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郊区化中社会空间的_非均衡破碎化_以广州市为例

合集下载

城中村空间的社会生产与治理机制研究——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

城中村空间的社会生产与治理机制研究——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
空间 的构筑 和演 化所 产 生 的影 响。 同时 , 究发 现 研
Hale Waihona Puke 城 市性 的重 要体 现和 主要 变量 之 一 , 城市 可 以看作 是 一个支 离 破碎 的异 质 社 会群 体 和 空 间 “ 赛 克 ” 马
的拼贴 ¨ 。在我 国近 3 0年来 的快速 城市化进 程 中 ,
城 中村 在 由农 村 型 的 乡镇一 村 社 的管 理 体 制 向城
引 言
城 市研 究 学者 沃 斯 ( r , . 认 为 , Wih L ) t 异质 性 是
间形态 所负 载的各 种 社会 行 为 主 体 的互 动行 为 , 往
往借鉴 西方 “ 城市 政体理 论 ” U b nR gm h oy ( ra ei eT er) 来探讨 推动 城 市 发 展 的各 种 行 为 主 体 ( 市 政 府 、 城 工商金 融集 团以及 社 区等 ) 内部关 系及 其 对城 市 的
的根 源是 土地制 度 。更 确 切地 讲 , 乡二 元 经 济社 城 会管 理体制 、 集体 土地产 权 的 “ 虚位 ” 城 乡二 元管 及 理混 乱等 是 城 中村 形 成 的制 度 根 源 。而 社 会 行 动 者 的分析路 径 则 着 重 于 分析 “ 中村 ” 一 特殊 空 城 这
市型 的街 道一社 区 管 理 体 制 的转 化 过 程 中最 终 确 立 了街 道 、 委 会 以及 集 体 经 济 组 织 ( 括 经 济 合 居 包
作社 、 经济联 社 或 股 份 公 司等 ) 大 治 理 主体 并 存 三
的局 面 , 形成 了一个 以各 自利益 为 节 点 的社 区 治理
基金项 目: 本研 究 得 到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重 点 项 目“ 于 功 能 基 网络 的 区域 城 市 化 生 态 环 境 效 应 及 调 控 机 制 研 究 一 以 大 珠 江 三 角 洲 地 区为 例 ” 项 目批 准 号 :0 37 7) 中 国 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 面 上 ( 4 80 4 和 资 助项 目“ 型 时期 城 市土 地 再 开发 的协 同 治 理 机制 研 究 ” 项 目批 转 ( 准 号 :09 4 02 ) 助 。 20 0 52 0 资

城乡发展差距的成因与城乡一体化的目标选择_以广州为例

城乡发展差距的成因与城乡一体化的目标选择_以广州为例

58城乡发展差距的成因与城乡一体化的目标选择——以广州为例①郭艳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科研处,广东广州 510000)[摘 要] 作者阐述了广州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表现:包括城乡规划编制及实施上的差距,城乡道路基础设施上的差距,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方面的差距;分析了形成的深层原因,指出解决城乡发展差距的目标选择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体系、判断标准和总体思路。

[关键词] 城乡差距;成因;城乡一体化;目标[中图分类]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GDB-10146(2008)03-0058-08一、城乡发展差距的主要现实表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广州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州的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因而,促进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寻求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和谐广州的客观要求。

广州城乡发展的差距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在部分政府工作职能上的表现尤其明显。

(一)城乡规划编制及实施上的差距表现从其名称上来看,广州规划组织、实施和管理部门名为“城市规划局”,其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法律法规依据是《城市规划法》。

由于当初行政管理职能的设定就是以城市为主要规划管理和实施的重点区域,因而城市规划基本没有覆盖到乡村的职能,这也间接地导致城乡规划在城乡之间的不平衡。

由于规划管理部门的主要经历投放在城市区域,而对于农村地区则有所忽视,在广州城乡[收稿日期] 2008-05-11[作者单位]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

①在本文写作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曾与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广州市卫生局、广州市交委等部门进行交流与座谈,这些部门提供了部分文字资料,在此一并致谢!59结合部出现的大量的城中村,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城市规划职能在这些地区的缺失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低配”住宅小区问题分析、形成机制及改善建议——以广州为例

“高低配”住宅小区问题分析、形成机制及改善建议——以广州为例

1b1d1f1h21a 1c 1e 1g社区各小区的绿地率均能满足要求,但是集中公共绿地较少,尤其是A1、A2和D1地块内竟未规划明显的集中绿地。

其主要原因在于A1和D1地块西侧均有临近开发商代建的山体市政公园(图3)。

然而,调研发现山体公园难以替代小区集中绿地的功能,且进出山体公园并非特别方便,距离一些小区也较远。

并且,“高低配”导致有形或无形的空间分割(图4),使得高层区住户实际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幅度降低,比如A1地块。

1.2高差比大、设计手法单一导致空间感欠佳 根据设计理论,当地块内最高建筑与周边建筑的高度比大于2,则认为是不友好的空间[12]。

然而,GJ 社区内高层建筑高度与低层建筑高度比值达5.33~8.33(表1),可见GJ 社区的尺度并不友好。

其实在东、西、北三面临河道、高等级道路或山体,开发商通常会利用城市空间的日照间距,把拼接后的大统小区,因日照间距的原因,住宅之间有较大的开敞空间作为各阶层人群交流的场所。

然而在“高低配”住宅小区,因低层住宅通常在南边,其日照间距小,与高层住宅区无较大的开敞空间,进一步使交流空间减少,如A1、A2、D1地块(图4)。

2形成机制:广州GJ 社区规划指标分析 “高低配”住宅小区的形成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住房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市场需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分税制,在保证中央财政能力的同时,也削弱了地方政府用于公共物品上的支出,形成了地方财政的巨大收支缺口以及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严重不对称[14]。

在缺乏稳定税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需要图3广州GJ 社区总平面图图4广州GJ 社区实景图图5广州GJ 社区鸟瞰图表1 广州GJ 社区各小区高层建筑高度与低层建筑高度的比例地块名称高层建筑高度/低层建筑高度A1 5.33A28.33B 8.33C1 5.55C2 5.55D16.67354b4a要规划指标进行分析,剖析“高低配”住宅小区的形成机制。

城市空间发展对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研究_以广州为例

城市空间发展对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研究_以广州为例

同时还伴随着城市空间格局的演替。以广州为例,20 年 等生活目的出行频率的大幅度增加;相反,上班目的的
来广州市经历了由集中式布局—带状组团式布局—多组 通勤出行、探亲出行的频率却有了一定幅度的减少。
团网络式城市布局的演变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和格局逐
居民生活出行频率的增加是由于生活出行受空间约
渐优化。20 世纪 80 年代前期,广州市中心区主要集中 束不强,居民可以在出行起点周围一定范围内选择购物、
万增长至 661 万。
到工作对出行时间的限制,居民如果在限制的时间内无
2 城市居民出行特征要素
法完成出行就会放弃该出行,如大城市中多数人中午不 会选择回家吃饭和休息。
城市居民出行的定义:城市居民为了完成某种活动
表 1 广州市 1984 年和 2005 年人均出行次数表 次 /d
目的,在道路设施上步行超过一定时间或者使用交通工
LUO Dian1, GAN Yong-hua2 (1. Guangzhou Zhixin Transportation Consultant Co.,Ltd, Guangzhou 510030, China;
2. Guagnzhou Transport Planning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zhou 510030, China)
空间发展对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
区的交通设施发展,会促进旧城区部分人口的疏散和转
3.1 对出行频率的影响
移。因此,城市出行空间分布会出现由旧城中心集中向
城市空间的发展对于居民的出行频率的影响是多方 周边均匀分散的态势,即表现为出行绝对集中于旧城区
12 2010.7
RAFFIC 交通规划
& TRANSPORTATION

毕业论文-“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毕业论文-“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摘要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普遍而又独特的现象。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提速,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中村也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形成。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因此,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改造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在综述国内外对城中村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郊区城市化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分析城中村形成的原因,针对广州市城中村的类型、改造现状等情况,探讨广州市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改造的必要性,并由此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思路和对策。

为了避免新的城中村现象出现的恶性循环,本文最后对此进行了再思考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二元管理结构;城中村改造;问题;对策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COUNTERMEASURES OF “URBAN-VILLAGES”RECONSTRUCTION ----TAKING GUANGZHOU AS ANEXAMPLEABSTRACTVillages existing in China's urbanization is the universal and unique phenomen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urban size increasing dramatically speed, villages with urban development also forms gradually. City village reconstruction is a city of modernization way is a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ization midtown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problem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Taking Guangzhou as the study area in this review, the research of villages, on the basis of suburban urbanization theory, using dual structure theor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villages in Guangzhou city, the type, the transformation situation villages such as Guangzhou villages,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 and the necessity of reform,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ity village reconstruction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avoid new villages phenomenon to appear vicious circle, this paper finally discusses this and think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Key words:dual management structure; “urban-villages”reconstruction; question;countermeasure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1.3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4)2 我国城中村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5)2.1 我国城中村现象概况 (5)2.2 城中村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7)2.3 我国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8)3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0)3.1 广州市城中村现状简介 (10)3.2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3.3 广州市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1)4 我国城中村改造的思路及对策 (13)4.1 城中村改造的最终方案必须是以各方利益的平衡为前提 (13)4.2 政府在改造中应承担更多成本并发挥主导作用 (13)4.3 必须首先化解较为突出的城中村利益导向机制异化问题 (13)4.4 改造不宜大规模进行,而应有步骤、分阶段推进 (14)4.5 合理运筹可“生财”的土地资本,实现多方共赢 (14)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再思考 (16)5.1 尽早介入城中村管理 (16)5.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6)5.3 提高村民的技能素质 (16)5.4 保留民俗文化 (17)6 结论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1 绪论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快速扩张,对土地的需求更加迫切。

社会学论文选题

社会学论文选题

社会学论文选题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职业女性生涯发展研究论我国工伤保障制度网络隐私权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研究社会保障市场化改革的国际考察朋辈影响青少年滥用软性药物的因素我国电视广告女性歧视问题初探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事务管理的政府行为研究日本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若干问题研究西安老年人居住环境空间需求研究工业化与中国养老金制度论我国失业及其治理对策西安市高校老年教师居住问题研究社会转型与家庭变迁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下岗与失业:中国特色的失业现象探讨》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中美城市现代婚姻家庭中的夫妻关系新来港青少年社交节的困境与解困网络时代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方式变革——双向导向型社区管理模式的确立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整合机制探讨城市社区自治研究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的研究——百步亭社区文化建设为个案广州居民社会规范的探讨胜东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研究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居委会重塑探析非营利组织在社区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以苏州三元、府前社区非营利组织为个案城市老龄化社区建设探析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期中的利益矛盾与整合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与公共政策制定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群体研究论费孝通的系统思想——基于系统哲学和系统科学的一个尝试性研究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与社会稳定——九十年代桂林市的个案研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当代的全球化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论社会在稳态中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时代历史主体活动与社会规律的统一论纲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架构论社会关系资源在城市反贫困中的运用推进中的苏州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关于工业园区(湖西社区)、全阊区典型调查的分析论中国的市民社会:历史考察与现实建构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问题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角度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西部城市社区建设问题研究台湾高山族聚落形态的研究理想问题的人学思索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市场经济与个性解放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西南一个水库移民区的故事现代化进程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个性解放新论对城市环境形象规划的初步探讨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中国化人、文化、社会的互动——对陈序经“全盘西化”论的一种文化哲学述评生态城市研究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社会变迁中的苏南农村性别分工研究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试析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传统与嬗变:地方社会转型中的宗族与民间信仰——以闽西客家桂龙乡为例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对就业率影响及政策研究试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信任缺失与信任重建企业行动者的社会资本与社会成本——转轨与转型期经济交易的资源与费用分析网上公关初探当代社会发展: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一现代人文精神建构论纲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生态城市系统管理研究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我国城市社区的阶层化趋势研究社会系统发展论纲要城市文明社区创建问题探讨农村迷信与农村社会展——广西资源县迷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村妇女发展研究全球化、知识经济与中关村学习机制的形成论城市本质小传统场域中东西文明的汇聚——阳朔西街的文化互动与文化传承信任、契约及其规制——转型期中国企业间信任关系及结构重组研究人间胜境的文化变迁——兴坪镇渔村的人文资源与文化传承城市空间结构的扩散及其效应——现代化视野中的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草坪潜经村的风土民情与社会变迁话语分析与商务谈判广告语言创意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一个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学原理论公关语言及其语用策略试论黑格尔费尔巴哈与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创生的逻辑关联当代中国村级治理变迁研究中国农村阶级层分化与税费制度改革语言在谈判中的作用——威胁促进高新区发展的社会控制研究网络人际交往探微我国城市变革中的街道社区管理组织重构论我国城市社区发展与社区人的建设转型期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视角——以家庭为公层单位城市社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论社区建设中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以武汉市江汉社区建设实验为例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城市职能结构类型及优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大众传播媒介对苏南农村闲暇生活变化的影响济南市城市社区类型划分及管理模式研究现代化背景下的村落宗族现象透析——以安徽省陈阁村为中心社会化有效性研究农村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关系研究大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网络聊天:第三种公共交际方式吉林省农民外出对求非农活动的村级研究关于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整合研究——社区整合的理论建构与机制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研究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探析苏南村民自治的考察——对村民权利虚化的分析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城市化进程关系研究——对泰州市黄桥、戴南、新桥、溱潼四镇的实证分析探索中国城市管理之路——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社区人口管理转型研究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对策农村社区精英与村民再组织——皖西大别山区石村的观察与思考沈阳市社区建设的思路及其对策研究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械理集结探讨——苏州工业园区湖西社区个案分析网络组织的兴起——信息化与企业组织网络化关系研究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试析市场经济变革中的人际关系比较研究对中国旧城更新中社会公平问题的研究非营利组织的绩效管理——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沪东教会为例文化变迁视野下的公民文化——一种政治文化的思考第二家庭——家族企业的人类学研究中国现阶段农村上地制度的社会保障功能分析社区:福利的新型依托——城市社区福利的尝试性制度创建国家法与民间规则的`互动——对河北农村社区“私了”现象的分析农民现代性的现状及其获得途径农民的法律意识与农村法治化进程——对丰宁黑山嘴镇农民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对兰州市安宁区水村、孔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变迁中的治理理念及中国实践分析西北农村地区回簇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三甲集镇上集村为例非正式制度与乡村制度变迁研究——五里树实地研究乡村社区人际信任研究——以旧沟、赵家沟村为例北京胡同的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以什刹海风景区为中心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非营利组织及其价格机制研究论网络交往实践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对炎方苗生育文化的教育人类学解读关系资源的占有、使用与农民的阶层分化——安徽两村实地调查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冲突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研究社会视角:“部市村庄”都市化发展问题研究中韩谈判手之间文化差异西方社会化研究的新拓展论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秩序论促进城市社区空间邻里环境塑造村级社区带头人:农村企业家人力资本形成分析城市贫困化问题研究农地制度变革过程中农民的态度分析——对湖北和浙江地区农民及农户的调查湖北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计会学研究——对宜昌市两大农村社区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实证研究文化休克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观血缘宗族村落建筑——丁村的聚居形态研究成都市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颜村家庭养老研究——理性选择视野下的老人对P与L/G的权衡太极拳群体的社会网和社区养老研究女性无法抗拒的黑洞——解读社会的“性别认同”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工作——家庭平衡问题”研究互联网网上聊天中的人际知觉的研究成功老龄化毕业控制理论研究:控制策略、自尊与生活满意度智慧显义理论研究:成年人生活规划能力及其评价“特困人口医疗救助”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评价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关于中国人社会化模式的一项教育社会学研究肥东县春节返乡农民工日常生活考察当代中国女性从属地位的根源和出路探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夫妻平等地位研究皖南山区宗族聚居型农村社区家庭养老模式变迁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平地女性与山地女性——大理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下女性地位的变迁职业能力倾向量表EAS的修订社会转型与HIV高危险行为:甘肃戒毒所的调查与研究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

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重构与文化实践广州永庆坊案例

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重构与文化实践广州永庆坊案例

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重构与文化实践广州永庆坊案例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何在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保持并传承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成为了城市规划者和文化研究者共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以广州永庆坊为例,深入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重构与文化实践,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广州永庆坊,作为广州市荔湾区的一个重要历史街区,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貌。

在城镇化进程中,永庆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其空间重构与文化实践的过程既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必然性,也反映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本文将通过对永庆坊的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分析其在空间重构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的认识,还可以为其他城市在类似情况下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城市规划与文化研究的交叉融合,为构建更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广州永庆坊的历史背景与现状广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区域,隐藏着一条名为永庆坊的古老街区。

永庆坊,作为广州历史街区的一个缩影,不仅见证了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永庆坊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始建于清代,曾是广州城内的重要商业和居住区。

这里曾经是商贾云集、文化繁荣的地方,街区内建筑风格独特,传统岭南建筑与西洋建筑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美学特征。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永庆坊也面临着许多历史街区共同的困境:老旧建筑破败、人口结构变化、文化特色逐渐消失等。

近年来,随着广州市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永庆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对永庆坊进行了全面的空间重构和文化实践。

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

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
也已付诸实施 然而由于在 . 城中村’的形成机
1 9 9 7 曾坚朋、 潭媛. 2 0 0 2 )村民文化素质的 低 下 道德品质的没落、法律意识的淡漠日益成为 . 城中村 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障碍 ( 刘均演 涂敏
霞.1 9 9 9 ; 梁均杰, 2 0 0 0 )
制.改造思路和方案上仍存在分歧 并且缺乏实 际的调查分析. 对 城中村 出现的问题批评. 揭
1 引言
加 死 瓢
目 田 心 狐3 盔
3 弓AR组 洲1 合
股份制公司的管理以及村 民的出 路问 题和适应外 来流动人 口需求的城市住房供给问 题 ,最后提 出
城中 村改造的新思路、即; 构建 “ 政府一村民 开发商”的利益均衡机制以改造其物质环境,智 力支持和教育补偿以改造村村委会及村民, 城乡 信息沟通果道的畅通和补偿方式的多样化,以及 城中村空间改造及功能重塑的多样化模式 [ 关健词」 快速城市化; 城中村改造; 村集体经济 ;
研 究基地 重大项 目(编号: c a t i o n a n d t r a i n i n g s u p p o tt r o t h e v i l l a g e r s , k e e p i n g
0 1 J A Z J X I 1 A T 0 0 匀 邵分 研究 成果
1 中图 分类号]T U 9 8 4
【 文献标识码 】3
Y A N X i a o p e i ; WE I L i h u a ; Z H O U R u i b o
A B S T R A C T : B y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s o c i la a n d e c o n o m i c 闰小培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 s i t u a t i o n o f v i l l a g e s i n t h e c i t y o f G u a n g z h o u , t h i s 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 p a p e r r e v i e w s t h e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c i t y v i l a g e s 魏立华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 i n G u a n g z h o u a n d r e - e v a l u a t e s t h e p o r b l e m s a n d c o n - 研究中心博士生。 l f i c t s a p p e a r e d i n t h i s p r o c e s s . I t d i s c o v e r s t h a t t h e 周锐波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 k e y p r o b l e m s a r e 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t h e c o l l e c t i v e 研究中心硕士生 j o i n t - s t o c k c o m p a n i e s , t h e w a y f o r v i l l a g e r s t o m a k e a l i v i n g a n d t h e h o u s i n g s u p p l y f o r t h e l f o a t i n g [ 收稿日 期12 0 0 3 一1 0 - 3 0 p o p u l a t i o n . T h u s , i t p r e s e n t s s u c h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大都市城郊文化设施社会空间分异——以广州番禺区为例

大都市城郊文化设施社会空间分异——以广州番禺区为例
策略研究》,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 , 2 0 0 8年 。
本研究选取 的案例地广州市番 禺区是广州市城
市空 间“ 南拓 ” 发展 的重点 区域 , 是广州 旧城居住 功 能疏解 的主要地 区 , 是 广州城 市居住 郊 区化 的显 著 表征 。作为城市发展 的新城 区 , 番 禺区与广 州 中心
本文在分析广州番 禺区文化设施物质空 间供给
结构基础上 , 结合 问卷调查分析 , 探讨城市社 区文化 设施配置 的社会空 间差异 和类型 划分 , 从 人本 主义 出发 , 提 出调整和优化 城市郊 区文化 设施 社会空 间 配置 的政策建议和具体 措施 , 不 仅有 助于 认识 国内 转型期城郊地 区城市社会空间 的碎化特征 以及文化 设施 的社会空间不均衡 性 , 丰富我 国大都 市城市 生 活空间结构研究 的理论 框架 , 而 且有 助于进 一步发 挥文化在城市发展 中的社会融 合作 用 , 促进 社会公 共 文化资源的空间公 正 , 维护社会公 平 , 对 于建设 和
市社 区文化设施配置的社会分异特征。基 于实地考
察及统计年鉴 , 首先分析 了文化设 施供 给的空 间特
征, 然后结 合 2 0 1 2年 番 禺区文化设 施 问卷调 查 , 用
番禺区 1 6个镇街空 间单元 的七种 文化设 施数 量规
模、 人均规模等变量 与 2 4种人 口社会 经济变量构成
谐 社区具 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 研 究 区 域 及 方 法
于核心区的外 围 , 成为第二 圈层 , 其余街镇构成第三
圈层 , 从 而形成 番禺区核心 一边缘 式文化 设施供 给
空间格局 。
2 . 社 区级文化设施规模 的空 间差异显著 从社 区级文化设施 空 间供给 密度上 看 , 各街 镇

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以广州市公园为例

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以广州市公园为例
收 入 群 体 ( ) I 。本 次 调 查双 低 型 街 道 人 口共 5 7 8 人.
设 中注重景观质量 ,自然形成 公园服务的高覆盖
区 。新城就业和 居住 的门槛 均比较高 .从而形成
高S E S 群体 的聚集区。
一 赫

帚 伴盼 国 靴 斟搁辫
彗壁
一 J 哥 姗巨 肖

桥相 隔 ,成为 最著名 的高S E S 、高公 园服 务区
域 ;新C B D 珠江新 城 ,拥有珠 江公 园,沿江带状
公 园以及4 O h m 的花城广 场等 。这 些新城不 仅地
处环境优越之地 ( 临 江 或 呈 岛状 ) ,且 在 规 划 和 建
中圈层或外圈层的郊 区 ,这种异 地安置的 比例 占 旧城 区拆迁居 民的2 0 % 以上 ,这 部分 居 民多为低
家庭月
2 O O 0 ~4 9 9 9
3 8 2 6 4 6 1 9
收 入 5 0 0 0 — — 9 9 9 9 ( 元) 1 万

1 9 9 9 9 万 8 7 2
住 房 单位 福利 房 2 0 5 8 1 1 5 9 2 7 7 4 1 5 0 5 性 质 自建 2 6 8 7 9 6
随 着城市 空间的扩张 .出现 了各种新城 .包
套建设和 环境也未能得 到政府和 资本 的支持 .发
展上 处于停滞衰败期 .如原芳村 的 中口和 白鹤洞 工业 居住 区,越秀 区的人 民 、诗 书街 ,荔湾 区的 龙 津等 旧商业居住 区 其住房早 期为企业单位分 配 的福利 房 .居住环境相对较 差 .且 房产拥有成 本 低 .因 此 转 让 和 租 住 成 本 较 低 .一 部 分 外 来 人 员或 内城 滤出人员转入该 区域 ,加上原住 下 岗企 业 工人 .成为较低收入社会群体 聚集区 ,同时也

大城市边区城市化特征和核心城市功能地域规划策略——以广州市白云区嘉禾组团为例

大城市边区城市化特征和核心城市功能地域规划策略——以广州市白云区嘉禾组团为例
பைடு நூலகம்
t so ra ig y tkn ih n Gu n z o sacs: c — i f b n f n eb a igJa ei a gh u a ae e o c u r
n om i tucur h f r m a ufcur —la i o sr i e—e d — c sr t e s it fo m n a t e—e dng t ev c —la — s
ig,ln s od ls fsfo o ac t r e l,t uncin n a d uem e hi r m m si o o d ry he f t to of ta c s se hfsfom o rd r t ba c rf yt m s it r i c ri o o ur n om m u a o new o k, tt n t r i a d a d c pe hi s r m pol e t ata t .Bai n hee n ln s a s f fo t l utd o trci ve sng o t s
大 城 市边 区城 市 化特 征 和 核 心城 市功 能地 域 规 划 策 略
— —
以广 州市 白云 区嘉禾 组 团为例
U r a i ai n Cha a t rsiso r n F i g n nd U s a ni g S r t g e fCo e b n z to r c e it fU ba rn ea d La ePln n ta e i so r c
F n t nl ra: s td fi eCls r t a gh u a u s i u c o a A esA Ca Su yo J h ut n z o ’B i nDir t i e a e a Gu S y tc

中国城市贫困阶层聚居区的变迁、分类和特征——以广州为例

中国城市贫困阶层聚居区的变迁、分类和特征——以广州为例
市 北 部 近 山区 和 部 分 城 区 内 。 郡 城 之
在 德 国大城 市 中,社 会经 济重 组带 来
1城 市 贫 困阶层 聚居 区的 演变
的新贫 困问题和 聚 居 区位 与美 国类似 .
对 汉 堡 的 研 究 表 明 贫 困 人 口集 中在 内
城 市贫 困阶层 聚居 区的 演变历 程
中 国城 市 贫 困阶层 聚 居 区 的变迁 、 分类和特征
— —
以广州为例
Th EvoI t e i U on, TypoI gy a d Ch a e s of o n ar ct Pov t r er y Nei b h ds i Chi es Ci i s — A Ca e St d o gh 0r O0 n n e te — s u y f
鱼稻 丰足 .为广州特富之区 南富—— 沿 江岸 的城南 为商业 交通 发达 地 区 北 贫—— 北城 近 山区 .经 济落后 ,多 游览区、庙宇 书院所在 人 口构成以
农 民和 平 民为 主 。而 在 有 过 于 侈 华
商 务 区的过 渡地带 , 霍伊特 研究 指 出 低 收入 阶层可 能迁入 弃置 的原高 级住
21早 期一 一 清初、 . 清末 、 民国
因为小汽 车 的普及 、郊 区化 的过 度 蔓
延 和 公 共 住 房 的外 迁 澳 大 利 亚 主
要 城 市 贫 困 阶 层 由 市 中心 向郊 区 集 聚 。
清 初 ,广 州 一 口通 商 ” 对 外 贸易更趋 繁荣 ,城 市 已有 明显的社 会 空 间分 化 ,贫 困阶层 聚居 区集 中在 城
Ab t a t re t e e r h o r a o e t an y f c s so r s e t n a ay i o i rb to . n src: Cu rn s a c n u b n p v rym i l o u e n c o s s ci n l ss fd s i u in a d r o t n g e t o g t dn l n l sso v lto fp v ry n i h o h o s h sp p rti st y t m aia l e lcs ln i i a ay i fe o u in o o et eg b r o d T i a e r o s se t l u a e c y

行政区划调整与大都市区发展_以广州市为例

行政区划调整与大都市区发展_以广州市为例

时,却也使得开发区的社会管理负担
例,其面积仅只有8.9 km2,仅相当于
(2)行政管理效能的下降。
加重,开发区的角色淡化,而且由于
海珠区的1/10、天河区的1/16、白云
一方面,由于城市规划、土地管理 领导职位增多、管理部门增多、办事
区的1/100,城区面积明显偏小,而根 等主要权限都被统一到市里。区国土 程序增多,又要应对上级对口的部
(2)加强了“开发区”的社会管理。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区合一,
是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经过 20多年的发展,广州开发区的面积已 经达到了79km2,2006年工业产值达

到了200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代
城 市 研 究
2007(12)
27
1/4,相当于1996年广州全市的工业 主体在越秀区,但周边很多商业街位 行政管理的层级,行政管理的过程延
总产值。“开发区”是一种由于工业发 于原东山区,商业步行街和周边的商 长。再加上,相比于市,区的行业管理
展而形成的新城市空间。当其达到了 业街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的整体, 部门对地方情况要更为熟悉。因此,
一定规模后,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工业 但在过去,由于行政分割,越秀区、东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行政管理
发展问题,而且由于人口的迅速膨 山区只能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抵牾, 效能的下降。
胀,还涉及到社会管理与政府公共服 从而不利于整个商圈的统一规划和
(3)导致了虚假的城市化,并为圈
务问题。萝岗区设立后,即加强了辖 管理。
地大开方便之门。
区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
(5)有利于减轻老城区发展的压
一方面,行政区划调整将大量农
2 行政区划调整与大都市区发 展

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刘为;卢俊余;胡阳芷
【期刊名称】《城市交通》
【年(卷),期】2024(22)2
【摘要】城市道路设计主要强调机动交通的工程性指标,缺乏对人本需求下的街道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与梳理,无法满足出行者对高品质街道空间的需求。

在对国内外街道设计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技术要点,通过构建人群行为与街道品质的交互规律及其与街道要素间的深层映射关系,实现对城市街道空间的精细化设计与优化。

《广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手册》探索建立了一套人本需求下道路分类—功能模块—全要素匹配的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体系,形成7大类23小类道路-街道功能分类体系,并总结9个功能模块的推荐形式、适用范围以及设计要点,梳理街道6大系统90项要素的设计指引。

以广州市街道改造实践项目为例,阐述了以人为本理念下街道品质评价、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优先设计以及协同一体化设计方法的应用。

【总页数】12页(P16-27)
【作者】刘为;卢俊余;胡阳芷
【作者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
【相关文献】
1.广州市南沙区城市道路全要素品质化提升设计——以海滨路为例
2.基于全流程设计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3.城市道路全要素精细化品质化设计探讨——以广州市临江大道东延线道路设计为例
4.城市道路互通立交优化设计研究——以广州市某城市道路工程为例
5.老旧小区全龄化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策略研究——以广州市丽雅花园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摘要:城中村问题一直是广州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之一。

如何改造和建设意味着城市发展的困难和复杂的社会价值取向。

政府的野心,开发商野蛮的经济掠夺,村民在日常空间日渐疏远中的不安博弈,让广州城市发展的脚步略显犹疑。

本文试图梳理广州市城中村形成的历史成因,分析改造困境,总结现有城中村改造模式,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反思,以求得为后续广州“城中村”的改造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模式日常空间意义价值一、引言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广州城市发展的现实障碍。

一方面,建设无序,环境恶劣,交通紊乱,治安混乱,又不纳入城市管理,逆行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悠久的乡村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态风俗,延续着中国农耕与鱼耕的文化传统,同时以一种被动姿态为当代城市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当城市趋于索然无味的“千城一面”,不受待见的城中村,是否因其独特的社区认同与面貌得到新的启迪与重视?面对城中村这个矛盾体,我们要考虑如何与城市融合,而不是将其完全拆除,丢失城市的独特性。

二、城中村,广州城的时代印记2.1 城中村问题的产生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在经济建设的领导背景下,呈现出井喷式的扩张模式。

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飞速扩张,逐步形成郊区化和分散化的特点,原有村落被急剧膨胀的城市包围,发展成“城中村”的格局。

在尚未完善的体制和政策下,无序的建设和发展致使被纳入城市用地的村落无法适应城市经济发展与建设体系,没能实现彻底的城市转型。

“城中村”在复杂的城市改革与城市化进程中浮现诸多发展难题,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地域实体,是农村-城市转型的不完全产物,也是城市与社会发展的巨大阻碍。

2.2 城中村改造的难度和困境2.2.1 “城中村”自身现状复杂、规模庞大城中村的历史是广州现代史上重要的一章。

随着“东进、南拓、西联、北优、中调”战略规划的不断实施,广州城市空间迅速扩张。

现城中村总量已达138个,占地面积可达105平方公里,人口总量已超300万人。

我国大都市工业布局的实证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我国大都市工业布局的实证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珠三角
势。另一方面 ,政府 大力推进产业园 区建设 ,有 意 识地 吸纳新 的工业项 目和从老城 区搬迁 出来 的工业 属性数 据的可视化 ,从 而取得较好 的分析效果 。 2 地 区专 业化程 度的度量方法 .
企业 在开发 区或工业 园区集聚 ,同时逐步提 高环 保 门槛 ,促使不符合环 保要 求的T业企业从老城 区搬
关 指标 ,_为组成高层次行业 的子行业数 量。在本 Ⅳ 文 中,d为 i 区所考察 工业子行业 ( 地 两位数 、三 位数 或 四位数 行业) 的从业人 数 , 为 i 区高层 地 次 行业 的从业 人数 。从 数值 上来 看 ,L Q 越大 ,就 表示所 考察地 区 i 行业 的专业化程 度越高 ;如果 某 地区 i 行业 的 区位熵 大 于 l ,就 表示 该地 区 i 行业
月= l2 3 , ,

上 式 中 ,S是 i 区所考察 行业 的规模 占整个 地
区域 的份 额 ,本 文用行 业从 业人 数 来代 表行 业 规
模 。C R 等于行业规模最 大的前 n位地 区 的份额 之
和 ,取 值在 0 1 间 ,取值 越 大表示 该 行业 越集 ~ 之
影 响 ,必须把空 间因素 明确纳入 城市或区域 产业 发 展 的分析框架 之内 。① 说明工业 发展具 有 明显 的 这 空 间维度 ,形成合理 的工业 布局 ,会极 大促进城市 工业 的持续发展 ;否则 ,会对工业发展产生 消极 的 影响 。另外 ,我 国大都市 目前都处于快速城市化 阶
探寻_ T业空间分布 的规律性 ,为 旨在促进 工业发展 和优化城市空 间结构 的城市 发展政 策提供启发 。本 文的结 构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本 文所使用
的方法与数据 ,第三部分概述广州 市工业 总体布局

住宅郊区化背景下门禁社区与周边邻里关系_以广州丽江花园为例

住宅郊区化背景下门禁社区与周边邻里关系_以广州丽江花园为例

第30卷 第1期2011年1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 P HICAL RESEA RC H Vol 130,No 11Jan 1,2011 收稿日期:2010204213;修订日期:20102082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67);German Research Council (BR 3546/122) 作者简介:封丹(19822),女,江苏泰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地理和城市发展研究。

E 2mail :fengdan111@qq 1com 。

 3通讯作者:朱竑,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地理和历史地理研究。

E 2mail :zhuh @scnu 1edu 1cn.住宅郊区化背景下门禁社区与周边邻里关系———以广州丽江花园为例封 丹1,Werner Breit ung 1,朱 竑1,23(1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21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摘要:作为“破碎城市”的典型表征,西方学者对门禁社区持负面态度,然而门禁社区在不同区域的出现受制于当地的社会文化要素,并可能对当地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试图探讨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门禁社区与周边社会经济地位较低邻里的联系和社会关系,并通过分析门禁社区居民的活动范围和围墙内外居民彼此间的态度和社会交往来探讨门禁社区的影响。

以广州番禺南浦岛丽江花园为案例地,结合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研究发现:与南非、阿根廷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门禁社区与周边邻里存在功能性互动,并未给周边邻里造成被隔离和被歧视的心理,地理空间上的临近性反而为不同阶层和不同生活背景的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融合和沟通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关键词:门禁社区;郊区化;社会隔离;广州文章编号:100020585(2011)01200612101 引言 城市空间“破碎化”是当代大城市发展的主要特质之一。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合作金融转型——以广州市为例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合作金融转型——以广州市为例
30 00 0 ,0 ,0
20 ,0 , 000 0 10 00 0 ,0 ,0


I /

\\ ▲
—● … 一 . ■二

- 攀 。 一
▲/一 \ .
、 ▲ ・ .

6 O
3 O

— —



从化市
入等 各 种服 务管 理 方 式 ,有效 实 施对 城 乡户 籍 一元 化改 革 后登 记 为广 州市 居 民户 口人 员 的服 务与 保 障 。
根据广州市委、市政府 关于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
意见 》 ,从 2 1年 5 1 0 0 月 日起广 州市 公 安 局更 换 统一 的广 州 居 民户 口簿 。新 式 户 口簿统 一 登记 为广 州市 居 民 户 口 ,取 消 “ 业 户 农 口”和 “ 非农 业 户 口 ”称 渭。 为方 便 户籍 制度 改革 相 关 配套 职 能 部 门确 认 原户 口性 质 为 非农 业 户 口和 农业 户 口的 人 员 ,户 口簿 首 页 户 别项 目中的 内容 由原来 的 “ 农 业家 庭户 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或 “ 非 农业 家庭 户 口”统 一转 换 成 “ 民户 口家庭 户 ” ; “ 农业 集 体 户 口”转 居 非 换 成 “ 民户 口集 体 户 ” ;在原 农 业户 口人 员的 户 口簿 内页 “ 居 何 时 由何地 迁来 本 址” 项 目中增 加打 印 “0 0 5 1 2 1年 月 日起统 称 居 民 户 口”字 样 ,作 为换 发新 版 户 口簿后 原农 业 户 口人员 的标 识 。
Jn a y2 1 农 村金 融研 究 a u r 0 1 I

城中村空间叙事研究——以广州棠东村为例

城中村空间叙事研究——以广州棠东村为例

城中村空间叙事研究———以广州棠东村为例陈文怡寻轶张溯援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510643)摘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形态的异形,广州形成了一些星罗棋布的“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

这些异形的城市空间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处于一种尴尬而矛盾的状态,同时也成为少数本地居民和大量外来人口在大城市的栖居之地。

居住的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紧密的社会纽带和个人情感,而城中村作为承载着人们生活记忆的空间,拥有着集体记忆和情感价值,但并没有被人们所重视,城中村正面临危险建筑和违法建筑的整体清理,许多盲目的拆迁破坏了原有邻里关系、人与城市的情感联系,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文章以广州棠东村的日常生活空间为例,通过对城中村生活空间叙事要素以及叙事顺序结构的分析,可以呈现出城中村的空间形态和日常生活情节之间的关联,从而提取情感记忆的关键信息。

探索和分析城中村生活空间情节,挖掘其中的叙事要素,使人们对城中村的情感记忆得以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关键词:城中村;叙事空间要素;记忆空间1空间叙事理论介入城市空间研究伯纳德·屈米(Be r na r d Tsch u mi)在《The Man⁃hattan T r ansc r i p ts》(1994)认为,“建筑是由空间、时间和活动组成的。

空间不仅是一种诱发时间,也是在诉说着故事,用空间语言组织序列,因此,设计不应把空间放在冰冷的位置,而应置入温情的叙说,这样空间设计才能生动起来。

虚实的叙事空间都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建构,有学者指出:“中国古典文学和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王世贞《弇山园记》文章就是根据他在家乡江苏太仓建造的弇山园所写。

这说明空间设计与叙事是存在一定的同构关系,城市空间与文学作品都可以讲述故事。

通过分析类比,我们可以发现时间与空间也是城市空间最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文章叙事与城市空间都需要通过媒介来叙述主题,因此,无论城市空间还是文本叙事,在通过媒介来建构一系列关系时就具有了叙事性;城市空间与传统文本叙事的二维叙事不同,传统叙事的时间是显性的,空间是隐形的,但城市空间叙事的时间是隐形,而空间是显性的,是含有“时间”和“空间”在内的四维叙事视角。

大都市郊区化中的社区碎化与治理

大都市郊区化中的社区碎化与治理


要 :本 文 从“ 市 生 活 空 间质 量 观 ” 角度 , 次 运 用 城 市 空 间 公 正 的“ 城 的 首 社会 论 ” 点 , 过 分 观 通
析中外 国家城市郊 区化 的社会内涵和机制以及 由此引发的社会 空间分异 , 揭示了中国快速郊 区化 过程 中大城市郊区社区碎化的现状和原因, 并提出对应空 间治理措施 。 关键词 :郊区化; 社区碎化 : 治理
中 图 分类 号 :C 1. 言
城 市 的郊 区化 发展和 城市社 会空 间的分 异 , 是城 市在 一定发 展阶段 的必 然产物 。 何协 如 调 由此 引发 的冲突 与矛盾 成为 中国城 市郊 区化研究 无法 回避 的 问题 。
随着 后工业化社会经济 的发展 ,新人本主义思潮下 的社会 发展观越来越重视注重社 会公 平 以及对应 的空间公正问题 [ 1 ] 。就社会 区域与生活场所 而言, 地理学 的空间公正理念认为 , 城市 工业文 明满足不 了公众对城 市空间的要求 , 区空 间应对所 有居 民具有社 会公正性 , 社 场所 区位
第2 o卷 第 1期 2 0 I 1年 3月
W ORLD R EGI ONA S L TUDⅡ
世 界 地 理 研

V1 0N. o 2 . oI .
Ma . L 2 0 ll
大都 市郊 区化 中的社 区碎化与治理
楚 静 . 兴 中 王
( 西安 外 国 语 大 学人 文 地 理研 究所 , 西安 70 2 ) 11 8
质上 是城 市发 展阶 段与 生活 空 间结构 的空 间对偶 问题 , 社会 空 间 中的“ 会 公平 、 间公 是 社 空 正 、 化平 等与价 值尊 重 ” 文 的人 本主 义空 间命题 。防 治并治理 郊区社 区社会 生活 空 间的破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5【摘要】以广州市为例,首先分析了不同社会制度下郊区化的社会内涵、机制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空间分异,发现郊区化的空间不均衡性,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隔离与排斥,城市“新自由主义”发展策略、管治失效及郊区农村的自发转型成为中国大城市郊区社会空间“隔离破碎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郊区化;社会空间;“非均衡破碎化”;广州市UNBALANCED A ND SEGMENTED URBA N SOCIAL S PACE IN SUBURBANIZATION: A C ASE OF METROPOLIS GUANGZHOU OF CHINA WEI Lihua; YAN XiaopeiABSTRACT: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Guangzhou,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mechanism of suburbanization under different social system. It finds that there are serious social segregation, social exclusion, and even social conflict. And the “new lib-eralism” urban economy strategy, the failure of ur-ban governance and spontaneous transformation in rural suburban in China’s mega-cities suburban gen-erates the above problems.KEYWORDS: suburbanization; social space;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Guangzhou1 郊区化与社会空间分异——不同制度下的分析1.1 北美城市“郊区”及其“郊区化”的社会内涵与机制美国城市的郊区化研究侧重于不同种族、社会阶层的迁居动机、社会排斥、社会网络、住房市场等方面,但其根源首先应当从“最先向郊区迁居”的中产阶层的社会分析入手。

工业化初期北美城市的郊区指的是“一个低级的、下贱的、无秩序的人群的居住之所(《牛津英文词典》)”,因而“现代意义上”的中产阶层郊区的出现必然需要“城市价值观”的彻底转型,这不仅体现在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社会内涵的互变,还体现在工作与家庭的分离,并最终创造出一个“社会隔离”的单一居住功能的新的城市空间类型。

郊区的社会内涵从下等阶层居住区向中产阶层居住区的演进历程是长期的,是中产阶层的精英通过不断的“试错”(trial-and-error methods)实现的,首先是银行家、商人为摆脱拥挤的城市中心,追求一种融乐趣、邻里感、财富、家庭生活于一体的郊区生活而开始的;郊区土地的非农开发所带来的可观经济收益更促使中产阶层向郊区聚居。

但从更本质的意义上来看,“郊区”是一种“文化上的创造”,反映的是英格鲁美国中产阶层(Anglo-American bourgeoisie)的文化价值观及其对经济效益的主动选择,譬如19世纪的巴黎,其工业化程度远高于伦敦,交通技术的不断革新导致的却是工厂和工人被不断运送到郊区,而中产阶层仍忠于城市中心。

 192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结构是由城市最强有力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和选择所决定的”,中产阶层作为城市强势群体,其对工业投资和居住空间的不同选择塑造了同心圆、扇形、多核心等经典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郊区或郊区化作为中产阶层的“乌托邦梦想”(bourgeois utopia)(Fishman,2002)是建立在“排斥原则”(principle of exclusion)的基础之上的,如居住与工作分离、中产阶层的郊外独户住宅与工人的拥挤衰败的内城社区分离、郊外宜人的生态环境与内城被污染了的环境分离开来等等。

内城的工业、商贸业塑造了中产阶层,而中产阶层却在空间上背离了它。

对中产阶层而言,郊区并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多的是其价值观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众多矿井、工业城镇、重工大城市郊区化中社会空间的“非均衡破碎化”*——以广州市为例魏立华 闫小培【作者简介】魏立华(1977-),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

闫小培(1956-),女,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05-10-31【文章编号】1002-1329(2006)05-0055-06【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0125003)部分研究成果。

城市化研究U r b a n i z a t i on56图1 北美城市与中国大城市郊区化对比分析Fig.1 Contrast of mega city suburbanization between NorthAmerica and China业区等坐落在郊区,却不被中产阶层所钟爱;中产阶层视野中的郊区应当是“卧城”(bedroomcommunity),但其工作仍在城市中心,“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内城与低密度、低容积率的郊区”的空间界限日趋明显,内城被抛弃,留下底层的社会阶级和少数族裔身陷废墟之中,内城多样的种族构成往往促使白人中产阶层迁往郊区(Jackson,1985)。

需注意的是,中产阶层在寻找“卧城”的郊区化过程中是具有“选择性”的,个别家庭初始的区位选择被后来跟进的中产阶层家庭放大,最终形成扇形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1.2 北美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历程郊区在美国被认为是“能获取产权住房、且低密度发展的城市边缘地带,尤其是对有儿童的年轻夫妇家庭而言(Jackson,1985)”,在住房样式、建筑类型,甚至在阶级、种族等方面具有同质性。

郊区是为本地出生的白人中产阶层建立,并为逃离“以移民为主的内城”(immigrant innercity)而准备的。

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实质是不同种族、社会阶层居住空间分异的过程,在社会空间上呈现“郊区—内城(the inner city)”的对立,白人中产阶层居住于郊区,黑人居住于内城(white suburbs and black inner city)(Marcuse andKempen,2000)。

北美城市的“郊区化”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按照支付能力、生命周期等进行择居的过程,郊区多为单一的居住功能。

中产阶层郊区具有种族的单一性,以满足其对财产安全、人身安全的要求,1920年代以来汽车和高速公路削弱了城市中心的通达性,原集中于中心城区的产业、专业商店、办公设施开始遍布于整个都市区。

“边缘城市”(edge city)或城市次中心(sub-center)出现,商务活动、工作场所、商业文化设施增多,并与居住功能相协调,甚至“工作比住房要多”(more jobs than bedrooms)(Garreau,1991),但这些工作仍主要为白人中产阶层所占据,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商务办公区等。

不过从整个都市区的宏观层面来看,城市中心与边缘的界限逐步模糊,或者说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中产阶层居住的郊区正在终结,而被“多中心的城市化地区”(multi-centered regions)或“离心化城市”(decentralized city)所取代,如1990年代以来北美部分城市衰败的内城不断被郊区移来的中产阶层占据,并发生“绅士化”(gentrification)(图1)。

此外,东欧“转型国家”的城市郊区化并不遵循西方传统模式,贫困等因素成为促使居民离开内城的主要原因(Timar and Varadi, 2001)。

1.3 中国城市“郊区”及其“郊区化”的内涵与机制1990年代部分学者将北美的城市郊区化研究引入中国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如沈阳(周一星、孟延春,1997)、大连(柴彦威、周一星,2000)、北京(周一星,1996;冯健等,2004)、杭州(冯健、周一星,2002)、广州(陈文娟、蔡人群,1996)等,这些研究描述了人口、工业从旧城区迁出,进驻郊区的“郊区化”进程,并初步揭示了这种“郊区化”的动力机制(周一星等,2000;Zhou andMa,2000)。

中国城市郊区化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于内城外围的近郊区或远郊区新建CBD、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以吸引内城人口流入,但非本地户籍的移民的影响日益显著。

哈维(Harvey,1985)用资本流动来解释郊区发展(suburb development),认为郊区发展与资本积累(capital accumulation)密切相关,并集中体现在郊区化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促发社会矛盾激化、社会隔离与排斥,其中居住郊区化仅仅是郊区化不均衡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全球化资本对郊区化的影响更为显著,同时地方政府亦成为影响郊区化空间取向的重要因素,但政府的参与往往造成社会摩擦与冲突。

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加速发展并不是由居民个人社会经济属性的变化引起的,而是由其他“超个人”的力量使然,资本初始投资空间的随机性及“路径依赖性”(pathdependence)更加剧了商业及工业郊区化的“空间不均衡”(spatial disparities)。

进入社会经济转型期之后,中国城市社会正在由过去那种高度统一集中、社会连带性极强的社会,转变为更多带有局部性、碎片化特征的社会。

中国高度集权的“总体性社会”(单位制和人民公社)(孙立平,2004)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解体,整个社会被切割为无数的片断,称之为社会57碎片化。

社会的碎片化通过空间展现出来,城市内部如外来移民聚居社区、衰落的单位制社区及富人阶层的封闭社区等等,外围郊区的碎片化(包括近郊区和远郊区)亦通过市场机制及政府的空间配置所塑造的不同类型社区体现出来。

有一点需要指出,社会空间的碎片化并不意味着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联系的隔断,而是相互依赖性的增强,是“一个既碎片化同时又联合在一起的世界”(包亚明,2002)。

郊区的破碎化反映的是郊区社会空间的破碎化。

周一星等(2000)提出的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发展机制,仅仅揭示了导致人口、工业郊区化的宏观性因素,并未解析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不同类型的工业在郊区是如何分化的,或者说处于急剧扩展中的中国大城市郊区是怎样按照社会阶层、产业等“破碎化”的。

1.4 广州市的“郊区”及其“郊区化”进程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实证研究均认为“郊区是相对市中心或旧城区而言的一个空间概念”,并未考虑其社会内涵,而“郊区”的范围界定更有待商榷,这些研究将“前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老城区作为市中心,并以此为参照物,而将其他地区统统界定为郊区,如北京市将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区确定为市中心,广州市将荔湾、越秀、东山、海珠(部分)四区作为市中心等,依此逻辑,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在原历史老城区外围兴建的单位制工业企业均属于“郊区化”进程,这显然是解释不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