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粮食贸易
中国大米的贸易形势及贸易政策探讨
内容摘要伴随国际大米贸易量的日益增长,大米出口国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大稻米强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贸易政策。
今年伴随国际大米价格的快速上涨,世界粮食贸易的形势和各国的贸易政策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国,大米又是占一半消费量以上的重要粮食及经济作物,中国大米的进出口有着平衡国内需求的重要作用,并对国际大米市场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当今国内外大米贸易形势和政策作一些探讨,并介绍和分析中国的大米贸易的历史及现状,近年来特别是入世后国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和面对目前粮价攀升的形势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最后进步探讨要如何更好的适应入世后经济自由化带来的挑战,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
关键词:中国大米、贸易政策、经济自由化、ABSTRACTFollows the international rice volume of trade the day-by-day growth, rice-exporting countries among the increasingly intense competition the major rice countries have developed their trade policies more effective suited to their national conditions. This year followed the international rice price the fast rise, the world grain trade situation and various countries' trade policy has the big change, China has taken the world China as a major world grain production and consumer countries, rice is the consumption of more than half of the important food and cash crops, the Chinese rice import and export has the balanced domestic demand influential role, and had the important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international rice market.This article makes some discussions to now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ice trade situation and the policy, and will introduce and analyzes China's rice trad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trade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ent grain price rise and face the situation by taking measures to deal with,Finally progress to discuss how to better adapt to the post-WTO challenges brought about by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opening up vast overseas markets.KEYWORDS:Chinese rice,Trade policy,Economical liberalization正文目录第一章引言 (1)第一节选题背景 (1)第二节选题意义 (1)第三节研究思路 (2)第二章世界稻米贸易的现状 (3)第一节国际稻米贸易当今的趋势 (3)第二节世界主要稻米国的地位与特点 (3)第三节世界主要稻米国贸易政策 (4)第三章中国的大米贸易 (6)第一节中国大米的贸易史 (6)第二节中国稻米贸易的现状 (6)第三节中国大米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7)第四章中国稻米的贸易政策 (10)第一节中国的贸易政策分析 (10)第二节中国面对全球粮价上涨的应对政策 (11)第三节中国大米贸易未来发展策略 (12)第五章总结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于粮食贸易业务的若干思考-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粮食贸易业务的若干思考-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粮食贸易业务是指通过国际贸易渠道进行粮食的买卖和流通,是国际间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粮食贸易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对各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粮食贸易业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农业特点和资源优势,通过粮食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粮食来获取外汇,促进经济发展;而一些进口粮食大国则通过粮食贸易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粮食贸易也为国际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粮食选择,丰富了人们的膳食结构。
然而,粮食贸易业务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粮食价格的波动性较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变化、政策调整等。
这给参与粮食贸易的各方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其次,粮食贸易也存在着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倾向,使得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市场不够开放和公平。
此外,粮食贸易业务还面临着粮食安全、环境影响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协调。
为了更好地推动粮食贸易业务的发展,各国应加强合作与沟通,推动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减少贸易壁垒,增加贸易透明度。
同时,应注重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效率,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监管和管理,保障国内市场稳定供应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总之,粮食贸易业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对全球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推动粮食贸易的健康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1.2文章结构2. 正文2.1 要点1在粮食贸易业务中,良好的文章结构对于清晰表达思想和观点非常重要。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引言部分将概述粮食贸易的背景和重要性,明确文章结构,以及阐明本文的目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通过两个要点展开分析,分别介绍粮食贸易所面临的挑战和新趋势。
粮食贸易行业定义
粮食贸易行业定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粮食贸易行业是指以粮食为主要商品进行进出口贸易的产业。
粮食作为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一直以来都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着重要地位。
粮食贸易行业的发展与国家之间的粮食需求不平衡密切相关,一些国家由于自身的资源限制或气候条件等原因无法满足国内粮食需求,因此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国内的供应。
而另一些国家则因为产量过剩或者市场需求不足,需要通过出口来促进国内农业经济的发展。
粮食贸易行业的主要产品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小米等各种谷物、豆类及其加工品。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粮食贸易行业的发展也变得更加重要。
全球范围内的粮食供需关系日益紧张,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粮食进口来满足自身需求,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通过粮食出口来获取外汇收入。
粮食贸易行业的规模庞大,市场需求量巨大,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粮食贸易行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政治和地缘政治的影响等。
由于粮食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求之一,其价格波动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粮食贸易行业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粮食安全等问题,这些挑战都需要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来解决。
在未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粮食贸易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粮食贸易行业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以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变化。
只有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粮食贸易行业才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为全球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粮食贸易行业作为全球经济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为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粮食贸易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还能够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希望各国政府和企业能够共同努力,推动粮食贸易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全球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粮食贸易是指将粮食及其制品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运往另一个地区或国家进行贸易的活动。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与唐朝相比,宋朝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更多;元朝时期除了设置市舶外,还制定和实施完整的市舶法则,说明海上贸易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的管理,不是传统的赋税征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外贸管理制度的完善,而非国家治理体系的重构,排除B项;“成熟”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4.唐朝政府首先在广州、福州、扬州等港设立市舶司,负责海外贸易的管理及关税的收取。宋代处于特殊的政治格局下,为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招徕蕃商入华贸易,于东南沿海遍设市舶。元承宋制,除在重要港口置市舶外,还制定和实施完整的市舶法则。这反映出唐至元朝()
A.西欧农业生产较为发达B.东西方之间贸易规模有限
C.西欧封建君主权力加强D.香料是贵族生活的必需品
8.因为交通便利、人员聚集带来商机而自发形成的桥市,成为宋代城市、乡村最繁华、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桥市商业业态多样,展现出独特的活力。这一现象表明()
A.工商食官格局的突破B.市镇专业分工的深化
C.坊市分区制彻底废弛D.商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A.文书资料的记载必须与考古发掘相印证
B.印章是唯一能确认墓主身份的实物证据
C.敦煌文书是官方的文献记载可信度最高
D.多学科合作能让考古变得更加精准可靠
10.牙行也称牙人、牙商等,起初是作为商品贸易中介人而存在。宋神宗年间牙行活动开始官方化,经营牙行须经政府批准并交纳税课。明代,正德年间“官设牙行与民贸易”、嘉靖年间由牙行协助政府收税与稽查。由此看出()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7章世界农产品贸易地理
世界主要粮食品种进口额占粮食进口总额的比例( %)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二、战后世界农业生产的特点?
1.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但各国间发展不平衡 2. 农业在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中所占比重下降 3. 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畜牧业所占比重上升 4.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5. 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6. 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二、主要农产品贸易
(一)小麦 (二)大米(稻谷) (三)玉米 (四)大豆 (五)棉花 (六)饮料作物 (七)糖料作物 (八)畜产品 (九)渔产品 (十)水果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全球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和 GDP增长的比较( 1950~2004年)
指标 平均年增长率(%) 最大年增长率(%) 最小年增长率(%) 最大的年际增长率变动幅 度(%) 平均年际增长率变动幅度 (%) 农产品出口贸易 6.80 45.78 -13.89 42.46 7.80 农业生产 3.56 12.28 -4.55 11.11 3.57 全球GDP 3.80 7.89 0.00 5.66 1.69
§1 世界农业生产概况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战后世界农业生产的特点 三、世界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 §2 世界农产品贸易 一、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历程及特点 二、主要农产品贸易 三、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荷兰
第七讲 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程
这不仅表现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经历了减少计划征购比重、双轨制、市场 化的过程,也是30年来不断摸索、不断调整的过程。 这不仅因为粮食流通体 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渐进式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 体制改革同步,也是因为,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且耕地 资源相对匮乏的我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任 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国家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慎之又慎。
1. 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 2. 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 3. 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 4. 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
三项政策一项改革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 制改革的若干阶段及其市场化进程
• 六、 第六阶段 2000年以后,全面实行粮食流通市场化阶段 • 2000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部分粮食品种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的通知》调
2005年.国家首次在南方部分稻谷主产区启动了稻谷最低收购价 执行预案.2006年在部分小麦主产区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 案。
2007、2008年国家在小麦主产区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 案。预案启动后,市场价格迅速回升,并稳定在最低收购价水平之 上。2007年12月中旬,国家还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启动了粳稻最 低收购价执行预案。2007年由于主产区早籼稻、中晚籼稻市场价 格一直高于最低收购价水平,籼稻主产区没有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
第三节 我国渐进式粮食流通体制 改革的经验总结
第一、市场化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线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从逐步搞活粮食流通,调整粮食价格政策,允许多元化 的市场主体参与粮食经营,市场开始发挥作用开始。由统购统销走向“双轨 制”;由放开粮食经营到 “两条线运行”;由“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到全面 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
中国的粮食安全讲座ppt课件
精品课件
1
“世界粮食日”是哪一
天?
联合国粮食及农 业组织(FAO) 大会决定—1981 年10月16日为首 次世界粮食日纪 念日。
精品课件
2
你控制了石油,就 控制了所有国家; 控制了粮食,就控 制了人类。——基
辛格
引言
贸易是降低食物 价格的技术,是 一种增加粮食产
量的方法。
我国粮食的进出口贸易情况?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粮食略有出口?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粮食进出平衡70年代以前我国是粮食净出口国?20世纪80年代中国粮食进口1000万吨年?20世纪90年代中国粮食进口2000万吨年从1995年开始我国从粮食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我国变成大豆的净进口国?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进口大豆5000万吨年从2009年开始我国成为玉米的净进口国?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进口粮豆6000万吨年我国粮食的进出口情况不包括大豆
世界粮食贸易总量2.5亿吨
精品课件
3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
基础,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 件。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战略物资。
精品课件
4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粮食安全? 二、当前世界粮食贸易状况 三、当前世界粮食危机 四、我国粮食的供求与贸易情况 五、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
201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58957万吨,比上年增产 1837万吨,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9年丰收,粮食 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居世界第一。
精品课件
33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949—201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
精品课件
1949 1957 1965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论粮食税
列宁希望共产党员研究地方性的经济问题,考虑下 层的经济工作的实际经验,因为法令是由下层执行和检 验的,法令中的错误也需要由下层来纠正。列宁在《关 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中明确指出:“当前的 基本政治任务是使党和苏维埃的全体工作人员充分领会 和确切执行新经济政策”,“这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 期实行的政策”(《列宁全集》第41卷第327页)。决议草 案重申,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 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决议草案同时提出,必须同无政府 状态的即逃避国家的任何监督的商品交换作斗争,把商 品交换主要集中在合作社手里,但这决不排斥正当的自 由贸易。因此,决议草案认为,要研究市场。
《论粮食税》简介
列宁《论粮食税》是一篇从理论上说明新经济政策的 重要著作,阐述了与粮食税的执行有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该文第一部分,关于俄国现时经济,摘引了1918 年5月写的《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 的很长一段文字,说明1918年春和1921年春的经 济政策原则之间的直接继承关系。 第二部分,论粮食税、贸易自由、租让制,首先指出, 1918年的论断在估计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社会主义改 造的期限方面有许多错误,实际期限比当时估计的要长, 不过,俄国仍然有着1918年那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只 是农村情况在那以后有了更大的变化。此外,国民经济遭 到国内战争更加严重的破坏,生产力下降,这就使期限更 长了。
列宁接着写道:“结果,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 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 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马克
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491页)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对政治的领导。 无产阶级作为领导阶级,应当首先去解决刻不容缓的任务; 要恢复国民经济,应该从农民方面开始,立刻提高农民的生 产力;只有通过这种办法,才能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 级专政;所谓从农民开始,就是从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开始,就是允许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进行自由贸易。 列宁在本文中第一次使用“战时共产主义”这一术语来 概括国内战争时期被迫采取的一整套措施。他充分肯定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功劳,同时指出:“但同样必须知道这 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 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 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同上第492页)。
粮食时政知识点总结
粮食时政知识点总结一、国际粮食市场国际粮食市场是指全球范围内粮食的生产、流通、供需等环节形成的一个大的市场体系。
国际粮食市场的特点是全球化、高度竞争、价格波动大、受气候影响大等。
国际粮食市场上,各国粮食生产水平、贸易政策、国际价格波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各国的粮食供应和价格。
二、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指国家能够保障其居民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确保其生活健康。
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安全和稳定,也是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粮食安全主要包括粮食生产安全、粮食供应安全、粮食质量安全和粮食消费安全等内容。
三、粮食生产政策各国政府在粮食生产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增长。
这些政策包括粮食生产补贴、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推广、税收政策等。
粮食生产政策直接影响到各国粮食的生产水平和粮食市场的供应。
四、粮食国际贸易政策粮食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政府针对粮食贸易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出口补贴、进口关税、粮食贸易壁垒等。
粮食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粮食贸易规模和价格水平上。
同时,国际贸易政策也是世界粮食市场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粮食价格波动粮食价格的波动对全球经济和各国居民的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
粮食价格的波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包括气候影响、政策调控、市场竞争、国际贸易等。
粮食价格波动的风险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六、粮食供应链管理粮食供应链管理是指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粮食供应链路上的管理活动。
粮食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提高粮食供应效率,降低成本,确保粮食的安全和质量。
粮食供应链管理对于粮食市场的稳定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粮食时政知识是涉及到国际政治、经济、农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内容。
在全球化和资源环境紧张的今天,加强粮食时政知识的了解和研究,有利于促进国际粮食市场的稳定和粮食供应的安全,进而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粮食贸易行业定义
粮食贸易行业定义粮食贸易行业是指通过买卖粮食及相关产品进行国内、国际贸易的行业。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粮食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本文将从粮食贸易的背景、特点和影响等方面,为读者解析这一行业的重要性。
一、背景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不同国家的气候、土壤和资源条件不同,导致粮食产量和品质存在差异。
因此,粮食贸易成为解决粮食短缺和提高粮食品质的重要途径。
全球粮食贸易从20世纪开始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二、特点1. 跨国交易:粮食贸易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易,包括进口和出口。
不同国家根据自身需求和资源条件,进行粮食的进口和出口,以满足国内需求和获取外汇收入。
2. 季节性波动:粮食的生产和需求受季节影响较大,导致粮食价格和供应量呈现出季节性波动。
农产品产量的不稳定性使得粮食贸易受到市场预测和调控的挑战。
3. 价格波动:全球粮食市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政策调整等,导致粮食价格波动较大。
价格波动对于生产者、消费者和贸易商都带来了风险和机遇。
4. 贸易壁垒:由于粮食贸易涉及到国家的食品安全和国家利益,各国往往会采取一定的贸易壁垒,如关税、配额、技术要求等,限制或保护本国粮食市场。
三、影响1. 食品安全:粮食贸易可以通过进口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确保国内市场的食品安全。
同时,粮食贸易也可以促进粮食品质的提升,使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多种类和高品质的粮食产品。
2. 农民收入:粮食贸易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粮食贸易也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就业机会的增加。
3. 经济发展:粮食贸易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贸易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物流、加工、仓储等。
同时,粮食贸易也可以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资源配置,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粮食贸易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贸易活动,对于解决粮食短缺、提高粮食品质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陈云与新中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
陈云与新中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作者:尚长风来源:《红广角·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7年第7期引言在新中国历史上,有关粮食进出口政策一直有所争议。
在20 世纪50 年代,主要是两种意见,一种是为了民生,停止出口粮食;另一种是为了工业化,出口粮食。
20 世纪60 年代初至80 年代初,也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要改善民生,进口粮食;另一种意见是为工业化,减少或停止进口粮食。
到了20 世纪80、90 年代,中国的粮食进出口规模相对有限,相关意见分歧较小。
进入21 世纪,中国粮食进口规模显著扩大,关于粮食进出口政策出现了较大争议。
一种观点主张按照经济合理性的要求,由市场决定国内粮食供应的自给率;①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用行政手段限制进口,维持高自给率,力求自给自足。
②近年来,有关国家粮食安全与粮食国际贸易的研究一直比较热,但多集中在经济学领域,研究方法上以规范研究为主,对于历史经验的借鉴有所不足;同时,对于中共领袖人物与粮食国际贸易的历史研究也比较少见。
本文借鉴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从历史学角度系统回顾陈云与新中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在丰富中共领袖人物研究的同时,有助于深化对我国粮食国际贸易历史的认识,正确把握国家粮食进出口政策。
一、20 世纪50 年代领导粮食出口工作,为工业化积累资本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赶超型”工业化战略积累资本是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20 世纪50年代,陈云领导粮食出口工作,换取外汇进口国外先进技术、机器设备和工业原料,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一)指出加快工业化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百废待兴,农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民生活还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处理加快工业化与民生的关系,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陈云就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当时,历经战乱的城市满目疮痍,解放区有人主张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市政建设。
针对这种观点,1949 年9 月,陈云指出:市政建设虽为今后建设事业中的重要部分,但必须首先发展生产,如果离开了经济建设计划及工业化的进展程度来虚拟城市建设方案,必将徒劳无功。
中国粮食对外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河南郑州人 , 教授 , 硕 士生导 师, 河南省 国际贸 易学会 常任 理事 , 河南省 商务厅 专家咨询委 员会委 员, 研 究方向 : 国际农
产品贸易。 [ 基金项 目]河 南省科 技厅 基 础研 究项 目“ 基于 X ML的农 业信 息资 源 共 享平 台构建 ” 阶段 成果 ( 项 目编 号 : 1 3 2 3 0 0 4 1 0 4 5 1 ) 。
( 一) 贸 易规 模
中国是 传 统 的 产 粮 大 国 , 粮食 产量从 2 0 0 3年 的
4 3 0 6 9 . 5 3万 吨 增 加 到 2 0 1 2年 的 5 8 9 5 7 . 9 7万 吨 , 增 长率
4 0玉 米 l 叫、 麦 ■稻米
■大豆 口玉 米 ■小麦 ■稻米
我 国粮食保持 过高 的 自给 率 , 这样就 会 限制 了其 他 农产品的生产 , 制约我国农产 品贸易 比较优 势的发挥 , 因 此, 我 国可适度增加 国内产量 较少的粮食进 口, 通过 扩大
[ 中图分类号 ]F 7 5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3 2 8 3 ( 2 0 1 5 ) 0 6— 0 0 5 6— 0 2
变化 : 我 国进 口的主要粮 食 品种 为大 豆和小 麦。小麦 进 口量 占粮食进 口总量 的 比重 由 2 0 0 4年 的 2 5 . 6 9 % 降 至 2 0 0 8年的 0 . 1 l %, 而后小 麦进 口量略有 增加 , 升至 2 0 1 3
为3 6 . 9 %。同 时 , 中 国也 是 粮食 贸 易 大 国 , 2 0 0 4 -2 0 1 3 年, 粮食 贸易 总量 年均保 持 在 4 9 9 3 . 4 4万 吨以上 。总体 来说 , 十年来 中国的粮食进 出 口量虽有所 不 同, 但 是贸易 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 如图 1 所示 ) 。
第七届中国秋季粮油市场分析暨贸易洽谈会18日上午
18日上午 8:30——11:50主持人(王晨):第七届中国秋季粮油市场分析暨贸易洽谈会,9月18日的会议我们现在开始。
今天第一个为我们进行演讲的是由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张立伟处长来主讲新年度大豆、食用油及蛋白都市场分析。
欢迎张处长!张立伟: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2010/11年度中国的大豆、植物油和蛋白粕市场的情况。
中国的油脂油料市场与粮食市场有截然不同,一个讲它的因素是不同的。
所以我想在讲其他之前,把咱们油脂油料市场的特点给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油脂油料市场对外开放最彻底,没有进口配额限制,外商在国内拥有分销权。
大家知道,在2000年以后,大豆、植物油的进口是完全分开的,没有配额,但是粮食,玉米、小麦仍然需要配额,在这点上国际市场对国内的市场,油脂油料是完全不同的。
国内油料产量难以大幅增加,植物油供应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不断增强。
大家可以看到,下年度我们国内单纯的植物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达到33%,如果考虑大豆菜籽的进口,依赖程度将达到65%。
如果一个国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超过了60%,那么你国内的供需不能决定国内价格。
另一个,人口净增长需求不断增长,植物油出现刚性增长的趋势。
2010年度,进口量下降,下一年度将创历史记录。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国内植物油的消费是一直在呈现刚性增长的。
国内压榨和精炼能力严重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最近两年国内植物油供应呈现过剩的局面。
不但植物油过剩,油料也是过剩的局面。
第五点,国家对油脂油料市场的调控能力明显弱于粮食市场。
最近两年随着国家油脂储备数量增加,调控能力正在增强。
按照我们的统计,就是到明年,咱们国内的大豆压榨能力,要达到1亿500万吨,而大豆实际压榨5400万吨左右,就大豆这个压榨,可以看出过剩局面非常严重,但是大豆的压榨能力仍然在不断地增加。
油脂油料市场的特点决定了影响我们国内植物油价格的变化,变化的因素发生变化,我认为就是国际市场油脂油料价格变成已成为影响国内价格的首要因素。
(国际贸易)第讲粮食贸易
许多可能影响粮食进口的因素,各自相对影响力不同。由于我们考察时期粮食进口绝大部分用于直接消费(小麦),而很多年份国内粮食消费水平壹直于很低温保水平上,国内供求无疑对粮食进口有更为重要的影响。
和其它行业和产品相比,粮食贸易垄断程度更高。俩个事实:第壹,尽管于70年代末大多数商品对外贸易已被放开,可是,粮食贸易于进入WTO以前壹直被国有贸易公司所垄断。第二,政府最高部门参和了粮食进口计划的制定。
粮食贸易的决策程序
很少有关于粮食进口的政策制定过程的记录。通过采访关联政府官员和研究员,能够见到80年代后期有关决策的大致程序。涉及这壹过程部门名称和其它细节不同时期所有变化,但基本原则具有某种稳定性。
仍主要由国家粮食部门供需缺口造成,但具体原因和1959-60年根本同,而是和70年代末农业改革政策有关。为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粮食生产,国家将原先政府强制采购的份额削减了20%,于1979至1983年期间,从3775万吨减至3032万吨。由于对改革增长效果没有人事先判断,所以政府部门粮食供求缺口扩大,需要通过更多的进口来填补。结果,政府于1980年同国际市场上几个主要粮食出口国签署了粮食协定,以保证于1984年之前,外国对中国每年超过1000万吨的粮食供应。
NIM=0.20-0.13GXt-1-0.16GXt-2
(0.24)(2.04)(2.47)
-0.22GXt-3-0.09PROt-2
(3.03)(2.80)
粮油贸易知识点总结
粮油贸易知识点总结一、粮油贸易概述粮油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物资,也是全球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粮油贸易是指国际上的粮食和食用油品的买卖活动。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不同,使得一些国家能够生产更多的粮油产品,而另一些国家则需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
因此,粮油贸易活动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全球经济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二、粮油贸易的发展历史人类在远古时期就开始进行粮油贸易,但是规模较小,范围有限。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交通技术的进步,粮油贸易逐渐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古代,由于欧洲、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贸易网络的发展,一些粮食和食用油品开始跨国流通。
19世纪以后,大规模的粮油贸易活动开始出现,特别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粮食和食用油品成为了重要的商品之一。
三、粮油贸易的主要内容粮油贸易的主要内容包括粮食和食用油品的进出口活动。
其中,粮食主要包括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食用油品主要包括大豆油、花生油、棕榈油等。
这些商品的贸易活动主要是由生产国出口,消费国进口来实现的。
四、粮油贸易的影响因素粮油贸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国际市场价格、生产能力、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
其中,国际市场价格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由于粮食和食用油品是生活必需品,因此其价格的波动会对全球贸易和国家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五、粮油贸易的主要参与者粮油贸易的主要参与者包括生产国、消费国、贸易公司、国际金融机构等。
生产国主要是指粮食和食用油品的生产大国,如美国、加拿大、中国、巴西等;消费国主要是指粮食和食用油品的进口大国,如日本、韩国、印度等;贸易公司主要是指专业从事粮食和食用油品贸易的公司,他们通常拥有全球贸易网络,可以有效地调节全球粮油贸易;国际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他们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来促进全球粮油贸易。
六、粮油贸易的主要形式粮油贸易的主要形式包括直接贸易、中间贸易和贸易代理等。
世界格局调整中各国确保粮食安全的贸易、流通与储备政策
粮食 安全 国际约定 》 要 求 各 国供 应 足 够 的 基 本 粮
食 , 以 确 保 国 内 任 何 人 任 何 时 刻 均 可 获 得 生 存 和 健 康 所 需 的 足 够 的粮 食 。 在 粮 食 危 机 的触 发 下 , 美 国 开 始 迅 速 将 同 家 安 全 战 略 重 点 转 向 控 制 石 油 和 粮 食 。 特 别 是 在 国际金 融体 系在 7 0年代 初 受 到 巨大 冲 击 , 在 石 油 危 机 引 发 发 达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的 国 内 经 济 条 件 恶化 的背 景下 , 美 国 开 始 加 快 推 动 国 家 安 全 战 略 转 型 。特别是 尼克松 上 台后 , 美 国 的 对 外 政 策 开
纷 纷挖 掘资 源 潜 力 , 提 高 自身 的粮 食 生 产 效 率 。
当时 , 在全世 界 范 围 内 , 尽 管 粮 食 并 没 有 构 成 为 稀 缺或 紧缺 资源 , 但 是 却 成 为 各 国 之 间 角 力 的 重 要 T具 。特别 是 , 随着美 国在 全球 粮食 市 场上 主 导地 位 的逐 步 确 立 , “粮 食 ”日渐 成 为 其 在 世 界 范 同内实 现 政 治 意 图 、 遏 制 战 略 对 手 的 重 要 手
其巾, 屡 次 被 使 用 的 粮 食 禁 运 就 是 一 个 典 型 案
例 。在 2 0世 纪 5 0年 代 之 后 , 国 际 上 一 共 发 生 了 1 0次 粮 食 禁 运 , 其 中 8次 由 美 国 发 起 。 1 9 5 4年
美 罔总统签 署公 法 4 8 0号 、 农 业 贸 易 发 展 与 援 助 法 案 。这 些 法 案 成 为 美 国 重 要 的 外 交 工 具 。 1 9 5 4~ 1 9 5 6年 , 食 物 对 外 援 助 占 美 国 全 部 援 助 的 一 半 以 匕。 1 9 5 6~1 9 6 0年 , 世 界上 1 / 3的 小 麦 援 助 来 自美 国 。 ① 2 .2 0世 纪 7 0 ~8 0年 代 的 世 界 格 局 调 整 与
粮食贸易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分析
41— —
t 墙s贺蠹 1 毒
其 含 义 是 :如 果 实 际耕 地 减少 量不 大 于 可 比 性耕 地 增 加
农业经济
2 1/1 01 0
如图 2 所示 ,17 2 0 间,中国四种粮食类产 品贸 9 8~ 0 7年
”
。
个国家或 地区的虚拟耕 地贸易量取决于进 出口产 品的
中国是粮 食生产大 国 ,在世界粮食 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 数量和产品的单 位面积产量 。虚 拟耕地 贸易平衡 量 ( 即净进
重 要。2 ) 年 中国粮 食进 口量达 到 3 3 吨 ,出 口量 达到 口量 ) 计 算 公 式 为 : (7 X 2 8万
1 8万吨 ,净 进 口粮食 22 l l 10万 吨 ,占到 当 年粮 食总 产 量的 43 2 %。粮食 贸易在形式上是产品在国家或 区域 问的流动 ,但 由于粮食生产 中需要 大量 的耕地 资源和 水资源 等 自然 资源 , 在产 品流动 的背后 同时也存 在着 资源 的流动 。但直到 2 0世
Ⅳ , 的符号既可为正也可为负,正值表示该国家或
由于 粮 食 的 进 口得 到 了 有 效 缓 解 , 由此 提 出 “ 拟 水 ” 地 区是 虚 拟 耕 地 的净 进 口地 区 ,负 值 则 表 示 该 国 家 或 地 区 是 虚
(iu l ae) 的 概 念 。 程 国 栋 首 先 将 虚 拟 水 的 概 念 引 入 中 虚拟耕地的净出 口地区 。 v ta tr r w
从上面的分析 可以看 出 ,虚拟土地 ( 地)的研究 主要 耕 集中在虚拟土地 ( 地)战略 的意 义以及虚 拟土地 贸易 量的 耕 核算两方面。本文在核算 中国 17 20 9 8~ C 7年粮食进 出口贸易 中虚拟耕地量 的基础上 ,运用 多元 回归模 型测算虚拟耕 地 贸
粮食安全与国家粮食贸易政策
粮食安全与国家粮食贸易政策发展粮食贸易是保障粮食安全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就粮食安全而言,有6个因素决定着粮食贸易的走向:一是生产力。
受国内生产力和生产条件的限制,以及生产不稳定性的影响,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剂粮食生产余缺是符合理性的。
二是比较优势。
受国内资源禀赋、人口规模的限制,完全自给的粮食安全模式在经济上是缺乏效率的。
三是消费结构。
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引发了粮食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出口国内生产过剩的粮食品种,进口国内需要、但不生产或生产不足的粮食品种,是发展的必然。
四是政府偏好。
是自足(一切由自己生产、做到自己自足),还是自立(依托自己生产、并有足够支付能力购买);如果是自立,进一步的问题是“多大程度上实现自给”。
粮食的自给程度是执政者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权衡的结果,反映的是执政者的目标偏好。
五是政府能力。
由于粮食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矛盾,属于“季产年销”,粮食储备发挥了均衡供给、平抑价格、吞吐余缺的“蓄水池”作用,成为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但粮食储备受政府财政约束(包括外汇约束),利用国际间的储备系统(包括在途粮食)降低国内粮食储备成本成为政府的当然选项。
六是劳动力就业。
粮食的国际间贸易改变了国内粮食的供给来源,也改变了国内粮食的供给规模和供给结构,从两方面影响国内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投入:其一,由竞争性粮食品种进口引致的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减少;其二,由竞争性粮食品种进口、改变国内粮食生产利润水平引致的对农民群众务农种粮意愿的影响。
就业问题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从政策优先序上看,它优于粮食贸易。
综上,从生产力、比较优势、消费结构看,粮食贸易是必要的;从政府偏好、政府能力和劳动力就业看,粮食贸易却是有条件的。
本文在具体分析粮食贸易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探索粮食贸易与政府粮食政策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围绕粮食贸易的政策建议。
一、粮食贸易的外部条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纵深发展,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粮食生产面临三个“不可逆”:一是土地(特别是耕地)减少不可逆;二是人口增长不可逆;三是农产品(特别是粮食)需求增长不可逆。
第7讲粮食贸易
第7讲粮食贸易(1953-1995)1)粮食贸易概况观察2)几个令人困惑的问题3)制度背景与贸易决策程序4)决定因素与数量分析5)几点总结性评论20世纪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
解放前中国是一个重要的粮食进口国,20-30年代进口高达200-300万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是粮食(特别是大米)的净出口国。
然而到六十年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成为了粮食净进口国。
八十年代,中国平均每年粮食进口量为900万吨。
另外80年代中期以来,在净出口与净进口地位上多次改变。
——粮食贸易从不一致方面成为研究与政策议题(潜在需求量、贸易方向与数量改变等)。
由于受经济环境、制度与政策因素影响,新中国粮食贸易经历了多次巨大变动。
第一阶段:净出口时期(50年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粮食出口。
出口量从1950年122万吨增至1951年200万吨。
到50年代中后期,年平均出口量一直高于200万吨。
要紧是大米与大豆的出口,占1953至1960年粮食出口总量的83%。
这一时期粮食进口量通常较少。
工业化初始阶段急需外汇注入,粮食净出口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巨大奉献。
据估计,这时期粮食净出口所得外汇占国内总出口所得外汇的12%——19%。
第二阶段:饥荒与恢复时期(1960年——1965年)1959至1961年饥荒,同时标志中国粮食贸易转折点:从50年代粮食净出口国转变为饥荒后的粮食净进口国。
从1960/61年开始,只得大幅度减少出口并同时大幅增加进口。
这段时期粮食平均年进口量为590万吨。
进口要紧为小麦,占粮食进口比重从1961年的约2/3上升至1963年的93%,且在1965至1966年间有了更大涨幅。
据估计,这段时期粮食净进口所需外汇支出占总进口外汇支出的13%。
第三阶段:大米换小麦(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斗争与极左派意识形态盛行,但是在粮食贸易政策上却采取了务实的政策。
表现为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结构特点,进展了大米换小麦贸易模式。
粮食贸易流程
粮食贸易流程粮食贸易是指国际上各个国家之间进行的粮食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粮食的进口和出口。
粮食贸易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生产、加工、贸易、运输和销售。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个参与方的合作,需要各方通力合作,确保粮食的顺利流通和供应。
下面将详细介绍粮食贸易的整个流程。
首先,粮食贸易的流程始于粮食的生产。
各个国家的农民通过种植、耕种、施肥、灌溉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活动,生产出大量的粮食作物,如小麦、稻米、玉米等。
在粮食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农业技术、种子、农药等生产要素,确保粮食的丰产和质量。
其次,粮食生产完成后,粮食需要进行加工。
加工包括粮食的收割、脱粒、磨粉、碾米等环节,将原粮加工成成品粮。
在加工过程中,需要考虑设备、工艺、质量控制等因素,确保加工出的成品粮符合国家和国际的标准,可以供应市场需求。
接下来是粮食的贸易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粮食的买卖双方进行贸易洽谈,签订合同,确定价格、数量、质量标准、交货地点和时间等细则。
贸易环节需要考虑市场行情、政策法规、国际贸易规则等因素,确保贸易活动的合法、公平和有序进行。
然后是粮食的运输环节。
在粮食贸易过程中,粮食需要从生产地运输到消费地,这就需要进行物流运输。
物流运输包括陆运、海运、空运等多种方式,需要考虑货物的包装、运输工具、运输路线、运输时间等因素,确保粮食能够安全、及时地运抵目的地。
最后是粮食的销售环节。
在销售环节中,粮食的买卖双方进行货款结算,完成交割手续,确保货款和货物的安全流转。
销售环节需要考虑支付方式、结算方式、合同履行等因素,确保交易的顺利完成。
总的来说,粮食贸易流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加工、贸易、运输和销售等多个环节,需要各方通力合作,确保粮食的顺利流通和供应。
只有在各个环节都做好工作,才能够实现粮食贸易的顺利进行,促进粮食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全球粮食需求,推动粮食产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粮食经济和粮食贸易(1953-1995)1)粮食贸易概况观察2)几个令人困惑的问题3)制度背景和贸易决策程序4)决定因素和数量分析5)几点总结性评论20世纪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
解放前中国是一个重要的粮食进口国,20-30年代进口高达200-300万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是粮食(特别是大米)的净出口国。
然而到六十年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成为了粮食净进口国。
八十年代,中国平均每年粮食进口量为900万吨。
另外80年代中期以来,在净出口和净进口地位上多次改变。
——粮食贸易从不同方面成为研究和政策议题(潜在需求量、贸易方向和数量改变等)。
由于受经济环境、制度和政策因素影响,新中国粮食贸易经历了多次巨大变动。
第一阶段:净出口时期(50年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粮食出口。
出口量从1950年122万吨增至1951年200万吨。
到50年代中后期,年平均出口量一直高于200万吨。
主要是大米和大豆的出口,占1953至1960年粮食出口总量的83%。
这一时期粮食进口量一般较少。
工业化初始阶段急需外汇注入,粮食净出口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估计,这时期粮食净出口所得外汇占国内总出口所得外汇的12%——19%。
第二阶段:饥荒和恢复时期(1960年——1965年)1959至1961年饥荒,同时标志中国粮食贸易转折点:从50年代粮食净出口国转变为饥荒后的粮食净进口国。
从1960/61年开始,只得大幅度减少出口并同时大幅增加进口。
这段时期粮食平均年进口量为590万吨。
进口主要为小麦,占粮食进口比重从1961年的约2/3上升至1963年的93%,且在1965至1966年间有了更大涨幅。
据估计,这段时期粮食净进口所需外汇支出占总进口外汇支出的13%。
第三阶段:大米换小麦(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斗争和极左派意识形态盛行,但是在粮食贸易政策上却采取了务实的政策。
表现为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结构特点,发展了大米换小麦贸易模式。
背后经济原理是国际粮食市场上大米价格通常为小麦的两倍,但是两种粮食作物每物理单位所含热量相似。
这一时期,中国在实物量上仍是粮食净进口国,年均进口量约为220万吨,然而进口额几乎与出口额相等,在外汇价值量上使粮食贸易基本保持了平衡。
第四阶段:政策调整时期(1977年——1984年)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粮食进口的巨大涨幅。
粮食净出口量在1977至1982年六年间连创新高。
进口总量于1982年升至最高——1600万吨。
正是粮食进口的大幅增长使得中国成为国际粮食市场中的重要一员。
第五阶段:剧烈波动时期(1985年以后)首先是粮食进出口的剧烈波动,其振幅远高于前段时期。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净进口国和净出口国间的角色转换。
80年代前期粮食产量急剧上升,使我国1985年成为粮食净出口国,这是自1960年以来第一次。
同年(1985年)国内粮食大量减产,使中国在1987至1991年再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大国。
1992年至1994年间,中国又一次成为净出口国。
然而到1995年,粮食出口锐减至近乎为零,而进口又创2000万吨新高。
但是近年我国再次成为净出口国。
——不到20年间,净贸易方向改变5次之多。
经验观察提出的问题:1)60年代初成为粮食净进口国,主要原因显然是1959-61年饥荒。
但是1959年粮食产量锐减,为什么没能在1959-60年净进口粮食,反而出口大量粮食?2)1965年后粮食产量已恢复至饥荒前水平,为什么没有很快恢复50年代粮食净出口国地位?3)70年代末80年代初,粮食产量已随着经济改革而大幅度提高,然而为什么在这一时期粮食进口量却剧烈上升?4)为什么在80年代中期以后,粮食贸易进入了一个剧烈动荡时期?粮食贸易制度安排特点改革以前,对外贸易完全由政府垄断。
进出口计划由政府制定,对外贸易部代表国家进行管理,专业外贸公司实施进出口事务。
粮食贸易由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负责。
与其它行业和产品相比,粮食贸易垄断程度更高。
两个事实:第一,尽管在70年代末大多数商品对外贸易已被放开,但是,粮食贸易在进入WTO以前一直被国有贸易公司所垄断。
第二,政府最高部门参与了粮食进口计划的制定。
粮食贸易的决策程序很少有关于粮食进口的政策制定过程的记录。
通过采访相关政府官员和研究员,可以看到80年代后期有关决策的大致程序。
涉及这一过程部门名称和其它细节不同时期所有变化,但基本原则具有某种稳定性。
第一阶段,为粮食贸易准备计划草案。
一般由商务部粮食局综合部门负责,主要依据国内粮食供需平衡表信息。
对外经贸部门通过提供国际市场形势信息,也参与计划草案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计划草案提交国家计划委员会,从宏观经济角度审察计划可行性和适当性。
两个问题会受到重点评估,一是不同部门对外汇资源存在竞争性需要,计委需要从外汇分配角度加以评估。
二是粮食进口通常需要政府补贴,因而还需要从预算角度加以考察。
第三阶段,计划初稿由计委、商业部、外经贸部呈报国务院,在国务院例行会议上做最终审批,也可能在年底召开的国家粮食工作会议上讨论并做最后决议。
经国务院审查批准后,对粮食进口最终决定将送至外经贸部,作为指令性计划下达给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执行。
90年代前期发生某些变化。
例如,为打破中国粮油进出口垄断,引进了配额分配体系。
其他国有公司经配额分配体系的许可,有权从事粮食贸易。
第二,中央政府希望通过粮食储备政策,在稳定粮食市场中扮演积极角色。
因而于1991年建立了国家粮食储备局。
这个新机构已积极致力于粮食贸易政策的制定。
可见决策过程有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年度粮食计划框架;二是高度垄断;三是政府高层部门直接参计划形成过程。
进口数量决定因素及其特点影响粮食进口因素可分三组。
第一组是所谓结构性因素,如相对成本,国际市场价格,外汇可获得性。
第二组因素包括国内粮食产量、人口和收入增长、粮食库存变动等因素。
解释发展中国家粮食贸易模型通常要考虑这些因素。
第三组因素是特别与中国粮食进口有关的两点考虑。
一个是中国贸易官员所说的“调剂品种余缺”,如进口小麦和出口大米。
另一个是国内运输瓶颈和相对运输成本。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由于中国国内运输系统存在问题和缺乏效率,如上海、天津这样的港口城市如果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进口粮食,比从内地粮食赢余省份进口还要便宜。
许多可能影响粮食进口的因素,各自相对影响力不同。
由于我们考察时期粮食进口绝大部分用于直接消费(小麦),而很多年份国内粮食消费水平一直在很低温保水平上,国内供求无疑对粮食进口有更为重要的影响。
问题在于国内粮食经济和贸易变动如何联系?国内粮食生产是如何影响进口政策?年度粮食进口计划者如何对粮食供求加以评估?国内粮食供求形势的指示信号是什么?这一信号是否可靠?成熟市场体系下应有一个自然答案:粮食市场价格是反应供求关系变动的信息,可以供计划制定者参考。
然而,在样本时期,中国国内粮食部门没有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
因而,国内粮食供求影响贸易方式,受到粮食部门制度政策安排的关键影响。
国内粮食经济最重要制度特征是粮食统购统销。
在这一制度下,国内粮食经济被分割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由政府直接控制的政府部门,包括对非农业人口和部分农村居民粮食供给,由于这一供给主要对象是城市非农人口,又称为城市粮食部门。
另一部分是给农村的农业人口,所以又可被称为农村粮食部门或非政府粮食部门。
国内粮食经济两部门划分对理解粮食贸易变动有重要意义。
由于政府部门直接对城市部门粮食供求关系直接负责,因而这一部门粮食供求变动,为计划者提供了一个判定国内整体粮食供求关系的非价格信号,这一信号应当对粮食贸易变动具有更为直接的解释作用。
对这一分析思路进行检验,设计一个统计模型,假定因变量“粮食净进口量(NIM)”由四个解释变量决定:一是政府每年粮食购销差(GX),表示城市粮食部门供求关系指示器。
二是上年国内粮食产出增长(PRO),它可以反映国内整体产出水平。
三是粮食贸易调整滞后变量,例如跨年度贸易合同可能使贸易调整滞后,用净进口滞后一年(NIMt-1)表示。
四是趋势变量(TRD),刻画人口、收入增长等趋势性因素对粮食贸易影响。
不能提供一个全面性粮食贸易计量分析,而仅是为了测评各种重要因素关于粮食贸易影响的分析性假说。
基于我们的理解和假说,GX和PRO对粮食进口有着重要影响。
表9.2报告计量分析数据;用常规最小二乘法方法估计;结果如下,括号中表示估计系数统计显著程度的t值:NIM = 0.20 - 0.13 GXt-1 - 0.16 GXt-2(0.24) (2.04) (2.47)- 0.22GXt-3 - 0.09PROt-2(3.03) (2.80)-0.06 PROt-3 + 0.15Trend + 0.45NIMt-1(1.94) (3.60) (3.84)各变量估计系数符号与理论分析预测具有一致性,模型解释净进口变量约八成波动。
GX的三个滞后项(GXt-1,GXt-2,GXt-3)估计系数都很显著。
PRO 两、三期滞后项估计系数显著,但一期滞后项不显著,说明粮食进口对国内整体粮食供求反应滞后期更长。
对我们考虑的主题来说,统计分析结果支持了制度因素对进口决策重要性假设。
粮食进口并不只受粮食总产出变化影响,而且还受政府贸易部门购销差(GX)的影响。
GX估计系数绝对值远大于PRO系数,意味着与垄断销售相关的政府购买对粮食进出口的决定程度远大于粮食产出的整体形势对影响程度。
当政府购买量达不到所需销售目标水平时,政府不得不增加进口粮食以维持供求平衡。
有助于解释前面提出的几点问题:第一,1960年为何大量出口?尽管1959年粮食产量骤减,但是当年政府还是从国内征购了6412万吨粮食,这是1950-81年间最多一年,并有1155万吨粮食剩余,这也是1950-81年间最多的年份。
由于贸易决策主要对城市部门供求作出反应,所以1959-60年净出口达到高峰,并伴随最具破坏性大饥荒。
第二,60年代没有恢复大量净出口?统购统销体制两个目标:从农民那里获得尽可能多低价粮食,同时在农村保留满足农业人口最低需要粮食。
饥荒说明这两个目标内在矛盾及其潜在可怕后果。
这场悲剧表明,尽管政府采购目标没能完成会引发一些困难,然而“成功地”采购过多粮食将会更加危险。
经过这一课,国家不得不调整政策,包括限制征购量,较高议价购粮,农民获得自留地等等。
但是城市部门需要仍要满足,因而尽管1966至1976年间,人均粮食产量已恢复至50年代水平,国有粮食部门仍然处于紧张状态,因而不得不继续进口粮食。
但是为了在粮食进口上节省外汇支出,发明了“大米换小麦”贸易模式。
第三,70年代末80年代初,粮食产量已随着经济改革而大幅度提高,然而粮食进口量却剧烈上升?仍主要由国家粮食部门供需缺口造成,但具体原因与1959-60年根本同,而是与70年代末农业改革政策有关。