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性别控制因素
鸡性别控制因素
鸡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摘要:鸡的性别与其生产力关系极大,养鸡的目的不同,就要求不同的性别,在肉鸡生产中一般选择公鸡,公鸡比母鸡饲料利用率高,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而蛋鸡生产中则选择母鸡。
因而性别控制成为了提高养鸡生产效益的一种重要技术途径。
关键词:鸡;性别分化;性别控制;在家禽产业,如果性别能被有目的地变换,将会给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只有母鸡能产蛋,公鸡在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方便更具有价值。
鸡性别控制是指通过人为干预,获得人们所需性别后代的技术。
在遗传选育上,鸡的性别比例不存在遗传差异,不能选育出某类性别占优势的群体,故及性别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性别鉴定和人工诱导的性翻转等。
1 鸡性别控制机制遗传学研究证实,动物的性别由遗传物质决定。
就鸡而言,性别决定机制目前公认的有以下三种学说。
1.1 性染色体决定学说1906年Stevens首次提出了性别决定于性染色体的理论,认为一个个体的性别,取决于受精时雌雄配子所携带的性染色体的类型。
早在30年代就有人报道公鸡具有两条11 染色体,而母鸡只有一条。
家禽的性别特征、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与哺乳动物显著不同。
在哺乳动物中,生殖细胞决定初始性别的启动,性腺为生殖细胞的发育成熟提供环境,体细胞构成具有性别特征的躯体其他部分[1]。
家禽的卵是一个独立的营养系统,并以胚盘、营养、保护3 个子系统支持胚胎的发育,胚盘集中了父母代的全部遗传信息[2]。
就禽类性别决定而言,在染色体中,公鸡具有2条Z染色体,母鸡只有1条[3]。
正常情况下,母鸡性染色体组成是ZW(即雌性异配型),雄性为ZZ(雄性同配型),与哺乳动物雄性异配型刚好相反。
此机制是决定鸡性别发育与形成的主要机制。
1.2 常染色体平衡学说虽然公母鸡的性别与性染色体有关,但在一些畸形性别中,发现性别的决定不完全取决于性染色体的构成,而与常染色体倍数的增减有关。
Crew(1954)提出了鸡的常染色体平衡学说,认为鸡的性别决定取决于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比例(性指数),即取决于性染色体Z 的个数与常染色体倍数之比。
禽类性别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禽类性别调控机理研究进展胡玉琼;许发琼;郑恒博;白丁平;李昂【摘要】家禽的许多经济性状与性别直接相关,探明家禽的性别调控机理对家禽业具有重要意义.家禽性别分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受性染色体上性别决定基因调控外,常染色体上相关基因也参与了性别调控过程.文章主要从禽类的性别分化、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与性腺发育相关基因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深入研究禽类的性别调控机理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家畜生态学报》【年(卷),期】2018(039)010【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禽;性别分化;性别调控【作者】胡玉琼;许发琼;郑恒博;白丁平;李昂【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1.5家禽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消费者对蛋、肉等产品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家禽的许多经济性状与性别直接相关,蛋禽中仅需饲养雌性个体就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肉禽生产中雄性个体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饲养雄性个体的经济效益最为理想。
因此,若能实现家禽的性别控制,将对家禽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禽类和哺乳动物的性别主要由性染色体决定[1],性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开启性别分化,调节性腺分化为卵巢或睾丸[2]。
研究发现禽类性别分化机理与哺乳动物不同,在哺乳动物中性染色体XX代表雌性,XY代表雄性,而在禽类中ZZ代表雄性,ZW代表雌性,且在禽类中未发现睾丸决定因子(SRY)[3]。
此外,类固醇激素(如雌激素、雄激素)在禽类性别分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雌激素影响性腺发育为卵巢,雄激素影响性腺发育为睾丸,而雌激素由雄激素在芳香化酶的作用下转化而来[4]。
由此表明基因和激素共同调节禽类的性别分化。
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蔡健锋1,潘淳烨1,黎文聪1,陈慧芳1,张献伟2,白银山1*(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佛山 528231;2.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兴 527439)摘 要:性别控制指通过人为干预使动物的繁育按照人们所希望的性别繁殖后代的技术。
随着畜牧业生产智能化的迅速发展,高效准确的性别调控技术成为提高畜禽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综述了性别分化调控、性别反转和X、Y精子分离技术,以期促进畜牧业养殖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性别控制;性别分化;性别反转;X、Y精子分离中图分类号:S81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9556/j.0258-7033.20200512-09性别控制是使动物按照人们所希望的性别繁殖后代的技术[1-2]。
随着畜牧业智能化的发展,人类对特定性别的畜禽需求显著增大,因此性别控制技术在畜禽繁殖中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根据X、Y精子DNA含量的差异,运用流式细胞技术可以有效分离X、Y精子[3-5]。
在奶牛繁育中,运用流式细胞仪分选X、Y精子进行性别控制,获得的母犊率超过90%,且成活率、体重等与自然交配后代无显著差异,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6]。
研究显示,通过调控X、Y精子活力的分离方法以及根据X、Y精子蛋白特异性表达通过免疫学技术分离X、Y精子的方法,都能获得较好效果[7-8]。
这些技术是在配子水平上进行性别控制,不影响基因表达和生殖发育,但目前研究并不完善。
性别差异使畜禽肉品质存在显著不同,根据性别分化规律人为干预性别分化基因的表达,可实现畜禽性别反转,促进肉品质改善,这将成为畜禽生产中有应用前景的技术[9-10]。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性连锁基因缺失也能改变后代性别的比例[11-12],表明通过改变基因表达获得特定性别后代的可行性。
本文综述了性别决定基因调控分子机制,探讨了性别反转技术机制及应用前景,汇总了最新的X、Y精子分离技术的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以促进性别控制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鸡的性别决定及其性激素效应研究进展
性别决定 的染色体假说 、 性别决定相关基 因的研究以及性激素对性别 发育的影 响等方面对鸡性别决定的研究进行概述。
关键词 鸡 性别决定 性染 色体 常染色体 基因 性激素
[ 8] 梁 宗琦.1 9 9 9 . 真菌次生代谢 产物 多样 性及其潜 在应 用价值 . 生
物 多 样性 , 7 ( 2 ) : 1 4 5—1 5 0
b r a s i l e n s i s PB1 7 7 .Wo r l d J o u ma l o f Mi c r o b i o l o g y & Bi o t e c h n o l o g y.
生 物学 教学 2 0 1 5 年( 第4 0 卷) 第3 期
鸡 的 性 别 决 定 及 其 性 激 素 效 应 研 究 进 展
张利双 朱梦瑶 丁国骅 ( 浙 江 省 丽 水 学 院 生 态 学 院 3 2 3 0 0 0 )
摘 要 动物的性别决定一直是生物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 。鸟类 的性别 决定模式 主要为 Z Z / Z W 性染 色体系统 的基 因性 别决定
2 性别 决定的染色体的假 说
由此显示在三倍 体鸡 中 w 型性 染色 体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非起 到 显性
基因的作用 。
z型性染色体的剂量效应假说和 w 型性 染色体的 性效 应假说是 目前较被认 可的鸡性别决 定机制 的两
l e a v e s o f P a s a n i a e d u l i s a n d t h e i r wi t h i n— —l e a f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 My c o —
蛋鸡的性别控制
蛋鸡性别控制的研究进展摘要:性别控制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一门技术,通过这项技术,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家畜家禽进行调控,以便使其经济价值取得最大化效益,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性别控制的原理与方法。
关键词:禽类; 性别控制;芳香化酶;外源激素;前言:性别控制是通过对动物的正常生殖过程进行人为干预,使雌性成年动物按照人们的意愿生产特定性别后代的动物繁殖新技术,是一项能显著提高动物繁殖效率的生物工程技术,对动物育种、生产和遗传疾病的防治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鸟类在进化上介于遗传性别决定的哺乳动物和温度性别决定的爬行动物之间,这种进化上的特殊性,决定了鸟类的性别决定不仅受遗传因素的调控,而且还受体内类固醇激素的影响。
正文:性别控制是通过人为干预使雌性成年动物按照人们的意愿生产特定性别后代的动物繁殖新技术,通过它可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消灭不理想的隐性性别以及防止性连锁疾病,加快珍稀动物的繁殖、保种进程,促进遗传科学的发展。
因此,此项技术的实践价值是非常高的。
鸡性别与其生产力关系极大。
在蛋鸡生产中,母鸡的生产效益远高于公鸡;而在肉鸡生产中,公鸡的生产效益远高于母鸡。
因而性别控制成为提高养鸡业生产效益的一种重要技术途径。
本文主要就性别控制的原理方法作一介绍。
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一般雌性为XX、雄性为XY,1 959年人们发现Y染色体是性别决定因子。
有些多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的人发育为雄性说明,Y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是一个关键因素。
1959年后一直认为Y染色体有决定睾丸分化的基因(testisdetermining factor,TDF)。
到了1990年,Gubby 等发现并克隆了SRY基因。
确认SRY/Sry就是决定睾丸分化的最佳候选基因。
1991年Koopman将含有Sry基因的DNA片段(14kb)作为外源基因导人雌性鼠胚中,结果引起部分性反转,从而证实SRY 基因就是睾丸决定因子[2]。
鸡性别控制是由基因决定的。
提高鸡群种蛋受精率的措施
提高鸡群种蛋受精率的措施一、做好公鸡的选种工作由育成舍转到产蛋舍时,应选留体格健壮,体况适中,胫骨长,胸骨直,脚趾不弯曲,无生理缺陷,眼睛有神,反应灵敏,冠、肉髯红艳而饱满,雄性特征明显,健康无病,符合品种特征的做种公鸡。
选留优良的种公鸡,是使鸡群获得较高受精率的前提。
二、调配鸡群合理的性别比例公鸡过少时,会导致个别母鸡得不到交配。
公鸡过多时,可能出现下面两个不利因素:(1)公鸡相互打斗加剧,引起公鸡死淘加大;(2)母鸡被公鸡追逐或被过度交配,导致部分母鸡害怕公鸡,不愿接受公鸡的交配。
所以,适合的公母比是使鸡群获得较高受精率的一个关键。
通常适合的公鸡百分比为:25~30周龄为10%、30~35周龄为9.5%,35~45周龄为9%,45周龄为8%。
三、严格控制好公鸡的体况公鸡太肥时,行动不便,而且容易得腿病,影响公鸡的爬跨交配。
公鸡太瘦时,精液质量差,缺乏活力,容易被其他公鸡甚至母鸡欺侮而胆小,不敢或不能交配母鸡。
良好的公鸡应体况适中,没有腿病,充满活力。
做好下面几点,有利于了解及控制公鸡的体况:(1)经常触摸检查公鸡胸部的丰满度,以了解公鸡每周实际体况;(2)每周末定期抽称5%~10%的公鸡,以了解公鸡每周实际增重情况,据此决定下一周的给料量;(3)公母分开饲喂,以利于控制公鸡的采食量,从而有效地控制公鸡的体况;(4)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公鸡偷吃母鸡料。
四、及时淘汰残弱公鸡,补充健壮公鸡由于打斗、疾病或个体竞争力差的原因,每过一段时间,总有一些公鸡变得残弱。
残弱公鸡不但其精子质量差,而且往往不能交配。
残弱公鸡的存在,只能起充数作用,不能提高种蛋受精率,而且会误导管理者对鸡群中公母性别比例的估算。
另一个往往不被注意的问题就是,当残弱公鸡在公鸡中达到一定数量而仍末被淘汰时,由于残弱公鸡的竞争力差,导致本应是残弱公鸡所吃的部分料量被竞争力强的公鸡吃掉,长此下去容易引起部分公鸡体重不易受控而超标。
因此,应定期淘汰残弱公鸡,并计算公母性别比例,当比值太小时,必须及时补充适龄健壮公鸡。
鸡性别决定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鸡性别决定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张静蓉;陈忠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3(026)001
【摘要】性别研究是人们早就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禽类的性别研究因其对实现动物性别的人为调控,以获得经济利益明显的子代而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主要从分子层面上阐述了鸡性别决定的机理及其可能的假说,认为较其他假说而言,鸡性别调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更加支持Z剂量效应和W 显性效应假说.同时,本文也综述了家鸡性别控制及激素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探究性别决定的机制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总页数】5页(P61-65)
【作者】张静蓉;陈忠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热带动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
【相关文献】
1.鸡的性别决定及其性激素效应研究进展 [J], 张利双;朱梦瑶;丁国骅
2.鸡性别决定与分化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J], 何川;孟和
3.动物性别决定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J], 王学峰;经荣斌;宋成义;陶勇;袁书林;王
宵燕;朱荣生
4.鸡性别决定机制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J], 孟和;潘玉春
5.鸡性别决定机制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J], 孟和;潘玉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鸡的性别与孵化温度有关系吗,鸡如何区分公母
鸡的性别与孵化温度有关系吗,鸡如何区分公母鸡的性别与孵化温度没有关系,但是鳄鱼、乌龟等爬行类动物的性别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对于鳄鱼而言,在孵化过程中,若温度为27-29°C左右,则孵化出来的多为雌鳄,若温度为33-34°C左右,孵化出来的多为雄鳄。
而对于红耳滑龟而言,在孵化过程中,若温度在30°C以上,孵化出来的多为雌性,若温度在26°C以下,孵化出来的多为雄性。
一、鸡的性别与孵化温度有关系吗1、孵化温度对于雏鸡性别的影响(1)小鸡在孵化过程中,温度不能控制小鸡的性别,因为雏鸡的性别在受精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母鸡基因型为zw,公鸡基因型为zz)。
(2)温度可以改变性别的动物主要为鳄鱼、乌龟等爬行类动物,其中鳄鱼在孵化时,如果温度为27-29°C,则孵化出来的幼鳄多为雌性,如果温度为33-34°C,孵化出来的幼鳄多为雄性。
红耳滑龟在孵化时,如果温度高于30°C,容易发育成雌性,如果温度低于26°C,容易发育成雄性。
2、孵化适宜温度雏鸡孵化时间约为21天。
孵化第1-6天时,孵化适宜温度为38.5°C。
孵化第7-14天时,孵化适宜温度为38°C。
孵化第15-18天时,孵化适宜温度为37.8°C。
孵化第19-21天时,孵化适宜温度为37.4°C。
二、鸡如何区分公母1、外形(1)雏公鸡头部较大,眼圆,眼球突出,脚干较粗,嘴部长而细,呈钩状。
(2)雏母鸡头部较小,眼睛椭圆形,脚干较细,嘴部短而圆。
2、换羽速度(1)母鸡换羽毛比公鸡要早。
(2)在孵化后第四天时,如果胸部和肩尖处有新毛,一般为母鸡。
在孵化后第七天左右,胸部和肩尖处才长出新毛,一般为公鸡。
(3)15日龄时,母鸡的翅羽和尾羽生长较快,而此时公鸡的翅羽较短,尾羽尚未长出。
3、触感等到雏鸡绒毛干后,用小拇指轻轻挤压雏鸡腹部,如果触感柔软而又富有弹性,一般为公鸡。
实验六、七初生雏禽的性别鉴定
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寻找生殖器官的开口位置,以确定性别。
特征识别
根据生殖器官的特征进行性别鉴定,如生殖器官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பைடு நூலகம்
结果分析
判断性别
根据观察到的生殖器官特征,判断雏禽的性别。
结果记录
将鉴定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04
结果与讨论
结果展示
实验六结果
通过显微镜检查,成功鉴定出雏鸡的性别,其中雄性雏鸡数量为30只,雌性雏鸡数量 为20只。
熟悉不同种类雏禽的性别鉴定方法
01
02
03
鸡的性别鉴定
通过观察生殖器官、DNA 检测、伴性遗传等方法进 行鉴定。
鸭的性别鉴定
通过观察生殖器官、DNA 检测、伴性遗传等方法进 行鉴定。
鹅的性别鉴定
通过观察生殖器官、DNA 检测、伴性遗传等方法进 行鉴定。
了解雏禽性别鉴定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提高生产效率
性别鉴定还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疾病传播和交叉感染等问题,提高雏禽 健康水平。
对实验的反思与展望
1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技巧和细节,避免人为 误差和污染。
2
需要进一步优化实验方案,提高性别鉴定的准确 率和效率。
3
可以探索更多的鉴定方法和技术,如基因编辑、 免疫学方法等,以满足不同养殖场景的需求。
通过性别鉴定,可以针对 性地进行饲养管理,提高 生产效率。
优化种群结构
通过性别鉴定,可以调整 种群结构,提高品种质量。
预防疾病传播
通过性别鉴定,可以控制 某些疾病的传播,如鸡白 痢等。
02
实验原理
生物学原理
不同性别雏禽的生殖器官存在差异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家禽性别控制中的应用
⑧中同采禽2004年第26-卷g13期芳香化酶抑制剂ChinaPoultryV01.26,No.13.2004王利兵1,王守勋2,张伟3(1山西省生物制品厂,山西太谷030800;2山西农大动物科技学院030801;3.山西省肉种鸡场,山西太原030032)动物的性别控制一直是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
哺乳动物性别控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禽类的性别控制尚未显示出象哺乳动物那样的光辉前景。
禽类的性别控制包括遗传上的控制和表型诱导。
在遗传方面,鸡的性比不存在遗传差异,所以不能通过遗传选育获得某类性别占优势的鸡群体;在表型诱导下,长期以来,人们用雌激素或雄激素分别处理鸡、鸭等家禽,并表明类固醇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在禽类的性别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许多实验证实这样性反转的母禽不稳定,很快又恢复到其本来的雄性。
1992年有学者用一种芳香化酶的抑制剂处理鸡胚使孵出的雏鸡100%转化为雄性,又给家禽性别诱导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1芳香化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及种类禽类的生殖活动是由外部环境因素和神经内分泌双重调节的。
下丘脑、脑垂体和性腺通过相互调节,促进和制约着禽类生殖细胞的发生、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成熟及其繁殖活动。
如下丘脑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GtH)作用于性腺,促使性腺组织产生类固醇激素直接作用于生殖细胞,引起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和排卵。
同时,类固醇激素也会反馈抑制GnRH和GtH的分泌。
在类固醇激素的代谢过程中,需要多种酶参与催化,其中一种酶称为芳香化酶(aromatase)起着关键作用。
该酶已被确定在鸡的1号染色体上。
芳香化酶是细胞色素P一450酶系的一种,由血红蛋白和黄体蛋白构成,它能将雄激素的A环芳香化,脱去19位的c原子,并将1位的羰基转化为羟基,这样就将催化雄烯二酮和睾酮等雄激素转化为雌酮和雌二醇。
这一转化过程是鸟类、鱼收稿日期:2003—09-14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等脊椎动物的性分化和性腺发育中必不可少的。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19必修2)
√
√
√
×
判断正误 辨析易混易错
解析:“女患,父子患”
Ⅴ.伴性遗传的应用(1)推测后代发病率,指导优生优育
婚配实例
生育建议及原因分析
男性正常×女性色盲
生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维生素D佝偻病男性×女性正常
生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号为XbY;6号为XBXb;13号为XB
Xb或XBXB
1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的现象
素养提升 突破重点难点
Ⅳ.抗维生素D佝偻病(1)致病基因: 染色体上的 性基因。(2)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性别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XDXD
XDXd
XdXd
XDY
XdY
母亲
小结:男性色盲(XbY)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母亲,传给女儿
注意分析致病基因的来源和去路
Ⅰ. 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③方式三
女儿色盲,_____一定色盲。
XBXb
XbXb
XBY
XbY
父亲
注意分析致病基因的来源和去路
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
Ⅰ. 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④方式四
XBY
父亲正常, 一定正常;母亲色盲, 一定色盲。
热图分析
X、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分析
热图分析
②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在减数分裂时可以联会,其上相同位点的基因互为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若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该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吗?请举例说明。
X、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分析
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
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性别在动物界中是从很低等生物开始就已经具有的一个特性,并且这种特性随着动物分类地位的提高而更加显著。
在高等动物中雌性和雄性的许多性状都存在着明显差异,例如鸟类雌雄个体间不仅生殖系统间有差异,形体、羽色、鸡冠形状甚至鸣声也都不同。
动物的个体发育除了极低等的几种以外,多是从受精卵开始的,而性别决定与分化基本上是在胚胎时期就已完成,对于不同动物而言,其性别决定的影响因子也各不相同。
总的说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因子有两大类,一类是环境因子,一类是遗传因子。
性染色体就是与性别分化直接相关的染色体。
根据研究,性染色体的出现最早是在鱼类等较为低等的动物当中,在两栖、爬行、鸟类、哺乳动物中一般都有可以从形态上鉴别出的性染色体。
1930年Fisher等人提出假说,认为哺乳动物Y染色体上至少存在一个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基因,并假设这个基因要么与Y染色体连锁,要么对位于其它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起着调控作用。
1940年Ajost等人通过阉割胎兔实验认识到性别决定实际上等同于睾丸的决定,直到1 959年人们才真正认识到哺乳动物睾丸的分化取决于Y染色体,并推测Y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编码睾丸决定因子TDF,决定哺乳动物胚胎的性嵴发育为睾丸。
人的Y染色体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功能区,一个是拟常染色体区,位于Y染色体短臂末端,可以与X染色体上同源区段进行配对和交换。
第二个功能区在减数分裂时不与X染色体进行配对、交换,而一旦这一区域与X染色体发生了不正常的交换,性别决定的染色体基础就可能破坏。
60年代初期,一些学者根据Y染色体在显微镜下可见的缺失或易位及由此而发生性别异常的病例之间的关系初步将TDF定位于Y染色体着丝粒附近,并绘制了Y染色体的缺失定位图,将Y 染色体划分为7个区段,但由于Y染色体非常小,不便于从形态学水平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后来人们主要将TDF的定位和克隆研究工作集中在Y染色体短臂,Page等人认为TDF应位于Y染色体的短臂第一区段,接近拟常染色体区。
鸡性别决定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分 的z和 w 区域 出现 了基 因重组 , 且 w染 色体变
得 小 于较 原 始 的鸟类 . 家鸡 的 Z染 色体 包含 有 7 %
的性 别 研 究 因其 对 实现 动 物 性 别 的人 为调 控 , 以 获得 经 济利 益 明显 的 子 代 而 日益 为人 们 所 关
注. 本 文主 要从 分子 层 面上 阐述 了鸡 性 别决 定 的机 理及 其 可能 的假 说 , 认 为较 其他 假 说 而 言 , 鸡
鸡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鸡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在大规模的养鸡生产中,对鸡的性别控制越来越重要,养鸡的目的不同,就要求不同的性别,在肉鸡生产中一般选择公鸡,蛋鸡生产中则选择母鸡。
因为是鸡雌异体,zz型为公鸡,zw型为母鸡,哺乳动物是雄异体,XX为雌性,XY为雄性;所以不能像哺乳动物那样用分离X型精子Y型精子的方法来获得单纯的雌性或雄性。
本文主要论述在不同的时期,既从亲体营养水平,生长环境,受精卵(鸡蛋)的形成,受精卵的发育(鸡蛋的孵化),到雏鸡的生长等几个方面,各是怎样鉴别控制鸡的性别,以尽可能的减少养鸡生产中的损失,增大效益。
关键词:性别控制,性别鉴定,染色体型1 雏鸡出生前的性别控制1.1 亲体的营养水平亲体的营养水平不同,子代的性别比例不同。
子代的性别比例与双亲体内氧化还原过程的强弱对比有关,如果父亲体内的氧化过程一定程度的高于母亲,子代雄性个体比较多;如果母亲体内的氧化过程一定程度的高于父亲,子代雌性个体比较多。
喻传州等曾以此做过实验,结果处理组的平均雌雏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1.5%,其中公母及同时接受处理的组合效果更好,雌雏率提高了19.2%。
(喻传洲,龙良起,陈明久. 1992)1.2 利用遗传变异来控制鸡的性别有些个体稳定的趋向生产一性别占多数的后代,如果,这种倾向可能有遗传性,那就可以通过遗传选择区改变一群体的平均性比例。
W.H.Fosteria等经过连续六年的试验,对白来航鸡在出孵时的性别比例进行了分析,在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说明在性别比例上不存在遗传变异。
(W.H.Fosteria等1980)1.3 蛋形指数,蛋重,比重有报道蛋形指数,蛋重,比重依次是影响母雏比率的主要因素。
蛋形指数、蛋重、比重分别在72%~75%、60.5 g~63.0g、1.080~1.092 的情况下为最优水平组合, 母雏比率可达58.11%。
(王世成1997)然而, 多数人认为蛋形指数与鸡性别比例无直接关系( 喻传洲等, 1994; 盛建华等, 1994; 彭秀丽等, 2002) 。
鸡性别决定机制的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的开题报告
鸡性别决定机制的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的开题报告
1.选题背景
性别是生物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对物种繁衍和进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脊椎动物中,性别决定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染色体性别决定和非染色
体性别决定。
鸡科家禽是染色体性别决定的典型代表,公鸡和母鸡的性
别由XY性染色体决定,而且公鸡为ZZ,母鸡为ZW。
在雌雄鸡个体身上,性别不仅决定了鸟的外部形态特征,还会对鸟的生理、代谢等各方面都
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性别雄性化有助于提高鸟类的生产性状。
因此,
研究鸡性别决定机制对提高鸡产业的发展和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寻找公鸡和母鸡性别差异的
基因表达变化,从而深入探究鸡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
3.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利用RNA-seq技术,对雄性公鸡和雌性母鸡不同器官组织(如睾丸、卵巢、脑、肝等)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并比较不同性别在组
织水平上的基因表达差异。
同时,通过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挖掘出不同
性别差异的代表性基因,探讨其在鸡性别决定中的作用和意义。
4.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期可以揭示公鸡和母鸡性别差异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为
进一步深入探究鸡性别决定分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参考。
此外,
研究成果还有望为解决家禽生产性状调控和繁殖控制等问题提供宝贵的
理论支持。
禽类性别及性别控制的研究进展
禽类性别及性别控制的研究进展
喻传洲;余梅;龙良启
【期刊名称】《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4(13)6
【摘要】禽类的性决定、性分化和性别控制方面的研究现状表明:禽类的性决定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除了公认的性染色体理论,还有常染色体/Z染色体平衡理论的争论。
但性别最终由基因决定,在禽类尚未发现象Y染色体上的SRY片段。
作者提出了“Z染色体上的性别基因可能以剂量效应来决定性别”的设想。
禽类性别的有效控制将取决于对其性决定、性分化本质的了解。
【总页数】7页(P594-600)
【关键词】家禽;鸡;性别;性分化;性别控制
【作者】喻传洲;余梅;龙良启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3;S831.2
【相关文献】
1.哺乳动物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研究进展 [J], 杨海;胡建宏;李青旺
2.禽类早期性别鉴定研究进展 [J], 蒲跃进;梁振华;皮劲松;杜金平;申杰;潘爱銮
3.禽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J], 郑江霞;李显耀;杨宁
4.禽类性别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J], 胡玉琼;许发琼;郑恒博;白丁平;李昂
5.半滑舌鳎性别决定和性别控制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J], 张全启; 王旭波; 刘金相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摘要:鸡的性别与其生产力关系极大,养鸡的目的不同,就要求不同的性别,在肉鸡生产中一般选择公鸡,公鸡比母鸡饲料利用率高,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而蛋鸡生产中则选择母鸡。
因而性别控制成为了提高养鸡生产效益的一种重要技术途径。
关键词:鸡;性别分化;性别控制;在家禽产业,如果性别能被有目的地变换,将会给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只有母鸡能产蛋,公鸡在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方便更具有价值。
鸡性别控制是指通过人为干预,获得人们所需性别后代的技术。
在遗传选育上,鸡的性别比例不存在遗传差异,不能选育出某类性别占优势的群体,故及性别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性别鉴定和人工诱导的性翻转等。
1 鸡性别控制机制遗传学研究证实,动物的性别由遗传物质决定。
就鸡而言,性别决定机制目前公认的有以下三种学说。
1.1 性染色体决定学说1906年Stevens首次提出了性别决定于性染色体的理论,认为一个个体的性别,取决于受精时雌雄配子所携带的性染色体的类型。
早在30年代就有人报道公鸡具有两条11 染色体,而母鸡只有一条。
家禽的性别特征、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与哺乳动物显著不同。
在哺乳动物中,生殖细胞决定初始性别的启动,性腺为生殖细胞的发育成熟提供环境,体细胞构成具有性别特征的躯体其他部分[1]。
家禽的卵是一个独立的营养系统,并以胚盘、营养、保护3 个子系统支持胚胎的发育,胚盘集中了父母代的全部遗传信息[2]。
就禽类性别决定而言,在染色体中,公鸡具有2条Z染色体,母鸡只有1条[3]。
正常情况下,母鸡性染色体组成是ZW(即雌性异配型),雄性为ZZ(雄性同配型),与哺乳动物雄性异配型刚好相反。
此机制是决定鸡性别发育与形成的主要机制。
1.2 常染色体平衡学说虽然公母鸡的性别与性染色体有关,但在一些畸形性别中,发现性别的决定不完全取决于性染色体的构成,而与常染色体倍数的增减有关。
Crew(1954)提出了鸡的常染色体平衡学说,认为鸡的性别决定取决于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比例(性指数),即取决于性染色体Z 的个数与常染色体倍数之比。
关于常染色体平衡学说最早是由美国生物学者Bridges(1932)以果蝇为材料提出并证实的。
此后,Mecarry和Abbott在研究鸡的整倍体和非整倍体与性别的关系中发现,染色体的组成为AAZZZ (A为常染色体,Z为性染色体)或AAAZZZ的个体是雄性,AAAZZW个体为中间性[4]。
而Halverson等则报道AAZZW个体也为雄性[5]。
若此说法正确,那么根据常染色体平衡学说,ZO (0表示没有染色体)型染色体的鸡也应该是雌性,但在实际中尚未见到该类型的鸡。
而雌雄嵌合体的研究提供了有关的证据,现报道的雌雄嵌合体均是左侧为雌性,右侧为雄性,左、右两侧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ZO和ZZ[6]。
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目前仅见于鸡的一些异常性别中。
常染色体对性别的影响只有在其倍数发生变化的时候才体现出来。
因此,这一学说不是鸡性别决定的主要机制。
1.3 TDF学说在对哺乳动物的性别研究中发现,哺乳动物雄性是由位于Y染色体上的一种称之为睾丸决定因子(testis determination factor,TDF)的基因所编码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Y所决定的。
后来又发现这种抗原在异配性别中都存在,而且将其称为H—W。
但后来的研究又发现这一抗原在ZZ个体中也存在,只是抗原水平低于ZW个体。
Muller等研究发现,染色体型为雄性的小鸡(ZZ)经雌二醇诱导后表现型转为雌性的小鸡中也有所谓的H—W抗原表达,表明这一抗原的存在并不能成为鸡性别决定的主要控制原因[7]。
2 鸡的性别分化性别的分化就是由遗传性别翻译成表型性别的过程。
脊椎动物胚胎早期性腺发育具有两性潜能,即可能向两性的任何一方分化。
一般认为引起哺乳动物性别分化的机制是雄性特异的Y染色体Sly的表达。
Sly只要具有适当的空间和短暂表达的机会就可以导致一个遗传型为雌性的胚胎出现睾丸的发育。
在无性阶段,基因表达过程中若没有性别分化的依据时,许多基因在Sly表达后以雌雄异型的方式表达。
Lillve提出了胚胎分化的激素学说。
该学说认为:性染色体上的定性基因与常染色体上的定性基因的平衡,刺激细胞形成诱导物质,生殖腺才开始向雌雄两性分化。
生殖腺皮质发育,髓质退化,将来即发育成卵巢;反之,髓质发育而皮质退化,将来则形成睾丸。
性腺分化以后,即借助性激素调节副性征的出现,而且胚胎性腺细胞所形成的诱导物质与成体性腺所产生的类固醇激素是完全相同的物质[8]。
Witsch等人提出了性腺分化的诱导学说,这一学说认为性腺皮质产生一种诱导雌性分化的皮质素,髓质产生一种诱导雄性分化的髓质素,雌雄两性的分化即决定于这两种诱导物质间的强度对比,并且认为诱导物质可能是蛋白质或蛋白质与类固醇的复合物[9]。
Halverson 在对一种麻雀的雌雄嵌合体进行研究后提出,禽类的遗传性别向表型性别的转化与袋鼠很相似,即表型性别一部分是由细胞自身决定(即遗传决定),而其他部分则是由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激素的调控而决定的[8]。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可使雌性的鸡胚向雄性转化。
因为在向雌性转化过程中,芳香化酶对雄性激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该酶目前确定位于鸡的l号染色体上。
3 鸡胚性别鉴定技术3.1 性腺形态学鉴别法鸡的睾丸和卵巢是由共同的原始生殖细胞( 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 发育而来。
一般认为鸡胚生殖脊出现在胚胎发育的3.5d左右,性腺分化出现在5.5d左右,到第8天,睾丸和卵巢已可从形态学进行区分。
李碧春等研究认为鸡胚胎性腺在孵化5d时处于未分化期, 尚不具睾丸和卵巢特征, 6~7d时,在低倍放大镜下观察到性腺开始分化,雌性中右侧的卵巢退化,导致卵巢在两侧发育不平衡;雄性中两侧的睾丸对称发育[10]。
3.2 激素鉴别法卵巢分泌雌激素启动雌性发育模式以及诱发交配行为, 雄雏缺乏卵巢分泌的雌激素, 卵巢分泌的激素对鸡性别分化方向起主要作用, 所以雌激素被认为是鸡雌性化( 或去雄性化) 的激素。
研究表明, 根据尿囊液中雌激素的含量情况, 可以对13~18 胚龄的鸡胚进行鉴别, 而不受种鸡的日龄、品种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 雌激素是进行鸡胚性别鉴别的理想生化指标。
17 日龄的鸡胚尿囊液中雌激素水平已经可以用RIA 试剂盒进行检测。
雄胚尿囊液中的雌激素水平一般不能检测到, 即使能检测出来也往往低于42 pg/mL( 10~12 pg/mL) , 而雌胚尿囊液中雌激素水平一般在113~830 pg/mL,至少是雄胚含量的3倍。
目前, 美国Embrex 公司已获得两项专利: 专利号6506570 是关于种蛋内进行性别鉴定方法的专利, 包括测定性激素升高水平, 例如禽蛋尿囊中雌激素水平升高即表示即将孵出的是母鸡; 专利号6510811 是关于测定蛋尿囊液内雌激素方法的专利, 包括定位、收集尿囊液, 使它可以被稳定的取样, 可以使探针深入到尿囊液中或者把某种特殊物质注射到尿囊中。
Embrex 公司开发的该商业化自动检测胚蛋尿囊液技术, 能加快鸡性别区分速度和准确率, 有利于早期鸡胚性别区分和实现鉴定过程的自动化[11]。
3.3 DNA总量鉴别法本方法的原理是Z 与W 两种性染色体上DNA含量不同(W 染色体比Z染色体小得多),因此每个公鸡细胞的DNA 含量比母鸡的多(相差约2.0%), 以此可以鉴定鸡的性别。
检测的方法包括DNA 联合动力学法、光密度计法、福伊尔根染色法及流式细胞仪(FCM)测定法[12]。
对DNA链联合比率进行分析比较可得到基因组大小的理论估计值, 但该方法精确度较差。
光密度计法以各种已知的细胞DNA含量为标准并作为参照,可分析各种生物的基因组大小, 测量误差在5%左右。
利用福伊尔根染色法, 在微量光密度下可精确地分析各物种的基因组大小甚至可根据禽类性染色体Z- W 的多型而鉴别出鸡的性别。
虽然FCM 可快速、高精度地测量细胞中DNA 含量,但该方法由于仪器设备、操作水平要求较高, 目前只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3.4 胚盘定位鉴别法主要有超声波扫描法和核磁共振成像法(MRI)两种方法。
超声波扫描主要用于显示鸡蛋中胚盘的位置, 虽然不直接破坏胚胎, 但现一般不使用这种方法。
主要是因为其波长不能穿过完整的蛋壳,使得大部分能量不能进入蛋内, 要显示其胚盘位置, 只有把蛋壳和壳的外膜去掉才行。
运用两套不同的MRI 系统, 总共进行4 次实验, 可对处于垂直或水平状态蛋的胚盘进行定位。
已有研究表明, 胚盘位于2 mm 厚的区域内,平均位置偏离了蛋的最佳垂直面(3.0±2.1) mm,平均距离壳内表面( 2.7±1.1) mm[1]。
由于胚盘这种偏离现象的存在, 使得对鸡胚的操作必须在完整的蛋中进行, 这虽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仍可能对未孵化的蛋进行性别鉴定, 随着实验步骤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 这种方法将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
3.5 分子标记鉴别法目前主要是基于性染色体上特定的性连锁DNA序列进行鸡性别鉴定, 通过DNA 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 、细胞原位杂交( 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 或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鉴定W染色体来实现的。
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核苷酸序列较方便,无论是用提纯的DNA, 还是细胞, 甚至血液进行原位杂交, 都能清楚地鉴定雌雄。
如: 利用以W染色体为特异探针的血液原位杂交, 可检测出壳后表现为雄性的嵌合体鸡中的W 染色体。
细胞原位杂交不必提纯DNA, 但准备工作费时费力。
如果DNA 已经纯化, 采用DNA 印迹杂交鉴别较方便。
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 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更加简单、安全, 更适合于亚细胞标记, 即检测染色体上的核酸序列。
目前, 这些检测方法的应用因费用高而受到限制, 很多实验室仍以同位素探针为主。
PCR 技术已被用于鉴定5~7 d 鸡胚的性别。
Griffiths 等所描述的基本程序为: ①根据选定W染色体上的一段特异序列, 构建一对特异引物; ②从鸡胚细胞样品中提取DNA, 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PCR 反应; ③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同时设定阴性和阳性对照。
如果在预定的位置有一条带, 且阴性与阳性对照正常, 则意味着样品中存在W 染色体, [11]故为雌性。
Clinton 等通过设计2 对引物分别扩增W 染色体上的一段415 bp的XhoⅠ位点重复序列和18 s 核糖体基因中第1267~1522 nt之间的256bp片段, 建立了一种从尿囊液中获得少量细胞就可以鉴别雌雄的快速、简单、单管的方法[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