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经验。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文章主题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河中石兽》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深层含义。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对生字词的学习较为吃力,尤其是将它们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字词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写河中石兽的文章,通过石兽的变迁反映了历史的沧桑。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介绍生字词:沉、淀、刷、喧、颠、逝,解释它们在文中的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对石兽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让石兽仿佛有了生命,以及这样的描写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文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一些古老的物品,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兽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的奥秘。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5.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素养:
1.提升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增强语文学科素养,提高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提高思维品质。
3.深化学生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认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理解,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修辞练习的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兽在古代文化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修辞手法运用: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修辞的妙处。
-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对石兽等传统文化符号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阅读理解迁移:如何将课内学到的文言文阅读策略迁移到课外,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举例:
-在讲解句式结构时,以“石兽,河中物也”为例,解释“也”字在句中的用法,表示判断或强调。
-针对修辞手法的难点,通过分析“石兽怒目而视”中的拟人手法,让学生理解其如何赋予石兽以人的情感,增强表达效果。
-在文化背景的理解上,教师可提供有关石兽在古代建筑、雕刻中的运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石兽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一些古老的建筑或雕塑中的石兽形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兽在古代文化中的奥秘。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
- 作者通过石兽的传说想要传达什么样的寓意?
- 你认为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 写作练习:请学生根据《河中石兽》的寓意,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的真与假的作文,要求字数在400字左右。
-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河中石兽》中的寓意,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作业反馈:
- 阅读理解:在批改学生的阅读理解作业时,注意检查学生对石兽沉入河中的原因、作者的寓意以及故事启示的理解是否准确。对于错误的理解,及时指出并给出正确的解释。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4 河中石兽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是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的《河中石兽》。本篇文章以石兽的传说为线索,引发读者对真理和表象的思考。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适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 实地考察:如果可能,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内容逻Leabharlann 关系- 本文重点知识点:石兽的传说及其寓意。
- 本文重点词:石兽、传说、寓意。
- 本文重点句:石兽沉入河中,渔人求之,不得其故,以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 板书设计:石兽的传说及其寓意
3. 实验器材:如果本节课涉及实验,需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如果需要进行一些观察实验,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并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安全地进行观察。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为了方便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可以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小组合作的形式,设置一些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并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活动。

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学设计

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交流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填写下表:(二)深层探究1、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作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4、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2、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4、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三、拓展延伸搜集有关实践出真知的名人名言。

【交流】1.百闻不如一见。

——班固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流中的经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

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中学生阅读。

在学习本文时,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本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并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难点: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找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如讲述一个关于石兽的传说,引导学生对石兽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019秋)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2019秋)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二、思考问题。

1、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1、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s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 【多媒体演示】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1、 概括文章的中心:许多自然现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六、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题。

果得于数里外求之于上流老河工第四种失败原地沙下讲学家第三种无迹 顺流而下僧 第二种不可得原地水中 僧第一种结果 寻找的地点 人物 寻找经过2、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吴德锋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出名的清人笔记小说之一。

蔡元培先生将它与《红楼梦》、《聊斋志异》鼎足并列为“有清一代三大小说”。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河中石兽》这个故事,颇负盛名。

近来有人对纪昀的这个说法,表示怀疑。

理由是石重水轻,无论如何,沉于水中的石兽,只可能顺流而下,决不可能逆流而上。

他们认为纪昀所说的这个故事,尽管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人,无奈事实决非如此,石兽向上游,不过是文学家的幻想,客观上并不存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24《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24《河中石兽》教案

24、《河中石兽》教案(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借助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体验作者对僧人、讲学家的批评态度,把握作者的观点,明白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习惯,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准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作家作品2、朗读课文,掌握字音节奏3、疏通字词,翻译课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二、学习引导了解作家、作品1、查资料,了解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著名学者,乾隆十九年进士,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

纪昀生性诙谐幽默,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了解作品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以笔记形式写成的文言志怪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朗读感知,课文翻译1、结合课文注音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句读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以为顺流下矣(yǐ)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是非木杮(fèi)湮(yān)于沙上不亦颠(diān)乎啮(niè)沙为坎穴倒掷(zhì)坎穴中可据理臆(yì)断欤(yú)2、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24 河中石兽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24 河中石兽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9、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这句话怎么翻译?讲得是什么道理?
(明确: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10、结合链接材料,谈谈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
3、为何老河兵是正确的?
明确:老河兵综合分析问题,考虑了石性、沙性和水性,所以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4、展示导学稿学生所提疑问:
石头是如何被冲到上游的?
根据第三段,让学生在电子平板上画出水冲石的示意图。
5、展示一学生的示意图,让其说说为何这样画。(第三段是一个理解的难点,通过图文结合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为“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等语句。)
(六)
实践运用,展示作业套餐
(0.5分钟)
A套1.背诵本文,领会文章哲理。
B套1.背诵本文,领会文章哲理。
2.课外阅读《阅微草堂笔记》,选择其中一篇,探究纪晓岚的情怀,写成4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C套1.背诵本文,领会文章哲理。
2.课外阅读《阅微草堂笔记》,并搜集纪晓岚的生平资料,完成500字以上的作文——《千古风流人物----纪晓岚》。
《河中石兽》教案
课题
《河中石兽》
备课人
欧丹丹
上课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的观点及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1、导入新课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4.河中石兽一、教材分析本文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

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教师讲授这篇文章时应将教学的重心放在积累阅读经验、培养语感上,字词和语法不必作为教学的重点。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故事进行深入探究,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4.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四、教学策略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通过讨论探究,感悟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倒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河兵说,应该去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

纪昀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

乾隆间辑修《四库全书》,代表作《阅微草堂笔记》。

(三)交代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奇闻、乡野怪谈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预习诊断【课件展示,独立完成,教师明确,反馈矫正】1.给下列字注音。

圮( ) 募( ) 棹( ) 杮( )湮( ) 啮( ) 溯( ) 欤(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第24课 河中石兽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第24课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学会运用注释来疏通文意,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现象的出现。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二、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圮募棹曳钯杮携湮啮坎溯臆欤2.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3.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借助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5.教师引导总结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四、整体感知,探究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来概括(2)划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或理由寻找石兽,结果怎样?(3)为什么只有老兵找到石兽?作者是怎样看待这问题的,得出什么结论?五、拓展延伸1.同学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经常发生。

古人编辑的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比如“拔苗助长”,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却不知道违背生长规律。

结果闹出了笑话。

你能例举出哪些事例?可以仿照只知------,不知-------的句式来表达。

2.在我们的生活中,处理事情、看待问题怎么做算是比较恰当、比较合理呢?学生归纳。

七、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河中石兽教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河中石兽教学案新人教版

24 河中石兽【导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ú)(2)词义一寺临.河干(靠近) 山门圮.于河(倒塌) 阅.十余岁(经过,过了)尔辈不能究物理..(精当确切的言论)..(事物的规律、道理) 众服为确论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如是.再啮(这样)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但.知其一(只)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以为..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顺流下矣(认为) 然则(3)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家具)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4)古今异义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5)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如如.是再啮(副词,像)如.其言(介词,按照)学法指导:词语的作用分析法词语的作用一般有:1.精确性作用。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实际调查观。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自然界的很多现象扑朔迷离,单凭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意识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只有实践,才可出真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走近作者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2.古今异义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是: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经过这些天的培训,我收获了很多,感悟也很深。

我深深感觉到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不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纹丝不动。

在培训中,能够得以聆听众多专家、乃至国内外的著名专家教授的讲座,倾听他们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理解,能够观摩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技能,对我来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和理念的革新。

我深深地感到自己教学的肤浅,知识的匮乏,学识的浅薄,能力的欠缺。

专家们精辟的论述,独道的见解,新颖的教法,人格的魅力,渊博和知识无不影响着我,感染着我。

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20180813275

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20180813275

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20180813275
教学重点难点重

1. 翻译课文第二、第三段。

并积
累古今异词及虚词“之”的用法。

2.明确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及作
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1、虚词“之”的用法。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
懂得爱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师生活动
设计意

过程一、复习导入
(教师抽查重点词语的读音、
重点语句的翻译。


二、初读课文,准确翻译第三段。

1、同桌合作,借助课下注释
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第三段。

2、教师检测:PPT出示重点词
语、语段请学生解释、翻译。

3、课堂小结
(1)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异

干、是、物理、阅
(2)解释下列“之”字的用
法和意义:
三、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1、熟读课文,概括四种寻找石
兽的方法
2、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
的?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
性格特征。

四、课堂小结
抓住关
键的句
子,理解
重点词
语。

积累重
点文言
实词。

这个故事说明了哪些道理?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课堂检测
(详见PPT)
六、作业布置
1、必做:翻译第二、三段至作业本上
2、选做:完成《绩优学案》“阅读一”明确文章内容
明确主旨,引导联系实际,运用于生活、学习中。

巩固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4河中石兽(第2课时
)教案新人教版
年级七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24、《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授课类型新授
课标依据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自译及教师点拨检测来翻译课文第二、第三段。

并积累古今异词及虚词“之”的用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及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3.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出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4.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爱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 翻译课文第二、第三段。

并积累古今异词及虚词“之”的用法。

2.明确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及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难点
1、虚词“之”的用法。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爱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
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教师抽查重点词语的读音、重点语句的翻译。


二、初读课文,准确翻译第三段。

1、同桌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第三段。

2、教师检测:PPT出示重点词语、语段请学生解释、翻译。

3、课堂小结
(1)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干、是、物理、阅
(2)解释下列“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三、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1、熟读课文,概括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2、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四、课堂小结
这个故事说明了哪些道理?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课堂检测
(详见PPT)
六、作业布置
1、必做:翻译第二、三段至作业本上
2、选做:完成《绩优学案》“阅读一”抓住关键的句子,理解重点词语。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明确文章内容
明确主旨,引导联系实际,运用于生活、学习中。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