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儿童词语概括、演绎推理与类比推理的关系(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小学一年级儿童词语概括、类比推理与演绎推理能力关系的研究

陆韩清【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期,为了保证各行各业都有优秀的后备力量,国家对教育也是越发地重视。具体体现在中小学日益加剧的课业压力上。为了更好的研究这一现象对我国中小学生的影响,笔者利用假期时间,对亲戚家的小学一年级儿童(男)进行了调查。限于笔者可利用的资源,只进行了“词语概括”、“类比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调查。

【关键词】词语概括类比推理演绎推理

一、演绎推理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前提得出一个判断结论的思维过程。皮亚杰曾把命题组合和运算为特征的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看做是儿童形式思维的形成的一个重要指标。演绎推理最经典的形式就是逻辑学中的三段论,即从两个反应客观世界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判断中得出新的判断,而这个新的判断中包含新的知识。

儿童演绎推理的能力分为四种类型:自由联想型、重复前提型、“实际”理由型和命题演绎型。幼儿在很大程度上是完全非逻辑的自由联想,还不能自觉地使用演绎推理。

以下是笔者的实验问卷与被试的答案(括号中为被试答案):

此项测验中,被试的答案一般分为四种:

自由联想:儿童所做的回答反应与之前的两个前提毫无内在联系。

重复前提:儿童在回答中不能同时兼顾两个前提,丢下大前提不管,而就小前提下结论。分为简单的重复与颠倒的重复。

“实际”理由:儿童企图根据前提来推理,但还不能纯粹按命题

讲话,而是以自己已有的来补充或替代命题中的理由。

命题演绎:儿童能根据两个已知前提进行演绎得出正确的结论。

以下是答案统计:

从结果上看,答案多属于命题演绎,即基本具备演绎推理的能力。接下来是第二个实验。

二、词语概括

概括能力是衡量个体认知功能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在一些经典的综合性智力测验中,对于抽象概括能力的评估被列为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小学儿童的经验知识缺乏以及智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其概括能力发展表现出独特的年龄特征,他们在概括时,有时只能根据已理解的事物特征或属性,而不能充分利用包括在某一概念中的所有特征

或属性。在概括能力的发展上,儿童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越来越多地转化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

目前对儿童概括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儿童数概念和词语概括的领域。本实验所考察的是小学儿童词语概括能力。词语概括能力与字词的掌握、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同时也是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

以下是问卷与答案(括号内为被试答案):

1.同学们都喜欢做操。同学们都喜欢游泳。同学们都喜欢打球。概括: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都喜欢运动)

2.我们上课专心听讲。我们下课用心复习。我们回家细心做作业。概括:_________________(我们喜欢学习)

3.我们应当不乱花钱。我们应当随手关灯。我们应当不掉饭粒。概括:_________________(我们应当节约)

4.妈妈正在洗衣服。爸爸正在扫地。我正忙着擦桌子。

概括:_________________(我们都喜欢劳动)5.喜鹊长着两只脚。燕子长着两只脚。老鹰长着两只脚。

概括:_________________(鸟都长着两只脚)6.一进门放着桌子。窗户旁放着书架。墙边放着椅子。

概括: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不出)

7.我们“五一”去北京。你们“六一”去四川。他们“十一”去上海。

概括:_________________(每个节日去一个地方)

8.小草又青又长。大树又高又绿。花儿又香又美。

概括:_________________(植物)

9.一年级2班的小红会弹钢琴。一年级5班的小李会吹笛子。一年级6班的小青会弹吉他。

概括:_________________(一年级的小红、小李、小青都会乐器)

以上的测试中第1、3、5题属于有一个意义单位的句子;第4、6、8题属于有两个意义单位的句子;第2、7、9题属于有三个意义单位的句子。

统计结果如下:

测评标准:每个概括按0分、1分、2分计算。完全答对为两分,答错或不答记0分,介于两者之间记1分。被试概括包含一个意义单位的句组时得分范围为0-6分;被试概括包含两个意义单位的句组时得分范围为0-12分;被试概括包含三个意义单位的句组时得分范围为0-18分。

被试的特点为:一个意义单位的句组概括完全正确,概括两个意义单位的句组时只能答对一半,概括三个意义单位的句组时普遍答对两个意义单位。

下面是第三个实验。

三、类比推理

在推理活动中,类比推理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思维。其中一种常见的形式为A:B=C:D。这种推理要求从本质上抓住两事物间的一般关系,故可以认为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有机统一。类比推理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中心能力之一,是儿童研究发展的重要研究方面。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这种能力的出现,无疑是儿童逻辑思维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以下是实验程序:

根据朱智贤的已有研究,编制了六种关系;工具与功用(笔-写字);部分与整体(手指-手);对立(大-小);并列(树-草);从属(粮食-米);因果(下雨-地湿)

给儿童随机呈现6对具有一定关系的词,并给儿童提供其他6对事物的词,其中1对词是属于此类关系,要求儿童找出和该类关系相似关系的一对词。这两个问题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

以下为初次的六对词:

1.笔——写字

2.手指——手

3.高——低

4.树——草

5.动物——猴子

6.生病——住院

要求儿童寻找的第一组词(工具与功能)与结果(下划线):灯管——灯勺子——筷子打扫房间——房间干净柜子——家具包——装东西胖——瘦

第二组(部分与整体)

水杯——喝水好好学习——考高分铅笔——橡皮零食——食物长——短耳朵——脸

第三组(对立)

报纸——书床单——布天凉了——穿衣服美——丑指针——钟表淋浴器——洗澡

第四组(并列)

书——读树枝——树大——小

米——面麻雀——鸟犯错——挨打

第五组(从属)

轮子——车桌子——椅子很远——很近床——睡觉没吃饭——饿了苹果——水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