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理论体系

一、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象征符:①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独创物。只有人类才能理解它,理解这个符号的意义。②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③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承学习来继承的。④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二、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语言的基本特征:

1)语言是静态的,现实是动态的。

2)语言是有限的,现实是无限的。

3)语言是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

非语言符号

1.非语言符号的类型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副语言)

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和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等,都是声音语言和文字的伴生物,也称为副语言。

(2)体态符号

第二类是体态符号。体语是以身体的动作表示“意义”,体语不但能传播信息,并且会影响人际互动。一般来说体语包括动态的动作和静态的姿势。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包括服装、摆设、建筑等,如果说上述两类符号大多还是语言的辅助物,那么第三类符号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

2.非语言传播的功能

1)传播态度与情绪2)辅助语言传播3)代替语言。

三、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什么是意义

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本是抽象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因此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互动理论

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的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心理学家G.H米德,60年代以后,H.G.布鲁默、T.西布塔尼、R.H.特纳等美国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研究人类的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实际上就是信息内容)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由于象征符和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以有的学者将象征性社会互动称为符号互动(也称为“意义互动”)。

象征性社会互动,首先是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被交流的意义,对传播者而言,是他发出的符号赋予的涵义和对符号可能引起的反应的预想(意图);对受者而言,是他对接收的符号的理解、解释和反应。对于传播者来说是赋予这个符号意义,传播出去就是符号化的过程,对于传播者来说就是符号化的解读。因此,传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的效应。

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就是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同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回接近的社会经验和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这个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中A表示了传播者的意义空间,B表示受传播者的意义空间,AB就表示双方共有的意义空间,也就是AB重合的这一部分就是传播者和受传播者两者之间有共同的意义空间。A、B不可能完全重合,但双方的意义交换只能通过重合的部分进行;随着意义交换的持续,AB 则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实际上我们在人际交流也好或者是别的传播活动也好我们都是期待着交流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能够扩大。

因此我们说,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共通的意义空间越大,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也就越深。

1、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②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与社会。因此,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自我又是社会创造的主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selfinteraction)(个人参考他人期待采取的行动)

①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在把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此过程中,人能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和传播,并能对自己采取行动,即能自我互动。

②这种互动本质上是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即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关系在个人头脑中

的反应。人内传播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组合。这样,他人期待和自我都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而是新的。该理论说明,人不但与他人传播,也同自己传播。

③自我传播也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传播有助于个人在与社会的联系上认识和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

米德的内省式思考(个人遇到挫折后的自我反省回顾)

①定义:短期的、以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内省的一种。

②特点:1、内省式思考并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的,只有在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才会活跃起来。

2、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人密切联系。

3、内省式思考是横向的社会过程,也是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即个人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会把有关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重新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状况相适应的新意义和行为。

1、群体的定义和社会功能

①定义: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②社会功能: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a.对社会:主要是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并保持其连续性;通过分工与协作,集结分散的个人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也会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

b.对个人: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也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2、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①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群体凝聚力的核心);②成员间的协作意愿,即个人参与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动机;③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3、群体意识的定义及其形成

①定义: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a.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b.群体感情(指成员间由于密切接触和协作产生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间主观境界的融合产生的“我们”的感情);c.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产生的认同感)。

②形成:在群体信息传播和群体互动过程中形成,受到群体传播结构的流量和流向的影响。

4、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功能

①群体规范: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是群体意识的核心。

②功能:主要是排除偏离性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a.对群体内: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b.对群体外:影响来自外部的说服活动的效果—观点与规范一致,则推动成员接受,反之则阻碍。后者还会唤起群体归属意识较强的成员的“自卫”行为,使对立观点的说服活动出现逆反效果。

5、群体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