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 梁启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的一些成就和影响
• 梁启超在文学领域具有出色的成就。
•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 导者。从戊戌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便提出“诗界
革命”的口号。
• • 梁启超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后又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在创作 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 与诗歌、小说、戏曲相比,梁启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以他于 1896年《时务报》到1906年《新民丛报》十年内发表的一组散文为标志,完 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散文领域的创举——新文体的确立(亦称“新民 体”)。
即使他们两人都无法救中国,但他们对中 国的历史影响甚大。维新变法也永远的被 载入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之中。
康有为一些影响
• 康有为他的思想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使当时的中
国知识分子耳目一新,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 对今天的宪法学和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19世纪的最后几 年,他领导了中国知识界的启蒙运动。 • 先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其后,他以上书和进谏的方 式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康有为之前, 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康有为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 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在中国历史上,他 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最早在中国提出了立 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兴民权、设议会、进 行选举和地方自治,在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的前提下,逐 步学习西方的立宪经验。
育成为维新变法的戊戌六君子的成员。
历史上的公车上书
康梁,光绪的合影
维新变法
• 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 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康有 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一万四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各省举人一 千三百多人集会,通过了这个万言书。5月2日,这份万言 书送交都察院。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 • 光绪帝对康有为的折子爱不惜手,在变法的103天中,他 连下了113到奏折。 • 而这时慈禧出来了,1898年9月28日戊戌变法失败,六君 子中除了康梁,其余的都被斩首在菜市口。
对两人君主立宪思想的分析
根深蒂固的儒学教育 坚持君主立宪的思想 • 康有为的蜕变有其深刻的 • 梁启超接受了广博的知识, 思想根源。他是骑着封建 并长期探讨中国的求存之 路。 文化的门槛去接受西方资 产阶级先进文化的。这就 • 梁启超始终坚持君主立宪, 同他的表面形象一样,嘴 却清楚明白中国当时并没 里讲的是声光化电,后脑 有具备这样的条件。 勺上却拖着一条长长的辫 • 幸好他没有陷进他老师康 子,具有鲜明的两重品格。 有为的保皇思想中。 即使他是大同思想理想主 义者,却是践行的庸者。
对他们的总评析
• 康有为,梁启超曾经作为救国运动的成员,对 历史都曾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两者的局限性, 都能启示我们— • 1。要数以科学改革的认识, • 2。要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具有正确的认 识。 • 一个人的一生都收到时代的背景(包括思想, 政治,文化,科学,经济等)的影响,其思想 行为都具有局限性,两者的成败都是个人和历 史的结果 • 纵使两者无法拯救中国,但其政治奉献和文学 等等的成就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和学习 内容。
转变-辛亥革命
从主张变法到尊孔尊王
矛盾的康有为
从主张君主立宪到支持改革
始终坚持社会变革的梁启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分道扬镳的师生两人
1913年回国,他反对孙中山的革命行 为,并与反动军阀张勋策划清帝复辟。 站在复辟的对立面,声称康为武夫, 大惭不悔之书生。开展护国战争。
两人其后的命运
• 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 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 辟,拥离溥仪登基,不久 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 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 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 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 到溥仪居住的张园觐见探 望。 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 因食物中毒,七窍出血死 于青岛。
谦谦学子-梁启超
•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 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 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 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 少年梁启超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天才,四五岁就 读完了《四书》《诗经》;6岁在父亲教导下五 经卒业,除经学外,还读《史记》、《汉书》、 《纲鉴易知录》、《古文辞类纂》等;9岁能做 千言的文章;12岁便中秀才。这一段的学习, 不仅给梁启超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国学基础,也 是他后来能够对传统国学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 变革的先决条件.
•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 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开明专制的理想破灭后,梁启超决
意退出政坛,潜心研究学问,以西 学的方法研究中学。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 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 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 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 来“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 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 1928年由于经历恩师康有为去世, 爱徒范静生去世,王国维投湖等大 悲之事。11月12日他已不能伏案工 作了.于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京 协和医院,
The End….. 谢谢观赏, Thanks!!!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 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 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 来“拯救世界”。 1901~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 发动“史学革命”。
- 中秀才后,梁家不惜血本,送他到广州深造。15岁 时,梁进入当时广东省最高学府学海堂学习。这一 年,他还是菊坡精舍、粤秀、粤华书院的院外生。 广州五大书院,梁同时就读四院,精力之旺盛非常人所 能比。这期间,他如饥似渴,嗜书如命。不但泛读 了大批儒家典籍,还比较系统地接受了汉学的基本 训练。梁启超受到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和文化积累。
康有为“大海潮音,作狮子吼” 改 变梁启超一生
• 1891年,康有为回到 • 同年在广州就读的梁 广东,开办万木草堂 启超,纵使在大多数 学馆,聚徒讲学,并 人眼中康有为所提倡 为变法运动创造理论。 的是异端邪学,但在 先后写了《新学伪经 思想激进的青年中则 考》和《孔子改制考》 不为。康的思想当头 两部著作。 棒喝。即使康功名不 如梁,但梁也甘愿拜 康有为,梁启超曾经都是科举考试的 入康门。接受西学。 “奴才”,而后他们都又退出儒学教
康 康有为 梁启超 梁 剪不断理还乱 的 的 师生情缘 评 析
服设二班第二小组
师者—康有为
• 个人小简介—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 号长素,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 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 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 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 《新学伪经考》等。 • 历史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饱经沧桑,成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国家。中国,已经不再是马可波罗所形容的天朝 上国。洋务运动并没有改变落后的中国,顽固派,洋务派 的争端持续中国日渐衰退,社会制度的弊端依然是其根本 的失败原因。社会矛盾尖锐,百姓依然贫穷。 • 个别事件—早年(19岁)师从朱次琦,致学宋明理学并渐 弃理学—22岁离开,并到西樵山白云洞研究经世致用之学, 并于同年游香港期间,对西方文明大开眼界。—1882年, 25岁的康有为进京赶考,途经租界上海,更让他看到了西 方治理的另一番繁华,那一年决定他“尽弃中学,大讲西 学”!转变从这里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