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王君 再读《背影》 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课文结构与内容分析
总结词:全面剖析
详细描述:教师对《背影》的课文结构进行了全面剖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 旨和各个段落的意义。教师分析了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以及各个部 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重点词句解析
总结词:细致解读
详细描述:在《背影》的课堂教学实录中,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 和作用。教师通过讲解、举例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重点词句的用法和意义,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 力。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敬畏之心,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与安排
文本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 大意和主题思想。
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讨论、提问,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导入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 考父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本 课的兴趣。
重点讲解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和精 彩之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 本。
教学改进的建议
教学方法的调整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背影》这篇课文,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多媒体资料和实际案 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我将尝试采用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 我也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写作练习
仿写练习
让学生仿照《背影》的写作风格,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读后感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背影》的读后感,表达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06
教师反思
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授《背影》这篇课文时,我采用 了讲解、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法。这 些方法是否真正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的主题和情感,是值得反思的。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背影》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背影》中的艺术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景物描写等。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以“背影”为主题的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背影》的内涵。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3)激发对文学的热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背影》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背影》中的艺术特色。

(3)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以“背影”为主题的短文。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父爱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2)分析并欣赏文本中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引导学生关注亲情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爱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增进感情。

5. 写作练习:(1)布置以“背影”为主题的写作任务。

(2)指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写作中的创意、描写方法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的收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
第一节课:
开场白:老师可以通过介绍《背影》的背景、作者及文学价值等方式来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和预习: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在家庭中的关系,或者询问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和感受,以引出《背影》中父子关系的主题。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背影》,并询问学生有关文章的感受和理解。

分析文章结构: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包括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讲解文学修辞手法:老师讲解文章中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比拟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作业布置:布置作文作业,让学生通过文章中的父子关系,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感想。

复习和引言:老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想,引出关于亲情的讨论。

学生作文分享:学生可以就自己在家庭中的感受进行分享,让全班同学产生更多共鸣。

思考与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父子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以及父亲的牺牲与奉献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家庭情感的思考。

展示相关视频或图片: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与《背影》故事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故事背后的情感。

完成相关练习: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教学实录,可以帮助语文老师更好地教授《背影》这篇经典散文,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其深刻的内涵,以及对父子情感的探索。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深刻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XXX课堂实录《背影》

XXX课堂实录《背影》

XXX课堂实录《背影》
XXX老师在课堂上教授《背影》一文,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老师出示话题,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细节”内容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受。

这个话题取材内容宽广,难度不大,可让全班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可让学生从课文的开头说到课文的结尾,可让师生之间展开充分的对话。

老师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能够说出几十个关于“父亲”的句子。

其次,老师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进入课文,感受文章的情感范围。

朗读活动宜以整体活动为主,让每位学生都参与。

老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朗读,使学生能够深沉而舒缓地进行朗读。

接下来,老师进行精读环节,引导学生读透课文第六段。

老师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对此段进行品析、欣赏,如诗意的概括、记叙要素的角度、动词运用、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和作者的情感抒发等。

老师让学生再次朗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最后,老师进行课中小结,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父亲”的形象。

整个教学环节大约需要45分钟左右。

王君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3]

王君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3]

王君背影课堂实录[《背影》课堂实录3]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经常听到小朋友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也听到有人把这首歌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来唱,确实,在生活中,父爱和母爱是一样伟大的,只是父爱可能比母亲更深沉,含蓄而使你感受不到,其实只要你用心体会就能感受得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章《背影》。

师:朱自清其人、其文,同学们已经不陌生了,请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生:我们在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荷塘月色》《绿》等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介绍得很全面,是的,上学期我们就已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对《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今天的学习同样会给同学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师:这篇文章的课题是《背影》,那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各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提到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后请思考这些问题,朗读过程中如有生字词,请划出来,并解决。

生:纷纷朗读课文,边读边作标记(约五分钟)。

五分钟后师:读完课文,刚才的思考题已经解决的请举手生:纷纷举手生1:这篇课文一共三次提到背影,第一次是在文章的第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是在父亲给我买桔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在父亲和我分别时我看到的背影。

生2:一共有四次,除了刚才说的三次外,在文章最后一段,也提到了父亲的背影”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师:对,你看书更仔细。

确实,这篇文章一共四次提到背影,而且,注意是提到”背影”,每一次背影的提及是不完全一样的,请同学们再用简洁的几个字概括一下。

生1:第一次:想背影生2:第二次:看背影生(七嘴八舌)第三次:别背影,第四次:思背影师:概括得很好,这篇文章就是围绕”背影”,通过细小的具体的事情来写背影的,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发现,哪一次的背影写得更具体。

生(异口同声):第二次的背影师:那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第二次的背影,请一位同学来把第6小节朗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思考:(1)请用横线划出具体描写背影的语句。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一、课前准备在教学《背影》之前,老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

要对散文本文进行深入研读,了解全文结构、语言特点、意义深远之处。

同时还需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环节,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确保教学备课工作做到位。

二、教学过程1.导入在教学《背影》之前,可以通过一些引导性问题或者图片素材,导入教学话题。

学生可以看到一位老者和年轻人在河边的画面,然后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亲人呢?你们有没有为父母感到心疼的时候呢?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文本主题进行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本文教师通过阅读原文或者听力材料的方式,让学生认真听读全文,体验作者儿时的情感和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留意作者用词的精准和感情的真挚,并进行生动的描述。

3.理解本文接下来,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语言运用进行分析和理解。

针对具体的段落内容,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以及用何种手法来表达这些内容。

4.讨论与交流在理解本文之后,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可以就散文中的某一段进行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谈论父爱之深、亲情之美,也可以借此机会,引领学生走进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世界,加深学生对散文内容的体验与感悟。

5.写作训练通过教学《背影》,还可以布置相关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父爱的理解或者命题作文。

这样既能够巩固学生对于《背影》的深入理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

6.延伸拓展在教学结束之后,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拓展。

可以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或者电影,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父爱、亲情相关的主题作品。

也可以通过这些拓展活动,让学生对父爱家庭拥有更深刻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和道德素养。

三、课后反思在教学结束之后,老师应该对本节课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

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然后对下节课的教学做出更合理的安排。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的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如何将文章中的优点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增强对家庭、亲人的关爱意识。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鼓励自由表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表现手法。

(2)作者的情感态度及其对家庭、亲情的看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2)如何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

4. 分析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详细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所表现的亲情,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6. 写作练习:根据文章的优点,布置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学生的写作练习是否有明显的提高。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尝试运用。

2. 请学生谈谈对亲情的理解,以及自己的亲情经历。

六、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写作技巧的掌握、情感态度的体现等。

《背影》课堂实录2-word文档资料

《背影》课堂实录2-word文档资料

《背影》课堂实录2《背影》教学实录??一、简述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本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点击课件,播放一段短片,将教材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插图动态化,网上下载,约2分钟)同学们我们都是华夏子孙,优秀的中华儿女,同时,我们都有伟大的母亲父亲。

他们不辞辛苦,终生为我们操劳,费尽心血。

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个担着“祸不单行”重担的形象,就是《背影》中父亲的形象,那个攀爬月台的形象,就是那个在“祸不单行”的特殊背景下,吃力地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默读课文,质疑探究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出示话题)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定语,以修饰限定不同背景下的“背影”,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这与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点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可否调整一下四次“背影”的出现顺序,将后两次安排在第一、二次之间(各小组组长组织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讨论很热烈,气氛活跃,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研究成果。

生:我觉得第一个“背影”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像空间,所以是设置悬念的“背影”。

师:你说得很好。

请问本文的开篇属于我们作文教学中讲过的哪种形式的开头?生:设置悬念式。

师:很好。

《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背影》课堂实录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谁是你生活中至亲至爱的人呢?(生:母亲、父亲等)师:你能向大家说说他们各自的特征吗?都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生:各自陈述、各抒己见) 小结:经过大家一番介绍,我感受到了你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实在很幸福!岁月无痕,真爱无声。

同学们,母爱是伟大的,而来自父亲的爱也是刻骨铭心的。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背影》(板书课题)所刻画的父亲形象无不令人感动,父子间情深意切,读完不禁使人潸然泪流。

创设情境,*努力营造一种学生急于表达的氛围,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进入主题,在与其近距离的对话中,让其明确学习目的。

二、阅读环节:问题引路*朱自清一见到父亲的“背影”就流泪,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父爱是无私的!岁月无痕,父爱无私(板书)。

今天,我将带大家去感受那平凡而伟大的父爱,请你们尽情地读一读《背影》这一篇散文吧:想想文中哪些内容触动了你、其中表达的感情跟你所理解的是不是一样?并准备说说你的发现和体会。

1、集体读书,加强朗读指导,并培养学生圈划笔注、边读边想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并开始质疑。

生:有的默读,有的大声朗读,有的慢读……也有的盲目地“漫读”等等。

师:阅读有三大技能,一是快读,可用视读方式,每分钟读500字以上,要求能识记文章梗概、人事物或观点;二是略读,可用默读方式,每分钟读250—500字,要求能复述内容、理清结构层次;三是精读,可用朗读方式,每分钟读250字以下,要求能对关键的字词句段进行推敲品味、归纳中心与分析写作特色。

生:个别同学存在阅读障碍,如不会读、不知怎样读、读不成句等。

师:在尊重大部分同学阅读体验的基础上,给予阅读技法上的指导,对有阅读障碍的同学给予修正;根据阅读个体的不同需求,教师可给予适当示范。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急于解决的问题(问题会五花八门:或不着边际,或较有价值,或与中心问题擦肩而过,这都需要教师予以引导、规范、提炼、分类、升华)生:“奔丧”、“踌躇”怎么读?为什么“我”到徐州见到父亲就流泪,文中写“我”流泪的地方还有三处,各有何作用?“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作者都那么大了,为什么还要父亲“送”上车?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本来很平常,但为什么读来却那么感人呢?父亲的“背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背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父亲过铁道买橘子那么“辛苦”,为什么还坚持去买?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能够自己读书并提这么多问题,实在不简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大家的发现不正是创造的见证吗?3、在充分肯定同学读书效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先易后难、先部分后整体”的顺序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类,为下一环节的“探究与合作”做好准备。

对话:架起深度阅读的桥梁——读王君老师《背影》课堂实录有感

对话:架起深度阅读的桥梁——读王君老师《背影》课堂实录有感

对话:架起深度阅读的桥梁——读王君老师《背影》课堂实录有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由于教师执教水平的差异,阅读教学深度不够的问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和课堂有效的启发,引导学生深入研判文体。

是目前阅读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今日拜读《语文名师经典课堂》中王君老师《背影》一课的教学实录,深受启发。

【课堂实录的解读与感悟】王君老师和学生们在《背影》这篇课文中艰难的对话,是相当精彩、成功的深度阅读教学。

她为人称道的三个部分的精彩的教学设计,深度、多元化的解读了《背影》这篇传统经典散文,加深了对父爱亲情的认识。

尤其是第三部分——读“父”与“子”中的对话设计,堪称神笔。

(一)第一部分读“父”首先,王君老师眼中有学生,在备课中预设到学生的阅读体验,把握最佳时机,课堂聆听和课堂反应非常机敏。

王老师没有按照《背影》文本的先后顺序来组织学生阅读,而是抓住学生最直接的感受:爬月台买橘子最能表现父爱的特点,先把第五段“描写父亲翻月台买橘子”作为阅读的切入点,把握住学生阅读体验的先机,直奔主题阅读。

当学生用概念化的词语,比如伟大、无私、生动、形象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来分析课文、回答问题时,王君老师没有避重就轻,而是和学生“较真”:学生针对“《背影》是一篇写的散文”的回答,王君老师不是否定,而是点评学生的回答:“伟大的父爱”是笼统,抽象,不具体;“无私”涉及“爱”的特点;“无微不至”没有理解到孤身一人买橘子。

当学生迷茫,低头,答不出来的时候,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且巧妙的用年轻的作者和中年的父亲对比,抓住几个富有特征的动词:踏上-爬上;手拉-手攀;脚蹬-脚缩;轻纵-微倾等,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努力的,竭尽全力的爱。

从父亲身材肥胖,穿着臃肿,即使身穿正装,也要拖泥带水,不怕劳累,不管狼狈,亲自买橘子的亲力亲为中,引导学生透过这些人物行为描写和服饰描写,看到父亲买橘子背后的生活困窘与艰难,衰老与疲惫,从而激发出学生和作者一样的感动之泪。

《背影》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背影》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第一课时环节一了解单元提示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单元。

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散文类型多样。

朱自清的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茅盾的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散文。

《散文二篇》有两篇精短的议论性散文组成。

《昆明的雨》那么是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

这些文章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学习这个单元,我们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环节二导入教材七十四页预习提示中有这样一段话,作家李广田说:“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J这篇文章以他的真实与诚挚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四课《背影》。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

标题《背影》指的就是文章中作者父亲的背影。

那么这节课我们的核心问题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主要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件中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2、主体事件写了什么?分为几个局部,每个局部写了什么?3、聚焦《背影》,第六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背影的,这样写作者想表达什么?4、文题是《背影》,第二、三、四、五段没有一个字写到背影,为什么要写二、三、四、五段?环节四讲解课文首先我们思考第一个问题: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先中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做圈划并概括相关内容。

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到火车站为我送行。

人物关系是父子关系,是一个人到中年的父亲和一个成年的儿子。

主体事件写了什么?分几个局部?每个局部围绕父亲写了什么呢?主体事件共有三个段落。

文章的第四段写,父亲因有事不送,我再三犹豫后,最终决定自己送我。

文章第五段写父亲与脚夫谈价钱,送我上火车替我找座位,再三叮嘱等等。

第六段写父亲为我买橘子,直接写了背影的画面。

阅读散文不仅仅要读懂故事中写了哪些人,那些事、哪些物,而且要进一步分析:作者用怎样的语言形式在写这些人、事、物?语言形式的背后,凝聚着作者怎样的感情?接下来我们聚焦文题《背影》,思考:第六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背影的?这样写,作者想表达什么。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背影》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理解文中的对父爱的描绘和赞美,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深厚。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读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含义。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恩之情,让学生明白父爱是无私的、深厚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和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2. 教学难点(1)使学生在文中细致地感受父爱的伟大与深厚。

(2)让学生对文中的情感表达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7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父亲的亲密经历,唤起学生对父爱的感恩之情,引导学生愉快地踏入学习状态。

二、呈现(8分钟)1. 教师通过讲述《背影》这个故事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

2. 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和小说《背影》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三、学习(20分钟)1.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事件。

2. 学生阅读完课文后,分组讨论课文情节、一些细节,可以小组呈现自己的理解。

3. 整个班级一起进行课文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四、总结(5分钟)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父爱的伟大和深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回忆对父亲的感情。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外作业:写一篇作文,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并可以结合《背影》中的内容进行表达。

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1. 课文难度较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解决方法:通过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和整个班级的探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从不同层面深入理解课文。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恩之情?解决方法:通过导入环节和课文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和感悟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父爱的伟大和深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导入和呈现环节上进行了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在学习和总结环节上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和引导,使学生对父爱的感激之情有了更深的领悟。

王君背影课堂实录

王君背影课堂实录

王君背影课堂实录像王君那样教《背影》像王君那样教《背影》记得以前的我教这一课时,往往按部就班,总以“背影”为线索来展开课文的讲解。

由背影带出环境描写,由背影带出父亲的描写,带出我的心理描写,虽然线索也算清晰,能够顺利完成课文,一堂课下来,顺风顺水,波澜不惊,绝没有风生水起,更没有风起云涌!自己的引导和学生的思维就在文本的表面滑行,感动不了学生更感动不了自己!我也总在想突破自己,但是突破口在哪里啊?我们的课堂怎样才能使学生收获一种智性的快乐呢?当看了《听王君讲句经典名篇》后,我的混沌的思想之窗突然打开,语文课居然可以这样上,居然可以上得这样有风雷之声!这样的课堂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吗?课堂中的独特构思、神来之笔让我拍案叫绝!君如高山让我仰视,我可能终其一生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自己虽然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就让我跟着昭君的脚步走吧!自己亦步亦趋,按照昭君的思路上了这一课,赢得了学生阵阵的掌声,甚至有些学生眼中隐隐有泪花闪现。

我知道这掌声表面上属于我,但是实际上应该属于昭君!这堂课值得自己自己借鉴的地方太多了——一、主题深。

对文本的深入钻研与把握。

讲课就像写作,需要立意,立意如文章之魂!而超凡脱俗的立意需要目光如炬,需要有对文本的足够的穿透力!昭君在占有并深入阅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把《背影》这一课的主题定位为“生之痛苦与爱之艰难”,可谓颇具有穿透力!比起传统的主题“父子之爱”,这一主题的把握显然然人耳目一新!曲调未成而情感已经如墨滴于白纸,情感已成浸润之势。

思想决定立意!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必须要读书!在读书的基础上学会思考。

在思考的基础上,不断触摸、咀嚼那些有价值的文字。

结构美。

整个课堂设计分成三部分——读“父”,读“子”,读“父与子”。

整个课堂三大板块,层次清楚。

条理分明,颇得余映潮板块式教学的神韵和精髓。

这样的结构有点类似于我们写文章用的小标题,它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这样每个部分既相互独立,支撑起各自的小主题,有互相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撑起这一篇文章的精神内核。

再读《背影》教学实录

再读《背影》教学实录

再读《背影》教学实录《背影》教学实录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中学部·程保华渐新堂按语我们曾经讨论将《背影》这一远离当代且很多教师强烈要求换下的课文撤下来,没有想到一位当时还是初级教师的程老师却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在分片区借班上课比赛中讲得师生都泪目。

再一次去省骨干教师培训班做课,学生虽然满不在乎基本没有预习,仍然被课文内容被程老师的引导所震撼,这当中到底有什么地方那个拨动师生内心深处的东西,希望重新贴出,那个引起大家的关注与细心的体悟。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屏幕投影罗中立的名画《父亲》),屏幕上的这幅画,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震动中国,连获大奖,谁知道这幅画的名字?生:《父亲》师:不错,此画确实命名为《父亲》,但是谁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作者会把这幅画命名为《父亲》呢?生:因为父亲日夜为家里操劳,为家里劳累,所以才显得这样苍老。

生:因为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每天从早到晚出外下田,所以皮肤晒的很黑。

生:我觉得他画的并非是自己的父亲,他画的可能是和自己的父亲一样的所有贫苦农民,所以才命名为父亲。

师:很有见解。

是的,因为这张沟沟坎坎的脸上布满了生命的痕迹,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似乎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父亲在岁月之旅中的苦难和坚强。

画家罗中立确实是一位大师,他借用色彩和一张脸为我们勾画出了父亲的生命本色。

同样还有一位大师,他借用文字和一副背影为我们刻画出了父亲的灵魂的本色。

这位大师就是——诗人、学者、散文家的朱自清先生。

那么,他究竟为我们刻画了怎样的一副背影呢?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至美散文《背影》。

师:请大家默看课文,并把生字词划出来,同时在打动你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学生默看课文)师:看完的请举手。

师:好!看来大家都看完了。

朱自清写《背影》时28岁,此时身为人父的他已是北大的教授,但文中背影出现的时间是作者20岁的时候。

时隔八年之久,为什么父亲的背影却一直铭记在作者的心里?他又为什么要写《背影》呢?朱自清说:“我写《背影》就是因为父亲来信中的一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背影》再读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读《背影》,亦可用关键词分析法。

第一个关键词:冬天朱自清本人曾解释:《背影》乃是纪实。

既是“纪实”,不妨就用现实主义的眼光来读。

第一段点题之后,作者劈头写来:那年冬天。

当时季节确实是冬:父亲的穿着是“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和“深青布棉袍”,给我做的是“紫毛大衣”。

但奇怪的是,朱自清作为环境描写的高手,却在《背影》中对自然气候的寒冷阴湿不着一字。

虽然如此,但作为一个成熟的读者,读完全篇,内心却有寒冷之感──哪怕这是一篇写温暖的爱的文章。

这“冷”来自何处呢?首先是家道中落之冷。

祖母死。

父亲失业。

经商亏空需“变卖典质”才能偿还,丧事需“借钱”才能操办。

“祸不单行”已致于“惨淡”到“满院狼藉”。

这个曾经还算殷实的家庭,已经“呼啦啦大厦倾”,外在的面子和内在的骨子都支撑不起来了。

文字中有两个细节需要注意:一是祖母之“死”。

作者用的是“死”,而非“去世”或者“逝世”、“登仙”、“驾鹤归去”等雅词。

一“死”而“明志”,读者自然能够感受得到当时作者心态的“狼藉”。

这和后文的“簌簌流下眼泪”是相呼应的。

从全文看,当时年已二十的朱自清是倾向于克制感情的,但此时却是泪水“簌簌”,其情之痛,其怀之哀可见一斑。

这是自然之冬天,更是人生之冬天啊!最具“冬”之萧索色彩的文字是末段。

《背影》开篇,父亲虽然镇定地劝我: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但是,真的“天无绝人之路”吗?结尾作者如此写“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这是很内敛的文字。

但如果我们为这句子加上一组关联词,其情味就全部凸显。

比如:近几年来,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

父亲曾经“少年”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从中可以看出父亲绝非庸碌之辈。

而“我”呢,北京大学毕业,受了中国最好的教育。

但何至于均“东奔西走”之后,家境还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呢?我一直有个观点,如果民众靠智慧和诚实艰辛的劳动都换不来幸福美满生活的话,那可能就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了。

而《背影》发生的时代背景恰恰是军阀混战社会转型的尴尬期,社会经济惨淡,知识分子穷途末路不过是正常现象。

所以,“那年冬天”应当不仅仅是指季节,而是一个时代的气候标签。

父子无言的相惜相爱也因为是在乱世之中所以才成为了寒冷季节里一抹淡淡的暖色。

但可惜的是,这“暖色”的力量太微薄了。

它在季节之冬,社会之冬、生命之冬,事业之冬的坚冰下挣扎,就像那堆橘子的“朱红”,在文字间闪闪烁烁地跳动,是全文唯一的温暖和明亮。

但是,它微弱得缺乏改变的力量,更不用谈拯救。

所以,我们读《背影》,明知写的是深沉父爱,但读完还是觉得“冷”。

而且年龄愈大,愈是如此。

经历愈丰,愈是如此。

也因为这样的阅读感受,我很难接受把《背影》当作一般的“父爱”文章来教的方式。

我总怀疑,那些在课堂上声泪俱下讲述自己家庭父慈母爱的故事的孩子,他们感动的其实不过是自己的经历,而非《背影》。

我以为,《背影》之动人,“爱”只是一方面,至于其直指人心之处,还在“爱”外。

第二个关键词:迂“我”因为年轻不谙世事,心里暗笑父亲的“迂”──“迂”是朱自清对父亲的评价。

细读全文,结合“迂”之本义和引申义,父亲的形象确实脱不了一个“迂”字,基本可以归纳为:言行之迂腐、行动之迂缓、情感之迂折。

先看言行之迂腐。

上课时,孩儿们曾经和我争论过《背影》是否惜墨如金的问题。

他们觉得第四自然段第一句“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需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这句乃是闲笔可以不要。

我说万万不可,验证方法是句不离段,你再结合下句读读。

下句是“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

父亲“忙”“何事”?前文已经有交代:要到南京谋事。

父亲“忙”的此事非同小可,关系着家庭生计和男人事业。

全家的一张张嘴巴等着要吃饭,子女们等着要学费,更难堪的是借贷等着要偿还啊──父亲“忙”的不异于身家性命之事!而“我”呢?“闲逛”、“勾留”以至于使行程紧张。

这似只是“交待行踪”的闲笔,但静静品味却是极为要紧的一笔。

我虽然前面也“簌簌流泪”,但毕竟还是“学生”,没有承担家庭重担,还轮不到我考虑生计。

而一个男子,如无生计劳心之煎熬,是无论如何难以体会生存之艰难和父辈之苦心的。

更何况,从此句可看出“我”已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和社交活动。

这个年龄,一般是不喜欢父辈过度参与自己的生活的。

这一笔,通过写我的“闲”反衬出了父亲的“忙”──父亲有一万个理由名正言顺地不去送我,而且我也非不能理解甚至“正合我意”。

这句和后面写“其实我那年已经二十岁,北京已经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相互呼应。

“没有什么要紧”暗藏着一个大男孩的数落和埋怨:我已成年,我是北大学生,我的路熟,父亲总把我当成孩子,烦不烦呀……总之,桩桩件件都摆明一点:父亲完全可以不送,起码也是可送可不送。

“不送”更深得儿子之心。

但感人之处就在这里,历经了三番五次的“再三”和“踌躇”之后,父亲“终于”还是决定送我。

可不送却非要送,父亲自然就“迂”了。

其后的事,父亲更是时时处处都“迂”的。

说实话,在那样的悲痛和忙乱中,有这样大的一个受着高等教育的儿子在旁边,行李于父亲,可看可不看;价钱于父亲,可讲可不讲;座位于父亲,可拣可不拣;叮嘱于父亲,可说可不说……橘子更是可买可不买,即使非要买,父亲也可去可不去,月台更是可爬可不爬……父亲为我做的一切,如果从实用的理性的角度来分析,都是自己没事找事。

而且这些事儿,还是在家境如江河日下一生事业如春水东流以至于心力交瘁的情况下“找”的。

没有深切之爱,何来如此“迂”行?在这里,“爱”即是“迂”,“迂”即是“爱”。

父亲“爱”之艰难便在这些纠结中了。

再看行动之迂缓。

从标准的审美来看,父亲这个形象是不合时宜的,不潇洒的,甚至是“丑”的。

首先,父亲全无成功男性的气度和风度。

他臃肿肥胖,走路“蹒跚”,连爬个月台似也需拼尽全力,现出了男人最忌讳的“下半截的光景”来。

其次,父亲穿着和行为不协调。

他的马褂棉袍相当于现在正式场合的知识分子着的“正装”。

着正装该有正装的言行举止,但父亲似乎全然不顾。

这穿着正装爬月台的父亲该有多么落魄狼狈,以至于烦厌父亲罗嗦的朱自清也不禁潸然泪下。

父亲买橘子的这个“背影”,身份模糊,龙钟老态,背负着无限的沧桑,是老年男人命运不济一败涂地的集中写照。

最后看情感之迂折。

父爱少言,沉默如山。

《背影》中的父亲也是如此。

但如果仅仅只有沉默,那就不足为奇了。

《背影》之奇,在于写出了父亲情感的千回百折,父子之间的欲说还休。

这欲说还休集中体现在激起我写作《背影》的家书上。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封家书的语言表达可谓“处处矛盾”:既然“身体平安”,何来“膀子疼痛”?只是“举箸提笔”之不便,又何来“大去之期”?既然不足三十字间层层铺垫只为了告知儿子自己身体不好希望见到儿子,又何来最后不用感叹号而用一个句号淡淡收尾。

现实是父亲离世是近二十年之后的事了,又何来“不远矣”……父亲似乎既是夸大其辞,又在闪烁其辞。

如果再结合文章开头的繁琐:“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为何是“不相见”,而不用惯常的“分别”、“离别”等等更简洁些的词语呢?这些信息无不在提示一点,这封遮遮掩掩的信实在大有苦衷。

如果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年里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恩恩怨怨,答案即可明了: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

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

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

《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

父子发生剧烈矛盾。

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

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

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原来,在《背影》的背后,是父子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这是中国传统伦理。

掌握着家庭的管理权教育权的父亲和血气方刚的儿子往往生而对峙,天生“敌人”。

“父”“子”之间的抗争往往要等到“子”亦成“父”之后才能消解。

父亲迂回曲折的表达已是一种求和。

而当时朱自清也不再是学生,已为人父,渐历风霜,自然读懂了父亲信中的“低头”,还有那点儿努力在保全但已无法保全的“自尊”。

我想,当时拥堵在朱自清心中激发他提笔的,不仅仅有父亲对他的“诸多好处”,更多的还是父亲因为身体、精神、情怀均已极度衰疲而暴露出来的暮年之气和悲凉之感吧。

总之,“迂”之一字,从内到外,写尽了一个在生命的战场上一败涂地的父亲形象。

平日里,我们说男性之美,常常用形象之伟岸,精神之刚毅、风度之儒雅,情怀之博大,行为之果断,语言之利落等等来形容。

但是,这些,都和《背影》中的父亲形象不沾边。

但这恰恰是《背影》的魅力所在。

父亲的形象当然是“美”的,但这种“美”,其实是通过“审丑”得来的。

它不是传统的“男性”之美,而是独特的“父性”之美。

父性美的内涵远远厚重于男性美,它来自于生命的锤炼和生活的积淀。

它甚至以抛弃男性美作为成熟的标志。

父性美常常和坎坷曲折结盟,它不断证明着一个惨痛的真理:爱,不仅仅是关心、体贴、融合、奉献、温情、蜜意;爱,还是矛盾、斗争、忍耐、等待、求和……朱自清《背影》之出色,就在于表现出了磨难中挣扎着生长的父性之美:身处乱世的凄惶,家道中落的伤感,母亲离世的悲凉,事业衰颓的辛酸,父子生隙的隐痛,送子远行的牵挂,无涯代沟的尴尬,年事渐高的颓唐,死期将至的惶恐……所有的一切,父亲都背负在羸弱的肩上。

于是,一个时代的风雨飘摇,一个家庭的凋零没落,一对父子的情感战争,一个男人的事业败退……这些,都成为了《背影》的解读符号。

第三个关键词:泪传统分析《背影》,都不会遗漏朱自清的四次流泪,但比较强调“泪”中的忏悔思念等等。

这样的思维路径还是把《背影》定位为一篇纯粹写父爱的文章。

其实,这很不够。

作者的泪,仅仅是为“爱”而流吗?显然不是的。

第一次流泪,直接原因是“想起祖母”。

祖母是一个象征,代表着曾经亲近的鲜活生命的溘然长逝。

而作者,算是亲历了这个“逝去”的全过程。

这是铭心刻骨的生命体验。

第二次流泪,直接被触动于父亲买橘子的衰老背影。

这里也是一个符号,是一个健康的生命失去健康,一副有力的肩膀不再有力,一个强健的背影不再强健……“衰老”是生命的唯一的归宿。

作者的泪,是因为亲睹了更亲近的人的生命由强而衰的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