患者合理分流至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诊疗。
2. 分级诊疗分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和急慢分治三个环节。
(1)基层首诊: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进行首诊,由基层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
(2)双向转诊: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如县级医院、市级医院等),上级医疗机构将患者转诊至下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
(3)急慢分治:对急危重症患者,立即转诊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对慢性病患者,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原则进行管理。
三、岗位职责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负责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为患者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2)对需要转诊的患者,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
(3)对上级医疗机构转诊的患者,负责接收和对接,及时向上级医疗机构反馈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
2. 上级医疗机构(1)负责接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的患者,对患者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2)对确诊为急危重症的患者,立即开展救治,并及时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反馈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
(3)对慢性病患者,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原则,将患者转诊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
3. 家庭医生团队(1)负责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评估和治疗。
(2)对需要转诊的患者,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
(3)对上级医疗机构转诊的患者,负责接收和对接,及时向上级医疗机构反馈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
四、工作流程1. 基层首诊: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由基层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
卫生院分级诊疗制度范本
![卫生院分级诊疗制度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c9f6c7b8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9.png)
卫生院分级诊疗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效率,确保患者得到合理、及时的救治,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卫生院,旨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二、工作原则第三条患者自愿、保证安全原则:患者有权选择基层医疗机构首诊,或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上级医院就诊。
医疗机构应保障患者信息安全,尊重患者意愿。
第四条分级诊治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实行分级诊疗,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第五条专科特色原则:上级医院应发挥专科优势,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第六条资源共享原则: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应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第七条连续治疗管理原则:确保患者在转诊过程中,治疗方案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三、转诊条件第八条上转条件:1. 临床各科急危重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2. 受诊疗条件限制不能诊治的疑难复杂病例;3. 突发公共卫生和重大伤亡事件中,处置能力受限的病例;4. 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置的病例;5. 疾病诊治超出本机构核准诊疗登记科目的病例;6. 需要到上一级医疗机构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的病例;7. 其它原因不能处置的病例。
第九条下转条件:1. 康复期、诊断明确且病情稳定符合下转条件的患者;2. 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患者;3. 上级医院诊断明确,但无需进一步治疗的患者。
四、双向转诊程序第十条符合上转指征的患者,由基层医疗机构提出转诊申请,经上级医院审核同意后,办理转诊手续。
第十一条患者持双向转诊单到上级医院就诊。
第十二条患者病情稳定后,上级医院将符合下转指征的患者转回基层医疗机构,继续进行康复治疗。
五、工作职责第十三条基层医疗机构职责:1. 承担首诊职责,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2. 做好患者信息登记,及时向上级医疗机构报告患者病情;3. 配合上级医疗机构完成患者转诊工作。
医院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医院分级诊疗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ee0db8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9.png)
医院分级诊疗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分级诊疗工作,提高诊疗质量,合理分流患者,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医疗秩序,依据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医疗卫生管理法规,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医院分级诊疗管理旨在依托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不同专业本领,确定适合的医疗服务范围,促进患者就近就医,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条医院分级诊疗管理涵盖医院内部分级诊疗、门急诊分级诊疗以及转诊管理。
第二章医院内部分级诊疗第四条医院内部分级诊疗是指不同科室依照专科、特需门诊、普通门诊等分级,依据医生资质等级,供应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
第五条医院内部分级诊疗应依照以下原则进行:1.依据医生的专业背景和技术水平,合理划分各科室的服务本领。
2.依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合理布置患者就诊次序,确保急重症患者优先得到治疗。
3.供应不同费用水平的医疗服务,满足患者不同经济本领的需求。
4.加强科室间的协作和信息沟通,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连续的医疗服务。
第六条医院内部分级诊疗的具体管理措施包含:1.订立医生资质等级评定方法,严格依照评定结果确定医生的临床职务和科室分工。
2.订立科室服务本领评估方法,依据评估结果调整科室职责和服务范围。
3.设立不同门诊级别,对应不同病情和服务需求,由医务部门负责订立和调整。
4.加强科室间的联动机制,建立病例讨论、转诊审批等制度,确保医疗质量和效果。
第三章门急诊分级诊疗第七条门急诊分级诊疗是指依据患者病情和服务需求,将门急诊分为不同级别,进行分级诊疗和分流管理。
第八条门急诊分级诊疗应依照以下原则进行:1.对于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和细小急症,推行分级诊疗,引导患者选择低级别医疗机构就诊。
2.对于疑难重症、急危重症和需要特殊专科技术支持的患者,供应高水平医疗服务,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3.加强对门急诊医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诊疗本领和水平。
4.加强门急诊分级诊疗的宣传力度,普及分级诊疗理念,引导患者正确就诊。
第九条门急诊分级诊疗的具体管理措施包含:1.订立门急诊分级诊疗标准和操作规范,明确不同病情应就诊的级别。
2024版医院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完整版
![2024版医院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fe49da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a.png)
医院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完整版•引言•分级诊疗管理制度概述•各级医疗机构职责与任务目录•分级诊疗流程规范•监督、考核与奖惩机制•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总结与展望引言01目的和背景目的为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
背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严峻挑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患者就医秩序不合理等问题突出,迫切需要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来加以解决。
适用范围和对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
适用对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医疗服务的患者,特别是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
通过分级诊疗,使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服务,促进患者合理分流。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概02述分级诊疗定义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将患者按照一定标准分流到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分级诊疗意义有利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引导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目标构建长期稳定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格局。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生诊疗水平。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构建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医联体,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推进医联体建设发挥医保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患者合理选择就诊机构,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完善医保政策加大对分级诊疗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患者对分级诊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分级诊疗制度-最新版
![分级诊疗制度-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babdef3102020740be1e9bd5.png)
分级诊疗制度一、分级诊疗的含义所谓分级医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逐步实现专业化。
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
大医院由此可“减负”,没有简单病例的重复,可将主要精力放在疑难危重疾病方面,有利于医学水平的进步。
基层医疗机构可获得大量常见病、多发病人,大量的病例也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的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步入良性循环。
具体措施如下:1、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改革,要做到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群众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建立健全社区卫生中心、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理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鼓励大医院与区县医院协作联合。
2、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大医院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加大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这是分级医疗制度的重中之重。
老百姓小病、大病都愿到大医院来,说到底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不信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尤其重要。
具体措施,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
将大医院专家请进来,结成卫生帮扶对象,并长期化。
并将基层卫生人员送到大医院进修、培训,进行短期强化。
3、加大二、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价格差距,通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费减免等政策,引导病人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这是分级医疗制度的保障。
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老百姓到基层医疗机构看病肯定行不通,可通过价格杠杆,合理引导,确保这一制度的实施。
4、根据疾病分级,属于养老慢性病的病人,不得挤占医院床位。
为此,要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医疗机构和社会养老机构,扩大护理床位和养老床位,改变目前养老挤占医疗资源的现象,释放医疗资源,部分上可缓解医院床位紧张度,减轻病人住院难。
分级诊疗办工作制度_职责
![分级诊疗办工作制度_职责](https://img.taocdn.com/s3/m/a6177966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8.png)
标题:分级诊疗工作制度及职责一、工作原则1. 患者自愿、保证安全原则:患者有权自愿选择医疗机构和诊疗方式,医疗机构应保证患者安全,提供合理、规范的诊疗服务。
2. 分级诊治原则: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和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实行分级诊疗,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3. 专科特色原则:各级医疗机构应发挥专科特色,提供专业、高效的诊疗服务。
4. 资源共享原则: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合作,共享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5. 连续治疗管理原则:各级医疗机构应做好患者信息的连续记录和共享,确保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得到连续、有效的治疗。
二、转诊条件1. 上转条件: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技术设备限制等病例,需转至上一级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治。
2. 下转条件:康复期、病情稳定、诊断明确的病例,可转回基层医疗机构继续康复治疗。
三、双向转诊程序1. 符合上转指征的患者,由基层医疗机构转至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治。
2. 上级医疗机构接诊后,对病情稳定且符合下转指征的患者,转回基层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四、工作职责1. 医疗机构职责:(1)设立专门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和规范管理双向转诊工作。
(2)提供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确保转诊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3)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简化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2. 基层医疗机构职责:(1)做好患者首诊,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2)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上转,并与上级医疗机构保持沟通。
(3)接收上级医疗机构下转的患者,继续提供治疗和康复服务。
五、考核与评价1.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工作进行定期评估。
2. 考核内容包括:转诊流程、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资源利用、患者满意度等。
3. 根据考核结果,对优秀医疗机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符合要求的医疗机构进行整改。
通过以上措施,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诊疗服务。
各级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本制度,共同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的落实。
2023年分级诊疗制度范本
![2023年分级诊疗制度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0a095f7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3.png)
2023年分级诊疗制度范本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医疗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
为了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医疗服务质量,逐步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已成为医疗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下面是一份2023年分级诊疗制度的范本,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分级诊疗制度概述分级诊疗制度是一种依据疾病的复杂性和医疗资源的分布情况,将医疗服务按照层次分为基层、县级、市级和省级医疗机构进行分级管理和服务提供的制度。
二、分级诊疗原则1. 以病情和医疗技术需要为导向,实现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2. 坚持预防与治疗相结合,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性和全局性;3. 建立医联体、医共体和优势互补的医疗服务网络,提高全科医生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4. 强化分级转诊和病例审查机制,确保患者得到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5. 加强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医疗服务的连贯性和协同性。
三、分级诊疗制度的具体内容1. 分级诊疗指南的制定制定不同疾病的分级诊疗指南,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诊疗范围和技术要求,规范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行为。
2. 分级诊疗网络的搭建省级卫生主管部门组织分级诊疗网络的建设,建立分级诊疗专家委员会,定期召开专家学术交流会,促进医生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3. 优化基层医疗服务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基层医生的培养和培训水平,加强医疗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的补偿机制。
4. 强化分级转诊管理建立健全的分级转诊机制,完善病历和医学影像资料的电子化管理,提高分级转诊的准确性和效率。
5.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对分级诊疗网络中的医疗机构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和评估,对医疗事故和纠纷进行及时处理和处罚,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6. 推动医保制度与分级诊疗制度的衔接完善医保支付机制,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与医保制度的衔接机制,提高参保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和理解。
7. 加强宣传和教育开展广泛的分级诊疗宣传活动,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操作流程的培训,提高全社会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识和支持。
2023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范本
![2023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1265a02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7.png)
2023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范本尊敬的各位医务工作者:为了进一步推进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工作,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特制定了2023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范本,供大家参考。
一、背景和目的科室诊疗分级管理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按照不同诊疗等级进行分级管理和服务,以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的管理模式。
制定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医疗资源优先向需要的患者倾斜,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二、科室诊疗分级1. 急诊科(1)急危重症病人、危急病人和大面积损伤病人;(2)无法确定病情轻重缓急但需立即抢救的不适合其他科室就诊的患者;(3)其他需要急诊治疗的患者。
2. 重症医学科(1)危重病人、需重症监护的病人;(2)需要特殊检查或治疗设备的病人。
3. 专科医学科(1)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疾病;(2)需要特殊检查或治疗设备的病人。
4. 基层医学科(1)一般疾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不需要特殊检查或治疗设备的病人。
三、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1. 急诊科(1)建立绿色通道,对于急危重症病人、危急病人和大面积损伤病人,医院应当优先安排就诊,尽快完成相关检查和治疗。
(2)建立预检分诊制度,通过专业的分诊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和分级,及时安排治疗顺序。
2. 重症医学科(1)对危重病人、需重症监护的病人,需要设立专门的重症监护室,配备相应的医护人员和设备。
(2)建立转诊机制,对于需要转入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应当及时安排转诊。
3. 专科医学科(1)对于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疾病,医院应当设立相应的专科医学科,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设备。
(2)建立会诊机制,对于需要多学科合作的疾病,应当及时组织专家会诊。
4. 基层医学科(1)对于一般疾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设立基层医学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2)建立分级转诊机制,对于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应当及时安排转诊至专科医学科。
2023年分级诊疗制度
![2023年分级诊疗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bfa92f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2.png)
01
分级诊疗制度对优化医疗资源有重要作用
The grad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ptimizing medical resources
分级组织就医流程
1. 分级诊疗制度的分类
针对不同疾病或病情,将患者分为不同的诊疗级别,分别安排在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院和三级综合医院进行就医。基层医疗机构主要负 责常见病、多发病的初步诊疗和常规治疗,二级医院则提供较复杂的疾病诊治和手术治疗,三级综合医院则为危重病患者提供高水平的救 治和特殊技术服务。
02
提高分级诊疗制度质量和效益是关键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grad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is the key
完善制度规范
1.明确分级诊疗制度的操作规范
制定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相关操作规范,明确医疗服务需按照不同层级进行分类和分级,统一标准和流程,以确保制度的顺利实施和运行。
6.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加大对分级诊疗制度相关医务人员培训和专业知识更新的力度,建立与分级诊疗制度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医务人员在分级诊疗制度下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职业素养。
加强医疗资源整合
1.分级诊疗,促进基层医疗发展
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集中,加强基层医疗设施和人员的建设和培养。通过分级诊疗制度,将一部分患者的就医需 求引导到基层医疗机构,减轻高级医疗机构的就医压力,同时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使患者能够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基本 的医疗保健服务。
缓解大医院压力
1. 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合理分工协作
2023医院分级诊疗制度(完整版)
![2023医院分级诊疗制度(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e5254a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a0.png)
2023医院分级诊疗制度(完整版)目录一、指导思想 (2)二、工作目标 (2)三、医院职责 (2)四、医院转诊职责 (3)5、与医院联合对乡镇村居民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
(3)五、上、下转诊条件 (3)六、双向转诊程序 (4)2、转诊病人持“双向转诊单”到医院就诊。
(4)七、加强管理与监督 (5)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布局合理、层级优化、功能完善、协同联动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意见(试行)》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统筹利用县域医疗资源,构建就医新格局,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标进一步提升县人民医院和卫生院服务能力,构建分工合理、服务规范、分级诊疗、运转有序的医疗服务机制,引导慢性病、常见病、康复期患者下沉基层卫生院,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县。
三、医院职责1、负责本院医疗服务网路的管理,承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顾问。
2、负责接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转诊的患者,使转诊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
3、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如遇急重症患者,根据病情,将病人转我院急诊,以保证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
急诊科任何医务人员不得延误及推委病人。
4、根据病情,医院认定确能转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的病人,转出科室把关,科室应安排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负责这项工作,以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5、定期召开医疗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双向转诊工作中的问题和经验,随时完善双向转诊工作。
6、对我院急、危重、疑难患者,由于我院医疗水平、条件的限制,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在我院无法实施治疗的患者转往上级医院进行治疗。
四、医院转诊职责1、负责向转诊病人针对性推荐专家。
2、负责转诊医师要认真填写转诊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
分级诊疗制度
为确保我院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规范运行,切实减轻参保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以下简称“参保职工和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引导参保职工和居民合理选择医疗机构就诊,使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更加合理、安全、平稳运行,参照国家有关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总体要求
实行分级诊疗制度,是落实“首诊在基层,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不出省”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强化基金支出管理,降低参保职工和居民医药费用负担的一项重要举措。
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政策宣传,使参保职工和居民住院流向趋于合理,要严格执行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确保分级诊疗制度得以规范、有效落实。
二、分级诊疗和转诊程序
(一)分级诊疗和转诊基本程序。
参保患者需住(转)院,应在统筹地区内遵循“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一级定点医疗机构(首诊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定点医疗机构→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和转诊的程序。
原则上可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住院。
在统筹区域外住院治疗,须经相应的医疗机构认定且通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部门审批。
(二)转诊审批程序。
参保职工和居民在首诊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经医生确认无法诊治的疾病,出具《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分级诊疗审批表》(以下简称《审批表》),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审批表》,经二级医疗卫生机构主管院
长签字、单位盖章,经县(区、市)级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审批出具《审批表》后转往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审批表》见附件)。
(三)特殊情况住院审批程序。
离退休定居内地,省内异地居住,县、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确认必须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的特殊、急、危、重症参保患者,参保的异地就读大学生,参保的外地务工农民工,参保职工和居民在出差、旅游、探亲途中突发急、危、重症患者可以先按“就近、就急”的原则进行抢救和住院治疗。
患者或其家属应在72小时告知当地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并在7个工作日内由家属凭医生开具的急诊(或病重、病危)通知书到统筹地区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办理备案和审批手续。
(四)实行双向转诊制度。
转入上一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患者,对诊断明确,经治疗病情稳定,可在下一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治疗和康复的,应转回下一级医疗卫生机构。
三、管理制度
(一)实行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批责任制。
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要负责辖区内参保职工和居民住院首诊治疗,明确转诊审批责任,转诊患者名单定期报统筹地区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部门备案。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认真登记参保职工和居民转诊转院基本情况、转诊原因、转诊医生和审批人,对转出病人要逐一登记以备核查。
(二)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和转诊管理。
二级、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在接收参保患者住院时,有责任要求患者先出具《审批表》,之后办理住院手续。
特殊、急、危、重症患者除外。
(三)严格控制转诊率和平均住院日。
二级医疗机构转诊率不得超过10%;三级医院省外转诊率不得超过5‰。
三级、二级和一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平均住院日分别控制在12天、9天和6天以内。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率和平均住院日列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加强管理。
对特殊、急、危、重症参保患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各地医保经办机构要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方便患者就医。
(四)实行医保资金结算联审制度。
各级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在定期审核结算医保金时,要同时将转诊转院病人的《审批表》一并审查。
对无《审批表》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不予支付定点医疗卫生机构结算报销的医疗费用。
(五)实行违规处罚制度。
凡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不遵守分级诊疗和转诊转院程序、不履行告知参保职工和居民转诊转院义务,致使参保住院职工和居民未及时办理转诊手续或违反转诊程序,造成参保职工和居民未按规定享受医保报销的,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取消其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资格。
(六)健全转诊信息报送制度。
要定期汇总转诊病人情况,每季度就转出病人病情、流向、转诊原因等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并形成转诊情况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