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虚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虚词
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於,乎)
“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两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
“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在、从、到等。如: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论语•先进》)(曾点)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韩非子•五蠹》)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
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例如:
吾闻秦军围趙王钜鹿。《史记•项羽本纪》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史记•西门豹治邺》
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例如:利泽施乎万世。(《庄子•大宗师》)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荀子•大略》(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
于各国人民”。
(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更……”,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荀子•劝学》
这种表示比较的用法在古书中一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由于表示比较,一般只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它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寒於水”,如果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比水寒”。“於”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也使用,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4)表示范围,意为“在……之中”,如: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5)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即表示被动。如: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
郄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
今单于新困于汉(《汉书•张骞传》)
2、以
“以”义同“用”,原是动词,虚化为介词。
句子中没有别的动词作谓语,则“以”为动词;否则,便是介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以,动词,任用。
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空泛的道理),此谓劳民(奸巧的人)(商君书农战)——两个“以”皆动词,意义为“凭借/依靠”。
其四门外皆树以青槐。(洛阳伽蓝记卷一)以,介词。句子中谓语动词是“树”。
介词“以”的用法围绕一个中心:引入行为、状态的“条件”(包含“背景、原因”)等,具体可分为以下七种:
(1)引进行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材料、手段与依据、条件,可译为“用”、“拿”、“凭借”等。“以”的宾语,可具体、可抽象。如:
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左传•鞌之战》)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齐桓公伐楚》)
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战国策•楚策》)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史记留侯世家)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韩非子•五蠹》)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以”可译为“率领”。但仍属于介词。例: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齐桓公伐楚)
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僖公五年)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3)引进行为动作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相当于“凭着”。如: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门豹治邺》)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孙膑以刑徒阴见(《史记•孙膑》)
(4)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按照”,如: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5)引进行为动作的时间或处所,相当于“于”、“在”,例如: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刘表治水军,蒙冲舰乃以千数,操悉以沿江(《赤壁之战》)
(6)引进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例如: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释]1:不因为自然景物的优美而喜悦,也不因为个人的不幸遭遇而悲伤。
2:互文见义。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个人处境的好坏而欢喜悲哀。
“以”字的用法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以”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后,上边举的《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一例,两个“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面。例如: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齐恒公伐楚》
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由“以”构成的“有以”“无以(亡以)”是凝固结构,“以”字后面不带宾语。表示“有(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的意思。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