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xxx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1、激情导入:(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学子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学子:“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子讲一讲)生:讲故事。

(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子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7篇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7篇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7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1、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习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整体感知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doc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doc

22愚公移山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言文。

2•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课文意思,学会质疑问难。

3•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2.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难点: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现在我让同学们欣赏一幅油画,哪位同学知道这幅油画的作者是谁?这幅油画是著名画家徐悲鸿与1940年为了宣传抗日而创作的一份不朽艺术作品,油画取材于中国古代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愚公移山》,了解油画讲述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示范朗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互动学习:你敢挑战吗?活动规则:①以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文言原文为诵读对象。

②其他学生从“音准、停顿、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作出评价。

4.学习小组之间就课前预习中圈点勾画的难词难句互相质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5•互动学习:智勇大闯关闯关规则: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名闯关者;一共有八道题目,由闯关者自选其中一道题目作为闯关内容;闯关过程中,如遇困难,可以求助本组其他学习成员,但同时意味着闯关失败;只身闯关成功者获“闯关小勇士”称号,奖励一颗五角星,计入平时成绩。

附:闯关题【第一道题:解释加点词语。

】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 •③以残年余力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⑤始一反焉⑥汝之不惠• •⑦亡以应⑧一厝朔东• •⑨无陇断焉【第二道题:解释加点词语。

】①始一反焉 ②且焉置土石• •③无陇断焉 ④谨食之,时而献焉• •⑤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⑥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⑦惩山北之塞 ⑧出入之迂也• •⑨指通豫南 ⑩杂然相许• •【第七道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对移山各持怎样的态度?【第八道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有哪些现实困难?】6•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根据画面和画面标题朗读课文相关片断;或者根据 画面和课文相关片断用自己的语言拟写画面标题。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优秀5篇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的1.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思想好处。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由整理]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这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正课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讨论:(板书: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2)齐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愚公移豫南汉阴)(3)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4)分主角朗读第二.三段。

(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讨论归纳: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透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能够以古喻今,也能够远喻近,还能够小喻大。

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完美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讨论,小结: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学会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读懂并理解故事中的内容。

3.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蕴含的寓意。

教学重点:1. 理解并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理解故事中的主要道德寓意。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寓言故事中的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教师:教材、课件、故事图片、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利用图片或小故事等方式导入,引起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Step 2:大声朗读、解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放松身心,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节上;然后,教师大声朗读整个故事,并在朗读过程中加以解读。

Step 3:理解故事情节1. 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回顾整个故事情节,然后复述故事;2. 故事交流讨论,解答学生在复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Step 4:探讨寓意1. 导入问题:你认为故事中有什么寓意?为什么愚公能坚持下去?2.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将结论汇总。

3.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相互讨论。

Step 5:拓展活动1. 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则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进行解读,并进行展示。

2. 学生可以创造自己的寓言故事,并进行课堂分享。

Step 6: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强调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Step 7: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小短文,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Step 8:课堂点评和反思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反思,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改进方向。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有条理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发展过程,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

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

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章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

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

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

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

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

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

”愚公却毫不动摇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

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

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2.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分析愚公形象,感悟故事寓意。

1.3掌握生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2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理解课文。

2.3开展小组讨论,分享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3.2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寓意。

1.2分析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

2.教学难点:1.1掌握文言文句式,提高阅读能力。

1.2理解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

1.2学生分享对《愚公移山》的了解。

2.熟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

3.理解课文内容3.1教师简要讲解课文大意。

3.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分析愚公形象4.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愚公的形象特点。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愚公的看法。

5.感悟故事寓意5.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寓意。

5.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6.学习文言文句式6.1教师讲解文言文句式特点。

6.2学生练习翻译文言文句子。

7.小组讨论7.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7.2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共识。

8.2学生完成作业: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的感悟文章。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难点详细补充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寓意: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愚公移山的故事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寓言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其实,这个故事背后蕴含着很深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探讨。

”1.2分析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教师提问:“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教学难点:1.1掌握文言文句式,提高阅读能力:教师举例:“比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句话,它的现代汉语意思是……”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句式,尝试翻译。

《愚公移山》教案(11篇)

《愚公移山》教案(11篇)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11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的各环节都应紧扣单元主题。

课文教学过程结束后,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的问题,所选课文都需师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学们已学过《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作品,对这篇文章也饶有阅读兴趣。

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借助解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因此,执教这篇课文,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大意,积累词语,并悟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阶段,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较强,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古诗文学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词虚词感知能力,因此,我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智慧了解文章大意,从中感悟愚公精神为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1、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教学难点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点评法、归纳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围绕“愚公移山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进行讨论时,能够积极参与,提出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显得拘谨,可能是因为我的引导方式不够开放,导致他们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引导方式,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举例:
-通过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愚公移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劳作行为,而是象征着对困难的不屈不挠和坚定信念。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在创意写作中,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熟读并背诵课文《愚公移山》。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并掌握其用法。
-生字:愚、公、移、山、河、曲、折、峻、邻、舍、叩、闻、颐、指挥、效力等。
举例:
-通过分析课文,理解愚公的形象特点,强调其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
-对比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讲解“傲慢”与“谦逊”的对立,强调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如愚公移山的象征性、河曲智叟的寓意等。
-领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层含义,将其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结合。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进行创意写作,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6.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领会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培养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愚公移山》的基本内容,掌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寓意和语言特点。

愚公移山教学教案

愚公移山教学教案

愚公移山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默写《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并阐述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3)能够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愚公移山的故事。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反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努力奋斗的重要性。

(3)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民族复兴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及其寓意。

2. 愚公移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对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愚公移山》。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愚公移山的故事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愚公移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愚公是如何移山的?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愚公移山》,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对比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

例如: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寓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4. 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感悟愚公移山的精神。

5. 拓展延伸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的精神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一篇关于自己目标的行动计划。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案例分析:精选现实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学以致用。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精选11篇《愚公移山》教案1教学目标:一、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二、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想: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

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第一教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理解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比较人物性格。

第二教时:拓展阅读与实践。

在深化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推成出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二、导入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

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四、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a、“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

这里周围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c 、“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d 、“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e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f、“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g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h、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i、汝心之“固”(固执、顽固)j、“虽”我之死(即使)k 、“何”苦而不平(愁)2、词性活用、一词多意、通假字a、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优秀7篇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优秀7篇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优秀7篇教学目的: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

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教学要点: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

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愚公移山》教案11篇

《愚公移山》教案11篇

《愚公移山》教案11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演讲稿、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教学总结、事迹材料、优秀作文、教学设计、合同范文、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summaries, deeds materials, excellent essays, teaching designs, contract sampl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愚公移山》教案11篇《愚公移山》教案1一、教学目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通用12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四字词语,重点学习叠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总会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理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五、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

1、出示课题,你们了解愚公吗?谁能介绍介绍你知道的愚公?2、“移”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它组什么词?3、围绕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4、教师梳理学生提的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2)愚公是怎样移山的?(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二)读文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在文中画出生字,读一读。

(2)小组内互查,读准生字。

(3)组际间交叉反馈。

2、请七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3、同学回答问题,教师指导。

(1)你从哪儿读懂的?把这段读出来。

(2)出示填空:因为所以愚公要下定决心移山。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但是谁帮了他的忙?为什么天帝要帮他的忙呢?我们一起看看愚公是怎么移山的。

小组学习,突破难点。

(4)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读—自然段。

(5)组员分别画出愚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邻居们是怎么做的;智叟说了什么。

(6)在组内读一读,想一想愚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4、各组汇报,组际交流。

5、重点指导:(1)指导学生把愚公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的语感读出来。

(2)练习对话。

(三)思维扩展。

如果愚公是你的邻居,你是去帮他移山呢,还是劝说他想别的办法?看到大山被搬走了,人们会对愚公说些什么呢?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和道理。

2.学会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获取文章的信息。

3.熟悉《愚公移山》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地理知识。

二、教学重点1.掌握《愚公移山》的情节和故事线。

2.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和主题。

3.了解《愚公移山》所涉及的文化和地理知识。

三、教学难点1.分析《愚公移山》背后的哲学意义。

2.探讨《愚公移山》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询问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了解程度,让学生先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节。

2. 给出问题(10分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这背后有什么含义?2.愚公的坚持让我们想到了什么?3.故事中提到的《蟠桃园》、《西岳华山》是什么,有什么文化和地理知识含义?通过讲述故事和讨论问题,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寓意,并加深对文化和地理知识的了解。

3. 分组讨论(20分钟)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自行讨论一个问题:1.故事中的愚公对我们有哪些启示?2.故事中的山是实际的山吗?有什么特殊含义?每个小组要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自己的答案和观点,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总结归纳(10分钟)根据讨论的结果,整理出故事《愚公移山》所表达的寓意,以及心灵鸡汤式的启示,如“努力并不一定能够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失败”,“尽管不能改变外在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等等。

5. 作业(5分钟)布置以下作业:1.写一篇总结《愚公移山》的随笔(500字以上)。

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蟠桃园》和《西岳华山》的文化知识,并写一篇短文介绍。

五、学习评价方法1.课堂参与度评分。

2.作业评分。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们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情节、寓意、文化和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并与同伴交流和互动,从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了解有关古代寓言的粗浅知识。

②掌握具体语言环境中文言词语的含义,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习惯,增强对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的直接感受能力、诵读背诵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__的寓意,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

2、认识愚公生动的形象,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课文认读1、听课文录音,注意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文句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2、分小组自学实践,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3、学生提出质疑,以学生互相解决疑难为主,老师点拨。

(三)课文研读1、愚公移山的背景。

2、了解移山的原因、好处、态度、方法、影响、艰巨。

(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3、分析愚公与智叟对话的内涵。

设问:A、智叟与愚公对话时的神态是怎样的?B、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C、愚公为何长息?D、作者给这两位人物命名是别有用心的,有何深长意味?4、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抓住“诚”分析。

5、试着背诵课文,进一步理解愚公形象。

(四)课文赏读1、欣赏名画: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

2、齐诵课文。

3、名曲欣赏:江涛的《愚公移山》,颂扬愚公精神。

4、试背课文。

5、概括小结。

(五)课文创读组织学生讨论:1、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你受到什么启示?2、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3、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愚公精神存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六)作业布置1、必做题:背诵全文、整理课堂笔记。

2、选做题:习作实践。

①文中对愚公、智叟两位人物的命名很有创意,请以“傻哥不傻,美人不美”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

②我为愚公唱赞歌。

③心中的愚公。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篇2一、活动目标: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2)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层含义,如何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对愚公形象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避免片面理解,深入挖掘其内在品质。
举例解释:
-文言文句式理解:针对文言文特有的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通过例句分析、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应用:引导学生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提炼出“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结合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思考如何运用这种精神去克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分析愚公形象,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过程和意义,体会愚公精神。
(4)学会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提炼关键信息。
举例解释:
-生字词的掌握: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惩”、“倔”、“遂”等字的读音、写法和用法,以便在阅读其他文言文时能够准确理解。
-愚公形象的全面评价: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在了解愚公坚定的信念和毅力的同时,也认识到其局限性,从而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愚公移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坚持努力去克服的困难?”(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愚公精神的奥秘。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热情。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在新教材要求下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在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p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习文言文的根底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习,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进步阅读欣赏才能,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根底。

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根底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化,理论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侧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的: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施行素质教育,本课目的确定如下:①知识目的: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才能目的:在比照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的:“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的: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制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为充分表达“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训练主线”原那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学法那么以诵读、讨论为主。

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

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

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快乐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四、教学程序:〔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观察比照,提问考虑,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举例解释: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通过对比现代汉语,解释“惩”字的古义为“治理”,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古今异义。
-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讨论愚公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这种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故事结构与寓意:分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及寓意背后的深意,指导学生如何解读和欣赏文学作品。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愚公移山》的情节、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以及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坚持和毅力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动力,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我们共同学习了《愚公移山》这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在词汇和句式上。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举例解释:
-文言文阅读理解:通过逐句翻译、词义解释和句式分析,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例如,“愚公”一词在古代的意思是指“愚笨的老人”,而不是现代的贬义词。
-意蕴深层的把握:通过讨论和写作练习,引导学生探讨愚公移山的精神对个人成长和克服困难的启示,如何将这些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动力。
-思维能力的提升:设计问题链,如“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面临哪些困难?”“他最终是如何克服的?”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坚持经历,成功引起了他们对愚公移山精神的兴趣。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把握不够准确。为此,我采取了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式,力求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愚公移山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4.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体裁、出处和作者1.体裁和出处《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2.列御寇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miù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三、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惩.chéng塞.sè迂.yū曾.céng荷.hè箕畚..jīběn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匮.kuì亡.wú厝cuò2.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⑵朗读停顿的指导。

关于句中的停顿。

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⑶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四、理清文章结构层次㈠第一部分(1):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

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

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

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㈡第二部分(2):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㈢第三部分(3):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

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㈣第四部分(4):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五、解读文本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切”可改为“丈”。

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者:相当于“……的人”。

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

毕:全。

险: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

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

以君之力:以,介词,凭,靠。

之,助词,的。

遂:于是。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用作状语。

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

之,代词,他,指代愚公。

毛:草木。

加增:加大增高。

自此:从此。

(二)解读第1自然段1.原文:(略)。

2.学生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3.教师点拨、纠正4.译文(略)。

5.问题探究⑴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讨论并明确:愚心移山的艰巨性。

(三)解读第2自然段1.原文:(略)。

2.学生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3.教师点拨、纠正4.译文(略)。

5.问题探究⑴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讨论并明确: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愚公移山的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⑵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讨论并明确:“杂然相许。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⑶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讨论并明确: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她的问话语气与智叟那充满讥笑和责难的语气截然不同,这一点应加以体会。

⑷为什么单单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讨论并明确:写此事有两个作用:①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六、小结1、古今词义:2、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4、通假字: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5.虚词:之代词,他例:跳往助之。

助词:的例:隐土之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甚矣,汝之不惠。

而表承接:不译例:何苦而不平表修饰:地、着例:面山而居表转折:但是,却倒:而山不加增其代词,他的例:其妻献疑日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例:其如土石何以介词:凭,靠例:以残年余力连词,用来例:河曲智叟亡以应焉语气助词,呢例:始一反焉暖气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七、课后作业1.完成“思考探究”一、二、三。

2.完成补充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一、复习旧课1.学生背诵第1-2段;2.如何理解“其妻献疑”一句?二、解读文本㈠解读第3自然段1.原文:(略)。

2.学生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3.教师点拨、纠正4.译文(略)。

5.问题探究⑴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讨论并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嘲笑愚公无能了反衬其目光短浅。

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⑵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智”有何用意?讨论并明确:“愚公”不“愚”表现在: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认为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这反映了他目光长远,有勇气。

他认为子孙无穷,山不加增,高瞻远瞩,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是大智若愚。

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

移山的成功地说明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表现在:他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说明他目光短浅,老于世故,实则愚蠢。

作者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㈡解读第4自然段1.原文:(略)。

2.学生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3.教师点拨、纠正4.译文(略)。

5.问题探究⑴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讨论并明确: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⑵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

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讨论并明确:不会损害愚公的形象。

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

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三、人物形象分析1.愚公: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2.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四、总结1.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⑴“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

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⑶“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⑷“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⑸河曲智叟劝阻,讥笑。

2.概括故事的寓意:讨论并明确: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3.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

讨论并明确: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五、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1.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⑴正面描写——愚公语言、行动⑵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体会作用)2.鲜明对比手法⑴愚公——智叟⑵京城氏——智叟⑶愚公妻——智叟六、语言现象1.通假字⑴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⑵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